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学业水平】山东省2019年夏季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补考)语文真题(含答案)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山东省2019年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4分)中国古代家书文化高小慧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
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
“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
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
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注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
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琳琅满目....。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夸夸其谈....,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以求仕为目的;或云读书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读书要靠苦志厉行享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
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没有恒心,,。
修身养德 清廉为官 勤政为民——读《曾国藩家书·修身之道》有感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生前毁誉参半。
既有"中兴第一名臣"之美称,亦有"贼"之恶名。
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人活一世,须自立自强,自古传承,无需多言,正如《家书》所讲:“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不能“立长志”。
做人做事须有恒心,立长志,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而后当格除物欲,避免诱惑,变为常立志。
进德、修业乃立身之本,正所谓做事先做人,进德就是要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种人生信仰。
修业就是要去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以立足社会。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中强大,不然即使是博导也闹出抄袭的丑闻,令人不耻。
曾国藩多年,宦海浮沉,看淡权利得失,作为权臣,在功高震主之下仍能身名俱泰,并时常告诫子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关键在于其在自修处求强,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自修的源头活水,儒家思想是其自修的主体,他把儒家学说作为最重要的精神追求,探求经世致用之道。
其所秉承的做人做事为官之道——做人须要有恒心、清廉谨慎勤劳,勿夜郎自大、勿恃才傲物、力除牢骚,不宜露头角之外,宜息心忍耐,注意平和,戒傲惰,才能要根植于细节之中,做事当不苟不懈,领得恬淡冲融之趣等,对于今人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读《曾国藩全书》有感:朴素的为人为官之道
读《曾国藩全书》有感:朴素的为人为官之道朴素的为人为官之道——读《曾国藩全书》有感作者:海沧区人民检察院监察科黄希承笔者手中拥有的《曾国藩全书》是由陈大政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全书共10册,以下谈的读书心得是读其中第1册《生平篇》的体会。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一生置身官场游刃有余,官居极品,体现了他高超的为官艺术。
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继承了儒家的家政道德传统,创立了他独特的治家之道。
”不可占人半点便益”是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写给澄侯、子植、季洪的《家书》中的话。
原文:”……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译文:”……这次澄弟所接受各家的情,事情办成了不说,以后凡事都不能占别人的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家的财物。
切记切记。
”这句话道出曾国藩为人处事治家的成功之道。
笔者认为:”不可占人半点便宜”的理念,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金玉良言,是朴素的为人之道,也是人际之间邻里之间朴素的处事原则。
笔者有切身体会,前段时间装修房子,安装空调外机时,占用了楼上业主一点点墙体,当时我先生就让工人下移一点点重装,但工人怕麻烦,说己装好就只一点点不碍事,结果我先生听信工人的话又怀了侥幸心理,没有坚持重装。
过了一段时间,楼上业主提出质疑,结果又花了600元去移了那2台外机,我先生真后悔,他感慨地说,还是曾国藩的那句话:”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切记切记。
”再说一件刑案,甲乙两家是邻居,甲家厨房翻建往外扩了地,乙认为甲侵占了他家的宅基地,要求甲推掉重建,甲不承认侵占乙家宅基地,双方互不让步,从言语争执到互相推搡再到互殴致轻伤,逐步升级为刑案。
最终甲家翻建厨房的目的未能达成,还与乙家结下极难化解的怨恨。
就该案,如果甲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那么甲翻建极可能会原地翻建,或者要扩建前会与乙进行沟通,待达成共识后再翻建。
这样的话,甲的心愿就会达成且不至于与乙结怨。
家训家规 陆游:为人当计天下,为官当知清正
