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
经口齿状突切除治疗延髓腹侧压迫症(附3例报告)
三维重 建提示 颅颈 交界 区成 角畸形 , 颅底 凹陷 , 突上 部超 过 齿状
腭枕线 约 6mn l 。例 3 颈椎和 颅底 M I , R 示在 寰枢椎 和斜 坡 区可
充分切除骨周围的粘连组织、 解除硬脑膜的束缚, 只有充分解除 硬脑膜的束缚才能达到有效的减压。
保证 硬脑 膜的完 整 性 是避 免 C F漏 和预 防感 染 的重 要 基 S 础 。维持 颅颈交 界处 的稳定 性是 经 口咽 ^ 手术 的另一个 大 的 、 路
年9月至 1 月收治的 3例延髓腹侧受压患者。其 中2例为齿状突压迫 ,例为脊索瘤。结果 2 1 1 例齿状突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 善, 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 例脊索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个月后发生 C F , 1 2 S 漏 经过修补和皮瓣转移治愈。结论
路是治疗 延髓 腹侧 受压有 效 的方 法 。采用显 微手 术充 分切 除病 变 、 严密缝 合 和必要 的 固定 是减 少并 发症 的重要措 施 。
中2 例枢 椎齿 状 突压 迫 , 例 脊 索瘤 压迫 。均 行 经 口入路 病 变 1 切除术 , 术后症 状 明显 改 善 , 例术 后 发 生 C F漏 , 过 手术 修 1 S 经 补和转 移皮 瓣而治 愈 。现报告 如下 。
l 资料 与方 法
压迫到颈 、 延髓的腹侧, 一类畸形又称为齿状 突 一斜坡型压 这
颅颈交界处异常
颅颈交界处异常
枕骨,枕骨大孔或第一,二颈椎的先天性或获得性骨质异常使下脑干与颈段脊髓的活动空间有所缩小,有可能造成小脑,后组颅神经和脊髓的症状.
由于脊髓有一定的柔顺性,易感受间歇的压迫,颅颈交界处的若干类型的病变可以产生一些症状,后者不但在不同病例中各不相同,而且还可时隐时显.当寰椎与枕骨发生融合,齿状突后枕骨大孔前后直径<1 9mm时,可以引起颈段脊髓病变.平底颅是不引起临床症状的颅底扁平畸形;在侧位头颅X线摄片上,斜坡平面与前颅凹平面的相交角>135°.颅底凹陷(齿状突伸入枕骨大孔)产生短颈项,伴有小脑,脑干,后组颅神经与脊髓体征组合而成的各种临床表现.Klippel-Feil畸形(颈椎骨的融合)除颈部畸形与颈椎活动受限外,通常不引起神经症状.寰枢椎脱位(寰椎相对向前移位)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脊髓压迫症.
病因学
先天性异常包括凿状突小骨,寰椎吸收或发育不全,与Chiari畸形,骨发育不全可造成枕骨大孔变窄,产生神经压迫.Down综合征,Morquio 综合征(Ⅳ型粘多糖沉积病),以及成骨不全都能引起寰枢椎不稳与脊髓压迫症.
获得性异常可由外伤或疾病造成.当枕骨-寰椎-枢椎复合结构受到损伤时,在出事现场发生的死亡率很高.可能骨质的损伤(骨折),韧带的损伤(脱位),或复合伤(颈2 半脱位,经枢椎的颈髓延髓交界处损伤与骨
韧带的破裂).半数是由车祸引起,25%由跌跤造成,10%由娱乐活动引起,特别是跳水意外.原来有颅颈交界处异常的病人在发生轻微颈部损伤后可以激发程度不定的进展性症状和体征.颈椎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转移性疾病可引起寰枢椎脱位.颅颈交界处的缓慢生长的肿瘤(如脊膜瘤,脊索瘤)通过对脑干与脊髓的压迫也可产生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与Paget 病可造成颅底凹陷伴脊髓与脑干压迫.类风湿性关节炎是颅颈不稳定性最为常见的病因,外伤,肿瘤侵蚀或Paget病也可引起颅颈不稳定性.
