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七章解读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一章主要强调“大”的概念,即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大的基本规律和能量流动,而人类应该顺从这个大的规律和力量。
我个人对这一章的理解是,我们常常会被表面上的华丽、复杂所迷惑,却忽略了事物内部的本质和根本。
我们应该通过简单、平淡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不要过度追求表面的繁琐和华丽,而是要关注内在的本质和实质。
此外,这一章还提到“大象无形”,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凭肉眼观察事物,而应该去深入探索,发现其中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只有当我们放下偏见和固定思维,用心去感知世界,才能体会到大道的精髓和智慧。
总之,我认为这一章主张的是“以简为美”的思想,教导我们应该用简单、自然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不要被过于繁琐和华丽所迷惑,要从内在寻找秩序和规律,才能更好地与大道相合。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经典国学全新解析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经典国学全新解析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学经典【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今译】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已而生存,因此才能够长生。
所以,圣人总是将自已放在别人的后面,保持谦退、收敛的处世态度,正因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反而处在了众人之前;总是将自已置之度外,凡事不为自已考虑,正因为这样,自身才恰恰得以保全。
就是因为他是没有私心的,才能够成就自己。
【解析】•靠无私实现“大私”在这一章,老子集中阐述的是“无私”的话题。
老子首先从天地讲起,天地有什么特点呢?天地是长久的。
为什么天地能够长久呢?因为天地是“不自生”的。
所谓“不自生”也就是不为自己而生存,天和地从来都不追求自己的长久,它们哺育和滋养着天地之间的万物,但却从来不为自己着想,不为自己谋利,所以天和地才能够长生。
老子为什么这样讲呢? 为什么说天地的长久就是由它们的不自生而促成的呢? 这还要归结到老子“无为”的思想上来。
其实,天地的不自生,正是“无为”的一种体现。
老子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看得非常清楚,生存是必然对应着灭亡的,所以,无论怎样处心积虑地图谋自己的生存,自己也都会有灭亡的那一天,这是不会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且,事情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老子在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这个道理,你一心谋求着自身的生存,你获得了有利于自身生存的一面,可是呢,不利于自身生存的一面也就同时形成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自家基业能够万世永传,对百姓采取了非常严苛的控制措施,可是结果如何呢?秦王朝统治了仅仅十几年就被推翻了。
这就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一个反面例子。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天地是人所效法的对象。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的理解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的理解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是本章原文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以及“名”与“无名”之间的关系。
本章的前两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强调了“道”无法被言语所描述,因为“道”的本质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范畴。
而后面的两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则进一步阐述了“名”和“无名”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名”只是“无名”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这一章还提到了“无欲”的重要性,强调了“道”的存在方式超越了欲望的追求,只有通过“无欲”的心态才能真正地观察到“道”的本质和奥妙。
同时,这一章也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名”和“欲”,否则可能会迷失在欲望的追求中,无法真正认识到“道”的存在。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章句,阐述了“道”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强调了“无欲”的重要性,对人类的理解和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七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七章》翻译: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道德经·第七章》注释: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
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
”《广雅·释诂》:“毂,养也。
”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
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
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
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玄牝指玄妙的母性。
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
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
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
作“尽”讲。
《道德经·第七章》解读: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
这种粗拙、简明和带有野蛮时代遗风的表述方法,在老子的书中屡屡出现。
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从用词遣名的习惯上看,反映出老子对人类因循知识的厌倦,他担心文明的习惯和知识会日益削弱人类对自然的洞察和对“道”的领悟;二、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个认识范畴之内。
他所关注着的“道”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的统一关系,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种性质的界定或划分。
道德经第七章主要内涵

道德经第七章主要内涵
道德经第七章主要内涵是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不强求,不抵抗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和平的状态。
它提倡人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服从自然的规律。
只有不介入冲突,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宁静中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此外,第七章还强调了无为自然的智慧,认为自然界的方式是最高效、最合理的,人们应该效法自然,放下私心杂念,学会适应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
最后,第七章还提到太虚即无为之道,认为太虚是宇宙的本质,是一切万物的根源,人们应该追求与太虚相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七章是一篇关于无为而治和自然之道的论述。
在这篇文章中,老子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不要强行干预,而是要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让自然发展。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指出了人性的弱点,并提出了一种超越人性的方法,即通过修行和道的境界来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和谐。
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如下:
首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顺应自然发展的趋势,不要强行干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破坏自然或者强行干预自然的发展。
其次,老子的思想也强调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争斗、战争、矛盾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修行和道的境界来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和谐,以此来解决人性中的弱点和问题。
最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人性的方法,即通过修行和道的境界来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和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以此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总结起来,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七章是一篇关于无为而治和自然之道的重要论述。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道家,老子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道家,老子
