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德行教育思想研究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
Ke r : a i y wo ds L oZ ;Ed ct n lIe s;T o u ai a d a o a
他告诫人们要想成为上士, 就必须体道 , 且应努力勤 行之 。此外 , 道 ” 是治 国安邦 的法 宝。老子 云: “ 还 “ ” 老子》 道 是《 中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通过对经 “ 常无 为 而 无 不 为 。侯 王 若 能守 之 , 物 将 自化 。 道 万 验 的总结 , 超验 的世 界 里形成 的 。老子 教育人 们 的 在 化 而欲作 , 吾将 镇 之 以 无名 之 朴 。镇 之 以无 名 之朴 , 皆是 以“ ” 目标 的 。 道 为 夫将 不欲 。不 欲 以静 , 天下 将 自正 。 … 在老 子 看来 , ” 首先 ,道 ” 给人 们 带来 益 处 , 者说 可 以避 免 “ 能 或 “ 是永远顺其 自 道” 然的, 万事万物都 出于它 的孕育, 灾难。老子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 _ 意思是说 j 侯 王若 能持 守它 , 万物 就会 自生 自长 。而 当侯 王有贪 把握早已存在的大道, 来驾驭今天的具体事物 , 能给 欲时 , 就可 用“ ” 道 的真 朴来 安 定 它 , 这样 他 的贪 欲就 我们 日常生活 带来 有益 的帮 助 。老子 说 : 知 常 、 , “ 容 会 消失 , 而趋 于 宁静 , 下 便 自然 复 归 于 安定 。“ 天 以 容乃公 , 乃 全 , 乃 天 , 乃 道 , 乃 久 , 身 不 公 全 天 道 没 道莅天下 , 其鬼不神 ; 非其鬼不神 , 其神不伤人 ; 非其 殆 。 … 老 子认 为 , ” 认识 常道 , 能包 容 一 切 , 能 大 就 就 神不 伤人 , 圣人亦 不伤人 。夫两不 相伤 , 故德交归 公无私 , 才能周全, 这样才符合 自然 , 符合大道, 符合 焉 。 _ 以“ ” 理 天下 , ”1 道 治 那些鬼 魅 就起 不 了作 用 , 且 道才能 长久 , 身 可 以免 于危 险 。“ 壮 则 老 , 谓 终 物 是 神 和圣人 都 不伤人 , 们 的善 德相交 流俱 归 于民 。 他 不 道 , 道早 已。 ¨ 老 子 云 : 不 ”j 凡是 气 势 壮盛 的就 会趋 其次 , 子还看 到 了“ ” 老 道 的虚 无性 , 为 是很 难 认 于衰弱 , 这是不合于“ 的, 道” 不合于“ 的, 道” 很快就 把 握 的。然 而 “ ” 是 可 以 描 述 和 被 人 们 所 领 悟 道 又 会消逝死亡 。“ 上士闻道 , 勤而行之 ; 中士闻道, 若存 的。这两 个 条件 , 为 “ ” 就 道 的教 育 和学 习提供 了必 若亡 ; 下士 闻道 , 大笑 之 。不 大 笑 , 足 以为 道 。 ¨ 不 ”
老子师德思想报告总结与反思
老子师德思想报告总结与反思《论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文章,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老子对于师德的见解和要求。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具备和培养的师德品质,以及这些师德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在我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师德上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思考着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更好地践行师德。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老子的师德思想中,强调了教师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而是要善于思考和反思。
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掌握较深而产生一种自满的情绪,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这个知识点,不再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然而,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不仅要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汲取教训。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努力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其次,老子的师德思想还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但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绪或者其他原因而表现出不够理智或者情绪化的行为。
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形象,不仅要言行一致,还要注重修养和涵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老子的师德思想还强调了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时间和压力的原因,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和关心。
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因此,我下定决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老子》是富于德育思想的经典,其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尊道贵德,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
《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今天的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公元前580年)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人。
周朝的守藏室吏(皇室图书馆馆长)。
其博学多才名扬列国,孔子也曾带领弟子前去向老子求道,其后评价老子是飞腾在云端里的龙,成为千古逸话。
老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天才的哲学家,具有极强感性的养生修行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辞去工作,西去昆仑山,途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向老子求道及养生修行之术,老子为教示尹喜,著五千文,为人类留下了这一瑰宝。
老子在其天生资质之上,加上长年修行,开启了其超越的感性力、直观力、遥视遥听及洞察纤微的能力。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第一章,以下引用此书仅注章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之文,必是老子自身的经验之谈。
老子运用此功能,观察到了物质的“道”的存在(物理的自然之道)及道与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不变的法则、规律(抽象的自然之道),结合其渊博的知识与修行修德经验,总结完成了此著。
初读《老子》,偶得感想,为老子的至高至善的道德所熏陶。
虽然《老子》开篇讲到的是“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由此悟得,他的“道”同一般意义上的“道”显然是不同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一章》),只有通过无欲的状态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若总是处于有欲状态,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可见,老子的“道”是在“无欲”规范下的“道”,离开“无欲”那就是“常道”。
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571年前-471年前)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最著名的著作是《道德经》,也称为《老子》,其中包含了老子的教育思想。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倡导的是“天道”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说,老子主张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在心态及行为上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要达到心灵的完美。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无为”的概念,意味着人应该行事简单,不要强行去改变自然形成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要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静的心态,不要随意去做,以避免破坏自然的秩序。