颅颈交界区创伤性病变影像学研究进展
具有 重要 的意义。介 绍传统 x线 、C T和 MR 等影像学检查方 法在该 区的应 用,比较 各种检查 方法的优 势 以及 I
局 限性 ,并 总 结 了该 区创 伤 性 病 变的 影像 诊 断 。 关键词 颅 颈 交界 区 ;体 层 摄 影 术 ,x 线 计 算机 ;磁 共 振 成 像
一
多层 螺旋 C T重 组 可 以准确 地 评 价寰 枕 关节 损
影像 结 构 间存 在投 影 重叠 , 导致 该 区有些 结 构模 糊 不易 分析 , 因此颅 颈 交界 区骨 折在 x线 平 片上 诊 断 准 确 性 较低 , 其 是 枕 骨 髁 骨 折 , 难 作 出准 确 诊 尤 很
断 。但 是 侧 位上 可 以显 示 颈前 软 组织 肿胀 , 有 创 对
干 生命 中枢所 在地 , 旦损 伤极易 导致 严重后 果 。 一
影 ,有 利 于危 重 病 人 的快 速 诊 治 和微 小 骨 折 的发 现 。另外 由于多 层螺 旋 C T采用 了不 同 的数据 采 集 系统 和重 建 算法 , 大大 提 高 了影像 的质 量 和空 间分 辨 力 。采用 薄层 ( m 层厚 ) 旋 C 2m 螺 T扫描 , 在 较 能 短 时 间 内一 次螺 旋 完成 扫 描 , 因此 大 大缩 短 了检查
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2014 版)
-|+
一、前言
近10 余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其中,颅底内镜技术发展尤为迅速。
颅底病变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学科领域,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神经内镜技术以其视野广阔、成像清晰、手术创伤小、病变处理彻底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起源或侵及颅底的各种病变的治疗。
随着神经影像、神经监测和神经导航等神经外科新技术的发展,高速磨钻、激光、超吸、支持臂等新设备的改进,颅底内镜手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适应证进一步拓宽。国内颅底内镜技术发展水平目前并不均衡,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颅底内镜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具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多以经验治疗为主,缺乏循证医学的指导。所以,有必要制订有关颅底内镜手术技术的专家共识,规范和指导颅底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技术I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本共识有机结合了基于专家临床经验的临床指南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循证指南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在广泛收集专家组临床经验、临床证据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并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制定了颅底内镜诊疗相关技术的临床指导意见。
共识制定参照了世界卫生组织的WHO 指南编写和 AGREE II 发展的临床指南编写方法学原则,首先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全国考评委员会会商确定共识编写组的组长和副组长人选,然后邀请全国知名的颅底内镜技术专家,以及神经外科专家、统计学专家、学者组成共识编写组。编写时首先提出临床问题,然后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确定检索手段、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的文献证据,收集共识推荐意见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按GRADE 证据质量分级评价证据质量,按证据级别评价各项研究结果在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最终明确其对共识的指导意义,达成推荐级别,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
神经内镜下经口入路的解剖及应用
神经内镜下经口入路的解剖及应用
杨炳男;牛光明;刘展;陈建设;单春格;王凤伟
【摘要】Aim: To analyse endoscopic transoral ventral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anatom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m -provement of odontoid resection .Methods:A total of 36 cases of dry skull base , 5 atlantoaxial specimens were observed . Neuroendoscopic anatomy of ventral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region was carried out in 10 Han adult cadaver
head specimens . Results:The height of the anterior tubercle of the atlas was (9.8 ±0.7) mm, and the thickness was (8.1 ±0.6) mm;the h eight of the odontoid was (13.1 ±2.7) mm, and the thickness was (14.2 ±2.4)
mm.Cadaveric head simulated op-eration need no soft palate incision exposure .The ends of F12 single lumen catheter were respectively sutured with the root of the soft palate through the nasal cavity .The catheter was moderately suspended to completely expose the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The 1/2 anterior tubercle and the odontoid base of the atlas were ground under neuroendoscopy and the top of the odontoid was taken
颅颈交界区畸形治疗分析
定f J ] . 郑州大学学报 , 2 0 0 8 , 4 3 ( 6 ) : 1 2 3 1 .
【 2 】 Me n e z e s AH. S u r g i c a l a p p r o a c h e s :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a r e a n d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 t ' r a n s o r a l - t r a n s p a l a t o p h a r y n g e a l a p p r o a c h t o t h e c r a n i o c e r v i c a l j u n c t i o n ' ’ [ J ] .
