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构造地质学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

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地震活动等地质现象的学科。

以下是构造地质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 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构造地质学的基础。

地球按照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态地幔、外核和内核三层结构,同时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质力学:地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作用力、岩石的应力、应变以及岩石断裂和地层变形等。

了解地质力学可以帮助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3. 地壳运动:地壳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对象。

地壳的运动包括构造变形、地质变化、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4. 地震学:地震学研究地震现象,包括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波传播和地震监测等。

地震学的研究对于预测地震、了解地质构造以及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5. 构造地质史:重建和解释地球历史上的构造过程和变化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岩石层序、沉积、变形和岩浆活动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构造事件和地质
演化过程。

6. 地质图解和地球物理方法:构造地质学利用地质图解和地球物理方法(如地震勘探、地电、重力、磁力等)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层变化,以便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信息。

7. 剖面分析和构造地质模型:通过地质剖面分析和构造地质模型建立,可以揭示地下地层的空间分布和构造形态,从而理解地球构造和演化的规律。

理解这些重要的构造地质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地壳变动和地震活动等地质现象,并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裾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是按构造规模大小划分的级别。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研究步骤:野外地质观测、地质填图;模拟实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几何学研究包括形态、方位、产状、规模、级次、分布及组合规律等;2.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成环境与形成过程;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及构造演化的历史分析等.简述构造地质学的最新发展,如地幔热柱研究。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岩石圈)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本节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第一节沉积岩的原生构造一、原生构造的基本概论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它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

岩层则是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岩层的顶、底面主要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如斜层理、粒级层理、波痕、干裂等来识别。

二、理解和识别原生构造研究意义三、如何运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

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补充概念:地形、地形图、比例尺、等高线、等高线距、地质图、地质界线等一、水平岩层及其特征本节重点:如何运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构造地质学-08岩浆岩体构造

构造地质学-08岩浆岩体构造

构造地质学
2020年2月3日星期一
12
§6 6岩.2浆岩岩浆体岩构体造的产状及其构造控制
⒈不整合岩浆侵入体 ⑶岩墙
岩墙既可以呈单条产出,但自然界中常见其由若干条或上百条 聚集呈岩墙群,并在岩株边缘或火山中心的周围集中,平面(地表) 上构成自中心向外散开的放射状和围绕中心的环状岩墙,剖面上构 成向上散开、向下收敛的锥状岩席。
构造地质学
2020年2月3日星期一
18
§6 6岩.2浆岩岩浆体岩构体造的产状及其构造控制
⒉整合岩浆侵入体(协调侵入岩体) ⑶岩盆 是底面和顶面均向中心倾斜的盆状岩浆侵入体。它的 形成与构造盆地、开阔的短轴向斜有关。规模一般较大, 面积可达几千平方千米,厚由几百到几千米。通常认为其 形成和产出与构造盆地有关,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和碱 性岩构成。
构造地质学
2020年2月3日星期一
13
§6 6岩.2浆岩岩浆体岩构体造的产状及其构造控制
构造地质学
2020年2月3日星期一
岩墙群
14
§6 6岩.2浆岩岩浆体岩构体造的产状及其构造控制
⒈不整合岩浆侵入体 ⑷岩浆底辟 是一种上部大,下部 小的瘤状岩浆侵入体。 当岩浆沿着通道上升刺 穿了部分围岩,并使上 覆岩层隆起形成穹隆。 剥蚀后出露地表,平面 上呈近似圆形。
岩浆岩体产状:岩浆岩体的形态、大小,以及它在地 壳中的位置和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在自然界中,岩浆岩体的产状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 岩浆岩体产状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内因——岩浆本身的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压力大小及 温度高低。
外因——1 岩浆岩体形成前的区域构造环境; 2 形成时的构造运动状态;
3 形成时的深度和围岩的性质。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包括褶皱、断层、劈理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和次生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侵位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层理、波痕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等。

形成次生构造的作用力,可以来源于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也可以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构造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构造的重要标志。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②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②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

同时还要研究各种构造形态的描述、制图及其表示方式,以及与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及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据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围;小的可在露头甚至,块手标本上即可表现其全貌;更小的则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成为“构造尺度’’。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显微型等级别。

