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中的多元主体互动研究

合集下载

融媒时代下新闻评论中的互动思维分析——以《主播说联播》为例

融媒时代下新闻评论中的互动思维分析——以《主播说联播》为例

2024.05一、研究背景融媒时代,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下的“信息爆炸”态势,迫使人们每日面对着大量的无意义信息。

专业的新闻评论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有选择性的信息过滤机制。

能够提供观点、看法和信息增量,引发人们深度思考的新闻评论,逐渐成为专业媒体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之一,为专业媒体创新变革注入发展动力。

因此,在融媒时代,如何提高新闻评论内容的质量和受众认可度成为专业媒体应该重视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融媒时代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新闻评论的参与主体、传播渠道、内容形态、效果评定标准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专业媒体不再是唯一的内容生产者,受众也不再只是使传播活动产生价值和意义的信息接收终端,还成为能够表达自我意见观点的传播主体。

因此,专业媒体亟待加强与受众的交互和沟通,从与受众的互动中寻找新闻评论事业发展的新活力。

2019年7月29日,央视新闻移动端上线了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主播说联播》。

由康辉、郭志坚等《新闻联播》主持人围绕热点和重大事件,以场景化、口语化、年轻化、情感化的语言进行口播评述,时长一般在2分钟左右,具有碎片化、移动化、社交互动的特点,形成了“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全新样态。

开播仅3个月,#主播说联播#微博超话的阅读量达21.6亿,讨论78万余人次。

剖析《主播说联播》火爆的原因,正是缘于竖屏场景化、内容口语化、选题年轻化、情感共振化中凸显了互动思维。

二、受众观的变迁媒体的受众观,即媒体对受众的看法总是产生于特定时代之下,与当下的媒介发展情境有着密切联系,又对当下的媒体实践产生影响。

在我国,受众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本文也以此为起始点,将我国媒体的受众观变迁过程分为被动的接受者、主动的接受者和主动的参与者三个阶段,分析总结我国专业媒体新闻评论中的受众观变迁。

1.群众:被动的接受者改革开放前期,媒体的新闻评论总体上将受众看作被动接受者。

新闻评论与国家生产发展紧密相连,因此评论内容多以向群众介绍国家方针政策为主,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 我国城市社区多元主体互动治理模式研究

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 我国城市社区多元主体互动治理模式研究

《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我国城市社区多元主体互动治理模式研究》摘要: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脉络和治理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发展的治理模式,即多元主体互动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因此,结合我国社会实际,选择一种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互动治理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自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以来,社区治理成效并不明显,政府在社区治理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组织发育迟缓社区是我国城市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的成败,事关我国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稳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

加强和改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脉络和治理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发展的治理模式,即多元主体互动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一、社区治理概念探析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政府管制型社区管理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而由于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发育尚不成熟,社区完全自治的条件尚不具备。

因此,结合我国社会实际,选择一种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互动治理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的社区概念最早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由费孝通先生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在系统介绍和引入西方经典著作时,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而为我国社会学界广泛引用。

一般认为,社区治理(community govermance)是指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公共需求,优化社区管理秩序的过程和机制。

城市社区治理是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是城市基层党组织、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在多个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和互动协作机制的指引下,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

