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漏洞弥补
试论习惯法对法律漏洞的填补

试论习惯法对法律漏洞的填补摘要:由于法律自身的缺陷以及立法者能力的局限等原因,法律必然存在漏洞,当认定法律存在漏洞后,由于不得拒绝裁判等原因,法官必须对法律漏洞进行填补,然而法官对漏洞进行填补时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习惯法是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法律漏洞;习惯法;漏洞填补方法一、法律漏洞的成因分析拉伦茨指出:"无论如何审慎从事的法律,其仍然不能对所有——属于该法律规整范围,并且需要规整的——事件提供答案。
换言之,法律必然´有漏洞´。
"[1]总结法律漏洞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都力图能够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而社会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变化迅捷的社会中不断出现亟待解决的新的法律问题,而其中有许多都是法律没有做出规定的。
那么,就会导致已有的法律不适应现行社会发展的情况,因此,出现法律漏洞是必然的。
任何立法者都希望制定出一部能够穷尽一切社会现实的法律,并试图用最为精确的语言来框定其通过法律所要规定的事物的范围,然而"人类的预见力还没有完善到可以可靠地预见一切可能产生的事这种程度。
况且,人类所使用的语言也还没有完善到可以绝对明确地表达一切法律意图的境界。
人们所预想不到的或者法律所没有规定的种种案件必然会不断产生"[2]。
因此,由于立法者能力的局限性,出现法律漏洞是不可避免的。
法律首先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由于语言具有相对确定的涵义,而法律条文却需要有详尽而广泛的意义,语言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必然会使法律条文的具体使用存在一定的限制,从而产生法律漏洞;其次,法律又是通过概念来表达的,每个人对法律概念的理解通常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使得法律具有不确定性,也会产生法律漏洞。
多元的法律意识形态在释放大众话语的同时,势必会增加法官解释法律的负担。
由以往单一的立法以及立法者的法律意识形态向现今司法中甚至是大众的多元法律意识形态的转变,将可能使原本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遭遇难以避免的漏洞。
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

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一、本文概述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并在行使权利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诚实守信行为的期待。
然而,在复杂的法律实践中,法律条文往往难以涵盖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法律漏洞”。
为了弥补这些漏洞,确保法律适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就需要借助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漏洞补充。
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法官或法律从业者具备深厚的法律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他们具备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公正的判断力。
本文旨在探讨诚实信用原则在漏洞补充中的应用及其限制。
我们将首先分析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作用,然后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讨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漏洞补充中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确保法律适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法律实践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价值诚实信用原则,被誉为民法中的“帝王条款”,其内涵丰富而深远。
它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保持诚实、善意,信守承诺,不欺诈、不恶意损害他人利益。
这一原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更是民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它有助于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和正义。
在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需要相互信任,而诚实信用原则正是这一信任的基石。
它要求交易双方诚实履行自己的义务,不欺诈、不违约,从而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诚实信用原则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需要明确、稳定。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信守承诺,不恶意违约,从而保障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诚实信用原则有助于弥补法律漏洞,完善法律体系。
“依法管理”下如何理解法规制度中的漏洞和缺陷

“依法管理”下如何理解法规制度中的漏洞和缺陷王 璊倡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广东 广州 510663【摘要】依法管理是我国党和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眼光,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依法管理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依法管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如果没有依法管理,那么社会主义建设必然会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破坏,不仅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对亚洲乃至对全世界的和平都会构成威胁,不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当然,国家层面坚持依法管理,这就要求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司组织都要在此基础上,坚持依法管理,把依法管理用在各个层面,用制度的力量杜绝腐败,杜绝低效率,杜绝人为的失误。
但是,任何法规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甚至被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其中的漏洞和缺陷,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制度中的漏洞和缺陷呢。
【关键词】依法管理;制度;漏洞缺陷一、依法管理的定义和意义(一)什么是依法管理依法管理就是依靠法律的手段去治理社会,法律成为解决社会纠纷和犯罪的常用手段。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在法制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为依法治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依法管理是依法管理的具体体现,依法管理不仅是政府要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社会管理,而且要求社会各组织也要坚持依法管理,就是要求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组织的运作。
(二)依法管理的重要意义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和应然目标,是中国法治发展的时代要求。
[2]依法管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
依法管理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加强我党的领导作用,提高社会主义的完整性。
第二,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第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四,有利于我国与国际社会接轨,促进全球一体化和世界的和平。
对法律漏洞及其填补之浅见

对法律漏洞及其填补之浅见作者:魏勇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6期一直以来,法律漏洞及其填补被很多学者研究讨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颇有成效,使得我国在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日臻完善,我国也在改革开放30年中生机勃勃,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但是,法律漏洞无疑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法律现象,是否所有的法律漏洞都需要填补,要根据“××××新动向”,不断地修订、制定新的法律和规章?本人认为确实存在事无巨细的法律的制定,成为所被认为的法律漏洞填补。
修订和完善法律,可以做到使法律更科学、更合理,但是绝对做不到消灭“法律漏洞”。
针对法律漏洞及其应对方法本人有自己的看法。
①一、法律漏洞存在具有其必然性在现代汉语中,漏洞是一个有价值评判色彩的词语,即“能让东西漏过去的不应有的缝隙或小孔儿”,或者“(说话、做事、办法等)不周密的地方;破绽”。
②法律漏洞是法律意义上的漏洞,即法律规范具有法律上不应有的“缝隙”或者“小孔儿”。
用行话说,就是法律规范具有不合目的性,即规定本身未能反应其所追求的目的,导致“实然”与“应然”的不一致。
“应然”是衡量是否有法律漏洞的标准,而这种衡量是通过应然与实然的比较进行的,两者具有的差距即为漏洞。
③时代在发展,社会生活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导致即使制定再完好的“应然”也很难保证与“实然”这些时刻变化的情况不存在差距,使得任何国家的现行法律无论规定得如何详尽,也不可能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可能发生的事件规范得无一遗漏,故法律漏洞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
立法者在使用法律用语时,均存在其“可能的文义”不足以确切的约束其外延的特征,人类在设计法律规范时往往力不从心,对需要规范的对象不可能洞悉无疑和完全预见,而必须以弹性的术语留下余地,便于将来的灵活适用及与时俱进。
所以,立法者在杜绝法律出现漏洞方面是捉襟见肘,难以功成身退的。
毫无瑕疵的制定法是不存在的。
法律漏洞略论

