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的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思想与做人做事做官
对 待 天下 , 可 以把 天下 的重 任 交给 他 , 就 以 爱 护 自 己身 体 的 信 念 来 对 待 天下 , 可 以 就 把 天 下托 付 给他 。老 子 和庄 子 都 认 为 :重 “
生 者则 轻 利 , 利 者 则轻 生 。 ” 生 的人 必 重 轻
史论 史 话
《 老子》 思想与做人做事做官
核心提示 :
党 的十 七 届 四 中全 会提 出 , 建 设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习型 政 党 , 强廉 洁从 政 教 育和 领 导 干 部 要 加
廉洁 自律 、老子 《 中有许 多关于做人做事做 官的精辟阐述, 学习它, 中可 以汲取 有益的思想养 从
( )贵 身” 生 命 高 于一 切 四 “ : 老 子 提 出 : 以 身 为 天 下 , 可 寄 天 贵 若 下 ; 以 身 为天 下 , 可 托 天下 。 《 子 ・ 爱 若 (老 十
三 章 》 这 是 说 , 爱 护 自己 身 体 的 态 度 来 ) 以
众 卑 下 自 处 ,谦 下 ” 不 高 高 在 上 , 人 “ 而 把 民 的利 益放 在 第 一 位 , 因此 天下 的 人 拥 护 他 。 正 是 因 为 圣人 没 有和 人 争 , 以 天 下 所 没 有人 能 和他 相 争 。 (江 海 所 以 能 为百 谷 “
料 , 而提 高 自己的人 文素 养和 精 神境 界 从
、
人气 做 人
( ) 则全 , 则 正 四 曲 枉 老 子还 认 为 ,大 气做 人 ,要 受 得住 委
药典 。这 部 巨著 用 了 2 7年 的 时间 , 次改 三 写 , 最后 成 书 。 才 ( ) 自见 、 自是 、 自伐 三 不 不 不
【春秋战国】老子思想:老子的用人之道
【春秋战国】老子思想:老子的用人之道摘要: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分别开创了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
而人是社会的基石,是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因此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微妙、最复杂、最有意义,也是最易见成效的一项活动。
如何从博大精深的老子、孔子思想宝库中汲取用人方法和用人哲学的养料,是历代以来用人者和用人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老子、孔子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一、用人与为政民乃政之本。
为政之道,在于用人。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若求兴旺发达,必先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鲁哀公问政。
对曰:政在选臣。
”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孔子认为,为政即“选用贤臣”,即“近者悦服,远者归顺”。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自言:“子房、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备身无他长,然能得人,故三顾茅庐,可致天下三分而得其一。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亦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经说:“没有任何决策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比人事决策更有影响。
”可见,用人直接关系着为政成败、家国兴衰。
历史鲁定公问孔子有无“一言而可以兴邦”,有无“一言而丧邦”。
孔子说:“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兴亡大事,虽不能以一言而定,但国君之难,难在选臣,如知其难而慎其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也算得上一言兴邦了;而国君之乐,乐在于人莫敢违,如其政令不善而下以行之,“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句话也就足以一言丧邦了。
可知,孔子阐述为政用人的要义在于“以仁施政,以德用人”。
二、用人专断与用人民主孔子学说认为,要达到知仁、用人、为政的最佳效果,主要在于用人者良好的自身品质、人格魅力以及表率作用。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
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作者:刘建明来源:《共产党员·下》2019年第01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露自己,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故意矜持,反而能长久。
所以不与人相争,世界上也就没有人和他相争了。
长期以来,这一论述一直被人們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中的精华。
当然,老子的“四不”,并不是让人们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奋斗达到有为后,采取无为的心态和顺其自然的姿态去处理事情,从而使有为一直延续下去。
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尤其值得当今的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不自见”,方晓百姓之心。
“不自见,故明”,指的是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不要仅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判断,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而应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明智,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因其立场、视角、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往往就会得出不同的想法和判断。
因此,领导干部要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从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对症施策,真正让工作和决策与民心民意合拍。
“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
“不自是,故彰”,指的是不自以为是,就能让是非昭彰,知晓事物的内在关联,旨在提醒人们要博采众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领导干部虽身居官位,但切不可自认为职务高就高人一等、经验丰富就胜人一筹,动辄以职务和经验来压人,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否则,不仅会严重败坏党风政风,而且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作为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和作决策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虚怀若谷的肚量,广开言路,广征良策,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从而才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化解矛盾的良方。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作者: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12期不显露自己,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故意矜持,反而能长久。
所以不与人相争,世界上也就没有人和他相争了。
长期以来,这一论述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中的精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露自己,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故意矜持,反而能长久。
所以不与人相争,世界上也就没有人和他相争了。
长期以来,这一论述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中的精华。
当然,老子的“四不”,并不是让人们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奋斗达到有为后,采取无为的心态和顺其自然的姿态去处理事情,从而使有为一直延续下去。
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尤其值得当今的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不自见”,方晓百姓之心“不自见,故明”,指的是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不要仅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判断,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而应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明智,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因其立场、视角、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往往就会得出不同的想法和判断。
