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共和国简答论述
简答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共党史的联系与区别1、国史和中共党史的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在中共党史的基础上独立出来、发展起来的。
国史和党史都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都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都必须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都有资政育人的功能。
2、区别:(1)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党史是政党史,是专史,它研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
国史是国家史,是通史。
它要涉及整个国家、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2)研究、编写的重点各有侧重。
党史侧重研究和编写党中央的决策过程,总结执政的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国史侧重研究、编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活动,其决策和实施过程,国家机关的建设,全国人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党史和国史好比两个同心圆,党史是内圈,国史是外圈;党史决定着国史的走向,是国史的核心部分,而国史的范围比党史大得多2、土改运动的意义1)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农村积习千年的土地不合理的占有关系,使得中国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2)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获得解放,生产积极性大增,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由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经被消灭,进而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农村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制度。
4)土地改革为后来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土改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一个基本障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本前提。
3、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中共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1)加强金融管理,严禁金银外币流通,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2)加强市场管理,严禁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活动;(3)对主要商品实行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和适时抛售,遏制和打击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有效地平息了涨价风;(4)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丰富社会经验的多民族国家。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它经历了从内战到隆重的建国大典的历史变革,成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
本文就从中国历史出发,介绍一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要名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名称,也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使用的名称。
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个体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权的中央人民政府。
二、社会主义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推进,可以从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环境出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科学性调整和优化,为中国大力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旨在整体上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步伐并使人民生活更为富裕。
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国际战略,重点是改善服务于沿线国家的全球连通性和互利发展,同时建立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关系。
本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议程,也是中国国内发展的积极推动力。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战略形象,为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目标。
“小康”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苛刻的物质生活基本水平,而是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改善民生、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系。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和平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
共和国史考纲
一、填空题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了《》的讲话,阐述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机构是()。
在1955年7月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中央农村工作部()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小脚女人”走路。
1954年10月开始,在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这场运动是从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的。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上作了题为《》的讲话,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研究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后来简称为“()”。
1966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印发了毛泽东写的《》,指明了“文化大革命”的主要锋芒所向。
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和《解放军报》发表题为《》的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1977年7月,中共()全会正式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拨乱反正在政治上、组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平反。
二、名词解释“一边倒”“三反”“五反”运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论十大关系》“一大二公”八届三中全会七千人大会《五一六通知》“一月风暴”“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简答题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
八届八中全会和全国反右倾运动的严重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开始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也提出了正确的路线。
但是,由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一些错误判断,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西楼会议西楼,即北京中南海西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于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楼举行,故名“西楼会议”。
“七千人大会”以后,中共中央在研究1962年财政预算时,发现赤字很大,商品供应紧张,困难程度比“七千人大会”的估计还要大。
刘少奇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个问题。
会议的中心是讨论1962年的国家财政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等问题。
会议指出,我们的财政经济困难是十分严重的,我国经济处在非常时期。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农业和日用品的生产,首先解决吃、穿、用的问题,稳定市场,制止通货膨胀,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基本建设,在近两三年内,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工程和十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以外,其他一律停止,并以农业为基础,迅速调整1962年的年度计划。
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
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我国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同年年底到1963年初,一些地区进行了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和小“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工作。
毛泽东肯定了这些地区的做法。
1963年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督促各地注意抓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问题。
3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在全国城市逐步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过渡时期总路线4、一五计划5、《论十大关系》6、“大跃进”运动7、中共七届三中全会8、万隆会议9、人民公社化运动10、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1、抗美援朝运动12、镇压反革命运动13、“三反”、“五反”运动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中共八大 1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7、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8、庐山会议 19、“八字方针” 20、七千人大会 2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2、“四五运动”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一国两制”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3、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7、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8、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9、简述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内容及意义。
10、“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11、简述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12、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13、,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哪些重要思想?三、论述题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2、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3、么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5、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三反运动新中国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出现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