法律漏洞略论杨解君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无论多么完善,总存有一些漏洞;毫无漏洞的法律体系是不存在的。
在我国,由于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法律存在较大的漏洞。
对我国法律(本文是在广义上使用法律一词)存在的漏洞,学界和实际部门尚未予以充分注意。
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忽视法律漏洞问题而应对此多加探讨,寻求解决的途径,从而使我国法律在现实生活中能得以有效实施。
本文试对我国法律漏洞现象及弥补之途略作探讨,以期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法律漏洞,从而使我国立法渐臻完善并缓和与社会客观形势不能同步发展的矛盾。
一、法律漏洞及其不可避免性何谓法律漏洞?我国台湾学者黄建辉先生认为,法律漏洞是“指法律体系上违反计划之不圆满性状态”,并具有违反计划性、不圆满性的特性[①a]。
漏洞为破绽或不周密之意。
笔者以为,所谓法律漏洞是指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使法律规定在内容上出现欠缺或不周密,从而造成法律适用的困难。
法律漏洞不同于法律缺陷和法外空间。
法律缺陷乃指法律的残缺或不完备,它是一个范围包容广泛的概念,不仅指法律规定的缺漏还包括法律制度、立法技术等的不完善和局限性。
法律漏洞可以说是法律缺陷的一部分,但法律存在法律缺陷并不能认为就是法律漏洞。
同时,法律漏洞同法外空间也有区别。
法外空间是指法律对一些不重要事项有意不予规范,如信仰、爱情、思想、友谊、问候、私生活等方面不宜由法律规定或没有必要由法律规定的事项,法律不予规定从而形成一定的法律不管范围;而法律漏洞则是立法者对应予规范的事项而没有纳入法律的调控范围,或者规定上的不完善,从而造成法律上的空白或遗漏,二者有着明确的分界。
在笔者看来,法律漏洞具备下列特征:其一,与立法目的的相悖性。
立法就是为了对社会关系进行规范性、控制性的调整,使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具体问题得以能依法有效解决。
如果存在法律漏洞,则不能达到有效调控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甚或产生负面效果。
法律漏洞的存在,使得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难以处理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法律漏洞填补的界定

尚未对之作出界定。笔者认为, 所谓法律漏洞的填补, 是指法官 在审理诉讼案件中, 针对法律本身所存在的不周延、 不协调等缺 陷, 过援引习惯、 政策、 法理、 学说等作为裁判依据以解决当前个 案, 或者对法律文本作出权威性的解释的活动, 即我们所谓的法 律漏洞填补, 它是法官参与立法的重要方式, 故又被称为“ 法官 造法” 法官立法”它是法官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或“ , 也是现代司 法活动的重要特征。法官通过判例因案立法已 经成为各国法律 的重要法源, 与此同时在大陆法系国家还发展出法官参与立法 的另一种的形式, 即通过专门或最高的司法机构以“ 司法解释” 的方式来参与立法。在我国, 尽管严格地说, 法官无权通过判例 法律漏洞的成 因 的形式创制法律规则, 但在司法实践中, 法官通过创造性地解释 之所以会出现法律漏洞, 一方面是立法过程的特点所决定 和运用法律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也屡见不鲜。 第一, 法律漏洞的填补是法律适用的基本方式。严格地说, 的。由于法律文本“ 作为一种取得多数同意的代价, 立法者经常 有意留下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更多的时候他们无意中这样做 法律适用是法官在司法裁判中, 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当前个案, 以 了。由于我国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社会经济体制都尚 ” 处于转型 解决法律纠纷的活动。在一般情况下, 法律适用的依据都是现 时期, 法律体系仍然处于初创阶段,宜粗不宜细” “ 的立法政策使 行有效的法律规范。既包括制定法, 也包括习惯法或判例法。 立法者“ 有意留 下的没有问题的答案” 就更加普遍。而“ 无意中 换言之, 在一般情况下, 法律漏洞的填补是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 这样做了” 则道出了法律漏洞产生的另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进行的。尽管法官对法律漏洞的填补必然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 这就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立法的滞后性、 人的认知的局限性 创 制新的 法律规 但这种创制并 则, 非是无限制的。 法官不能脱 等。“ 法律应社会需要而产生, 但法律不可能尽善尽美, 不可能 离现行法律的框架, 自由而无限制地进行所谓的漏洞填补, 也不 穷尽和涵盖所有的社会关系; 且法律条文有限而情事无穷, 得就公民的某一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等问题进行“ 因 补 。 此, 任何法律从其出台之 日 起就必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任何一 充”
试论我国《物权法》第107条之漏洞及填补——基于法学方法论的视角

