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上善若水0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02,故几于道03:居善地04,心善渊05,与善仁06,言善信07,政善治08,事善能09,动善时10。
夫惟不争,故无尤矣11。
今译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有近乎得道圣人的品德: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施而不求报,言而有信,善治政事,做事干练,应期行动而不失天时。
只有不争名利,所以才无怨尤。
评议此章是讲人生的道德修养问题。
老子采用比喻手法,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比喻“上善”之人。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与水一样:身居卑下,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而不浮躁;施物与人,而不求回报;言而有信,能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办事干练;行动适时。
“上善”之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怨尤。
老子赞扬“上善”之人有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要学习“上善”之人,淳化社会风尚。
严灵峯先生对本章“居善地”七句的看法,有失妥当。
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严先生说:“仁”字,傅奕本、景龙本、河上公本、邓锜本、李嘉谋本俱作“人”。
马叙伦曰:“人、仁,古通。
”疑即七十九章下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诸句,因文字脱佚,仅存“与善人”三字,校者不察,又涉“言善信”一句,遂臆改“人”作“仁”。
并妄置于“心善渊”句下也。
按此“善”字七句,考与全书文例不合;盖《老子》文,凡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且老氏思想,不重“仁”字。
如原第五章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原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原十九章:“绝仁弃义。
”原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
”故“与善仁”句,疑为错简复出,当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不难看出,严先生所说,想当然成分居多,难能成立。
所谓《老子》“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而疑“与善仁”句,“为错简复出。
”这也只是自疑而已,并不等事实就是如此。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老子在第八章中提到“上善若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仿佛心中被注入了一股清泉,让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转变。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这一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却拥有着最为高尚的品质。
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不争功邀赏。
它愿意流向人们所厌恶的低处,安于卑下的环境,这种品性与“道”是如此的接近。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靠着村里的一口老井过日子。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有人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的声音。
那口井就在村子的中央,井口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的,周围长满了青苔。
井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井底的沙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
打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需要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水桶系下去,然后左右晃动绳子,让水桶倾斜着装满水,再用尽力气把水桶提上来。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去打水。
爷爷熟练地把水桶放下去,装满水后,他开始往上提。
可是,那桶水太沉了,爷爷提得很吃力。
就在这时,路过的一位大叔赶紧跑过来帮忙。
大叔和爷爷一起,喊着号子,终于把水桶提了上来。
大叔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他却笑着说:“没啥,顺手的事儿!”水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传递,滋养着每一户人家。
没有人会因为多打了一桶水而炫耀,也没有人会因为帮了别人的忙而要求回报。
就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流淌。
夏天的时候,那口井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我们会围着井口,用清凉的井水洗脸、洗手,感受着那一丝丝的凉意。
大人们干完农活回来,也会先到井边打一桶水,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口,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说:“真解渴啊!”到了冬天,井口会冒出腾腾的热气。
那时候,我们会好奇地把手伸到热气里,感受着那种温暖。
井水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品性,始终如一,默默地为人们服务。
回想起来,那口井就像是“上善若水”的一个缩影。
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响亮的名声,但却实实在在地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源泉。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八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为什么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应该有进有退。
才能更长远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
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
(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
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
