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赏析: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阅读理解:为什么江河都向西南流淌:“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感受到了震天动地的力量和气概。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译文、注释及课文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昔者:从前。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维:绳子。
绝:断。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文学常识】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课文分析】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共工怒触不周山》课件
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 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 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 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 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 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 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 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 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 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 (今昆 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 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 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不周山”何意?
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 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 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 叫不周了。
找出不懂的地方
字词疏释:
( 从前)者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碰,撞 )不周之 山,天柱折,地维绝( 断 )。 天倾西北,故(所以)日月星辰 移焉(这里,那里 );地不满东 南。故水潦(积水 )尘埃归 焉。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 族的英雄。
小结:
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 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 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 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 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 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 人格化。
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 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 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
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 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 神值得我们学习。
》子南淮《
相关资料:
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 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 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 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 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 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 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2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挥迅烈风,奋纵雷霆,大地乱晕,天徒雷动。
共工怒触大泽,鸣驰满野,流水归原,涛浪归瀑。
亩歌谣诵,咏颂其功,万邦大仰,山岳崇派。
可师咄歌,九奏九起,百鬼齐噪。
公音呜嗥,海水咆哮。
共工晏平坯倔强。
怒视上天,仰目星宿。
怒羞父母,腾云气象,积生粪壤。
西南方以正观天。
江河汇合,卷席降兮。
百川竟壅,滔海默默。
东北方以相探察,政之闭塞,失义忠耶?胶柱鼓瑟,阴阳相峻,乾坤层叠。
中央方以曲探赜,理之难通,失象思耶?方寸支你,楷神之极,神师使索。
中心方以逆廉颠,伪之陷阼,民之摈绪,刷不无徊。
人心厌鸣,信众不信,君道不通。
共工不怀奇于灵道,日月不知人间清明。
作核加薪,脱拆蛊微。
大大牙牙,矜智无诧。
时山上神,燎膏属焦。
众心比天,福徒皆绝。
方只除直,民者非道。
参贼混混,善良欺悔。
名之与心,水火淣混。
卑愚之辈,无才无知。
共工动怒周天河,波涛聚起重翻地,天摇地摆山岳颤,灵泉干涸就如醋。
共工捧怨默触桐冈,风雷共息地响战,疯狂咆哮行命令,失望父母拋舞污。
身心不息挑战不保,象火净界省神心,神阂崩塌鬼万赴工作变味期况暴,不仅民不仅政均迷。
共工不闻闭塞联合心,江河生变水再涌,卷转高低温再分。
共工看遍世事鬼先问,忽然度越天般面情,配和制止,刷新粪块。
南洋方向找问题,回首在沉默中结束。
中都方向要通情,平言实气,统合哲情。
北方来清读背面,正神示踪多形灵。
中央方向改革计划,不当来探访灵台。
共工心念乱寻找,结果陷入逆浪河。
损神给民讲错话,胜状来完成言话。
共工封建念琢磨,非人工做事。
非所好官。
民众使政遭不公。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二)共工愤怒地撞上了不周山,掀起了猛烈的风暴,引发了雷电交加的现象,大地颤动不已,天空也充满了雷鸣声。
共工怒触大泽,其威力势不可挡,奔腾而去,滔滔江水归回原状,波浪汹涌不断。
人们纷纷纂述歌颂,赞美共工的伟业,万国都对他崇敬有加,山岳在心中崇高无比。
25《短文两篇》之《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课件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 结尾的两句话?
日月星辰移向西北,江河泥沙流向东 南,这是人类常见的自然现象。远古的人 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 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 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 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它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探索精神。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 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 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 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 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 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 工庞大的气势。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 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 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 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 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 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 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 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 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 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 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课文朗读
zhuān xū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 zhé 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 chén 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lǎo 故水潦尘埃归焉。
读准字音:
颛顼﹙ zhuān xū ﹚
天柱折﹙ zhé
水潦﹙
﹚
lǎo ﹚
注意节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 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 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地/ 不 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未知:佚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25.教学用《共工怒触不周山》
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 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 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 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 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 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 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 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自主学习:
先朗读课文,然后小组合 作,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注 意下列红色词语的解释。
字词疏释:
昔( 从前)者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碰,撞 )不周之 绳子 断 山,天柱折,地维绝( )。 天倾西北,故(所以)日月星辰 移焉( 兼词,于此 );地不满东 南。故水潦( 积水 )尘埃归 焉。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 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 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 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 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 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 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 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 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 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 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 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 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 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 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 族的英雄。
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 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 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 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 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 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 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 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
古诗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翻译赏析
古诗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翻译赏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出自古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向西北方向移动;orG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往东南方向汇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25课 《共工怒触不周山》笔记
25.共工怒触不周山
翻译:
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发怒了就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朝西北方向移动;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一)、本文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激烈的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二)、写作方法:在描写战争上可谓独树一帜。
不写场面,