这就是他所讲的“不为而为”,也就是说,人应该让自己保持清静,不要随意去做,以免扰乱自然的秩序。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着重强调“默无声”的概念,意味着人们要保持安静,去感受自然的真理。
他的想法是,人们要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真理,而不是静静的观察外界的一切。
老子认为,通过内心的努力来了解自然,可以让人成长,达到一种心灵的完美。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谦卑清静”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谦虚、清静,以免行为过于激动。
他认为,谦虚就是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以免失去理性;清静则是要调节自己的思维,以免僵化。
这就是老子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要保持内心的完美,保持心态的清静。
最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之政”的概念,指的是以谋划为中心的政策。
他认为,人们要以无为政策为目标,以明理为准则,做出正确的决定,以免破坏自然的秩序。
老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也就是要做正确的判断,注重理念,而不是一味的表面,只有这样才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心灵的完美。
综上所述,老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倡导“无为”,强调“默无声”,提倡“谦卑清静”,以及提出“无为之政”的概念,是一种旨在教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心灵完美的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仍因时代地域而异,但他的理念深入人心,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自觉地接受老子的教育思想,才能让人们顺势而为,达到真正的心灵完美。
关于老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关于老子的教育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创立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追求,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尊重个体发展、崇尚自然、强调内在修养等核心内容,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老子尊重个体发展。
在他看来,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授知识或灌输道德观念。
老子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的发展。
他强调“道”在个体内的根源和引导作用,认为通过与“道”的合一,个体能够发现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其次,老子崇尚自然。
他主张人应该减少对自然的干预,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在教育中,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自然特点和兴趣,提供有益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强迫其适应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老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本,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此外,老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内在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体的品德和内在修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外表的功利和成就。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来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他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在内在修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达到最优的表现。
最后,老子的教育思想具有强调个体独立性和形成独立意识的倾向。
他反对追随权威和盲目从众,而主张个体应该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教育中,他主张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权威教育和机械的灌输。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让个体能够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式。
综上所述,老子的教育思想以尊重个体发展、崇尚自然、强调内在修养和促进个体独立意识的形成为核心特征。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期实现教育的最高价值和目标。
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老子教育思想概述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个性、倡导简朴。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顺应自然,尊重个性老子认为,教育应顺应自然,尊重个体的差异。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道”即是自然规律,教育应遵循这一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成长。
2. 倡导简朴,反对奢华老子认为,教育应倡导简朴,反对奢华。
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这里的“五色”、“五音”、“五味”代表了奢华,老子主张在教育中去除奢华,让学生在简朴的环境中成长。
3. 教育为道,德行为本老子认为,教育应以道为本,德行为基础。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的“道”即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应以道为指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1. 顺应自然,尊重个性在实践教育中,教师应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发挥特长。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倡导简朴,反对奢华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倡导简朴,反对奢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化教学内容,注重基础。
教师应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2)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轻松学习。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难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3)倡导节约,反对浪费。
学校应加强节约教育,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减少资源浪费。
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引言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老子教育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个性,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入手,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即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成长。
