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
《为大自然写日记》读书卡
![《为大自然写日记》读书卡](https://img.taocdn.com/s3/m/7208a26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a.png)
《为大自然写日记》读书卡竺可桢随时都在记录他眼中的大自然。
他常常在上班、下班的途中,不顾刮风下雨、酷暑严寒,绕道北海公园,仔细观察公园里的景物变化,并在日记中记下来。
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不再方便外出,就每天在自己家院子里观察植物的变化和候鸟的迁徙,继续着一个科学家的工作。
1974年2月的一天,84岁的竺可桢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页日记,那天的天气是晴转多云。
这位为大自然写了一辈子日记的老人,要休息了,他用自己的坚持创造了水滴石穿的结果——如今。
中国气象学与气候学早已硕果累累,竺可桢的“求是”精神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继续前行。
这套科学家绘本丛书是一套原创的传记图画书,首辑出版的是8位科学家的故事,分别为竺可桢、钱学森、何泽慧、吴征镒、刘东生、梁思礼、袁隆平、屠呦呦。
这8位科学家不仅是我国科学家中的优秀代表,也将成为亿万儿童的人生榜样,引领众多孩子进入科学的圣殿。
这套绘本,策划时便坚定了初心,“原创科普绘本,国内首套权威、成体系的科学家绘本,面向6岁以上儿童,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
”这套绘本采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流畅地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让科学话题变得更有温度和感染力,再加上各具风格的图像语言,给原本略显沉闷的写实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又符合儿童的审美接受习惯,很容易俘获少年儿童的心。
《为大自然写日记》讲述的是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本书采用倒叙的方式,从爱记日记的老年竺可桢开始讲述,他从小热爱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童年感受到“水滴石穿”的力量,立下“科学救国”的志向,远渡重洋学习气象学,归国后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一边从事气候研究,一边传播科学知识。
后来,他主导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气象观测网络。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的科学家形象。
绘者的场景和道具描绘体现了时空的变化,而主人公从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刻画,可谓一气呵成,清晰明了。
结尾处绘者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主人公遍布全国各地的足迹凝缩到一个页面,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年迈体衰仍去观察和记录自然的科学家的强大人格魅力。
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范例5篇
![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范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3f0a3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2.png)
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范例5篇第一篇: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范例“3月12日,气温最高5℃,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北海冰融”。
他进公园,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对公园里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
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开始融化,哪天桃花开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飞舞,哪天布谷鸟初次鸣叫……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练就了竺可桢一双敏锐的眼睛。
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
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
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
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23个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第二篇:关于自然观察日记600字关于自然观察日记600字很快一天又过去了,今天我们都做了什么了呢?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日记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然观察日记6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自然观察日记600字1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它的鬼斧神工不禁让人惊讶至极。
好奇的我也迫不及待的开始亲近、观察起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第一站:与山交朋友。
走在台阶上,路旁的大树都垂头丧气的,好像不欢迎我来游玩。
我不禁在想:“这树的脾气真古怪,变来变去的。
春天,它羞滴滴的像害羞的小姑娘;夏天,它神情严肃似军人;秋天,伤心过度悄悄哭泣;冬天,安度晚年却垂头丧气。
”我眼睛一亮,发现了一棵奇形怪状的樟树,它的枝干很长很长,伸出了“乌云密布”的树叶丛,向着阳光生长。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好句摘抄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好句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7565991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5.png)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好句摘抄
今天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着她给予我的宁静与力量。
我走在青山绿水间,周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让我想起了竺可桢先生的一句名言:“大自然是最伟大、最真实、最美丽、最和谐的艺术家,她的作品是无穷无尽的”。
在这片大自然的怀抱中,我感受到了它的伟大与真实。
每一座青山都展示着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每一滴清泉都流淌着大自然的纯净和善良。
大自然以她恢弘的力量和细腻的气息,将生命的奇迹展现在我们眼前。
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花草树木,都是大自然用心雕刻的杰作,让人感叹不已。