家训家规| 陆游:为人当计天下,为官当知清正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陆游《陆游家训》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他与唐婉缠绵悱恻、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更是千古流传。
同时他还是一位很重视子女教育的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提出了很多至今仍然十分具有参考意义的观点和方法。
据记载,这位曾经铁马冰河共入梦,偏偏却又“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剑南诗客从四十多岁开始写家训,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总计写下了26则家训。
此外他还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来传递观点、塑造家风。
通过对其家训的总结,可以看出他对子女寄予了诸多期望:培养善德。
陆游希望儿子能够督促自我、砥砺品行,成长为德行高尚、为乡人一致称道认可之人。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即便是远离庙堂之上、身处江湖之远,仅仅以一介躬耕平民的身份生活下去,也可以获得别人的称赞与认可,相比于高居朝堂之上、为世人所称羡的达官显贵也毫不逊色,与他们并肩而立也可坦然自适,所谓“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过而能改。
陆游告诫儿子必须做到见贤思齐,过而能改。
所谓“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让一个人说出自己的优点很容易,但想让他不犯错误却是很难,至于坦承过错诚心悔改,就更是难上加难。
但人之可贵就在于能够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
逃避错误、否认错误、掩盖错误,并不能真正地消除错误,悬石于心,只会令自己更受折磨。
错误无法改写重来,只有坦然面对,才能一任风吹雨打,再踏阳光坦途。
不起贪欲。
“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越高,对于物质的需求和关注就会越少。
这与儒门圣人孔丘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自己能够拥有多少,更多的是在于自己能够带给别人多少。
欧阳修的为官之道
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
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的为官之道顾农在《博览群书》第11期上撰文说,扬州人对欧阳修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在这里当过郡守,所建之平山堂至今犹存,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其实欧阳修在扬州当地方官只有一年,到第二年就改任颖州(安徽阜阳)郡守了。
现代官员最为看重的“政绩”,他在这里好像并没有建立多少,最有名的也就是修了这么一座平山堂。
如此而已。
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口碑极好,过去我总以为这无非是他那“文章太守”的名声在起作用;最近读了黄进德先生所著《欧阳修评传》,才明白并非完全如此。
欧阳修当地方官自有他的一套。
他固然是一位学养极高的文人,同时政治家的素质也非常之高。
黄《传》引录朱熹的有关记载告诉我们,欧公认为“不问吏才能否,施设如何,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所以他自己当地方官“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故所至民便,所去民思”。
这些话说得何等的好啊。
古代的“父母官”能不扰民,民称便,谈何容易!朱熹又说欧公治郡以减事为主,“公至三五日间,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阒然如僧舍”。
不扰民看似简单,其实极不容易做到;在古代,衙门里越是忙得厉害,往往越是干预过多,徒增滋扰,老百姓负担加重,最后则是民不堪命。
现在当地方官,办法当然与北宋时代大不相同,而欧阳修提出的“宽简不扰”、“所至民便,所去民思”的标准好像还没有怎么过时,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代为官信念优秀品质的例子
古代为官信念优秀品质的例子
古代中国对于官员的信念和优秀品质有着丰富的表述和要求,以下是一些例子:
忠诚:忠诚是古代为官信念的重要品质之一。
忠君爱国、忠于职守是古代官员所秉持的信念。
例如,孟子提出的“忠恕”思想,强调忠诚于君王,并倡导官员以忠诚的态度履行职责。
廉洁:古代官员应当廉洁自守,不贪污受贿。
《尚书》中有“民无信不立,政无信不行”之说,强调官员要以廉洁为本,以身作则,树立正直的榜样。
孝道:古代中国十分重视孝道,官员身为家长,应当以孝道为先,体现家风和社会风气。
孝道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也是古代官员修身立命的基本品质。
忠诚、廉洁和孝道等品质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官员应当具备的重要信念和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官德的高度要求。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清朝名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家书被誉为“家教宝典”,深受后人推崇。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曾国藩家书,了解其背后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启示和应用。
一、曾国藩家书的背景和意义曾国藩家书主要写于其在清朝动荡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家族纷争的背景下。