因此,领导干部要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从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对症施策,真正让工作和决策与民心民意合拍。
“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不自是,故彰”,指的是不自以为是,就能让是非昭彰,知晓事物的内在关联,旨在提醒人们要博采众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作为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和作决策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虚怀若谷的肚量,廣开言路,广征良策,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从而才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化解矛盾的良方。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老子》,亦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精辟论述。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
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就是强调,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
用现在的话简单说,就是不作秀!他认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的“德”,因此有德。
而那些追求形式上、表面上有“德”的人,整天嘴上叫喊德,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瞄准“德”而为之,因而是没有德之人。
所以,他提倡“上善若水”、“上德之君”。
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
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通过对江海成为百谷之王,圣人成为天下人心所向的观察,得出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善下”的缘故。
“海纳百川”——接纳、包容一切大小河流的清泉、污泥和腐浊。
圣人——处处事事谦下,以民众的利益为实、为先、为上。
所谓大气做人,亦即老子说的“大丈夫”,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厚道朴实无虚华,胸怀宽广似江海。
有江海胸怀的人,必能宽容一切;有江海胸怀的人,是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思想境界,宽容是厚道朴实无虚华,胸怀宽广似江海的具体体现。
人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世界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与人共事,要肝胆相照,善于接纳所有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悬崖绝壁;让三分风平浪静,争一时人仰马翻。
学学老子的处世之道
学学老子的“处世之道”《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具有“音韵之美、修辞讲究、语言精辟”等特点,全篇采用对偶、排比、比喻、设问、联珠等方法,成为道德文章、至理名言。
有些典句,还演化为成语、格言、座右铭、人的处世之道。
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要柔。
柔弱胜刚强。
“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
其二,人要知止知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不可为名利所惑。
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其三,人要慈爱。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
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
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
其四,要节俭。
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
“治人事天下,莫若啬。
”啬,节俭。
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
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
其五,不敢为天下先。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做贡献,不是缩头缩脑,而是“只知奉献,不知索取”。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无有私利,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处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
有此修养,堪称君子也。
曹志明小楷《道德经》手卷原大610㎝×33㎝曹志明书法作品的内容,以国学名著为主,如《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在书写中重温国学之要义,获得思想启迪,这是他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撑,更是他寻求个人修为的一种方法。
论《老子》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为政之道
论《老子》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为政之道作者:任晓凡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4期摘要:《老子》一书的哲学思想丰富而深刻,其内容包含着宇宙、人生、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这里以老子的“道”为基础,从一、作为道的含义之一的无为而治、安民治国之道;二、道的顺其自然、为而不有的自然特性;三、道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辩证法这三个方面探寻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其中的为政之道。
关键词:道论;无为而治;为而不有;反之为事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39-02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鲁迅先生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而胡适也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老子个人的思想就集中反映在《老子》这部书中,又称作《道德经》。
它虽仅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但其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有宇宙哲理、人生真义,也有兵法要义、治国良策,甚至养生之道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寻找出不同的内容。
历来人们常常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出世的,按照陈鼓应的观点,而其实老子是“关注世事,他极欲提供解决人类安然相处之道,他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
”而我在这里也持同样的观点,并且认为老子将其哲学思维自觉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里所论述的政治哲学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老子》的政治哲学中包含着怎样的为政之道。
一、从道的含义所看出的无为而治、治国安民之道“道”字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十多次,而这些“道”虽为同一个字,但却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有语言学意义上的意思和哲学意义上的意思,其中哲学层面又包括本原的道、人生意义的道,这里我们重点看作为哲学意义层面的治国安民之“道”。
文中六十章前两句:“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这最著名的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
含了他的三种处世之道。
第一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
地运行,人类也应该像自然一样,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政
府应该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要过度干预社会,而是让
社会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自由
发展。
第二种处世之道是“无欲而安”。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平
静和安宁,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和权力。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
