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交问的主权,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语文教学
2 . 就文章 的矛盾处提 问 不少课文 , 是借助矛盾的对立 和统一来 表达思想 感情 , 突出人物和事 物特点 的, 貌似 矛盾 , 实 则统 一。因此 , 可 抓 住教材中貌似 矛盾 的地方 , 让 学生 产生 矛盾 , 引 发争 辩 , 提
、
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
的课堂才会给学 生安全 感 、 愉悦 感 、 成功感 , 他们 的思 维才 会活跃 , 才会 敢想 、 敢说、 敢 问、 敢 答。当然 , 教 师还 要 善于 及时捕捉学生星星点点 的智慧火 花 , 给予积极评 价 , 激 励和
引 导 学 生 不 断 形 成 可 持 续 发 展 的语 文 学 习 能 力 , 发 展 学 生
题, 继 而解 决 问题 。
的活跃区 , 以及学生 的求异思 维和创 造思维 。在 教学 中, 我
始终关注学生质疑解难能力的培养。 二、 采用激励手段 , 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 , 教师首先要 转变教 育理念 , 要有意 识地 不断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 , 要 善 于采用 多种 有效 的激励 手 段去鼓励和引导学 生对某 一 问题进 行多 角度 、 多层 面 的深 入探索 ; 要积极致 力 于营造 一个 民主 、 和谐、 愉悦 的课 堂氛 围。其间 , 师生 、 生生可以平等对话 , 大 家互相尊 重和鼓励 ,
影》 一文 教学 中, 我 引导 学 生从 文 中 “ 其 实 我那 时 已经 2 0
岁, 北京 已来 往过 两 三次” , 作 者 一再 说 自己“ 聪 明过 分 ” 、 “ 太聪 明” 进 行质 疑 , 进而理 解作者 在这里 巧妙地 以悔 恨反 衬思念 , 使得思念之情格外深 沉 , 为下面集 中写背影做 了厚
主题教育三问交流是指哪三问内容
主题教育三问交流是指哪三问内容主题教育三问交流是指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进行的一种问答交流形式,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对主题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确定的一个旨在推动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修身养性、强化能力、推动工作的重要措施。
而交流是人们相互传达意见、共同探讨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问答交流可以进一步促进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使参与者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主题教育三问交流的含义及意义。
一、主题教育的任务及难点是什么?首先,我们要分析主题教育的任务和难点。
主题教育的任务是推动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修身立德、履职尽责,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以保证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主题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即要通过教育培训出来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成果和行动,真正落地见效。
二、主题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接着,我们要对主题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主题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内容不够实际、不够针对性;教育方式和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参与者思想认识不够深刻、行动不够有力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际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二是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注重体验式教育和互动交流;三是加强对参与者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确保主题教育的落地见效。
三、主题教育的成果及影响有哪些?最后,我们要对主题教育的成果及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估。
主题教育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的提高、行动力的增强、工作能力的提升等等。
而主题教育给党员干部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党风廉政建设的提升、党员干部作风的改善、党的事业发展的推动等等。
通过对主题教育的成果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总结经验、发掘问题,还可以为今后的主题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主题教育三问交流是推动主题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问题式探究教学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问题式探究教学摘要:在实施问题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这是我国传统教育和先进理念之间正常的交锋。
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想方设法用问题探究教学的理念,去适应传统的授受式的课堂实践,结果就可能导致互不匹配的理论基础、假设与方法。
学生探究过程中自主性的丢失,导致探究学习失去了它的灵魂。
关键词:问题式探究设计在创新理念的推动下,我们如何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教育呢?坚持什么原则来实施问题探究教学呢?这些问题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
如何才能在问题探究的生成、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活动的展开上,紧紧抓住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设计生活化问题高中政治日常教学应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人文精神;应以漫画、表格、照片、示意图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所传授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要不失时机地以能代表人类的、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传说、诗歌、故事、歌曲、美文等感染学生,进而产生一种文化与情感的张力,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理念,从而产生知识、能力、精神和人格的飞跃;应创设轻松自然的生活情境,如模仿《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挥;应结合革命故事、图片展览、艺术表演、英雄模范人物介绍、优秀影片等进行讨论评议、比较对照、分析判断,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启发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如向学生介绍优秀电视剧《忠诚》,引导学生认识主人公的高贵品质。
多元化的情景设计和生活化的人文教育把学科知识融入生活,把价值理念融入情景,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所以,问题探究的设计首先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有生活价值的探究活动,能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
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权、和平、环保“意识
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权、和平、环保“意识摘要: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识”培养,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主权;和平;环保;意识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25-02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的总和。
