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古诗
上善若水的古诗
“上善若水”是先秦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名言,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它表达的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但请注意,“上善若水”本身并不是一首完整的古诗,而是《道德经》中的一句箴言。
如果你想要寻找与“上善若水”相关的古诗,可能需要查阅古代文人的诗作,看是否有引用或化用这一名句的例子。
不过,在古诗中直接引用“上善若水”的情况可能并不多见,因为这一名句主要出现在道家经典文献中,而非诗歌创作中。
—— 1 —1 —。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老子在第八章中提到“上善若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仿佛心中被注入了一股清泉,让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转变。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这一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却拥有着最为高尚的品质。
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不争功邀赏。
它愿意流向人们所厌恶的低处,安于卑下的环境,这种品性与“道”是如此的接近。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靠着村里的一口老井过日子。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有人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的声音。
那口井就在村子的中央,井口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的,周围长满了青苔。
井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井底的沙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
打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需要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水桶系下去,然后左右晃动绳子,让水桶倾斜着装满水,再用尽力气把水桶提上来。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去打水。
爷爷熟练地把水桶放下去,装满水后,他开始往上提。
可是,那桶水太沉了,爷爷提得很吃力。
就在这时,路过的一位大叔赶紧跑过来帮忙。
大叔和爷爷一起,喊着号子,终于把水桶提了上来。
大叔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他却笑着说:“没啥,顺手的事儿!”水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传递,滋养着每一户人家。
没有人会因为多打了一桶水而炫耀,也没有人会因为帮了别人的忙而要求回报。
就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流淌。
夏天的时候,那口井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我们会围着井口,用清凉的井水洗脸、洗手,感受着那一丝丝的凉意。
大人们干完农活回来,也会先到井边打一桶水,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口,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说:“真解渴啊!”到了冬天,井口会冒出腾腾的热气。
那时候,我们会好奇地把手伸到热气里,感受着那种温暖。
井水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品性,始终如一,默默地为人们服务。
回想起来,那口井就像是“上善若水”的一个缩影。
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响亮的名声,但却实实在在地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源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却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句话出自先秦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讲的是圣人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他们拥有善良、仁德这些美好的品质。
如果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能提倡道义,那么贤能的人无法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干。
如果一个团队的首领有不善良的行为,那就有可能危害到整个团队。
商朝的开国之君是商汤,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
他为人正直宽厚仁慈,所以百姓都非常爱戴他。
在汤还是一个部落首领的时候,有一次汤看见一个人,在树林里抓鸟。
那人在东西南北四面方向都布下了网,如果有鸟飞进来就再也无法逃脱,而汤看到之后呢?就把那人叫我跟前对他说:“你这么扑捉,不是把所有鸟都扑干净了吗?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被灭绝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还是放它们一条生路吧?”而扑鸟的人听到这里,确实觉得自己不对,感到非常羞愧。
看到扑鸟的人悔过,就继续说:“我看你已经诚心悔过了,也不必太自责,以后扑鸟的时候只有一面网,撤去其他三面网,只抓哪些应该抓的鸟,放过其他的鸟。
”这件事,后来被其他诸侯听到了,大家都知道汤是一个非常仁德的君王,于是非常尊敬他,派使者向他进贡,朝拜。
后来汤带领着诸侯推翻了残暴无道夏桀的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开始想小学的路上游着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门前臭水沟的水,98抗洪电视里惊涛骇浪的水,外婆家把石头“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随妈妈去那漳河风景区让我头晕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湿了我的衣服和课本的水,在阳台上我用来细心浇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饮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异的水,乘轮渡过江时汉江归入长江处那“泾渭分明”的水,寝室后的杨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时时叨念“静如止水”的水……我想,我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润物细无声”是我们众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
