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实录(定稿)优质课教案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优秀11篇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优秀11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
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 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生述。
(可合作交流)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事件背景《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
其中,共工造反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共工为尧时的大臣,担任水害的审判官,负责调控洪水。
然而,由于共工对自己的权力滥用,造成了无数百姓的困扰和灾害。
被尧贬为黎民时,共工不甘心,一怒之下震怒天地,并冲向不周山。
二、共工的怒触在《山海经》中,共工以其愤怒的态度冲入了不周山。
不周山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它是禁止常人进入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天之柱。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可以理解为他对尧的不满与愤怒的表达。
在神话传说中,共工的怒触被认为是对尧治理和权威的挑战。
三、不周山的意义不周山作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被视为天之柱,受到了崇拜和敬畏的态度。
不周山象征着尧的统治和治理,是天地间纽带的象征。
同时,不周山也是神圣的禁地,不普通人可以进入其中。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也表达了他对尧治理的不满和挑战。
四、共工与尧的矛盾在神话传说中,共工与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
共工作为尧的大臣,负责掌管水害,但他的权力滥用,给人间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尧多次指责共工,并试图削弱他的权力。
作为回应,共工向尧示威,最终怒触不周山,这被视为他对尧权威的挑战。
五、共工怒触的意义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仅是他个人对尧的不满,更体现出对尧时代的不满和对权威的怀疑。
在古代社会中,尧被视为仁德之君,但共工的造反却揭示出尧时代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事件,反映了人们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权威的质疑,对当时社会政治氛围的一种批判。
六、共工的下场在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被视为对尧的挑战,尧为了维护权威和统治秩序,派遣了帝辛前去平息共工之乱。
帝辛最终成功平定了共工,将其斩杀。
共工的下场无疑是对反叛者的警示,并且彰显了尧对权威的维护和保卫。
七、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启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事件,但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权威与反叛的矛盾,统治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而被统治者也应当保持警醒并合理表达不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3、了解神话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重难点】4、教学重点: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5、教学难点:了解神话难以完全超离现实的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古典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许多神话故事伴随我们长大。
天地如何分离?(盘古开天辟地)人是怎么来的?(女娲造人)那么,日月星辰是如何变换,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河水为什么自西向东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里,去看看智慧的远古人们为我们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简介神话。
复习其它文学体裁。
二、解题《淮南子》作品介绍。
“共工”“不周山”介绍。
三、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把课文读上两遍,圈画有疑难的字音和停顿,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指名朗读,并点评。
点评指导:可以从字音和停顿上去指导。
1、读准字音颛顼水潦尘埃2、读出停顿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第二声)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齐读课文。
3、读通意思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把这则神话读懂,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
重点词:绝:地位绝(断;断绝)焉:故日月星辰移焉(于此,于是)以为妙绝(达到极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群响毕绝(停止,消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心不在焉(?)余音绕梁,三日未绝(?)那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了吗?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初一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初一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2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结果。
1.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背景。
1.2提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共工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2.熟读课文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
3.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4.分析课文4.1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4.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4.3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5.课堂活动5.1分组讨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象征意义。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读后感。
6.2查阅资料,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优质课教案《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初一文言文教学,重在培养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趣读中积累语言,做到“言”“文”合一。
在“还原情境,想象对话”中,理解人物形象,创作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演绎,激活兴奋点。