基于多方博弈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研究

基于多方博弈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研究

收稿日期:2019-10-20作者简介:张凤哲(1996 )ꎬ女ꎬ2018级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情报服务ꎮ基于多方博弈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研究张凤哲(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㊀黑龙江哈尔滨㊀150000)摘㊀要:[目的/意义]旨在加强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协同ꎬ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能力ꎬ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ꎮ[方法/过程]基于博弈论思想和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ꎬ从舆情主体角度考虑ꎬ通过对各阶段博弈模型的分析和求解ꎬ深入挖掘网络舆情发展路径中各个博弈方的最稳定选择ꎬ构建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ꎮ[结果/结论]提出强化共生单元协同交互功能㊁营造正向共生环境㊁打造对称互惠一体化协同模式等对策ꎬ为政府和社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提供决策支持ꎮ关键词:网络舆情ꎻ博弈论ꎻ共生理论中图分类号:G206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doi:10.3969/j.issn.1005-8095.2020.02.004ResearchonCooperativeSymbiosisMechanismofNetworkPublicOpinionBasedonMulti-partyGameZhangFengzhe(SchoolofInformationManagementꎬHeilongjiangUniversityꎬHarbinHeilongjiang150000)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paperistostrengthenthecoordinationofparticipantsinthenetworkpublicopinionꎬim ̄provethecontrolandguidanceabilityofthenetworkpublicopinionꎬandcreateagoodnetworkenvironment.[Method/process]Basedontheideaofgametheoryandsymbiosistheoryinecologyꎬthepaperdeeplyexcavatesthemoststablechoiceofeachgamepartyinthedevelopmentpathofnetworkpublicopinionandconstructsthecooperativesymbiosismechanismofnetworkpublicopinionthroughthea ̄nalysisandsolutionofthegamemodelofeachstagefromthepointofviewofthesubjectofpublicopinion.[Result/conclusion]Itpro ̄posestostrengthenthesynergisticinteractionfunctionofthesymbioticunitꎬcreateapositivesymbioticenvironmentꎬandbuildasym ̄metricandreciprocalintegrationcooperationmodelꎬsoastoprovidedecisionsupportforgovernmentandsocietytoguideandrespondtothenetworkpublicopinion.Keywords:networkpublicopinionꎻgametheoryꎻsymbiosistheory㊀㊀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ꎬ高敏感事件频发ꎬ民众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和重构ꎬ重大舆情事件呈现多发趋势[1]ꎮ以微博㊁微信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阵地ꎬ网络内容生产主体在此背景下驱动高强度信息㊁观点和情感的交锋ꎮ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社会诸多问题接踵而至ꎬ高敏感度事件频发ꎬ网络谣言肆起ꎬ舆情环境遭遇变化ꎬ网络舆情危机由此产生ꎮ政府纵向单一的引导模式已经无法抵抗网络舆情的爆发ꎬ加强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共生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方式ꎮ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一些对网络舆情协同主题的研究[2-5]ꎬ但到目前为止ꎬ大多数研究仅仅从宏观上探讨了对网络舆情的协同分析ꎬ忽略了网络舆情主体如何具体进行协同ꎮ将网络舆情多元主体看作共生整体ꎬ从共生理论和协同学相融合的视角出发ꎬ可以更好地挖掘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ꎬ为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提供可靠依据ꎮ因此ꎬ本文基于博弈论思想和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ꎬ从舆情主体角度考虑ꎬ深入挖掘网络舆情发展路径中各个博弈方的最稳定选择ꎬ从根本上探究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共生关系ꎬ构建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ꎬ为政府和社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提供科学的策略选择和合理的决策支持ꎬ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ꎮ1㊀共生理论和网络舆情主体协同博弈的契合性1.1㊀网络舆情协同主体及相互关系在网络化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ꎬ网络社会化媒122020年2月Feb.202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报探索InformationResearch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期(总268期)No.2(SerialNo.268)体日趋繁荣ꎬ网络舆情演化所涉及到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ꎬ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应对不只靠一两个内容生产主体和公共权力的影响ꎬ多方主体协同合作有利于推动网络舆情的演变ꎮ本文中所探讨的网络舆情主体主要包括政府㊁网络媒体和网民ꎬ它们关系紧密㊁彼此依存㊁互相促进㊁互有益处ꎮ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和网络空间的管理者ꎬ是公众获取社会信息的官方渠道ꎬ是政策的制定者ꎬ为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建立积极的政策环境ꎮ通常ꎬ政府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威信ꎬ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掌控大局ꎬ准确把握网络舆情演变各个阶段的特征ꎬ转变不同角色ꎬ做到过滤信息ꎬ求证信息ꎬ引导信息和应对信息ꎬ为舆情的引导提供一个文明良好的政策环境ꎮ网络媒体是中坚力量ꎬ既可以作为政府的发言人ꎬ也可以作为民众的发声器ꎬ具有较高的自由度ꎮ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自由发表意见以满足需求ꎬ政府可以借助网媒来引导社会舆论ꎬ发布官方信息ꎮ网民尤其是意见领袖ꎬ是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直接参与者ꎬ引导民间舆论场ꎬ网民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表达㊁宣泄情绪ꎬ一方面ꎬ与政府部门积极互动ꎬ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和走向ꎬ为政府措施的制定和网络媒体宣传提供依据ꎻ另一方面ꎬ宣泄消极情绪ꎬ表达不满ꎬ使网络舆情向着消极方向发展ꎬ加大了政府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的难度ꎮ1.2㊀舆情协同主体间的共生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ꎬ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的突发性和高度复杂性使网络舆情协同主体引导和应对的压力倍增ꎮ网络舆情协同主体并不能获取全部的有效资源ꎬ三者之间极易形成资源不对称现象ꎬ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相互影响ꎬ相互依存[6-7]ꎬ如何使各个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并相互平衡是网络舆情达到协同最主要的问题ꎮ共生 是生态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ꎬ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ꎬ用来形容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8]ꎮ他指出共生是不同种类属性的生物体之间基于某种程度的物质联系和生理联系而相互依存㊁共同生活ꎬ从而进一步形成协同生存的状态ꎮ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ꎬ单一协同主体引导和应对的能力薄弱ꎬ相互依存的程度低ꎬ所以需要把视线转移到多元主体共同应对ꎬ使之功能互补ꎬ在网络舆情引导和治理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共同推进ꎮ王雪梅指出共生理论其核心价值即融合㊁共存㊁合作㊁互利㊁互补㊁共进[9]ꎮ网络舆情协同主体之间即可以遵循共生理论的核心价值ꎬ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是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的必要条件ꎬ也是协同主体的共生需求ꎮ从这一意义上讲ꎬ网络舆情主体协同合作与共生价值有极高的契合度ꎮ目前ꎬ我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纵向协同合作联动机制ꎬ多元主体之间的横向协同沟通联动机制缺失ꎬ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缺乏协调一致性ꎬ资源严重不平衡ꎮ基于现状ꎬ建立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是实现网络舆情协同引导的理想状态ꎬ是应对网络舆情发展一种新路径ꎮ协同论强调的是依靠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协同作用ꎬ从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的过程[10]ꎮ共生理论即强调共同依存㊁功能互补ꎬ形成协同生存状态ꎮ将两个理论相融合ꎬ并构建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是从全局角度出发ꎬ经过制度化规范ꎬ形成网络舆情主体间扁平化的合作关系ꎮ协同共生机制有利于各主体之间互相吸取有效的资源优势ꎬ使网络舆情内部主体和资源得到合理统筹配置ꎬ打破多元主体间的隔阂ꎬ形成合理的网络舆情环境ꎬ促使各主体间形成良性的协同合作关系ꎮ1.3㊀博弈论对研究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的适用性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ꎬ政府㊁网民和网络媒体三方主体会在多方利益冲突和利益分配的驱使下采取不同的行动来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ꎮ为了更准确探索三方主体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动机和来源ꎬ构建合理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ꎬ可以将博弈论引入到研究过程中ꎬ在网络舆情协同主体共同协作㊁相互博弈的视角下进行分析ꎮ演化博弈理论从有限理性角度研究网络舆情协同主体的行为[11]ꎮ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ꎬ博弈主体在重复博弈中不断调整策略ꎬ改善自身利益ꎬ力求在复杂的利益竞争和分配冲突下谋求各自最稳定的状态和策略选择[12]ꎬ通过对有利策略的不断学习与调适ꎬ从而达成演化稳定策略ꎮ政府㊁媒体㊁网民等各个主体通过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多方博弈ꎬ突破单一传统的模式ꎬ所产生的效应大于单个主体产生效应的总和ꎬ从而在竞争中达到平衡ꎮ从全面的动态博弈角度分析网络舆情主体的博弈策略选择ꎬ在共生环境下为协同主体进行策略选择提供科学依据ꎬ为建立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打下基础是符合实际要求的ꎮ222020年2月情报探索第2期(总268期)2㊀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三方博弈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热点事件的演化动态规律ꎬ分析三者相互博弈的过程和结果ꎬ将引入动态演化博弈模型ꎬ研究参数的变化规律ꎬ找出三者动态均衡解ꎮ2.1㊀模型假设(1)网络舆情参与主体有政府㊁网民和网络媒体ꎮ(2)博弈策略组合: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传播有 