年 4月共收治患者 4 6例 , 现报道如下 。
1资料 与 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畸形 , 解除压迫 , 疏通脑脊液循环 , 保持颅颈 区解剖稳定 。 传统 的减压术需切除枕 骨及第 l 一 4颈椎椎板充分减压 , 但 其 存 在明显缺 陷:①硬脑膜敞开可造成少量组织渗液进入颅 内, 造
1 . 4手 术 方 法
如上所述 , 各种术式各具利弊 ,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 、 经济 情况及条件 , 术者能力等选择合适术式。 本病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 治疗亦不 同 , 值得进一步研究 。
局部解剖学中常见三角区及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中常见三角区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三角区;临床应用
在人体内有许多三角区,它们是局部解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的三角区是手术中寻找血管的标志,有的是穿刺部位,有的用作鉴别疾病,有的为危险区等。因此掌握三角区对系统学习局部解剖学,指导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头部三角
危险三角为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面静脉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经面深静脉、翼丛等与海绵窦交通。
学海网
口角平面以上的面静脉常无静脉瓣,当面部感染引起疖、痈时,可经上述途径至海绵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脑膜炎等,故该处感染应避免挤压。磨牙后三角由下颌骨内斜线和外斜线向上延伸相交而成。其基底部是最后磨牙的远中面,为下牙槽神经传导麻醉时穿刺点的重要标志之一。颊脂体三角位于颊粘膜下,底位于颊部,尖端靠近翼下颌韧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亦为下牙槽神经传导麻醉时穿刺点的重要标志之一。外耳道上三角(Macewen三角)位于外耳道上棘(Henle棘)的后方。上界为颧突后根的水平延长线(颞线),前界是骨性外耳道后缘的切线,后下界为自颧突后根的延长线引至外耳道下缘之斜线。乳突凿开术时应以此三角和Henle棘为标志,开放鼓窦和乳突小房。但应注意勿向上误入颅中窝或伤及硬脑膜,向后易伤及乙状窦。脑桥小脑三角脑桥臂、延髓与小脑交界的三角形区域。前庭蜗神经根和面神经根恰连于此,在其上方有三叉神经根,下方与舌咽神经根和迷走神经根邻近,后方为小脑。因此,当此处有炎症或肿瘤时,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脑桥小脑角综合征。最常见的是听神经瘤和蛛网膜炎等,随着病灶的扩大逐渐影响周围结构,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此三角的血管、神经走行较为复杂,在其内手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上述结构[1??3]。
显微直视下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
医学 信息 手术学 分册 20 年 3月第 2 卷第 3 07 O 期
显 微 直 视 下 经 口咽人 路 齿 状 突 切 除术
郭 东才 周 文科 闰长祥 , ,
( . 乡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神 经外科 , 1新 河南 卫辉 4 30 2 北京三博脑科 医院神 经外二 科) 5 10;.
ma e t e a tro o r s i n t r i t m n u e o e v c l p n 1 w r o n lt e p t n s Re u t Go d d h n e i rc mp e so o b n se a d s p r rc r i a i a . e ef u d i a l ai t . s l a i s nl l e s o
ga apoc . ahlg nld d 1 a et wt haiIma o aina d3 wt airiv ̄nt n cue e p rah P tooyicu e 3 p t ns i C i l r t n i b sa a ai a sd b l i h r fm o h l n o y re m t da hisAltept ns e i n sdb I c n ig O e mi poes n ai rn a ai , hc hu ao r ri lh ai t w r da oe yMR a nn . dn d rcs db s a v ̄nt n w i i t t. e e g s a l i o h
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Mira ao f u oc i l  ̄rmeltrl p rah F 驰 凡 Z U 凡 , I a m n e a(  ̄at n e con tmyo b ci t e ea p o c UA , H s pae a a L  ̄ n i, t lDp r tfⅣ me o A i o i lfH bi ne nvr ,aghn03 0 C i ) f o H s t ee U idU i s T nsa 6 00,hn  ̄tua p a o t e a
n le b r ni rae ug a f eo adjgiru e a ces sr c edm. u t c n il r
esutr ai cr c nt nrg ni cmpe ;o rs e c sr t c eo cn o— ev aj co i r u fr il u i e o s o l t gapt r u- x h mio
・
44・ 6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 1 年 7月第 1 01Leabharlann Baidu3卷第 4期
JN r h aC a Me a U i r t 2 1 u ,3 4 o hC i ol Sc n esy 0 1Jl 1 ( ) t n l v i y
枕 下 极 外侧 人路 的 显微 解 剖 研 究
lnma s n aa t r el gwt ptooia cags fh r o ev ajnt nrg nsfl. e o s Mi oug ad r dp r e f a n i a l c hne ec ̄i—cri c o i a yM t d c sr . ka me r o d i s h h gl ot c u i eo l e h r i
研究生答辩PPT模板
[
2.神经内镜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应用,代表 着神经外科手术设备的不断进行更新,同时 也为神经外科医师带来了手术操作观念上的 改革,该技术利用神经内镜产生的照明和成 像,通过人体诸如:鼻腔、咽腔、蝶窦、筛 窦、上颌窦等自然孔道或者间隙进行手术操 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痛苦。
感谢答辩委员会专家!