2. 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法则。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3.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中体现为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老子认为,教育应避免僵化的教条主义,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1. 顺应自然的教育实践(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 道法自然的教育实践(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例如,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无为而治的教育实践(1)启发式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老子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和思想,其中包括他对于师德的思考。
老子的师德思想强调了儒家传统师道尊严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对老子师德思想的总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子提出了“以道为师”的观点。
他认为,真正的师德应该以道德之道为依据。
老子认为道德是最高的准则,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在道德的指导下进行。
为人师者应该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老子提出了“以无为而治”的观点。
他认为,师德的体现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还应该贯彻在治学教学等各方面。
老子认为,为人师者应该以谦虚、无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要过分干预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老子认为师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提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观点,即对于无法改变的事物要知道放弃,对于可以改变的事物要知道行动。
老子认为,作为师者,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区分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鼓励学生勇于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事物,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心态平和地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此外,老子还强调师德要以“德随人化”的方式实践。
他认为,为人师者要抱持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老子提出了“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观点,他认为,为人师者不应该追求虚假的权威和知识的多样性,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最后,老子强调了在师德实践中要注重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师德的实践离不开个人修养的培养。
为人师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锤炼,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使命。
综上所述,老子的师德思想强调了以道德德行来规范为人师者的言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老 子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
老子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关键信息项1、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案例案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局限性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也是教育的最高准则。
老子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之道,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天性和潜能。
111 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老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石。
它主张教育不应过多地干预和束缚学生的发展,而是要让学生像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生长。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行灌输知识和价值观,而是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和领悟。
11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在教育中,教师要避免过度的控制和指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思考、实践和创新。
通过无为而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柔弱胜强老子提出“柔弱胜强”的观点,认为柔弱并非软弱,而是具有更大的弹性和韧性。
在教育中,这一思想可以引导学生保持谦逊、包容的态度,不骄不躁,以柔克刚。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12 老子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案例121 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广在一些学校中,借鉴老子的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推行自主学习模式。
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老子认为,教育应顺应自然,遵循人的天性。
他说:“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法自然”就是按照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去教育人。
这种教育观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领域,这一理念表现为“无为而教”。
他认为,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内圣外王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
所谓“内圣”,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知识的人;“外王”,指的是能够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人。
这种教育目标强调德才兼备,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又注重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4. 教育的和谐性老子强调教育的和谐性,认为教育应兼顾个体与社会、知识与道德、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平衡。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心得体会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心得体会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对于教育和教师职责的思考和总结的结果。
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于师德的追求和要求,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对老子的师德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老子认为,师者,以道德来教化学生,以身作则,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
首先,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师德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老子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不僭于天地之严,不妄作于人事之任。