积极回应 和 消极逃避 两种选择ꎻ网民有 传播 和 不传播 两种选择ꎻ网络媒体可以选择 推动 和 阻碍 两种ꎮ设政府的 积极回应 概率为xꎬ网民 传播 的概率为yꎬ网络媒体 推动 的概率为zꎮ(3)为了研究各个博弈策略的组合ꎬ参考文献[13-15]的参数设定ꎬ各个参与主体具体涉及的各参数(成本㊁收益㊁损失)的假设总结如表1所示ꎮ政府㊁网民㊁网络媒体三方的博弈策略组合及相应收益如表2所示ꎮ表1㊀3个参与主体涉及的相关参数设置及其含义参与主体参数参数含义政府C11政府积极回应网络舆情所付出的收集信息㊁舆情监控等固定成本R11政府积极回应网络舆情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提升㊁社会稳定收益R12政府积极回应获得的参与传播的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和能力认可等收益R13政府积极回应时网络媒体推动舆情所提升政府正面形象等收益W11政府消极逃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㊁社会不稳定等损失W12政府消极逃避使参与传播网络舆情的网民对政府信任的降低等损失W13政府消极逃避网络舆情时ꎬ网络媒体推动舆情的发展给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损失网民C21网民传播网络舆情所需要付出的时间㊁搜索㊁精力等成本R21网民传播网络舆情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以及表达的自由等收益R22网民传播网络舆情信息时ꎬ网络媒体推动网络舆情带来的收益R23网民所获得的政府积极回应带来的收益P21网民传播网络舆情信息时ꎬ政府消极逃避带来的失望㊁伤心等心理落差网络媒体C31网络媒体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的成本C32网络媒体阻碍网络舆情的发展的成本R31网络媒体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获得的网站点击率和广告效益等收益R32网络媒体推动网络舆情发展时所获得的网民传播带来的额外收益P31网络媒体推动网络舆情发展时ꎬ政府采取消极逃避时带给网媒的压力W31网络媒体阻碍网络舆情的发展所要付出的信誉㊁网民关注度降低等损失表2㊀ 政府-网民-网络媒体 三方博弈收益矩阵策略组合政府网民网络媒体(积极回应ꎬ传播ꎬ推动)R11+R12+R13-C11R21+R22+R23-C21R31+R32-C31(积极回应ꎬ传播ꎬ阻碍)R11+R12-C11R21+R23-C21-C32-W31(积极回应ꎬ不传播ꎬ推动)R11+R13-C11R23R31-C31(积极回应ꎬ不传播ꎬ阻碍)R11-C11R23-C32(消极逃避ꎬ传播ꎬ推动)-W11-W12-W13R21+R22-C21-P21R31+R32-C31-P31(消极逃避ꎬ传播ꎬ阻碍)-W11-W12R21-C21-P21-C32-W31(消极逃避ꎬ不传播ꎬ推动)-W11-W13R23R31-C31-P31(消极逃避ꎬ不传播ꎬ阻碍)-W11R23-C322.2㊀博弈模型求解2.2.1㊀政府选择积极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的动态方程式建立与求解假设政府选择积极回应策略的期望收益为E11ꎻ选择消极逃避的期望收益为E12ꎻ平均期望收益为E13ꎬ则具体计算如下:E11=yz(R11+R12+R13-C11)+y(1-z)(R11+R12-C11)+(1-y)z(R11+R13-C11)+(1-y)(1-z)(R11-C11)=yR12+zR13+R11-C11.E12=yz(-W11-W12-W13)+y(1-z)(-W11-W12)+(1-y)z(-W11-W13)-W11(1-y)(1-z)=-yW12-zW13-W11.E13=x(yR12+zR13+R11-C11)+(1-x)(-yW12-zW13-W11).则政府积极回应网络舆情的复制动态方程式为:322020年2月张凤哲:基于多方博弈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研究第2期(总268期)F(x)=dxdt=x(E11-E13)=x(1-x)[y(R12-W12)+z(R13-W13)+R11-C11-W11].(1)2.2.2㊀网民选择传播网络舆情信息策略的动态方程式建立与求解假设网民选择传播网络舆情信息策略的期望收益为E21ꎻ选择不传播的期望收益为E22ꎻ平均期望收益为E23ꎬ则具体计算如下:E21=xz(R21+R22+R23-C21)+x(1-z)(R21+R23-C21)+(1-x)z(R21+R22-C21-P21)+(1-x)(1-z)(R21-C21-P21)=x(R23+P21)+zR22+R21-P21-C21.E22=xzR23+x(1-z)R23+(1-x)zR23+(1-x)(1-z)R23=x(R23+P21)+zR22+R21-P21-C21=R23.E23=y[x(R23+P21)+zR22+R21-P21-C21]+(1-y)R23.则政府积极回应网络舆情的复制动态方程式为:F(y)=dydt=y(E21-E23)=y(1-y)[x(R23+P21)+zR22+R21-P21-C21+R23].(2)2.2.3㊀网络媒体选择推进网络舆情发展策略的动态方程式建立与求解假设网络媒体选择推进网络舆情发展策略的期望收益为E31ꎻ选择阻碍网络舆情信息发展的期望收益为E32ꎻ平均期望收益为E33ꎬ则具体计算如下:E31=yx(R31+R32-C31)+y(1-x)(R31+R32-C31-P31)+(1-y)x(R31-C31)+(1-y)(1-x)(R31-C31-P31)=yR32+xR31+R31-C31-P31.E32=yx(-C32-W31)+y(1-x)(-C32-W31)-C32(1-y)x-C32(1-y)(1-x)=-yW31-C32.E33=z(yR32+xR31+R31-C31-P31)+(1-z)(-yW31-C32).则政府积极回应网络舆情的复制动态方程式为:F(z)==zdt=z(E31-E33)=z(1-z)[y(R32-W31)+xR31+R31-C31-C32-P31].(3)令(1)㊁(2)㊁(3)式偏导数为0ꎬ求解出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三方主体博弈的演化均衡状态如表3所示ꎮ2.3㊀博弈模型的指导意义从上文网络舆情三方博弈主体的动态方程式演化均衡状态可知ꎬ政府㊁网民和网络媒体的策略选择表3㊀政府 网民 网络媒体演化均衡解均衡点均衡解主体选择稳定策略x=1y>C11+W11-R11+z(R13-W13)R12-W12政府积极回应网络舆情x=0y<C11+W11-R11-z(R13-W13)R12-W12政府消极逃避网络舆情y=1x>C21+P21-R21-R23-zR22R23+P21网民传播舆情信息y=0x<C21+P21-R21-R23-zR22R23++P21网民不传播舆情信息z=1y>P31+C32+C31-R31-xR32R32-W31网络媒体推进网络舆情进展z=0y<P31+C32+C31-R31-xR32R32-W31网络媒体阻碍网络舆情进展除了受到自身所需要承担的成本㊁所获得的收益和损失等影响之外ꎬ也与其他两个博弈主体的选择策略相关ꎮ从政府角度来看ꎬ其策略选择不仅受到处理网络舆情所花费的成本㊁所得到的收益和损失的影响ꎬ也会受到网民对政府能力的信任和网络媒体的影响ꎮ当政府积极回应网络舆情所付出的成本C11降低ꎬ收益R11和消极逃避所承担的损失W11增加时ꎬ政府趋向于选择 积极回应 网络舆情ꎮ网民的策略选择不仅与传播网络舆情所付出的成本㊁收益有关ꎬ也会受到政府和网媒的决策行为的影响ꎮ当网民传播网络舆情所付出的成本C21收益增加ꎬ心理落差P21降低时ꎬ网民则会选择 不传播 ꎮ网络媒体的策略选择除了自身成本和收益的影响外也离不开政府和网民所带来的压力和额外收益的影响ꎮ当网络媒体推动网络舆情所付出的成本C31和压力P31增加ꎬ收益R31㊁R32和网媒阻碍的成本C32㊁损失W31降低时ꎬ网媒则会选择 阻碍 策略ꎮ3㊀案例研究2018年8月19日ꎬ受台风 温比亚 的影响ꎬ寿光市多个地区出现了强降雨ꎬ同时ꎬ受上游三大水库泄洪的影响ꎬ弥河水位持续暴涨ꎬ导致下游寿光河段发生多处决堤和洪水倒灌ꎬ沿线多个村庄进水受灾ꎬ引发舆论广泛关注[16]ꎮ同时ꎬ由于上游水库泄洪的影响ꎬ许多网民开始由 天灾 转入 人祸 的议论ꎬ谴责㊁质疑㊁批评㊁攻击等负面观点意见连续增加ꎬ舆情呈现负面加剧态势ꎬ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治理提出了挑战ꎮ本文以 寿光水灾 为研究案例ꎬ验证网络舆情主体中政府㊁网民和网络媒体之间相互影响ꎬ提出合理的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策略ꎮ通过蚁坊舆情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ꎬ其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ꎮ422020年2月情报探索第2期(总268期)数据来源:蚁坊舆情监测系统图1㊀舆情发展走势图㊀㊀由图1可知ꎬ8月20日寿光地区遭受洪水淹没ꎬ寿光水灾逐渐引起舆论关注ꎬ舆情开始呈上升趋势ꎮ21日ꎬ有相关网络媒体发布文章质疑此次 天灾 ꎬ引起网友对政府的攻击和批评ꎬ负面舆情热度开始攀升ꎮ在舆情爆发初期ꎬ寿光相关政府未及时发布官方信息ꎬ引导能力低下ꎬ舆论主导权掌握在网络媒体和网民手中ꎬ社会情绪极易被网媒的负面报道煽动和渲染ꎬ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损失严重ꎬ舆情应对出于被动状态ꎮ23日至24日ꎬ舆情量达到顶峰ꎬ潍坊市人民政府开始积极处理相关事件ꎬ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相关信息ꎬ并通过@搜狐新闻等网络媒体及时跟进报道政府处理过程ꎬ但由于前期政府部门的消极逃避ꎬ网民对官方回应内容产生质疑ꎬ舆论交锋达到高潮ꎮ25日后ꎬ政府加大对寿光的救灾行动ꎬ深入调查事实真相ꎬ向社会公布当地生猪疫情ꎬ利用官方媒体回应网民质疑ꎬ并加强了对网络媒体的监管ꎬ网络媒体逐渐将网民的关注点转移到为寿光祈福ꎬ为受灾群众和民警祈祷ꎬ使负面网络舆情热度降低ꎬ网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上升ꎬ舆情危机的处理逐渐取得成效ꎮ由此可见ꎬ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等损失的增大推动政府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危机ꎬ同时强化与网络媒体的合作ꎬ加强对不良网络媒体的监管ꎬ网民对政府和网媒的信任程度随之上升ꎬ网媒推动网络舆情的成本升高ꎬ网络舆情得以平复ꎮ通过案例分析ꎬ一方面ꎬ验证了在共生环境下ꎬ任何一方共生博弈主体的选择变动ꎬ都会对整个共生环境产生影响ꎬ这种影响并不是单向的ꎬ共生环境也可以对协同主体产生正向或反向的作用[17]ꎬ改变网络舆情的演变轨迹ꎻ另一方面ꎬ从政府部门对寿光水灾的应对过程来看ꎬ其并未形成合理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ꎮ为协调政府等主体的利益矛盾ꎬ加强主体协同状态的稳定性ꎬ需要从 内部 和 外部 两方面形成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ꎬ内部形成网络舆情主体积极合作机制ꎬ用来协调平衡多方博弈主体的利益需求ꎻ外部构建合理的网络舆情大环境形成外部驱动力ꎬ用来统筹推动主体协同合作ꎬ从而形成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ꎮ4 基于三方博弈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设计4.1㊀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构建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是推动网络舆情向着良好方向演变的基础ꎬ是从内部主体和外部环境角度考虑的多角度㊁多层次㊁可循环反馈的稳定模式ꎮ本文将共生理论中的三大要素 