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育思想要义解读
老子教育思想要义解读

老子教育思想要义解读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
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
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如果非要给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明找一个“源”的话,那么可以断言,它的根在先秦,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们思想自由,学问广博,共同缔造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高峰———百家争鸣。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汉代以后,在中国人的思想舞台上,实际上只有一个儒家在表演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思想上的灾难。
我们失去了什么?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我们对自由的渴望也失去了。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明也曾遭到中世纪的长期蹂躏,可是,一个文艺复兴,复兴的不是具体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是古希腊、罗马的自由精神。
我们的民族就缺乏这种对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以及自由精神的复兴,缺乏对传统的继承。
教育的根也在先秦,萌芽并成长于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头脑里。
今天,当传统的以儒家师道尊严思想为底蕴的教育观遭遇重重诘难与困惑时,当各种现代教育理念纷至沓来冲击着我们教育的陈规陋习时,我们不得不再次走近老子,面对老子,赞叹老子。
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颇值得我们深思。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内涵营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都可以品味到它闪光的思想。
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它的教育理念、教育倡导,不仅恩泽了我们的先辈,而且在今天仍有启示作用、教育功能和文化蕴意。
老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引言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老子教育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个性,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入手,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即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成长。
2. 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法则。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3.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中体现为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老子认为,教育应避免僵化的教条主义,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1. 顺应自然的教育实践(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 道法自然的教育实践(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例如,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无为而治的教育实践(1)启发式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老子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一直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高度关注,而他的教育思想也深受人们关注,成为研究历史文化,探寻未来,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此次,我们将主要从老子的教育思想入手,探究老子的教育思想的精髓。
首先,我们要从老子著名的话语出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老子最著名的一句话,它表述了老子的军事思想,同时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认为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教会孩子了解他人,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从而能够使得自己在未来的每一次挑战中更有发挥力。
其次,老子认为教育应该存在引导性,即通过引导孩子们理解自然规律,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可道,非常道,他指出,只有掌握道这一根本原则,才能够理解自然规律,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老子认为,教育中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们,决不能让其走上歧途。
此外,老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以至明为上,以至柔为下。
根据老子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有两个主要原则:以至明为上,以至柔为下。
强调至明的意思是要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认识世界,并有见解。
坚持至柔的意思是要孩子们能够善待他人,充满爱心。
所以,根据这两个原则,老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应该在教育的同时,注重培育孩子们的思想,把思想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最后,老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儒家自制,他认为,教育应该赋予孩子们自制力,培养孩子们克服困难的勇气,避免他们沉湎于表面事物,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制能力,以保护自己免受恶劣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老子的教育思想的阐述,可以看出,老子的教育思想着眼于长远,旨在让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制力,以正确地认识世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因此,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值得人们深思。
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精髓

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精髓老子以其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哲思。
其思想要义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宏观把握:1.“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论自古以来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都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
老子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虽未明确提出关于人性的理论,但“有实质的人性论”。
[2]327老子主要是以自然人性作为其理论基调的。
上文已谈到,老子认为自然万物纷繁众多,最终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原,而人之本性或本原是婴儿时期的纯真自然、无知无欲、质朴无华的素朴状态,在《老子》一书中多处流露出对婴儿的赞美。
他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
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自然质朴的,人和万物一样,作为天地间的一分子,他的本性也应该是素朴的,就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此即“自然人性”。
而随着人的成长,现实生活中的仁义道德、政教礼乐、知识智慧等会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贪婪多欲,为了物质利益而营私舞弊,无恶不作,使人性异化,导致婴儿般质朴无华的自然本性和美好的德性丧失殆尽。
为了解除痛苦,避免灾难,必须保持婴儿时期的无知无欲的心理状态,成人则应设法逐步把后来习得的一切抛弃,忘却仁义功利,解除种种负累,复归于朴,回到天真童年。
因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复归于婴儿时期那淳朴的精神境界,找回失落的美德。
2.培养“圣人”的教育目标在老子看来,培养出能够使人悟“道”、体“道”、弘“道”、唯“道”是从的“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圣人”也是道家的理想人格。
什么是“圣人”呢?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这里他把“圣人”比作“赤子”,“赤子”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真性专一、气运自如、虚怀无物、诸欲莫干。