他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教师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去引导学生,不应过分干预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学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非常重要。
其次,老子提出的“柔弱胜刚强”的理念也对师德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老子认为,教师应像水一样,以柔软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
教师应善于倾听,细心观察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用温和、耐心的态度去引导他们。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包容和宽容心态,不应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和限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而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
另外,老子还强调“至善无比,德莫大焉”的观念。
教师应当以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来示范学生,引导学生追求至善和真理。
教师要有高度的自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学生。
同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此外,老子还强调“弃学利,不为仁”,主张教师不应追求名利,要抱着无私的心态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学术成绩。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惑,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总体来说,老子的师德思想对于现代师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现代教师应当以老子的师德思想为指导,弘扬师德的核心价值观,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关爱和尊重。
教师还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姿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成长。
老子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一、引言老子,名李耳,字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观念,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结合个人学习体会,探讨其内涵与价值。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道”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道”为依据,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其道德品质。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教育者应顺应学生的天性,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师不应过分干预学生的成长,而是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3. 顺应自然的教育方法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老子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以“道”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面发展。
3. 注重德育教育老子强调德育为先,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目标。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4. 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方法老子教育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墨守成规。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四、结论老子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习《老子》,从中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学习《老子》,从中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1. 引言1.1 学习《老子》,从中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学习《老子》,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重要探索。
《老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智慧一直为学者们所推崇。
通过学习《老子》,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方法,进而对当代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当今社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教学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而《老子》中的核心思想正是对这些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通过深入了解《老子》,我们能够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如何尊重天地、尊敬祖先、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通过分析《老子》对法律基础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法治思想和教学方法,为当代法律教育提供新的启示。
将《老子》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学习《老子》,从中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对于提升个体修养和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结合《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不断探索教育和社会管理的新途径,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为建设和谐、法治的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首先要理解其中关于道的概念。
在《老子》中,道被描述为乃万物之始,无以致之名曰天,有以致之名曰地,道可以理解为一种宇宙中无所不在、无所不通的原始力量。
道是存在的根源,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普遍真理。
另一个重要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
在《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的发展,让事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通过不操之过急、不做过多的干预,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管理和领导理念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简短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简短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春秋末年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师德思想是传世之作,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师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自己的要求等方面。
首先,老子非常重视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他强调“教化者,一Benevolence 名也。