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人手。

构造地质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小型地质构造。

较大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则隶属区域大构造学的研究范畴;,全球范围内地壳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则属于全球构造学的研究范畴。

构造地质学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好后续的其他得业课程,如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煤田、石油地质等课程奠定基础。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适用)课程编号:14009 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理科基地本科生的必修课。

它是建立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和普通物理学、力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基础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构造分析、构造物理学、区域大地构造学、实验构造学、岩石圈流变学等课程和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断裂、褶皱、面理、线理等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的描述和分析;面理、线理产状测量、V字形法则、极射赤平投影等构造几何学方法;构造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流变分析的力学基础、典型构造力学分析示范以及基本构造现象的野外观测。

具体内容如下:绪论(2学时)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意义概述第一章原生沉积构造与线理、面理产状(4学时)层理类型、岩层变新方向的确定、岩层接触关系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原生沉积构造与软沉积变形;线理和面理产状要素、测量方法与图面表示第二章赤平投影、地质读图、图切剖面与构造等值线(12学时)赤平投影的原理方法与基本操作,赤平投影的应用与计算机实现;读地质图、V字型法则;图切剖面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构造等值线及其计算机实现第三章断裂构造基础(6学时)断层几何学、运动学、构造岩、断层面特征;节理及其组合第四章断裂系统分析(6学时)逆冲系统几何学、逆冲双重构造、反冲和冲起、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逆冲系统中的转换断层;伸展系统几何学、伸展双重构造、犁式扇、半地堑、滚动背斜、伸展系统中的转换断层;走滑系统几何学、走滑断层尾端效应、拉分盆地、转换拉伸与转换压缩、花状构造、走滑双重构造第五章褶皱构造(10学时)褶皱几何要素、褶皱产状要素、褶皱面向、褶皱分类、等斜线及其编制方法、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对称褶皱与不对称褶皱、褶皱倒向、寄生褶皱、轴隆区与轴陷区、协调褶皱与不协调褶皱、叠加褶皱、褶皱形成机制与褶皱系统、纵弯褶皱与横弯褶皱作用、弯滑与弯流第六章面理、线理与组构(6学时)面理与线理的基本术语;四类主要劈理:板劈理、破劈理、褶劈理与压溶劈理;透入性与非透入性;连续劈理与间隔劈理;缝合线构造;面理与褶皱的关系;线理主要类型:断面檫线与层面檫线、皱纹线理、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交面线理;杆状构造、窗棂构造与香肠构造;压力影构造;组构、自由组构、优选组构、均匀组构与非均匀组构;构造标本观察与描述第七章应力分析基础(6学时)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主平面、主方向、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应力状态、应力椭圆、应力椭球、应力莫尔圆;应力场与应力轨迹、典型构造应力分析(以雁列脉与旋卷构造为例)第八章应变分析基础(4学时)应变、线应变、剪应变、无穷小应变与有限应变;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应变椭球、主应变;简单剪切、纯剪切、递进变形、弗林图解;应变场第九章韧性剪切带(2学时)韧性剪切带的概念、韧性构造岩、韧性剪切带的应变场特征第十章岩石流变性质(2学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粘性、塑性、韧性、粘弹性;蠕变与松弛;温度、围压、应变速率、孔隙流体压力等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岩石变形微观机制简介第十一章构造标本观测分析和构造模拟实验(4学时)观测分析脆性、韧性和脆韧性变形的构造标本,进行描述和初步的成因分析;了解构造模拟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构造模拟方法和思路的学习。