这样的人就是实现他乌托邦理想国的“圣人”,能够实践他“无为”之道的“上德之王”,能够力行“清净无为主义”,具有超然庄重风度的君子。
老子教育理念

老子教育理念老子的教育理念可真是超级有趣呢!老子呀,他觉得人就应该顺应自然去发展。
就像小树苗一样,它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你不能老是去拔苗助长。
在教育里也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
比如说有些孩子就特别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像个小探险家似的。
那按照老子的理念呢,就不要强行把他摁在桌子前,让他一动不动地学习。
要顺着他的这种好奇劲儿,让他去探索这个世界,在探索中学习知识。
老子还很重视“无为”的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这可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哦。
而是不要过度地去干涉。
就好比孩子在搭积木,大人呢,不要一看到积木搭得歪歪扭扭,就马上冲过去说“哎呀,你这样不对,应该这样搭”。
要给孩子自己去尝试的机会,哪怕最后积木倒了,他也能从这个过程中知道为什么会倒,下次就会搭得更好啦。
这就是一种无为而教,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中成长。
另外呢,老子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像一阵春风,轻轻柔柔地吹过,不知不觉间就让大地变绿了。
家长和老师呢,自己的言行举止就特别重要。
要是大人老是说脏话,还怎么能要求孩子有礼貌呢?你得自己先做到,孩子就会在日常的相处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好的影响。
比如说,家里大人都爱看书,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慢慢也会对书产生兴趣。
这就不需要大人天天在孩子耳边喊“你要看书,看书才好”。
老子也强调谦逊的教育。
他觉得人不能太自满。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不能因为自己考了一次好成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
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要抱着一种谦逊的态度去学习。
这样孩子才能不断地进步。
要是一个孩子老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那他就不会再去学习新的东西了,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装不进去一滴水了。
而且老子的理念里,还有对品德的重视。
他觉得一个人要是品德不好,就算有再多的知识也是白搭。
就像一个很聪明的坏蛋,那可不行。
在教育中,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要教会孩子善良、诚实、宽容等等美好的品德。
老子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的思想主张
1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
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老子关于“和”的思想与实现和谐的途径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和”或“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看到,先秦其他各家的学说均以社会政治生活为论述的中心,其中的和谐思想局限于构建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理想化关系,
而老子及道家的和谐思想则在论域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之外,又多论及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国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构成了社会和谐理论的完整系统。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哲学是和谐哲学。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下面将对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 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个体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是一个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原则,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演化,实现内外的和谐。
2. 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操纵会干扰自然的发展,造成无谓的痛苦和不安。
相反,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遵循物自有道的原则。
老子认为,在无为中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自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万物的根源。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反对过度的人为干涉,主张顺应社会和自然的演化,实现和谐共生。
4. 反人为:老子批判了过度的人为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的产生。
反人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需要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私利。
5. 非行:老子主张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虚空。
他认为,心灵的平静和虚空能够使人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非行是一种放弃表象和追求真实的态度,通过反复的省思和沉思,可以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真实的本质。
6. 道德:老子提出了道德给予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不应当是外在的规则和法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基于内心的善意和正直,而不是外在的惩罚和威胁。
总之,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
他强调了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过度的人为努力和欲望。
他提倡心灵的清静和非行,以及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论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

论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道家学说由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创立,他的思想涉及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道”的概念,主张以温和有度的方式行事,反对激进、粗暴的行为,强调缓和平等、宽容。
老子以“道”作为自然世界和人们心灵运作的原则和指导,推崇以“道”为宗旨的教育模式,构建出一套指导实行“道”的教育理论。
老子的“道”教育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史。
他主张以柔和的方式行事,使用无偏性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激进”的方式,他也强调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权获得教育和进步。
老子认为“道”是如何运行的,是宇宙中的支配原则。
因此,他认为,通过“道”的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如何与宇宙融为一体,也可以学习如何实现人生幸福。
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教育,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引导着中国古今中外的教育者和教育思想家。
老子以“道”为宗旨,认为“道”是人们运用来实现他们理想的法则和原则,即“道”是宇宙和人类心灵运作的指导思想。
老子认为,运用“道”指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水平和理解性水平,使他们能够准确的理解宇宙的运行原理,从而能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道”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
老子教育理念极为重视儒家“四书五经”,他认为这些书籍是人类运用“道”学习宇宙原理的基础,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奉行“道”,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
同时,老子还提倡用“六艺”熏陶学生,使他们能够领会宇宙的运行规律,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
老子的教育理念也提倡教师的角色,他认为,教师应该教人遵守“道”,也应该让学生尊重“道”,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主动给学生以帮助,以示关心,并且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