”教育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学生,让他们受到悉心的引导和培养。
而且老子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应当不断完善,而道德和人格的培养则是更加重要的,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老子的师德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他认为教育是寓教于乐的,他强调“玩教之道寡,益教之道寡。
”他反对以严厉和专制的方式对待学生,而是主张给予学生自由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智慧。
老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强迫,师傅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而不是压迫和约束的代表。
这种关怀和尊重学生的态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最后,老子还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就是学生的榜样。
他说:“吾无教尼,教者不如直。
”老子主张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他强调“教化逐人用,生吾物象焉。
”意思是教育者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亲近和交流,有意识地去模仿和塑造自己的形象,以便更好地感染和影响学生。
这种以身作则的师德要求对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倡导寓教于乐的方式,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者应该对自己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堪称博大、深邃,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
老子的诸多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依旧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是其思想大厦中的重要方面,它散见在《老子》一书的若干篇章之中,探究老子独具特色的德育思想对于现代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老子处在春秋战国这个变动剧烈的历史时期,其德育思想也相应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老子德育思想体系博大深邃,涉及到多个方面,文章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一)“尊道贵德”的德育精神在培育人的问题上,老子推崇“道”而反对“智”,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第十九章)。
如果把这种作为自然客观规律的“道”反映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上来就形成了“德”。
他在《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就把“道”和“德”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要想“尊道”必须“贵德”,强调了“德”的重要地位。
在第五十一章中又旗帜鲜明地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是说“道”使万物得以生成,“德”使万物得以蓄养,物质使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
这里把“德”与“道”相提并论,使之成为仅次于“道”之后的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独特范畴。
这就从本原上把“德”作为了人处身立命的根本。
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说:“‘道’分化于万物即为‘德’”。
(二)“无弃人”的德育原则在人性问题上,老子提出了“美之与恶,想去若何”的看法,认为“善”与“恶”是相伴而生的,世上既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换句话来说,即使是再“恶”的人也会有“善”的一面,又进一步指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认为一个真正善于教化于人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应该遗弃自己的学生的,而应当注意发掘这类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其人尽其才。
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老子的教育思想有自己十分独特的地方,与后来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老子的总体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反教育的教育”。
这句话把两个含义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别扭,而且还有点自相矛盾,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首先,我们看老子的反教育思想。
儒家的重教育主张与道家的反教育主张,建立在他们各自的人性观和知识观的基础之上。
儒家认为道德和知识对人非常重要,必须要用学而不厌的精神对待。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学的人不多,大部分的人是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中等人,因此需要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善,但这个善只是个“端”,是个苗头,还需要通过教育手段对此进行培育;荀子认为人性恶,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改变这种恶的人性。
因此儒家特别重视品德教育以及知识教育。
道家则不同。
道家认为人一生下来所具有的天性就是最好的,是完美的,最值得人们保护,这就是老子所反复提倡的“抱朴”(《老子》十九章)、“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保持“赤子”(《老子》五十五章)之心的原因所在。
既然人性天生是完美的,那么任何人为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而且都有可能破坏这种美好的天性。
正是出于这种看法,老子反对道德教育。
老子反对教育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知识的看法。
儒家及一般世人都认为人类的知识越多越好,而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
道家对世俗人所重视的知识有着天然的反感,因为在道家看来,人类的知识越多,人类所失去的淳朴天性也就越多,而由此引起的欲望也就越大。
淳朴天性失去的越多,欲望越大,社会就越发的动乱,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老子主张回到不要文化、结绳而治的时代。
既然反对知识(老子并非绝对地反对所有的世俗知识),自然反对知识教育。
以上两条反教育的原因,实际上涉及德、智两个方面。
无论从德的方面,还是从智的方面,老子认为都无须教育。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老子》是富于德育思想的经典,其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尊道贵德,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
《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今天的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公元前580年)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人。
周朝的守藏室吏(皇室图书馆馆长)。
其博学多才名扬列国,孔子也曾带领弟子前去向老子求道,其后评价老子是飞腾在云端里的龙,成为千古逸话。
老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天才的哲学家,具有极强感性的养生修行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辞去工作,西去昆仑山,途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向老子求道及养生修行之术,老子为教示尹喜,著五千文,为人类留下了这一瑰宝。
老子在其天生资质之上,加上长年修行,开启了其超越的感性力、直观力、遥视遥听及洞察纤微的能力。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第一章,以下引用此书仅注章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之文,必是老子自身的经验之谈。