GZDZ0-08湘潭大学地质学

GZDZ0-08湘潭大学地质学
8
构造运动类型 2.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 2.垂直运动(升降 运动) 运动):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 岸古罗马时代的著名大理 石柱是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的最好例 石柱是升降运动的最好例 柱子下部一段是在 子。柱子下部一段是在 1533年火山喷发时被火山 1533年火山喷发时被火山 灰掩埋部分,柱面光滑; 灰掩埋部分,柱面光滑; 其上2.7米一段在地壳下 其上2.7米一段在地壳下 降时淹没在海水中, 降时淹没在海水中,被海 水和牡蜊侵蚀了许多小孔。 水和牡蜊侵蚀了许多小孔。 18世纪中期,全柱升出海 18世纪中期 世纪中期, 19世纪 世纪, 面。19世纪,地面又开始 下沉, 下沉,柱脚已被淹在海运动: 1.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 地壳或岩石圈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平行于地 沿地球表面切线( 球表面)方向运动叫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 球表面)方向运动叫水平运动。常用地理方位来表示其 运动方向( 运动方向(E、S、W、N)。 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水平扩张、 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水平扩张、水平 水平挤压或水平扩张 错动。因而引起岩石和岩层强烈的弯曲褶皱、断裂, 错动。因而引起岩石和岩层强烈的弯曲褶皱、断裂,形 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巨大的地堑、沟谷等。 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巨大的地堑、沟谷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地 质构造的学科。 质构造的学科。(研究固态岩石的变形或改 造。) 地质学三大基础学科
构造地质学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年 月 日星期二 岩石学
岩石学
2 构造地质学
构造运动的概念及类型
构造运动的概念
地球动力引起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构造运 地球动力引起岩石圈变形、 动, 有时又称为地壳运动。 有时又称为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 岩石圈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持续不断地运动中, 岩石圈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持续不断地运动中, 但运动速度通常是十分缓慢而不易被人们直接察觉出来, 但运动速度通常是十分缓慢而不易被人们直接察觉出来, 只有当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发生变形、断裂、应力突然释 只有当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发生变形、断裂、 放导致比较强烈的地震时,才能被人们觉察到。 放导致比较强烈的地震时,才能被人们觉察到。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精选全文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直线称(真)倾斜线,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简介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它是介绍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地质构造)、阐述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形成这些构造的作用力方向、方式和性质的学科。

课程从介绍岩石变形的基础力学与流变学理论出发,重点介绍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线理等中小尺度上发育的构造型式及其形成的力学条件与运动学过程。

伸展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韧性剪切带构造等重要构造型式的主要特点作为课程中的主要介绍内容。

第一章、概述一、构造地质学及其内涵在山区高速公路两侧的峭壁上、在基岩出露的地方或在水库旁的悬崖上,我们总可以看到很多自然界的岩石具有成层性(层理、片理或劈理等),而且这些岩层经常发生变形,弯曲(褶皱)或破裂(断层或节理),构成奇异的自然景观。

这些由自然力(或地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成层性以及岩层的弯曲或破裂现象就是地质构造。

构造地质学就是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包括地球岩石圈内岩石变形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线理等的几何学特点,产生这些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条件,以及这些地质构造形成的基本过程(或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的科学。

地质构造的规模变化很大,从地壳尺度或全球规模、地区尺度或中比例尺区域规模、露头或手标本规模、显微乃至亚微尺度。

在不同的尺度上,地质构造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

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多限于对中比例尺区域规模、露头尺度和手标本尺度地质构造的描述、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构造地质学学科研究中的渗透与应用,却大大地拓宽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尺度与研究领域。

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领域特点表现为,在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宏观更宏观,从手标本尺度向区域乃至全球尺度发展;微观更微,从应用显微镜的微观尺度到利用电子显微镜的亚微尺度的研究。

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内容包括几个主要方面:地质构造的几何学,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描述、产状与形体方位分析以及各种地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组合规律;地质构造形成的运动学,主要指地质构造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运动方式、运动方向与基本规律;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学,包括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及其变化、动力来源;地质构造的成因分析,主要讨论地质构造的形成环境、形成条件、岩石变形机制与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2008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29构造地质学考研试题

2008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29构造地质学考研试题

机密★启用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科目代码: 829 科目名称:构造地质学
考生姓名:公众号考生编号:关注“地质考研招聘”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本试题纸上和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填写考生姓名和考生编号
等信息。

2.所有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无效。

3.必须使用黑(蓝)色字迹的钢笔、圆珠笔或者签字笔书写。

4.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本试题一并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特别提醒: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及草稿纸上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起交回。


