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八章资料
老子·八章原文及赏析(最新)
老子·八章原文及赏析佚名〔先秦〕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处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尤:怨咎、过失、罪过。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
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
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上善若水0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02,故几于道03:居善地04,心善渊05,与善仁06,言善信07,政善治08,事善能09,动善时10。
夫惟不争,故无尤矣11。
今译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有近乎得道圣人的品德: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施而不求报,言而有信,善治政事,做事干练,应期行动而不失天时。
只有不争名利,所以才无怨尤。
评议此章是讲人生的道德修养问题。
老子采用比喻手法,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比喻“上善”之人。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与水一样:身居卑下,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而不浮躁;施物与人,而不求回报;言而有信,能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办事干练;行动适时。
“上善”之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怨尤。
老子赞扬“上善”之人有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要学习“上善”之人,淳化社会风尚。
严灵峯先生对本章“居善地”七句的看法,有失妥当。
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严先生说:“仁”字,傅奕本、景龙本、河上公本、邓锜本、李嘉谋本俱作“人”。
马叙伦曰:“人、仁,古通。
”疑即七十九章下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诸句,因文字脱佚,仅存“与善人”三字,校者不察,又涉“言善信”一句,遂臆改“人”作“仁”。
并妄置于“心善渊”句下也。
按此“善”字七句,考与全书文例不合;盖《老子》文,凡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且老氏思想,不重“仁”字。
如原第五章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原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原十九章:“绝仁弃义。
”原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
”故“与善仁”句,疑为错简复出,当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不难看出,严先生所说,想当然成分居多,难能成立。
所谓《老子》“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而疑“与善仁”句,“为错简复出。
”这也只是自疑而已,并不等事实就是如此。
老子八章
《老子》八章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2.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
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
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
妨,妨害、伤害。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
"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3、古之善为士(1)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2)。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3):豫兮(4)若冬涉川(5);犹兮(6)若畏四邻(7);尸兮(8)其若客(9);涣兮(10)其若凌释(11);敦兮其若朴;旷兮(12)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3)。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④,正善治⑤,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⑥。
注释:①帛书甲本为“上善治水”,乙本为“上善如水”。
②不争:帛书甲本为“有静”,乙本为“有争。
”《说文》,“静,争声。
”古文字的意思,是两人争夺同一件物品,抢夺的最精彩瞬间,动作瞬间凝固。
引申为静止。
③几,《说文》,“几,微也,殆也。
”《尔雅》:“几,近也。
”④“与善仁,言善信”,帛书本为“予善信。
”⑤正善治:帛书本为“正善治。
”王弼本为“政善治。
”正,《说文》,“是也。
从止一以止。
”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是,直也。
简单来说就是,守一为正。
⑥不争:帛书本为“不静。
”尤,《说文》,“异也。
”品读:老子在第二章写了为道之要,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如何处无为之事,老子接着在第三章写到,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在第四章到第七章接着写到,道用其虚,用其无,就可以无中生有,生生不息,可以谷神不死,天长地久。
老子在第八章,重点写如何“行不言之教”,那就是“上善若水”。
圣人效法“上善若水”的精神,来“行不言之教”,就可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善满曰德,德性圆满自足,天下皆归于道。
1、上善若水。
上,高也。
至高无上的善,就像水一样。
《说文》:“善,吉也。
从羊,从言。
”说出吉祥之语,就是善。
言为心声。
圣人出其言,一是要“在心为志,发言为声”。
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志向,时时用理想激励自己,也昭告亲人朋友,时时让他们激励自己。
二是要感召众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踏上理想之路。
《周易。
系辞上传》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至善的理想,支持众人一起实现理想的理想,则千里之外的人们都会跟随,追从,天下人都会追从。
《老子》八章八、十二、十五
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 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 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栏目导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 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⑨其若释⑩;敦 兮⑪其若朴;旷兮⑫其若谷;混兮⑬其若浊;孰能浊⑭以静之徐清?孰能安 ⑮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⑯。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⑰。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 骋畋猎⑦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⑧令人行妨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⑩。故去彼取此。
重点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泛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 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④耳聋: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味觉失灵,生了口病。爽,差 错,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畋(tián)猎:打猎获取动物。畋,打猎。 ⑧货: 物品。 ⑨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⑩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 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 方式。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 说: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足江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周的围攻;他拘谨严肃啊, 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融和可亲啊,像冰柱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 他心胸开阔旷达啊,好像深山中的幽谷;他浑朴纯厚啊,好像混浊的水流。谁能在动荡中安静 下来而慢慢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趋进?保持这个“道”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 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八章
