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作者:石志刚
来源:《当代党员》2017年第17期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
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塑造着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作为社会精英的官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文字功底较为扎实的官员会以家书的形式,教诲家人如何做好事、当好官。
细品古代官员丰富的家书内容,可以从中看到国人的民族和文化因子。
不忘初衷。
作为官员,做官初衷显得尤为重要。
清初的魏禧在《给子世侃书》中告诫后辈:“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
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迸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
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
”魏禧的意思,旨在强调作为官员尤其是有能力资质的官员,首先应该请教有所长的老师,同时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运用集聚的智慧去做事、去当官,一定会有“事半而功倍”的显著成效,这是在说明做官初衷的重要性。
坚毅品格。
《尚书》中有“九德”之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九德”是靠“坚毅”来作支撑的。
作为官员,从政要讲政治规矩,要划政治底线,要遵守政治道德,这样才不会在关键时刻出问题。
明朝进士支大纶在《示儿书》中说:“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值肤受之诉须心硬;侵润之谮须耳硬。
”这里提到的诸多之“硬”,就是坚毅的代名词。
作为官员,在不同单位不同职业,需要立足各自岗位,用坚毅来坚守职业底线和岗位底线。
慎言慎行。
古代官员在长期的从政生涯中,一言一行不仅受到同行的关注,也受到百姓的关注。
为什么会受到关注呢?官员的言行代表公务形象,如果不谨慎对待,信口开河、乱说乱议,不仅会扰乱朝纲,而且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思想混乱。
明朝李际阳母在《遗子弟书》中说:“大都世态炎凉,而宦途人多疑忌,议论间,常要小心打点,未可如居乡率心与宦途人应对也。
”李际阳母总结古代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原因就在于“皆是小心中做出事业”。
紧接着,她告诫后辈为官处世“须慎哉!须慎哉!”
崇尚礼让。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虚待人、礼让为人。
作为官员,更应该把谦虚待人、礼让为人的理念贯彻到从政生涯中,这是“为政以德”的具体化。
从“仁政”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可以夯实执政基础、维护统治秩序。
明代有一个官员叫罗伦,富有才学,当过修撰,他在《戒族人书》中对为官者应该怎样做到谦虚待人、礼让为人进行了论述:“何谓齐家,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奢侈,弟让其兄,侄让其叔,妇敬其夫,奴恭其主。
只要认得一忍字,一让字,便齐得家也。
其要在子弟读书与礼让。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在家中能够做到礼让谦虚地对待彼此,就能够在社会中以礼让的精神对待社会大众。
罗伦家书中的“忍”“让”不是消极意义上“怯懦”“胆小”的表现,而是对官员行权的道德限制和约束。
清朝乾隆年间担任过河
南巡抚一职的尹会一,在《示启铨》中也谈到了这种礼让精神:“待亲族,须以敬老济贫为主;待下人,须以宽为主;待多事小人,须以让为主。
”即通过礼让来增进了解、化解纠纷。
节俭为上。
在国家治理中,官员如果提倡节俭精神,而且付诸实践,对于塑造良好官场政治生态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出身的周怡,当过太常少卿,他在《勉谕儿辈》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作为官员,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和工作开销,应该知足。
如果官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节俭生活,把剩下的合法钱财积攒起来,万一哪一天生活急需用钱,不正好能用上吗?何必要用违规手段进行敛财来满足自己过度奢华的需求,这样做一旦被查,面临牢狱之灾,吃一口安心饭的机会也不会有了。
廉洁从政。
当然,古代官场也有十分严重的贪腐现象。
作为正直的官员,没有过多的欲望,也不需要额外的钱财来满足过多的欲望,自然把重心放在做事上,就会得到百姓赞赏。
南梁的政治家徐勉在《为书诫子嵩》中指出,廉洁的从政风范是最大的政治遗产,应传授给自己的家人。
难能可贵的是,徐勉清晰地指出为官与经商是不能混在一起谈论的,也就是今天我们强调的当官不能经商发财,经商发财就不能当官。
徐勉认为自己通过从政,国家给予的职位和待遇已经十分丰厚了,如果不廉洁从政,不把这样良好的家风传下去,怎能对得起国家呢?
读书干事。
古代社会,读书学习是官员的必修课。
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做事。
清代的毛先舒看到当时部分年轻人没有很好地珍惜宝贵时光,在家书《与子侄》中给年轻后辈予以警醒说明:错过年轻时期最宝贵的读书学习时光,等到“年力向衰”之时,再想学习长本事,为时已晚。
作为官员,应该通过读书长本事,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而不是说,在一个重要岗位上,消极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等到想作为的时候已经晚了。
清代陈宏谋在《给四侄钟杰书》中告诫晚辈: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实践中去学,不断提升本领和能力。
担当勤政。
元好问有一句诗:“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这句诗强调了为官者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
作为基层官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担当,得过且过混日子,是一种不敢担当、不能勤政的惰政懒政。
清代聂继模在得知儿子聂焘中了进士后被派到基层当县令,便写下了《诫子书》,教导儿子如何做官,儿子遵照父亲的教导,在地方干出了显著成绩。
《诫子书》中说:“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
”在基层为官,不要因为偏僻、担子轻,而销蚀了为官的进取心。
要寻找工作突破口,勇于担当,敢于任事,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又可以凭借着早已积累和准备好的东西予以应对,能将“有事”化为“无事”。
(摘编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