共生单元㊁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与网络舆情内部主体和外部环境相结合ꎮ其中ꎬ共生单元是基础ꎬ是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和基本物质条件[18]ꎮ政府㊁网民和网络媒体分别代表了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影响主体ꎬ是协同共生机制的活性节点ꎮ政府是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单元ꎬ是制度创新的主体[19]ꎮ网民和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其智力优势和信息优势ꎬ在政府的指导下做出合理的选择ꎮ共生环境是条件ꎬ是共生单元之间关系的产生和持续的必要依托[20]ꎮ本文将共生环境分为政策㊁人文㊁资源和空间环境四个维度ꎬ建立纵横协同相融合平台ꎬ突破共生单元协同共生的外部瓶颈ꎮ政策和人文环境占据着关键生态位ꎬ良好的政策环境会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和引导举措ꎬ约束舆情传播的行为规范[21]ꎮ在资源协同环境首先要对资源进行协同ꎬ通过整合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资金㊁技术㊁人才和信息等要素ꎬ促进要素的高效流动ꎬ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ꎮ空间协同环境包522020年2月张凤哲:基于多方博弈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研究第2期(总268期)括四种空间类型ꎬ通过协同不同的舆论场ꎬ可以使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在不同的空间内传播扩大或抑制ꎬ从而更方便地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控制和引导ꎮ共生模式是关键ꎬ是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与程度ꎬ也是共生单元之间能量㊁物质㊁信息交流交换的形式ꎬ不同的共生模式决定了共生关系的不同发展[22]ꎮ因此ꎬ本文在应用演化博弈模型的基础上ꎬ从共生理论出发ꎬ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ꎬ构建互惠共生模式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ꎬ如图2所示ꎮ图2㊀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4.2㊀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构建策略4.2.1㊀强化共生单元协同交互功能(1)政府要提高辨别网络舆情危害力的能力ꎬ判断网络舆情未来的走向和趋势ꎬ深入了解民众态度ꎬ对网络舆情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ꎮ在网络舆情前期深入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ꎬ与民众拉近距离ꎬ树立起政府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ꎬ为后期网络舆情的爆发等现象打下第一道防护措施ꎮ(2)网络舆情爆发后ꎬ政府要加强与网民的协同合作ꎬ构建合理的民意表达渠道ꎬ保障网民的知情权ꎬ保证舆情演变的透明化ꎮ网民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ꎬ加强自律ꎬ提高信息素养ꎬ合理表达自身的诉求和谋取正当的利益ꎮ(3)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优势和扩散能力ꎬ及时消除网络舆情负面影响和网民的消极情绪ꎮ政府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引导ꎬ规范网络媒体传播渠道ꎮ网络媒体则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作用ꎬ实时关注舆情进展ꎬ进行合理报道ꎮ4.2.2㊀营造正向的共生环境(1)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ꎬ科学的法律体系是政策环境的核心ꎬ是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的保障ꎬ任何主体都必须在法律合理范围内参与舆情的发展ꎮ国家立法机关等部门应加强网络内容规范ꎬ明确网络舆情各方参与者的权力界限和责任ꎬ积极总结舆情事件导控经验ꎬ有针对性地完善舆情导控相关政策ꎬ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网络舆情应对中来ꎮ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语言暴力和谣言的监测ꎬ加强网络文明的宣传ꎬ提升网民的道德素质ꎬ塑造网民正确的人格特性㊁个人认知和信息素养ꎬ为网络舆情参与主体构建文明的大环境ꎮ(2)构建网络舆情资源协同环境ꎮ实现资源协同的最关键步骤是实现信息的协同ꎬ在网络舆情演变进程中ꎬ减少网络舆情主体之间的 信息孤岛 现象ꎬ建立协商沟通机制ꎬ实现信息资源协同共享ꎮ同时ꎬ积极挖掘和培养网络舆情监测和技术人才ꎬ开发多样化引导技术ꎬ合理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和媒介ꎬ以增强网络舆情的导控效果ꎮ(3)建立空间协同环境ꎮ空间协同指的协同不同的舆论场ꎮ本文结合张涛甫教授[23]提出 四个舆论场 的说法ꎬ把舆论场分为民间舆论场㊁官方舆论场㊁网络舆论场㊁境外舆论场ꎮ官方舆论场要主动和民间舆论场㊁网络舆论场相融合ꎬ实时关注民间和网622020年2月情报探索第2期(总268期)络舆论场中的社情民意ꎬ并进行合理沟通和应对ꎬ形成上下联动机制ꎬ共同面对境外舆论场的挑战ꎬ引导网络舆情空间环境的协同发展ꎮ4.2.3㊀打造对称互惠一体化协同模式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协同模式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最理想状态ꎬ政府㊁网民和网络媒体等通过互惠共生ꎬ彼此激励ꎬ共享资源ꎬ形成优势互补㊁互利共存的共生体ꎬ确保自身获利的状态下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产生最大的成效ꎮ因此ꎬ称性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迸发产生的新能量ꎬ符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ꎮ在开放协同的共生环境中ꎬ政府㊁网民和网络媒体等主体在博弈中找到自身平衡稳定点ꎬ实施相对应的最佳策略ꎬ谋求自身利益ꎬ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和演化ꎮ在融媒体时代下ꎬ要求网络媒体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与政府和网民形成联合互动的全媒体一体化的网络新平台ꎬ挖掘事情真相ꎬ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更高层次讨论和思考ꎮ网民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作为网络舆情发酵的关键主体ꎬ一方面ꎬ通过新媒体引导言论ꎬ减轻舆论的破坏力ꎬ扭转发展态势ꎻ另一方面ꎬ要积极与政府和相关组织交流沟通ꎬ最大程度获取相关的利益补偿ꎮ政府与媒体㊁网民之间分工明确清晰ꎬ相互监督㊁优势互补㊁共同创新ꎬ充分考虑到各个主体之间的优势和劣势ꎬ达到网络舆情协同共生的最佳效果ꎮ参考文献[1]㊀颜陈.公共危机处置中的舆论对冲方法探析[J].领导科学ꎬ2016(22):13-14.[2]㊀林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建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9ꎬ33(2):38-44.[3]㊀李翠敏.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协同疏解研究:以 长生疫苗事件 为例[J].情报杂志ꎬ2018ꎬ37(11):110-115ꎬ102.[4]㊀梅妍霜ꎬ朱恒民ꎬ魏静.媒体协同对网络舆情扩散的作用机制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ꎬ2019ꎬ3(2):65-71.[5]㊀王立峰ꎬ韩建力.网络舆情治理的风险与应对策略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ꎬ2019ꎬ40(3):139-145.[6]㊀吴锋.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机制研究[J].电子政务ꎬ2012(10):42-49.[7]㊀魏丽萍.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进化博弈论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ꎬ2010(6):29-38ꎬ110. [8]㊀温兴琦.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新系统结构层次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ꎬ2016ꎬ36(14):1-5ꎬ11. [9]㊀王雪梅.共生理论视阈下的生态治理方式研究[J].理论月刊ꎬ2018(3):159-165.[10]㊀刘永振.论系统的协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ꎬ1985(2):119-131.[11]㊀沈小平ꎬ陈叶ꎬ张克听.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行为选择与政策激励传导机制分析:基于复制动态演化博弈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ꎬ2019(7):89-102.[12]㊀孟骊超ꎬ来爽.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文献综述[J].情报杂志ꎬ2019(9):105-111.[13]㊀周飞ꎬ郭韧.基于多方博弈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ꎬ2015ꎬ34(5):128-133.[14]㊀陈婷ꎬ曲霏ꎬ陈福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政府应对仿真描述:基于三方博弈视角[J].图书馆杂志ꎬ2017ꎬ36(2):79-86ꎬ94.[15]㊀王澍贤ꎬ陈福集.意见领袖参与下微博舆情演化的三方博弈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ꎬ2016(1):19-25. [16]㊀吴克昌ꎬ叶阳澍.顺势而为: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干预策略:基于 寿光洪水 新浪微博文本[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9ꎬ21(2):33-45.[17]㊀闫建璋ꎬ李静.高校与地方政府㊁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形成机理探析: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ꎬ2018(7):49-55.[18]㊀李国ꎬ孙庆祝.共生共荣:区域体育产业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ꎬ2012ꎬ46(9):50-54. [19]㊀刘岩芳ꎬ陈好.网络舆论引导协同效应运行机理研究:基于媒体融合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ꎬ2018ꎬ41(8):60-64ꎬ54.[20]㊀闫臻.共生型社区治理的制度框架与模式建构:以天津KC社区三社联动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ꎬ2019(7):62-66.[21]㊀孙振良ꎬ宋绍成.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生态链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ꎬ2017ꎬ35(5):30-33. [22]㊀闫建璋ꎬ李静.高校与地方政府㊁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形成机理探析: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ꎬ2018(7):49-55.[23]㊀张涛甫.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J].当代传播ꎬ2011(2):39-40.722020年2月张凤哲:基于多方博弈的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研究第2期(总268期)。