14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原文链接·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③不用筹策④,善闭无关楗⑤而不可开,善结无 绳约⑥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⑦。 故善人者⑧,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⑩。
栏目导航
13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原文链接·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③不用筹策④,善闭无关楗⑤而不可开,善结无 绳约⑥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⑦。 故善人者⑧,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⑩。
栏目导航
10
■原文链接·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④则新,少则得,多则惑⑤。是以圣人抱一⑥为天
下式⑦。不自见⑧,故明⑨;不自是⑩,故彰;不自伐⑪,故有功⑫;不自矜⑬,故长。夫
唯⑭不争,故天下莫⑮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⑯哉?诚⑰全而归之。
【参考译文】 弯曲才能保全,屈枉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 贪多便会惑乱。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因此 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己夸耀,因此得有功劳;不自我骄傲,因此才能 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弯曲便会保全”的 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够让他保全。
栏目导航
9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原文链接· 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④则新,少则得,多则惑⑤。是以圣人抱一⑥为天 下式⑦。不自见⑧,故明⑨;不自是⑩,故彰;不自伐⑪,故有功⑫;不自矜⑬,故长。夫 唯⑭不争,故天下莫⑮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⑯哉?诚⑰全而归之。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品德像水一样。
水能够造福万物而不争斗,它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因此更加接近道。
它居住在好的土地上,心灵深邃而纯洁无暇;对待人和事都充满了仁爱之心;言行表现都是真实可信的;治理国家时能够以公正明智的方式引导民众;处理事务时有条不紊、能力出众;行动起来时总是抓住合适的时机。
正因为不争斗、不自私自利,所以没有人会责备它。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精品资料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每一句之间都有很严密的逻辑和推理,并不是任意为之,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孤立的来解读老子的任何一章了,必须联系前后文来解释。
老子第一章是全文的总论,其内容主要涉及道论、名论、有无论和玄论,其余的八十章都是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
第二章既是对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解读也是在表明老子写这5000 字的意图,因为他看到世人都活在虚假的名相世界里,在追逐外在的事物带来的美好和喜欢的感觉,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具足,已离道甚远,后面一章用(有无,高下,难易,美恶,善不善,贤,难得之货,见可欲)等来告诉人们不要去追逐名相,因为他们只是评价事物的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不是恒定不变的,进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但问题是不去追逐这些,把这些都放下了,我还怎么样去生活呢?我行为做事的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引出了“道”的存在,四五六章都是对道抽象的表述,而七八九十就开始用很多的比喻来形象的描述遵道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以及不遵道会有什么后果,八九章讲的就是这个。
第六七章阐明天地是如何遵道而长存的,第八章就用水来阐述。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一句关键在于对“静”和“几于道”的解读,我自己就有体会,当我做了一件好事时心里总是会友些期待,期待得到别人的回应和赞赏,而老子讲水几于道在于它不仅时刻都在成就万物,更重要的是他在成就万物时能够保持“静”的状态,不为外在的回应所动,不因为别人否定自己而失落抱怨,也不因别人的赞赏而沾沾自喜,心不随物转,他关注的只是他要去做什么事情,怎么样可以做好些,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做的,没有谁是非需要他不可的,所以不会执着于结果也不会骄傲自满。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水这样的行为已经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但水却还能够在利万物而有静的时候,处于众人之所恶的地方,这与那些一心只想着往高处爬,却从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不为别人着想,还什么功劳都想往自己身上揽真是截然相反,自然的那些行为就是完全背道而行的,他们也就会招致很多别人的流言蜚语,也得不到尊重,有的只是一些物质化的金钱和虚伪之人的趋炎附势,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像水一样居众人之所恶,找个穷困的不行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人生呢?且看下面,老子并没有说水的这种上善就是道,而只是说这是接近于道或者说合乎道的行为,这对应了第一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及后面说的“道沖而用之又弗盈”等句,水所展现的道和天地所展现的一样都只是“道”的一个表现而已,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本身。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老子·八章》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老子·八章》《老子·八章》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老子·八章先秦:佚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
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
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老子》八章注释及译文
《老子》八章老子(《道德经》)注释及译文《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
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注释〕②几:接近、相似。
③地:低卑的意思。
④渊:深静的意思。
⑤与:予,指和别人相交。
⑥政:王弼本作“正”;“政”、“正”相通,故改为“政”,有行政的意思。
⑦尤:过失。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
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注释〕①五色:黄、青、赤、白、黑。
②五音:宫、商、角、徵、羽。
③五味:酸、甜、苦、辣、咸。
爽:《广雅·释诂》:“爽,伤也。
”④驰骋:马纵横奔跑。
畋:猎取飞禽走兽。
心发狂:心浮放荡。
⑤行妨:伤害行为。
⑥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即以物养己,但求恬淡安饱,而不以物役己追逐声色之娱。
⑦去彼:指舍弃“为目”的生活。
取此:指摄取“为腹”的生活。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若冬涉川③;犹兮若畏四邻④;俨兮其若客⑤;涣兮其若凌释⑥;敦兮其若朴⑦;旷兮其若谷⑧;混兮其若浊⑨。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B10?保此道者,不欲盈B11。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B12。
老子(8章)——高中生背诵阅读
老子(8章)《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作者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生于春秋末期,一般认为是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但有争议。
姓李名耳,字聃(dān)。
被后人推崇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老子》一书五千言,八十一章,又称《道德经》,言简意奥,博大精深,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读本章借“水”喻“道”,根据水的性质、功能、特点,阐明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认为,最高层次的“善”就应该像水那样,因为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与物相争,处于人们不喜欢的低洼地方,所以,水非常接近道。
所以人要学习水最能适应环境,安于卑下的居住处所,其内心深沉如渊,与人仁厚,其言真诚,为政有条理,办事有能耐,行动善于抓住时机。
