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态式教学模式
荣辱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方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由于在教学模式 、 培养 目标、 生源结构等方面与
普通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面临
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到近十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改变了我国高校传统的办
了;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 对欺诈作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胡锦 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发表 重要讲话之后, 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次重要指示。 我们必 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统一师生思想, 从而促成 中央16号文件的各项措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 全面落实。
学习难度大, 普遍不感兴趣。总体来看, 高职生既有压力又有 动力, 开拓进取、 拼搏、 竟争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意识强烈, 但在
部分高职学生中也存在以下几个思想特点: 一是 自卑感较普
遍, 总觉得高职生是低人一等的“ 二等公民” ;二是优虑感强
烈, 担心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 三是对学习缺乏信心, 对政治 缺乏热情, 存在这样那样的抵触与不满情绪。 这些思想特点的 存在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难度更大, 更富有挑战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对于高校来说,这是继中央发布
弊、 背信弃义、 裹读美好等行为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这些现象 不仅在社会上存在, 在学校也有一定市场, 必须高度重视, 认
真对待。 教育和引导学生“ 八荣八耻” 的途径应该遵循学校教育的
学模式, 但办学初期由于困难多、 条件差, 加上社会偏见的影 响, 以及不少学生在人学分数上普遍低于普通高校, 这些导致
较差, 学习的积极性、 觉性较差, 自 行为较散漫, 受社会消极影 响较大;还有一部分因高考失手, 进校后一直未能调整心态, 自 暴自 弃现象严重。 而对口 生在同类学生中则属佼佼者, 他们
新时代高校的道德观容辱观教育
浅谈新时代高校的道德观容辱观教育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与认识。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教师对新时代高校的道德观、容辱观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做用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以道德观、荣辱观思想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德导课”从而引导学生强化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关键词:道德观;容辱观;教育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进入了新的时代的我们作为高校的教师如果仍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则难以实现其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新时代建设者的重大使命,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容辱观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前途和命运,高校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既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结合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道德观、荣辱观教育要与教育相结合(一)首先教师要加强基础文明建设,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理想性内容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因此思想道德观教育受到广大高校的普遍关注。
(二)作为教师更应该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人教材、引人课堂,成为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
要通过思想道德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使他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
道德观、荣辱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或完成的。
而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其道德素质关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研究
智库时代·80·智谋方略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研究*符浩 汪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核心的核心。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加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通过教育熏陶、舆论宣传和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从情感上、价值上和行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培育;践行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4-0080-002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样化发展,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文化出现多样性。
在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背景下,社会需要某种人们共同认知和遵循的价值准则。
价值观念是人们习惯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总和的精神文化的核心,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优秀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核心的核心[1]。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2],加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2021-2022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检测试卷 附解析
2021-2022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检测试卷附解析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考号: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A.新民德B.移民风C.增民财D.强民体2、直接关系到问卷的质量,关系到所获得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的是()A.问卷设计B.问题的形式C.答题的形式D.答案的格式3、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A.寅学制B.癸卯学制C.子癸丑学制D.戌学制4、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方近代教案法是()A.德克乐利教案法B.蒙台梭利教案法C.设计教案法D.五段教案法5、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立场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流派是()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元教育学6、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整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颁行“戊辰学制”,该学制颁定后进过多次局部的曾该和调整,越来越重视()A.乡村教育B.普通教育C.师范教育D.职业教育7、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昆体良D.西塞罗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师范教育问题的著述是()A.张之洞的《劝学篇》B.康有为的《大同书》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严复的《救亡决论》9、在选拔性考试中,某试题得分的标准差极小,表明该题存在的问题是()A.难度低B.效度低C.信度低D.区分度低10、豆豆妈妈将豆豆送到幼儿园后极不放心,于是,在幼儿园的监控室观察豆豆的在园表现。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与政策课上,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从初中起,我们就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定义朗朗上口,但是它对我们更深一层的意义,我想我确实对它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就浅谈上课后我对于当代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自其形成以来,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
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中央乃至全国又掀起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性价值观的意义是什么?大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和性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考试单选题及参考答案 (1)
职业道德教育考试》单选题及参考答案括号在前的((C) 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人生价值才有社会的前提。
P26((B) 文明进步)是社会和谐的标志。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P 39((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P33(C市场经济秩序混乱)这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C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措施。
(C职业道德信念)是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的统一。
P123(C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社会的安定祥和也就有了保证。
(B集体主义原则)是贯通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统一原则。
(D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力量。
((B)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基本精神。
P111((B) 内在价值)是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外在价值是发挥自身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现实价值。
P29((B) 职业道德沦丧)是腐败现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源,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P227((C)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职责业务的想象、向往和希望。
P115((C)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样也是科学的实践观的内在要求。