)上善若水老子用无形的水,来表达人的心境应该像水一样。
它柔和得可以始终从高处往低处流;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润万物而无声。
它刚强得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
它强大得可以推动巨石、掀翻巨轮。
人的思维也要像水一样冲破有形的禁锢,达到无形的境界。
这就是所谓的“致阴致阳,致柔致刚”的道理。
介绍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的一切行为都完全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青少年的成长也应该像水一样,顺其自然的茁壮成长。
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采用“一锤子定音”的方法,逼迫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不得不高度重视考试成绩。
因此铺天盖地的作业和练兵考试,成了家常便饭,让学生们应接不暇。
《道德经》第八章不争无尤——经典国学全新解析
《道德经》第八章不争无尤——经典国学全新解析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学经典【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今译】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而让自已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即卑下之处),心思善于沉静,施与(或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成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
正是因为不争,才不会遭受责怪和怨恨。
【解析】•上善若水在这一章,老子用水来比喻善的品格。
所谓“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
那么,水又有什么特点呢?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这就又点出了老子的“无为”的立场,“不争”的表现,就是“无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但是,我们以前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在这里,“不争”,就并非是单纯的“不争”,它是以“善利万物”为前提的,只有“善利万物”,才谈得上“不争”。
这就是老子恩想主张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争”,另一方面是“善利万物”。
老子接着又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几于道”,也就是接近了道。
道,是一种非常高尚和圆满的境界,那么,老子因何称誉水接近了这一境界呢? 因为水停留在人们都厌恶的地方。
这是与“善利万物而不争”相承续的,由于“不争”,所以水才甘心居于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而这正是一种难能可费的美好品德。
在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融在吃梨的时候,自已专拣小的吃,而将大的留给哥哥们,这种做法备受家人的称赞,并且流传开来,成为传颂千古的美谈。
人们为什么对孔融如此赞美呢? 因为孔融在分享好处的时候先人后己· 将好的留给别人,而将差的留给自己,丝毫没有争夺之心。
而这,不正是一种“处众人之所恶”的精神吗?所以说,“处众人之所恶”,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解读[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读 ]有道德的人就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心胸宽阔,始终保持虚静沉默。
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有道德的人所的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恨。
[ 心灵药 方 ]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众人争名夺利,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决不虚伪,各守信用,任劳任怨,能各尽其能地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道德的人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可以忍辱负重,博施而不望回报。
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是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和行动的准则。
[ 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解析]老子在《道德经》中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1、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2、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3、滋养万物而不与大自然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
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是他去做。
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渊深精明,虚静沉稳。
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人博施不望报;水昭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决不虚伪;水性柔弱,能方能园;人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利万物而谦下的效果,于是你就接近于“得道”了。
有道德的人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守诸;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帮助别人,而绝对不和别人争名夺利。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与解析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与解析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以简练、深邃的语言,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聚焦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的原文及其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析:这一章以“善”为关键词,通过对“善”的描述,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上善若水。