综上所述,道家教育哲学思想是老子创立的,以“道”为核心,其核心理念主张以温和、有度的方式行事,反对激进、粗暴的行为,强调缓和平等、宽容,要求运用“四书五经”以及“六艺”熏陶学生,提倡教师关心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领悟宇宙的运行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智力发展、促进人生幸福。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简短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简短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春秋末年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师德思想是传世之作,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师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自己的要求等方面。
首先,老子非常重视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他强调“教化者,一Benevolence 名也。
”教育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学生,让他们受到悉心的引导和培养。
而且老子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应当不断完善,而道德和人格的培养则是更加重要的,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老子的师德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他认为教育是寓教于乐的,他强调“玩教之道寡,益教之道寡。
”他反对以严厉和专制的方式对待学生,而是主张给予学生自由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智慧。
老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强迫,师傅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而不是压迫和约束的代表。
这种关怀和尊重学生的态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最后,老子还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就是学生的榜样。
他说:“吾无教尼,教者不如直。
”老子主张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他强调“教化逐人用,生吾物象焉。
”意思是教育者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亲近和交流,有意识地去模仿和塑造自己的形象,以便更好地感染和影响学生。
这种以身作则的师德要求对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倡导寓教于乐的方式,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者应该对自己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二字为宗旨,其中道是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所谓道并非普通的人生道理,而是客观实在,追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人只有顺应遵循自然无为这一原则,才能真正地成为道;一切教育活动也需要围绕道而展开,要教人悟道、认道、崇道。
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在社会和自然之中,一切活动最终都必须取法与道。
人类所特有的教育,也不能例外,也要不折不扣地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施教,唯道是从。
道家要求学习自然本身,重视的不是经验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经验事物的逐步远离,强调直观或直觉的重要性,积极主张怀疑的学习方法。
道家非常讲究辩证法,提倡贵师、道观、用反、虚静等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
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对于孔子提出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
从思想倾向说,儒重理性、道尚直觉;儒主致用,道崇思辨;儒讲启发,道讲辩证;儒讲现实人生,道则讲回归自然。
道家轻视知识,主张以自然之道即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
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绝圣弃智,这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老 子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

老子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关键信息项1、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案例案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局限性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也是教育的最高准则。
老子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之道,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天性和潜能。
111 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老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石。
它主张教育不应过多地干预和束缚学生的发展,而是要让学生像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生长。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行灌输知识和价值观,而是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和领悟。
11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在教育中,教师要避免过度的控制和指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思考、实践和创新。
通过无为而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柔弱胜强老子提出“柔弱胜强”的观点,认为柔弱并非软弱,而是具有更大的弹性和韧性。
在教育中,这一思想可以引导学生保持谦逊、包容的态度,不骄不躁,以柔克刚。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12 老子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案例121 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广在一些学校中,借鉴老子的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推行自主学习模式。
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老子教育思想概述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个性、倡导简朴。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顺应自然,尊重个性老子认为,教育应顺应自然,尊重个体的差异。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道”即是自然规律,教育应遵循这一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成长。
2. 倡导简朴,反对奢华老子认为,教育应倡导简朴,反对奢华。
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这里的“五色”、“五音”、“五味”代表了奢华,老子主张在教育中去除奢华,让学生在简朴的环境中成长。
3. 教育为道,德行为本老子认为,教育应以道为本,德行为基础。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的“道”即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应以道为指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1. 顺应自然,尊重个性在实践教育中,教师应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发挥特长。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倡导简朴,反对奢华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倡导简朴,反对奢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化教学内容,注重基础。
教师应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2)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轻松学习。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难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3)倡导节约,反对浪费。
学校应加强节约教育,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减少资源浪费。
老子思想概括

老子思想概括老子无为思想的阐释二、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1、无为而不敢为老子的无为并非是一切不为的意思,更绝非是一种无政府的主义,而是要“去甚、去奢、去泰”,任何一切人为的自作聪明,或贪、或嗔、或痴,均需去除。
所以,在想要达到“无为”的过程当中,已经包含了“有为”的成分了。
然而“自然”是道的精神表现,“不敢为”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膺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
2、无为而无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于此提倡的是“公仁”、“公爱”,而非“私仁”、“私爱”。
