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合集下载

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

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

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作者:程国栋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刊名: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刊名: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年,卷(期):2003,18(4)被引用次数:165次1.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f livestock and livestock products. In: Hoekstra A Y edited. Virtual Water Trad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 20032.Hoekstra A Y;Hung P Q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 In: Hoekstra A Y edited.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20033.Allan J A;Karshenas Managing Environmental Capital: The Case of Water in Israel, Jordan, the West Bank and Gaza, 1947 to 1995. In Allan, J A & Court, J H (eds.)1996. Water, Peace and the Middle East: Negotiating Resources in the Jordan Ba-sin4.Turton A R;Moodley S;Goldblatt M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virtual water in Southern Africa in meeting water scarcity: an applied research and capacity building project.Group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GEM) and IUCN (NETCAB) 20005.Ohlsson L The turning of a screw: Social resource scarcity as a bottle-neck in adaptation to water scarity 20006.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 an introduction. In:Hoekstra A Y edited. 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20037.Allan J A Virtual water:A long term solution frr water short Middle Eastern economies? 1997 British Association Festival of Science 19971.李泽红.董锁成武威绿洲农业开发对民勤绿洲来水量的影响——基于水足迹的视角[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11(1)2.苏芮.陈亚宁.张燕.李卫红.冷超新疆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及其用水效率评价[期刊论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3.高秋杰.田明华.吴红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述评[期刊论文]-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1(1)4.成丽.吴迪.王洪玉粮食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分析[期刊论文]-农业经济 2011(1)5.邹君.胡娟.杨玉蓉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的虚拟水平衡动态变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1)6.QIN Li-jie.ZONG Sheng-wei.CHANG Yong-zhi Areal differentiation of virtual water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ts effect 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China:1995-2007[期刊论文]-生态经济(英文版) 2010(1)7.王喆.王红瑞.来海亮.谢琼.高媛媛北京市虚拟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期刊论文]-水利经济 2010(2)8.孙才志.陈丽新我国虚拟水及虚拟水战略研究[期刊论文]-水利经济 2010(2)10.马育军.李小雁.徐霖.王卫.张晓影虚拟水战略中的蓝水和绿水细分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10(4)11.周姣.史安娜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研究综述与展望[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12.辛绍翠虚拟土地战略在优化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策略浅析[期刊论文]-中国商界 2010(3)13.孙才志.刘玉玉.陈丽新.张蕾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与成因分析——兼论"虚拟水战略"在我国的适用性[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10(7)14.基于虚拟土战略看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11)15.高太忠.庞会从.余国山.杨柳虚拟水理论在河北省的应用[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10(3)16.乔光建.苑振海.贾黎婷基于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及其效益分析[期刊论文]-水利经济 2010(5)17.曹永强.姜莉.张伟娜.刘琳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区农产品虚拟水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水利经济 2010(5)18.马超.田贵良.谢文轩虚拟水战略视角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0(10)19.张艳红.苗慧英.高巍.冯策虚拟水理论指导下的农业用水安全建议[期刊论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4)20.王新华.龚爱民.郭美华.宋天文.刘慧梅玉溪市生产耗水量与水足迹评价[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10(3)21.邹君.谢杨艳.李伯华.田亚平.毛德华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5)22.王新华.龚爱民.郭美华.陈永志基于水足迹的云南省大理州水资源利用评价[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23.田爱民.高士琼中国虚拟水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科技与生活 2010(19)24.张燕明论虚拟水之战略意义[期刊论文]-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25.赵建民.陈彩虹.李靖水土保持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期刊论文]-水利学报 2010(9)26.赵红飞.方朝阳基于虚拟水消费的郑州市水足迹计算[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10(2)27.邹君.杨玉蓉.毛德华.田亚平中国虚拟水战略区划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0(2)28.张燕林.郑礼明中国粮食安全和虚拟耕地进口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新疆农垦经济 2009(12)29.刘七军.曲玮虚拟水基础理论研究及展望[期刊论文]-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9(6)30.常文娟.马海波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9(3)31.朱启荣.高敬峰中国对外贸易虚拟水问题研究——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9(5)32.孙笑微.魏传江.付意成.朱启林虚拟水研究分析[期刊论文]-水利水电技术 2009(5)33.周姣.史安娜我国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前瞻思考[期刊论文]-华东经济管理 2009(6)34.王宇.邵孝侯.翟亚明贵州岩溶区农业水土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09(1)35.邹君.杨玉蓉.黄翅勤.毛德华中国区域虚拟水战略优势度评价[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9(1)36.邓晓军.谢世友.崔天顺.李艺.李晖南疆棉花消费水足迹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2009(2)37.刘哲.李秉龙基于虚拟水视角的东北粮食作物发展战略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 2009(12)38.王勇.肖洪浪.佟玉凤.王瑞芳.邹松兵.陆明峰干旱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初探[期刊论文]-干旱区研究2009(4)39.李宗礼.夏军.冯起.刘光琇.司建华.沈清林石羊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策[期刊论文]-干旱区研究 2009(4)40.赵菊勤.张明军以粮食为载体的甘肃省虚拟资源流量计算[期刊论文]-干旱区研究 2009(3)41.邹君.杨玉蓉.毛德华虚拟水战略优势度及其评价[期刊论文]-冰川冻土 2009(3)42.尚海洋.徐中民民勤县虚拟水及虐拟水战略研究[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08(6)43.畅明琦.刘俊萍水资源安全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8)44.邹君.杨玉蓉.毛德华虚拟水战略背景下中国水资源安全形势与对策[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08(10)45.李磊.吴晓华.LI Lei.WU Xiao-hua黑龙江省农产品虚拟水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科学·经济·社会2008(4)46.纪尚安.周升起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12)47.张燕.徐建华.吕光辉西北干旱区新疆水资源足迹及利用效率动态评估[期刊论文]-中国沙漠 2008(4)48.王红瑞.韩兆兴.韩鲁杰.何丽娟虚拟水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1)49.周姣.史安娜区域虚拟水贸易计算方法及实证[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4)50.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51.陈静虚拟水引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新途径[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4)52.马忠.张继良张掖市虚拟水投入产出分析[期刊论文]-统计研究 2008(5)53.邹君.杨玉蓉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湖南省水资源安全对策[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08(11)54.徐振辞.苗慧英.高巍河北省虚拟水战略分析与思考[期刊论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8(3)55.崔嫱.朱丽东.李凤全.姜永见.叶玮浙江省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56.马大伟.王兴利.郑敏双城市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计算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4)57.廖世春.韩建民甘肃民勤县水资源危机探析[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08(5)58.邹君.杨玉蓉.毛德华湖南省虚拟水战略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3)59.钟方雷.徐中民.张志强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差异辨析[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8(4)60.邓群.夏军.杨军.孙杨波水资源经济政策CGE模型及在北京市的应用[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8(3)61.鲍超.方创琳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8(3)62.秦丽杰.常永智.李明虚拟水战略下的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63.陈静.桂发亮.傅春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新途径——提高农村机械化,调整生产与消费结构[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3)64.徐中民.程国栋人地系统中人文因素作用的分析框架探讨[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8(3)65.高孟绪.任志远.郭斌.李小燕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水足迹省区差异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1)66.邓晓军.谢世友.王李云.黄岩城市水足迹计算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期刊论文]-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1)67.王克强.刘红梅.刘静虚拟水研究文献综述[期刊论文]-软科学 2007(6)68.张士军.宋春丽虚拟水贸易和我国贸易资源观的战略选择[期刊论文]-湖南农机 2007(1)69.刘钦普.曹建军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回顾和展望[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6)70.孙克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水贸易中的应用——以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为例[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07(6)71.龚宇.王璞.王聪玲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量与贡献分析[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2.王红瑞.王岩.王军红.董艳艳.韩兆兴北京农业虚拟水结构变化及贸易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2007(12)73.肖俊.