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天长,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
以下三个“身”字同。
先:居先,占据了前位。
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
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
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思考一些看似深奥却又与日常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道德经》第七章所传达的智慧。
这一章的内容,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许多角落。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这段话读起来可能有点绕口,但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就像我们平日里经历的那些小事一样,简单又深刻。
先来说说天地长久这件事儿。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存在呢?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运作,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思。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家有一块小小的菜地,春天的时候,爷爷奶奶会在地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
他们从来不会只想着自己能吃到多少菜,而是用心地照顾每一棵幼苗,浇水、施肥、除草,尽心尽力。
结果呢,到了收获的季节,不仅我们家有吃不完的新鲜蔬菜,还能送给邻居们一些,大家都很开心。
这就好像天地一样,无私地孕育着万物,最终也得到了长久的回报。
再说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社区里的一位老党员。
每次社区有什么活动,比如打扫卫生、义务巡逻,他总是冲在前面,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一开始,有些人还不太理解,觉得他傻,干那么多活也没什么好处。
但时间长了,大家发现,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治安也越来越稳定。
而他呢,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成为了社区里的榜样。
这不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最好体现吗?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常常能体会到这种道理。
比如在一个团队项目中,有的人总是想着自己出风头,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项目进展不顺利,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好的评价。
而那些愿意先考虑团队利益,无私奉献的人,反而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有啊,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总是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很可能会失去朋友,变得孤独。
道德经第7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7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7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译文】
从古至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的缘故,是因为它不自营其生,而是以万物之生为己生,万物生生不息,所以天地才能长生永存。
圣人效仿天之道,不以己身为身,而以天下百姓成其身,百姓之生生不息,成就了圣人之身。
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以天下为己身,天下存而圣人身存。
这还不是因为他大公无私,以天下百姓为己身,故而才能成就他自身。
道德经第七章

最后,老子再次强调了无私的 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无私的 人才能真正成就他们自己。他 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仅不会阻碍 他们的个人发展,反而会促进 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存在本身, 就像天地一样,具有生命的力 量
解析
这一章的主题是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老子希望人们能够学习天地的态度, 以无私、无我、无争的态度面对生活。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理 解生命的真谛,才能真正长久地存在
其次,这一章提醒我要珍惜身边 的一切。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 同事,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非常 重要的人。我们应该珍惜与他们 相处的时光,关心他们的感受和 需要,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权 利和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建立起真正健康、稳定的人际关 系,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 意义
最后,这一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 真谛。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拥 有多少物质财富和地位权利,而 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和困难,如何去体验生命的喜怒 哀乐。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 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价值,去追 求更高尚的目标和理想。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 谛,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 意义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
02
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
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03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 就他自身
2
解析
解析
这一章,老子以天地为引子, 阐述了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态 度。他认为,生命的真谛不在 于你从哪里来,也不在于你将 去往何处,而在于你如何看待 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3
感悟
这一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首 先,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 和无我。这些并不是指完全忽视 自己的存在和需求,而是指在关 注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高尚的目标 时,不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种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加开放和 包容,去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加专注于自 己的成长和发展
《道德经》第07章 天长地久 原文释义解读

第07章天长地久【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②!故能成其私③。
【注释】①以:因为。
②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③私:在这里指个人利益。
【译文】天地永远都存在。
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远都存在。
因此,有道的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
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吗?【导读】天地万物皆由道生,但道在天地之中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自然之道,有养生之道,有处世之道,有耕植收获之道....老子在此以天地无穷无尽之道来论述为人处世之道,提出“无私长存”、“后其身而身先”等道理。
他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和利已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积极的意义。
【解析】在本章里,老子认为,天地是永恒存在的。
而天地之所以能永恒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变化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为,正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生养万物而独不生自己,反而得到了长生。
因此,老子希望圣人能从中悟出这个道理。
如果圣人也效法天地的这种德行,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也会像天地一样“长生”。
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即有道之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都把自身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
结合老子其他章节来看,老子对人之生命的见解是很透彻的,并不仅限于肉体的生命,而是把生命推广到灵魂的范畴。
如果一个圣人,能谦居人后,以天下为先,那么他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也会永远留在百姓心中,从而得到与道一样不灭的长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认为,圣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没有私心,而是为了成就他最大的私心,那就是得以长生。