P14(A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是卫生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首要职责,也是其职业道德的第一要求。
((C)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精神的最高表现,而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求。
(B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道德规范的灵魂。
(A职业纪律)是指从事不同职业的单位、部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带有强制性的条例、章程、制度、规定等准则。
P117(A个人利益 )是国家和集体中的一个成员的利益,它是指个人的一切需求及其满足需求的条件的总和。
(B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基本价值观问题。
剖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几个热点问题.doc
剖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几个热点问题作者:谭为跃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7期[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推出的一门新课程。
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然而要想讲好这门课是不容易的。
文章就热议中所产生的若干热点问题作了剖析,探讨如何上好、讲活这门新课。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讲述与气氛烘托正面教育与负面教育[作者简介]谭为跃(1959-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教法。
(江苏南京 210003)[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121-0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推出的一门新课程。
它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之一,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该门课程推出之后,在全国高职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与法律部分合教的困惑问题;其二,理论讲述与课堂气氛烘托的矛盾问题;其三,“正面教育”与“负面教育”的分歧问题。
下面,笔者就上述提到的热点问题作一番剖析,探讨如何上好、讲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新课。
一、关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与法律部分合教的困惑问题与其他思想政治课程不同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于一身的重要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启了大学生的人生探索之舟,引领他们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探求并掌握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最有价值等方面的人生真谛。
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篇
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篇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管理资源吧小编整理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篇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
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大学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发展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息息相关。
加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提高“社会合力”,改善价值观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
当前,我们应大力加强全民道德价值观建设,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使集体主义、合作互助、社会责任等观念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
作为社会,全社会要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把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了学校、社会的教育帮助外,大学生更应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成才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
但是有的学生学得好,而有的学生学得很吃力。
主要原因是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动力、态度和方法等各不相同。
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本文概述1、简述当前社会背景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价值选择困惑和道德挑战。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迷茫和困惑。
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虚假信息、网络欺诈、恶意攻击等,这些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
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方向。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当前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探析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探析蒋翠婷(湖南科技学院 法律系,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高校需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075-03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它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的发展现状,联系当前的社会风气,融合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作风以及时代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上,高校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高校校园,生活、学习、休闲、娱乐场所比较集中,在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最有优势、最容易产生教育效果的。
目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教育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教育渠道单一、方式千篇一律,重知识轻实践等,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融入”
高等教育2020 年 5 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重要任务,着力培养肩负民族复兴的新人,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营造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面教育的育人环境,以“融入”的教育方式实现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顶层设计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学校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包括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与科学发展和发展方向相关的长效机制、战略问题等[1]。
一个大学的顶层设计,体现其价值取向,决定其办学行为,对学生价值观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顶层设计对学生成长更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
因此,大学的顶层设计,必须体现其育人功能,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把人才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创新办学理念,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把人才质量放在首位,正确处理质量、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而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
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切实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总之,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上,着力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使学校真正成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摇篮。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展 的内在 需要 , 也是对外开放和市场经 济条件下 高校德 育 的 紧迫 课题 。近 年 来 , 部 分 大 学 生 中 出现 了一 些 值 得 在 重视 的 问题 , 政 治观 点模 糊 不 清 , 人 主 义 、 利 色彩 、 如 个 功 拜金 主义 、 诚信缺失、 信用危机现象依 旧存在; 吃苦精神和 节约 意识 日渐 淡化 : 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缺乏等等 。 同时, 社会 上还 存在着 一些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 人主 义 思潮 等不健康 、 不文 明现象 。上述 问题对 大学 生健康成长 构成了极大威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解决上述 问题, 加强学校 思想政治工作和 德育工作指 明了方 向。我们要 充分认识对 学生进行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 育的重要性和 紧 迫性 , 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人的高 度出发, 教育广大学生 , 牢固树立社会 主义荣辱观 , 自觉 养 成“ 热爱祖 国、 服务人 民、 崇尚科学、 辛勤劳动 、 团结互助 、 诚实守信、 遵纪 守法 、 艰苦奋 斗” 良好品德 , 为有理想 、 的 成 有道德、 有文化 、 有纪律 的一代新人 。 2 抓 住 两 个 重 点 ,做 到 五 个 结 合 ,积极 探 索 灵 活 多样 而 切 实 可 行 的 教 育 途 径 荣辱具有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体现, 是思想方式与行 为方式 的统一 。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育 必须要突 出两个 重 点, 即针对性与 实效性 。针对性就 是要 有的放矢, 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 2 0 06年 3月 4日提 出了 “ 以热爱祖 国为荣、 以危 害 祖 国为 耻 , 以服 务 人 民为 荣 、 以背 离 人 民为 耻, 以崇 尚科 学 为 荣 、 愚 昧 无 知 为 耻 , 以 以辛 勤 劳 动 为 荣 、 以好逸恶劳为耻 , 以团结互助为荣 、 以损人利 己为耻, 以诚 实 守信为荣 、 以见利忘义为耻 , 以遵 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 纪为耻 , 以艰苦奋 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等为主要 内容 的加 强社会主义荣 辱观教育 的重 要指示 。社会 主义荣辱 观概括精辟 , 内涵深邃 , 体现 了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 精神 的有机结合 , 体现 了社会 主义基本道德规 范的本质要 求, 体现 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 明导 向。教育工作者要深 刻领会 总书 记的讲话精神 ,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 , 一步加 进 强高校 的思想道德建设 , 采取灵 活多样而 又切 实可行 的教 育途径 , 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成为强音, 成为大学 生 综合素质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l 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 主义荣 辱观教 育的重要性 和 紧迫 性 大 学 生 思想 道 德 素 质 及 荣 辱 观 问题 , 事关 中华 民族 的 伟 大复兴,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 也关系到每 个 家庭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 价值观 、 人生观形成时期 , 可 塑性强 。对 大学生进行社会 主义荣 辱观 教育是其成 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引领高校德育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引领高校德育工作摘要: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面加强高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意见。