2、神话教学,小学的神话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神话奇特大胆的想象特点的理解,初中的神话阅读教学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除了想象还要挖掘神话的核心价值,在探究神话所曲折反映出的远古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各种心理的基础上,理解神话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理解神话人物形象、神话作品对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文化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趣读活动,培养兴趣,落实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西北”、“满”、“潦”、“归”、“焉”,背诵课文;2、通过课前质疑、课中释疑、情境对话等活动,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理解共工人物形象;3、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推测远古人民创造神话的心理,探究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的神话色彩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趣读活动,培养兴趣,落实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西北”、“满”、“潦”、“归”、“焉”,背诵课文。
2、通过课前质疑、课中释疑、情境对话等活动,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理解共工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推测远古人民创造神话的心理,探究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的神话色彩和现实意义。
(本课根据学生课前提出的疑惑推进课堂教学,每个班级可能会提出相同的或者不同的问题,课堂依据每个班级的实际学情推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强调文言字词积累的重要性。
2、出示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ppt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趣读活动与落实重、难点字词相结合:(一)掌握易读错的字:“折”“潦”1、请一个同学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5 共工怒触不周山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中招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课内文段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文段大意、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课内外对比阅读集中考查作者的写作目的、看法、态度以及与课内文段的相同及相似点.3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冒险,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确冒险的意义。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和愿望。
还要题解课文,体会原始先民征服宇宙,改变自然的强烈愿望。
4 学情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而且对神话故事非常喜欢,但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的文言词汇掌握不牢,不能正确准确地翻译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准确地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有关资料, 能说出《淮南子》这部作品的相关知识.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对课下注释重点词语的掌握, 能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概括出共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 能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对课下注释重点词语的掌握,能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3,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概括出共工这一人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行剖析和分析。
一、故事情节回顾《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共工技艺精湛、势力强大,意图挑战天帝地位,结果与天帝大战三日三夜,最终被天帝击败,跳进辽阔的海洋中。
共工得不到胜利,便气愤难平,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他,结果却被共工发现,共工又气急败坏,拿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朝周公砸去,周公非常生气,将不周山从山脚处割下一块,放在公元之巅,终于将山压稳了。
二、对山神形象的探究《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五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一座山,而不周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山神的象征。
1.不周山的命名从不周山的命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特殊寓意的。
传说中,这座山的地势险峻,山势奇特,峻峭而不可以攀登,因此被命名为“不周山”。
不周一词,“周”原指完美、圆满之意,而“不周”则表明不够完美、有缺陷。
因此,不周山的命名反映出它在隐晦地表达着“超越完美”的意味。
这也为我们解读山神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山神不必完美,却可以超越完美。
2.不周山的形象特征同时,不周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
故事中提到,共工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后,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共工。
神话中穿山而过被认为是神通广大的表现,因此,不周山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或者说它不仅是一个山神,还有着类似神话传说中的神明的特点。
在故事中,不周山还被描述为高大壮丽。
这种高大和苍劲显然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因此,不周山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纯粹、高深莫测的性格特征。
3.不周山作为山神的意义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不周山代表了一种超越完美的精神。
而这也是山神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神秘、超凡、高深的象征。
山神不同于其他神明,它们的形象符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出山神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它是朴实、原始栖息地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于山林、大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神农氏,一怒之下触山重归海中,引起了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阅读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背景,培养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和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人的责任与担当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做些介绍。
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朗读一下文章,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2、启发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互相听取,然后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答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共工为什么会愤怒吗? 他和神农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