他在家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家教理念、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不仅传递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1.修身养性:曾国藩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有为者应当具备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他在家书中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表明他始终把自我修炼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2.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未来。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的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孝道、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
3.为官之道:曾国藩认为为官者应当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他在家书中告诫子孙:“贪官污吏,吾家所耻。
”这表明他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不为个人私利而谋。
4.读书治学:曾国藩提倡博览群书,注重学以致用。
他在家书中鼓励子孙努力学习,认为读书是提升个人素质、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途径。
三、曾国藩家书的价值与应用1.个人修养与成长:曾国藩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2.家庭和谐与教育:曾国藩家书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育理念,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和能力。
3.职场发展与人际交往:曾国藩家书中的为官之道、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观点,对我们职场发展和人际交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如何阅读和实践曾国藩家书阅读曾国藩家书,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精选家书:从曾国藩家书中挑选出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篇章进行深入阅读。
2.学以致用:将家书中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改进。
《官箴》读后感为官之道执政之要
《官箴》读后感为官之道执政之要《官箴》是一部写给唐代官员的管理书籍,它为官员们提供了一系列行为准则和管理原则。
这本书也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公务员和执政者的指南。
作为一名公务员,我非常赞赏这本书。
这里面的许多原则和准则,可以应用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公务员和政府工作者。
我认为,这些原则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并指导我们更好的履行我们的职责,为人民做出更好的贡献。
书中的第一章提到的是做一个谨慎的决策者。
作为公务员,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和审视自己的决策,并且考虑到所有的后果。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决策不仅符合法律法规,而且也符合社会公正和利益的原则和价值,从而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通过正直诚信来建立民众的信任。
这是我们作为公务员最重要的义务之一。
我们需要以个人品德和道德水准为自己的工作和行为打上信誉保证印章。
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必须为人民树立正面的榜样,这样才能增强民众对我们的信任和对政府的信任。
书中的最后一章强调了要以事实为基础去管理和领导。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收集数据、运用科学方法和经验,以管理我们的政府和领导我们的机构。
我们必须以客观、公正和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决策和管理,以确保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可预测性。
这些只是《官箴》中许多原则的一部分,但是它们都是公务员和政府工作者非常实用的准则和指南。
从广义角度来说,《官箴》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和公民。
希望未来的公务员和领导者能够认真学习和按照这些原则行事,从而在他们的职位上为人民服务。
文章结束。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臣和军事家,他在岳阳楼上所写的《岳阳楼记》一文中,不仅展示了他对于岳阳楼的景色的赞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楼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为官者的期望和要求。
范仲淹在文中写道:“臣心思煌煌,斗志激激,六年之间,赋诗百篇”,这句话展示了他对于为官的热情和使命感。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名官员,不仅要有才华和能力,更要有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热情和决心。
他自称“臣”,显示了他对于身份的认同和责任感。
范仲淹在文中还提到了官员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写道:“使童子识字,就令有所学;使有所学,就令有所行。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行为的重要性。