其中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在科技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历史学科备受忽略的今天,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识”培养,将会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当今人类面临的困境,如维护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环境保护等方面,就历史教学中加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谈谈看法。
1.主权意识的培养中国历史上,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突出事件莫过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做着”天朝上国”迷梦的清政府开始逐步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国家主权不断丢失,这些主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主权丧失的结果是:国民任人宰割、资源任人掠夺、国家急剧贫困衰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刻危机……鸦片战争不仅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还证明了主权意识不强,就将遭到外国任意践踏的道理。
前人从腐朽的清王朝身上意识到了一个国家衰亡的原因,为奋力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一次次英勇的斗争。
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是为恢复国家主权、还人民大众自由而斗争。
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极好的主权教育史,它对维护当今中国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特别是台湾问题,近代中国政府已认识到它在国防战略上的重要地位,自中法战争后,台湾正式成为清政府的一个行政省。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上的一部分,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在中学世界史教材”美苏争霸”中,应强调自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了,可天下并未太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促 使 学 生 自主 思 维 . 断 提 出问 题 、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 不 分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的 教 学 实 践 是 让 学 生 参 与 课 堂
教 学 , 学 生 不 再 是 学 习 的 “ 动 客 体 ” 而 真 正 成 为 学 习 使 被 ,
的 “ 人 ” 实 现 由 “ 我 学 ” “ 要 学 ” 转 变 。教 师 的鼓 主 . 要 到 我 的
索 和 丰 富 的 想 象 力 , 同 时 培 养 学 生 的 表 达 能 力 、概 括 能
积极 举 手 , 跃 发 言 了 。 如在 20 年第 9 《 史 教 学 》 踊 例 04 期 历
中 有 这 样 一 个 案 例 , 师 在 上 到 “ 四 运 动 ” , 到 : 老 五 时 谈 5 月 4日 , 北 京 大 学 等 高 校 三 千 多 名 学 生 ,在 天 安 门 前 集
讲 明 原 因 , 供 解 决 问 题 的 有 用 资 源 ; 有 思 考 性 的 问 提 富
题 , 根 据 情 况 因 势 利 导 , 集 体 思 考 或 小 组 讨 论 的 形 可 以 式 加 以 解 决 。 样 , 生 就 没 有 思 想 负 担 了 , 课 自然 会 这 学 上
励 , 仅 能 使 学 生 认 真 听 课 , 且 能 使 其 参 与 讨 论 , 与 不 而 参
设 计 问 题 情 景 , 成 问 题 意 识 , 出 个 人 看 法 , 而 激 发 形 提 从 起 学 生 学 习 历 史 的 兴 趣 。 仅 如 此 , 养 问 题 意 识 的 教 学 不 培 实 践 给 了 学 生 一 条 新 的 “ 路 ” 把 学 习 的 主 动 权 交 给 学 学 , 生 ,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 发 学 生 的 联 想 思 考 、 极 思 培 激 积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
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能力,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社会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学科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
只有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研究者才能对社会问题有全面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出问题意识。
研究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问题意识需要研究者具备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应当学会质疑传统观点,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从而发现并提出社会问题。
研究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社会科学研究是面向社会现象的研究,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发现社会中隐藏的问题,捕捉到社会变迁和趋势。
研究者还需要具备感知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诉求,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研究者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
研究者应当学会与他人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
在培养“问题意识”时,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以实践和提高。
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社会、走进社区、走访调查来感知和了解社会现象。
通过与社会中各个群体的交流,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中的问题和需求。
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研究广度。
通过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可以借鉴和吸取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研究者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问题意识。
可以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感受社会问题,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研究者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研究者和学者的合作来共同探讨和解决社会问题。
团队合作能够集思广益,不同学科背景和观点的碰撞能够激发更多的问题意识,帮助研究者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论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中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的 培 养
芦斌 息
( 都市龙泉中学校 , 成 四川 成都 摘 要 : 题 意 识 , 指 人 们 在 认 知 过 程 中 , 常 意 识 到 问 是 经 些 难 以 解 决 的 、 惑 的 实 际 问题 及 理 论 问题 , 产 生 一 种 怀 疑 并 疑 、 惑 、 虑 、 索的 心 理 状 态 。 在 高 中历 史课 堂教 学 中 , 困 焦 探 要 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 , 需做 到 以下 几 点 : 新 评 价 机 制 , 学 创 使 生“ 问 ” “ 问 ” 激 发 问题 意 识 ; 设 问题 该 情 境 , 学 生 敢 、愿 , 创 使 “ 问 ” “ 问 ” 培 养 问题 意 识 ; 导 问题 探 究 , 学 生 “ 想 、爱 , 引 使 善
一
600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问” “ 问” 强 化 问题 意识 。 、会 .