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 的解பைடு நூலகம்学研究
研究生:陈建设 专 业: 外科学 导 师:马云富 主任医师
目录
1. 研究背景
论 文
2. 研究目的
的 题
3. 研究内容
目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6. 结论
• •
研究背景
1.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一直被公认
为是手术的禁区,近年来,随着显微镜下解剖和 操作技术的进步,颅颈交界区成为了神经外科医 师不断竞相研究的热点区域。
内镜下经鼻优势:
(1)操作更简单灵活。 (2)内镜下几乎无视野死角,术野更加清晰, (3)不至于造成下颌关节牙齿以及舌的损伤, (4)对于齿状突的切除,从寰椎前弓上缘磨除齿状
突可以保留寰椎前弓从而术后保证了路径交界区 稳定性, (5)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减少患者痛苦,更符合目 前微创的外科理念。
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诊疗专家共识
颅颈交界区畸形(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abnor—malities)是指枕骨、寰椎和枢椎骨质、软组织和(或)神 经系统的异常病理改变,包括寰椎枕化(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颅底凹陷(basilarinvagination)、颅底 压迹(basilar impression)、颅骨沉降(cranial settling)、寰枢椎脱位、扁平颅底(platybasia)、寰枢椎发育畸
循环障碍。
局部骨质结构异常与神经组织位移导致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
获得性畸形的临床症状也可由原发病引起。
三、影像学检查
颅颈交界区畸形主要检查包括x线(包括动力位x线,前屈一后伸位)、颅颈交界区三维cT重建、椎动
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
第 8卷第 3期
20 0 2年 9月
中 国耳 鼻咽喉颅 底外科 杂志
Chn s o r a f o h n lr r l y ieeJ u l r ioa yNoo —S ul a eS r e y n o Ot g k l B s u g r
A s a t O jcie T x lr t e p r t er l f e vn a isia j c o o sa d t M f ne b t c : b et oe p e h eai r v o o v mut o mo ig c no p l u t nl n n m( i s l s r r n n i  ̄i o yo
轻 度 麻 痹 1例 , 脊 液 漏 1例 。 结 论 脑
关 键
枕下极外 侧人路 可以满 足颅 颈 交界 区腹 侧及 腹外 侧病 变手 术野 的 显露 , 是
切 除 该 部 位 病 变 的一 种 有 效 的手 术 方 法 。
词 : 颈 部 肿 瘤 /'科 学 ; 下 极 外 侧 人 路 ; 骨 大 孔 头  ̄ 1 - 枕 枕
o n e oaea ein r n op n l cin ra tr ltr l so si c a is ia u t l n jn o
ZHOU —u,S Yu p HEN in k n Ja — a g,LI Ho g l ,e . U n — n ta i 1
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枕 骨大孔腹侧 、颈静脉孔 区及脑 干腹侧 、腹 外侧 因其位 置较 深 ,与脑干 、椎基底 及其 分支动脉 、颅神经 等重要 解剖 结构联 系紧密 ,手术要求 高,枕下远外侧入路 可以从极侧 方暴露延髓 、颅颈 交界 区腹 侧 ,直视斜坡 下部 ,充分显露椎 动脉及其 分支动脉 ,周 围颅神经及脑干 ,最 大限度避免 对脑干及后 组颅神 经牵拉 ,降低 并发症发 生,是 开展延 颈交界 区的 常用手 术入路 ,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 义。该入路骨 窗切 除边 界常规 为 :上部达横 窦,侧 方为横 窦、 乙状 窦交角 ,下方 为 枕 骨大孔。不同病变主体 因其位 于颅 内、外位置 不同 ,骨窗暴 露范 围也略有差别 , 目前对 于枕髁切除 范围尚无一致意见 。
boundary is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transverse sinus and the ethylotic sinus,and the lower bound to the foramen magnum.The main
body of different lesions is diferent from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kull, a n d the exposure range of the bone window will a lso be
742