“水乃生命之源”是不争的事实,牵强些说,这应该算是水的一种“博爱”了。
不禁有些疑惑,人类的信仰有上帝,有佛祖,有神明,都还是人类自己的形象的变异,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
其实,大胆设想一下,我们似乎应该把水的化身作为信仰之源。
当然也绝对不是传说中所谓“龙王”、“河神”之类了,只是水本身。
其次,是“水往低处流”,又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应该也算是它“不争”的写实。
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了。
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
上善若水的启示
“上善若水”的启示“上善若水”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乎,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对我们有很多启示:一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奉献。
这是水的仁爱利他奉献精神。
它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滋润大地,滋养自然界的生命,让世界充满绿意和生机,贡献之大,无可替代。
逐水草而生焉,水流的方向生命灿烂如斯。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水一样甘于奉献、忘我不争的人,如我们淄博大地诞生的革命烈士焦裕禄、“时代楷模”朱彦夫,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他们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
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二是求强而不逞强、不逞大,永在低处的礼让。
这是水的谦逊低调,不争名利的品行。
老子说,水“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
启迪我们做人应放低身段,保持谦和的心态。
不管在什么岗位,不论职位或高或低,都应眼睛向下,任劳任怨,勇于进取,不甘平庸,追求自我超越。
用更多的精力与能力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专注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拥有一种求强而不逞强、不逞大的平和大气。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老子》八章注释及译文
《老子》八章老子(《道德经》)注释及译文《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
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注释〕②几:接近、相似。
③地:低卑的意思。
④渊:深静的意思。
⑤与:予,指和别人相交。
⑥政:王弼本作“正”;“政”、“正”相通,故改为“政”,有行政的意思。
⑦尤:过失。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
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注释〕①五色:黄、青、赤、白、黑。
②五音:宫、商、角、徵、羽。
③五味:酸、甜、苦、辣、咸。
爽:《广雅·释诂》:“爽,伤也。
”④驰骋:马纵横奔跑。
畋:猎取飞禽走兽。
心发狂:心浮放荡。
⑤行妨:伤害行为。
⑥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即以物养己,但求恬淡安饱,而不以物役己追逐声色之娱。
⑦去彼:指舍弃“为目”的生活。
取此:指摄取“为腹”的生活。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若冬涉川③;犹兮若畏四邻④;俨兮其若客⑤;涣兮其若凌释⑥;敦兮其若朴⑦;旷兮其若谷⑧;混兮其若浊⑨。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B10?保此道者,不欲盈B11。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B12。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是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这句话意味着善良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温和,适应万物而无所畏惧。
下面是关于这句话的一千字解释。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这句话以水的特性来比喻上乘的德行,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水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物质,它能够适应各种形状,自由流动。
正是因为水的柔软合适,它能够充盈万物、滋润大地。
同样,一个上善的人应该像水一样,具备柔软、无私、坚韧的品质。
“上善”意味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一个上善的人应该无私无我,不图名利,不为自己的私利而行事。
就像浩瀚的大海,水在任何时候都无私地滋润万物,不问前因后果,不计较得失。
上善的行为也如同水般自然而不张扬,不是为了炫耀而炫耀,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细水长流地付出。
“若水”也代表着柔和、顺应的特质。
水自然而温和地流淌,没有固定的形态。
它具有十分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顺应任何形势和环境,不会被任何困难和挑战所束缚。
上善的人也应该具备这种顺应性,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境遇,顺其自然,与世无争。
“无形亦随形”表达了上善的无所不在。
水无形而又有形,它无形于容器之中,有形于自在流动。
善行于无形之中,上善的人默默做好事,不图名利,不求回报,只为了帮助他人,渐渐地将自己的美德润泽于世间。
上善的人通过无私的行为来感化他人,让善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
这句话告诉我们,上善的人不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而是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他们以柔软的态度适应变化,以无私的心胸行善,让美德蔓延于世间。
这种品质就像水的属性一样无比宝贵,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追随水的特点,学会构建柔和的人际关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见。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并非总是奋勇向前,有时候需要退一步,寻找到达目标的新途径。