关 键词 :高 中历 史 教 学 问题 意识
培 养
所 谓 问题 意 识 , 指 人 们 在 认 知 过程 中 , 常 意 识 到一 些 是 经 难 以 解 决 的 、 惑 的 实 际 问题 及 理 论 问 题 , 产 生 一 种 怀 疑 、 疑 并 困 惑 、 虑 、 索 的 心 理 状 态 , 种 心 理 又驱 使 个 体 积极 思 维 , 焦 探 这 不 断提 出 问题 和 解 决 问题 。 维 的这 种 问题 性 心 理 品质 , 为 思 称 问题 意 识 。 以历 史 教 学 实 践 为切 入 点 , 我 探讨 高 中 历史 教 学 中 对 学 生 问题 意 识 的培 养 。 创新 评 价 机 制 。 学生 “ 问 ” “ 问 ” 激 发 问题 意 识 使 敢 、愿 , 高 中历 史新 课 程 强 调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密 切 联 系 。注 重 学 生 的 主动 学 习 , 倡 探 究 、 与 、 作 、 论 、 查 、 会 实 践 等 多 提 参 合 讨 调 社 种 学 习 方 式 . 导 学 生 积 极 地 参 与 课 堂 学 习 , 进 学 生 社 会 实 引 促 践 能 力 的 发 展 。 就 目前 高 中历 史 课 堂 教 学 而 言 . 生 参 与 课 但 学 堂 教学 , 动 提 问 的 现 象 并 不 多 见 , 而 言 之 , 因 有 : 一 , 主 概 原 其 长 期 以来 。老 师 讲 , 生 听 ” 学 习 习 惯 和 思 维 模 式 的 约 束 ; “ 学 的 其 二 , 的学 生 胆 小 , 敢 大 胆 发 问 ; 三 , 的 学 生 怕 出丑 , 有 不 其 有 不 好 意 思 问 ; 四 , 的学 生 盲 目崇 拜 书本 , 信 老 师 , 学 习 其 有 迷 在 中不 善 于 提 出 自己不 同 的 意见 或 对 问题 发 表新 看 法 、 见 解 。 新 因此 ,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 师要 敢 于 摒弃 传 统 的 是 非 判 断 培 教 式 的 标 准答 案 型 的评 价 方 式 , 设 一 个 宽 松 和 谐 的 教 学 环 境 , 创 引 导 学 生 大 胆思 考 , 培养 学生 敢 想 、 敢说 、 问 的 鲜 明个 性 。 敢 培 养学 生 的 问题 意 识 . 师 要 善 待 学 生 提 出的 一 切 问 题 , 教 简 单 、 稚 的 问 题 , 以引 导 学 生 通 过 看 书 , 幼 可 自行 鳃 决 ; 过 学 超 生 现 有 知识 范 围或 教 师 一 时难 以 回答 的 问题 ,要 给学 生讲 明 原 因 , 供 解 决 的 可 用 资源 ; 于思 考 性 的 问题 , 以 根 据 情 提 富 可 况 因 势利 导 , 集 体 思 考 或 小 组 讨 论 的 方 式 加 以 解 决 。这 样 , 以 学 生上 课 就 不 会 有 思 想 负 担 , 自然 会 积 极举 手 , 跃 发 言 。 踊 如 在讲 五 四运 动 时 , 到5 4 ,E 大 学 等 校 三 千名 学 说 月 日 j京 生 。 天 安门集合 , 行示威游行 . 呼“ 争 主权” “ 在 举 高 外 、 内除 国 贼 ” “ 除 二 十 一条 ” “ 绝 在 合 约 上 签 字 ” 口号 .. ・ 了 、废 、拒 等 . 烧 … 曹 汝 霖 的 住 宅 :月 5日,E 学 生 实行 总 罢 课 , 国 各 地 学 生 5 j京 全 纷 纷 响应 。突 然 ,有 一 学 生 喊 道 : 学 生 烧 人 家 的房 子 是 违 法 “ 的 ! 顿 时 , 惊 四 座 , 生 一 片 哗然 。我 意 识 到 该 学 生 提 出 了 ” 语 学 个 很 有 价 值 的 问 题 , 意 他 继 续 说下 去 。 生 接 着说 :学 生 示 该 “ 运 动是 爱 国运 动 。 确 实 起 到先 锋 作 用 , 是 我 认 为 火 烧 曹 宅 也 但 是错 误 的 ! “ 烧 曹 宅 是 否 合 法 ? 老 实说 , 也 一 时无 法 准 确 ”火 ” 我 回答 这 一 问 题 ,于 是 我 组 织 学 生 围 绕 这 一 问 题 阐述 了 自己 的 观点 , 发 了学 生 的 问题 意 识 , 化 了学 生 的 学 习 动 机 。 激 强 二 、 设 问题 情 境 , 学 生 “ 问 ” “ 问 ” 培 养 问题 意识 创 使 想 、爱 , 我 国传 统 的 教 育 是 一 种 “ 一 受 ” 的 教 育 , 知 识 的 灌 授 式 以 输 为 主要 方 式 , 特 征 表 现 为 “ 师 教 , 生 被 教 ” “ 师 讲 , 其 教 学 ,教 学生听 , 而且 温 顺 地 听 ” “ 师 制定 纪律 , 生 遵 守 纪 律 ” “ ,教 学 ,教 师 选 择 学 习 内容 , 生 适 应 学 习 内 容 ” 与 之 相 适 应 , 国 的传 学 。 我 统 教 学 是 以 教 师 的讲 授 为 主 , 师 很 少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乎 没 教 几 有 给 学 生 任何 提 问 的机 会 。 久而 久之 , 生好 问 的本 能 就 被 教 学 师 一 点 点地 扼 杀 了 。要 培 养 学 生 的 问题 意识 , 学 生 想 问 、 使 爱
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瞻 性 反 应 。 马 克 思 曾尖 锐 指 出 :“ 题 就 是 公 开 的 、无 畏 问 的 、左 右一 切个 人 的 时 代 声 音 。每 个 时 代 都 有 属 于 它 自己 的 问题 ” 。毛 泽 东 更 是 强 调 :“ 问题 就是 事 物 的 矛 盾 。哪 里
有 没有 解 决 的 矛 盾 ,哪 里 就 有 问 题 ” 。有 学 者 进 而 提 出 , 历 史 无 非 就 是 问 题 的 消 亡 和 解 决 ,现 实 也 无 非 是 问 题 的存
近 年 来 ,各 级 领 导 干 部 在 深 入 学 习 贯 彻 科 学 发 展 观 活
动 中 ,着 眼 问 题 求 落 实 、揭 露 矛盾 谋 发 展 、瞄 准 不 足 抓 改 进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促 进 和 推 动 了 各 项 工 作 的 有 效 落 实 。但
同 时 必 须 看 到 ,有 的单 位 领 导 问题 意识 淡 薄 ,对 问 题 的 严
而 且 是 敏 锐 的眼 光 和 广 阔 的 视 野 ,是 高 度 的 社 会 责 任 感 和 强 烈 的 历 史 使 命 感 ,更 是 对 自我 投 身 事 业 的 高 度 自觉 性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问 题 意 识 更 是领 导 干 部 能 力 水 平 的 集 中 体 现 。对 于 马 克 思 提 出 的 剩 余 价 值 理 论 , 恩 格 斯 在 《 本 资 论 》 曾这 样评 价 :“ 前 人 认 为 已 有 答 案 的 地 方 ,他 却 认 中 在
近 日 ,在 笔 者 参 加 的某 单 位 组 织 的 第 三 批 学 习 实 践 科 学 发 展 观 活 动 的 讲 评 中 ,一 位 首长 在 简 略 总 结 和 肯 定 成 绩 的 同 时 ,用 了很 大 篇 幅 认 真 详 细 地 排 查 了 本 单 位 存 在 的 问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标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教育,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今天,我们应当撩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对话、发现、体验等教学活动中得到语文学科的洗礼。
文章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迁移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主体地位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
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课程要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在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大多高年级语文教师通过教学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课改推行了近十个年头,固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这一模式的教师已几乎不见,大家都知道该换一换脑筋。