益 。第二 , 国在文本 上多 以 “ 失物或 盗 窃物 ”的方 式予 以规 各 遗
人请求 回 复其物 :但 占有人 得 向其 所 由取得该 物之 人行 使求偿 布 的《 权法》 去此项 规定 , 由是 “ 物 删 理 对被 盗 、 抢 的财物 , 被 所有
权。 现实 占有 人如其 占有 的盗窃 物或遗 失物 系 由市 场 、 或贩 权人 主要通 过 司法机 关依照 刑法 、 事诉讼 法 、 公卖 刑 治安 管理 处罚法
在展 开本文 讨论之 前须 明确两 点: 第一 , 民法上 的盗赃物 指 或 盗赃物 , 不得主 张返 还。 均 以窃 盗、 夺或抢劫等 行为夺取之 物, 抢 不含欺 诈、 占所得之 物。 侵 。 也不 含国家 明令禁 止或 限制流 通之物 。 二 , 文讨论 的法律 漏 第 本 洞不包 括立法填补 , 仅指 司法机关 在法 律适用 过程 中遇 到没有 法 律或没 有合适法律 规范 的情 况时 , 如何 运用法 学方法对其 进行认 定和 弥补 , 而做 出正 当的裁判 。 从
首先 ,05 《 2 0 年 物权 法三审 稿》 l2条规 定 :对被 盗 、 第 l “ 被抢 的财物 或者遗 失物 , 所有 权人等 权利人 有权追 回 。 该动产 通过转
让被他 人 占有的 , 有权人 、 失人等 有权 向无处 分权人 请求损 所 遗
或者 自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 该动产丧 失 占有之 日 两年 内 起 买的, 根据 市场惯例 , 只要 买方是 善意 的 , 没有 注意到 权利 的瑕 害赔偿 ,
论法律漏洞的填补

论法律漏洞的填补课程:法律方法论指导教师:陈金钊教授姓名: 2009级诉讼法学研究生扈斌论法律漏洞的填补扈斌摘要:在司法实践中,只要存在法律体系,就会存在法律漏洞。
为了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司法者应该运用智慧在司法实践中对法律漏洞进行填补。
本文通过对法律漏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法律漏洞的填补技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法律漏洞法律漏洞的填补填补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法官的判决会影响到当事人一生的命运与幸福。
当事人之所以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愿意求救于法律,接受法院的裁决,主要是基于对法官依法审判的信仰。
如果法官可以不依法审判,则人民守法的动机将荡然无存,和谐的社会秩序也必将受到侵害。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公正审判的核心就是法官依法审判,使公民能稳定的遵守法律的预期。
但是,法官若要在一切案件中都能严格依法判决,必须存在一个前提:即现有法律体系必须极端完善,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全部;这样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只需要套用法律即可。
显然,任何一个法律人都清楚,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法律漏洞的法律体系是不存在的。
法律必然存在漏洞。
因为,即使再谨慎制定的法律,也不能对属于法律调整范围的所有事件都提供答案。
这样,司法实践中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法官必须依法审判与法律必然存在漏洞之间的矛盾。
对于这一矛盾解决方法,刑事审判可以依照罪刑法定原则来解决;但民事审判却不能因为无法律规定而驳回诉求,而只能承认在民事审判的个案中,法官有填补法律漏洞的权限。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法律漏洞的填补,主要是就民事审判实践而言的。
基于此,本文论述的法律漏洞填补也主要立足于民事审判实践。
一、法律漏洞的内涵分析法律漏洞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
正如拉伦茨所讲:“大家日益承认,无论如何审慎从事的法律,其仍然不能对所有——属于该法律规整范围,并且需要规整的——事件提供答案,换言之,法律必然‘有漏洞’。
”法律制定于过去,适用于现在,预测于未来。
尽管法律在制定时就存在着一定的前瞻性,但毕竟只是预测。
浅谈法的局限性及其克服

浅谈法的局限性及其克服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和普法运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原有的“法律无用论”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民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
但是,在这可喜的局面背后,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些人又陷入“法律万能论”的误区,认为法律是万能的,因此,对法律的给予过高的期望,一旦法律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会对法律产生失望的情绪。
为此,人们首先应该全面认识法律的作用,即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我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法律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所必不可少的社会规范,它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发展进行着调整。
但法不是万能的,它对社会各种关系的调整也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可以说,法律与生俱来的存在着局限性。
一、法的局限性分析1、法律语言的局限性和模糊性法律需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才能表现出来,而语言文字自身就存在着局限性问题。
海德格尔说过:“世界的存在是不可表达的。
语言永远也不能表达世界的本来面目。
”“词并不总是一定代表事物,所以在我们探讨所设想的事物是什么以前,我们必须认真确定在我们所讲的语言中有意义地使用词的方式和条件。
”与此同时,法律语言作为表达事物的符号,是以一种有限性的符号来描述无限性的、不确定性的人类社会生活。
而“用普遍词汇所叙录的每一条成规总不能完全概括人们千差万殊的行为。
因此,任何时间、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制定出天衣无缝的法律,这种法律在现实社会中是找不到也不可能存在的。
“语言的清楚明晰,不仅要求明确形成的思想,而且必须用完全符合这种思想的明确词汇来表达。
但是没有一种语言是如此丰富,以致能为每一种复杂的思想提供词汇和成语。
”因此,绝对精准的法律语言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
法律词语的弹性、模糊性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我们常提到的“公平”是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然而什么才是公平,有人举了两弟兄分蛋糕,就至少有不下于七种的分配“公平”,划分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有明显的区别。
试论民法解释学的法律漏洞补充功能与立法论概述免费范文精选