我们也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
老子八章课文电子版
《老子》八章先秦-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羚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译文最善之道,好比水的特点: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事物争夺;它选择生命薄弱之处而存在,因此更能与道相近。
它居于低洼之地,因此心胸广阔;它在处理事物时,以柔和为原则,因此更能与仁爱相近;它言行一致,言出必信,因此更能体现忠诚;它以正当的方式治理事物,因此更能彰显治理的能力;它在行动时审慎自持,因此更能把握时机。
只因为不与事物争夺,所以没有人能斥责它。
目录1.介绍2.上善若水的内涵1.水的特性与道德观念2.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善意3.忠诚与信任4.柔和与理性3.上善若水的实践1.以柔克刚2.以心胸广阔待人3.言行一致4.以正当的方式处理事物5.灵活把握时机4.结论1. 介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八章提到了”上善若水”这一道德准则。
本文将探讨”上善若水”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道德准则。
2. 上善若水的内涵2.1 水的特性与道德观念水具有滋润万物的特性,而且却不与事物争夺。
这种特性被用来比喻最善之道,强调了柔弱胜于强硬的思想。
在道德观念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与他人争斗,而是以温和、柔软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事物和人。
2.2 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善意“上善若水”还强调了在对待他人时应该保持谦逊和善意。
水选择生活在低洼之地,表明了它的谦卑。
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谦逊,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他人,以及接纳他人的存在和观点。
2.3 忠诚与信任水言行一致,言出必信。
在道德准则中,忠诚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信,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实现和谐的社会发展。
2.4 柔和与理性“上善若水”中还强调了柔和和理性的重要性。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解读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完整版)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解读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什么叫上善若水任方圆
什么叫上善若水任方圆“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原文是这样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推崇上善若水。
他认为人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
水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其一,水往低处流。
启迪我们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那些至今连温饱都尚未解决的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著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其二,水溶万物而不争。
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溶为一体,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诸种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
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
其三,水随遇而安。
无论石缝岩隙,还是沼泽碱滩,水都能顽强地生存。
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儿,它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
水的这种豁达顽强的精神,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其四,水遇寒而结为冰。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体现了水极大的灵活性。
尤其是水遇寒而结为冰,更是启迪我们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其五,水质透明,清澈见底。
水的这种鲜明特性,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君子坦荡荡”,城府深不可测者很难觅到挚友良朋。
我们应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
其六,水的公平。
水是最公平的,些许倾斜都会破坏水面。
因此,我们常常希望掌权者要“把一碗水端平”。
公平、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测。
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民心。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第1篇: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几与道矣的“几”,接近、靠近之意。
善,重点字,美好的,吉祥的,有良心的等意思。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指“居、心、与、言、政、事、动”都应如水“善”一般——上善若水。
“居善地”不是居住在美好的地方之意,下同。
“居善地”正确理解应是:居住要随遇而安,要像水利万物而不争一般。
动善时,若理解为“行动要善于选择时间”——择时而动,那么就与“夫唯不争故无尤”唱反调了。
老子的这几个“善”用的太精炼、太滑头、太想象、太意会。
还真不容易直译。
译文:上等的、最好的义举、义行(善)就应该像水一样,水,滋养、有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处于大众所不屑之地,所以接近”道“的本来意义了。
(所以人就应该像不争的水一样)随遇而安而居,心灵如平静之渊,给与行善也要随机而为,非刻意为之,如水般利万物而不争,(像滴水穿石一样)言而有信,为政为而无为,为事如能(能者熊属也,忍也),行动随机为善、无意不择。
(凡事)只有不争,就没有过错、灾难。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其实是一种养生之道,是一种处世哲学。