贾晓斌区域虚拟水交易理论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74.时丽艳.王力.何冬晓水资源短缺的有效解决途径——虚拟水战略[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8)75.刘博.康绍忠虚拟水引入对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7(8)76.刘钦普.林振山.冯年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在江苏省耕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7(10)77.钱小龙.管华.谢国琴.薛叔娟我国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菏泽学院学报 2007(2)78.王红瑞.董艳艳.王军红.王岩.韩兆兴北京市农作物虚拟水含量分布[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2007(11)79.范群芳.杨庚银.陈瑜基于IWRM的可替代水源利用研究[期刊论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7(6)80.严志强.颜章雄.胡宝清.黄宗葵虚拟土地、虚拟土地战略与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理论探讨[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7(10)81.郑炜.刘胜祥.吴展波.谈昌莉.张曦.翟立虚拟水方法在干旱地区灌溉工程中的应用——以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为例[期刊论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5)82.邓晓军.谢世友.王新华重庆市2004年的水足迹分析[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5)83.郭梅.许振成.彭晓春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07(3)84.邓晓军.谢世友.杨诗源.王李云水足迹分析法在山东省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2)85.李玉文.徐中民社会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7(6)86.成自勇.张芮.魏巍.丁林.李晓玲中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水利经济 2007(1)87.李泽红.董锁成武威绿洲农业开发对民勤绿洲来水量的影响——基于水足迹的视角[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11(1)88.杨振.牛叔文.王志锋.刘会敏水利投入对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以甘肃省为例[期刊论文]-农业科学研究 2007(1)89.王雪北票市傍河水源地供水安全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790.袁进琳.叶建桥.姜丙洲.田玉龙宁夏节水型社会经济结构体系建设[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6(9)91.龙爱华.徐中民.王新华.尚海洋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6(10)92.马涛.陈家宽虚拟水贸易在解决中国和全球水危机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6(11)93.潘冰.李洁美辽宁省水资源足迹的计算及评价[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 2006(9)94.颜章雄.严志强.黄宗葵广西县域粮食安全评价与虚拟土地战略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8)95.赵传燕.程国栋西北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6(11)96.张梅丹东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97.刘宝勤.封志明.姚治君虚拟水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6(1)98.成自勇.张芮中国农业水土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6(6)99.王志良.杨婷宁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思考[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 2006(6)100.隋丹.屠梅曾虚拟水贸易——实现水资源安全的有效途径[期刊论文]-上海管理科学 2006(5)101.王红瑞.王军红中国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2006(4)102.董文福1990-2002年中国农产品"虚拟水"的变化分析[期刊论文]-中北大学学报 2006(6)103.郭斌.任志远陕西省2003年水资源足迹测评与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6)104.周志田.杨多贵虚拟能--解析中国能源消费超常规增长的新视角[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6(3)105.王红瑞.董艳艳.王军红.韩兆兴关于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的讨论[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06.焦文献.徐中民.尚海洋.程怀文基于ImPACT等式的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析——以甘肃省虚拟水消费为例[期刊论文]-冰川冻土 2006(5)107.程国栋.肖洪浪.徐中民.李锦秀.陆明峰中国西北内陆河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黑河流域为例[期刊论文]-冰川冻土 2006(3)108.秦丽杰.邱红.陶国芳粮食贸易与水资源安全[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 2006(1)109.赵军.付金霞虚拟水理论在河西走廊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06(2)110.胡宝清.杨旺彬.邵晖虚拟土安全战略及其在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以广西都安和田东县对比分析为例[期刊论文]-热带地理 2006(2)111.郑芳虚拟水贸易浅议[期刊论文]-农业科技管理 2006(2)112.罗贞礼基于虚拟土视角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探讨[期刊论文]-国土资源导刊 2006(2)113.李凤全.朱丽东.王天阳.叶玮浙江快速城市化时期水生态足迹与水安全战略探讨[期刊论文]-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1)114.邱德华区域水安全战略的仿真评价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115.耿小娟水战略探析及其系统仿真模型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6.李晓丽考虑生态环境需水的城市水足迹研究——以大连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7.吴小刚.程立跃.应向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若干经济措施浅议[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5(13)118.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5(3)119.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苏志勇甘肃省2000年水资源足迹的初步估算[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5(3)120.柳长顺.陈献.刘昌明.杨红虚拟水交易: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的一种选择[期刊论文]-资源科学2005(2)121.王新华.徐中民.李应海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评价[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5(6)122.张爱胜.李锋瑞.康玲芬节水型社会:理论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实践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5(10) 123.罗贞礼.龙爱华.黄璜红三角区域农产品虚拟水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5(6)124.邹红实施虚拟水战略:优化水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路[期刊论文]-唯实 2005(10)125.周俊菊.王静爱.石培基虚拟水及其在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5(9) 126.李如忠模糊物元模型在区域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 2005(5)127.黄晓荣.裴源生.梁川宁夏虚拟水贸易计算的投入产出方法[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5(4)128.吴普特.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5(6)129.王学全.卢琦青海共和盆地虚拟水消费及其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 2005(4)130.王士武.陈金迪水资源综合规划中若干概念诠释[期刊论文]-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5(4)131.王树谦.梁灵君浅析ET与农作物产品虚拟水之间的关系[期刊论文]-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5(6)132.朱一中.夏军.王纲胜张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情景决策[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5(5)133.崔亚楠虚拟水理论与北京地区用水结构分析[期刊论文]-北京水利 2005(4)134.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期刊论文]-冰川冻土 2005(5)135.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期刊论文]-冰川冻土 2005(5)136.占车生.夏军.丰华丽.刘苏峡.刘蕾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的水问题综合评估研究--以三工河流域为例[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5(2)137.王新华.张志强.龙爱华.徐中民虚拟水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1)138.龙爱华.张志强.徐中民.苏志勇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分析[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5(3)139.王学全.卢琦生态足迹理论在青海省共和县荒漠化自然资本核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5(3) 140.李新文.陈强强国内外虚拟水研究的发展动向评述[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05(2)141.邱林.和吉用虚拟水战略解决我国水危机的思考[期刊论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5(1)142.方卫华基于虚拟水概念的若干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广西水利水电 2005(2)143.徐中民.程国栋.邱国玉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5(2)144.罗贞礼.黄璜红三角地区农产品虚拟水的计算分析[期刊论文]-冰川冻土 2005(3)145.马涛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生态要素流分析[学位论文]博士 2005146.刘永强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47.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148.黄晓荣宁夏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合理配置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149.王岩水资源约束下的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150.黄小锋水资源系统安全分析理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51.于兴丽生态足迹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以我国小尺度区域和时间序列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152.钟华平.耿雷华虚拟水与水安全[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4(5)153.张耀生.赵新全.李春喜.薛白.代建聪黑河上游生态建设的模式与效益[期刊论文]-中国沙漠 2004(4) 154.杨振.牛叔文.常慧丽虚拟水战略:拯救民勤绿洲的新思路[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6)155.王新华中部四省虚拟水贸易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9)156.孙雪涛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期刊论文]-中国工程科学 2004(1)157.汪一鸣银川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158.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4(6)159.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虚拟水理论方法与西北4省(区)虚拟水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4(4) 160.徐中民.龙爱华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4(6)161.罗贞礼.龙爱华.黄璜.徐中民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期刊论文]-冰川冻土 2004(5) 162.张志强.程国栋虚拟水、虚拟水贸易与水资源安全新战略[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4(3)163.罗贞礼.黄璜.傅志强.刘冰郴州市农产品虚拟水的量化分析[期刊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164.王新华中部四省虚拟水贸易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165.祁永安基于遥感和GIS的民勤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166.陈家琦.钱正英关于水资源评价和人均水资源量指标的一些问题[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3(21)167.高秋杰.田明华.吴红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述评[期刊论文]-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1(1)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kxyyk200304006.aspx。