可站在引导者的位置,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励高年级学生自己学语文、用语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对于中学生来说,感情支配力量远远胜于理智控制能力,可以说,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大脑机器的运转。
为了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学科,在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以激起他们酷爱语文的热情,强化学习的动机,引发智慧的灵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
但是,教师要引导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人深的去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大学军事理论的论文范文3000字
大学军事理论的论文范文3000字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军事力量跃居世界前列,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军事理论的论文3000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军事理论的论文3000字范文篇一:《心系国防安全》摘要:面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国防安全教育成为基层党校的基本任务。
笔者针对基层党校进行国防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国防安全党员干部责任义务21世纪,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逐步走上各级领导工作岗位,他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亲身经历战火的洗礼,国防意识普遍不强。
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甚至是整个区域经济的长远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基层党校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当前形势下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当前,由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维护国家安全的难度日益加大,例如:在经济领域中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经济主权面临的风险越来越突出;在周边环境方面,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国内安全方面分裂势力与境外反动势力勾结,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在边界的划定方面,除了和印度的边界问题外,海洋权益争端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影响进一步加大,总之在经贸、军事、地缘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
此外,当前在我们的很多党员干部中存在着一些错误思想,少数同志说,国防教育需要动用一些人力、物力,不如用相应的人力物力多搞些经济建设,这样看得见,摸得着。
二、基层党校要大胆尝试,扎实开展国防教育1.教学内容要明确,教学形式要多样教育内容要明确。
目前,地方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以党校在组织教育时随意性比较大,因此,要搞好地方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就要首先优化和规范其教育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的内涵和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问题导向强调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问题导向能够促进创新和改进。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激发思维,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推动创新的发展。
同时,问题导向也有助于发现和改进现有的问题,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持续进步。
此外,问题导向有助于促进合作和沟通。
在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中,坚持问题导向可以帮助成员们明确共同的目标和问题,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达成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问题导向也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主动寻求知识和信息,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总的来说,坚持问题导向的内涵和意义在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
力、促进创新和改进、促进合作和沟通,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这种方法有助于个人和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适应性和竞争力。
培养七种意识,提高七个能力
培养七种意识,提高七个能力通过近段时期的《学习黄令赤先进事迹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收获甚多,黄令赤同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畏艰苦、甘于奉献、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精神,使我深受感触。
作为一名选调生,应该认真学习先进典型,立足岗位,创造佳绩。
因此,应该不断培养七种意识,提高七个能力。
一是要不断培养学习意识,努力提高适应形势的能力。
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领导学习,又要向周围的干部学习。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知识面宽、业务扎实、技能熟练的“多面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我们更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淘汰。
二是要不断培养发展意识,努力提高与时俱进的能力。
要立足基层,放眼全局,做到思想上不落后,行动上不落伍,为农村经济发展想路子,为农民增收致富出点子,为提高办事效率动脑子。
密切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了解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大思路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时刻提醒自己原地踏步就意味着倒退。
三是要不断培养法治意识,努力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不仅要学习行政方面的法律,而且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