官员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更要有正确的行为和品德。
他进一步指出:“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无愧于天地。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官员应有的正直和廉洁之心。
官员要以良心为依归,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范仲淹在文中还提到了官员应有的勤奋和努力。
他写道:“岳阳楼北楼,临江而建,楼高七十二尺,阳朔四面,引江入楼,与江上水平。
”这句话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官员应有的远大目标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范仲淹还写道:“夫人之不修妇人之义,不习女子之行,而学于斯,何不可乎?”,他通过对楼中女子的赞美,强调了女性应有的坚强和内外修养,并借此来敦促官员们要有自律和自我要求。
范仲淹在文中还借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于忠诚和为国家尽忠的态度。
他写道:“江陵道中,盖有数楼者,皆显于江表”,这句话强调了岳阳楼在江表的显赫地位,也隐含了官员应有的忠诚和为国家尽职的责任。
范仲淹进一步写道:“愿与天地精神,共长久而无忧。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安宁和人民安康的期望,也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担当和使命感。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对楼中人物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为官者的期望和要求。
作为一名官员,范仲淹要求官员们要忠诚、正直、勤奋,具备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为官篇
为官篇:自得下塘,须要懂的上岸勤、怒、廉、明,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怒以带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
四字之中,他认为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明字。
而求明之诀,他认为是勤字。
所以,曾国藩为官一向以勤字为立身原则。
此外,曾国藩认为做官要耐烦,这就需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头脑清醒才能作出正确决断。
为官妙在貌似浑然不知世态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趋于诚矣原文意为:凡他人用虚伪来对我,我用真诚去对待他,时间久了虚伪者也和我一道趋向于真诚了。
·解读曾国藩在家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妙在貌似浑然‘不知’世态,自古官场风高浪急,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被吹下船头,跌入海底。
官场险恶,宦海沉浮,官场行事离不开人脉,但人脉的形成首先要求自己有一颗浑厚的心。
为人真诚、性格浑厚、心胸宽广,这些是使自己牢固立于世的根本。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心好比一个人成事的器具,只有把心炼好了,才能成就不衰的大业。
有些人看似糊涂,但并非看不透人情世故,而是他们比起那些看似聪明伶俐、八面玲珑的人具有更高的胸怀,懂得淡泊,内心世界清澈不但为人受用,更为己受用。
他们选择的是一种温和浑厚的处事方式,把注意力放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和更有益的事情上。
可谓是一颗如璞玉之心的人。
在官场上,如果也能保持一颗如此璞玉之心,那么他定能不受污染,做事游刃有余。
曾国藩在家里守制期间,对以往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自己昔日太过于固执己见、自命不凡。
并下决心改正。
曾国藩复出之后,在处事风格、自身修养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曾经写道:“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
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
”他比以前更加善于官场应酬,为人也渐趋圆滑。
以前,曾国藩非常讨厌官场的趋炎附势之风,可是几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看到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大局的,如果想在官场中继续生存,那么必须去适应官场的习气。
诫子书和王冕僧寺夜读的道理
诫子书和王冕僧寺夜读的道理
"诫子书"和"王冕僧寺夜读"均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代表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两篇文章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思考。
诫子书
作者:柳宗元
主要思想:《诫子书》是柳宗元为儿子写的一篇家书,内容包括对人生、学业、为官之道的教导。
文章中强调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道理: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儿子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懂
得顺应天命,努力学习以成就自己;同时,也要关心家庭、尽
孝敬父母,并有责任心参与治理国家、造福天下。
2.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儿子不应该只图眼前的小利,
而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志存高远,为国家社会的进步贡
献自己的力量。
3.修身要自立更生:儿子应该具备自立更生的能力,不
依赖他人,自食其力,勤俭节约,追求真理和德行。