多元传播格局中的舆论引导体系构建

多元传播格局中的舆论引导体系构建
观 念 同步展 现 的局 面 。
其次 ,人 的思 想观 念 多元促 进 了传 播 的多元 。传 播不
传 播价 值 观念 多元 。不 同 的价值 观念 在 相 同或不 同 的 仅 是 社会 现 实 的反 映 ,也是 社会 思 想和 社会 观 念 的反 映 , 传 播媒 介 上展 现 , 至 同步注 入 和影 响 同一 受众 或 同一 受 也 体 现 着 社会 意 识 和 社 会 思潮 .体 现 着社 会 群 体价 值 需 甚 众 群体 。核心 价值 观念 不 断受 到; 和挑 战 , 中击 核心 价 值体 求 。人 的思 想观 念 的多 元化 、多样性 也必 然推 动 和促 进传 系需要 在 不 同价 值 体 系的 交互 碰撞 中 , 多 元价值 观 念 的 播 思想 的多元 , 在 带来 传播 价值 的 多元 形 成传 播 内容 的 多
的专 门放 大负 面 的信息 和舆 论 传 递 另类价 值 观念 ,对 受 的结果 , 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 .从 根本 上 看 是 社会 现 实发 其
众 进行 误导 还 有的 有意识 或 无 意识地 传 播谣 言 和虚假 信 展 在舆 论 传播 中的集 中体 现 。 息, 以虚 假舆论 传 播 内容 和不 正 当手段 对 现 行制度 和 意识
要 求 引导 时机 迅捷 。要 把握好 引导 的时机 ,既要 做到 流 、融合 、宣 传 、引导等 各 大平 台的打造 ,实现 多元传播 各种 利益 调适 、 整体 形象塑 造 。 主流舆 论和 正面 引导抢 占先 机 , 又要 把握好 时机 , 大正 格局 中的 上下层 舆论 对流 、 放 面 传播 引导 的积极 效果 。
运用 新 的引导经 验 , 引导 媒介 进行积 极 主动 多向互 动式传 力 、构 建和谐 舆论 的基础 工 作。通 过舆 论机 构的 发动和舆 播 .努 力实现贴 近 引导 和艺术 引导 ,提 高 引导 的贴近 性 、 论 制 度 的建立 .快速 、准确地 反 映 民意 促进 上 下层舆论 艺术 性 , 得最 佳传 播效果 ,在传播 融合 中形 成发展 壮大 对流 , 取 并有效 地把 政 府意见 转化 为公 众舆 论 .通过社 会 制 正确 的舆论 。 三 、多 元传播格 局 中的舆 论 引导 体 系构建 度调 节 为舆 论 引导提供 良好 的体 制机 制支持 , 和 不同 调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它不仅是公众意见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其形成的背景、传播的方式、影响的范围等。

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我们将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表达。

本文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公众的影响力巨大。

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机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它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的关注和态度。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涵盖了其产生的环境、主体、客体以及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

从产生的环境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于互联网这一特定的信息传播平台。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意见。

这种特殊的环境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从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大网民。

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形成网络舆情。

由于网民群体庞大、构成复杂,因此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再次,从客体来看,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各种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网络舆论让我们的思考更单一 一辩稿

网络舆论让我们的思考更单一 一辩稿

网络舆论让我们的思考更单一(多元)谢谢主席,大家好。

开宗明义,网络舆论指的是公众在网络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意见或言论。

思考更单一还是更多元指的是我们在处理网络讯息时更倾向于往同一个方向还是更倾向于往多方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问题的方式。

我方判断该辩题的标准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舆论是让我们更深化强化自己的观念还是更开放包容不同观念。

在当今网络的大环境下,网络舆论丰富而多样,但是这并不代表其能让我们从更多方向去思考。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一,网络信息搜索功能的人性化特点,让我们能自主的搜寻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主动选择性前所未有的加强。

从心理学中的选择性注意理论可知,受众接触媒介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在此过程中,他们通常会从自己原有的意见、观点和兴趣出发,更倾向于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

比如说微博可以选择关注喜好的内容、贴吧主页会推送自己感兴趣的资讯或者像澎湃、网易等新闻app可以订阅自己想看的舆论信息,我们更倾向于处在一个与己观念想法相似的网络舆论场中。

因此,网络提供的这种具有自主选择性的舆论平台往往让我们的思考方向更加固化。

第二,根据古斯塔夫所著的《乌合之众》可知,人们常常难以接受与自己的思维习惯不相符的新观念,本能地与自己的思维习惯不同的东西相抵触。

那么当发生了焦点事件后,持有观点的人进入有相同观念的舆论场,受集体无意识主义影响,他们的理性和判断力容易被群体的狂热消解,多数人的行为便会向同一甚至极端的方向转化。

比如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以中医和西医为代表的两派舆论就以“中医是不是伪科学”在网络上展开公共讨论。

随着讨论的推进,不同舆论为了极力证明自己观点,将讨论演变成网络骂战,有人甚至对屠呦呦展开人身攻击。

因此,焦点事件中的网络骂战现象实则体现了人们“排除异己”的思想被网络舆论平台的群体行为放大后,其更容易让我们的原有的思考观念不断强化。

第三,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黄友林等三位教授研究表明,在舆论活动中,舆论主体往往会在情感诱导下对受众施加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与舆情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与舆情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与舆情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舆情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致力于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影响,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引导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1.1 信息爆炸与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使得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

1.2 互动性与参与性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互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舆论环境更加开放和多元,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中。

1.3 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联网上的匿名性,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能够迅速扩散,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这也给舆论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舆情研究的意义与方法2.1 意义舆情研究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引导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舆情的研究,可以了解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关注度和情绪倾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舆情研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2.2 方法舆情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大量的舆情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舆论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

定性研究则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对舆情事件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以了解舆论的内涵和影响。

三、舆情研究的挑战与应对3.1 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舆情研究需要面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挑战,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和方法,及时辨别和纠正虚假信息和谣言,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名词解释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名词解释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名词解释在信息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传统的传媒时代以媒体为主导,信息传播几乎是单向的,媒体是唯一的传播主体。

而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变成了主动的信息消费者与创造者。

因此,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成为了当今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首先,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在信息接收方面。

在过去,媒体是主导舆论的工具,人们只能由特定的传媒平台了解到信息。

而今天,人们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自由获取信息的平台来了解世界。

信息的多元来源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广泛、更多样化的信息。

传统媒体的报道往往受到局限,可能有一定的偏见,而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人们可以对某一事件或者话题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和判断。

其次,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体现在信息创造方面。

以前,传媒工作者是唯一的信息创造者,他们拥有话语权,能够决定什么样的信息要传播给公众。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发布者。

通过个人博客、微博等渠道,普通人也可以传播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感受。

这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

第三,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在信息共享方面。

在过去,人们通常只能通过媒体进行信息的共享,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感受。

无论是旅行、美食、打工、学习等,人们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并且交流意见和互动。

这种多元的信息共享使得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生活,促进了社会交流和多元文化的传播。

最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还表现在信息评价方面。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对信息的评价和判断通常是唯一的。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评价权由传媒机构向个体扩散。

人们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来表达对某一信息的看法。

这种信息评价的多元化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公正和平衡,避免了信息被垄断和偏颇的问题。

综上所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在信息接收、信息创造、信息共享和信息评价的多样性上。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旨在构筑多元主体的内置能力,以协商,共同制订和执行行动表示,促进参与者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互动,目的是建立一种共同行动的理论,以解决当前至关
重要的社会问题,由不同形式的行动者,不同形式的入口发起和参与,识别和尊重贡献,
使多元化的能量保持联系,并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的研究旨在发掘多元行动的动力,挖掘出多个主体间的协同机制,
使之能够有效地加强参与者间的凝聚力,把多元性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有利于参与者的结果,以实现参与者的认同感和共识,使参与者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和有效,呈现出更密切的协同
机制。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行动者必须采取有效的行动,致力于真正的合作,以促进参与者之间的共识,形成一个协同的行动框架,以构建共同的机制,增强协同
的能力,促进参与者的关系,促进参与者间的共识,共同完成和实现共同的目标。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首先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自主参与、负责任关系,关键在于尊重
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在行动中尊重参与者的努力,以尊重个体、平等、友好的原则指导行动。