故此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人最大的私心莫过于实现长生,所谓长生,就是能让自己的灵魂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百姓感觉到圣人的好,就希望他能够永远存在,他的生命与灵魂在百姓心中就永远都不会消失。
第七章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第七章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七章道德经的感悟分享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经典,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内容涵盖了诸多的道德观念和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感悟,通过对第七章《天长地久》的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原则和个人修养。
一、道德的本质《道德经》第七章中提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句话让我深思,它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原则:凡事不要自私自利,要以大局为重,以谦和的心态去对待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法律的制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人们常常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私欲,才能获得更长久、更高贵的收获。
我们应该学会为他人考虑,以和谐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在道德层面上得到真正的长生。
二、回归本源在《道德经》第七章的写道:“故大宝藏于身,珍爱之;不自视,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恒。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回归自身本真,返璞归真。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虚荣心所迷惑,追求虚幻的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导致内心失去平静和真实的存在感。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自我,不沉浸于自我的妄想和欲望,才能回归本源,发现真正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自己内心的宝藏,保持真实和明晰的认知,不自视过高,不自大自傲,不陷入自负和自夸。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持之以恒地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修身养性《道德经》第七章将道德与个人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提到:“故去彼取此,以养其德。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养性,是道德行为的基石。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忽视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过分追求物质和外在的表现。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内在修养得到妥善的培养和发展,我们才能实现人生的境界和尊严。
我们应该远离负能量的来源,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品质。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它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为而治。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天地万物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即不要刻意地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顺应自然,放手让它发展。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中说:“非以其无能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意思是说,天地的存在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所以它才能成为永恒的存在。
如果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就不能为自己而着想,而是要为他人和社会着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文章中还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句话意思是说,圣人没有自己的心愿和想法,而是顺应百姓的心愿和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不要刻意地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顺应自然,放手让它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种做法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而无为而治的思想,则强调了要为他人和社会着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它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为而治。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天地万物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即不要刻意地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顺应自然,放手让它发展。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
篇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和宝贵思想,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道德经7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7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道德经》第七章的原文及一种常见的译文:
原文(《道德经》第七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一种常见的译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依然深远而无可名状。
虽然它看似微小,却是天下万物无法超越的。
如果君王能够守持这个道,万物将自然而然地归于和谐。
天地间的一切都会得到滋润,而人民也会在不受强制的情况下自我调适。
初时,给事物以名,名既存在,人们就能够知道何时应该停止。
了解什么是适可而止的,是不会有危险的。
比喻道在天下的作用,就像江海之间的川谷。
道德经 7 章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共有81章。
其中第七章探讨了天地之道,以及道与人的关系。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七章进行详细解读。
天地之道道德经第七章开篇即指出:“天长地久。
”这句话表达了天地之道的永恒性和持久性。
天地是宇宙的基础,是万物生成和运行的根本规律。
它们存在的时间跨度是无穷的,超越了人类的存在。
因此,天地之道是永恒不变的。
天地之道是一种自然的、无为而治的力量。
它不受人为的干预和控制,却能自然而然地运行。
人类应当顺应天地之道,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顺应天地之道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老子提到了顺应天地之道的重要性。
他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句话意味着天地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自我追求,没有私欲,能够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
人类应当向天地学习,放下私欲,顺应自然之道。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和和谐的社会。
如果人们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就会破坏天地之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
无为而治道德经第七章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它说:“天地之道,可见,其不可言也;可名,其不可言也。
”这意味着天地之道是无法通过语言来完全描述的,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
只有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运行,才能对它有所领悟。
在人类社会中,政府和领导者应该像天地一样,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管理。
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以自然的方式来处理事务,不强求、不执着。
当领导者能够顺应天地之道,不强行干预,社会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保持稳定和谐。
小结道德经第七章以天地之道为基础,探讨了道与人的关系。
它强调了顺应天地之道的重要性,以及无为而治的观念。
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放下私欲,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第七章的思想深入浅出,它引导人们思考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通过对这一章节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改善人类社会。
《道德经》第七章:忘我,即天长地久

《道德经》第七章:忘我,即天长地久第七章:忘我,即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①。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①后其身,把自己放在最后。
外其身,把自己置之度外。