王冕僧寺夜读
作者:朱熹
主要思想:《王冕僧寺夜读》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议论文,通过描述夜晚在僧寺读书的情景,表达了对知识、修养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1.夜读以明志:在寂静的夜晚,王冕在僧寺专心致志地
读书,表达了明志向学的决心,追求真理和知识。
2.文学修养与道德品质:王冕通过夜读表达了对文学修
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深夜思索人生:在静谧的夜晚,王冕思索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对修身养性、奉献社会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这两篇文学名篇都弘扬了儒家思想,关注人生道德和知识的追求,提出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死
• 1872年(同治11年)62岁。3月12日逝世。 追赠太傅,谥文正。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 盆岭。次年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 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 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 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 惭赧。——曾国藩
下篇:曾国藩的官道
修身之道 练兵之道 为官之道
湖南人的性格
• 综合言之,湖南人个性坚 强,凡事认定一个目标, 勇往直前,不计成败,不 计利害,不屑更改;是一 种“不信邪”的“骡子脾 气”,在中华民族之中, 自成一地区性的性格。— —张朋园
科举道路上的奋斗与机遇
• 1833年 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 1834年 24岁,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 1838年 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 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 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 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 1840年 30岁,散馆,取列二等第十九名,引见 授职检讨。 • 1843年 33岁,翰詹大考名次二等第一,以编修 升侍讲。
3. 眼到者,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续是也。
4. 手到者,于人之短长、事之关键,随笔书记, 以备遗忘是也。
5. 口到者,于使人之事,警众之辞,既有公文, 又不惮再三苦口叮咛是也。
曾国藩的相人术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筹饷
选将
高明与精明
• 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 曰精明。……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 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 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 渐平矣。——曾国藩
勤:五到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一、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可见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很会处理君臣关系。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经告诫他们,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 就是在官场上,你要讲究人事关系,尤其面对领导、面对上级,你要学会坚忍,不要那么张狂,不要那么孤傲。
否则的话,你就处处寡合,处处不如意。
一是血诚。
本质上讲忠诚,就是因为他认为忠君就是爱国,核心观念就是忠诚。
做人要守做人的本分,人的根本就是忠诚,守住了就可以在纷繁的世务中成就自己。
二是讲原则性也要灵活。
他的一生讲原则,但是有时也会权变。
三是摆正思想位置与心态。
与咸丰有别扭,但是始终把自己摆在臣下的位置上,不因耿介不把领导放在眼中。
处理天津教案,知道慈禧居心叵测,但是他坚守忠诚,摆正下级心态,硬着头皮去做这个,这叫忠诚。
忠诚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
团队组织中没了这个,就没了凝聚力。
二、内断于心自为主持曾国藩的家训里有句名言,就是“凡危机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只有自己靠得住。
纵观中外历史,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
一个人云亦云,遇事毫无主见的人永远都不会走近成功。
有主见难,能够坚持主见则更加难,当事情越变越复杂,困难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怎么做才能既内持定见,又不会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呢?一是,遇事时要有主见,不要简单地被事态左右。
不人云亦云容易做得到,但不被事态左右则很难。
第二,懂得权变。
别人开辟洋务运动,好理解,曾国藩是标准的理学传人,儒家知识分子,不懂四学,却能积板开展洋务运动。
曾国藩没有这种知识储备,却能大力兴办,就因为心中有定见,是对大原则大趋势的把握,这就是变。
像建船厂上,曾国藩主张建船,比买船,就能真正学到手。
自家的事自家来做,自家的难自己承担,这才是自强之道,不能急功近利,引进外援,请神容易送神难。
正是因为心中有定见,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洋务运动积极的倡导者。