为了取得成功,多元主体协同理论必须建立以促进多元主体行动的制度背景,建立共
同合作伙伴关系,寻求共同的利益,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公正、平等等原则,保持反复的
沟通、监督和合作,使参与者间信心建立,以实现最终目标。

多元主体间的经济协作与互动研究

多元主体间的经济协作与互动研究

多元主体间的经济协作与互动研究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的深入,国际间经济合作与互动变得越发紧密。

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经济协作,促进产业互动,加强经济联系,推动贸易、投资、产业洽谈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多元主体间的经济协作与互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课题,吸引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多元主体间的经济协作与互动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互动。

这些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

在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这种经济协作和互动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方面。

首先,政府间的经济协作是多元主体间经济协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政府作为主导者和各方协调者,在全球经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国际组织、贸易协定、双边贸易等多种途径实现。

例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双轨制”战略,旨在通过战略经济对话、贸易合作、投资交流等方式推动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而在欧洲,欧盟成员国通过欧盟这一组织实现经济一体化和协作。

其次,企业间的经济协作也是多元主体间经济协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联盟、投资等途径,实现跨国合作和经济联系。

例如,中国华为公司与美国苹果公司之间的产业链合作,通过生态合作、供应链整合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

现代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及产业链合作同样对汽车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非政府组织间的经济协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非政府组织在环保、社会福利、人权、教育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组织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联盟、合作项目、捐款等方式实现。

例如,联合国的多个机构合作为非洲国家提供教育援助,帮助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国际红十字组织与国际组织及政府间合作,共同应对灾害等人道主义问题。

最后,个人间的经济协作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合作方式之一。

随着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兴起,个人间的经济互动越发频繁。

“多元舆论场”背景下网络舆论政府引导机制研究

“多元舆论场”背景下网络舆论政府引导机制研究

“多元舆论场”背景下网络舆论政府引导机制研究作者:李红娟郭向阳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20年第12期文/李红娟郭向阳【摘要】伴随着网络传播的出现与发展,当今社会舆论逐渐形成了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以及境外舆论场共存的网络舆论空间。

在这种“多元舆论场”共存的发展态势下,大众舆论表达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这给政府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多元舆论场”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论述如何在政府强化议程设置、净化网络空间、满足大众需求等方面构建完善的舆论引导机制,以期更好地通过网络舆论来凝聚社会共识。

【关键词】“多元舆论场”;网络舆论;政府引导舆论是社会成员针对意识形态空间中某一特定的事件与行为所产生的意见与观点的总和,其能够在大众传播的助力下,用舆论热潮来形成一定的意见环境,从而在这种多元性的公开表达中形成特定事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趋势与潮流。

在如今“多元舆论场”背景下,网络第二空间的发展使得民间舆论场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展,而网络空间中,公民意见表达的自由程度较高,这就给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多元舆论场”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一)舆论表达多元化,引发网络集合行为互联网空间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公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程度逐渐提高,公众能够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网络平台上进行意见表达,并且在如今注意力经济的带动下,独特的意见表达能够带动部分粉丝群体对事件进行探讨,从而在探讨中形成多元化的舆论空间。

在这种象征性现实的空间中,大众的舆论表达更加多元化,且由于网络层面的意见表达的限制性较小,这就使得网民在参与舆论讨论时,容易对某一事件产生相对极端的追捧或者抵触的语言行为。

(二)舆论讨论公开化,舆论引导难度加大诸多新闻事件在经过网络传播的发酵之后,大量细节会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新闻事件通过网民以及相关人士的爆料,能够在事件的阐述中引发大众讨论,从而在这种公开化的网络空间中将事件的细节全面放大,并且在网友的讨论中大众会形成关于这一事件的特定看法。

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的节目特色分析

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的节目特色分析

|RADIO &TV JOURNAL2020.09视听研究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舆论场》每周为观众梳理最新舆情指数和最热话题,邀请专家嘉宾对舆情进行评论和解读,并利用融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创新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呈现形式。

一、融媒体策略分析对于媒体来说,“互联网+”就是要转变以前的本位主义,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对其心理、行为、话语进行深度分析,获得用户的需求大数据,精准地定制和推送新闻资讯,以互动和分享的方式实现了多屏跨界的传播①。

《中国舆论场》自2016年开播以来始终坚持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策略,将实时互动融入电视与网络端,给观众以全新的新闻体验。

《中国舆论场》在每期节目中发布中国舆论场指数,该指数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对用户关注的话题分析而成。

广大用户在网络平台中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由电视以大数据的形式采集并播出,实际上是打通了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介的舆论场,形成了联动互通的新形式。

不同于以往单一电视端的传播模式,节目中呈现的舆论榜单正是电视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新型传播模式的体现。

另一方面,舆情榜单以视频新闻的形式呈现,观众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热点新闻的具体形态。

融媒体策略的运用让《中国舆论场》这档节目拥有多元的视听效果,同时,大数据的加持也让节目所选取的新闻热点事件更符合大众视角与节目定位。

该节目利用数字化技术创造虚拟观众席,设置线下线上实时互动,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时空局限性。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端抢节目入场券进入在线观众席,从而针对新闻热点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向嘉宾提问。

节目现场设有新媒体工作席,工作人员现场实时处理观众的观点和评论,观众观点以实时滚动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嘉宾会选取提问进行回复和解答,疑问得到及时反馈也就在无形中增强了观众继续参与节目互动的兴趣。

多屏化使电视节目不再只是单纯的内容产物。

多屏技术的融入,丰富了电视节目的互动方式,使电视节目的互动更具个性化、社交化、精致化、多元化等特点②。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舆论社会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舆论社会

04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舆论社 会现象分析
舆论场的形成与演变
舆论场的形成
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多种舆论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 织和互动,逐渐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社会舆论场。
舆论场的演变
随着社会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舆论场也会不断演变和调 整,表现为不同舆论观点的竞争、融合和更新。
舆论场的动力学分析
舆论场的社会心理机制
03
场域理论与舆论社会的关 联
场域理论对舆论社会的影响
场域理论为分析舆论社会 提供新视角
通过场域理论,可以将舆论社会中的各种力 量和因素视为相互关联的实体,有助于深入 理解舆论现象和演变过程。
场域理论为解读舆论社会 提供重要工具
通过场域理论的分析框架,可以揭示舆论社 会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
从众心理、群体压力、意见领袖等社会心 理机制在舆论场的形成和演变中发挥重要 作用。
舆论场的传播机制
大众传媒、社交媒体、口头传播等传播机 制在舆论场的扩散和影响中起到关键作用 。
舆论场的特征与规律
舆论场的特征
多元性、交互性、动态性、群体极化等是舆论场的主 要特征。
舆论场的规律
舆论场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 事件、媒体报道、公众参与、政府干预等,表现为一 定的规律性。
场域理论特点
场域理论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它 关注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变化和演变。
场域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早期发展
场域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社会学研究,当时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复杂互动。
当代演变
在当代,场域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 。

媒体与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研究

媒体与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研究

媒体与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媒体既能传递信息,又能影响公众舆论,因此媒体与公众舆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当今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媒体从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传递价值观念、塑造公众形象等方面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看法。

媒体的报道内容和报道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公众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媒体对某个问题的报道,如果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本身,并通过专业的分析和评论使得公众获得了全面、深入的认识,那么这种报道不仅有利于公众对问题的处理的正确性,也能带动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影响社会上对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而如果媒体报道准确性和权威性不足,或出现编制的问题,就可能会误导公众,甚至造成社会上的恶劣影响。

二、公众舆论对媒体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对于媒体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很多公众都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见解、意见和评论,这些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将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形象和声誉。

比如,媒体一旦出现了负面的报道,公众可能会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反响强烈,对该媒体进行抵制、谴责。

而且,这些网民的言论和评论也会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其他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从而形成更大的负面压力。

由于聚合效应的存在,这种影响甚至会通过线下媒体影响到整个社会。

相对的,如果媒体的报道、立场和价值观念与公众需求和期望相吻合,那么媒体就会收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三、媒体与公众之间需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基础上。