城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程度加剧了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竞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各大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从供水压力、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城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

一、供水压力城市人口增长对供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供水系统需要保证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用水量。

然而,这会导致供水压力的增大。

为了满足需求,供水公司不得不不断扩建供水设施。

然而,供水设施的扩建需要巨大的投资与土地,这对城市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此外,供水系统的运营和维护也受到影响。

城市人口的增长对供水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管老化、漏水、水源受污染等问题也愈发突出。

供水公司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来维护供水系统,以确保居民能够获得安全、稳定的用水。

二、水质污染城市人口的增长也对水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口增长导致了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增加,这些废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源中,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城市人口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水污染的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着供水水源的恶化和供水质量下降的风险。

除了工农业污水外,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例如,更多的人口会增加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而增加了农业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几率。

此外,城市人口也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包括一次性塑料制品等对水质有害的物质,这会加剧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污染。

三、水资源管理城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来合理分配和管理水资源。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供水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大规模城市化导致了用水需求的剧增,政府需要加大供水设施建设的力度,扩大供水系统的规模和容量,确保供水的稳定可靠。

其次,政府还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例如,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进入水源的几率;与农业部门合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等。

世界水日水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世界水日水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世界水日水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离不开水的存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关于世界水日的主题之一就是水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水资源的供需状况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大部分的水资源仍然以地下水或冰川融水的形式存在,不容易获取和利用。

因此,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也受到了限制。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或管理不善,水资源供应不足,人们日常的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而在另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开发问题也逐渐凸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人口的增长直接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

首先,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生活用水需求。

人们需要用水饮食、净化、洗涤等日常活动中,水的消耗量随之增加。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断增长,这也会对城市供水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人口的增长也会引发对农业用水的需求增加。

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而农业用水又占据了全球水资源的绝大部分。

人口的增长导致农田的扩大和粮食需求的增加,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而农业灌溉系统的建设,则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三、解决方法面对水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法,以保障人类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最重要的一步。

各国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对于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至关重要。

其次,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力度。

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得地下水、冰川融水等难以获取的水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