水被视为最善良的存在,因为它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与其争斗。
水无私地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从而展现出无私无欲的道家精神。
这种无竞争的态度使得水与道合而为一,拥有柔软无比的特点。
其次,水之善在于利万物而不争。
传统思维中,争夺和竞争被看作是力量、权势的体现,而老子则以水作为对比,强调了无争的重要性。
水以柔和的方式滋养着一切生命,不妄自菲薄地追求竞争和争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与众人相安共处。
进一步,以此与“道”相近。
老子认为,象水一样,人们应该追求柔软的品质,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通过接纳而不是抵抗,对待事物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才能与道相契合。
老子强调在行为上要像善良的水一样。
居善地,指的是选择合适的居所,严守自己的立身之本;心善渊,意味着保持内心的深度和广度;与善仁,强调重视仁爱之心;言善信,表示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承诺;正善治,指的是以正直的态度治理自己和他人;事善能,要提倡有才能、有能力的行动;动善时,强调行动的时机把握。
这些善行将帮助个体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通过对水的比喻,启示人们应当追求包容、柔软、无争的品质,相信道能指导人们的行为。
只有舍弃以力量、竞争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实现道的境界,达到无尤无怨的境界。
结语: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通过以水善良的特性为例,阐述了追求柔软、无私的道家哲学思想,强调人们应通过适应自然、合作共存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道德经》第08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道德经》第08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经典导读|读原文·悟原理】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
水滋润养育万物却安静处下不争,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
所以,水之善接近于“道”了。
居处适应于任何之地,心灵沉静有如深渊,施恩于物以仁而行,出言必然守信,以正谋求清平,做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永远也不会有什么过失。
【明心净心|存天理·去人欲】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不会有什么怨尤。
水,既可以看得见,又可以摸得着,但是水却没有本身特有的形状,水的形状往往随装水的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当我们拿一个圆形容器来装水的时候,水的形状就是圆形的。
水很柔弱,似乎毫无个性,一副任人欺负的样子。
人往高处走,然而水却向低处流去,无论被提升到多么高的位置,水都一如既往地向着卑下的地方流去。
水的特点是能够滋润万物,使它们尽情生长,而又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始终保持着平静,可以说是最温柔、最善良的东西,它所具有的宽广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行,是最接近大道的本质的。
如果我们想体会大道的精髓,使自己形成最完善的人格,帮助自己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从而使自己的为人处世达到最和谐的境界,我们就要拥有像水一样的品行。
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避免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不去争夺一时的利益得失;面对困境依然坚持;愿做人们所嫌弃的苦差事;取得成绩时,不抢功自傲,谦虚礼让。
唯有如此,才会与大道相一致,不会遭到他人的攻击而增加自己的烦恼与痛苦,会得到人们的赞扬和认同,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逍遥。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
老子的“水”智慧探析
老子的“水”智慧探析作者:王巍洁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清新、灵动、自由,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本文我们就一起走近老子的水智慧。
通过水的这些特点,我们从中体悟到立身处世的原则:不争之德和柔弱胜刚强。
关键词:老子;水;不争;柔弱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29-01一、水的特点《老子》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归纳出水的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水“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卑的地方,不争居后。
第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另外,水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正如第七十八章中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
二、不争之德《老子》第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十六章说:“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这里,老子以水说理,提倡的是一种不争之德。
回眸历史,有不少令人钦佩的具有不争之德的人。
春秋时期的范蠡就是其中一位。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自始至终,没有他心,君辱则臣随,终助其完成霸王之业。
但他并未沉湎于等候封赏的喜悦中,而是功成身退,决定浪迹于烟波青岚之中。
范蠡离开之前,给勾践留下一封书信,他在书信中说:“当年会稽山,君辱则臣当死。
未死则当获罪,今天下已定,一切皆安,臣不敢领恩,容臣归于江湖。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患难之交文种,他给文种写信说:“越王勾践其人,只能同患难不可苟富贵。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不如与我一同逍遥于山水之间!”文种不信,不久越王赐给他一柄剑,一看正是当年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杀之剑,文种无奈长叹,拔剑自刎。
而范蠡早已携美女西施,与亲信—道悄悄离开了越国。
可以说,正是范蠡的不争之德才使他避免了同文种一样的悲惨下场,保住了他的性命,也成就了他的美名。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解读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完整版)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解读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老子第八章蕴含的哲学道理