试论民法解释学的法律漏洞补充功能与立法论概述一、民法解释学(一)民法解释学概念民法解释学一直以来都被等同于民法学方法论。
方法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给定的前提条件下,人们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采取的行为手段和方式。
”而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理论,或者说是方法的系统论。
按照《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方法论是指一门学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对特定领域中关于探索的原则和程序的一种分析。
参考梁慧星老师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民法解释学是按照解释学的一般原理对民法进行研究和适用的方法理论,是法官怎样裁判案件,在裁判中如何适用法律,如何解释法律的学说。
法官用这种方法是用来解释真实的案件,学者用这种方法是来研究法律,或称法学方法论。
民法学解释既包括对民事法律规范中的概念、术语、逻辑、规范性质、规范结构等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解释,也包括隐藏于民事法律规范中的民法精神、法律价值以及立法宗旨等内涵层面的解释,还包括对民法规范出现漏洞时如何适用法律进行解释。
民法解释的方法包括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合宪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等等。
从内容上来看,民法解释学一般包括民法法源理论、民法概念体系和民法法条之逻辑结构、民法法律解释、民法法律漏洞及补充几部分。
民法解释学成为当下民法学方法论的代名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法学的发达和民法解释学的发达是密不可分的,梁慧星老师的观点认为,法解释学长期依附于民法学,而研究法解释学方法也属于民法学的附带工具,因此在法学史上民法解释学等同于法解释学,民法解释同于民法学。
其次,在对法律解释等问题探讨的时候,有学者冠以民法解释学为法学方法论,造成了民法解释学概念和法学方法论概念的等同。
(二)民法解释学存在的必要性和特点首先,法律文本存在多义性。
法律文本是由法律条文及表述法律条文的法律语言组成的。
哈特说过,法律语言并不比日常语言更准确,法律语言的局限性决定了法律的开放结构。
论法律漏洞存在的原因、类型及其防治

想一直 占统治地位 。封建社会里 , 儒家倡导礼治 , 立 建 套相 当完备的宗法等级制度 。 在统治方法上 , 儒家虽
未 完全 否定 “ ” “ ” 作用 . 认为 只有 推行 “ 政 与 刑 的 但 德 化 ” 能 使 人 从 内 心感 到犯 罪 可 耻 而 安 分守 己 。 才 在这 种 场 合 , 在 的 法律 规 则并 不被 推 崇 , 皇帝 意 志 是 最 大 实 而 的法 。 此 状 况 下 也 无 必 要讨 论 法 律 漏 洞 , 为无 论 法 在 因 律 规定 怎 样 , 终 都 须 符合 领 导 意 志 才 能得 到 遵守 。 最
收 稿 日期 : 0 5 1 — 9 20 — 2 1
德 原则。 国家 、 社会群体 、 公民的行为必须依法进行。 既
作 者 简 介 : 小 勤 (95 , 刘 17 一) 安徽 枞 阳人 , 汉 大 学 法 学 院 20 武 04级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经 济 法 学 。 研 7 6Fra bibliotek维普资讯
然 是 具体 法 律 规 则 . 则漏 洞 就不 可避 免 。 在 当前 “ 法 治 国 、 设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国 家 ” 境 依 建 环 里 。 们 应 树 立 “ 治 ” 想 . 择 分 析 法 学 。也 正 基 于 我 法 思 选 此 立 场 . 律 漏 洞 才 有研 究 必 要 , 只 有 对 法 律 漏 洞 进 法 也 行 深 入研 究 , 而 适 当 防 治 , 的 正 义 观 才 能 在 法 律 规 进 法 则 中 得 到体 现 。 站 在 分 析 法 学 立 场 , 者 认 为 , 律 漏 笔 法 洞 指 法 律 制 度 中 的 缺漏 和 矛 盾 。它 主 要 包 括法 律 的 缺 漏 和 法律 条 文 间 的 矛 盾 。
论司法中法律漏洞之弥补技术

脉络 , 以期 待— — 的规 则 , 得 而此 点 如 何 强 调都 不 为 过 ” 。他 把 立 法 者 意欲 通 过 法 律而 达 到 的调 整 目的和 意 图 视 为 “ 划 ” 而 反 过 来 该 计 , 计 划就 可 认 为 是立 法 者 按 其立 法 目的 建 构 的法 律 体 系 。
i
j
一
一l l ll 一
论 司 法 中 法 律 漏 洞 之 弥 补 技 术
刘 衽 伟
( 门 大 学 法 学 院 3 1 0 ) 厦 6 0 5
【 摘 要 】 法 作 为 法 治 体 系 中 一 重 要 环 节 , 解 决 社 会 纠 有 着 极 其 重 要 作 用 , 法 的 功 用 不 言 而 喻 ; 官 作 为 司 法 的 主 体 在 司 法 适 用 法 律 中又 往 往 面 临 诸 多 困 难 与 挑 战 . 法 律 漏 洞 ” 是 其 中 的 难 题 “ 就
造 ” 又 假 使 法 的续 造 逾 越 了 “ 划 ” 界 分 , 在 整 体 法 秩 序 的基 ; 计 的 而 本 原 则 范 围 内 , 属 于 “ 越 法 律 的 法 官 续 造 . 即 拉 伦 茨 在 法 整 则 超 , ' 也 体 秩 序 内把 法 的续 造 以 “ 义 ” “ 法 计 划 ” 基 准 划 分 为 _个 阶 文 与 立 的 二 段 , 后两个阶段就为本文所将要论述 的漏洞填补。 而
之 一 , 我 国 法 官 在 填 补 法 律 漏 洞 中 的 表 现 并 不 乐观 , 是 如 何 发 挥 我 但 于 国 法 官 在 法 律 漏 洞 填 补 中 的 积 极 性 就 成 为 思 考 之 对 象 ; 于 如 何 应 对 至
该 问题 , 需要从 立 法 、 法等各 个层 面 来进行 回答 , 文试 阐述之 。 又 司 本 【 键 词 】 律 漏 洞 ; 然 性 ; 对 ; 意 的 问 题 关 法 必 应 注
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增补