此外,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加强对水资源的研究,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果。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1、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2、我国水资源管理将进行战略性转变我国水资源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相当尖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等四方面的严峻挑战。

(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饮水安全。

着力解决群众饮水水质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水性地方病等问题,抓紧制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及2005至2020年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规划,逐步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中国治水理念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

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维持生态基本需水量;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

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抓紧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推进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转变,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

(4)以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设为重点,创新用水管理制度。

人口与水资源

人口与水资源

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

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

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

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

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

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

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

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水足迹发展现状及应用的研究报告

水足迹发展现状及应用的研究报告

水足迹发展现状及应用的研究报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挑战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了水足迹的概念。

水足迹是指人类活动中所消耗的水资源的总量,它由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三部分组成。

水足迹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的荷兰水资源管理专家阿尔德内特(B.A. Hoekstra)首次提出了“水足迹”这一概念。

当时,他主要是向世人呼吁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水资源,并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足迹的概念被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从最初的单纯意义上的水资源消耗量,到如今以流域或国家为界限,考虑到用水的多样性、用水的质量和经济评估等多个方面。

水足迹在如今的研究与应用中,已经成为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水足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例如农业、能源、工业、城市规划等。

其中,农业是最常使用水足迹研究的领域之一。

农业所占用的大量水资源,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因此,评估农业用水的合理性及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使用水足迹来评估农业用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农业用水不合理的地方,并在不降低生产的前提下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

另外,水足迹也被应用于能源及工业领域的研究中。

这一领域上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水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评估某一煤炭生产厂的水足迹,可以找到该厂节约用水的方案,如使用节水型设备等。

这样不仅有助于保护水资源,也对该厂的生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水足迹作为一种新型的水资源评估指标,在如今的研究与应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评估结果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加强对水足迹的研究,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也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关于全球水足迹的相关数据:1. 全球年总水足迹为64.8万亿立方米,其中约92%用于农业、工业和能源生产。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8:历年水环境情况统计(2000-2017)(一)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8:历年水环境情况统计(2000-2017)(一)
年份
中国历年水环境情况统计(2000-2017)(一)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7701 26868 28261 27460 24130 28053 25330 25255 27434 24180 30906 23257 29529 27958 27267 27963 32466 28761
7308
65850
2310.4
0
2186.2
6963
62674
2059.7
6742
1998.6
6735
62569
2039.2
7662
68672
2354.9
7295
2074.5
计范围扩展为工业源.农
鉴2018》
26562 25933 27243 26251 23126 26982 24358 24242 26377 23125 29798 22214 28373 26839 26264 26901 31274 27746
8502 8390 8697 8299 7436 8091 7643 7617 8122 7267 8417 7214 8296 8081 7745 7797 8855 8310
注:1.2011年原环境保护部对统计制度中的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及相关技术规定等进行了修订.统计范围扩展为工业源.农
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5个部分.
2.生态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