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及其启示
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及其启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贤吏,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务实的作风为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为官之道不仅对后人具有启示意义,也对我们今天如何做好官员、服务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以德为官,以正治国历代贤吏无一不以德行为先。
他们以诚信、正直、忠诚为基石,坚守道德底线,无私无畏地为人民服务。
例如宋代文天祥,他在面对金兵的威逼利诱时,选择了坚守信义,为国捐躯。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为官之道首先要有坚定的道德信仰和高尚的品格。
二、以才为官,以能治国贤吏们不仅具备高尚的品德,还拥有出色的才能。
他们深谙管理之道,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善于解决复杂的问题。
例如明代的吴敬梓,他担任官职期间,通过改革教育制度,推动农业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
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为官之道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为官,以务治国历代贤吏都以务实作风著称。
他们不图虚名,不追求功利,只顾着为人民办实事。
例如清代的郑板桥,他在官职期间致力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为民众解决了灾害频发的问题。
他的实干精神告诉我们,为官之道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人民,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福祉。
四、以公为官,以廉治国贤吏们都具备高尚的公心和清廉的作风。
他们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个人,不以私利为先,坚守廉洁从政的原则。
例如明代的陆大福,他在官职期间严格把关财政,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他的廉洁作风告诉我们,为官之道要保持清正廉洁,做到心中无私、手中无私。
贤吏们的为官之道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官清廉、为民服务。
其次,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才能,只有具备优秀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我们要坚持务实作风,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
最后,我们要坚守公正廉洁的原则,做到心中无私、手中无私,为官清廉。
文徵明给儿子写的6封家书
文徵明给儿子写的6封家书
文徵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给儿子写了许多家书,这些家书不仅是父子之间的亲情表达,也是对儿子的教育和人生指导。
以下是文徵明给儿子写的六封家书的概括:
1. 《为学篇》,这封信主要教导儿子要努力学习,提倡勤奋、坚持和专注。
文徵明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儿子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为人篇》,这封信强调了做人的道德和品德修养。
文徵明告诉儿子要诚实守信,待人友善,要有责任感和正直的品性。
他还提醒儿子要懂得感恩和尊重他人。
3. 《为官篇》,这封信是关于为官之道的指导。
文徵明告诉儿子要以公正、廉洁和勤政为原则,要为人民谋福祉,要追求公平正义,不贪污受贿,不滥用职权。
4. 《为艺篇》,这封信主要是关于文艺修养的教导。
文徵明鼓励儿子要热爱艺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要追求卓越和创新,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用艺术为社会做出贡献。
5. 《为友篇》,这封信是关于交友的指导。
文徵明告诉儿子要选择真正的朋友,要与品德高尚、有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人为友,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成长。
6. 《为身篇》,这封信主要是关于身体健康的教导。
文徵明告诉儿子要注重养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饮食和锻炼,保持身心健康,以便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以上是文徵明给儿子写的六封家书的概括。
这些信件不仅是父爱的表达,更是对儿子成长和发展的指导,涵盖了学习、为人、为官、艺术、友谊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这些家书反映了文徵明作为父亲的关心和期望,也体现了他对儿子全面发展的期许。
古代为官10条名言警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古代为官10条名⾔警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1、官职是国家底。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君⾂知遇》官职是国家的,不能随随便便地送⼈。
这句话是说为官要不徇私情,要以是否有利于国家为重。
2、邦有道,⾕;邦⽆道,⾕,耻也。
——《论语·宪问篇第⼗四》国家有道,担任官职,拿着俸禄,这是⽆可厚⾮的事情。
国家⽆道,仍然做官,拿着俸禄,这⾸可耻的⾏为。
3、⽔⾄清则⽆鱼,⼈⾄察则⽆徒。
——《⼤戴礼记·⼦张问⼊官篇》⽔太清了,鱼便⽆法⽣存,⼈太过严格,百年没有了伙伴。
⼈应当具有包容之⼼,不可以太过追求完美。