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增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增补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漏洞增补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解决。
本文将就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增补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增补概述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增补指的是行政机关发现或者接受当事人的关于案件中存在的漏洞或者遗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相应的补救和解决。
漏洞增补旨在弥补行政法律适用中的缺陷,确保各项法律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公正地适用到各个案件中,从而使行政机关的工作更加顺畅,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在行政法律适用中,经常会出现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的问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规定不够详细且具有模糊性。
在行政法律适用中,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一些法律条文未对特殊情况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行政机关在裁决时难以掌握明确的法律依据。
2.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
行政机关在行政法律适用中面对的是多变化、复杂的案件环境,特别是在一些具体情境中,难以直接运用已有的法律规定。
这时,法律规定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辅助和解释。
3.法律适用的主观性较强。
由于不同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法律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导致法律适用的主观性较强,这也是行政法律适用中漏洞的一个因素。
4.其他方面的因素。
行政法律适用常出现因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缺乏法律知识和经验而导致的漏洞问题。
三、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增补的方式前面提到,行政法律适用中的漏洞主要表现在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实际操作中困难、法律适用主观性强等方面。
当发现这些漏洞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弥补这些漏洞。
具体而言,漏洞增补的方式如下:1.完善法律规定。
针对法律规定不够详细且具有模糊性的现象,应当加强对法律内容的完善和规范。
通过修改现有的法律、制定新的法律或者通过解释等方式来完善法律规定,保证法律的适用性和权威性。
社会法学派的法律漏洞观及其启示

社会法学派的法律漏洞观及其启示在法律界,社会法学派对于法律漏洞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法学派的法律漏洞观,阐述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所提出的解决法律漏洞问题的方案,评价这些方案的优缺点,并总结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借鉴社会法学派的思路来弥补现行法律的不足。
社会法学派认为,法律漏洞是法律体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他们认为,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形式,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法律是以文字形式表述的,而文字本身具有模糊性和歧义性,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误解。
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法律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跟上社会的步伐。
因此,社会法学派主张在法律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法律漏洞的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针对法律漏洞产生的原因,社会法学派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法律本身的局限性。
如前所述,法律以文字形式表述,而文字具有模糊性和歧义性,容易导致法律条文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
法律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社会变迁与法律稳定之间的矛盾。
社会法学派认为,社会变迁是不可避免的,而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形式,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然而,社会变迁与法律稳定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法律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漏洞。
为了解决法律漏洞问题,社会法学派提出了以下方案:完善立法体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使法律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利益。
加强司法解释。
对于法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司法机关应该通过解释的方式,明确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以弥补法律漏洞。
发展法学教育。
通过加强法学教育,提高法律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
鼓励社会参与。
社会法学派认为,应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以促进法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以上方案的优点在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法律漏洞问题的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这些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民间规则的民事司法适用—以法律漏洞补充为例

的规 定性 , 并可以弥补制定 法的不足。 是 , 但 民间规则进入 民事司法必须遵循 法定的 限制性条件 , 并通过法定的模 式
进入 。在 民事 司法过程 中. 民间规则可 以补充法律 漏洞 , 具体表现为在类推适 用、 目的性 限缩 、 目的性 扩张和创 造性 补 充等法律漏洞补充方法 中为法官提供 寻找或创制裁判规则的依据。
发性 和内控性 。y .3 16o { -) p 高其才 教授认为 . 7 . 习惯法确立 的要件 有 明文禁 止的情形时 , 不在此 限 ,瑞士债法典》 2 1 《 第 7 条第 有: 悠久性 , 自发性 , 连续性 , 强制性 , 确定性 , 合理 性和一致
性 。I, 25 L) ,
() , 同期满 , 1款 合 承租人应 当依照其 接受标 的物 的地方之 习
习惯 法 。
惯, 还是指经 国家权力机关认可 的习惯法?这个 问题值得探 事司法。下面就此两种模式从 比较法的角度展开论述 。
我国台湾学者黄茂荣教授认为 . 民法法系 . 在 法律 渊源 主要可 以分为制定法 、 院的裁判 、 法 习惯法 、 契约或协约 、 学
关键词 : 民间规则 ; 民事司法: 法律漏洞 ; 补充方法
中图分类号 : F 2 D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0 20 — 1 1 0 10 — 4 7 2 1 )4 0 5 - 4
民间规则属于法律社会学研究 的范畴 , 而法律漏洞却是 规范法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由此观之 , 者之 间似乎不 应存 两 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其实不然 , 在民事司法 过程 中, 民间规则 与法律漏洞具 有重要 的关联性 。不仅如此 , 随着经 济社会 的 发展 .民间规则进 入民事 司法是我 国当前加强社会管理 、 化
法律漏洞