因此,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学校的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开展形式多样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培养青年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就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德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70-0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校,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承者,要积极探索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模式,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
积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学生,用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学生,用先进的文化鼓舞青年学生,从而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可靠的建设者。
下面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引领高校的德育工作谈一下看法。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加强教育行风建设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四点希望。
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高等学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探析
高等学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探析发布时间:2023-02-20T01:49:54.94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9月第19期作者:陈劲松1 雷泞菲2 付长坤1但一1邓洁1 [导读] 生态文明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学?课程在宣传和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和教学优势。
陈劲松1 雷泞菲2 付长坤1但一1邓洁1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2 四川省成都市 610059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学?课程在宣传和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和教学优势。
本文提出了坚持“一条主线、三个层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四维一体”全方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搭建以实施评价为反馈的闭环式课程设计思路,以期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提供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思政元素生态文明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单纯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专业课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1]。
2016 年 12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但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思政课堂上体现,也要在专业课上加强对学生的熏陶[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复杂,研究内容广泛。
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生态学研究范围。
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运行机制及其变化规律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且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3]。
深化高职学生荣辱观教育研究
深化高职学生荣辱观教育研究[摘要]高职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师德建设为基石,以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更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将荣辱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建立人与人、人与校园、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关键词]荣辱观校园文化有效教育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渗透到高校育人工作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
一、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荣辱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高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模糊的情况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使得西方势力把意识形态的渗透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政治较量,争夺青年一代。
尽管改革开放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繁荣发达和社会主义国家相对贫困落后的现状对比,仍然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一种模糊的认识,高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模糊的情况。
一些学生的民族意识淡薄,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不强。
(二)部分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价值观错位,社会责任感缺乏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凸现,地区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加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各种丑恶腐败现象等,都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
(三)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产生危机、法律意识淡薄如毕业生在求职时违背诚信、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伪造证件、修改个人材料、为成绩注水、论文抄袭、剽窃,擅自毁约等行为,有的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缺乏做人的起码诚信。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的这些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295-科教论坛“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王中华,刘明源,沙赟颖,钱 佳(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摘要]通过对泰州市本地五所高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抽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态文明教育路径进行了探索,为“美丽中国”视野下,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坚实基础,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成果,这也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美丽中国”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1.1 美丽中国的涵义“美丽中国”是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同时,坚持和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之美,包含了生态环境之美、社会发展之美、人文和谐之美,“美丽中国”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共同发展找到了出路。
美丽中国在原有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强调“美丽”,也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金山银山”更是“绿水青山”的中国梦。
1.2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十八大将“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提出后,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的成果,然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多年持续高速经济发展,已为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这并非朝夕之功,生态文明教育方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持久动力。
为了更好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去。
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背景下,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具备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是高校的重要责任。
《生态式美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生态式美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内容摘要“生态式美育”园本课程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以培养人对美的敏感性为核心,以美的教育为主线,以美化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素质结构为实际标志,实施审美、艺术和美感(情感)等教育的课程。
课程具有的情感性、体验性、过程性、全面性特点使培养过程寓教于乐。
全文的阐述传达了课程“以美育人寓教于谐”的生态式教育观念。
关键词:生态式美育课程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如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各所幼儿园结合园情如火如荼地建构和实施着自己的园本课程。