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

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

封面作者:ZHANGJIAN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1 人口增长与缺水地关系1.1缺水指标淡水资源是一种有限资源.虽然通过水循环可以得到更新,但受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全球分布极不均匀.根据“国际人口行动”发表地资料,从1940年到1990年,全球人口从23亿增长到53亿,超过一倍,但人均年用水量却从400立方米增加到800立方米,也增加了一倍.因此,全球用水总量超过了4倍.虽然世界各国地用水量相差悬殊,但全球用水总量和人口地增长有着十分密切地关系.因此,从人口增长和人均占有水资源地变化,可以大致看出未来水资源变化地趋势.在国际人口行动提出地《可持续利用水(Sustaining Water)》报告中,根据全世界149个国家地水资源资料,联合国出版地1955、1990年人口统计资料和2025、2050年人口预测数据,采用瑞典水文学家M.富肯玛克(Malin Falkenmark提出地“水紧缺指标(Water-Stress Index)”(见表1),对一些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地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表1是M.富肯玛克根据世界各国人均实际用水情况,特别是非洲干旱缺水国家地资料,分析比较后提出地.这些指标不是精确地界限.由于水地紧缺受到气候、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其他因素地影响,在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并且与节水和用水效率有关.但是,这个“门阀值”有利于进行国家间人口和人均供水变化地比较分析.世界银行和其它学者已接受将人均占有水资源1000立方米作为缺水指标. M.富肯玛克提出地1000—1700立方米水地紧缺指标,是对那些人口在继续增长地国家地警告:如果人口不稳定下来,大多数用水紧张地国家将进入缺水国家地行列.1.2缺水国家根据以上指标,对149个国家人均用水量资料地统计:1990年有28个国家经受用水紧张或缺水,涉及人口3.35亿;到2025年,根据不同国家地人口增长率预测,将有46—52个国家进入缺水国家地行列,涉及人口27.8—32.9亿.印度由于人口增长较快,人均占有水资源由1990年地2451立方米降至2025年地1389—1498立方米,步入用水紧张地国家,中南部地区会出现严重持续性缺水.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下,2025年人均占有水资源将降至1680—1835立方米,处于用水紧张国家地边缘,但北部平原仍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预测结果表明,21世纪中叶,非洲、中东、中国北部、印度中南部、墨西哥、美国西部、巴西东北部、独联体中亚许多国家将发生持续性缺水.2 经济增长与缺水地关系2.1 M.富肯玛克地统计分析在干旱地区地现代化国家,维持良好健康条件地最低生活日需水量为100升(相当于36.5立方米/年);在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地条件下,需要相当于5—20倍地生活需水量来满足农业、工业和能源生产用水(相当于180—730立方米/年).温带地区地工业化国家,人均年需水总量约150—900立方米.半干旱灌溉国家,人均年需水总量约700—3500立方米.半干旱—灌溉—工业化国家,人均年需水总量约2700—7000立方米.如果十分注意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工业化国家用水量将减少到相当低地水平.例如,以色列人均年用水总量408立方米,南非404立方米.但以色列并不力求粮食自给,主要生产高附加值地奢侈农产品出口.2.2 世界各国用水现状根据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和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统计计算地世界各国用水量及其相应地经济发展指标见附表1.附表1按人均GNP(美元)大小顺序排队,可分为四类国家,即(1)高经济收入国家(人均GNP高于9700美元);(2)中等偏上经济收入国家(人均GNP在3000—9700美元之间);(3)中等偏下经济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90—3000美元之间);(4)低经济收入国家(人均GNP小于790美元).从附表1可以看出,高经济收入国家人均年用水量,除美国1870立方米、加拿大1602立方米较大,瑞士173立方米、新加坡84立方米较小以外,其余国家介于200—990立方米之间,多数国家集中在400—800立方米之间,以色列为408立方米.中等偏上和偏下经济收入国家地人均年用水量多数大于高经济收入国家,一般在400—1100立方米之间,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最高(4122立方米),哈萨克斯坦为2294立方米.这说明干旱—灌溉—工业化国家地人均年用水量较高.另外,约旦、阿尔及尼亚、牙买加等国家由于缺水,人均年用水量低于200立方米.3 中国人均年用水量及其发展前景(1)中国人均年用水量,从建国初期不足200立方米增长到1980年地450立方米,进入九十年代基本保持在450立方米上下.而同期我国地粮食产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却有长足增长.参照世界高经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地经验,在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地情况下,实现经济地持续发展,保持人均年用水量大体稳定在450—500立方米,经过努力是可以办到地(见表2).(2)1997年全国人均用水量450立方米,1998年为435立方米,1998年各省市区地用水指标见附表2.从附表2同样可以看出,人均GDP比较高地省市,人均年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都比较低.说明人均年用水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占有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节水水平等有密切关系.北方各省市区以北京、天津人均GDP最高,但人均年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都较低.南方各省市区中,上海、浙江、广东地人均GDP名列前茅,而人均年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也都较低.但这些省市地万美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均高于世界高经济收入国家(如美国、日本)地5—10倍,表明节水还有潜力.(3)全国农业灌溉水地利用系数平均在0.3—0.4,与先进国家地0.7—0.8相比,我国灌区用水效率落后了30—50年.水分利用效率0.6—1.0千克/立方米.以色列通过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水分利用效率已从1995年地1.2千克/立方米提高到1998年地2.6千克/立方米.我国山东桓台县1997—1998年实施综合节水措施后,水分利用效率已提高到2.02千克/立方米,北京南邵乡1994—1997年冬小麦地水分利用效率已达2.3—2.4千克/立方米.其它地方,如山西留屯,河南商丘、清丰等试验田、示范区地水分利用效率也都接近或超过2千克/立方米.这些资料表明,我国农业节水增产地潜力还很大.以上分析表明,人口地增长与用水量地增加密切相关.到205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峰值时,人均占有水资源将降至1760立方米,已接近用水紧张国家地指标.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有限地水资源,应加强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在此前提下,经过努力,我国有条件在人均年用水量450—500立方米较低地用水标准下,实现经济发展地第三步战略目标.主要参考文献1 Robin Clarke,Water.The International Crisis,Cam-bridge,MTT Press,19932 Malin Falkenmark, Water Scarcity and Population Growth:A Spiralling Risk,ECODEISION September 19923 Robert Engelman and Pamela LeRoy,Sustaining Water.Population and The Future of Renewable Water Supplies,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gram,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19934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75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7年水资源公报》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8年水资源公报》本文来源于七色彩影视网0604小游戏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广东省2023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三)地理试题

广东省2023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三)地理试题

广东省2023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三)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云南省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民族文化多元,形成并保留了大量的特色传统村落,云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更受茶马古道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茶马古道源于秦汉时期,沿线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车辆无法通行,是一条以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下图示意云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村落数量呈现负相关性最不明显的因素是()A. 人口密度B. 人均GDPC. 距行政中心D. 路网密度2. 在茶马古道沿线地区形成并保留了数量较多的传统村落,其原因是该区域()①水资源丰富②经济水平高③地形平坦开阔④少数民族分布多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1. C 2. B【解析】【1题详解】由图可知,随着人口密度、人均GDP和路网密度数值增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比例(即数量)总体趋势在减小,说明这三者与传统村落分布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A、B、D错误;距行政中心由近到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比例(即数量)先增后减,两者负相关性最不明显,C正确。

故选C。

【2题详解】茶马古道的商人和骡、马需要饮用水,故其经过地区水源条件好,①正确;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布多,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进程慢,对传统村落的破坏小,因此在茶马古道沿线地区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村落,②错误,④正确;茶马古道车辆无法通过,说明地势崎岖,③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肥力、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

藏北青南高原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500m³以上,长期受风蚀影响,地表粗化现象明显。

某研究团队为了解藏北青南两原地表物质粗化情况,对表土进行了采样调查(图),发现该区域整体上载土作用较弱,土壤砾石、坝粗砂与粗砂等粗新红含量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01-01注:文中的表格及图片详见附件综述200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九五”期间水利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央对水利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利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大大增强,对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认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1998~2000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规模近千亿元,地方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也相应增加,水利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四是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和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的治水思路,为在新世纪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其中2~7月降水量偏少2~7成,干旱严重,灾情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节约用水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巨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200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少0.9%。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量1139亿立方米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

2000年末,全国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19亿立方米,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减少24亿立方米。

2000年水资源公报

2000年水资源公报

2000年水资源公报一、概述2000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110.82亿m3,比上年减少16%,较多年平均值少27%。

属枯水年。

当地水资源6.993亿m3,比1999年减少24%,比多年平均减少40%。

全区总取用水量87.198亿m3,比1999年96.878亿m3减少10%,用水量减少主要是2000年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调整和加强了灌溉管理与节水力度,农业取用水减少10.5%。

工业取用水由于石嘴山电厂由1999年的2.125亿m3的黄河水减少到2000年的1.19亿m3,虽然其它工业用水有所增加,但工业取用水总量较1999年减少0.502亿m3。