手术讲解模板: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手术步骤:
3.寰椎前弓和齿状突磨除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手术步骤:
用高速微型电钻逐步磨除寰椎前弓中段,宽1.5~2.0cm,切除前弓与齿状 突间的脂肪或纤维结缔组织,显出齿状突后,将其亦逐步磨去(图 4.13.10-5)。齿状突后方的韧带若明显增厚或钙化,应切除,直至显出硬 脊膜达到彻底减压为止。 对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区
谢谢!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概述:
枕骨大孔区腹侧肿瘤、基底动脉下段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的动脉瘤等 的手术治疗(图4.13.10-2,4.13.10-3)。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概述: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适应证: 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适用于: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手术禁忌: 1.口咽部有急性炎症。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手术禁忌: 2.长期严重四肢瘫痪,已发生关节强直、 肢体畸形,或呼吸极度困难者,手术应慎 重。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术前准备: 1.术前一周开始用1∶5000呋喃西林液漱 口,0.25%氯霉素液滴鼻。术前3天全身用 抗生素。
手术资料: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术
手术步骤:
腹侧肿瘤,应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决定 骨质磨除范围。显出肿瘤后,逐步切除之。 对椎基底系统动脉瘤或硬膜内肿瘤,尚需 切开硬膜,再处理动脉瘤或肿瘤。
前路经口齿状突切除术
•骨科教程•前路经口齿状突切除术
安岩王扬
颅颈交界区,无论是从解剖学还是从功能关系方面来看都是复杂而独特的区域先天性畸形、肿瘤、骨折和感染都可能在齿状突发生⑵。由于紧邻神经结构,这一区域的病变可能引发神经压迫症状,最常见的包括颈痛、肢体无力、肢体麻木、肌张力增高或感觉异常、步行困难等,有些患者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构音困难⑶O为解决上述问题,神经减压往往是十分必要的。齿状突切除便是神经减压方式的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便是经口入路⑷。经口入路齿状突切除术可直达病灶前方,已被证明可获得良好的减压效果⑸。其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腭咽闭合功能不全、咽部水肿(可能导致需要延长肠内营养时间及气管切开等)、脑脊液漏和脑膜炎同。目前,除传统经口入路外,经鼻入路也已成为医生的一种选择。Alfieri等⑺曾首先报道过一项相关尸体解剖研究。经鼻入路的优势在于可避免切口与唾液直接接触,降低了发生感染的可能性⑷。2005年,经鼻内镜入路行齿状突切除被首次报道叩,这一术式进一步降低了腭咽闭合功能不全(说话出现鼻音)的发生风险皿〕。尽管经鼻入路降低了多种经口入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它的应用也受到很多限制⑵。硬腭会限制枢椎下椎体的暴露;另外,由于鼻甲在术中会被扩宽,患者术后呼吸气流会发生改变⑷。此外,前路手术入路还包括经下颌骨及经颈部入路。前者需行下颌骨截骨,创伤大,应用少;后者改良自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切口属于I类,理论上可降低脑脊液漏后脑膜炎发生的可能性,具有一定应用前景,但视野较小,易损伤喉返神经,在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禁忌证(如肥胖、桶状胸、颈椎严重后凸畸形等)患者无法应用E〕。传统的经口入路技术在经过多位研究者的改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明显减低“勾o在此对这一手术技术予以介绍。
前世今生:颈静脉孔区入路(中篇)
前世今生:颈静脉孔区入路(中篇)
三、“转”
(1980s初~1990s末)