老子第八章蕴含的哲学道理一、天下最好的善行是如水般柔软老子第八章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意味着以柔软的态度待人接物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水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无论是山峦、河流还是湖泊,都能以柔软的方式存在和流动。
这样的柔软态度使得水能够与万物和谐相处,给予万物滋润和帮助。
同样,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也应该采取柔软的态度,不与他人争斗,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只有以柔软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二、以自然的方式生活老子第八章中还提到:“上善若水。
”这句话表明人们应该以自然的方式生活。
水的特点是顺应自然、无欲无求,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本性。
同样,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追求名利,不刻意追逐功名。
只有顺应自然的方式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三、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老子第八章中还提到:“处众人之所恶。
”这句话表明人们应该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
水虽然柔软,但并不表示它的力量弱小。
恰恰相反,水因为柔软所以能够攻克坚硬的障碍物,让自己的道德力量得以彰显。
同样,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
不要傲慢自大,也不要轻视他人。
只有以谦逊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老子第八章中还提到:“故几于道。
”这句话表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是实现道德的关键。
水以其柔软的特性存在,不争不斗,这种宁静和平和的状态让水能够与万物和谐相处。
同样,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
只有内心宁静和平和,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老子第八章蕴含的哲学道理告诉我们,以柔软的态度待人接物,以自然的方式生活,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些都是实现道德的关键。
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去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以柔软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以宁静和平和的心态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老子》第八章赏析
《老子》第八章赏析摘要:1.简介《老子》第八章2.解析第八章的核心思想3.分析第八章在整部《道德经》中的地位和作用4.第八章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5.总结正文:《老子》第八章赏析《老子》是古代中国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经典,作者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老子。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每章字数不一,内容涵盖哲学、道德、政治、人生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对第八章进行简要赏析,以揭示其内在的智慧。
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章主要论述了水的品质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水具有善利万物、谦卑、包容的特点,总是处在人们所不愿去的低洼之地。
这种品质与道家的“无为”理念相近,即顺应自然、不争名夺利。
作者通过赞美水的品质,实际上是在倡导人们学习水的道德,以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
在整部《道德经》中,第八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前几章主要论述了道的内涵、特点和作用,而从第八章开始,老子转向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
本章为后续章节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人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
第八章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容易陷入纷争、焦虑和迷茫。
而本章所倡导的不争、谦卑、顺应自然的品质,正是现代人所需要学习和追求的。
这种品质不仅有助于个人心灵的安宁,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老子》第八章通过对水的赞美,展示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核,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寻求和谐与安宁的途径。
这一章在整部《道德经》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第八章以水喻道
《道德经》第八章以水喻道《道德经》第八章以水喻道【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chǔ)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水滋养了万物而不相争,处众人最厌恶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居住善于选择,心灵善于虚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能动,行动善于适时。
只有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悟道心得】一、道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道像平凡的水那样。
水的品德一是利益万物;二是不争;三是永远把自己放在谦卑的最低位。
因此,水的品德接近于道。
二、如把水的品德落实在生活中,做人处事您就会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争高下,这样您的频率就是接近道的频率了,也就联通了人生大平安的磁场。
三、《道德经》的核心是心道,是柔弱的道、低位的道、包容的道。
四、柔弱如水不是无能,而是包容,包容可以避免痛苦的轮回!五、与人之间都是由特殊的语言信号来联结。