大自然的美丽之处在于她的和谐。
无论是春天的花开花谢,夏天的绿色盎然,秋天的金黄红叶,还是冬天的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
大自然以她精心设计的色彩和形态,让每个季节都成为无数人心中永恒的画卷。
而在这片大自然中,我也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宁静与和平,也在行动中保护着大自然的美丽。
我们应当珍惜这一片绿色的家园,共同努力保护环境,让大自然继续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竺可桢先生的这句名言深深触动了我对大自然的思考。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她不仅给予我们美丽与力量,也需要我们的爱与保护。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与大自然共舞,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心中的四季竺可桢作文仿写300字
![我心中的四季竺可桢作文仿写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894524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b.png)
我心中的四季竺可桢作文仿写3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我心中的四季竺可桢作文仿写300字篇1如果要问一年四季在我心中的颜色,那毫无疑问,春天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秋天的颜色是金黄色的,冬天的颜色是洁白的,而夏天的颜色则是令人挺摸不透的。
它令人捉摸不透,像是一层雾,把它笼罩,让我看不清它的颜色。
一天,你走在路边,看见一大片大片的黄花,会认为夏是金黄色的;看见在微风中摇曳的柳树,夏就是绿色的;看见水中游动的小蝌蚪,夏就是黑色的;看见烈日当空的太阳,夏就是红色的;看见孩子们在互相泼洒着水,也许夏又是透明的。
如果要问四季在我心中的声音,那春天就是潺潺的流水声,夏天就是清脆的知了声,秋天是沙沙的落叶声,而冬天则是寂静无声。
它是无声的,像是蓝天与白云之间的悄悄话,我们怎么也听不见。
一天清晨,你起来,打开大门,只见门外世界,白茫茫一片。
空中飘舞着调皮的雪花,雪花时而飞的高,时而飞的低,时而飞的快,时而飞的慢。
落在大地的怀抱。
它无声无息。
冬天叶凋零,踩上去没有声音,落下来没有声音。
微风吹起,更是没有声音,它是默默的,默默的消失,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冬天的风,吹向人的脸颊,吹进人的脖子,它还是无声的。
如果要问四季在我心中的性格,那春天是害羞的,夏天是活泼的,冬天是温柔的,秋天的性格则是不定的。
它是不定的,就像风一样是善变的,漫无目的的飘着。
一天,在路边散步,看到那飘零的秋叶,那它的性格是调皮的;闻到花的香味,那它的性格是温文尔雅的;想到它的颜色,那它的性格是开朗的。
如果要问我四季在我心中,我最喜欢哪一个?那当然是四个都喜欢!也许有人会说我贪心,也许有人会说我没主见,但是,如果我们每天早晨,起来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季节,你们认为会好看、有趣吗?我喜欢四季,热爱四季,向往四季!我心中的四季竺可桢作文仿写300字篇2标题:我心目中的四季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
春天的到来,就像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带着甜美的笑容来到了我们身边。
篮可桢的故事短文
![篮可桢的故事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d6bae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75.png)
篮可桢的故事短文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
5岁时竺可桢已能识字千余,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敬义小学,不久,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
不到两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
有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
待他们上床休息时,公鸡已经打鸣了。
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写不好不肯睡觉。
”竺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
雨天,他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
有一次,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
他觉得奇怪,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
“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
”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
”竺可桢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学习更加勤奋了。
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的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
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
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
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
竺可桢日记
![竺可桢日记](https://img.taocdn.com/s3/m/f59a2fcbaa00b52acfc7ca67.png)
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竺可桢是气象、地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写了许多篇论文,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海公园的守门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每天早晨有位老人从北门进入公园,然后从南门出;晚上从南门进,北门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了20多个年头。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
他进公园,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对公园里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
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开始融化,哪天桃花开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飞舞,哪天布谷鸟初次鸣叫……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练就了竺可桢一双敏锐的眼睛。
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
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