但由于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关爱,所以透过另一种无为的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所以,老子的无为即有为,无私即有私,是至大至公之为,是至大至公之私。
3、无为而无不为前面所提,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切人为的一己私欲,但他仍然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
因此,“无为”只是老子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则在达成“有为。
”于是经由这种无为,天地万物各归其本位,各随自然而生,「这就是无为的效果,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
四、老子无为思想的开展无为思想是老子的处世哲学的原则,由无为开展的各项功夫,如柔弱、不争、无知、无欲等等,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归纳为修养论和政治论两方面来论述。
(一)修养论老子的无为是对世俗思想的反动,他对无为所开展的功夫均采反向操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无为即依此方式来表现。
1、抱朴守真老子无为的思想,表现于修养上,即是抱朴守真,也就是保持内在纯真质朴的本性而不妄为。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器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所教我们追求的是如同婴儿般的质朴,没有后天习染自然的德性,也就是“常德”。
2、清利寡欲老子要我们追求的是归真反朴的常道,自然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老子的教育思想有自己十分独特的地方,与后来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老子的总体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反教育的教育”。
这句话把两个含义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别扭,而且还有点自相矛盾,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首先,我们看老子的反教育思想。
儒家的重教育主张与道家的反教育主张,建立在他们各自的人性观和知识观的基础之上。
儒家认为道德和知识对人非常重要,必须要用学而不厌的精神对待。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学的人不多,大部分的人是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中等人,因此需要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善,但这个善只是个“端”,是个苗头,还需要通过教育手段对此进行培育;荀子认为人性恶,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改变这种恶的人性。
因此儒家特别重视品德教育以及知识教育。
道家则不同。
道家认为人一生下来所具有的天性就是最好的,是完美的,最值得人们保护,这就是老子所反复提倡的“抱朴”(《老子》十九章)、“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保持“赤子”(《老子》五十五章)之心的原因所在。
既然人性天生是完美的,那么任何人为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而且都有可能破坏这种美好的天性。
正是出于这种看法,老子反对道德教育。
老子反对教育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知识的看法。
儒家及一般世人都认为人类的知识越多越好,而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
道家对世俗人所重视的知识有着天然的反感,因为在道家看来,人类的知识越多,人类所失去的淳朴天性也就越多,而由此引起的欲望也就越大。
淳朴天性失去的越多,欲望越大,社会就越发的动乱,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老子主张回到不要文化、结绳而治的时代。
既然反对知识(老子并非绝对地反对所有的世俗知识),自然反对知识教育。
以上两条反教育的原因,实际上涉及德、智两个方面。
无论从德的方面,还是从智的方面,老子认为都无须教育。
老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实践

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从老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探讨老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强调教育的本质是顺应自然、回归本真。
以下是老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1. 教育目的:培养具有独立思考、道德品质和人生智慧的人才。
2. 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因材施教。
3. 教育内容:关注道德教育、哲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4. 教育环境:提倡简朴、宁静、和谐的教育环境。
5. 教育态度:倡导宽容、谦逊、平和的教育态度。
二、老子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目的在现代教育中,老子教育思想的“培养具有独立思考、道德品质和人生智慧的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2. 教育方法老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启发式教学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育内容老子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哲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哲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人文教育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4. 教育环境老子提倡的简朴、宁静、和谐的教育环境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实际意义。
学校应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5. 教育态度老子教育思想的宽容、谦逊、平和的教育态度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老子认为,教育应顺应自然,遵循人的天性。
他说:“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法自然”就是按照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去教育人。
这种教育观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领域,这一理念表现为“无为而教”。
他认为,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内圣外王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
所谓“内圣”,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知识的人;“外王”,指的是能够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人。
这种教育目标强调德才兼备,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又注重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4. 教育的和谐性老子强调教育的和谐性,认为教育应兼顾个体与社会、知识与道德、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平衡。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老子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一、引言老子,名李耳,字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观念,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结合个人学习体会,探讨其内涵与价值。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道”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道”为依据,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其道德品质。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教育者应顺应学生的天性,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师不应过分干预学生的成长,而是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3. 顺应自然的教育方法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老子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以“道”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面发展。