以法律为准绳开展各项工作,时刻注意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不蛮干、不主观臆断,不摸着脑门想事,拍着桌子办事,切实影响和推动基层工作向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四是要不断培养“管事”意识,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尽快脱下学生装,扔掉书生气,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具体纠纷的调处。
注意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碰见琐事有耐心,遇见棘手问题不退缩。
经常到农户家中听民声解民难,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到工作长期推动不了的地方去,了解实情,掌握真相。
敢于挑担子,敢于管事情,处理问题不呆板,会变通,既要有本地特色,又符合法律程序,在处理问题不成熟的时候认真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分析
教学篇•教学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分析陈晓锋(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西藏昌都)当下在初中阶段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为将来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打下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育的质量,成为了数学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
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其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分析,促进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发展。
因此要充分地认识到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初中学生教学的质量。
一、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因素从学生个体因素看,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对事物的各种认知也在不断增长,其思维体系也不断地在完善。
但是在初中课堂的有效提问上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其积极性也在不断地被抑制。
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让很多的学生不愿意表露自己的观点,担心如果观点过于幼稚和可笑,会被同学和老师所嘲笑,致使其不愿意开口。
而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教”,而忘记让学会主动地去“学”,忽视了和学生的互动、沟通,在课堂上过于严苛地要求学生,让学生不敢轻易地开口,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一)利用媒体技术,做好课前准备在对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后才能有问题提出,课前的充分学习是问题积累的前提。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将教学组织和时间进行调整和更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在课堂中,教师起着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角色。
因此,在课前的准备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学会自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
这些参考资料包括教学视频、和教学自学辅导等。
通过这些课前的准备资料,让学生能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再结合教师的授课视频,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和教师就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问题导向 问题意识 方法论
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方法论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引领思维转变的方法论1.引言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是一种引领思维转变的方法论,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引领个人和组织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论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2.问题导向的概念问题导向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
在个人层面,问题导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内在的潜能和局限,在解决困难和挑战时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在组织层面,问题导向则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定位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推动组织的持续发展。
3.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产生问题意识的能力,这种意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问题,还可以激发我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拥有问题意识的人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能够更加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有助于其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形成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感。
4.运用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的方法在个人成长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质疑和思考来培养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找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在组织发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问题导向团队或者机制,来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组织的创新和竞争力。
5.个人观点和总结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是我们在成长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推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作为一种方法论,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发挥其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对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当我们能够引领思维转变的时候,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推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研讨发言材料