老子运用此功能,观察到了物质的“道”的存在(物理的自然之道)及道与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不变的法则、规律(抽象的自然之道),结合其渊博的知识与修行修德经验,总结完成了此著。
初读《老子》,偶得感想,为老子的至高至善的道德所熏陶。
虽然《老子》开篇讲到的是“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由此悟得,他的“道”同一般意义上的“道”显然是不同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一章》),只有通过无欲的状态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若总是处于有欲状态,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可见,老子的“道”是在“无欲”规范下的“道”,离开“无欲”那就是“常道”。
老子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研究
老子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研究老子思想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借鉴的意义。
老子思想强调了“道”与“德”,提倡“无为而治”和“自然而然”,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强调“道”与“德”老子思想中的“道”意味着真理和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标准。
而“德”则是人在道的指引下所具备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调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格。
比如,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为何我们要读书”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提升个人品位和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提倡“无为而治”老子思想中提倡“无为而治”即在治理社会时,不应过多干预,让自然发展的力量自行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在高校中,学生应该有自主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中,不应仅仅是老师一味地讲解,而应该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
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应尽量减少干预学生的行为,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环境。
三、重视“自然而然”老子思想强调“自然而然”,认为万物自有其本质规律,不可强行干预。
在教育中,不应强求学生做出成果,更应该是在平静自然的环境下,学生逐渐适应学习、发展和生活。
比如,大学生活中应该有适当的放松与休息,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教育背景,不强制灌输,让学生尽量自然地接受知识和参与讨论。
四、倡导“人性与和谐”老子思想提倡“人性与和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并驾齐驱,而在古代中国社会主张民主共和。
在高校中,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性,以及发掘人性特质的想法。
同样的,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学中应强调团队合作、个人发展的协调,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五、强调“独立思考”老子思想强调独立思考和学生个人素质的自由发展。
教育课程中应该有足够的学科无关性课程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的观念。
学习《老子》,从中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学习《老子》,从中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
其内容深邃,思想精深,对中国古代哲学和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从学习《老子》这本经典中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我们来谈谈《老子》对于思想道德修养的启示。
《老子》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内心深处的自我修养和修炼。
在现今社会,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培养学生们的优秀品质,让他们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而《老子》中的“道”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想方法。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老子》,了解自己内在的“道”,领悟万物生成的规律,培养自己的深刻思想,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我们来谈谈《老子》对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的启示。
《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柔克刚”、“以静制动”。
这些思想对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有着很深刻的启示。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展。
只有“无为而治”,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法律道路,获得更好的成长。
学习《老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也可以借鉴其思想,提升法律基础教学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拓展思维。
也要借鉴《老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注重法律基础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治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少私 寡欲 ,知足 不争
2 . 1少私 寡 欲 章 中说 明 了 “ 无欲 ”是 “ 无 为 ”的基 础部 分 ,以 “ 无欲” 来宣扬其 “ 无 为 ”而教 的 教 育 主 张 。老 子 将 天 道 自然 的 自然 界一 般 ,无为 白化 ,生 生 不 息 。而 提 出 了 “ 无 为 ”、 “ 好静 ”、 “ 无事”、 “ 无 欲 ”, 以避 免 产 生 了厌 学 ,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 不欲见 贤。”因此圣 于 万 物 之 中 , 以水 比喻 为 人 之 心 ,在 处 世 时要 像 水 一 样 退让谦下,保持沉静 自然 ,待人真诚相爱,说话 守信 用
处世 圆融有 礼 ,行 动 自如 , 自然 能 与之 不 争 ,悠 然 自得 。
老 子认 为 人应 有 “ 居 后 不 争 ”之 心 ,常 谓 : “ 不 敢
生养 万物而不据为 己有,帮助万物而不依赖它们 。 “ 是 以水 为万 物 滋 长 的根 源 , 不 与 万 物相 争 ,安 然 怡 心 地 处
人 推 动 了 事 物 的 发 展 而 不 以为 是 自己 的力 量 在 起 作 用 , 功成 而 不 居功 , 更不 会 炫耀 自己对 别 人 的恩 德 。 学 高 为师 , 身 正为 范 ,为 人 师表 者应 当如 此 。
“《 史 记 》 中称 老 子 为 道德 家 想必 自然 跟 他 重 视 道
德 的 现 实 紧 密 相 连 。 ”[ 2 在 老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中, 不 仅 推
崇道,而且张扬德。 “ 道 ”与 “ 德 ”是 同时 并 存 的 ,二
“ 我无为而民 自化 ,我无欲而 民自朴。”老子在此 者是一种体用相即,不可或缺的关系。
育者各适其性各顺其命 的无为之境界,教育者必须要没
有 私 心 、私 利 。 “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长 而 不 宰 ”圣 人用 “ 无 为 ” 的方 式 对 待 世 事 ,万 物 生 长 而 不 加 限制 ,
的 “ 不争”是针对人类这些社会 中的争端提 出的解决方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阐述了 “ 不争无尤 ”的处世哲学。
‘ 我 自然 ’”在这里指 的是,受教育者品德修养的提升 律 意义,即 ‘ 道 ’为万物 的总原则、总规律 ,并在事物
作 者简介 :杨 洋 ( 1 9 8 7 一 ),男,籍贯 :陕西汉 中,研究方向 :思 想政 治教 育工作
赵桂 英 ( 1 9 8 3 一 ),女 ,籍贯 :湖 南邵 阳,主要从 事辅 导员工作研 究 .