*:真题。

构造地质学08-褶皱构造

构造地质学08-褶皱构造

三、横弯褶皱作用与同沉积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在横弯褶皱作用中,如果 岩层呈低韧性状态,在背 斜顶部形成地堑。如果是 穹形隆起,则可形成放射 状或环状正断层。 如果基底大规模发生隆起, 盖层形成大规模挠曲。
三、横弯褶皱作用与同沉积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在横弯褶皱作用过程中的流动作用及伴生构造。
八、底辟作用
底辟:
地下深处的高塑性物 质(岩盐、石膏或 岩浆等)在重力差 异作用下,呈圆柱 状向上流动刺穿上 覆岩层或使上覆岩 层拱起,形成底辟 构造。
八、底辟作用
本讲要点
褶皱成因 横弯褶皱作用 滑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 膝折作用 压扁作用 底辟作用
思考、讨论题
说明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形成机制。 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形成剪切褶皱 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自然界较少见到剪切褶 皱? 压扁作用及其在不同褶皱阶段的表现特征。 膝折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七、膝折与膝折作用
膝折:褶皱两翼平直,且转折端呈尖棱 状的褶皱。
不对称膝折 对称膝折 共轭膝折
膝折作用
膝折形成的条件:
多发育在弹性或粘弹性材料中; 岩性均一、岩石的成层性发育; 岩层间的粘性较差,单层内部粘性较强; 层面上具有初始不规则。
膝折作用
膝折的形成
膝折是通过围绕两翼交线(枢纽)的旋转和 层间滑动形成的。
切层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包括:
厚度变化—相似褶皱或Ⅱ类褶皱。 无中和面。任一剪切面上所有各点的应变都是 相等的。 剪切面上剪切作用方向与岩层的关系:在褶皱 枢纽线两侧的剪切方向相反。
四、剪切褶皱作用
褶皱的形成条件是:
密集简单剪切面; 不均匀简单剪切作用。 对于中浅变质岩区普遍发育的具有轴面劈 理的褶皱而言,滑褶皱作用的贡献是很有限 的。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地质事件:
• 地震: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突然破裂,释放能量,产生地震 • 火山活动: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和火山岩 • 变质作用:地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地壳和岩石
地壳形成与演变的研究方法
地质观测与描述:通过野外 地质调查,收集和描述地壳 形成与演变的构造现象,揭 示地壳演化的特征和规律
• 地震是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突然破裂,释放能 量,产生地震波的现象 • 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岩石的破 裂、地震波的传播等
火山活动的基本原理与成因:
• 火山活动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表,喷发形成火山 和火山岩的现象 • 火山活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岩浆 的喷发、火山喷发的环境条件等
地质意义:
•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有助于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 分析地球内部构造与地表构造的关系,为地震预测、资源勘查等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地球内部过程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的研究方法
01 地质观测与描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和描述地球内部的构造现象,揭示构造特征和规律
DOCS SMART CREATE
构造地质学:探索地球的形成与演变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构造地质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和演变的地质 学分支
• 构造:指地球岩石圈的形态、结构和 组成的变化 • 演变:指地球岩石圈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发展变化过程
02 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的演化过程和机制
03
地球物理方法:利用地震波、重力、磁场等地球物理手段,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进行探测和研究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1、何为地质构造?答: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者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答:构造地质学 (广义):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及其成因机制,以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构造作用或者构造运动常是其它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者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构造地质学(狭义):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答:石油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结构,建造方面,也包括变形,改造方面。

石油地质构造研究是石油地质研究的一根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变形和演化是成藏和保存的一个控制因素。

第二章一、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答: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份、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是指同一个地质时代的岩层组合。

岩层:两个平行或者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答:海侵层位在垂向剖面中表现为由下向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由浅水到深水,由氧化到还原,海退层位与此相反。

《构造地质学》第1 页共44 页海侵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地质界限超过老地层,并盖在其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海退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分布面积比老地层小。

3、什么是原始倾斜?答: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答: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浮现岩性变化,称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做穿时现象。

构造地质学2003-2008考研真题

构造地质学2003-2008考研真题

中国地大北京2008年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一、简述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的研究方法。

二、论述纵弯褶皱内部的应变分布形式与伴生构造基本特征。

三、论述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构造组合形式。

四、阐述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五、论述走滑构造系统应变状态、伴生构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六、下列两题任选一题回答1、简述裂谷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2、简述影响岩石变性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七、简要解释下列术语(任选6题,每题5分,共计30分)1、断弯褶皱作用(fault-bend folding)2、S-C组构3、均匀应变4、劈理5、窗棂构造6、褶皱轴7、节理组8、侏罗山式褶皱9、构造置换中国地大北京2007年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一、简述中和面褶皱作用的应变特征及其伴生构造组合类型与分布状况。