为此,1951年冬起,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五反运动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1952年1月26号,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对不发资本家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并于1952年底胜利结束。
五反运动教育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运动。
3、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
1953年国家规定:国家税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大体为四分之一,故名。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被定息代替。
4、定息制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
规定不论企业盈亏,统一由国家按照核定的资本额每年发给资本家年息5%的固定利息。
定息从1956年起支付,原定七年,后又延长了三年,于1966年9月停止支付。
5、七千人大会为确实做好国民经济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工作,中央于1962年1月1日至2月7日在背景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从中央到基层共七千余人,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刘少奇做书面报告,并讲话,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教训。
会议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6、一月风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1967年1月4日、5日,上海“造反派”相继夺取了《文汇报》和《解放日报》;6日,32个“造反”组织联合召开了彻底打到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革命风暴”,得到毛泽东充分的肯定,此后夺权风暴在全国展开。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共同纲领》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上通过的法案。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国体),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政体),对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共同纲领》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现;对新生的共和国工作起到规范、指导、保障的作用。
一边倒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确定的外交方针之一。
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一政策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但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由此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
共同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条约无论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条约与相关协定的签订并非完全平等。
显现出苏联对中国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益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印谈判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现在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作为经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第二章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
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了中心任务,要实现任务的三个条件: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以及要做好的八项工作:土地改革、镇反、整风是重点。
国史复习资料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一月革命”:1967年1月,姚文元指令造反派夺《文汇报》、《解放日报》的权,以王洪文为首领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召开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
一月革命是完全错误的,其中包含有张春桥、姚文元一伙乘乱篡权的严重反革命活动。
从总体上看,是在左倾错误方针指导下,贯彻毛泽东战略部署的一次完全错误的实际行动。
夺权之风刮遍全国,文革进入了夺权的新阶段。
2、人民公社: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是乡政权和社管委会合并为一。
是全公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公社党委对全公社的生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决策,并贯彻国家指令性计划。
3、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发,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
4、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1073万党员。
应邀列席大会的有50多个国家的兄弟党代表团,及我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
毛泽东致开幕词。
大会听取了刘少奇作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一边倒” (P3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要外交决策之一。
由于当时世界分裂为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美帝国敌视新中国政权。
1946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正式提出“一边倒”,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生的中国政权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作斗争。
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边倒”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构成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思想和政策,有利于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反”“五反”运动 (P27)中国共产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领导工人阶级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一场激烈斗争。
1951年底,中共中央作出在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初, 又在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2年夏运动胜利结束,对加强党和国家机关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P61)书名。
由毛泽东主持编辑并于1955年12月出版。
该书收入反映各地农业合作化运动情况的文章176篇,毛泽东写了序言和大量的编者按语。
高度赞扬了贫下中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生动地介绍了各地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对于领导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以及有关党的农村工作,都作了深刻说明和指示。
同时也进一步批判了所谓的“右倾保守”思想,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提出了一些操之过急的设想。
这也成为孕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思想渊源之一。
《论十大关系》 (P80)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全面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36个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36个共和国史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为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这三个"统一",使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于中央,这对于平衡收支,稳定物价,扭转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50年4,5月间,全国财政经济便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基本上结束.这标志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不要四面出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内有些人"左"倾急躁情绪滋长,主张四面出击,幻想一举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不要四面出击》讲话严厉批评了这种主张,指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即"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这一方针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起了重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每代中国人去总结去思考。
60年的历程是光辉的,也是曲折的;它不是理想的牧歌式的进行,而是步履维艰,升沉迭起。
回顾我们共和国这六十年的历程,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不少教训应该汲取。
而无论是经验抑或教训,都为我们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摆脱了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宰割,开创了全新的人民民主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走自己独立的社会主义道路。
六十年来,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一部迄今为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其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人民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方面,由于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基础极端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其艰巨性是空前的和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更由于共和国的建设者们,包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在内,不但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且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并未完全搞清楚,而他们在一段时期内所能学习和借鉴的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并不是真正成功的。
这就使得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能不是充满着艰难曲折,需要付出艰辛代价的历程。
“革命事件的历史真相是:虽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初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点汇总与总结