4、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司马错论伐蜀_》在官场中争名夺利,在市场中争夺钱财,这些都是可耻的⾏为。
5、⼦夏⽈:“仕⽽优则学,学⽽优则仕。
”——出⾃《论语·⼦张篇第⼗九》⼦夏说:“出仕为官就应当好好学习,好好学习之后,才可以担任官职。
”6、天下唯公⾜以服⼈。
——《明史·王泷训列传》只有政⼯⽆私的为官,才能够使得⼈们信服。
7、上下司,势分统属,亦要情意流通。
有地⽅公事,不妨⾯禀。
——《官经》上司与下属,从关系上看是从属的,但也要有感情交流。
有地⽅上的事,不妨当⾯禀报。
8、⼒弱者勿任其厚负,才卑者勿⼫其隆位。
——宋代黄晞《聱隅⼦·三王上篇》⼒量⼩的⼈,不要让其背负太过沉重的东西。
才能⼩的⼈,也不要让其占着官位,不做事情。
9、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代于谦诗《⼊京》我甩着两只长长的⾐袖,什么都没有带劲京城,只带着两袖中的清风,⽣的⼈们说长道短。
这句话说明了诗⼈为官清廉的作风。
10、惟才是举,则官⽅斯穆。
《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五年》只有做到唯才是举,才有可能做到清正廉明。
补署一切,听之天命
新补署一切,听之天命文/王文昌晚清重臣、被誉为“国之桢宝”的丁宝桢给儿子写的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至做官一事,原是讲求做事,其补署一切,应付之天命。
万不可有心其间,一涉有心,便易入于钻营,将顺卑鄙一路,切勿以此为念。
立定脚跟做人做事,方是大丈夫所为。
”何为补署?官之升降也。
信中讲了为官之道:一者做官为做事,二者不可汲汲于“补署”,一旦有心其间,人格尊严便不复存在,而将入“卑顺一格”。
刚刚落马的大连市原常务副市长曹爱华的升迁和落马轨迹,恰恰为丁宝桢的家书做了量身定做的、现代版的反面注脚。
曹爱华的人生履历是辉煌并令人羡慕的。
她32岁官至营口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39岁任辽宁省团委书记,42岁重用到大连市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官场之上,风调雨顺,一路高歌,在常人的眼中,一颗政治明星正冉冉升起。
曹爱华是一个十足的“官迷”,一切为自己的升迁让路。
她为领导做事,向领导行贿,甚至做了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不该做”的事情。
在获得政治甜头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攀上了令计划的妻子谷丽萍。
此时的令计划官至中央办公厅主任,能够靠上这棵大树以后的政治生涯注定会一片光明。
为此,她不惜一切拉拢靠近谷丽萍,她将谷丽萍倡导的创业基金项目作为一个虚假平台,让几千万的资金闲置。
陪吃陪喝,送物送钱,她还给谷丽萍的项目拉来了巨额的商业赞助,将省里的重要干部介绍给谷丽萍。
做事是幌子,拉关系、建后台才是她真实的目的。
一心为了当官,之后就是贪腐。
几千万的腐败资金已经证明,她的升迁之路也正是自己的贪腐之路,而这样的路上,必定是“入于钻营,将顺卑鄙一路”,最后将自己埋葬。
曹爱华在忏悔录中的话是真实而令人心惊的:我的人生止于48岁,上面立着“耻辱碑”。
不汲汲于富贵,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定力和品质。
纵观汲汲于官位者,“未得之,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曹爱华之前,有43岁就当上中央候补委员的广西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有39岁当上天津市津南区委书记的吕福春,他们的落马无不与“当官心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作者:石志刚
来源:《当代党员》2017年第17期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
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塑造着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作为社会精英的官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文字功底较为扎实的官员会以家书的形式,教诲家人如何做好事、当好官。
细品古代官员丰富的家书内容,可以从中看到国人的民族和文化因子。
不忘初衷。
作为官员,做官初衷显得尤为重要。
清初的魏禧在《给子世侃书》中告诫后辈:“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
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迸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
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
”魏禧的意思,旨在强调作为官员尤其是有能力资质的官员,首先应该请教有所长的老师,同时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运用集聚的智慧去做事、去当官,一定会有“事半而功倍”的显著成效,这是在说明做官初衷的重要性。
坚毅品格。
《尚书》中有“九德”之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九德”是靠“坚毅”来作支撑的。
作为官员,从政要讲政治规矩,要划政治底线,要遵守政治道德,这样才不会在关键时刻出问题。
明朝进士支大纶在《示儿书》中说:“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值肤受之诉须心硬;侵润之谮须耳硬。
”这里提到的诸多之“硬”,就是坚毅的代名词。
作为官员,在不同单位不同职业,需要立足各自岗位,用坚毅来坚守职业底线和岗位底线。
慎言慎行。
古代官员在长期的从政生涯中,一言一行不仅受到同行的关注,也受到百姓的关注。
为什么会受到关注呢?官员的言行代表公务形象,如果不谨慎对待,信口开河、乱说乱议,不仅会扰乱朝纲,而且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思想混乱。
明朝李际阳母在《遗子弟书》中说:“大都世态炎凉,而宦途人多疑忌,议论间,常要小心打点,未可如居乡率心与宦途人应对也。
”李际阳母总结古代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原因就在于“皆是小心中做出事业”。
紧接着,她告诫后辈为官处世“须慎哉!须慎哉!”