水的最大优点在于“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奉献,不求回报。
水的这些美德,正是人们所需要学习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解读老子善于从与常人相反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考虑事物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在常人看来,“五色”、“五音”这些五彩缤纷的艺术品、五音谐和的音乐、五味俱全的美食、驰骋郊野的打猎娱乐活动及难得的珍贵物品,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能给人带来愉快美好的享受。
而在老子看来,这些东西往往会刺激人的欲望,使人的眼、耳等感官甚至心、神等受到迷惑,“目盲”、“耳聋”、“口爽”,甚至“心发狂”,失去行动自由,因而提出“去彼”的主张,也就是将这些东西予以清除。
老子否定艺术审美的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消极落后,但其中却包含着十分积极的批判意义。
老子生活的时期,只有贵族统治者能够享受“五色”、“五音”、“五味”等声色之美,他们穷奢极欲,纵情享受。
过分享受的结果正如《老子》第九章所指出的那样,“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也就是过分声色之美的享受导致了对自身的损害。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译文最善之道,好比水的特点: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事物争夺;它选择生命薄弱之处而存在,因此更能与道相近。
它居于低洼之地,因此心胸广阔;它在处理事物时,以柔和为原则,因此更能与仁爱相近;它言行一致,言出必信,因此更能体现忠诚;它以正当的方式治理事物,因此更能彰显治理的能力;它在行动时审慎自持,因此更能把握时机。
只因为不与事物争夺,所以没有人能斥责它。
目录1.介绍2.上善若水的内涵1.水的特性与道德观念2.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善意3.忠诚与信任4.柔和与理性3.上善若水的实践1.以柔克刚2.以心胸广阔待人3.言行一致4.以正当的方式处理事物5.灵活把握时机4.结论1. 介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八章提到了”上善若水”这一道德准则。
本文将探讨”上善若水”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道德准则。
2. 上善若水的内涵2.1 水的特性与道德观念水具有滋润万物的特性,而且却不与事物争夺。
这种特性被用来比喻最善之道,强调了柔弱胜于强硬的思想。
在道德观念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与他人争斗,而是以温和、柔软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事物和人。
2.2 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善意“上善若水”还强调了在对待他人时应该保持谦逊和善意。
水选择生活在低洼之地,表明了它的谦卑。
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谦逊,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他人,以及接纳他人的存在和观点。
2.3 忠诚与信任水言行一致,言出必信。
在道德准则中,忠诚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信,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实现和谐的社会发展。
2.4 柔和与理性“上善若水”中还强调了柔和和理性的重要性。
道德经8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八章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第八章解说
《老子》第八章解说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从内容看,本章像是继续对上一章说的具有“谷神”品格的人做评论,赞之为“几于道”的人,并对其具体行事中表现出的“善性”加以说明,最后用“不争”概括其品格的本质特征并指出其对人的“效应”;因此,就改用“上善(之人)”来称呼了。
——这是我的理解,不敢说此章原本就是上章的后一部分,所以还是处理为独立的一章。
【解说一】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1、首先要注意这四句话的“用词”:从后文和全章看,头句的“上善”是个名词性词组,且是指人,即等于“上善之人”;第二句的“善”字不是“善于”义,而是名词,“水善”是指“水的善性”。
“有静”的“有”通“又”,“而有(又)”是“强调地表示转折”,让听者、读者注意“静”与“利万物”在这里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水静止了,必是到了最下的位置,这位置是一般人不愿意呆的(中国人信奉的是“人往高处走”),所以又追加下一句,指出这“静处”乃是“众”也即“万物”所恶之处。
末句的“几”字像是动词,接近于的意思,“几于道”可翻译为“几乎就是道的化身”。
2、可见这头一段的结构是:首句“上善似水”是摆出论题,像是发表“宣言”;二、三句字面上是指出水的一个重要特性,但作者是用来说明“上善”在哪一点上“似水”,并同时“这样地”交代他做上句论断的理由。
注意:作者一定是早就知道“上善”的品性的,他说这一句,不过是用“似水”来概括那些品性和对“上善(之人)”作介绍,而不是申说他发现“上善似水”了故而知晓了其品性。
因此,二、三句虽然直接是陈述水的特性,但其实是申说“上善”如何,末句则完全是对“上善”作评赞,不是说“水几于道”:老子当然只会用“几于道”来评赞人,哪会这样评论“水”。
——反过来,这也说明“上善”确是指上善之人(这里大概是暗指得道君主)。
《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第⼋章道德经详解出处:⽼⼦的《道德经第⼋章》(易性第⼋):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出处: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道家哲学做⼈如⽔,你⾼,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如⽔,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如⽔,你动,我便随⾏,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如⽔,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如⽔,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做⼈如⽔,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上善若⽔,从善如流,如⽔⼈⽣,随缘⽽安。
⽔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体⾥四分之三都是⽔。
有关⽔的具体的例⼦是多到不可胜数的,⽼⼦就重点从“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七个⽅⾯来讲。
这是⽼⼦对“⽔德”进⼀步展开了,⽽且把它与“⼈德”相⽐较了。
“ 居善地。
”⽔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地球)⽽⾔的。
因此,⽔⼀般都是⼀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们最厌恶的地⽅,这是“⽔往低处流”,但⼈是要“⼈往⾼处⾛”的。
如果在⼈际交往中,⼤家都要往“⾼处”⾛,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流,重则你死我活。
如果有⼈能注意放低⾝段,⾃居卑下,保持谦和的⼼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为之⼀。
⽽“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便宜的。
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善⼈欺天不欺,⼈恶⼈怕天不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回过头来再看⽔,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但是没有哪⼀刻停⽌过⾃⾝的升华(蒸发),最后它⼜以⼀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云——没有任何⼈可以居⾼临下地俯视它。
正所谓“⼀下⼀下⼜⼀下,⼀下下到深渊⾥。
⾃有⽼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 ⼼善渊。
”⽔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味、透明。
(完整版)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解读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
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道德经》第08章:上善若水,水...
《道德经》第08章:上善若水,水...【原文】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jī)于道③。
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注释】①上善:最高等的善。
若:像。
②处:停留、居住之意。
③几(ji:一声):作“接近”解。
④地:低下、卑下的意思。
⑤渊:深的意思。
⑥正:行政的意思。
⑦尤:怨咎。
【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
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按近于“道”。
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导读】圣人之所以能“无尤”,是因为他们“不争”。
圣人的品格就像水那样,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泽被万物却不居功自傲。
他们的居所、思想、行为、言论、治理天下的理念,无不透着这种如水般的智慧。