重视自己的语言!语言是力,语言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狱!六、肯定和赞许别人的同时,也是润泽自己心灵的最佳途径。
七、道的最大特质是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人生最大的本钱是有能力帮助他人。
八、凡是成功者,必然像水那样无怨无悔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不和谐意味着混乱、自私、争斗和失败。
九、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贵。
十、让心柔软,柔软是一种包容生长的力量,包容可以免除伤害。
十一、对周围的人要常存敬畏之心,才能吸收到周围人的好信息。
对别人不尊重,自己命运会常常不顺,因为很多信息会干扰您。
十二、您利益、滋润他人之时,也是老天利益、滋润您生命的时候。
十三、说话有道,护持众人善念,就是长天命;说话无道,让众人背心离德,就是丢天命。
十四、大海聚汇的水有大河水、小河水,也有小臭水沟的水。
如果大海很挑剔,不愿意要小的、脏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够成为大海呢?十五、原谅是一种对他人的祝福!原谅到无所原谅,更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祝福!十六、人生有美好与苦难,许多痛苦都源于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精品资料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每一句之间都有很严密的逻辑和推理,并不是任意为之,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孤立的来解读老子的任何一章了,必须联系前后文来解释。
老子第一章是全文的总论,其内容主要涉及道论、名论、有无论和玄论,其余的八十章都是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
第二章既是对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解读也是在表明老子写这5000 字的意图,因为他看到世人都活在虚假的名相世界里,在追逐外在的事物带来的美好和喜欢的感觉,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具足,已离道甚远,后面一章用(有无,高下,难易,美恶,善不善,贤,难得之货,见可欲)等来告诉人们不要去追逐名相,因为他们只是评价事物的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不是恒定不变的,进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但问题是不去追逐这些,把这些都放下了,我还怎么样去生活呢?我行为做事的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引出了“道”的存在,四五六章都是对道抽象的表述,而七八九十就开始用很多的比喻来形象的描述遵道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以及不遵道会有什么后果,八九章讲的就是这个。
第六七章阐明天地是如何遵道而长存的,第八章就用水来阐述。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一句关键在于对“静”和“几于道”的解读,我自己就有体会,当我做了一件好事时心里总是会友些期待,期待得到别人的回应和赞赏,而老子讲水几于道在于它不仅时刻都在成就万物,更重要的是他在成就万物时能够保持“静”的状态,不为外在的回应所动,不因为别人否定自己而失落抱怨,也不因别人的赞赏而沾沾自喜,心不随物转,他关注的只是他要去做什么事情,怎么样可以做好些,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做的,没有谁是非需要他不可的,所以不会执着于结果也不会骄傲自满。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水这样的行为已经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但水却还能够在利万物而有静的时候,处于众人之所恶的地方,这与那些一心只想着往高处爬,却从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不为别人着想,还什么功劳都想往自己身上揽真是截然相反,自然的那些行为就是完全背道而行的,他们也就会招致很多别人的流言蜚语,也得不到尊重,有的只是一些物质化的金钱和虚伪之人的趋炎附势,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像水一样居众人之所恶,找个穷困的不行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人生呢?且看下面,老子并没有说水的这种上善就是道,而只是说这是接近于道或者说合乎道的行为,这对应了第一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及后面说的“道沖而用之又弗盈”等句,水所展现的道和天地所展现的一样都只是“道”的一个表现而已,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本身。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八章先秦:佚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大海; 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
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
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 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道德经》解读
第八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道德经》解读第八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德行就像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居于众人所不齿的卑下污浊之地,因此它最接近于“道”。
至善之人能谦卑自处,内心深沉宁静,与人为善,说话真诚守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专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唯其有谦卑不争的美德,所以他才不会出现过失。
解读心得1.老子认为水至善,它甘心居下,谦卑自处,无言地滋润万物从不争竞,它柔软无比,但同时坚强有力。
老子认为它最接近于道。
大道正如水之无定形,曲折隐晦,大道正如水之柔软,曲申自如,方圆自如。
所以说“上善若水”。
2.圣人像水一样,低调谦卑,内心沉静,择善而从,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善心善行,善政为民;同时,善于发挥专长,潜居抱道,并善于把握时机。
其软弱曲折不正如水吗?其内敛坚强、果断从容不正如水吗?3.正因为圣人的沉静低调和知礼崇卑,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知方圆进退,所以他不会与人产生矛盾,不会树敌,不会有过失,在自然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