如:单元课程、综合课程、田野课程、情趣课程、研究课程等等。
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综观各家园本课程,虽说内容、方法、手段各有千秋,但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确有殊途同归之妙处。
是的,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因为,课程建设只有根基于自己的土壤,才能合理、有效地整合多方资源,最终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同为课程改革大军中的一份子,数年来,我园也结合园情,致力于“生态式美育”园本课程的建设。
虽然我们的课程还有待博采众长,不断完善,但非常乐于将它呈现在大家面前,当作讨论的话题,建立交流的桥梁,听取大家的建议,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这也是我们课程的生态理念。
一、建构“生态式美育”园本课程的背景早在八十年代,我园就开始致力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研究,对传统的主观注入式,以临摩为主,程式化的美术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解放了儿童的双手和头脑,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美术活动中的小主人。
在美术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八五”期间我园课程研究小组与南师大教授合作开始尝试将音乐、文学与美术教学整合起来,使之各自超越本领域的感觉界线,达到互相支持和加深,形成相互协调的整体性美感,从而促进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
在此基础上,课程组又与专家合作,于2000年开发了《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采用综合性主题,以贯通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形式,以“幼儿审美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爱”、“美”和“生命”的精神启迪幼儿的心灵,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逐渐展开,通过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政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成效。
一、课程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该课程应该设置在综合类、基础类、专业类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形成系统性的思政教育。
二、教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学习:介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相关实施细则,学习并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
3. 生态文明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引导学生分析生态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去。
四、学生评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中,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
1课程思政的内涵课堂是高校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等教学活动的主渠道。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堂的教学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课程体系为基础的理论知识的讲授;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使命是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培养大学生敬业、专心、严格、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环保意识,就必须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教学全过程[1]。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果仅仅凭借思政课程,就无法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在此背景下,发挥思政专业课主力作用并实现从“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这成为当今高等学校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重要的途径、载体和抓手[2]。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大学课程可以具有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和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双重功能,即在传播专业知识内容、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起到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的作用[3]。
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讲授知识的过程,还有“教”与“育”二者的交相融合,授予知识并塑造受教育者的灵魂才是教育育人的体现。
如果专业课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领域,则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脱节[4]。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理念下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的一场思想革命,它建构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的教育体系,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本身。
课程是“汤”,思政是“盐”,这生动地说明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微妙关系——通过课堂知识来开展思政教育,又在思政中充分理解课堂知识。
思政元素与教学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赵志猛(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贵州·贵阳550018)摘要:生态学被认为是联结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纽带,它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紧密结合现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生态学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该文介绍了进行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和优势,并总结了生态学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切入点,包括注重价值引领、优化教学策略、实施多维评价、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实践教学、提炼思政元素等内容。
大学生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在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认清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普世价值”,将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大学生成长性需要相结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
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必须高度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政治共识和行为准则。
一、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十八大所推出的核心价值观是对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分别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道德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核心的、主流的价值观,支配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这个社会将要变得混乱而无序。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是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却有发生一定偏差的现象,这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态式教学模式【摘要】本文以生态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实践,探索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态式教学模式,其中界定了该教学模式含义,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原则,设计了大该教学模式的结构,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态式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能否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理应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战场。
教师应突破传统灌输式的、忽视学生主体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态式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的界定在日常生活中,“模式”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诸如文化模式、经济模式、思维模式,还有带感情色彩的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僵化模式等。
一般而言,模式的定义为:事物发展、活动的结构概貌与方式方法。
“教学模式”是舶来品,美国学者乔以斯和威尔所写的《教学模式》一书,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可用于形成课程、设计教材和课堂及其他场合指导教学的计划或范型”。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外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教学模式的定义也得到进一步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原理的简约化的表现,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程序操作过程。
也有学者把上述的定义归纳为系统性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
以此为基础,生态式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依据生态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特定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所处的情境为依托,形成一种生态式教学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
生态学认为,在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相互作用,进行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中,应借鉴生态学原理,依据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发挥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以学生所处的情境为依托,设计出合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程序,形成一种生态式教学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的原则1.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原则学习活动及过程应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能动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能够与其学习的内容、同学、老师、环境进行富有建设性的互动。
