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1.超基性岩(SiO2<45%),其代表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为橄榄岩和苦橄岩2.基性岩(45<SiO2<53%),其代表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为辉长岩和玄武岩3.中性岩(53<SiO2<66%),其代表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为闪长岩和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4.酸性岩(SiO2>66%),其代表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为花岗岩和流纹岩5.什么是风华作用:处于岩石圈内部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与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该处通常具有很高或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多属还原环境。

这些岩石及组成岩石的矿物一旦暴露地面,在地表的低温、低压环境中和O2、CO2及生物甚为丰富的条件下,矿物和岩石发生机械破碎,也可以通过分解和化合,使整体、坚固的岩石逐渐成为碎块、砂粒和泥土,一些可溶于水的成分随着水流失,一些能适应新环境的矿物堆积在原地,这种变化统称为风化作用6.全球的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和洋脊地震带。

7.全球岩石圈的7大板块包括: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8.根据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和力学性质,可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和平错型板块边界。

9.按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一般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10.摩氏硬度计中前5种矿物按其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

11.岩浆从源区向岩石圈浅处运动和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的侵入作用。

岩浆喷溢出地面及其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喷出作用(火山作用),统称为岩浆作用/12.火山种类:休眠火山,活火山,死火山。

13.色率:铁镁矿物在岩浆中的百分含量称为色率。

14.风化壳:把地壳基岩被风华的表层称为风化壳,包括土壤、残积层和半风化基岩。

15.浪基面:把水深为波长的1/2处作为波浪作用的下限,该深度称为浪基面。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一、相对地质年代概念、确定原理、地质年代表。

答:相对地质年代概念:地质时间系统最初主要是根据各种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即形成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来的,陈为相对地质年代。

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方法确定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求得的为岩石绝对年龄,即绝对地质年代。

确定原理: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或喷发物质层层叠臵,较老的岩层一定在下面,较新的岩层一定在上面。

即使以后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只要二者未分开,未倒转,上面的岩层一定比下面的新。

2、化石层序率:就是利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是否相同来对比不同地区的岩层是否属于同一时代。

化石是岩层中保留的古生物记录。

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泛、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标准化石)或生物化石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

每一地质时代以某种标准化石或或是组合作为标志。

3、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的相互关系: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岩浆岩,①一种岩浆岩穿插、关入另一种岩石,则明显北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

②岩浆岩周围的“围岩”如在接触带附近有受焙烤、变质等现象,也表明围岩形成在现,演讲侵入在后。

③捕虏体为岩浆中捕获的周围岩石碎块,也可以帮助解决相对时代关系。

③沉积岩中砾岩中的砾石所代表的岩石一定比砾岩生成的早。

⑤也可推广用于一般地质界面。

如:根据断裂间的切割关系确定不同断裂形成的顺序等。

在实际地质工作中,也总是首先将各种沉积岩的相对年代确定下来,然后以其作为时间的已知标志,去分析判别其他岩石和地质事件的相对年代。

地层为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成层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喷出岩和变质岩。

界、系、统与代、纪、世对应,是国际统一的,以一定的古生物特征为标准。

称为国际性地层单位。

二、滨海带地质作用答:滨海带: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相。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的相对含量)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大一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壳的构造与变动、地表过程与地貌、地球材料与矿产资源等。

它不仅是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的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知识点入手,探讨地球科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是宇宙演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诞生时是一个炽热的火球。

通过数十亿年的冷却和演化,地球逐渐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各种地貌和生态环境。

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演化对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地壳的构造与变动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的构造与变动是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地壳构造的两个主要部分。

地壳构造的变动主要表现为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互移动的现象,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构造变形是指地壳因受到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断裂。

3. 地表过程与地貌地表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发生的地质、化学和生物作用。

地表过程对地球表面的地貌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风蚀、水蚀、冰蚀和地壳运动等地表过程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沙漠等。

地表过程也包括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这些作用决定了岩石的形成和分布,对于矿产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 地球材料与矿产资源地球是一个富含各种材料的行星,矿产资源是地球材料的重要部分。

地球材料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和水等。

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材料,主要由矿物组成。

矿物是地球内部的化学元素经过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固体物质。

矿产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有用矿物和岩石,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涉及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如地球的气候系统、水资源与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等。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1.黄道面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

由于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地球的公转运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

但在变动中,任一时间这个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科学上,地质灾害通常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

3.矿物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得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4.矿床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含有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5.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它主要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些特点。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它反映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6.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7.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8.将今论古将今论古是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

9.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10.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在上升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组后冷凝称为岩石,这一复杂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1.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一层;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