论法律漏洞摘要:法律漏洞是伴随着法律的产生而产生的,法律的漏洞是不可避免的。
法律漏洞指法法中得缺陷与矛盾。
其存在有三个方面原因:法律自身特点和性质的原因,立法者及其自身阶级立场的原因,不断调整变化的社会关系原因。
法律漏洞主要有四大类型,分别为原始漏洞与嗣后漏洞,明知漏洞与不明知漏洞,明显漏洞与隐藏漏洞,形式漏洞与实质漏洞。
法律漏洞概括起来可以从两方面消除或减少它:立法角度防止其产生和司法角度去弥补。
法律中存在漏洞虽影响法律的效度和信度,但对法制的完备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律漏洞;概念;认定;产生原因;类型;补充措施一、法律漏洞的概念及认定1、法律漏洞的概念“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
”然而,根据当时制定法律时的环境和人们局限性的认识以及法律自身所具有的滞后性,导致制定出的法律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漏洞。
那么对于法律的漏洞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中外法学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德国学者魏德士在《法理学》一书中认为,法律漏洞的通常定义是:以整个现行法律秩序为标准的“违反计划的非完整性”[1]。
拉伦茨在法学方法论中将法律漏洞描述为“违反计划的不圆满性”。
在我国,台湾学者梁慧星在《民法解释学》中将法律漏洞定义为:“现行法体系中存在影响法律功能,且违反立法意图之不完全性”。
杨解君认为,“法律漏洞是指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使法律规定在内容上出现欠缺或不周密,从而造成法律适用的困难”[2]。
此外法律漏洞所存在的一些显著特征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它。
首先,法律漏洞是一种不完全性,现行法律对于当下发生的案件欠缺规定或是有规定但是无法适用。
其次,法律漏洞发生在现存的法秩序内。
最后,法律漏洞违反立法者意愿。
因此,综合以上法律漏洞的概念、特征,可以将法律漏洞的概念定义为:根据立法目的,需对某一行为加以规定,但由于立法缺陷对其规定不当或者没有规定,影响到法律对其调整,从而导致了法律在适用上的困难。
2、法律漏洞的认定“认定漏洞的过程就是发现漏洞的过程。
法律之弊端及弥补

浅析法律之弊端及弥补摘要:法治理念决定了法律具有普遍性与确定性的特点,然其特点又致法律具有了诸多弊端,导致法之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如预期的效果。
纵然法律带有这些弊端,但法治社会依旧是迄今为止最为优越的社会制度。
故应在发现弊端后予以弥补,以使法之作用达到最好的发挥,进而有效保障社会秩序。
关键词:法律;确定性;普遍性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名言已为当今世界各国所信奉,其对法治社会亦有经典之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良好的法律”①。
在这里法治是基于法律的良好制定,然法律本身却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使得法治社会并非如当初设想的如此完美。
其弊端来源于法律本身或其运用过程,导致法之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探究到各个领域,出现法律的空白。
而法治终究是到目前为止最为优越的制度,故在发现法律弊端之后应采取有效途径以解决之。
一、法律的特点分析马克思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②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法律自身的特点以及其对于自由的意义。
其法律自身的特点即确定性和普遍性。
所谓法律的确定性是指法律规定了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法律具有此特点故其具有预测性作用,人们在行为之前就可依据法律而预料自己的行为后果。
这就要求法律制定必须具有明确性,可以起到其指引作用。
法律的确定性还意味着法律但凡制定出来,就不可随便更改。
“法律是一种不可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一旦法律制度设定了一种权利和义务的方案,那么为了自由、安全和预见性,就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对该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改和破坏”③。
这是对法律具有确定性特点以及原因的经典阐述。
法律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所谓普遍性是指法律对社会各领域的社会关系分为各个种类来进行调整,而并不是做个别的调整;法律所适用的对象也并非是个人或某件事情,而是适用于一般的人或事,就如卢梭所言“法律只考虑共同体的臣民以及抽象的行为,而绝不考虑个别的人及个别的行为”④。
论判例在审判实务中的重要作用

论判例在审判实务中的重要作用
判例在审判实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判例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特定法律问题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决定。
判例具有如下的作用:
1、指导司法实践。
通过判例,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可以参照之前的判例结果,了解相应的法律适用,从而指引司法实践的方向,保证裁判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2、弥补法律漏洞。
法律是一种动态的体系,经常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进行完善和补充。
而由于制定法律的过程中无法预见所有的情形,因此判例在添补法律漏洞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保障公民权益。
判例作为一种司法实践的结果,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可预测性。
通过判例,公民可以了解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更加明确自身的权益和应采取的行动。
综上所述,判例在审判实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指导司法实践,弥补法律漏洞,也可以保障公民权益。
法律制定者应当认真对待判例,加强对判例的收集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判例制度。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与法律漏洞的弥补