当媒体和公众共同关注某个问题时,媒体可以充当信息采集、整合和传递的角色,而公众则需要参与到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媒体还要多向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关注公众反映的问题和投诉,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浅论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浅论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0.12上新闻文化论坛38新闻文化建设 2020.浅论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王玉冰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不仅新闻传播方式、形态等发生重大变革,呈现出即时、多元、交互化的特征,同时也对新闻工作者带来较大挑战。

在这场变革中,新闻工作者只有时刻牢记社会责任,快速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担当起用新闻报道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当前,媒体发展呈现出万物互联、万物皆屏、万物皆媒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常态,过去主流媒体牢牢占据的“舆论主场”,变成了众人涌入的“舆论广场”。

在此过程中,尽管面向社会大众的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遭遇重大挑战,但依然是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采集新闻、传递信息,控制着新闻信息流量与流向,担当着新闻传播活动“把门人”的角色,因此,社会责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保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公正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事实、受众和社会自觉履行的使命。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通过新闻报道,成为社会意见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纽带。

然而随着媒体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一)信息海量化全媒体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新闻传播载体日益多样化,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形式的新闻信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海量化呈现。

海量化的新闻信息,一方面极大丰富着新闻内容,另一方面,其中也难免夹杂着大量假新闻、网络谣言等信息,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增强对海量化信息的筛选能力,增强对信息真实性、价值性的判断能力,增强对新闻信息的整合处理能力,一旦甄别不足,将会产生新闻传播风险,严重者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舆论影响。

(二)主体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单向传输的生态体系,传统的新闻工作者不再是新闻内容的唯一生产者、传播者与评论者,在全媒体时代,随着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社交平台、社交软件的大量普及运用,大众都可以介入舆论场。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对舆论引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首先回顾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特点,然后分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及其特点,接着探讨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包括信息碎片化、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带来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在新媒体时代更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源自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公众信息接收习惯的转变,以及新媒体平台自身特性的影响。

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显著增加。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受到时间、空间和渠道的限制,舆论的形成和扩散相对缓慢。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几乎达到了实时,而且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多元化渠道迅速扩散,使得舆论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并产生广泛影响。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舆论引导者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增加了引导的难度。

公众信息接收习惯的转变也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是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新闻聚合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

这种信息接收习惯的转变使得公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和个性化需求增强,舆论引导者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公众的需求和心理,以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信息和引导。

新媒体平台自身特性的影响也是舆论引导面临的重要挑战。

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更加复杂多变。

一方面,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公众能够更加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同时也容易滋生虚假信息、谣言等不良信息,给舆论引导带来困扰。

论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

论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

论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主体的变迁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过去,舆论主体往往是由少数知名人士、新闻机构等组成的,而现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的舆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舆论主体也逐渐多样化。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和启示。

一、新媒体时代的背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而是拥有了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和表达方式。

同时,新媒体还拥有着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参与者。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在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传统的舆论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新闻机构、知名人士等,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日益多样化,舆论主体也开始多元化。

1.普通民众普通民众作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主体,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普通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同时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对已有的信息进行互动和传播。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让普通民众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舆论主体。

2.自媒体自媒体指的是那些在互联网上自主运作的媒体,例如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体形态,自媒体从业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账号,自由、独立地发布信息和言论,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影响力。

3.大众媒体虽然新媒体如今非常热门,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体依然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新闻机构,虽然传统的报纸、电视台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通过互联网,这些传统媒体也开始向新媒体转型,开设自己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满足大众媒体的多元化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影响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舆论格局和价值取向。

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研究

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研究

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研究媒体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信息流动的重要渠道,而互动性则是媒体传播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媒体传播的互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本文将对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互动性的概念和特征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指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相比,互动性使得受众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和影响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互动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双向性:传统的媒体传播是单向的,信息由媒体机构传递给受众。

而互动性媒体传播则是双向的,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反馈和回应。

2. 参与性:互动性媒体传播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表达观点和情感。

3. 定制化:互动性媒体传播可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定制个性化的内容提供。

二、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对社会的影响互动性的媒体传播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参与:互动性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使公众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更加参与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群体互动:互动性媒体传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社会群体更加联系紧密,形成了具有共同兴趣和目标的社群。

3. 民意测验:通过互动性媒体传播,政府和组织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公众的意见和需求,进行民意测验和调查。

三、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对个体的影响互动性的媒体传播也对个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参与感增强:互动性媒体传播使个体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增强了个体的参与感和身份认同。

2. 信息获取:互动性媒体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个体可以更快地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

3. 社交互动:互动性媒体传播使个体能够与他人进行更加方便和广泛的沟通和互动,扩大了社交圈子和社交能力。

四、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研究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在研究媒体传播中的互动性时,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1. 数据隐私和安全:互动性媒体传播涉及大量个人信息的流动和使用,如何保护个人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

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

2011年第2期■社会舆论一头连着“世道”,一头连着“人心”,它是特定社会语境下公众群体意识的产物。

当下中国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巨变。

社会舆论及时、敏锐地反应了这场深刻的大变局。

当下中国舆论场“乱云飞渡”,变幻莫测。

如何把握当前中国舆论场域的风云变幻?中国舆论场存在什么样的结构?这些结构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当前中国舆论场构成及演化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

一、四大舆论场1、民间舆论场民间舆论处在公共舆论的边缘地带,多停留在街谈巷议层面,处于分散、初始状态,常为主流舆论所忽视、歧视。

这些民间批评主要是以民谣、顺口溜、段子等形式出现的。

民间舆论话题虽然较多,但主要议题则相对稳定。

其中,官场腐败、社会不正之风属于民间舆论批评的常见主题。

比如,《乡镇长“自白”》反映了基层官员的“自白”:“当上乡镇长,把胃献给党;一天喝三顿,每顿八九两。

”还有《运动曲》对官场“潜规则”的揭示:“生命在于运动,提拔在于活动;不跑不送,听天由命;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民谣用“五朵金花”来描述官场的五大职能部门:“组织部门光荣花,人事部门锦上花,宣传部门喇叭花,财政部门金银花,纪检部门苦菜花。

”此外,民谣《关系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的关系学:“办事都要凭关系,有了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找到关系没关系。

”民间舆论场是一种非自觉、非自主、边缘化的舆论场域。

它连接底层社会,直观反映“草根”的呼吸,质朴表达底层社会的情绪。

民间舆论场不具有翻江倒海的舆论能量,与其他舆论场比较,其影响力很小。

但是,民间舆论话题维系周期较长,影响时效也相对较长。

民间舆论处于自为状态,各自为政,零星分布。

民谣、段子、顺口溜是成型的民间舆论。

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民间舆论“浮标”进行考察,有助于把握当下中国社会的民间情绪和底层社会心态。

是研究当下中国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样本。

2、传统媒体舆论场在大众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多呈现为媒体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场”指的是包含若干互动因素从而使一些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

[1]舆论场的本质是意见的交流与连接。

在媒体不发达或媒体的可接近性程度不高时,个体之间通过人际及小群体的交流和互动,对公共议题和热点事件进行讨论,达成一致。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意见的表达通过媒体来呈现,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传媒成了舆论生成的主要平台。

而新型社会化网络媒体出现后,个体、企业、媒体、党派、政府等,都获得了相对平等的自主发言的机会,随着新媒体舆论影响力日渐扩大,各个舆论参与主体发布信息和意见的差距也在逐渐弥合。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口头(人际)舆论场、大众传媒舆论场和社会化媒体舆论场并存的时代,舆论的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意见的分歧、碰撞、修正、融合比以往都更加激烈和频繁。

社会传播是一个大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又由更小的群体单位或个体组成。

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口头舆论场、大众传媒舆论场、社会化媒体舆论场都是总体舆论场的子场,各个子场又分别由多个不同的更小的场组成。

经由个体的互动在一定范围内生成的意见,又通过与其他平台上形成的意见的连接和对话,进行整合,此过程又可以延续,扩展至媒体,或借助大众传媒或社会化媒体来传播,以形成更广泛的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碰撞、扬弃、融合,才能最终形成相似或相同的认识,即舆论。

[2]舆论的形成是不同意见碰撞而不断修正的结果,意见由特定主体给出,不同的意见主体,即舆论参与主体在舆论场中的互动,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意见交流环境。

一、舆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舆论参与主体指的是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参与发言、讨论、交流的个体或组织。