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取用水量均有所增加。

全区耗水总量38.401亿m3,比1999年减少0.77亿m3,其中农业耗水减少1.106亿m3,其它耗水量均有所增加。

2000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235.291亿m3,出境水量为204.7亿m3,进出境水量差30.59亿m3。

农业取用黄河水量78.36亿m3,较1999年减少9.46亿m3;灌区排水量43.90亿m3,减少6.17亿m3;耗水量(黄河水量)34.46亿m3,减少2.29亿m3。

二、水资源(一)降水量2000年宁夏全区年平均降水量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110.822亿m3, 比上年减少16%,较多年均值减少27%,属枯水年。

2000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地区平均降水量最大339mm,银川市次之为172mm,吴忠市、石嘴山市相对接近,分别为154mm、140mm。

各流域分布:葫芦河最大为380mm,泾河次之366mm,黄河灌区仅146mm。

六盘山、南华山、云雾山、罗山、贺兰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500mm、400mm、400mm、200mm、200mm,较往年明显偏小。

2000年全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见附图1。

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统计:与多年均值相比,各河、各流域减少17%~48%,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减少13%~34%。

全国水环境情况(2000-2014年)

全国水环境情况(2000-2014年)

24358 24242 26377 23125 29798
22214 28373 26839 26264
7643 7617 8122 7267 8417
7214 8296 8081 7745
6671 6604 7065 6212 7308
6171 7141 6963 6742
57840 57763 62000 55959 65850
58122 62610 60416 56876 61010
2112.5 2207.2 2131.3 1856.3 2151.8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5330 25255 27434 24180 30906
23257 29529 27958 27267
2000
27701
26562
8502
7363
60092
2193.9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6868 28261 27460 24130 28053
25933 27243 26251 23126 26982
8390 8697 8299 7436 8091
7456 7679 7090 6433 7020
全国水环境情况(2000-2014 年)
年份 Year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Total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100 million cu.m)
地表水 资源量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地下水 资源量 Ground Water Resources
地表水与地下 水资源重复量

急!2000年都江堰不堪重负!成都人均水量仅略高于叙利亚

急!2000年都江堰不堪重负!成都人均水量仅略高于叙利亚

急!2000年都江堰不堪重负!成都人均水量仅略高于叙利亚本月初,官方通知:因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都江堰放水节取消。

当然,取消的只是仪式,水还是会来的。

清明前后,来自岷山群峰消融的雪水,通过都江堰奔向已经“ 渴” 了一冬的成都平原,史称“ 放水” 。

乡村开始忙着泡田插秧,城里人没有这种经历,可能唯一的感受是:嗯,最近锦江的水好像满了不少,也没有那么“ 冲” 鼻子了……你以为的“ 遗产” “ 景区” 都江堰,建成至今2273年,目前仍是成都平原供水的主要来源,年均引水100亿立方米,超过岷江年均来水量70%,已经不堪重负。

△历年都江堰放水节的重要仪式:砍杩槎。

图据@四川新闻广播「成都向上」3月16日发布《成都到底有好“渴”?》一文后,很多UPer表示难以置信:我大成都居然会缺水?大街都是用水冲洗的、下雨天晴天都在洒水、喷水……3月24日,世界水日两天后,官方实锤了:“ 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水平的1/8、全国水平的1/4、世界水平的1/10,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成都市高品质发展的瓶颈。

”(引自“《成都市非居民用水户定额(计划)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截图自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 制约成都市高品质发展的瓶颈” ,这句话的份量可谓是相当重了。

UP君还记得上一次看到类似表述,说的是城市发展空间不足(这也是成立东部新区的主要动因)。

而且成都刚刚正式获批为“ 公园城市示范区” ,一座严重缺水的“ 公园城市” ,这谁能忍?特别是这段话——“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水平的 1/8、全国水平的1/4、世界水平的1/10 ” 。

这是官方首次公开披露成都人均水资源量相对数据,相比十年前缩水近一半,简直是“ 断崖式下跌” !(据成都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2010年统计,成都人均水资源量约占全省水平1/4)遗憾的是,“ 解读” 通篇仍然没有透露成都市人均水资源量具体数据。

UP君全力开动数据挖挖机,根据四川省/成都市历年水资源公报,得出了以下具体数据——△表一:四川省&成都市2010/2020年水资源对比。

2000年以后水资源利用的实例

2000年以后水资源利用的实例

2000年以后水资源利用的实例
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自来水并没有得到普及,城市中大部分人口仍以井水、河水、湖水为主要水源,用水量并未超过水资源的更新速率,污染问题也并没有那么突出,水资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不紧张。

然而近四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速度加快,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水源不断被污染同时需求量不断增加,城市与水源的互动更加频繁。

起初城市的发展不断突破水资源的限制。

由城市和农业用水共同引起了地下水超采和污染问题,对地下水的重度依赖不再是长久之计。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原有水源地被污染,虽然各地政府付出了一定努力治理污染,但最终还是让位于经济发展,一批旧水源地不得已被放弃,与此同时,城市通过外调水等方式寻找新水源以继续支撑城市发展。

然而人们发现,外调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对本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能解决一部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且可能更为经济。

从21世纪初开始进行节水城市建设,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逐渐在城市水资源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不难发现,相对于南方城市而言,缺水的北方城市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处于实践前列。

相比于再生水而言,雨水季节性相对明显,对于北方地区而言,雨水并不能解决旱季的缺水问题,因此相对于再生水,雨水利用较为边缘化。

2000年之后,海绵城市建设推动了雨水利用的发展,同时海绵城市也影响了水资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应该与水资源
相适应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水足迹发展现状及应用