二、简述在浅变质变形沉积岩区确定地层层序的沉积与构造变形标志。

三、试述判断一低角度断层是逆冲推覆构造还是伸展剥离断层的主要标志。

四、简述劈理结构分类的依据及劈理结构分类的主要类型。

五、简述节理分期与配套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六、下列两题任选一题回答:1、简述韧性剪切带剪切运动方向判别的主要依据;2、论述变质核杂岩构造的组成要素及其形成过程七、简要解释下列术语 .1、花状构造2、断展褶皱作用(fault-propagation folding)3、共轴变形与非共轴变形4、连续变形与非连续变形5、逆冲叠瓦扇6、拉分盆地(pull-apart asin)7、流面与流线8、应变椭球体9、构造置换10、构造层次中国地大北京2006年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一、简述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论述纵弯褶皱作用伴生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三、论述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构造组合形式。

四、简述褶皱位态(空间方位)分类的依据以及褶皱位态分类的基本类型。

构造地质学书本提要

构造地质学书本提要

一、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变位,而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诸如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地质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史,并进一步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及动力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构造现象主要是在成岩后形成的次生构造,但对沉积岩在成岩过程中、岩浆岩在侵位和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原生构造也要加以认识和研究。

构造尺度可以分为巨、大、中、小、微、超微等级别,不同的构造尺度其研究任务与方法不同。

●野外调查通常是从小或中尺度构造现象入手;●室内研究则为微、超微尺度研究;●巨、大型尺度研究已属大构造研究领域,除上内容研究之外,还需对该区地层,沉积相和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分析。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空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实践意义与国民经济建设想相关,有利的方面,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受一定的构造控制,不利的方面,如地震活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保护、改善利用环境地质,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等都与构造地质密切相关。

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稳定性实例1、法国马尔帕赛水坝薄拱坝坝高60m,底宽6.26m,顶宽1.5m,修建在片麻岩上。

1959年12月2日,当水库接近满库时坝体突然崩溃。

其中地质上原因是坝上游拉应力分布区内陡倾张裂隙和缓倾软弱面相连,导致孔隙水压急剧增高,引起坝基滑移。

2、四川永川县陈食水库坝基渗漏,在坝基附近岸坡坡脚处,风化泥岩中发育一组与岸坡走向平行的陡倾卸荷裂隙,有的开口达20cm之大,渗漏造成的。

3、安徽梅山水库连拱坝坝肩破裂,受右坝肩花岗岩体内一组平缓裂隙向河谷方向滑移导致。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1.2 尺度(scale)尺度: 指物体的规模大小。

构造尺度:指构造的规模与大小。

1.3 构造层次(layers)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1.4 构造学(tectonics)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及机理的一门地球科学分支学科。

2. 课程性质构造地质学是广义构造学(Tectonics)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地质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各式各类构造地质现象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和成因机制。

它将给学生教学有关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技术技能。

第二讲地质体的界面及其产状要素1. 地质体及其界面1.1 地质体的概念地质体:各种成因的自然岩石体或土质体。

特点:形态各异,尺度多样,性状不同1.2 地质体的界面地质体间及其内部几何的、物理(物质)的、状态的界面。

特点:多类型、多尺度、多成因、多物理环境1.2.1 实际物理界面岩层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面理等1.2.2 几何界面:褶皱轴面等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两条线可以构成一个面,而线又是点的集合。

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地质体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系列面和线的集合体。

1.2. 3 面状和线状构造的概念面状构造: 指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呈面状的结构面。

线状构造:指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呈线状的物体。

2.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虽然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从几何学看,其基本结构可归纳为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

观测和确定构造的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方位和空间状态,即其产状,则是构造研究的基础。

一般认为:除盆地边缘外,沉积岩层的初始产状都是水平的,受到变形后,它们的产状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这是研究地质界面产状在变形前后发生变化与否的重要的基础性参考坐标。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认识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认识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认识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1、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的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成岩过程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必须涉及,因为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

2、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小至岩石内部的组构特征,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中小型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和显微构造学将在后续课程中介绍。

3、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2)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力学条件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叠复演化的历史。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1、岩石圈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由构造运动形成的。