3、导读分析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导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阅读在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注释、段落的重点理解和人物的性格描写等等。
5、情感交流在学生阅读理解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可以以“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鼓励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
6、思考回顾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思路、体验感和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体现本节课的效果和作用。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市赛一等奖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淮南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
②、培养知人论世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听、说、读、写四角度研究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听、说、读、写四角度方法研究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知人论世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前,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以上的填空。
太阳东升西落,河水由西向东奔流到海,这样浅显的自然现象,对于远古的人类,又是如何解释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含义)古老先民不是500年、1000年之前人类,是指远古时的人类,那时没有文字,甚至连说话都不能顺畅表达。
对于自然现象只能通过幻想的方式。
三、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展示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2、趣写片断五、精读1、合上资料,看屏幕,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读一读字音准吗停顿对不对注意了重读的字词吗情感把握程度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2、齐读课文3、朗读会了,还要会认读,就是要知道字的意思及句子的含义,请打开资料,我们一起来译课文,,此文文字又浅显,结合下面注释,大家翻译问题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请关注以下几个字的含义,并能用我们所了解的成语来印证字义。
(思考一下,先知先讲,可以不按顺序)昔者:今非昔比争为帝:争名夺利怒触不周山:怒发冲冠一触即发地维绝:络绎不绝故水潦尘埃归焉:百川归海4、做课堂笔记5、除了这些字的含义之外,在翻译时还有问题吗请三个同学来翻译课文6、齐读翻译(这则神话其实就是叙述时间、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能用原文回答我刚才的问题吗)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的泥沙都流向东南角这里。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一◆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
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
【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想与创意:这46个字,越过千年悠悠岁月向我们散发出理性的光芒,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充分利用文本聚焦点,抓住“争”、“怒”、“触”这几个关键词,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方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对其进行细细品读,体会文本的意蕴丰厚之处。
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字品读鉴赏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范圣龙说:一次深刻细腻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探究。
特级教师张振雷也曾说过:读书就要从字缝里面去读。
二、在环节和问题的设置上层层剥离,层层推进,让简单的文本散发出丰厚的意蕴来!让辩证的思维和感性的品读在课堂上同时开花!教学目标:1、能力与知识:①、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②、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方法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2、培养学生的英雄情节。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两位神奇的神,他们长着…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飞进神话的王国,去感受共工怒触不周山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个别读2、同桌正音,齐读3、读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4、个别翻译5、检测 ppt2学生回答时,教师适当点评。
过渡: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
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三、层层推进,细读文本(一)品读“争”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2、链接背景材料 ppt3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从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
ppt5过渡:共工是这样的为人民着想,他真想当上皇帝,拥有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可是他如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何海蓓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内容。
2.分析共工的性格,感受共工用于反抗的精神。
3.感受神话的那种瑰丽的想象,窥探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与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作比较。
导入:《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这场战争打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最后以炎帝战败收场。
师: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来瞧瞧,炎黄两帝的后代有发生了什么事。
文言字词梳理:1.请一生朗读全文,纠正及指导读音。
然后全班齐读。
2.给学生时间,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字典,疏通文章大意。
(PPT呈现课文的重点字词)PPT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然后检测成果。
检测方式:PPT呈现无标点符号的原文,让学生关上书,在底下试着复原课文里头的断句。
然后请一生起来断句。
PPT: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4.请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过程。
分析课文:师:同学们觉得共工的性格如何?生:1、脾气暴躁,刚烈,不顾后果。
课文中的依据:1、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触”:《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抵也。
”(可让学生查古汉语字典)从“触”一字,大家可以想象共工撞向不周山时的动作,姿态——以头撞向不周山。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情景,体会他当时的情绪。
可见共工是个暴脾气,烈性子。