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第三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过度干预和控制,让自
然的力量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
更加自由和自然。
总之,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这种思想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老子的智慧:做人做事做官
老子的智慧:做人,做事,做官发布时间:2012-11-24一、大气做人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
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
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
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
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
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六十六章》)3.上善若水。
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4.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
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
(“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二十二章》)同时,还要以德报怨。
“报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
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二、小细作事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老子认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无不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
老子的处世艺术
老子的处世艺术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处世原则。
老子的处世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老子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顺应,不要过分干涉和抵抗自然的运行。
2.追求无为: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最好的结果。
他认为过度的行动和努力只会带来紧张和矛盾,而应该学会放下执着和欲望,顺其自然。
3.尊重和谦逊:老子强调谦逊和退让的美德。
他认为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争斗和攻击,而在于柔弱和谦逊。
只有保持谦逊,才能真正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合作。
4.自我反省:老子提倡自我反省和自我觉察。
他认为人应该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超越物质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5.无私和善良:老子强调无私和善良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关心他人,以爱和善意对待他人,以达到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老子的处世艺术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谦逊与反省、无私和善良等价值观。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与他人和谐相处,并追求
真正的自我成长和幸福。
这些原则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善良,关心他人和自然,以实现更加有意义和和谐的生活。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惟独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干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夸姣。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惟独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干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管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惟独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惟独赋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惟独谦虚,才干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 的例证。
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
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
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
老子智慧与为人处事之道 (一)
老子智慧与为人处事之道 (一)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撰写的《道德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书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一直在被后人探索研究。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道德经》,各自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和智慧。
我们今天尝试从为人处事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看看老子的处事哲学是什么,对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一、《道德经》主张以“柔弱处下”而处事,不争而善胜。
许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在我们的教育中,争强好胜似乎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然而《道德经》却认为,真正成功的处事之路,不是争强好胜,而是柔弱处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论述人和万物生死的客观现象、客观规律为我们阐明了这个道理。
《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就是柔弱的,死后就变得非常坚硬;万物草木在春天生长时很柔脆,秋天死后就变成枯黄。
这两句话揭示了动植物从生到死的一个客观现象、客观规律,即所有的动植物,在初生时和生长发育期都是十分柔弱的,生命力却十分旺盛,只有当死亡后才会变得坚硬。
《道德经》从这个客观现象、客观规律中启示人们来领悟强弱与生死的关系,《道德经》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意思是说,所以坚强的就是要死亡的,柔弱的就是生长的。
《道德经》从人和万物生死的客观现象、客观规律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客观真理,就是弱者生,强者死,越坚强越接近死亡,而柔弱的却是生长的,越柔弱则意味着生命力越强。
《道德经》还进一步用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
”意思是说,兵强的要打败仗,木强则只能作器皿。
结论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大的走下坡路,柔弱的走上坡路。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
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兵强则不胜,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典型史实。
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当时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率兵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老子的为官之道
老子的为官之道作者:李程来源:《领导文萃》2014年第11期为官者的修为与和谐社会为官者要能够领悟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道的品质就是“法自然”,效法事物本来的样子。
“法自然”要求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而是要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为官者担负了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只有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把社会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官者要有宽广的胸襟。