初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点汇总与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个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标志着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和牺牲之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一、建国前的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在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中形成的。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遭受着列强的侵略和剥削。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由人民领导的革命,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运动在揭露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为中国革命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革命过程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满清封建帝国统治的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爆发后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号召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打破了满清封建统治的统一格局,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新的一页。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新民主主义革命始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而进行的革命性战争的结果。
这场战争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自身利益和中国的命运进行的一场严重斗争。
在这场革命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国人民共和国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P7~8):(1)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2)内容:首先,它规定了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3)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过渡时期总路线(P48):1952~1953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但也有追求速度过快的历史局限性。
3、统购统销(P57~58):1953~1957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对1953年起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方法,叫做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开始实行。
意义:这一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对其他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
4、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共和国史(自己整理,仅供参考)
参考书目: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也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它包括序言和七章,共60条,7000多字。
内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第三,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这个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全体政协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中苏双方于1950年1月20日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
条约共6条,有效期为30年。
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等。
《条约》核心问题是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和对中国的再次侵略。
《条约》局部改变了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苏联的基本战略,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条约》的签订,表示中苏两国的团结和反对侵略的共同立场。
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盟军,这样就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这对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思政卓越班高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堂知识点1、国史的分期①1949.10—1956.9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②1956.9—1966.5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③1966.5—1976.10 “文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受挫时期;④1976.10—1978.12 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历史转折的时期;⑤1978.12—1992.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时期;⑥1992.10—200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设时期;⑦2002.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时期。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主要内容:①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
③关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④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起临时宪法作用,它指明了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它既切合实际又坚定明确,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4、新中国成立时的形势①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②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③军事上已取得基本胜利,还没有完全胜利;④经济凋敝,物价飞涨。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共同纲领》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上通过的法案。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国体),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政体),对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共同纲领》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现;对新生的共和国工作起到规范、指导、保障的作用。
一边倒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确定的外交方针之一。
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一政策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但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由此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
共同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条约无论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条约与相关协定的签订并非完全平等。
显现出苏联对中国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益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印谈判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现在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作为经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第二章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
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了中心任务,要实现任务的三个条件: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以及要做好的八项工作:土地改革、镇反、整风是重点。
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复习题共和国史复习题杨帆、曾杨伟合作编辑一、名词解释1.银元之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整顿金融打击投机资本的措施。
针对当时银元投机猖獗的情况,人民政府明令禁止金、银、外币在市场流通,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在上海封闭金融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银元投机分子予以严惩,同时加强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其置于国家银行控制之下,经过“银元之战”,基本上制止了金融外币的投机活动,很快稳定了金融市场,保障人民币占领了大陆的全部市场。
2.“一边倒”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将其正式公诸于世。
二战后,已经形成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局面,而在内战中美国实行“扶蒋反共”以及之后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因而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
它的实行,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孤立,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3.大炼钢铁:大跃进时期掀起的全民炼钢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提出钢产量在年底达到1070万吨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央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的方针,全国上下一切为炼钢“停车让路”,以“小、土、群”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开展。
虽然在年底达到这一目标,但其中很多不合格,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也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四马分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第二阶段公私合营形式下企业利润的分配原则。
具体来说,企业的利润的分配,按照国家的税收、资本家的红利、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四个部分进行,称为“四马分肥”。
这种做法既照顾了资本家的利益,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5.《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
该报告系统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总结了建国头几年的经济建设的经验,以苏联的教训为戒,提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中共八大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做了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内容.1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2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3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它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四马分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采取赎买方式中的措施,即企业在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和资本红利各占一定比重。
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意义:充分说明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加速了公私企业合营的步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国家和人民资本家都带来更大的红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12中印两国政府在中国西藏关系问题谈判时,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