的整 体 , “ 自然 ”与 “ 无 为 ”是 二 而一 的 。 老子说: “ 太 上 ,不 知 有 之 ;犹 兮 ,其 言 贵 。功 成 事 遂 ,百 姓 皆谓 : ‘ 我 自然 ’。” (《 道 德 经 》第 十七 章 , 以下 章 节 不再 标 注 )。套 用在 品德 教育 过程 中来 说 , “ 犹
“ 致 虚极 , 守 静笃 ” 虚, 是“ 虚怀 若 谷 ” , 老子 日 :“ 上
护而成大器。老子说: “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
身存。”老子希望人们不要有争强好胜 的想法 ,深刻理
德 若谷 ” 就 是为 人 谦虚 , 虚怀 若 谷 。 这 里 的虚 并 不是 “ 空” 解“ 金玉 满 堂 ,莫之 能 守 。富贵 而骄 ,自遣其 咎 ”的道 理 。
老 子 的思 想 就 是 在 这 种 变 化 和 变 革 中逐 渐 形 成 的, 也 构 成 了老子 思 想 关怀 的焦 点 。
己成就 自己” 的意 思 。
老子说 : “ 希言,自然 。” “ 言 ”按字面意思解释, 是说话,老子在这里的 内涵意思则是政教法令。以此类
推,“ 希 言 ”的字 面 意思 就 是不 要 多说 话 ,与后 面 “ 自然 ”
无一物 ,不是头脑 中的虚空。静,则是指社会个体 能 自
觉地克服 “ 欲 ”、 “ 骄 ”、 “ 念 ”等不 理 性 因素 的干 扰 , 除去 个 人 的主 观成 见 ,用 理 性 的态度 去 认 识客 观 世 界 。 由此 我们 看 出老 子 之 无 为 的 教 育 思想 可 以说 是 结 合
这 样 以至 于 产 生 万 物 。 由此 可 见 , “ 道 ”无 论 在 时 间上 还 是在 逻 辑 上 都 先 于 万 物 而 存 在 。 “ 同时 ‘ 道 ’也 有 规 永 恒 运动 与变 化 中体 现 自己 。 ”[ 】 】
有这样 的教 育者存 在的前提下, 自己 “ 功成事遂 ”的。 这里 的功成事遂指 的是 ,学生 自身 品德 的自我建设达到 了某个社会 阶层或某个 团体的教育要求。 “ 百姓 皆谓 : 是 自己靠 自觉达 到的。所以,这一章中的 “ 自然 ”是 “ 自
・
1 4 3
教 育管 理
1 . 2无为 虚 静
待人 处 事应 “ 少 私寡 欲 ”,达至 “ 知 足 不辱 ,知 止不 殆 ,
2 . 2知足 不 争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 “ 无为 ”的意 思是说在客观 可 以长 久 ” 的境 界 。 规 律 的 基 础 上 尊 重 受 教 育 者 的 自然 本性 不 刻 意而 为之 , 而 非 听 天 由命 的 “ 不 作 为 ” 。这 就 要 求 教 育 者 在 实 施 教 老子 的教 育思 想 中很 重要 的一个 部 分就 是 “ 不 争 ”, “ 不 争 ”更 可 以说 是 “ 无 为 ”思 想 的具 体 实 践 。教 育 者
连在一起 的寓意则是让万物顺乎 自然变化而不横加干涉。 这与十七章 “ 其言贵 、 我 自然。”中的 “ 贵言”与 “ 自然” 是一个意思。倘若教育者 以政 教法令强制学生学习,那 么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是一种抗拒 的态度。所 以,老子教
育施 教 者 让学 生 自己做 课堂 的主 人 。那 么 ,这 一 章 的 “ 自
兮 ,其 言贵 ”的实 践主体是行无为而教 的最善于教育 的
受 教 育者 在 没有 受 到 “ 最 好 的教 育者 ”教 育 或 者 不 知 道
教 育者;而 “ 功成事遂 ”的实践主体是受教育者 。是说 生 一,一 生二,二生三 ,三生 万物 。”物质 的规律性运 动 变化使某种事物得 以产生,这种事物又产生第二种事 物 ,事物 与事物 之间交互激 荡产生新的第三 种事物 ……
者 自主接受教育为 “ 自然 ”,之所 以提 出这 一概念 , 目
的在 于 改 变 教 育者 毫 不顾 忌 受 教 育者 的诉 求而 横 加干 涉 。
一
定程度上,这 一概念 为受教 育者 的 自由全面发展和 自 老子 的 “ 道”与 “ 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道