老子说:“上德若谷”,即拥有最高德行的人的心胸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那么开阔,那么宽广。
又说:“知常容”,“常”指道的规律性。
为官者要学习道的品质,就要具备像道一样的胸襟。
为官者要领导一个国家或地方,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问题,只有心怀大局,不计小节,才能统领全局,使整个集体协调发展。
为官者特别要戒贪。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不贪。
人要法地、法天、法道,就要戒贪。
故老子要人们懂得“知足”,他说:“知足者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又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的意思是说,懂得满足,就不会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因而也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因而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反之,如果贪得无厌,争名逐利,为名利奋不顾身,则必然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为官者手握权柄,更有争名夺利的“本钱”和便利。
如果不懂得“知足”和“适可而止”,必然会走向腐败,成为人民的敌人。
“无为而治”与和谐社会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宗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正治国。
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意即以正道治理国家,以奇术用兵对敌,以不生事扰民使天下归心。
在老子看来,百姓本来都很淳朴、诚实,只要为官者开诚布公,为政公道,天下百姓便自会拥护响应。
因此,治理国家不能采取“骗术、奇术、诈术”等手段,而只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百姓的心愿和要求来治理国家。
老子——好领导的三种境界!有深度
老子——好领导的三种境界!有深度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能使万物得到它的恩惠而自身却从不与万物争利,表面上看是弱小,其实却是真正的强大,因为它永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包含着无坚不摧的力量。
水的品德是近于道的,领导者若拥有了“上善若水”、“少私寡欲”、“上德若谷”的为官之德,必然会被下属和同事尊敬和爱戴。
努力上进,为什么?“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意思是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却不占有名誉迷恋权力。
养育万物而不洋洋得意,万物归附于己而不以己为主宰,由此可以称它为“伟大”。
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歌颂它的伟大。
在老子看来,领导者应有有合乎“道”的德行,随时随地有为世人担负起一切痛苦的思想准备, 即一种使命感,一种负重致远、救世济人的责任心。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主张我们人类要效法大地的精神,以大地位榜样,为他人贡献而心甘情愿,竭尽全力而不求回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越是帮助别人自己就越充足,越给予别人自己就越富有,这也是所有领导者应该达到的高尚境界。
正如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言“我是太阳,不知道索取,只知道给予”,为官者应该追求的是大地的意义。
身居高位,做什么?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不但无益于生,反而会德行败坏,身败名裂。
老子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看到了过多的欲望所造成的危害,它一方面使人的心性紊乱,损害人的健康,另一方面又使人失去纯朴品性,诱导人任意妄为。
领导者身居高位,若不自我克制,必将导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他治理的地方也定不富足。
领导者应当做到“善者合善之,不善者合亦善之”。
即为人处世胸襟宽广、豁达大度、态度谦和,特别在用人上能容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宽则得众,一个器量宽厚的人必能得到部下的忠心,相反,一个心胸狭窄的领导者终必众叛亲离。
老子的为政之道
老子的为政之道
老子的为政之道是:
1、保持谦虚,不轻易提出执政意见:“谦卑而不愤,大而不党”;
2、以温和的方式影响并领导他人:“以柔克刚,天下归心”;
3、不追求自身的欲望,而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安抚心思,制度天下”;
4、不断改进自身,而不是苛求别人:“吾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对手下表现出关怀,而不是苛刻批评:“惠而不费,欲而不争”;
6、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功成不必在我,必先於天下”;
7、追求真正的安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老子的为政之道还包括:
8、虚心求教:“尊闻重言”;
9、做到理智客观:“中不极,不急于事”;
10、控制自己的情绪:“中心常乐,外患不祥”;
11、尊重团结:“大业不已,大善不能极”;
12、重视实践:“道安乎,而穷施诸处”;
13、谨慎做事并做到大度:“贪财者,不受其善”;
14、把民众放在首位:“此心止,天下平”;
15、坚守正道:“拥其正,不怠其誉”。
老子的为官之道
《老子》首先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而且是专对侯王进行说教的政治哲学著作。
在老子看来,社会能否实现和谐,主要取决于为官者。
为官者要能够领悟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道的品质就是“法自然”,效法事物本来的样子。
为官者担负了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只有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把社会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官者要有宽广的胸襟。
老子说:“上德若谷”,即拥有最高德行的人的心胸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那么开阔,那么宽广。
又说:“知常容”,“常”指道的规律性。
为官者要具备像道一样的胸襟。
为官者要领导一个国家或地方,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问题,只有心怀大局,不计小节,才能统领全局,使整个集体协调发展。
为官者特别要戒贪。
老子要人们懂得“知足”,他说:“知足者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如果不懂得“知足”和“适可而止”,必然会走向腐败,成为人民的敌人。
“治国”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宗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正治国。
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意即以正道治理国家,以奇术用兵对敌,以不生事扰民使天下归心。
无为而无不为。
实现“无为而治”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
为官者要信任群众,尊重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只有按照“道”的法则行事,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变领导为引导。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
”言外之意是说,懂得“道法自然”的为官者,总是顺着百姓的心愿,让他们自由地生产、生活,而不去过多地干扰他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官者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领导经济的发展,而是通过引导群众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发展经济。
国家治理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
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建立良好的官民关系,为官者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爱护人民。
相信人民。
礼遇人民。
救助人民。
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德经》中的6条做人原则
《道德经》中的6条做人原则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这六条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原文是:“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第一条是:慎终如始,也就是要保持谦虚谨慎。
原文是“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用白话文说就是,“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行走在结着冰的冰面上,一步都不放松,就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警惕戒备。