水足迹发展现状及应用

水足迹发展现状及应用1.引言- 水足迹的定义和意义-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水足迹的发展现状- 水足迹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目前水足迹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足迹研究的差异与不足3.水足迹的应用- 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水足迹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 水足迹在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4.水足迹的挑战和展望- 水足迹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可靠性- 水足迹的定量化和区域差异- 未来水足迹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5.结论- 总结水足迹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展望未来水足迹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提出未来水足迹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第一章:引言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所有生物体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正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矛盾。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水足迹是衡量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代表了人类在生产、消费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影响。

而水足迹的研究和应用就成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本论文旨在探讨水足迹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分析目前研究成果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挖掘其在实践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水足迹问题的可行方案。

第二章:水足迹的发展现状A. 水足迹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水足迹的概念源于2002年,由荷兰大学的阿拉瑞克·赫凯曼(Arjen Hoekstra)首次提出。

起初,水足迹的定义只是代表水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指标。

当前,根据UNCTAD和FAO的解释,水足迹是指“一个产品全生命周期消耗的淡水量,包括在制造该产品的过程中使用的水、生产该产品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水处理量,以及消费者使用和回收该产品所需的淡水量”。

值得注意的是,水足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改进。

B. 目前水足迹的研究现状水足迹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国家、地域和流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水足迹分析;二是以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微观水足迹研究。

近20年中国水资源及用水量变化规律与成因分析

近20年中国水资源及用水量变化规律与成因分析

近20年来,中国水资源及用水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一变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这些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

首先,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庞大,但分布不均。

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而南方地区则较为丰富。

这导致了用水量的差异,使得南方地区的用水量较高,而北方地区的用水量相对较低。

其次,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对水资源和用水量造成了影响。

近20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特别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

工业和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工业用水量和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水资源不足问题。

第三,气候变化也是水资源和用水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中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

特别是南方地区年降水量不断波动,使得水资源供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气候变化导致了北方地区的干旱加剧,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情况。

第四,农业用水是中国总用水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20年来,农业用水量一直占据了较大比例,但逐渐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和农业用水的减少。

此外,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也是导致农业用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最后,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也对水资源和用水量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逐渐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比如实施水资源税收政策,限制过度开采水资源;推广水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

综上所述,近20年来,中国水资源及用水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主要受到地理分布、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农业用水和政府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和治理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水资源的意识,积极参与到节水行动中,共同保护水资源。

世界水日水资源与人口增长

世界水日水资源与人口增长

世界水日水资源与人口增长水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渐突显。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的重要性与现状水资源是维持生命、保障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全球面临着水资源供应不足的严峻局面。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全球有超过20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二、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人口增长带来了城市化的浪潮,城市化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的需求。

大量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人类生活用水都对水资源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解决方案1. 加强水资源管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各国应加强水资源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控和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2. 发展节水技术为了应对水资源紧缺的挑战,各国需要大力发展节水技术。

通过推广新型的节水设备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农业领域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工业领域推行循环冷却、雨水收集等节水措施。

3. 加强跨国合作水资源是全球共享的宝贵资源,需要各国共同来保护和利用。

各国应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开展水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共同应对水资源紧缺的挑战。

通过共享经验、技术和信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水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水资源的短缺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节水技术,加强跨国合作等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才能保障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人类的共同未来。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屈超;陈甜【摘要】中国正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2013年中国的CO2排放量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同时中国的人均CO2排放置首次超过欧洲. 2015年在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为: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按照IPCC(2007) CO2排放核算方法计算的数据,近年来中国CO2排放情况总体呈排放量逐年上升但排放强度总体下降的态势.为了进一步估计中国2030年CO2排放强度,本文构建了IPAT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1995-2012年数据进行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萤火虫优化算法分别计算了IPAT模型的参数,发现与传统最小二乘法相比,萤火虫算法优化后的模型显示出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低的误差,模型系数也更为合理.文章在萤火虫优化的IPAT模型基础上估算了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强度,实证结栗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强度;2030年全国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66.34%,其中有20个省份CO2排放强度减排幅度超过60%;中国能够实现在2015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提出的碳减排目标.为了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各省应该充分重视经济转型对减少CO2排放的作用,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6(026)007【总页数】8页(P62-69)【关键词】碳排放强度;IPAT模型;萤火虫优化算法【作者】屈超;陈甜【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F224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减少CO2排放,实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中国的碳排放量情况不容乐观,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于2014年9月公布的2013年度全球碳排放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人类活动CO2排放量达到360亿t,人均碳排放量达到5 t,而中国碳排放量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同时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首次超过欧洲,达7.2 t。

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

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

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03(25)6【摘要】水资源足迹是如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为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提出了水资源足迹的概念和衡量方法,引进了虚拟水概念,简要介绍了产品虚拟水计算方法,并以新疆、青海、甘肃和陕西为例,计算分析了2000年各省水资源足迹.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四省(区)总的水足迹是为613.3×108m3,人均水足迹为712.3m3·人-1·a-1和1952L·人-1·d-1,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以虚拟水概念为基础的水资源足迹更真实地衡量了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利用状况,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新思路,产品形式的虚拟水贸易是平衡水资源赤字、维持区域水安全的有效工具.【总页数】9页(P692-700)【关键词】水资源;虚拟水;虚拟水消费;西北地区【作者】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TV213.9【相关文献】1.高效配置水资源是促进西北四省(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环节 [J], 霍明远2.西北五省(区)图书馆第四次峰会暨西北五省(区)图书馆馆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在宁夏固原召开 [J],3.省域尺度水足迹估算方式探讨——以山东省水资源足迹为例 [J], 杨楠楠;李平4.基于水足迹的福建省沿海-内陆地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J], 郭兴利;林惠花;黄青青5.滇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 [J], 蒋依依;王仰麟;张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的伟大发明2000年前的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国,世界唯一

中国人的伟大发明2000年前的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国,世界唯一

中国人的伟大发明2000年前的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国,世界唯一说到“天府之国”,人们会想到成都平原,这里被称为“天府之国,水旱紧随其后,人们不知饥饿,没有荒年,世人称之为天府之国”。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地方,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都是境内最大的河流“岷江”造成的。