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
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23个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竺可桢观察物候,都留有详细的记录。
有时因工作忙,不能亲自去观察,就请爱人和女儿帮忙作记录。
他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
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
拓展阅读竺可桢的日记
![拓展阅读竺可桢的日记](https://img.taocdn.com/s3/m/19b6bd2e31126edb6f1a10df.png)
竺可桢的日记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一生一心扑在事业上,为追求科学真理孜孜不倦。
每天记日记,是他的嗜好,他一生记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
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共38年零37天,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全部完整地保存着。
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比如天气阴晴啦、风向风力啦。
还记下花开花落啦、春去冬来啦,等等。
这些日记竺可桢可不是随便记的,他把这些是当作一项科学观察的工作来做的,非常认真、细致。
建国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
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顾。
因为他需要用身躯去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热。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
他就是竺可桢。
竺可桢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又仔细的观察:哪天柳絮飘飞、哪天北海结冰、哪天春燕回归、哪天丁香花开……回家后,就在日记上认真地记载下来。
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
有时候,竺可桢因出差或有事耽误,就动员老伴、女儿,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详细记录。
这些平凡的科学观察工作,几十年来,竺可桢丝毫没有放弃过。
就是这些平凡的记录,为竺可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为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握住笔,记下:‘‘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
成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
竺可桢38年如一日,记下了几十本的气象笔记,他这种个性中的坚持性,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a9a0074da0116c175e0e483f.png)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2c203f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69.png)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哎呀,今天这天气可真怪呀!”我站在窗边看着外面一会儿晴一会儿阴的天空嘟囔着。
这时候爸爸走了过来,笑着说:“这天气的变化可复杂着呢,以前有位很厉害的气象学家叫竺可桢,他对天气的研究可深入啦!”
我一听,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缠着爸爸给我讲讲竺可桢的故事。
爸爸坐在我旁边,开始慢慢讲述起来。
竺可桢小时候呀,就特别喜欢观察大自然,对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草树木都充满了好奇。
他学习非常刻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大学。
后来呀,他一心扑在气象研究上。
有一次,竺可桢为了记录一个气象数据,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别人都劝他回去吧,别冻坏了身体,可他却固执地说:“这个数据很重要,我必须要记录准确。
”哇,那得多冷呀,他可真有毅力!我心里暗暗惊叹。
还有呀,竺可桢不管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天气现象、温度变化等等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他说这都是研究气象的宝贵资料呢。
我想象着竺可桢认真记录的样子,忍不住问爸爸:“那他这样一直坚持记录,不累吗?”爸爸笑了笑说:“不累呀,因为他热爱气象研究呀,就像你热爱你喜欢的玩具一样。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竺可桢为了气象事业付出了那么多,他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国家的气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呢。
我不禁想,我也要像竺可桢一样,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努力去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哎呀,竺可桢可真是太了不起啦!我以后也要多观察天气,说不定我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呢!。
大自然的语言_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_竺可桢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bb05c603d8ce2f006623f3.png)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因而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代。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筹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瓜葛,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甚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应用物候知识来钻研农业生产,已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跟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类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前提的综合,也反映气候前提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流动里,对比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摆布,比1960年迟五六天。