品读:第六章老子写出了“谷神不死”,写出了道体的不死特性。
“道,无之称也。
”天地之始,本身没有生死之别,本身超越生死,而恒久不变;道体本身能够无中生有,生生不息。
那么道体无中生有,生出的“有”,又有怎样的特性?是否也能够拥有不死之体呢?老子在第七章中,用“天长地久”,来描述“有”的特性。
“二生三”,三为天地人,天地皆可以天长地久,长长久久。
“有”的天长地久,等同于“无”的不死。
天地的长久,等同于谷神的不死。
人与万物效法天地精神,可以天长地久,同样等同于道的不死。
人与道为一,皆可以超越生死,而至无极之境。
而人与万物的天长地久,正体现了道生生不息的本性,人与万物的生生不息,正是道在生生不息。
“无”在无中生有,“有”在生生不息,有无为一,有无是一个全然的整体,有无为一即是道。
天地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
人效法天地精神,若想天长地久,可以“后其身,外其身”,把自己放在最后,把自己置之度外,即可以天长地久。
中国人习惯用天长地久,来代替不死,代替超越生死的含义。
长生之道,贵在无中生有。
1、天长地久。
即天地长久。
天地可以恒久存在,可以像谷神一样,拥有不死之体。
老子常无欲观无,观照到“谷神不死”,常有欲观有,观照到“天长地久”。
说“不死”,与说“天长地久”,就如同说“无”说“有”一样,有无为一,天长地久与不死为一。
“名可名,非常名。
”故说,天长地久的含义,等同于不死,等同于超越生死的含义。
天地长久。
一是从空间上说,天地无极,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二是从时间上说,天地无极,无始无终,周而复始。
时空是一个整体。
天地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长长久久,无穷无尽。
《周易》也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道德经 7 章

道德经 7 章道德经第七章,以正治国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其中第七章以“以正治国”为题,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从道德源泉、道义统治和无为而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道德源泉道德经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
第七章中提到的“天长地久”的道,是指宇宙间无处不在的道。
道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无始无终。
人们应当把道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只有从道德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理效果。
二、道义统治道德经强调,治国必须以道义为基础。
首先是以道义统一人心。
人们的行为应当遵循道义规范,以道义之心来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其次是以道义统御国家。
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以道义之德来引导人民,不以权力为准绳,而是以道义之德来塑造自己和国家的形象。
三、无为而治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以达到事事自然的境界。
统治者不应过多地干预社会,而是应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放手让其发展,带领人民走向和谐与发展。
同时,无为而治还强调要善于运用智慧,明辨是非,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和冲突。
道德经第七章中的“以正治国”是对于国家治理的精辟阐述。
它不仅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更要求治理者以道义来统治人民,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引导国家。
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准则,才能建立和谐的国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通过对道德经第七章的解读,我们了解到了道德经中关于治国的核心思想。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道德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个人层面,我们应该以道德为准则,以行善为主,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在国家层面,政府及统治者应将道义融入国家治理中,以善治天下,保障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总之,道德经第七章对于治国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以道德为基石构建和谐、稳定的国家。
同时,我们每个个体也应该从道德经中汲取养分,提高个人道德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解释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是指悟性和真理,是超越人的认知和表达的,因此道是无法被准确地道出或命名的。
没有名字的状态是天地万物的起始,而通过命名就可塑造出万物的各种特征和属性,从而让人们认识事物。
因此,“无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然而,名字只是标识和符号,不能代表真正的实体,这就需要人们摆脱欲望和执着,以观察和体验道的真实。
如果人们一直充斥着欲望和执着,那么就无法真正领悟道的真谛。
道虽然不能被准确描述,但是人们可以透过自我修炼去寻找或体验它,这样才能接近它所散发出的神秘和玄妙之处。
道是复杂而又简单的,深邃而又难以捉摸的,或者说是超越人类所能理解的智慧底蕴。
道德经七章全文

道德经七章全文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道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解析道德经第七章的主要观点。
道德经第七章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需要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以生存,同时人类的行为也会对自然产生影响。
因此,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需要人类认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
道德经第七章强调了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原则。
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类应该尊重并顺应这种规律。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与自然相逆而行,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例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生命周期,不应该过度干预,否则可能导致生态失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道德经第七章还强调了人类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自然界的运行是和谐而平静的,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人类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的道理,获得智慧和洞察力。
因此,人类应该远离喧嚣和浮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冷静。
道德经第七章还提到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神秘和无穷。
自然界充满了神秘和奥秘,人类应该尊重和敬畏这种神秘。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对于自然的奥秘,我们只能保持敬畏和谦虚的态度。
不要过于妄自尊大,以为可以完全掌控自然,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道德经第七章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相互依存,顺应自然的原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尊重自然的神秘和无穷。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更加谦卑和敬畏的态度面对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理解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理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表达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即在混乱和虚伪的现象中,我们需要寻找其背后的真正道路和价值。
在社会不正之风铺天盖地的时候,我们需要坚守内心的价值观,保持个人的正直与公正。
六亲不和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家庭的和睦与亲情的关系;国家昏乱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强调民族的团结与忠诚于国家。
只有在不停地寻找真正的道路与价值中,我们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冷静,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最终实现自我提升和改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解读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
[解读]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
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
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赢得众人的爱戴,在众人之中领
先;将自己置于度外,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能使自身受益。
由于她不只是反而能够成全自己。
[心灵药方]
谦虚能赢得别人的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
而能成全自己的理想,获得成功。
人要又要有天地般的心量,心量有多大,你的事业成就就有多大!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就
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