”这和《诗经》里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类似的意思。
第二条要求是:严肃不轻浮。
原文是“俨兮其若客”。
意思是:“端庄严肃得像到别人家里去做客一样。
”这个道理很清楚,我们去别人家里做客,都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会比较得体、庄重。
这是领导者的第二条要求。
第三条要求是:要注意温暖。
原文是“涣兮若冰之将释”,这里后来还引申出一个成语,叫作“涣然冰释”。
冰为什么会融化?因为有温暖。
我们做事、说话,也要注意温度,要温暖得让人心中的坚冰也一点点地融化。
这一点,接在第二条“严肃不轻浮”的后面,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太过严肃紧绷。
老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肯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所以温暖特别重要。
第四条要求是:厚道。
原文:“敦兮其若朴”,“敦”就是敦厚老实的意思,纯朴厚道,就像敦厚的原木一样。
第五条要求是:宽容。
原文:“旷兮其若谷”,“旷”就是旷达、洒脱,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有着宽广的胸怀”。
第六条要求是:“混兮其若浊”。
意思是,“浑厚宽容,接纳污浊,就像水一样,能和光同尘。
”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把一切细节都看得那么真切、明白,什么道理都讲得清清楚楚、一清二白。
一个有智慧的人,尤其是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不需要认死理的时候,能够容纳一些必要的“错误”和“不足”,就像大江大河一样,你仔细看,水流里肯定有许多杂质,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一路奔流向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老子的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一、大气做人
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
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
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
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
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
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上善若水。
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着名的一个哲学命题。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4、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
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
(“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二十二章》)同时,还要以德报怨。
“报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
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二、小细作事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老子认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无不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
因此,干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大小,多少。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六十三章》)
1、成就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在这里,老子形象地说明了大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在认识论上充满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
2、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
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六十四章》)我国明朝的李时珍是世界级水平的伟大药学家,他的名着《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英、法、俄等十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
这部巨着用了27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
3、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老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一是要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强、逞能、逞勇。
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担当领导。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谦虚谨慎,就能事业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败。
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坦然而善谋”。
(《老子·七十三章》)
4、“贵身”:生命高于一切。
老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十三章》)这是说,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给他;以爱护自己身体的信念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重生者则轻利,重利者则轻生。
”轻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弃身而殉物。
这种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三、廉洁为官
老子认为,从政做官必须与众不同,首先应着重提高品德修养这个做人的根本。
1、领导者自律——“不欲以静,天下自正”。
老子认为,当官的根绝了私欲,社会就自然会风气良好。
“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八个字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
但他一生廉洁奉公,从未给自己和亲属置办过任何家产,私谋过任何特权,真正实现并承诺了“天下为公”的誓言。
2、“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老子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
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糜糜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
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八十一章》)
3、私欲是罪恶之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
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的地步(“不欲以静”。
《老子·三十七章》)。
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不知足,不知止,栽进了罪恶的泥潭。
4、推功揽过——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
如前所说,老子认为最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永远处下,有时处在人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最脏污的地方。
推及领导者呢?就应该能够承担国家遭受屈辱和灾祸的责任,这才是社稷的主人,这才叫国家的君王。
(“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之不详,是谓天下王”。
《老子·七十八章》)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推功揽过。
西汉名将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北击匈奴,参加漠北战役。
由于李广指挥的东路军没有向导迷了路而未能如期参加漠北会战。
战后,卫青责令李广的部下来对质受审。
李广挺身而出,为部下揽过自责,他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东汉名将冯异的品德更是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
冯异驰骋沙场十几年,战功累累,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大树底下读书思过,他为牺牲的战友、士兵深感难过。
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