坚持问题导向研讨发言材料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问题无处不在。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今天,我将以“坚持问题导向”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观点。
二、问题导向的重要性1.明确目标:问题导向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2.提高效率:通过问题导向,我们可以快速识别问题的关键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3.促进创新: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过程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推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三、如何坚持问题导向1.培养问题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度,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深入调查:在面对问题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3.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发现问题后,我们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不断尝试、调整,直到找到最佳方案。
4.持续改进:即使找到解决方案,我们也要持续关注问题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策略,确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四、案例分享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导向的重要性,我想分享一个实际案例。
某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导致项目进度受阻。
公司通过问题导向的方法,首先明确问题所在,然后组织技术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找到出路,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总结与展望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它有助于我们明确目标、提高效率、促进创新。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问题意识,深入调查和分析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持续改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主权意识维护问题整改措施
主权意识维护问题整改措施主权意识维护问题的整改措施一、加强教育引导1.加强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
2.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宣传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提高公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国家意识和主权意识。
3.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引导人民群众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对国家主权的尊重和维护。
二、完善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和法规体系,明确国家安全的法律范畴和具体内容,明确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措施。
2.建立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制度,包括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安全知识考核等,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课程和评估体系。
3.加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立法,完善网络安全保护制度,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网络主权。
三、加强舆论引导1.加强国家安全意识的舆论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国家安全政策,传播国家安全知识,引导公众理性认识国家主权,提高国家安全意识。
2.加强对国家安全事件的舆论引导,积极回应外部挑衅和干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传递正能量,增强国民的主权意识。
3.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塑造国家形象,树立国际威望,提高外国公众对中国的认同和尊重,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加强监督检查1.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确保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完善安全制度,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合力。
2.加强对涉及国家主权的信息和资料的保密工作,建立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加强对保密工作的监督检查。
3.加强民众监督,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举报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问题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举报人的权益,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五、加强国际合作1.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与其他国家分享安全信息,共同应对安全威胁。
2.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安全机制建设,共同制定国际安全规则,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和公平。
3.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主题教育 谈心谈话 6个方面
主题教育谈心谈话 6个方面
在主题教育中,谈心谈话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干部和群众对照党的理论和政策,检视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找出问题并进行整改。
下面是谈心谈话在主题教育中的六个方面:
1.引导干部思考问题。
谈心谈话可以引导干部深入思考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动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促进思想交流。