3. 注重德育教育老子强调德育为先,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目标。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4. 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方法老子教育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墨守成规。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四、结论老子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571年前-471年前)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最著名的著作是《道德经》,也称为《老子》,其中包含了老子的教育思想。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倡导的是“天道”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说,老子主张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在心态及行为上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要达到心灵的完美。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无为”的概念,意味着人应该行事简单,不要强行去改变自然形成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要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静的心态,不要随意去做,以避免破坏自然的秩序。
这就是他所讲的“不为而为”,也就是说,人应该让自己保持清静,不要随意去做,以免扰乱自然的秩序。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着重强调“默无声”的概念,意味着人们要保持安静,去感受自然的真理。
他的想法是,人们要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真理,而不是静静的观察外界的一切。
老子认为,通过内心的努力来了解自然,可以让人成长,达到一种心灵的完美。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谦卑清静”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谦虚、清静,以免行为过于激动。
他认为,谦虚就是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以免失去理性;清静则是要调节自己的思维,以免僵化。
这就是老子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要保持内心的完美,保持心态的清静。
最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之政”的概念,指的是以谋划为中心的政策。
他认为,人们要以无为政策为目标,以明理为准则,做出正确的决定,以免破坏自然的秩序。
老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也就是要做正确的判断,注重理念,而不是一味的表面,只有这样才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心灵的完美。
综上所述,老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倡导“无为”,强调“默无声”,提倡“谦卑清静”,以及提出“无为之政”的概念,是一种旨在教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心灵完美的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仍因时代地域而异,但他的理念深入人心,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自觉地接受老子的教育思想,才能让人们顺势而为,达到真正的心灵完美。
关于老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关于老子的教育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创立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追求,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尊重个体发展、崇尚自然、强调内在修养等核心内容,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老子尊重个体发展。
在他看来,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授知识或灌输道德观念。
老子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的发展。
他强调“道”在个体内的根源和引导作用,认为通过与“道”的合一,个体能够发现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其次,老子崇尚自然。
他主张人应该减少对自然的干预,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在教育中,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自然特点和兴趣,提供有益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强迫其适应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老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本,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此外,老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内在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体的品德和内在修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外表的功利和成就。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来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他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在内在修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达到最优的表现。
最后,老子的教育思想具有强调个体独立性和形成独立意识的倾向。
他反对追随权威和盲目从众,而主张个体应该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教育中,他主张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权威教育和机械的灌输。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让个体能够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式。
综上所述,老子的教育思想以尊重个体发展、崇尚自然、强调内在修养和促进个体独立意识的形成为核心特征。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期实现教育的最高价值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09-07[个人简历] 唐德俊(1976-)男,安徽寿县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读研究生。
阳德华(1965-),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教育学】老子教育思想要义解读唐德俊,阳德华(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2)[摘 要]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
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
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关键词] 老子;教育思想;要义;解读[文章编号] 1672-2035(2007)02-0121-03 [中图分类号] G40-02 [文献标识码] B 如果非要给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明找一个“源”的话,那么可以断言,它的根在先秦,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们思想自由,学问广博,共同缔造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高峰———百家争鸣。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汉代以后,在中国人的思想舞台上,实际上只有一个儒家在表演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思想上的灾难。
我们失去了什么?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我们对自由的渴望也失去了。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明也曾遭到中世纪的长期蹂躏,可是,一个文艺复兴,复兴的不是具体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是古希腊、罗马的自由精神。
我们的民族就缺乏这种对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以及自由精神的复兴,缺乏对传统的继承。
教育的根也在先秦,萌芽并成长于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头脑里。
今天,当传统的以儒家师道尊严思想为底蕴的教育观遭遇重重诘难与困惑时,当各种现代教育理念纷至沓来冲击着我们教育的陈规陋习时,我们不得不再次走近老子,面对老子,赞叹老子。
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颇值得我们深思。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内涵营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都可以品味到它闪光的思想。
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它的教育理念、教育倡导,不仅恩泽了我们的先辈,而且在今天仍有启示作用、教育功能和文化蕴意。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石老子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家而存在的。
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山者,老子凭借其通观人生、玄想大千、洞古察今的致思特点在锻炼和培养华夏子孙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方面,无他人能出其右。