依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依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遭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类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钻研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https://img.taocdn.com/s3/m/f0fce9060912a216147929d5.png)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
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
等秋天到来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
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
从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凭借。
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
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节选)。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d3fe91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b.png)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哎呀,妈妈,你看今天的天空好蓝呀!”我兴奋地喊着。
今天是周末,妈妈带我来到了公园。
公园里可热闹啦,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歌,花儿在阳光下绽放着笑脸。
我和妈妈沿着小路走着,我好奇地东张西望。
“妈妈,你知道竺可桢爷爷吗?”我突然问道。
“当然知道呀,他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
”妈妈微笑着回答。
“他都做了些什么呀?”我眨巴着眼睛。
妈妈耐心地给我讲起了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原来竺可桢爷爷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他仔细观察天气的变化,还坚持写自然日记呢。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记录着,为气象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哇,竺可桢爷爷好厉害呀!”我忍不住赞叹道。
“是呀,宝贝。
我们也可以向竺可桢爷爷学习,多观察大自然呀。
”妈妈摸着我的头说。
“好呀好呀!”我高兴地答应着。
于是,我开始认真地观察起周围的一切。
我看到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好像在跳舞;我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像美丽的仙子。
我还看到了一棵大树,它的树干好粗呀,我都抱不过来呢。
“妈妈,我也想写自然日记!”我激动地说。
“好呀,那你可要坚持哦。
”妈妈鼓励道。
“嗯,我一定会的!”我坚定地回答。
从那以后,我也像竺可桢爷爷一样,开始记录大自然的点点滴滴。
我会写下每天的天气,看到的有趣的动植物。
我觉得这真的太有意思啦!我想,我也要像竺可桢爷爷那样,为了解大自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难道不是吗?。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fb21587e21af45b307a8e9.png)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仿写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200字作文
![仿写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2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ae09a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9.png)
仿写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200字作文As I gazed upon the majestic mountains stretching towards the sky,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a sense of reverence for the beauty and power of nature. 当我凝视着那雄伟的山峦伸向天空时,我不禁为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而感到敬畏。
The vibrant colors of the flowers that dotted the landscape filled my heart with joy and wonder. 那点缀在风景中的鲜艳花朵的色彩让我的心充满了喜悦和惊叹。
I could hear the melodic symphony of birds chirping in the trees, creating a harmonious soundtrack to my surroundings. 我能听到树上鸟儿的悦耳交响乐,为我的周围环境创造了和谐的配乐。
The gentle breeze caressed my skin, carrying with it the earthy scent of the forest, filling my lungs with pure, fresh air. 轻风拂过我的皮肤,带着森林的泥土气息,让我的肺充满纯净清新的空气。
As I walked along the meandering path, I felt a deep connection to the earth beneath my feet, grounding me in the present moment. 当我沿着蜿蜒的小路走着时,我感到与脚下大地的深刻连接,使我扎根于当下。
The rustling of the leaves in the gentle breeze whispered secrets of the forest, inviting me to listen and learn from the wisdom of nature. 轻风中树叶的沙沙声低语着森林的秘密,邀请我倾听并学习大自然的智慧。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BLH)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BLH)](https://img.taocdn.com/s3/m/18fb65625f0e7cd18525365a.png)
观测( guān )——道观( guàn )
差异( chā )——差遣( chāi )——差劲( chà)—— 参差( cī )
次第: 指一个挨一个地。 载途: 满路、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周而复始: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
说明什么叫物候与物候学。由古代到近代, 由起源到发展,由知识到科学。
品语言
冬
秋
衰草 连天
春
生动形象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描写 花次第开
昆虫匿迹
燕子归来 拟人
布谷鸟来
孕育果实
夏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喂蚕饥。
鸟啼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鸦叫,苗稚忧草茂。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以此为题 有什么作用?