【解析】在上一章里,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丽不与之争。
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上为至高,只有至高的东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虽然它的构成简单,但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
上善若水,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样,老子这是要人们学习水“柔弱处下”的德行。
那么,水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东西,它具有宽广包容的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无声无息的。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八章先秦:佚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大海; 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
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
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 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观,水道
•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 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 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 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 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 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 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 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 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 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
苏轼《道德经注》
• 避高趋下,未Βιβλιοθήκη 有所逆,善地也; • 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 • 利则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 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 • 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
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 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 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水唯不争, 故兼七善而无尤。
老子第八章
•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 夫唯不争, • 故无尤。
第八章
• 最高级的善就如同流水 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 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 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 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 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 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 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 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 的环境居住,心思像深 渊一样深沉,与人交往 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 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 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 办大事要善于选择好的 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 才不会有错。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 存”
•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 “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 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 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 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 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 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 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 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 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 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 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 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 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 所以老子形容它,“处 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以成大度能容的 美德。因此,古人又有 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 成的高山,写了这一副 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
三面古镜
• 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 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 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 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 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 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 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 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 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完人
•难 •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 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 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 身上,就是完整而完 善,实在太难了。除 了历史上对所标榜的 尧、舜以外,几乎难 得有一完人。
以史为鉴
• 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 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 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其余也有 不少的圣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 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 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 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 时”的精神。此外,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 有名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 “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 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 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 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 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水也 应为他呜咽兴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