治教育提供 了行为上 的理论依据和思想上 的启蒙。
“ 道” 是老 子 教 育思 想 的 中心 , 老 子讲: “ 孔德之容,
惟 道 是 从 。” 在 老 子 看 来 , “ 道 ”是 宇 宙 本体 ,是 超 越
Hale Waihona Puke 思想,推之于教师教育学生之道,认为人类社会等 同于 有 形 的万 物 之 上 的总 和 ,受 教 育者 把 内在 本体 的 性质 作
越贪图货利反而损失更严重。 故老子要求人 “ 无欲 ” 、“ 去 3 . 2诚信 不 欺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十分 重视 “ 诚信 ”教 育,他 即
(下转 第 1 4 7页 )
1 4 4
教 育管 理
到教室、宿舍,检查学困生 的出勤 、课堂、卫生等情况 ,
育的过程 中,既要善于总结教 育规律 又要将其巧妙地运
用 到 受 教 育者 发 展 的规 律 中去 。老 子认 为 要达 到使 受教
若 明 白此 道 理 , 则 能 达 到 “ 无 为 ”而 治 之 理 念 。老 子 讲 法 ,并 不 是 一 种 放 弃 , 更 不 是 一 种 逃 避 。 “ 上善若水 ,
“ 无为 ”和 “ 虚静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 中是环环相
扣 的概 念 , 在 探讨 “ 无为” 的 思想 观念 后 , 就 不能 不对 “ 虚
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有仁慈、俭朴、谦让 不争
的人,方能具备道 德勇气 ,进而博施于人 ,受人尊敬拥
静 ”再做探讨 。 《 道德经》中对 “ 虚静 ”的主要描述是 :
体 现 的 是 老 子 对 于 教 育 理 想 状 态 的憧 憬和 向往 。老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所 关 注 的 焦 点 是 受 教 育 者 的 本 性 ,他 以受 教 育
要 了解老子 “ 无为”概念 的本意,必先弄清 老子所 讲 “ 自然”的本意。因为在 老子那 里, 自然无为是相关
总第 5 7 4期 第 1 1期
2 0 1 5年 4月 中 旬 出 版
对老子德行教育思想研究
杨 洋 ,赵 桂 英
( 1 . 川北医学院 ;2 . 西华师 范大学,四川 南充
6 3 7 0 0 0 )
摘要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教 育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国家对教 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方面, “ 道生之 , 德畜之 ” , “ 德” 来源于“ 道” , “ 道”
老子 日: “ 罪莫大 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 需要 “ 德 ”载 之 ,所 以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夫 莫 之 命 而 知足”之心 ,则贪念 白生。只有 “ 知足”带来的满足感,
才 是 真正 的满 足 。又 日 : “ 甚 爱 必大 费 ,多 藏必 厚 亡 。 ”
常 自然 ”说 的就是尊道贵德是 自然而然 的不加人为 因素 “ 常德 乃足,复归于 朴”即由修德 复道而 实现对 “ 道” 的本质把握达到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 目的。
的;另一 方 面 , “ 德” 是 显性 的而 “ 道” 是 隐 性 的潜 在 的 。
过分地追求私欲名利,必然浪费许多精力 , 物极则必反 , 欲 ”,故谓: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于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