1980s年代,CT和脑血管造影成为颈静脉孔区病变的必备检查,球囊闭塞试验和内分泌检查也开始成为术前常规。80s末MRI(最早1977)的引入,更填补了MRI、CT、DSA BOT影像学诊断体系的最后一环。1979年Delgado第一次进行了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这些辅助技术的进步,促使ENT在Fisch入路体系基础上,对颈静脉球瘤手术的思考“转”向两个方向:1、颅内部分肿瘤的更好切除;2、更好的功能保护(面神经、听力)。神外方面,80s~90s年代迎来了颅底亚专业的大爆发,虽然起步晚于ENT,但随着颅底内侧面的“三座大山”(前床突、岩骨嵴和颈静脉结节)一一被攻克,通向海绵窦、岩斜区和枕骨大孔的道路前所未有的敞亮,来自颅底内面观的神外入路终于与来自颅底外面观的ENT入路胜利会师。聚焦到颈静脉孔区,神外也出现了巨大“转”变:视角终于不再是局限于CPA,而是将其纳入了枕骨大孔/颅颈交界区入路体系,发展出了后外下视角的“髁旁入路”。由于两个学科的“转”在时间和形式上都相互交错重叠,若仍然以编年史的形式来记录就会比较混乱,因此将从上述三大“转”变分别记录。
文中标识:
下划线:历史上的第一次
橙色:命名相关
绿色:ENT相关
蓝色:神外相关
紫色:分级系统
灰色:长期随访报告
红色:大事件
粗体:重要手术入路或技术
参考文献和图例序号均接《上篇》
1、关于肿瘤颅内扩展(intracranialextension,ICE)
•1979 Kinney:着重从ENT角度讨论颈静脉球瘤累及颅内部分处理的早期文献,强调了与神外的合作,联合神外的乙状窦后入路,选择性地对如下病例行一期切除:肿瘤后颅窝部分较局限,且未向前方延伸而位于颈内动脉后方。处理颞骨时,保留外耳道,面神经前移位从第二膝开始(短程),强调保留与二腹肌后腹的附着以保护面神经,对下鼓室的暴露经扩大面神经隐窝,并强调了对内听道下壁下方鼓骨的切除。这是较早提出行乙状窦后开颅处理ICE的ENT文献,有别于之前ENT的经乙状窦前迷路后,且强调了神外团队的加入,虽然这并不是第一次(见“承”:1971 Hilding和Greenberg),但却是将ICE作为标题提出的较早文献。另外,可以发现其对外耳道和面神经的处理,较FischA入路的永久性长程前移位保守的多,且特别提到了二腹肌附着处的保留,一方面体现了对于开篇第2个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无意间体现了后方开颅颈静脉系统切除所获得的空间增加了从后向前显露下鼓室颈静脉球区域的视角,从而允许了对面神经的保守处理。个人认为这正是之后Sanna提出的“岩枕经乙状窦入路”(POTS,见后)的原理和雏形。[44](图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大经口前入路
显露范围的扩大程度。
在经口前入路的基础上, 沿中
线纵形切开软腭, 切除硬腭的后缘 *’1+, 观察并测量
收稿日期: ;%%2!%?!"; ; 修回日期: ;%%2!%>!"%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 (;%%;=%%" ) 作者简介: 王 智 运 ("#$%! ) , 男, 湖南湘潭市人, 在读硕士, 南方医科大 学研究生大队学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主治医 师。 研究方向: 颅颈交界区外科
!""#$%& ’(’)*+, *- ).’(/*.’# ’"".*’01 )* )1% #%/$*( *- 2%().’# 0.’($*0%.2$0’# 34(0)$*(
CADE’F6G:H0*I’JKD’LG0MN6HG(IOCADE’P-0MQG/0M*R’!" #$ *&’E7/.H/S9.’K0NSGSHS9R’D/0T/0M’U9.G1/V’W0GX97NGS:R’EH/0MY6-H’<*%<*<R’,6G0/Z’’;&’[98/7S+90S’-T’\7S6-89.G1NR’EH/0MY6-H’E9097/V’UGVGS/7:’ ]-N8GS/V’-T’EH/0MY6-H’,-++/0.’-T’4PAR’EH/0MY6-H’<*%%*%R’,6G0/ !5/).’0)6 753%0)$2% ^-O87-XG.9O/0/S-+G1/VO_/NGNOT-7OS7/0N-7/VO/887-/16O‘^\Aa’G0’.9/VG0M’bGS6’S69’V9NG-0N’-T’17/0G-197XG1/V’QH01SG-0&’’8%)1*&/ ^69’^\A’b979’897T-7+9.’G0’=%’1/./X97’N891G+90N’TGVV9.’bGS6’79.’NGVG1-0’G0’S69’/7S97G9NR’ T-VV-b9.’_:’.GNN91SG0M’S-’S69’+9.HVV/’/0.’S69’H8897’ 197XG1/V’1-7.&’^69’79V/S9.’/0/S-+G1/V’NS7H1SH79N’NH16’/N’X97S9_7/V’/7S97:R’_/N/V’/7S97:’/0.’S69’17/0G/V’097X9N’b979’-_N97X9.’/0.’+9/NH79.&’’9%/4#)/ ^69’-897/SGX9’9c8-NH79’G0’^\A’7/0M9.’T7-+’G0T97G-7’8/7S’-T’S69’1VGXHN’S-’S69’NH897G-7’8/7S’-T’S69’,=’X97S9_7/V’_-.:&’^69’.GNS/019’T7-+’S69’X97S9_7/V’ /7S97:’S-’S69’+G.VG09d’ ">&?++’/S’S69’V9X9V’-T’,", ;R’ "<&>++’/S’S69’V9X9V’-T’,;, =&’ ^69’V/:97N’/0.’NS7H1SH79N’G0’S6GN’/79/’b979’.9N17G_9.’G0’.9S/GV&’’ :*(0#4/$*( ^69’NSH.:’79X9/VN’S6/S’S69’^\A’6/.’/.X/0S/M9N’-T’N6-7S’.GNS/019R’ b9VV’9c8-NH79’/0.’VGSSV9’./+/M9’G0’.9/VG0M’bGS6’V9NG-0N’T7-+’S69’ H8897’197XG1/V’S-’S69’V-b97’1VGXHN& ;%, <*.&/6 S7/0N-7/V’/887-/16Z’17/0G-197XG1/V’QH01SG-0Z’/0/S-+:
"&"’’’’ 材料
$% 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头,经甲 醛浸泡, 其中男 (( 例, 女 ) 例。 游标卡尺精度 %&%*’++ 。 *&(’’’’ 经口前入路解剖 按照经口前入路的常规体位 将头颅固定于头架之上, 以 ,-.+/0 自动牵开器将口
腔和双侧腭弓牵开, 充分暴露咽后壁。 模拟临床术式 行咽后壁正中纵形切口, 观察并测量各层结构。
范围
(+)#% " --)!( /%)+& " +()#/ ,,-%)//"!./)$+ ,,-/)(&"!!!)%& ,,+!)$-"!!()!! /()#! " +#)// ,,/-)&$"!.&)!$
图 #,, 椎 基 底 动 脉 与 脑 神 经 毗 邻 关 系
!, 基 底 动 脉 # 展 神 经
#)%7""" 骨窗
充分剥离骨质表面的软组织后, 沿双侧寰
%
&
上进入颅内,分支形成硬脊膜表面的微小动脉网。 本 组 - 例横韧带和硬脊膜间存在黏连。 切除枕骨大孔前缘, 即斜坡下缘, 切除范围 控 制 在宽 #). "#)& :* , 长 #)& "$). :* 8$9, 形成一 个 三 角 形 骨 窗。测量手术入路各个解剖要点距离上门齿的深度, 纵形切开硬脑膜, 显露走行于延髓腹侧的 结果见表 # 。 椎动脉全貌, 椎动脉进入硬脑膜处位于寰枕交界水 平, “人” 字形汇合形成基底动脉, 其 !+ 例(($)$6 )以 中 !! 例($()/6 )汇合形态为非对称形。 双侧椎动脉
0# 椎体前缘 0$ 椎体前缘
$ 椎动脉 % 脊髓前动脉 & 面神经 ( 视神经
王智运, 等 # 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
・ $%&・
和舌下神经构成了骨窗的水平边界。 舌下神经根丝从 延髓橄榄核的前界发出, 通过椎动脉后方进入舌下神 经管, 舌下神经管的外口距离中线 !"#$ %%。
・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01234 ) , (!! ) #..% , +
附着点和寰枕前膜。 此时显露上界已达到斜坡的中下 较 #’$ ,测量其与寰椎前结节的垂直距离为 #()&"**, 单纯经口入路时的显露范围向上扩大了 !#)+,** 。
向侧方解剖与椎动脉的关系 测量椎动脉内侧距中线 #)$"""" 的距离及椎动脉距椎体前缘冠状面的距离(表 ! ) 。 椎 动脉颅内段斜向内上至中线, 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
表 #, 各解剖要点距离上门齿的垂直深度(** ) 解剖要点 前结节 齿状突前面 齿状突后面 硬脊膜 脊髓
图 !"" 咽 后 壁 解 剖 层 次
!" 颈 长 肌 # 黏 膜 浅 肌 层 $ 椎 前 筋 膜
% 咽后间隙 & 椎前间隙
!!" -.).&,! %)#$ -/).(,! &).( +/).$,! &)-! !..)#-,! ().! !.$)-%,! ()!-%)/&,! $)/+, +%)&(,! &)$.
0!, # 间隙水平 ,,,,0#, $ 间隙水平
底动脉, 汇合处距 0! 上缘 #$5!,**。 (($)$6 ) 椎动 !+ 例 脉呈双侧不对称走行, (!()/6) 汇合点严重偏离中 &例 。 线。 该段椎动脉位于硬脑膜内, 一般不易损伤 (图 #)
枢侧块关节的内缘切除寰椎前弓,显露齿状突前缘。 进而从齿状突基底部将其截断, 齿状突与附着在其后 缘的韧带组织黏连紧密,切除尖端的齿突尖韧带后, 钝性分离齿状突后方的翼状韧带和十字韧带, 将齿状 突完整取出。 测量齿状突膨大部前后径为 !.)/"**。 齿 状突周围的韧带组织包括翼状韧带、齿突尖韧带、 十 字韧带和背侧的覆膜, 横韧带在附着于齿状突的韧带 测 量 厚 度 为 #)."** 。 切除横韧 当 中 是 最 为 强 大 的 8#9, 带和翼状韧带后即显露覆膜, 覆膜是后纵韧带的头端 延伸部分, 经齿状突和十字韧带深面附着于枢椎体后 面和枕骨大孔之间。 覆膜后方是硬脊膜, 硬脊膜表面 可见椎动脉来源的脑膜前支, 其主干通过枕骨大孔向
摘要:目的 为经口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 =% 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头上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 程, 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髓, 观察并测量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和脑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 结果 经口入路手术可以达到斜 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 ,", 坡下缘至 ,= 椎体上缘。 ,;, ; 为 ">&? ++ , = 为 *<&> ++ 。 结论 经口入路手术在处理下斜坡到上颈段病变 中具有手术径路短, 显露好, 创伤小等优点。 关键词: 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解剖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2 ) A’’’’’’’’’’’’’’’’’’’’ 文章编号: *%%>!*;;B **!%2>>!%=