总的说来,老子构造出了一个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崇尚自然的哲学体系。
兹举其概要如下:1.道法自然老子自然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道”,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并以此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道”字原义指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达之意,后引申为“方法”、“途径”,包含着规律性、普遍性的意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是老子关于“道”的描述,可见“道”的一层含义是指物质世界的精神本体。
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第三十四章》)的“道”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灭亡无不遵循的总规律和总法则。
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列为宇宙中的“四大”,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就是说一切的人类行为,包括为政治国、施行教化、个人修养等,都要效法自然的天道,遵道而行,否则只能自取灭亡。
一切事物皆由“道”而生,随“道”而行,那么“道”的运作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进而又提出:“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
其含义有二:一是指“道”作用下的万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事物都是在对立转化的状态下存第6卷 第2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6 No .2 2007年3月 JOURNAL OF TAIYUAN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 . 2007在,这是“辨证思想较高的运用”[1]59;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要返回到原来起始的状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第十六章》),即归根复命。
归根复命是芸芸众生的规律,其本质就是“道”。
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也是老子“遵道而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的逻辑前提。
“道”反映了老子的自然宇宙观。
2.无为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的主张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
老子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来说明“道”虽然存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但“道”的基本特性却是“自然无为”。
首先,“无为”是无所不为而非无所作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三十七章》)“无为”直译可为“不做事”,但这里并非什么事都不做,只是有些事不做而已,即不妄为。
其次,“无为”是成功致胜的根本。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按照无为的原则去行动,没有不成功的,也就能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此即“无不为”之意。
它要求统治者不妄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再次,“无为”是顺应规律,不去强加干涉。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二十九章》)这就启示我们不要强为,应顺应规律,强为就会把事情办坏。
由此可见,老子哲学思想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以“天秩”为基础而构造“人秩”。
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即社会生活中应贯彻“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通过否定达到肯定。
只要能遵循“道”的自然法则,“无不为”的根本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万物便可自化,天下将会自正。
正如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总之,“道”、“无为”,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内核与精髓所在。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精髓老子以其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哲思。
其思想要义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宏观把握:1.“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论自古以来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都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
老子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虽未明确提出关于人性的理论,但“有实质的人性论”。
[2]327老子主要是以自然人性作为其理论基调的。
上文已谈到,老子认为自然万物纷繁众多,最终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原,而人之本性或本原是婴儿时期的纯真自然、无知无欲、质朴无华的素朴状态,在《老子》一书中多处流露出对婴儿的赞美。
他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
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自然质朴的,人和万物一样,作为天地间的一分子,他的本性也应该是素朴的,就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此即“自然人性”。
而随着人的成长,现实生活中的仁义道德、政教礼乐、知识智慧等会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贪婪多欲,为了物质利益而营私舞弊,无恶不作,使人性异化,导致婴儿般质朴无华的自然本性和美好的德性丧失殆尽。
为了解除痛苦,避免灾难,必须保持婴儿时期的无知无欲的心理状态,成人则应设法逐步把后来习得的一切抛弃,忘却仁义功利,解除种种负累,复归于朴,回到天真童年。
因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复归于婴儿时期那淳朴的精神境界,找回失落的美德。
2.培养“圣人”的教育目标在老子看来,培养出能够使人悟“道”、体“道”、弘“道”、唯“道”是从的“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圣人”也是道家的理想人格。
什么是“圣人”呢?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这里他把“圣人”比作“赤子”,“赤子”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真性专一、气运自如、虚怀无物、诸欲莫干。
这样的人就是实现他乌托邦理想国的“圣人”,能够实践他“无为”之道的“上德之王”,能够力行“清净无为主义”,具有超然庄重风度的君子。
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水是天下之至柔,但道的柔弱则更甚,所以道的力量最大。
而这个柔能胜强的道理,很少有人能切实地运用它。
唯有圣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二十八章》),才能体察道体的柔弱而行于宇宙。
圣的本意是通,“圣,通也”[3]250,通什么呢?最大的通,自然是上通天,中通人,下通地。
可见圣人乃是得自然之道,大行普化于世间,上通下达,通行于天地人三才之间。
故“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六章》)由于圣人通察道体的柔弱,善于居下而不争,所以圣人必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六十七章》)这三件宝物,慈则能精进,俭则能广博,不敢为天下先则能深思熟虑,这样的顺道而贵生,自然得到真正的胜利。
在道德沦丧、人性异化的现实世界里,“圣人”要做的就是体“道”、悟“道”、弘“道”、行“道”,力行身教,崇柔不争,帮助人们恢复淳朴的初始状态。
3.行不言之教如上所言,既然“人秩”要服从于“天秩”,那么反映在政治上,统治阶级应该采取“无为”的休养生息政策,让人们自正自富,自得其乐,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育者在实践中贯彻“行不言之教”的原则。
所谓“不言之教”并非是不说话来教,而是教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教育者主要以自己的行止、仪容、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也就是身教。
言和行相比较,老子更重视行的教育作用。
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所以老子特别强调“无为而自化”,教师施不言之教,避免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老子要教师做到“善言无瑕谪,善行无辙迹”(《第二十七章》)。
“行不言之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思悟,让其自我完善自身的人格。
这是一种超然自由的教育境界,影射出老子对受教育者的宽容和人格尊重以及·122·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思考,闪耀着师生民主平等观念的最初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