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深远影响。
三个主题,五个补充,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
3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这个设想不仅突破了高度集中同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成分合法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问题。
单干风1962 7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把邓子恢支持的“包产到户”在内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张错误的批判为单干风,最终使这种包产到户在内的生产责任制的试验被迫中断。
翻案风1962 9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错误的把彭德怀给党中央的申述信打成翻案活动,即所谓的翻案风,之后牵连了一大批人被误打成反党集团,并在实际上否定并停止了七千人大会之后的平反工作。
黑暗风1962.2周恩来等提出当前经济并不大好,而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正确认识,并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形势好转后,1926 7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把这种形势的正确认识错误的定为黑暗风,并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继续开展批判,这对全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自一包邓子恢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张,概括为三自一包,即主张多留一点自留地,恢复自由市场,推行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
后被断定是修正主义的国内纲领,这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和党内政治批判的加剧。
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在全国城乡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
其内容包括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
1966年四清运动被文革锁取代。
这场运动对打击纠正干部的不良作风,打击投机倒把破除迷信思想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指导性,使政治上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一月风暴:1967 1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人在上海掀起的一股夺权风潮,因得到毛泽东的支持肯定就出成为全国夺权的发端。
二月逆流(二月抗争):文革造成的全国混乱,特别是一月夺权风潮,引起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愤慨,于1967 2向林彪江青一伙人进行了一次为保卫党的原则的斗争,这场斗争被诬称“二月逆流”两个估计:文革期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由张春桥、姚文元修改定稿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断言,建国后的教育基本上没有贯彻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大多数老师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两个估计完全不符合我国教育战线的实际,它长期成为压抑广大教师以至整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
三突出原则:1969 中共九大后,“斗批改”运动开展,文艺革命出现“三突出原则”(于会泳根据江青)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中心任务。
是个人崇拜的英雄史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体现。
三项指示为纲:1975 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其特点是在不能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情况下,借此把经济建设也提到了纲的位置。
两个凡是: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文革的左倾错误,其内容,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方针,增加了拨乱反正的艰巨性,使全国各项工作出现了徘徊前进的局面。
四项基本原则:1979.3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首次提出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检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
经济特区:1980.8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3年增加了海南岛。
兴办经济特区,是法阵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1吸收和利用外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2.以市场调节为主,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3.对投资客商在多方面给予优惠照顾4.国家给特区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初级阶段理论:1987.10中共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先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生产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国两制:未解决台湾问题,1984.2邓小平明确阐述了“一国两制”提法,1985.3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确定为基本国策。
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事实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案,同时也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示范。
863计划:1986.11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7个高科技领域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跨世纪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火炬计划:以正式批准建立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龙头,1988.8由国家科委推出了火炬计划,这个计划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实施为依托,按照技工贸一体化原则,着力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迅速产业化、商业化,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合资,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个代表2001.7江泽民阐述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它的形成表面中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共和国建立的意义:国内 1.结束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
2.结束了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人民称为国家的主人。
3.他表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半殖半封社会的结束。
国际它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二战胜利后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它把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打开一个缺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理论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创造性地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建国初期外交政策:另起灶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要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
七届三中全会:1950.6背景,1.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2.统一战线内部思想波动3.干部队伍中左倾情绪生长4.针对上述情况中央作了些调整,但工作奏效不大。
内容,1.确定了建国三年党的任务和工作纲领,分析形势,确定中心任务(用三年左右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提出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大量节减)2.确定党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方针意义,1.这次会议确定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纲领,及时地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2.确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从此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与行动,为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1.适应了我国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a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一五计划的客观要求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要求c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2总路线是正确的,但又缺陷,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无条件地优于生产资料私有制。
3.总路线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八大路线未能贯彻:1.对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转移的认识并不成熟2.领导核心对经济建设方针认识不一致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问题上认识不足。
4.对知识分子的左倾错误认识没有正在解决5.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6.中央领导结构不合理庐山会议由纠左到反右:1.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左倾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左2.党内民主不正常,个人崇拜严重。
3.党内有两种错误思维方式在发挥作用,党内一出现矛盾就认为是阶级斗争,就会找阶级根源。
4与党的领导权力的继承有关反右倾运动危害:1.政治理论上,使阶级斗争的理论进一步发展,由党外扩大到内,严重地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实际上把提出了党内资产阶级错误理论的雏形。
2.组织上,错误地把一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领导同志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助长了党内的不正之风,助长了毛泽东个人专断的作风。
3.经济上,打断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纠左工作的进程,使党内的左倾思想故态萌发,全国兴起了继续大跃进的步伐4.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评价七千人大会:1.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党内民主,有利于贯彻八字方针,战胜经济困难 2.对大跃进以来的教训总结的并不彻底3.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没有认识清理4.对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估计不足5没有拜托个人崇拜的影响6.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落实7.党的高层领导没有实现组织上的调整两个凡是理论错误1.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然导致思想上理论上的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