12.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13.变质作用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8km的范围内,往上气体变得极为稀薄。

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

表现为强烈的对流。

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

大气呈水平运动。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

大气呈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

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大范围的运动状态。

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周而复始的运动特点。

(蓝色的天空:这是由于大气中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的直径较阳光的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的散射量较之于其它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的被选择散射。

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

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

3、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球表面特征1、大陆地形丘陵(高低不平,相对高程在200米以下的小山丘。

)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高原(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表面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

)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如新疆鲁克沁洼地为-155m))2、海底地形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大陆边缘:2)、大洋盆地(海洋的主体部分)3)、洋中脊(屹立于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于各大洋。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保护它,人类做出了种种努力,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地球。

但是,这些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并且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一、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致使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因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

1、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各类污染排放量越来越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加上不合理地开发,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各类矿山及尾矿的贮量也越来越大,并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等植物疯狂滋长,水面发臭,鱼虾死亡,水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许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卫生垃圾的处理设施,任其随意倾倒,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农田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破坏了天敌,而杀伤了益虫。

土壤的污染更为普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超标的农田减产几乎达到50%。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极大关注。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把眼睛紧紧盯着自然资源,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目前,地球上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数量减少。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世界上很多物种就会灭绝。

地球承载着人类,承载着生命,它的资源总有用尽的时候,然而,为了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她。

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充足的食物,更能满足我们的生存。

四、社会调控系统。

人类通过调节可控制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

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种方式: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实施的干预和调节。

它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在自然环境问题上,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行政管理。

例如对水、大气、海洋、森林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耕地、矿产、水流、交通等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等,都要受到宏观调控的制约。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地质学专业使用)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举例。

2.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大约从何时开始诞生?依据?3.举例说明地质学的两大目的(索宝与防害)。

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特征:大自然是实验室与博物馆,对基础学科的依赖与促进,现实主义原则(将今论古与以古鉴今)。

5.均变论的要点和代表人物。

6.地质作用及其能:内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外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辅助能。

第二章宇宙与行星地质学1.宇宙、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基本概念。

2.太阳系的七大类成员。

3.行星的定义,“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与大小次序(冥王星的特殊性与地位)。

4.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基本特点与差异。

5.自转方向相反的行星(据表2.2)、自转轴与黄道面交角特大的行星。

解释原因。

6.公转轨道偏心率大的两个行星。

7.内外行星的密度差异,密度最大的星球是哪个?密度是多少?8.为什么地球现在是最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9.小行星的轨道位置、成因。

为什么形状特殊?补充火星探索最新进展(水)?10 彗星的基本特征(头、尾、核、发等),彗星在天空中的方向及其原因。

11 月亮的地理组成:月海、月陆、月壤、撞击坑等。

补充月球含水的最新成果?12 陨石与流星:陨石的分类及其组成(铁、石、石铁;球粒、非球粒)。

13 为什么月球表面岩石和陨石的年龄可以达到45.5—46亿年,而地球表面的岩石基本上都小于42亿年?14 太阳的表面温度。

为什么月壤中保存了氢离子,而地球表面土壤中却不能?15 太阳系的几个有趣的规律:Titius—Bode Rule与行星轨道分布;万有引力;Kepler’s 三个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用行星的某些规律解释上述定律。

16 太阳系起源最著名的假说—星云说。

17 地球的形状特点。

用两极与赤道半径的差异说明之。

给出自己的解释。

第三章元素与矿物1.元素的基本概念:原子、质子、中子、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半衰期。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绪论1、什么就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得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得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得范围,就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与地核)、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组成得一个开放得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得地球1、恒星得概念?答:由炽热得气体组成得、能自身发光得球形或类似球形得天体。

构成恒星得气体主要就是氢,其次就是氦。

如太阳。

2、星云得概念?答:由星际气体与星际尘埃组成得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得形状为?答:扁率很小得旋转椭球体。

6、地球得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得流行理论就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得特点就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得特点就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得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得概念?答:就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得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得就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与火星;B、火星与木星;C、木星与土星;D、土星与天王星;8、太阳系与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得学说就是?答:星云说。

9、地球得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得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得时间为:4、6-3、8Ga,太古宙得时间为:3、8-2、5Ga;元古宙得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得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得活动得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得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得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与二叠纪(P)。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空间1,地球空间: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阳辐射变化直接影响的空间区域。

内边界大约距离地球表面60公里,外边界是太阳风与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

2,地球空间构成: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等离子体层、磁层3,研究临近空间(20~100公里)的大气的重要性:亚轨道飞行器的飞行范围(仍受到地球引力牵引,但在一定时间能体验到失重)载人航天器气动加热严重的区域中程导弹飞行空间亚轨道旅游对地观测军事侦察4,臭氧层: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一区域被成为臭氧层。