目前,在野外见到的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它们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在实验室中再造。

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岩石变形,分析构造力作用的方式,探讨变形过程特点及其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

构造地质学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序法”。

2、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质构造是三维空间的地质实体,将野外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用一定比例尺反映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这对于分析构造的几何形态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质制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航片、卫片及地球物理资料,不仅弥补了地表观察的局限,而且获取了深部构造的信息。

3、变形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重要手段,也是构造研究中进展比较显著的一个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构造地质学试题代码:
1.基本概念(每题3分,共30分)
(1)糜棱岩;一种细粒的、具强烈面理化的断层岩,形成于韧性剪切带内,其主要特征是:与原岩相比,力度显著减小;具强烈的面理和线理;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

(2)拉分盆地;是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拉分盆地形似菱形,曾称为菱形断陷,盆地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两短边为正断层。

(3)活动断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在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4)韧性剪切带;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

(5)新构造运动;是指新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6)蛇绿岩;是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和深海沉积层组成的一套特殊的岩石组合,是古洋壳消减后残存的碎块。

蛇绿岩的存在,标志着古洋盆的消失,因此是鉴别古俯冲带和地壳缝合带的重要标志之一。

(7)叠加褶皱;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8)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

(9)应力、应变;应力是指某一瞬间作用于物体上的应力情况,而应变是指与初始状态比较的物体变形后的状态。

(10)褶劈理:滑劈理或应变滑劈理在形态上就是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2.简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纵弯褶皱与横弯褶皱的形成机制
(2)断层性质与运动方式的鉴别标志
(3)不整合类型及其研究意义
不整合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
3.论述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共25分)
(1)华北克拉通(或扬子克拉通)的形成演化过程
(一)早前寒武纪基底发育
1.太古宙-陆核发育与结晶基底形成:太古宙-陆核发育与结晶基
底形成(3800Ma-2500Ma )太古宙的构造格局是以相互分离的陆核和夹持其间的绿岩带共同构成。

其岩石组合包括两种类型:麻粒岩-片麻岩和绿岩带。

晚太古宙的末期(2500Ma的五台运动)陆核聚集,绿岩带成为陆核聚集的焊接带,形成古陆块。

2.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褶皱基底形成: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
褶皱基底形成(2500Ma-1800Ma )古元古代华北陆块的构造演化是以古陆块的进一步裂陷、再拼合,原始华北陆块最后形成统一的基底。

古元古代初期,华北古陆块内部的多条活动带又重新活动,经过吕梁运动,华北古陆块再次拼接成为统一的克拉通,而且由于边缘的增生,克拉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华北陆块。

(二)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1.中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再破裂:中元古代-古大陆的再破裂(1800Ma-1000Ma )中元古代早期,华北陆块内部和边缘出现了大规模的破裂和裂陷,北缘形成白云鄂博-渣尔泰-狼山裂陷槽、中部形成了燕辽裂陷槽、南缘形成了熊耳-吕梁裂陷槽,并使秦岭-大别地块从华北陆块南缘分裂出去。

同时,在华北陆块内部还伴有大规模非造山期岩浆活动和大量的基性岩墙群的侵入,体现了刚性地壳的性质。

2.新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会聚和拼贴:新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会聚和拼贴(1000Ma-800Ma )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华夏古陆之间及与川滇藏古陆之间都发生过碰撞拼贴,形成了古中国大陆,构成了Rodinia 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三)古生代-稳定大陆演化:寒武纪-奥陶纪:稳定浅海沉积,碳酸盐岩为主;志留纪-泥盆纪:华北古陆抬升,缺失沉积;
石炭纪-二叠纪: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碎屑岩为主,中国华
北主要成煤期。

(四)中新生代-构造活化与陆内造山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发生了大规模裂陷作用,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岩浆活动和裂陷盆地的充填序列清楚地记录了150Ma以来的幕式裂陷过程。

多幕裂陷作用是地球节律现象在盆地演化中的具体表现,也是认识地球表层演化节律的重要方面之一。

(2)造山带类型与基本特征
俯冲造山模式
碰撞造山模式
移植地体与造山作用
内硅铝质造山作用
复合造山模式
命题组长:
命题组成员:
2008年3 月4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