变区, 无需牵拉重要结构等优点。 本研究对 $% 例标本 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旨在为该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
(
结
果 咽后壁的层次结构: 于咽
"
材料与方法
(&*’’’’经口前入路浅层解剖
后壁扪及寰椎前结节, 行正中纵行切口, 分层切开黏 膜层、 黏膜下层、 浅肌层和椎前筋膜。 切开咽后壁各层 之后将软组织牵向两侧, 可显 露 从 斜 坡 下 缘 到 ,$ 椎 体上缘的区域(图 * ) 。 以寰椎前结节为标志测量显露 范围, 从 显 露 上 界 到 该 点 的 距 离 为 *$&5’++ , 从下界 到该点的距离为 $)&%’++ 。 硬腭入路浅层解剖 (&(’’’’扩大切开软、 依悬雍垂的偏 向, 绕悬雍垂中线纵行切开软腭, 在硬腭的后缘中线 处打开一个半径约 *’1+ 的半圆形骨窗。 软腭可以分 为口咽侧黏膜、 鼻咽侧黏膜以及夹在其间的肌层三层 结构, 肌层内分布着起源于腭大动脉的细小动脉分 支。 经测量发现软腭近硬腭端和近悬雍垂端较薄, 而 中间较厚, 呈舌背样。 将切开的软腭向两侧悬吊牵开, 显露咽后壁, 将原有切口向上延伸, 直至硬腭后缘, 依 次切开并分离黏膜层、 咽缩肌及头长肌 36/789: 纤维、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UKD3 ) , ("" ) ;%%2 , >
・ &##・
・ 实验研究 ・
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
; 王智运 ", ,尹庆水 ;,王龙江 ",权 日 ;,章 凯 ;,吴 文 ;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大队,广东 广州 <"%<"<;;&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广东 广州 <"%%"%)
表 !,,椎动脉内侧距中线及椎动脉椎体前缘冠状面距离(** ) 项 目 左侧 右侧 范围
!!" !+)&-,! #)&(, , !().!,! !)$/, %)%.,! #)%$, ,,#)/#,! #)&&, +)(%,! !)&(, +)+!,! !)/%,wenku.baidu.com
!!" !+)/#,! #)+%,,, !&)-.,! !)$%, ,,%)(#,! !)+%, ,,#)##,! #)/.,, ,,+)/#,! #)#&,,, ,,+)/(,! !)$%,,,
范围
椎动脉与中线的距离
0!, # 间隙水平 ,,,,0#, $ 间隙水平
枕骨大孔水平 枕骨大孔上 !,:* 椎动脉深度
!$)-"#()/( !$)!("!-)&/ #)$!"/)++ , ##)!/"&)-+ , ()!"!#)-/ , &)&"!%)$/
!$)+/"#/)%. !#)+/"!-)/$ !)+%"/)++ #!)(%"/)++ ()-$"!#)-/ /)#("!#)/&
路术野的两侧, 界定了手术操作的安全区域距中线的 水平距离, 是手术中必须重点保护的重要结构。 本实 验经过测量, 经 口 手 术 的 安 全 范 围 距 中 线 在 )!, , 水 在 ),, 在枕骨大孔 平为 !6#7’ %% , $ 水平为 !*#6’ %% , 水平为 8#!’ %% , 枕骨大孔上 ! -% 处为 ,#$’ %% 。 对 在 应的椎动脉走行深度在 )!, , 间隙水平为 6#(, %% , 椎动脉在穿过寰椎横突孔 ) ,, $ 间隙水平为 6#(8 %% 。 后, 沿寰椎侧块后外侧走行至后弓和侧块移行部, 进 入后弓上方前部的椎动脉沟内, 向前内绕行于寰枕关 节内侧, 在枕骨大孔侧缘下面穿过硬脑膜, 继而向上 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内; 在颅内斜向内上, 至中线与 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汇合处距 )! 上缘 ,$#,&%%。 根据测量, 部分椎动脉呈非对称走行。 该段椎动脉走 行于硬脑膜内, 不易损伤。
枕颈交界区腹侧包括斜坡、 枕骨大孔、 寰椎和 枢 椎, 毗邻鼻咽、 口咽、 脑干、 多对脑神经、 颈内动脉、 椎! 基底动脉等重要结构 。 经口前入路手术具有直达病
!"#
*&2’’’’统计学分析
利用 3433*%&% 统计软件对所采集
的数据进行处理。 如双侧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则 对两侧的测量数据计算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