在谈心谈话中,干部和领导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和经验,学习对方的好处和不足之处,从而共同提高。
3.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通过谈心谈话,干部和领导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4.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谈心谈话可以对干部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指导意见,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5.提供思想引导和教育。
谈心谈话可以为干部提供必要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落实。
6.激发工作激情。
在谈心谈话中,领导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和
激励的方式,激发干部的工作激情,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工作的完成。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引言一国两制政策是中国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这一政策的成功实践不仅推动了香港、澳门的繁荣发展,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对当代青年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涵和当代影响等方面,探讨一国两制在推进祖国统一中给当代青年的启示。
一、历史背景1.1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恢复了中国的主权。
通过“一国两制”政策,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维持高度自治的同时享有国家对外事务和国防事务的管辖权。
同样,1999年,澳门也实现了回归,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保持了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1.2一国两制政策的制度安排一国两制政策的核心是“一国”和“两制”,即祖国统一和高度自治。
这一政策提供了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确立了特别行政区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的界限。
通过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差异,特别行政区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力。
二、政策内涵2.1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一国两制政策坚守着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致力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这一政策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这一坚定信念为当代青年树立了对祖国统一的认同和追求。
2.2和平发展的关键路径一国两制政策探索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和平发展路径。
在实践中,香港、澳门的回归过程中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和动乱,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这为解决台湾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参考模式。
2.3增进民族认同感的纽带一国两制政策加强了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和融合,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共同建立。
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旅游交流等方式,加强了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联系,增进了民族认同感。
这为当代青年构建了更加广阔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三、当代青年的启示3.1祖国统一意识的培养当代青年应当秉持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交问的主权,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论文2008-07-14 09:40 阅读23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
移交问的主权,培养问题意识
郭青松
[主要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而实际上,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我们常看见数学、物理、英语老师被一群学生围着问问题,而语文老师则“备受冷落”,即使有学生问问题,也少有有价值的问题。
本文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从课文中发现问题,缺乏问题意识。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谈如何教会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提示引你问、仿照模仿学着问、点到即止诱你问、欲问又止等你问。
[关键词]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
移交问的主权,培养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谁更难?当然是前者。
同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更重要。
发现问题就是一种创新。
可以这样说,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肯定也善于解决问题。
然而,在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解决不了,就要看老师怎样去引导学生去分析了。
善于引导的老师,教学水平比较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新的发现,但常常也只是“人云亦云”。
再看平时,向数学、英语等老师问问题的老师很多,而语文老师是“倍受冷落”,学生好象问不出什么问题,他们也不知道从何问起。
在预习课文时,他们也常常是从头到尾看几遍,自己不知道该带着哪些问题去看。
所以,我以为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体会。
一、根据提示引你问
新版教材的每一单元和每一篇课文的标题下都有一些有关本单元和课文的总体的解说文字,而在这些文字中常隐含着很多知识要点,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根据这些文字的提示来提出问题。
如《〈诗经〉三首》一文,教材上对《卫风·氓》进行了这样的解说;“表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全诗六章,以‘我’的口吻叙述,采用对比写法。
”在上此诗之前,我先让学生读这一段话,然后问学生:“根据这一段话,联系此诗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读后提出:
“此诗的情节是什么?”
“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女主人公的勤劳、温柔、坚强?”