崇尚礼让。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虚待人、礼让为人。
作为官员,更应该把谦虚待人、礼让为人的理念贯彻到从政生涯中,这是“为政以德”的具体化。
从“仁政”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可以夯实执政基础、维护统治秩序。
明代有一个官员叫罗伦,富有才学,当过修撰,他在《戒族人书》中对为官者应该怎样做到谦虚待人、礼让为人进行了论述:“何谓齐家,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奢侈,弟让其兄,侄让其叔,妇敬其夫,奴恭其主。
只要认得一忍字,一让字,便齐得家也。
其要在子弟读书与礼让。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在家中能够做到礼让谦虚地对待彼此,就能够在社会中以礼让的精神对待社会大众。
罗伦家书中的“忍”“让”不是消极意义上“怯懦”“胆小”的表现,而是对官员行权的道德限制和约束。
清朝乾隆年间担任过河
南巡抚一职的尹会一,在《示启铨》中也谈到了这种礼让精神:“待亲族,须以敬老济贫为主;待下人,须以宽为主;待多事小人,须以让为主。
”即通过礼让来增进了解、化解纠纷。
节俭为上。
在国家治理中,官员如果提倡节俭精神,而且付诸实践,对于塑造良好官场政治生态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出身的周怡,当过太常少卿,他在《勉谕儿辈》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作为官员,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和工作开销,应该知足。
如果官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节俭生活,把剩下的合法钱财积攒起来,万一哪一天生活急需用钱,不正好能用上吗?何必要用违规手段进行敛财来满足自己过度奢华的需求,这样做一旦被查,面临牢狱之灾,吃一口安心饭的机会也不会有了。
廉洁从政。
当然,古代官场也有十分严重的贪腐现象。
作为正直的官员,没有过多的欲望,也不需要额外的钱财来满足过多的欲望,自然把重心放在做事上,就会得到百姓赞赏。
南梁的政治家徐勉在《为书诫子嵩》中指出,廉洁的从政风范是最大的政治遗产,应传授给自己的家人。
难能可贵的是,徐勉清晰地指出为官与经商是不能混在一起谈论的,也就是今天我们强调的当官不能经商发财,经商发财就不能当官。
徐勉认为自己通过从政,国家给予的职位和待遇已经十分丰厚了,如果不廉洁从政,不把这样良好的家风传下去,怎能对得起国家呢?
读书干事。
古代社会,读书学习是官员的必修课。
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做事。
清代的毛先舒看到当时部分年轻人没有很好地珍惜宝贵时光,在家书《与子侄》中给年轻后辈予以警醒说明:错过年轻时期最宝贵的读书学习时光,等到“年力向衰”之时,再想学习长本事,为时已晚。
作为官员,应该通过读书长本事,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而不是说,在一个重要岗位上,消极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等到想作为的时候已经晚了。
清代陈宏谋在《给四侄钟杰书》中告诫晚辈: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实践中去学,不断提升本领和能力。
担当勤政。
元好问有一句诗:“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这句诗强调了为官者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
作为基层官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担当,得过且过混日子,是一种不敢担当、不能勤政的惰政懒政。
清代聂继模在得知儿子聂焘中了进士后被派到基层当县令,便写下了《诫子书》,教导儿子如何做官,儿子遵照父亲的教导,在地方干出了显著成绩。
《诫子书》中说:“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
”在基层为官,不要因为偏僻、担子轻,而销蚀了为官的进取心。
要寻找工作突破口,勇于担当,敢于任事,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又可以凭借着早已积累和准备好的东西予以应对,能将“有事”化为“无事”。
(摘编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