4.现实中,那些看似谦卑懦弱、事不争先的人,也许最强大;那些看上去锋芒凌厉、凡事好胜争强的人,往往经不起打击。
前者胜于温柔曲折,后者败于强直冒失。
虽说事在人为,但并非为而即成。
道有其自身规律,只有顺其自然,适其道,得其时,才能成功。
5.所谓“枪打出头鸟”,任何锋芒毕露、勇猛向前的张扬行为,最后往往铩羽而归,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可见,做人做事,光凭满腔热情和意气风发是远远不够的,凡事应该沉住心气,沉稳而行,欲速则不达。
前人校注水之为物,得天一之气,无定形而靡不通,故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乃善利也。
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何争之有?上善之人,则微妙玄通,常善利于人物而不争,故善亦如水。
众人好高而恶下,水独处之,上善之人常谦下也。
有此之德,故近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一一上善若水,故几于道;水有七德,不争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一一上善若水,故几于道;水有七德,不争无尤!上善若水,是因为水之德,最接近于道之德。
道体充斥自然之中,水体弥散天地之间;道体在自然之中其大无外,水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道体在自然之中其小无内,水体在纳米以上尺度范围内其小无内(水分子半径约为0.4纳米);道时隐时现,水也时隐时现;道显时可为天地万物,水显时可为冰川湖海;道隐时弥散于自然之中,水隐时消失于天地之间;道化育自然万物而不争,处自然万物之所恶,水润泽天地间万物而不争,处天地万物之所恶。
因此,水是道的缩影,水之德近于道之德,水之善近于道之善,故“几于道”,因而“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润泽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居处在万物所厌恶的低洼之地,故水之德,最接近于道之德。
善:善于。
利:造福,润泽。
恶(wù):动词,厌恶。
几:接近。
这是水之德的总论,以下则为具体的水之七德。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处善于守分修身,心神善于含藏内敛,待人善于仁怀天下,言语善于重诺守信,为政善于清静无为,做事善于顺势而为,行动善于相时而动。
善:善于。
在老子认为,水之德近于道之德,而列举了水之七德。
居善地:守分修身,如水一样善处卑下,安分守己,不争名位。
居:居处。
地:地方,本分。
心善渊:含藏内敛,如深渊一般渊默沉静,深邃淡定,不受外扰。
心:心神。
渊:渊静。
深邃静谧,渊静沉默;包容淡定,安然自若。
与善仁:仁怀天下,如水一般润泽万物,福被苍生,不为己私。
与:待人,交往。
仁:仁爱,包容。
其心大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胸怀天下,泽及万民。
言善信:重诺守信,如水一般知所行止,言必有信,不轻言诺。
言:承诺。
信:信义。
轻诺寡信,不轻言诺;诺则必践,不失信义。
政善治:无为而治,如水一般润物无声,清静自正,不乱作为。
政:为政。
治:治理。
非属必需,不轻作为;政尚清简,民皆自然。
事善能:顺势而为,如水一般因势随形,应物变化,不存执念。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8章-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处世若水,不与人争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8章-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处世若水,不与人争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一章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讲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因为其)”,用大道的无私来启发我们为人处世要无私,要没有目的心与分别心地旦行好事,不问结果。
关键词是“无私”。
在本章,老子以“几于道”的“不争”的水(反而居人之所恶)为喻为例为教,启发我们不要争斗,关键词是“不争”。
下一章即第9章的关键词是“不满”,后面再写。
《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井蛙不语海,夏虫不语冰:井底之蛙,一生都没见过大海,夏天的虫子还没活到冬天就死了,比喻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你一个正常人非和井蛙争论大海、非要和夏虫争论冬雪争的面红耳赤,这不是它们有病,而是你的不对了。
为人处世,让他三尺又何妨。
礼让三先,与人无争,利益让别人多享有有一点是多大的事呢?这正是老子在本章给我们的启示。
话说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府第与吴宅为邻,中间有一间隙之地,属于张家的,一直是两家用作过往通道的。
后来,吴家造房子想越界占用这块间隙之地,张家家人不服,发生争纷。
张英家人有理难争,寄书京城,告诉张英。
张英阅罢,遂在家书上批诗四句,这就是脍炙人口的“让墙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家人看到张英寄回的书信,就立刻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如此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
中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
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类似的不与人争的故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叫《三季人》的故事。
相传孔子有一位弟子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牛逼的,我现在想问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浅析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浅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几”是“非常接近、达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几于道”与“上善”(美好品德)前后呼应,因此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诠释。
孔子说:水有多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万物,视为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视为有义;浩大无尽,视为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视为有勇;发源必自西向东,视为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视为仁爱。
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前后呼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强者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