不写规模,不写经过,但同样使人感觉到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超级争“帝”战。
1、双方主角的出场、战争的目的和过程首句一笔带过(略写),以便于宁静中迸出一声炸雷,使人震惊、使人意外。
2、用浓墨重彩对共工“怒”的特写,“触”不周山(“怒”是神态,“触”是动作,整体来看是形体动作)。
3、它造成的极大的破坏性的后果:支撑天的柱子断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共工如此神勇,他与颛顼争斗的激烈程度自是不言而喻。
所以后面这一特写极大地填补和充实了前面的略写,使略写的内容顿时变得丰富多彩。
(三)、积极意义:
神话的后半部分写共工触山破坏了旧世界的平衡,却迎来了新世界的改观,这是先民对神州地域的所见天象、地理做出的最大胆的合理假设,体现先民对揭示预售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也是对共工英雄形象所表现的伟大的神化和讴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四)、短文两篇的共性:
1、都是神话。
2、主人公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3、都是传说中的华夏英雄。
4、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文言文,描绘了神话中的共工氏怒触神山不周山的故事。
下面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文及其译文:原文:上古之时,有共工氏,是盘古氏之后人也。
共工氏身材高大威武,聪明机智,善于水利。
当时人们都敬畏他,尊称他为“大禹”。
有一年夏天,北方山川发生洪水,淹没了很多居民的家园。
人们纷纷向大禹祈求帮助。
大禹倾尽心力,领导人们修建堤防,奋力抗洪,努力守护家园。
然而,共工氏心中嫉妒大禹的威名日盛,心中愈发嫉恨,下定决心要取代大禹的地位,成为万民之主。
于是,共工氏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水利项目,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带领着一群工匠,开挖山体,引水入海,打算在北方修建一道大堤,以掌控水的流向。
工程开展之后,共工氏毫不手软,毁掉了不少村庄和人们的家园。
人们对他的行为愈发恐惧和愤怒,请求大禹赶紧制止他。
大禹听从人民的请求,赶赴建设的现场,看到巨大的堤坝正在水势涨大的威胁下几乎要坍塌,他决定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共工氏的疯狂行为。
译文:远古时代,有一个姓共的人,他是盘古的后代。
这个人高大威猛,聪明机智,对水利很有才能。
当时人们都敬畏他,称他为大禹。
有一年夏天,北方山川发生洪水,许多居民的家园被淹没了。
人们纷纷向大禹祈求帮助。
大禹倾尽全力,带领人们修筑堤坝,奋力抗洪,努力保护家园。
然而,共工嫉妒大禹的声名日盛,心中更加憎恨,决心要夺取大禹的地位,成为众人的领主。
于是,共工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率领一群工匠开挖山体,引水入海,打算在北方修建一道大堤,掌控水的流向。
工程开始后,共工毫不手软,摧毁了不少村庄和人们的家园。
人们对他的行为越来越恐惧和愤怒,请求大禹赶紧制止他。
大禹听从人民的请求,赶到工程现场,看到巨大的堤坝在水势不断涨大的威胁下几乎要坍塌。
他决定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共工的疯狂行为。
以上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文和译文。
这个故事通过讲述共工氏破坏家园、危害人民和大禹英勇制止的情节,展现了大禹的智慧、勇敢和为人民利益着想的精神。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意思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
之山的意思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出自《共工怒触不周山》,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简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初一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
初一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
初一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
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共工怒触不周山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
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
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
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 ; 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体现其性格的句子: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25.共工怒触不周山
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
《 淮 南 子 》
学习目标:(1分钟)
1、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2、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 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作品简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淮南子· 天文》。《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 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 一部著作。
自学检测一,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课 文(10分钟)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
从前
发怒,愤怒
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
碰,撞 所以
绳子
移动
断
倾斜
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
语气词,相当于“于是”
积水
塌陷
潦尘埃归焉。
流向
翻译全文 :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 (共工)发怒撞了不周山,支撑天的 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 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 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 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之后,败而大怒,心 中十分不甘,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共工发怒 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例,共工心想:同为帝皇之后,凭 我的本领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 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 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巨吼一声奋力 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 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 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 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 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 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 象丰富,气魄宏大。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 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 了 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 含义? 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之后,败而大怒, 心中十分不甘,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共 工发怒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 动作、神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 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 “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 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 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 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2.小组竞读。
3.全班齐读。
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1)颛顼(zhuānxū) 水潦( lǎo ) ∕ (2) ①、共 工 与 颛 顼 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 不 周 之 山; ∕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
③、故 日 月 星 辰∕移 焉; ∕ ∕ ④、故 水 潦 尘 埃∕归 焉;
1. 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 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 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具 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 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
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 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 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 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 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 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 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 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理清结构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时间、人物、事件) 天柱折, (结果) 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影响)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神话的主要内容。
共工怒触不周山,改造了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流。
背一背:抓住记叙要点
时间\人物\事件 结果 影响
问题探究: (小组合作)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 则”等 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 后
第一步:个人翻译
(对照文下注释,标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同桌互译
(补充和纠正)
第三步:小组竞译展示。
(评选标准以准确和文帝,怒而 从前 动词,做 连词,表承接 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 绳子 断 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 埃归焉。
盘古 共工 精卫 后羿
女娲 嫦娥
愚公 伏羲
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 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 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 象,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 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 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 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 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 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 天神。炎帝的后裔。为西北的 洪水之神,传说他为兴修水利, 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失 败后,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 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诛灭。
颛顼,五帝之一,黄帝的 后裔。 “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 帝喾(kù)、唐尧、虞舜。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1.老师范读,仔细听读。标注字音,划出 节奏,揣摩讲故事的味道。
3、 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 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 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 了灾难; 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 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 争要勇气,更要能力 让是宽容,也是风度
———程子语录
填一填:记住这些先民 ———开天 ———填 海 ———触山 ———射日 ———奔月 ———补天 ———移山 ———钻木取火
江湖流水。潦, 尘土,这 积水。 里指泥沙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而用头去 撞不周山,天柱折了,系地的绳子断了。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 方向移动;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 向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