臭氧层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主要是紫外线产生的。

5,联合国相关组织,1985年法曼南极臭氧,1995年罗兰-莫里那理论,1995年诺化奖6,热层的加热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最重要)带电粒子加热(高纬地区)电离层电流加热(高纬地区)7,大气密度日变率:40公里以下:(6%50-100 公里:10-25%100公里以上:随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而变化;在磁暴发生几小时后,密度可增加几倍甚至达10倍。

8,高层大气密度随太阳活动变化:原因:太阳紫外辐射增强,目.被高层大气吸收;变化幅度:340km: 10倍500km: 50 倍电离层:1,什么是电离层:2,电离层结构3,电离层扰动4,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5,当前电离层研究重点1,电离层:地球高层大气的一部分,因受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带电粒子辐射而电离。

是地球大气中自山电子密度足以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

高度范围:60-1000 km2,电离层的基本特性:具有足够数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显著地影响电磁波传播。

电离度底(~1%),相当多的大气分子和原子未被电离电子和离子的运动还部分地受中性风的影响3,影响电离层状态的主要因素电离过程:增大电荷密度;主要电离源是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与粒了辐射复合过程:减少电荷密度;与大气密度、风等因素有关4,电离层分层结构D 层:(60~90km)主要电离源:太阳的拉曼a辐射和软X射线辐射夜间D层基木消失无线电波在这一层中的衰减严重(原因:大气较稠密,电子与中性粒子和离子的碰撞频繁)E 层:(90~ 160km)电子密度峰值出现在105-110km之间。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宇宙是物质世界,天体是宇宙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恒星(太阳):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自己能发可见光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氢和氦。

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自身成圆球状,质量足够大,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矮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近似圆球形,不能清除自身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卫星:围绕行星运转,质量很小,球状天体。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慧核、慧发、慧尾)流星: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被地球引力吸引最终坠落地球。

天体系统: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远日行星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类地行星类木行星巨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打扰⏹适宜的自身条件:温度适中、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体积最大的是木星;体积最小的是水星;密度最大的是地球;密度最小的是木星。

金星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不一致;水金地火没有光环,其他都有)太阳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太阳的结构:日核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黑子、光斑日珥、耀斑太阳风黑子: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太阳活动,温度比周围光球低光斑:是太阳光球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一般环绕着黑子日珥:是太阳色球层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发光并迅速增强的现象,是太阳活动中最为剧烈的现象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磁暴:电离层干扰,产生极光(磁暴: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指南针失灵、候鸟迷失方向、加重一些心血管病人的病情、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增加)流星:游荡在行星空间中的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快,称为流星体。

陨石:分为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米兰科维奇轨道参数:偏心率、黄赤交角(斜度)、岁差⏹偏心率:地球椭圆形轨道中两焦点间的距离与最长直径的比值⏹黄赤交角(斜度):黄道面和天赤道面的交角⏹岁差:天球上的春分点沿黄道逐年自西向东缓慢后退●近日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更快●恒星月、朔望月●银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银盘和银晕●弗里德曼三种不同类型的宇宙模型:开放的、平坦的、闭合的●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通过测定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依据其蜕变规律推算岩石的年龄。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1.地球的结构与成分:-地球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层次。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流动的铁合金,内核为固态铁合金。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氧化合物组成。

-地壳由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组成。

2.地球的历史与演化:-地球的形成可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的演化包括了大气、水和生命的形成等过程。

-地球的演化通过地质纪年来进行划分,包括了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时期。

3.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环太平洋地区是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4.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水文、生物和地表等多个要素组成。

-气候变化受到太阳辐射、海气相互作用、温室效应和自然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是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问题。

5.地球的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径流和蓄水等过程。

-河流、湖泊和冰川等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维持的重要基础。

6.地球的海洋科学:-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71%。

-海洋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

-岛屿、海岸线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内容。

7.地球的天文学:-天文学研究地球以外的宇宙现象,包括星星、行星和宇宙射线等。

-天文学的发展对地球科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以上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可对地球科学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对于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地球科学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知识点总结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

它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貌学等多个分支。

本文将总结地球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地球的形成、构造、地质变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球的形成和演化1. 天体碰撞理论: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是由一系列天体碰撞和融合形成的。

2. 地球的分层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由地核的液态外核运动产生,起到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的影响。

二、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1.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可分为岩石圈、软流圈和固流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是板块运动的基础。