2、造成的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解“不周之山”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案背景《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山海经》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与不满触犯了天规,导致地动山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不可控因素的恐惧,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与预习(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山海经》的基本情况;2.引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背景,提问学生对共工和不周山的了解。
第二步:讲解与理解(20分钟)1.为学生详细讲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解读共工的性格和不满情绪,并引导学生思考共工的行为是否合理;3.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和思想。
第三步:讨论与思考(25分钟)1.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共工触犯天规是否可以理解和原谅;2.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进行辩论;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享并总结各组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步:延伸与应用(25分钟)1.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进一步了解与讨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2.提出问题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表达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思考;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2.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辩论,可以评价学生对《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表达,可以评价学生对这个故事的感悟和文学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可以评价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五、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第一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过程与方法: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3、理解文章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活动设计一:1、导入新课: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教学背景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部分,讲述了共工因与尧帝争斗而愤怒触动不周山,从而引发了大洪水的故事。
此故事融合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理解传统文化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给学生提供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细节展开探讨与分析,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共工会愤怒触动不周山?为什么不周山会引发大洪水?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意识?4.阅读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把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写下来,再进行讲解和讨论。
5.制作海报: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或主题,用图片和文字制作海报,表现出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阅读理解和制作海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于学习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参与,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叫——生:《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这是一个神话故事,这同时又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都知道,字词积累非常重要,因此,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字词。
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解决了重点字词,但是,有这么多的同学对这几个字词,觉得解释起来还有一点困难。
ppt黄路涵、郑莞滢、干璐静、赵得荔、林城、冯佳怡、项怡婷等33位同学在预习时发现不理解的字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师:怎么办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起来,兴许你就读懂了。
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读错“折”字)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字读错?生:有师:哪个字读错?生:“折”读错了。
师:“折”,第几声?生:第二声师:“折”,什么意思?生:断师:在这里表示绳子断了。
师:还有一个字也很容易读错,哪个字?生:“潦”师:“潦”,故水潦尘埃归焉,它是什么意思?生:积水师:全班来读一遍,一定要读准字音。
众生:读文章师:读准字音之后,我们加大一点难度,读懂课文,读懂课文就要做好一些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咱们要注意讲故事的——众生:语音语调。
师:要注意语音语调,这是一个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我们在讲这个遥远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语速是慢呢还是快?生:慢师:慢慢地讲,先第一句试试看,预备起众生:读“昔者——”师:“昔者”是什么意思?生:从前师:我们在讲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因此,我们就得像一位长者一样,或者像一位老爷爷一样,慢悠悠地把这个故事讲起来,因此,师范读:“昔者”,我们应该把声音怎样?生:拖长师:我们试试,预备起“昔者——”众生:趣读“昔者——”师:我们注意了语速、语调之后,我们还要读出这个故事的画面感,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要读出这个故事的画面感,我们就必须要读好哪几个字词?众生:争、怒、触、折、绝师:我们发现没有?我们的汉字它本身就是有读音规律的,你看,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师边说边板书四种声调),这几个字词当中哪些是第一声的?生:争师:在读第一声的时候要读得——生:要读得清晰。
师:读得清晰一点试试看。
众生:趣读“争”,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师:是不是画面感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字词当中哪些是第二声的?生:折、绝师:在读第二声的时候往往要把字——生:往上扬师:往上扬效果是不是不同的,“天柱折”,一二起。
众生:趣读:“天柱折,地维绝”。
师:再折一点,再绝一点,试试看。
众生:趣读“天柱折,地维绝”。
师:是不是画面感出来了。
师:再来看看哪些动词是第四声的?生:怒、触师:往往在读第四声的时候要读得——生:读得重师:要用力一甩,你看,“呀”,是不是这种感觉。
师;试试看众生:趣读“怒而触不周之山”。
师:真好!从“昔者”到“地维绝”连读一遍,注意老师刚才讲的要求。
众生:趣读文章语段“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师:多好啊,画面感就出来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这个故事的结尾。
生:天向西北方向倾斜。
师: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西北”是什么意思?生:向西北师:还有一个词也是这样的用法,哪个词?生:“东南”,向东南。