中 州 学 刊
A a e cJ u a o h n z o c d mi o r l fZ o g h u n
M a 2 0 y, 01 No. 3
【 学研究 】 法
超 法 规 排 除 犯 罪 性 事 由与 法 律 漏 洞 的 弥 补
识和卓越 的见识 , 即便如 此 , 但 立法 者的认 知 能力也是 有 限 的, 法律漏洞也在 所难 免。正如阿蒂亚所说 : 制定 法律 的过 “ 程的确是一个十分 复杂 的过 程 , 时发 生意 外之事 , 判决 有 使
或 法 规 产 生 并 非 期 望 的结 果 , 这 些 结 果 如 果 制 定 法 律 者 具 而
一
完美 的法律仅存在 于立 法者的理想之 中, 何一部 法律 任
都 有 漏 洞 存 在 。我 国 台湾 学 者 黄 建 辉 先 生 认 为 , 律 漏 洞 是 法
特征使得 法律 漏洞 区别 于 “ 法外 空间 ” 。德 国学 者拉伦 茨 曾谈到 , 打招 呼 、 告别 、 称呼 以及 聚会 的方式等 涉及礼俗领 域
图 之 不 完 全 性 。 这 两 种 对 法 律 漏 洞 的 界 定 是 目前 学 界 比 ” 较 认 可 的 , 中可 以发 现 , 律 漏 洞 通 常 有 四种 表 现 形 式 : 从 法 一
1 立法者认知 能力 有限 导致立 法时 就存 杂 的 工 作 , 要 求 立 法 者 具 有 丰 富 的 知 复 它
立法者认知 能力 的有 限、 社会 生活的多变、 法律 自身 的特 点等 导致 了法律漏 洞的不 可避 免。超 法规排 除犯罪 性事
由是 在 法 律 规 定 之 外 , 塞 刑 事 法 上 的 免 除行 为 可 罚 性 漏 洞 的有 效 办 法 。 堵 关 键 词 : 律 漏 洞 ; 法规 排 除 犯 罪 性 事 由 ; 为 可 罚 性 法 超 行 中 图 分 类 号 :9 4 1 D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0 5 (0 0 0 —叭 0 — o 1o — 7 1 2 1 )3 9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法律漏洞及其弥补【摘要】我国为大陆法系国家,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法官审判案件要严格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对案件予以裁定。
但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与进步,法律滞后性的特点也凸显出来,一些新型的社会纠纷的处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由此产生了法律漏洞。
那么何为法律漏洞,对其如何予以弥补,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法律漏洞;自由裁量权;制度完善;漏洞弥补一、法律漏洞的定性及产生的相关因素法律漏洞,德国学者认为其是“法律体系上之违反计划的不圆满状态”。
所谓不圆满,即对法律应当对某种社会关系制定法律予以调节而未制定的状态。
因此,法律漏洞是指法律上的不圆满状态。
学者黄茂荣将法律漏洞归纳为三类:(1)法漏洞;(2)无据式体系违反,指由于立法者的疏忽,法律上有意义应当予以规而未规定,致使法官的漏洞填补没有任何现行法上的根据;(3)有据式体系违反,指由于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所产生的新事物所引起的矛盾,其应当是法律上有意义的事,只因立法者无法预见而在其出现一段时间后法律上没有规的情形。
笔者认为,法律漏洞是指由于存在立法上的缺陷或者法律规定的相互矛盾等原因,使得法律从容到适用产生各种问题的因素。
法律漏洞的产生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往往是根据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也在进步,同时不断产生新型的社会关系与纠纷,这些新型的社会关系本应当属于法律的调整围,但是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使得司法机关在裁判相关纠纷时无明确的法律规可以借鉴,这时候就产生了法律漏洞。
(二)立法者立法水平的高低法律所调整的围是既有限又相对广泛的,立法者立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法律能否得到有效的适用。
如果立法者的立法水平较低,制定出的法律规适用性较差或者对于应当适用法律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未能及时制定相关法律规,那么就会使得法律的适用出现问题,同时法律的公信力也会降低。
(三)法律规的抽象性为了能够制定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法律规,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往往采取较为抽象的法律规定,而不会予以详细阐述,由此来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而法律条文过于抽象和笼统,会导致适用过程量的问题。
如不同的主体根据其价值观念对抽象性的法律有着不同的理解,由此在法律适用方面产生诸多不便。
(四)立法过程的繁杂性立法机关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必然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论证过程,听取相关专家和社会大众的意见等等,以此来确保法律的正确性与适当性。
因此,新型社会纠纷的出现与相应法律的完善中间必然存在一个滞后的期间,在此期间,纠纷的解决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同等效力之间的法律规定存在冲突当效力等级不同的法律规出现冲突时,我们可以采取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方法来解决法律的适用问题。
但是当效力等级相同的法律规出现矛盾,且当事人双方恰恰依据冲突的法律规来支持其主时,法律的适用就会出现问题。
(六)纯粹的法律条文语法上的问题不同法律规中相同的法律术语出现不同的规定,使得法律适用产生困难,或者由于标点和关联词的不恰当使用使得人们对于法律的规定产生歧义性的理解。
综上所述,一个完美的法律规体系是不存在的,完美的法律规体系既需要有高水平的立法者,也需要对每一个存在歧义的法律规定详细的予以阐述,同时还要求法律规能够与时俱进,在新的社会纠纷出现之时就能做出相关合理的规定,由此法律漏洞的存在具有不可避免性和现实性。
二、法律漏洞的类型法律漏洞的分类对于法律漏洞如何弥补有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漏洞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目前通说的类别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至始的法律漏洞和嗣后的法律漏洞至始的法律漏洞是指在法律制定时候由于立法者技术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制定的法律从一开始就具有漏洞。
嗣后的法律漏洞是指法律在制定时,相比较而言是完整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发展,不能和社会的变化相适应,从而由于其滞后性而出现的漏洞。
(二)认识的法律漏洞和无认识的法律漏洞认知的法律漏洞或认知的法律漏洞,是指立法者在制定法律之时就已经明确知道制定的法律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其主要原因有一下两个方面:1、考虑到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为了法律制定不操之过急,影响法律的实效性而故意留下缺陷,在法律颁布后,通过司法实践等方式来逐步完善。
2、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某些方面争议较大,若执意对争议的部分做出规定,有可能影响法律的颁布与实施时,立法者故意不对此部分在法律中予以体现。
无认知的法律漏洞或无认识的法律漏洞,是指立法者在制定法律之时由于立法技术的限制或者由于疏忽的原因,使得制定的法律存在一些漏洞,这种漏洞的产生并不是基于立法者的本意的。
(三)积极的法律漏洞和消极的法律漏洞积极的法律漏洞又叫明显的法律漏洞,是指对某一问题应当予以制定法律规却未制定。
消极的法律漏洞又叫隐藏的法律漏洞,是指法律对某种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但是针对这种问题的特殊情形却没有专门的规来予以调整。
(四)部门的漏洞和部门外的漏洞部门的漏洞是指某种法律漏洞只存在于某个法律部门之。
部门外的法律漏洞是指某种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相互冲突,对某一事项难以有统一规的法律予以适用由此而产生的漏洞。