正因为如此,勤劳勇敢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修建了人类历史上最长、至今仅存的一座以无坝引水为特点的最大的水利工程。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拥有成都平原两千多年的丰富。

这就是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大图模式在四川成都拍摄。

大图模式岷江全长793公里,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流经中国西部最多雨的四川盆地。

2000多年前,当岷江洪水来袭时,整个成都平原变成了一片辽阔的海洋;然而,在干旱的情况下,这里却没有收成。

岷江长期的洪涝灾害已成为古蜀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大图模式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巴蜀统一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通晓天文地理的李冰为蜀军总督。

他决心铲除岷江洪水,发展蜀地农业,为秦统一六国创造有利条件。

大图模式李兵上台后,下定决心要惠民除涝。

带领群众实地勘察地形后,决定在距成都56公里的岷江上修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

主要工程是将岷江分为两河,其中一河将引至成都平原,不仅可以分洪减灾,还可以灌溉农田,一举两得。

大图模式虽然思路很完善,但在目前条件下,建设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并不容易。

然而,面对重重困难,李冰并没有放弃。

在儿子二英的帮助下,他邀请当地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建设了玉嘴、飞沙岩、宝平口三大工程。

三要素有机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实现了分洪减灾、引水灌溉的功能。

大图模式这是位于闽江中心的“鱼口”防波堤。

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形状像鱼的嘴。

玉嘴把整个岷江分为内河和外河。

西部的是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当地人称之为“金马河”,主要用于排洪;东面是内江,是人工挖渠,主要用于成都平原的灌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0期2006年10月生 态 学 报AC TA ECOLOGIC A SI NICAVol.26,No.10Oct.,2006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龙爱华1,2,徐中民1,王新华1,尚海洋3(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4;3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应用水文生态研究室,甘肃兰州 73000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40235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19);多地区和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评价(AS25)资助项目收稿日期:2005-07-09;修订日期:2006-03-17作者简介:龙爱华(1976~),男,湖南安仁人,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水资源管理研究.E -mail:ahl ong@lz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China(No.40235053,40201019)and AS25Project of AIACC Received date :2005-07-09;Accepted date :2005-12-28B iography :LON G A-i Hua,Ph.D.,mai nly engaged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E -mai l:ahlong@摘要:21世纪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水资源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计算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解了人口、富裕和技术等对中国水资源的环境影响。

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145亿m 3,人均60913m 3P a 。

人口数量是当前我国水足迹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富裕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总消费,气候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水足迹具有显著影响,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减少水足迹具有重要作用。

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并不支持环境Kuznets 曲线存在的论断。

最后分析讨论了水足迹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及S T IRPAT 模型实证分析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水足迹;人口;富裕及技术;环境影响;STIRPAT 模型;环境Kuznets 曲线文章编号:1000-0933(2006)10-3358-08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Impacts of popu 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on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LONG A-i Hua 1,2,XU Zhong -Min 1,WANG Xin -Hua 1,SHANG Ha-i Yang 3(1.State Ke y Laboratory o f Froze n Soil Engine ering ,CAREERI ,C AS ,Lanzhou 730000,China ; 2.W ater De part ment ,China Institute o f Wate r Resource and Hydropowe r Research ,Bei jing 100044,China ; 3.L abo ratory o f Wate rshe d Hydrology and Ecology ,C AREERI ,CAS ,Lanzhou 730000,China ).Ac 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0):3358~3365.Abstract :Growing e vidence de monstrate d that humans have dra matically alter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forces driving environmental i mpacts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One key li mitation to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anthropogenic impacts is the absence of a se t of refined analytic tools.The water footprint inde x has bee n used as a comprehensive impact measure of wa ter use in relation to consumpt ion of pe ople,which indirectly reflec t anthropogenic pre ssure on the environment.Our e 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hina .s wate r footprint of China is 7678145@108in 2000,which is 60913m 3P (cap #a).The measure of wa ter footprint allows c omparison ac ross types of impacts by estimating the quant i ty of water that would b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material c onsumption of a nation or country.The difference be tween provinces (cities)is large:Qinghai province who has an average wate r footprint of 999m 3P (cap #a)is the largest one,while Guangxi province has the lowest a verage water footprint,which is 477m 3P (cap #a).With a vie w to dismantling the anthropoge nic driving forces of water foo tprint,the modified IP AT -c alled STI RPAT(S Toc hastic I mpacts by Re gression on Population (P),Affluence (A )and Technology (T ))-has been employed as a common analytic frame work.Since T represents all fac tors that influe nce impacts other than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the additional fac tor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STIRP AT by disaggre gating T in the original I PAT identity.Our analyse s show that population is a major driver of wa ter foo tprint,and it has a propor t ional effect (appro ximately uni tary elasticity)onwa ter footprint,and affluence monotonicallyincrease d the water footprint with a relative less degree than popula tion.Natural location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ppeared to affect the water footprint.Another important finding in the e mpirical study is that there is no evide nce of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water footprint within the range of calculated data.So me potent ial improve ments in some further rese arches and suggestions to alleviate the water pre ssure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last section.Key words :water footprint;popula 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i mpact;STI RPAT model;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人类能真正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126%,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扩大,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全球有11亿人口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24亿人缺乏可靠的卫生用水,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死于食用污水而引起的疾病,与水污染有关的疾病每8s 就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水污染已使全世界20%的淡水鱼种濒临灭绝;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亿人口缺水,缺水难民将多达1亿人[1]。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已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

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真实地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的占用状况。

水足迹指标是一个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真实占有量的简单而综合指标[2]。

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指标数据通常仅呈现了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农业部门用水量和工业部门用水量等3个方面的水利用量信息,只记录了人类水资源利用的实体水数量或蓝水数量(蓝水一般指赋存于江、河、湖泊积含水层中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数量,即通常所说的水资源[3]),而忽略了通过作物等利用的/隐式0水量或绿水数量(绿水指赋存于土壤非饱和含水层中、仅可由植物以蒸散发形式利用的土壤水[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