师:对的,向东南。
师:好,请继续。
生: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塌陷,所以积水泥沙都向这里汇聚。
师:“满”是什么意思?生:够,到达师:“不满”是什么意思?生:塌陷师:“潦”是什么意思?生“积水师:“归”是什么意思?生:汇聚师:“焉”什么意思?生:于是,兼词师:它是一个兼词,是向这里的意思。
ppt兼词。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其中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向这里/向西北方)③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向这里/向东南方)师:我们曾经学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们还记得吗,是什么意思?众生:在其中。
师:在其中,我们今天这篇课文碰到这两个“焉”字是解释为——生:到这里。
师:向这里,向这里,刚才这位同学也讲了,它是一个兼词,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这个字是我们这篇文章中最难理解的一个字。
我们现在读懂了,能不能背一遍,准备好,“昔者——”,预备起众生:趣背课文。
师:最后一句话,要有结束的感觉,好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样,我们已经唱完了,要有一种结束感。
师范读“故水潦尘埃归焉”,预备起。
生:读“故水潦尘埃归焉”。
师:你看,读得多美啊。
读准了字音,读懂了故事以后,我们把主人公请出来,共工和——生:颛顼师:请一位同学来把颛顼两个字写在黑板上,同学们仔细看,这两个字特别特别难写生:板书:颛顼师:看看她有没有写错?生:没有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众生:都有“页”字师:都有一个页字,页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生:()师:页在古代是头部的意思,再来看看这个顼是王字旁,在古代王是从玉的,在古代一般王都是佩戴玉佩,你这样去记它,这两个字你永远都忘不了。
同学们写一写,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中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
众生:在本子上写“颛顼”两字。
师:我们回到故事里面去,刚才我们说共工和颛顼这两个人之间发生争帝的故事,共工还生气地触不周山,我们的同学在课前预习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ppt共工到底是英雄还是坏蛋?(陈骏昊、金王杨、李汝楠、张盛豪、赵子轩、连威棋、蔡雨萱、陈子阳、朱仕展、王晓婧、董芳榕、高慧、黄伊茹、王境等32人)师:共工怒触不周山,这样的行为到底是怎样的人?他到底是英雄还是坏蛋?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咱班同学很有意思,很可爱,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有15个同学说共工是英雄,有12个同学说共工是恶神,是坏人,还有22个同学说共工是好人又是坏人。
ppt 共工是英雄:(金倩欧、李子涵、潘梦婷、林成浪、张博雅、陈梦露等15人)共工是恶神:(干璐静、黄静静、夏雪怡、刘简妮、方李诺、徐才明等12人)共工是好人又是坏人:(余骋、李子南、赵逸彤、高慧、黄伊茹、王境、王晓婧等22人 ) 师:老师很想知道,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我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或者展开想象,再结合文章语言来说一说,可以吗?谁先来生:共工既然要和颛顼争为帝,他就应该明白一种道理:无论是谁当帝王,只要让百姓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那么这个帝王就是成功的,但是共工却没有,他输给了颛顼之后,却怒而触不周之山,他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感受,他这一举动让百姓受了非常非常大的灾难,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恶神。
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恶神,还讲出了自己那么深的道理。
生:人生嘛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而共工只是遇到了一点挫折就去撞不周之山,让百姓们受到了那么大的改变,所以,我认为他是恶神。
师:你的想法很有意思。
师:能不能结合文章语言来说一说,文章哪里看出来?生:文章中说: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他是生气了之后就去碰撞不周之山,说明他的性格是暴躁、刚烈的,而且他怒触不周之山完全不计后果。
师:ppt怒而触不周之山 , 天柱折,地维绝。
师:你能把这个句子读读吗生: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师:你从哪个字读出来他是这样的不计后果?生:“怒”还有“触”。
师:说说看生:“怒”是说明共工特别生气,然后“触”是他生气了之后去撞不周山。
师:然后你认为这样的一个行为是不计后果的,好像有自己的道理,其实啊,刚才同学们也说到了,这个“触”字,这个“怒”字,可以看出共工的行为似乎有些——众生:过激师:既然如此,老师把这个“触”字改成“移”字,你觉得好不好?我们来读读看 ppt怒而触不周之山,怒而移不周之山,好不好?生:“移”不能表现共工非常的愤怒。
师:“移”无法表达非常愤怒。
生:“触”更体现出了共工他是去撞不周山,有可能没有想到后果会是怎么样的,而“移”体现不出来。
师:“触”是一种不计后果的行为。
ppt说文解字:触”:“觸”,造字本义:牛用角相顶撞。
(蜀:瞪大眼睛看)师:说文解字里面这样说,这个“触”原来是“觸”,造字本意是牛用角相顶撞,瞪大眼睛看,极端愤怒之下的一种行为,这是我们刚才同学读到的共工形象。
哪些同学认为他是英雄,我们也来听听看,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从整个故事的背景去理解的,他一开始是为了给百姓治水,从他的初衷来看,他是为了百姓好,然后我觉得他是一个英雄。
师:他是造福于人类,所以就觉得是英雄,谢谢你的观点。
生:我觉得共工是一个英雄,因为从“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看得出来他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改变现状的人。
师:好,我们把这个语段找到ppt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生:他是一个勇于改变现状的人,勇于改变权威,他这一撞带来很大改变,但也同时给后世的人们带来一些生活的改动,社会发展的希望。
师:那你觉得这里他改变了什么?生:他改变了“日月星辰移焉”,他改变了太阳、月亮的运行周期规律,然后“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是改变了地形,让水都向东南汇聚。
师:你想象一下,在怒撞之前,天地之间可能是怎样的?生:可能是混乱的,太阳和月亮出现可能都是不太合理的。
师:同学们觉得他有道理吗?众生:有师:好,有道理,再请和你一样观点的同学再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共工是英雄。
师:他是英雄,为什么呢?板书:英雄。
生:因为在他失败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承认自己是错的,他勇于坚持自己的一种观点。
他自己去撞了,它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去证明了自己的对,而不是在别人赢的情况下,就马上改变自己的观点,他勇于保持了自己,坚持了自己,它有自己的一种性格。
师:你讲得太有深度了,你的发言很有个性。
生:我觉得因为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而共工一撞就撞出了现在的生活,如果他没撞之前可能生活没这样好。
师:好的,这些同学都认为共工是英雄,还有第三种观点,有22位同学认为共工既是好人又是坏人。
生:我觉得共工既是好人又是坏人,为什么呢?因为从“天柱折,地维绝”可以看出,共工他非常的愤怒,说明他是一种易怒的性格,可以看出他是坏人。
但是,他的这一撞,使“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他造福了后人。
“故水潦尘埃归焉”可以看出,水都汇聚到同一个地方,说明可以看出,在共工这一撞之前,人们可能生活在积水当中,人们可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是,共工这一撞,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有了规律,使日月星辰可以有规律地转动,不是有时出来,有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师:所以,你觉得他既有英雄的本色,又在性格上又有一点——众生:暴躁师:讲得真好,这个道理很深。
生:我也认为共工既是好人又是坏人,首先,他原本的想法是想造福人类,而且,他这一撞,改变了那个原本的旧社会,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