2. 板块运动理论: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板块在地幔上运动的现象。

板块运动引起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 地震的发生和传播: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振动,能量通过地震波传播。

三、地球的地质变化和地貌形成1. 地质年代和地质时代:地质年代是根据岩石的年代和化石的分布来划分的,地质时代是根据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

2. 地质变化的主要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石圈的生成与消失、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3. 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地质因素和生物因素。

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河流、湖泊等。

四、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1. 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地球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水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保护地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总结:地球科学的研究对于人类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球形成、构造、地质变化和地貌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地概思考题一、“将今论古”的主要思想是什么?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二、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小的旋转椭球体。

三、陆地和海底有哪些地形及特点?A.陆地地形与特点1)山地-低山>500m,中山>1000m,高山>3500m。

2)丘陵-海拔<500m,地表起伏<200m。

3)平原-海拔<200m,低平原,高平原。

4)高原-海拔>500m,表面平坦或略有起伏。

5)盆地-由山地围限的低地。

6)大陆裂谷(continental rift) :宏伟的线状洼地,如东非裂谷,是地壳上拉张的结果,呈“之”字型。

B.海底的地形与特点1)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和海沟。

2)大洋盆地:是海底的主体,约占45%3)洋中脊:大洋中的巨型山脉,全长65000km四、大地水准面的概念五、大气圈的分层依据及分层特点?(1)、物质组成(2)、大气温度变化(3)、电荷(4)、大气运动(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暖层(5)散逸层六、什么是科里奥利力及其变化特征?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七、海水的运动形式及特点?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

八、地面流水的类型?河流片流洪流九、地下水的三种基本类型及特点包气带水: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岩石未被地下水充满)。

潜水:分布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位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地下水。

十、地球圈层的划分依据及主要的圈层是什么?地壳地幔地核十一、地球内部主要物理性质及其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弹塑性十二、什么是地温梯度?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十三、地球磁场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十四、正确理解磁偏角的概念。

地球科学知识点

地球科学知识点

地球科学知识点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学科,涵盖了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多个分支。

本文将从地球的结构、地壳运动、大气层和水圈等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科学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结构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位,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 岩石的组成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水体或风力作用下沉积而成的,如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由原来的岩石经历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石等。

二、地壳运动1. 构造板块理论构造板块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运动的构造板块组成的。

构造板块之间存在着板块边界,包括边界的三种类型:边界是岩石的碰撞形成的冲撞边界,如喜马拉雅山脉;边界是岩石的撞击形成的剪切边界,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边界是岩石的相对运动形成的扩张边界,如大洋中脊。

2. 地震和火山活动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导致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常见形式,也是构造板块运动的一种表现。

火山活动是地球深部岩浆经由火山口喷发到地表的现象,与构造板块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三、大气层1. 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层是地球环绕其周围的气体层,由多种气体组成。

主要组成气体有氮气(78%)、氧气(21%)、氩气、二氧化碳等。

此外,还含有水蒸气、臭氧等成分。

2. 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指地球大气层中气体和能量的动态交换和运动。

主要有垂直循环和水平循环两种形式。

垂直循环指的是温暖空气的上升、冷空气的下沉,形成对流;水平循环指的是赤道附近热带气流向两极流动,形成大气环流。

四、水圈1. 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上水的分布包括海洋水、冰雪水和地下水。

其中,海洋水是占据最大比例的,约占全球水量的97%;冰雪水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和高山地带;地下水则分布在地下岩石层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

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大洋中脊轴部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中央裂谷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 4000 至5000m 。

主要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类次级地形。

10、地磁场的三要素和组成: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倾角、磁偏角;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11、什么是重力异常?重力异常的类型: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的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类型:若为正值,称正异常,如为负值,则称为负异常。

自由空气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区域重力异常,局部重力异常12、地球能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太阳能、放射能和物理能。

第四章地球部圈层的特征及其意义13、地球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按照地震波的横波合纵波的波速变化情况划分地球的部圈层。

划分:地球部的圈层可以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根据次一级界面,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

把地核进一步分成外地核、过渡层以及地核,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一起构成了岩石圈。

14、地壳的类型及特征:类型: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

密度2.6 — 2.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38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15、地幔的组成及特征固体岩石:地幔可已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以及两个次级全层。

厚度: 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3%,质量是地球的67.6%。

组成:固体岩石。

铁、镁硅酸盐矿物(根据陨石、深成岩、地震波和实验推测)。

结构:分三层。

B:上地幔33 — 400km 榄石结构(四面体);C:过渡层400 — 673km尖晶石结构(四面体+八面体);D:下地幔670—2900km • 钙钛矿结构(八面体+立方体立方体)。