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得不叹服华厦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喊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古回荡的豪言壮语。
秉承父辈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在“牧野之战”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
明白了这些,现在我们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更容易理解了,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每一句之间都有很严密的逻辑和推理,并不是任意为之,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孤立的来解读老子的任何一章了,必须联系前后文来解释。
老子第一章是全文的总论,其内容主要涉及道论、名论、有无论和玄论,其余的八十章都是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
第二章既是对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解读也是在表明老子写这5000 字的意图,因为他看到世人都活在虚假的名相世界里,在追逐外在的事物带来的美好和喜欢的感觉,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具足,已离道甚远,后面一章用(有无,高下,难易,美恶,善不善,贤,难得之货,见可欲)等来告诉人们不要去追逐名相,因为他们只是评价事物的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不是恒定不变的,进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但问题是不去追逐这些,把这些都放下了,我还怎么样去生活呢?我行为做事的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引出了“道”的存在,四五六章都是对道抽象的表述,而七八九十就开始用很多的比喻来形象的描述遵道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以及不遵道会有什么后果,八九章讲的就是这个。
第六七章阐明天地是如何遵道而长存的,第八章就用水来阐述。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一句关键在于对“静”和“几于道”的解读,我自己就有体会,当我做了一件好事时心里总是会友些期待,期待得到别人的回应和赞赏,而老子讲水几于道在于它不仅时刻都在成就万
物,更重要的是他在成就万物时能够保持“静”的状态,不为外在的回应所动,不因为别人否定自己而失落抱怨,也不因别人的赞赏而沾沾自喜,心不随物转,他关注的只是他要去做什么事情,怎么样可以做好些,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做的,没有谁是非需要他不可的,所以不会执着于结果也不会骄傲自满。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水这样的行为已经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但水却还能够在利万物而有静的时候,处于众人之所恶的地方,这与那些一心只想着往高处爬,却从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不为别人着想,还什么功劳都想往自己身上揽真是截然相反,自然的那些行为就是完全背道而行的,他们也就会招致很多别人的流言蜚语,也得不到尊重,有的只是一些物质化的金钱和虚伪之人的趋炎附势,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像水一样居众人之所恶,找个穷困的不行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人生呢?且看下面,老子并没有说水的这种上善就是道,而只是说这是接近于道或者说合乎道的行为,这对应了第一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及后面说的“道沖而用之又弗盈”等句,水所展现的道和天地所展现的一样都只是“道”的一个表现而已,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本身。
既然水的行为也只是道的一种展现,道是不恒定的的,那么我们怎么确定自己所做的行为就是合乎道的呢?下面做了更加具体的阐述。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都是些合乎道的行为的具体呈现,具体怎么解释呢?关键在于“善”字的解读。
解释成擅长显然不合适,擅长的主语是人或物,政、事、动都不合理。
善良也只有人可以做主语,按照前后文上善似水,而水是几于道的,那么上善即可理解为几于道,整句就都可以通了,所处的位置合乎道的表现就像大地一样,能承接万物而没有分别,合乎道的心的状态是能包容万物,承诺了就要守信,事功就要治理好一方,做事
要能够量力而为,不逞匹夫之勇,行动时把握时机,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道没有固定的行为标准,假如心是圆满的,即使处在帝王的位置也可以做到事事依道而行,而并非一定要一贫如洗才能做到道的要求,就像有些人他们看似什么都替别人着想,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不反对,都支持但却依然得不到重视,自己也得不到开心幸福,因为他的心是在向外求的,他的所作所为所散发出来的能量就是索取的,他做任何事情只是为了得到认可,表面上很无我,什么都不争,其实这只不过是手段和那些竞争性很强的人不一样而已,内在的状态没有区别,结果和那些争强好胜的人一样,在失落和兴奋的两极游荡,所以依道行事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是非要处在什么位置,而在于你能否做到像水一样的发现自己的本质具足,不去与别人争,当你的心能够圆满,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都是很顺遂的事情,不需要去花什么功夫,若不能,只是照葫芦画瓢再努力也没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字面的意思是,当你不去与别人争时,也就不会有怨天尤人的情况了,怨天尤人的心灵状态是什么呢?是对别人的不满或是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存在不满是因为将自己和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立起来了,而他人的行为不如自己的心意,利益发生冲突,你的没得到满足,不争的心灵状态呢?就没有对立,他的这个我就扩展到很大,他认为周围的人好了他就好了,整个社会好了他也就好了,所以他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去和他人争,他只做能够让周围的坏境变得更好地事情。
所以说不争的心和怨天尤人是不会共存的,这也是水给我们的示现。
当然如前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自己事事为人,从不为己,但是心里又充满委屈,那是虚伪的表现,自己和别人都得不到任何好处,而是要慢慢的一点
点去证到自己真的不需要通过和别人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去发现自己的本质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