“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这种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女主人公的感情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提出问题后,再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诗,就有针对性,阅读就有效果。
而且,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以后再碰到这样的诗,即使没有提示性的材料,他们也能提出问题来。
而且,这种根据提示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施起来容易,学生也比较容易提出问题。
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提问的兴趣就高了。
又如第四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介绍里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和语言。
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欣赏小说语言,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再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这段话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在学习小说时应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明了后,让他们结合每篇课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事半功倍,效果很好。
还可以通过老师提出一个“主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去发现其他的问题(关于主问题的设计,参见拙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三期)。
二、仿照模仿学着问
让学生提问,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问。
学诗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学散文呢?学小说呢?不同体裁的文章,提问的角度多不相同。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仿照模仿着提出问题。
书后有习题,学生手中还有练习册、训练题等,这些书中有很多问题设计得很好,各有特色,不妨引导学生仿照模仿学着问。
如:《荷花淀》课后习题二是要求根据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几道小题目都是围绕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来出的。
小说中还有其他的“女人们”,对她们虽然描写很少,但性格仍然是很鲜明的。
我要求根据这一问题的启示去发现新的问题。
学生很快就找到“女人们”在去探夫路上所说的话,于是很快就提出新的问题:“她们的语言各自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提出问题的角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课后的习题、一些练习册上的习题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经常让学生仿照这些题目提出新的问题,对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因为这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因为即使体裁一样,但题材、写作特点等等方面肯定有不同)。
三、点到即止诱你问
针对一篇新的文章,学生在自读后往往只能提出一些“浅表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与文章的重、难点相关的“深层次”的问题则很难发现;还有一些问题虽不是什么重难点,但隐藏于课文中,也是值得去发现思、考的。
教师在讲课时对这些问题往往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讨论解决。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转变一下方式,在提出问题之前先作一些“铺垫”,让这些问题露出“冰山的一角”,从而引导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有了教师前面的铺垫,学生提出问题就比较容易了;而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过程,最后要解决问题也就比较容易了,而且这很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
如在上巴金的《灯》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范读,在读的时候我故意将下面几句话重读:“我望着这些灯,灯光有些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我想起另一位友人的故事”、“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然后我问学生:“大家从我刚才的朗读里有没有听出点什么?”经过一点提示,又让他们读课后习题二,他
们很快就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灯?给人的感受各是什么?”这一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下来,学生对文章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
又如,分析《失街亭》一文的第二段时,我故意让两个学生分角色把诸葛亮和魏延的话连着读了两遍,自己又故意把“魏延大喜,引兵而去”这句话重读,学生很快心领神会,提出:问题:“虽然对话很简单,但可以看出魏延的什么性格?诸葛亮的什么特点?”而一些同学也很快分析出了答案。
这种故意重读包含问题的文段也是一种“点到即止诱你问”的方式。
四、欲问又止等你问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着讲着就说:“那么请问……?”这样一来,就把问题一下子抛了出来,学生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了。
其实,有了教师前面的“分析”,学生此时再提出问题就不难了。
我在教学中采取先讲解需要提出的问题的背景,然后欲问又止:“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分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种语气让学生明白刚才所讲的内容里隐含着问题需要去发现。
这样去让学生提出问题难吗?不难。
而且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
在上《变形记》一课时,分析完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后,我说:“文章的题目是《变形记》,格里高尔变形了,他是外形变了,但作为人的意识还在。
除了这一变形外,小说中是不是……”我在说这句话时特别强调“除了这一变形外”,学生很快就明白小说中还有其他的“变形”,问题很快就提出来了。
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也变形了,他们是精神上的变形;小说运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帮助学生开展有意义学习,而有意义的学习不在于指导学生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以为学生是否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倒不是最重要的,我最想看到的是他们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有质疑探究的习惯,这样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才有用。
同样的问题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效果远不及从学生自己嘴里说出来。
不要觉得这样提出问题很简单,关键那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
而且,经常来来“问题征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移交问的主权,让他们自己问自己,自己考自己,何乐而不为?时间长了,我们语文老师就不会在语文自习辅导课上感到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