16、地核的组成及特征:地核也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深度4980km以上的部分称为外核,以下部分称为核, 由于S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所以外核应该是液态的。

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5.6-5.7 g/cm3,急剧跳跃到9.7 g/cm3,然后逐渐增加到11.5 g/cm3,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在巨大的压力下它不仅是熔体,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

核物质的密度最大,大约是12.5-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第五章地壳的组成物质17、类质同象、同质多象的概念:类质同象:矿物在一定条件下结晶时,其结晶结构中部分质点(原子、离子或离子团)被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替换,而不破坏其结晶格架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同质多象:与同质多象相反,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结晶成两种或多种不同结构的晶体,构成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称同质多象。

如金刚石和石墨。

18、什么是矿物?简述鉴别矿物的依据和方法:把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

(1)肉眼鉴别的方法: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光泽、硬度、比重、磁性、解理。

(2)仪器测定:在偏光或反光显微镜下测定矿物的光学性质;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晶体结构的面网间距;用化学分析以致电子探针分析方法确定其化学成分19、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哪几大类?沉积岩:主要来自地表的沉积物(很多沉积于水中),也称水成岩。

岩浆岩:是岩浆冷凝的产物,也叫火成岩。

变质岩:是原岩在固体状态下、经过一定的温度与压力的作用,有时还有新的成分加入,使其部物质组成或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0、什么是岩浆岩?按SiO2含量岩浆岩可分为哪几类?经过岩浆熔融之后,再冷凝下来的岩石,都叫做岩浆岩(也称火成岩)按硅酸盐中S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SiO 265-52%)基性岩浆(SiO252-45%)超基性岩浆(SiO2<45%)21、什么是沉积岩?沉积岩按物质来源可分为哪些类别?沉积岩:地表原有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常温常压条件下,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按照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分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可燃有机岩22、什么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压力或流体作用的影响,使原岩在基本上为固态条件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第六章岩石圈板块运动与构造变形23、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阶段: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4、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大陆漂移学说主要是根据大陆形状的互补性、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古气候等方面的证据提出来的25、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扩学说的主要证据:全球裂谷系、海底地热流异常、海底磁异常条带2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第一个基本假说就是岩石圈板块是刚性的,它可以进行长距离的应力传递,板块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边界上,而板块部则比较稳定。

第二个基本假设是地球的表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发生板块的增生,就会在另一个地方发生消减。

27、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转换型边界28、岩层产状三要素:倾角、走向、倾向29、褶皱的概念、基本类型:岩层发生连续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背斜岩层向上凸起的弯曲变形。

向斜岩层向下凹的弯曲变形。

挠曲岩层急剧弯曲且连续地连结了近平行的两侧岩层部分。

30、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断裂变动是岩石破坏中一种最常见的构造变动,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亚类:节理和断层。

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断层断裂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位移。

31、断层的概念、基本类型和特征:断层是被切割岩层的两侧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情况下的断裂。

断层通常也常被称为断裂,尤其是规模大的断层。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断层两侧的岩块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相对的移动成为平移断层(走滑断层)。

如观测者对面的断盘向右移动,就称为右旋平移断层第七章生物演化与地质年代学32、地质年代单位:33、地质年代划分方案:34、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方法:在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或者地质过程时,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地质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而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这种只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方法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确定方法:1. W.Smith与生物地层学方法;2. 标准化石;3. 地质年代表35、绝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方法: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诸如采用季节-气候法、沉积法、古生物法、海水含盐度法等,利用这些方法不同的学者会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和地球的实际年龄也有很大差别。

公认的确定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法第八章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36、矿产概念及分类:概念:矿产通常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一切分布在地表或埋藏在地壳中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矿物及岩石资源。

分类:按照物理状态:固体矿产、液体矿产、气体矿产。

按照主要用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水资源、旅游地学资源。

按照矿床成因:与岩石成因分类相似,且可相互呼应37、矿床、品位、储量的基本概念:矿床:是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和量上符合当前开采利用水平要求的有用矿物或岩石的聚集地段。

品位:是指矿石中金属或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

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

储量:指矿床规模。

这也有相应的要求。

富矿,规模可以小一点;贫矿,要求具有的规模足够大。

38、矿石和矿岩的区别及联系:矿石与岩石都是矿物的集合体。

不同之处:矿石是质和量上能满足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集合体;当前尚不能利用或品位达不到要求的矿物集合体,则称为岩石。

但因矿物的有用和无用,品位要求的高低,都是随时间和科技而变化的,因此矿床的畴相对的、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