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
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 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 读者; 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 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 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 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只有人才有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云彩,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就得带雨伞。
你看那水中的蝌蚪, 不就像游动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春天已来到人间。
《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
![《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e7e61c03186bceb19e8bbd7.png)
[《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
读完后,我被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读后感《《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
竺可桢在忙碌的工作中还坚持写日记,真教人佩服,而我有时作业做不完或一生病就不再写日记了,和他一比差别真是太大了,自己想一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怪不得竺可桢爷爷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气象学荚冬光凭这个数字就能看出他工作认真的态度和高度自觉的精神,这一点我更应该他学习。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学习,长大后要像竺可桢爷爷一样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剥削记忆:领导日记 (2011)
《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读后感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e737a8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7.png)
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读后感篇1: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竺可桢爷爷吗?他可是个超级厉害的科学家,就像我们课本里的“大自然侦探”一样!我最近读了他的故事,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超级精彩的侦探电影,但是主角是大自然,而侦探就是竺可桢爷爷啦!“你知道吗,竺可桢爷爷就像个大自然的日记本,他把大自然的秘密都记下来了!”我对同桌小明说。
小明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真的吗?他是怎么做到的?”“嗯哼,他用了好多好多年,每天都观察天气,记录温度、湿度、风向,还有好多好多。
就像我们每天写日记一样,但是他的日记本是大自然!”我得意地说。
“哇,那他一定知道很多秘密吧!”小明的眼睛里闪着光。
“那当然啦!就像昨天,我读到竺可桢爷爷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秘密,就是关于气候变化的。
他就像一个天气侦探,一点点拼凑出气候的线索,然后告诉我们,地球是怎么慢慢变暖的。
”我模仿着侦探的样子,用手指在空中划来划去。
小明听得入迷了:“那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哎呀,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竺可桢爷爷就像个宝藏猎人,他用了好多好多数据,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拼起来,最后就拼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我用手比划着拼图的动作。
“哇,那他一定很聪明吧!”小明赞叹道。
“那是必须的!他的大脑就像超级计算机,能记住好多好多东西。
而且,他还很有耐心,就像我们等冰淇淋融化一样,他等了好多好多年,才把大自然的日记写完。
”我夸张地比划着等待的动作。
“哈哈,那他一定很喜欢大自然吧!”小明笑着说。
“对啊,他就像大自然最好的朋友,每天都在和大自然聊天,听大自然讲故事。
”我模仿着竺可桢爷爷的样子,假装在和大自然对话。
“那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小明好奇地问。
“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大自然就像一本厚厚的书,里面有好多好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而且,我们也要像竺可桢爷爷一样,保护大自然,不要让她受到伤害。
”我认真地说。
“哇,我也要像竺可桢爷爷一样,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小明兴奋地说。
“没错,我们都要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一起保护她,让她永远美丽!”我握着小明的手,一起对着窗外的蓝天白云许下了承诺。
竺可桢和自然日记
![竺可桢和自然日记](https://img.taocdn.com/s3/m/6cb3666d0b4e767f5bcfce7f.png)
竺可桢和自然日记一、教材分析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1、出示教学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
竺可桢是气象、地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写了许多篇论文,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海公园的守门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每天早晨有位老人从北门进入公园,然后从南门出;晚上从南门进,北门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了20多个年头。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
他进公园,不是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对公园里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
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开始融化,哪天桃花开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飞舞,哪天布谷鸟初次鸣叫……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竺可桢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
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
然日记里:
“3月12日,北海冰融。
”
“4月20日,燕始见。
”
“5月1日,柳絮飞。
”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
…………
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
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
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23个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竺可桢观察物候,都留有详细的记录。
有时因工作忙,不能亲自去观察,就请爱人和女儿帮忙作记录。
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
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
他的自然日记有40多本,近千万字。
在取得了这样十分雄厚材料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物候学》一书;83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
竺可桢不仅学到老,而且还做到老。
1974年2月6日清晨6点,天还没破晓,寒气袭人。
躺在病床上的竺可桢慢慢坐起来,习惯地摸了一下外衣左边的小口袋处,然后又慢慢地把手放下来。
这一习惯性的动作,勾起了他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原来,竺可桢平日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温度计,每天清晨一起来,他就把那支白铜套子里的钢笔式温度表拿到院子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后记录所量的气温。
这只温度表,就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
现在,他再也不能到院子里用那支心爱的温度表测量气温了。
然而,事业心驱使着他,抬起颤抖的手,拧开收音机的旋钮,仔细倾听着天气预报。
他戴上眼镜,借着台灯的光,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小字:
“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
写完后,老人想把笔记本合上,忽然想起一件要紧的事,又戴上眼镜,在刚才那行小字下面,注上两个字:“局报。
”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第二天他便与世长辞了。
他为什么要在记下天气预报之后,又加了“局报”两字呢?原来,这“局报”是指“气象局预报”的意思,它有别于自己平日亲自观测记录的天气情况。
这对于一个习惯自己给大自然记日记的人来说,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不得已根据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