告诫人们人生在世,无处不以“水”为榜样。
水何德何能?老子如此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上善若水的原文与翻译上善若水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上善若水原文翻译对照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老子(8章)——高中生背诵阅读
老子(8章)《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作者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生于春秋末期,一般认为是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但有争议。
姓李名耳,字聃(dān)。
被后人推崇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老子》一书五千言,八十一章,又称《道德经》,言简意奥,博大精深,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读本章借“水”喻“道”,根据水的性质、功能、特点,阐明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认为,最高层次的“善”就应该像水那样,因为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与物相争,处于人们不喜欢的低洼地方,所以,水非常接近道。
所以人要学习水最能适应环境,安于卑下的居住处所,其内心深沉如渊,与人仁厚,其言真诚,为政有条理,办事有能耐,行动善于抓住时机。
水的最大优点在于“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奉献,不求回报。
水的这些美德,正是人们所需要学习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解读老子善于从与常人相反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考虑事物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在常人看来,“五色”、“五音”这些五彩缤纷的艺术品、五音谐和的音乐、五味俱全的美食、驰骋郊野的打猎娱乐活动及难得的珍贵物品,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能给人带来愉快美好的享受。
而在老子看来,这些东西往往会刺激人的欲望,使人的眼、耳等感官甚至心、神等受到迷惑,“目盲”、“耳聋”、“口爽”,甚至“心发狂”,失去行动自由,因而提出“去彼”的主张,也就是将这些东西予以清除。
老子否定艺术审美的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消极落后,但其中却包含着十分积极的批判意义。
老子生活的时期,只有贵族统治者能够享受“五色”、“五音”、“五味”等声色之美,他们穷奢极欲,纵情享受。
过分享受的结果正如《老子》第九章所指出的那样,“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也就是过分声色之美的享受导致了对自身的损害。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的思想解释认为,“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八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八章》翻译: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道德经·第八章》注释: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道德经·第八章》解读: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动物
空气
植物
善“利”
水
人
土壤
水
处众人之所恶
处
水的作用 与地位
人类的生命之源 (自我) 处众人之所恶
动物的生命之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植物的生命源泉 (世界) 不妖 ”《爱莲说》
水与天气、气候联系密切
? 人
物质
芙蕖的地位与作用
不染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可目
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 人。”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通则不痛,通则不痛。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文学家的评论
哲学家的评论
思考
❖ 1、怎样理解“上善若水” ❖ 2、结合本章的内容,谈一谈老子的精神对今
言善信
人
政善治
人 生
天行健
自强不息
事善能 慧
动善时
人生智慧之一
人生智慧之二
知人论世
老子 1、曾任周守藏室之史 2、在此期间,周王室日
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 东周。
他山之石——思想家、文学家的言论
❖ 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你自己。(马克思)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
《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教学设计
❖ 教学背景 :了解周朝、春秋时期的特定历史与文化
❖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上善”的内涵
2、能够初步运用于人生实践
❖ 教学难点:1、了解古人分析问题所用的宏观视角
可鼻
芙蕖
可用
淤泥
可口
故几于道
动物
善“利”
人
植物
无不为 ?
水
真的吗, 有用吗? 道 人
处
无为 ?
❖ 心善渊 ❖ 与善人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人之“上善”
不欲 为
思想不争
不妄为
善于行动
不欲为
居善地 处境不争
二者否矛盾?
人之“上善”
心善渊
居善地
动善时
与善人
上善
事善能
言善信
政善治
中华“文化基因”之《周易·乾卦》
❖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传说:天体不停地运行,是乾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要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中华“文化基因”之《周易·坤卦 》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象传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地、人
心善渊
地势坤 厚德载物
与善人
天的现代人有哪些启示?
的关系
2、了解“中华文化基因”与“上善”
❖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讨论法
背景之一
马加爵姐姐:在我的印 象中,他是很乖巧的弟 弟,我到现在还不能理 解他杀人的行为,所以 我相信他精神上有问 题。
背景之二
药家鑫在法庭痛哭忏悔
上善若水
玄乎?
上善
若水
主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