“舆论”一词语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舆论的定义,到目前有七八十种。

[3]我国古代,舆论泛指民众的意见。

在西方,卢梭最早直接提出“舆论”一词,他把“舆论”这个概念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公意”(general will),一部分叫“众意”(will of all),“众意”指原始的舆论——所有人的议论,包括多数的意见和少数的意见,“公意”是其中的多数人赞同的意见。

公意着眼于公共利益,众意着眼于私人利益。

[4]18世纪,伴随着自由经济市场的经济概念而来的公共意见(publicopinion),强调舆论的参与主体是公众,舆论是公众对公共议题的评价性意见。

公众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被塑造,他们由具有独立意识、能进行公共讨论的个体组成。

李普曼持一种精英主义舆论观,在他论述人们在认知上的偏颇性和由于各种阻碍导致现实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的模糊性的基础上,他认为需要依靠媒介、依靠技术专家组织提供的“有组织的情报”来形成舆论。

因此,李普曼主张舆论的专家导向。

[5]大众型受众(massaudience)出现后,大众舆论舆论场中的多元主体互动研究高焕静【摘要】在口头(人际)舆论场、大众传媒舆论场和社会化媒体舆论场并存的时代,多元化的舆论参与主体对议题和事件积极展开讨论,通过全方位互动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

舆论参与主体在舆论场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他们越是积极展开交流和互动,舆论的影响力越容易形成。

【关键词】舆论场;舆论参与主体;互动;舆论影响力(mass public)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时候,我们常说的“舆论”可能较多情况是指“mass opinion”。

“众”可能是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以家庭和儿童伙伴关系为代表的初级群体,也可以是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所揭示的无组织的乌合之众,也可以是参与社会讨论过程的公众。

[6]在我国(大陆)语境中,论及舆论参与主体时,主要包括党政部门、新闻媒体、个人等。

党政部门通过文件和官方媒体形成和传播官方意见和观点。

党和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传播党政部门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件和议题做出的判断和解决意见。

新闻媒体作为党的舆论机关,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

借助新闻传媒,民众的意见得到呈现,传统媒体刊发受众来信或来电,新媒体平台开通评论和互动通道,都是新闻媒体反映群众声音的体现。

党政部门也借此了解和掌握民众诉求与呼声,并通过大众传媒整合各种意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大局出发,做好舆论工作。

新闻媒体既是舆论生成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媒介组织,又是重要的舆论参与主体。

媒介组织有着职业的传播者进行信息和意见的生产和发布,其所呈现的意见是经过整合、筛选、把关而形成的,发展趋势相对来说是可控的。

从表现形式来看,媒体舆论不仅通过直接的言论来体现,如编者按、评论员文章、社论等,还通过新闻报道来实现,在特殊时期,如政论报刊时期、战争时期及对外传播中,新闻报道基本上是为舆论服务的。

新闻界也被称为舆论界,媒体成为了舆论平台,用于反映舆论、传播舆论、引导和形成舆论。

舆论通过新闻报道中转述、引用采访对象的话语直接反映出来;通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体现出来;通过正面报道,树立先进典型呈现出来。

新闻媒体的多样化繁荣,其功能从一元宣导向多元沟通转变,也使新闻媒体舆论呈现出不同景观,不同媒体中意见的碰撞、交流、互补,是舆论形成的重要步骤,也是媒体反映不同舆论参与主体的意见的一种体现。

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舆论参与主体纷纷亮相。

政府职能部门开通政务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使政务信息公开化,使民众及时听到党和政府部门的声音。

传统媒体也开设新媒体平台,加强媒体融合,在网络时代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如中央电视台推出“央视新闻移动网”,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发起的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上线,新华社启动了“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

传统媒体、政府部门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更多机会,拓展了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个体,获得了更多利用媒体平台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因为关注、转发和评论公共议题和事件而成为媒体场域中的重要舆论参与主体。

普通民众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观点和看法,参与互动讨论,民间意见在新媒体环境中以“众声喧哗”的态势出现。

网络意见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网络中民间舆论参与主体的多层次。

网络民间舆论参与主体并非铁板一块,因其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知识面以及对事件和议题的关注度不同,会形成差异。

根据活跃程度的不同,可划分出意见领袖和追随者,前者信息来源广,接触信息多,对社会现象、热点问题比后者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为后者提供信息、意见和建议,因此意见领袖会吸引一大批追随者,在舆论的形成以及引领舆论走向中能够发挥很大影响力。

根据理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大众性网民”和“理性的网络公民”。

[7]在舆论形成初期,网民通过曝光事件和问题,并积极围观,参与转发、点赞和讨论,使事件不断发酵。

由于大众性网民的存在,网络意见的传播在一开始通常带有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受感染机制和暗示机制的作用,各种情绪又不断蔓延,容易导致意见的偏颇。

持续讨论是理性的意见形成的关键,具有独立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能进行独立思考的理性的网络公众,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网络环境中,还存在这样的人,他们受雇于相关利益方,通过发帖回帖来炒作事件,制造舆论假象,获取政治或经济利益,普通网民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其认知难免受到影响。

民间舆论参与主体过于复杂,在网络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他们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占据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他们不仅与党政部门、媒介组织等舆论参与主体进行互动,他们之间也存在意见的交流和碰撞。

开放的媒介环境为不同主体的多声部意见的存在提供了空间,意见和观点在碰撞与交流中不断被修正。

二、主体互动与舆论影响力的形成舆论影响力指的是舆论影响民众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力度。

在舆论场中,舆论参与主体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他们越是积极展开互动,舆论的影响力也会越大。

首先,舆论参与主体之间积极展开互动,充分沟通信息和观点,有利于及时补充信息,修正意见,减少舆论形成过程中的负面因素,或有助于将负面影响转化为积极正面的影响,这是舆论影响力形成的基础。

党政部门不仅要发布官方意见,而且要对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民间舆论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以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及时性等特征,导致民众意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普通民众发布的信息,并不像媒介组织的信息一样有消息、评论等专门的区分,而是事实性信息中通常带有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事实常常与情绪、观念、态度等混合在一起,其中甚至还夹杂着谣言,从表达方式看,民众意见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情感和情绪的宣泄。

意见经过多人传播并参与讨论,不断的裂变和衍生,较难控制。

对此,相关部门对虚假的言论应及时澄清和删除,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控制。

主流媒体通过提供信息,核实事实;提供平台,展开讨论;整合意见,达成一致几个步骤,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力争解决网络平台中信息和意见的失真和失当等问题。

在开放的媒介环境下,舆论引导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党政部门、媒体和多样化的民间舆论参与主体形成合力。

党政部门确立方向,新闻媒体设置议程,意见领袖和理性公众运用理性、展开分析、做出判断,影响追随者和普通大众。

传统媒体一贯是舆论引导的有力工具,在新媒体环境下,则需要融合新媒体的力量。

网络媒体既为民众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也可以为政府或传统媒体所用,为舆论引导助力。

网民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不一样,有必要对其区别对待:对于大众性网民,引导其学会辨别信息源并随权威信息源的信息的发布和补充而修正意见,提高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针对大众性网民意见的情绪化、偏激甚至极端化现象,引导其改变意见表达的方式,使之朝着理性化方向发展;对于意见领袖和理性的网络公民,需要将其吸纳与媒体、政府等一起,多主体互动提升舆论的影响力。

其次,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是舆论影响力作用的具体体现。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传统媒体时代,普通民众不能直接使用媒体,其监督权利主要通过口头传播实现,口头传播的范围窄,规模小,参与人数有限,难以形成影响力,对舆论监督对象作用有限。

新闻媒体传播面广、影响力大,人民群众借助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新闻媒体成为了人民群众舆论监督的代言人。

开展批评性报道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通过批评性报道,揭露公权运行、官员履职方面的违纪违规行为及其他社会不良现象,促进相关部门做出改进。

网络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进入公共话语空间的渠道。

网络监督成为人民群众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

网络中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话题或事件经众多网友转发和评论,很快在网络上形成热点讨论,从而引发网络上的舆论监督呼声,也使议题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媒体的跟进报道,推进事件和议题的深入讨论。

新闻媒体通过采访相关部门及涉事人员,获得更多有关事件的详情,代表民众对真相进行了追问。

传统媒体的介入进一步扩大事件和议题的影响力,放大了普通民众舆论监督的效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