(五)概念漏洞和规漏洞概念漏洞是指某些法律概念规定较为模糊,没有具体详细的说明,使得人们对于法律概念的理解存在混淆状态,从而影响了法律条文的适应。
规漏洞是指某些法律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在假设、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一套体系中,有的仅仅规定假设和行为模式而未规定法律后果,存在逻辑结构不完善的现象。
以上仅仅是法律漏洞分类的一些通说,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的个人观点在此不予重复。
三、法律漏洞的预防和弥补法律漏洞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对法律漏洞如何预防和弥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法律漏洞的预防对于法律漏洞的预防,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提高立法质量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规时不能仅仅追求立法的数量或者盲目的参照别国的法律,如果法律质量较低,其适用性必然会出现问题,法律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立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高质量的立法。
此外,在参考别国法律制度的同时,也应当将其中较为合理的制度因地制宜的予以吸收消化,这就要求立法者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
此外对于立法程序也能当予以完善,程序的完善有利于及时发现制定法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法律要及时的变更与修改正如前文提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制度也应当是不断完善的,立法者应当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或者对已经存在的法律予以变更和修改。
(二)法律漏洞的弥补法律的社会职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和阶级统治。
如果法律漏洞得不到弥补,那么对于社会的稳定将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如在司法审判中,法官作为审判者,代表着国家行使公权力,其作用就是通过法律的适用来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因此,对于法无明确规定的案件,法官无权以法无规定为理由拒绝裁判,但如果法律漏洞无法弥补的情况下,对案件的审判无疑会造成困难,最终会影响社会和谐关系。
当然,此案件必须属于法律调整的围,对于属于道德等领域的法外空间,不适合用法律来予以调节。
法律漏洞的弥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遵循或参照先例对于英美法系国家来说,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在案件判决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其往往采取遵循先例的方式裁判案件,很少突破判例,改变审判结果。
在我国判例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对于先例的参照,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照先例,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过程中,参照以前已经生效的判决,对类似案件进行审判,有利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1985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开始以《中华人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等形式发布具有指导作用的典型案例对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2、采取类推的方式类推方式是对法无明文规定之事项,比附援引与其性质相类似的规定,而为适用。
当然,在我国刑法中是严格禁止类推原则的适用的。
禁止类推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禁止类推有利于彻底维护罪刑法定原则,从而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的权利予以有力的保障。
考夫曼认为人们推崇禁止类推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德国1935年类推增修法所带来的恶果为人们广泛批判;二是类推只能带来一个有疑问的判断无法提供稳妥的结论。
但是在民事诉讼领域,为了保证法律适用的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般允许类推。
如《合同法》124条规定,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
类推的适用方法是:(1)肯定法无明文规定系漏洞;(2)探求立法理由;(3)依同一法律理由类推解释(类推适用)。
类推制度在民事领域的适用有利于及时解决民事纠纷,稳定社会关系,提高法院的判案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3、司法解释由于法律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予以抽象归纳,从而制定相应的一般性的普遍适用的社会规。
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其规定往往比较抽象,因此法律解释具有必要性。
但是不同的主体特别是法官对抽象的法律规有着不同理解,为了统一裁判,我国规定由最高法和最高检统一做出司法解释,来弥补其不足。
法官在案件审判过程中,对于法律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可根据相应的司法解释来处理纠纷,解决矛盾。
理论上来说,司法解释的效力要低于法律,但是在实践中,司法解释对于法院审判案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根据法律的基本原则行来使自由裁量权社会发展迅速,新型法律关系不断涌现,必然会出现现行法律无法覆盖的区域,而法律的基本原则具有特殊的地位,对案件的裁判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民事立法的根本准则,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也必须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为依据,不能脱离基本原则滥用裁量权,而立法者制定相关的法律也是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因此,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法官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在合理的围行使其自由裁量权来处分民事纠纷和规民事关系。
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之前,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根据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民法的基本原则来解决纠纷,做出裁判,对公民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
又如当效力等级相同的法律规定发生矛盾时,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要根据民法的公平正义和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来衡量双方利益在法律上的重要程度,从而做出裁判。
四、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制约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司法制度赋予了法官一定围的权限来对法律漏洞进行弥补,各种法律漏洞弥补的方法均穿插着自由裁量权的身影。
因此,如何保障及保证法官能够正确行使弥补法律漏洞的职责,对于能否切实维护社会公正,保护当事人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