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新的知识时,会努力的将新知识融入其原本的知识结构中,这样就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再平衡,动摇了它的稳定性,这样就迫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把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从而使知识结构获得新的平衡状态。
这样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融合了各种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他人因素、教材因素、语言、工具、方法、环境等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道德素养、心理需求、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设计出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鼓励通过于自我、教师、同学等对话,相互利用各自的专长,借助集体的力量应对变化,从而使学习从混沌走向有序。
2.学习主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原则生态系统要求在生命体之间、生命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这就要求双方彼此协调、相互适应。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原则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学习个体的大学生,在其荣辱观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绝不能脱离特定的学习情境。
学习应是意义形成和建构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过程。
意义的形成有一个形成过程,首先产生于困惑、好奇、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努力理解问题实质以及矛盾所在,然后找解决的办法,对其施加影响,进行操作,并有意识地反思这些做法的意义。
所以当学习个体在与他人、环境进行交往、互动时,会自然地寻求人与人、与物交往、互动的内容、含义、价值等。
这一切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的自然过程。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脱离知识建构的情境,而应该积极去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要求,也有利于学生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二是作为设计科学的环境,应能作出弹性的变化来适应不同的学习个体。
优良的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的情感、思维、认知结构处于激活状态,为新旧知识的衔接,为产生新的知识迁移、新的知识组合提供恰当的接触点。
建构主义学习原理认为,完善的环境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设备环境、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教师创造的和谐氛围和心理环境。
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益场所。
所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教师应提供多种学习活动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大空间来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
这样才能使教学环境适应学生的差异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原则生态系统内的物种是丰富而多样的,它们是多元共生的,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是多样的、有差异的,这些多元而异质的个体都平等地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相互联系,共同活动。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种学习活动要借助于他人、社会、工具等中介系统,通过社会协调合作来完成。
知识不仅根植于物理环境中,同时也分布于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中,因此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原则至少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个体因素。
每一个学习个体作为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都储存并保留了整个人类的文化或历史的一部分,人类共同体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包括个人、群体、个体间的话语、社会关系、任务目标等,都为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智能是多元而有差异的,体现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能力倾向,都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二是社会因素。
当代教育理论家越来越重视学习的社会文化研究。
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心智中,也存在于个体间的话语、社会关系,人们所生产使用的产品及理论、模型、方法中。
这也就是说知识和认知活动是分布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并以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为中介。
人作为社会性存在,个体学习依赖他人的教育、影响、支持、反馈信息。
学习不仅发生在个体身上,也发生在所有学习成员的社会交往中。
所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教师必须尊重学习个体的专家身份,在学习实践中鼓励他与自我对话,进行反思性学习与实践,也与别人、社会、环境进行对话、交流、互动,使多样性的学习个体通过社会性的协商来建构共同的学习生态环境,以促进彼此的知识增长和素质提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1.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知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动机等。
这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和级别的高校,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认知水平、家庭背景等不同,设计出科学的问卷进行调研,取得真实而详细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知的整体状态。
其次,要分析大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教学预期目标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形成的态度、行为习惯,并要用可观察的行为变化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指标。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具体内容和要求、提出的背景、形成的依据、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主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适应社会和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
这就是说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人的终极关怀、人的终极价值的生态式目标。
2.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立体网络式的,表现为空间关系的横向结构,程序步骤的纵向结构,通常包括教学的知识逻辑和相应的师生活动方式及层次结构两大部分。
所以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至少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在整体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课题的教材结构,体现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是对八荣八耻内容的学习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相结合,建构出生态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应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中的相关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化,专业课、选修课德育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
这些课程从不同的角度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了哲学原则、历史视角、社会现实和实践方法。
专业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辅助渠道。
其学习离不开实际生活和社会,而荣辱观就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新要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就是社会实践和现实。
在教学中应挖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性成分,有机贯彻于教学中。
人文选修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渗透渠道。
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质,是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
大学生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素养,自然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
所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人文选修课有机结合,使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安排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形成生态式教材结构,促使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步增长。
第二,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就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状况等,确定最佳的活动结构。
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仅仅把一套组织合理的知识明确地呈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提出能反映现实生活、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其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新知识。
其次,要明确学生的作用。
注重发挥学生专长,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使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观点、受益于他人,也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使他们更易于接受并尊重彼此间的差异性,在挑战中共同学习、合作,在和谐氛围中带进知识的增长。
最后要使学生的校内外学习相契合。
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动态的、开放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情境、社会发展对学校、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必须有实践课,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