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及反思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比较两篇短文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夸父追日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追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通过学习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教学难点:(1)夸父追日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公共怒触不周山寓言中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1. 教师准备两篇短文的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2. 准备分角色朗读的材料和指导学生讨论的问题。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以便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插图引起学生对两篇短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分角色朗读两篇短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词汇与句子:(1)教师指出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讲解和例句演示。
(2)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4. 讨论与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两篇短文的不同之处,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篇短文进行家庭作业,要求正确朗读并复述故事内容。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事件背景《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
其中,共工造反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共工为尧时的大臣,担任水害的审判官,负责调控洪水。
然而,由于共工对自己的权力滥用,造成了无数百姓的困扰和灾害。
被尧贬为黎民时,共工不甘心,一怒之下震怒天地,并冲向不周山。
二、共工的怒触在《山海经》中,共工以其愤怒的态度冲入了不周山。
不周山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它是禁止常人进入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天之柱。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可以理解为他对尧的不满与愤怒的表达。
在神话传说中,共工的怒触被认为是对尧治理和权威的挑战。
三、不周山的意义不周山作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被视为天之柱,受到了崇拜和敬畏的态度。
不周山象征着尧的统治和治理,是天地间纽带的象征。
同时,不周山也是神圣的禁地,不普通人可以进入其中。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也表达了他对尧治理的不满和挑战。
四、共工与尧的矛盾在神话传说中,共工与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
共工作为尧的大臣,负责掌管水害,但他的权力滥用,给人间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尧多次指责共工,并试图削弱他的权力。
作为回应,共工向尧示威,最终怒触不周山,这被视为他对尧权威的挑战。
五、共工怒触的意义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仅是他个人对尧的不满,更体现出对尧时代的不满和对权威的怀疑。
在古代社会中,尧被视为仁德之君,但共工的造反却揭示出尧时代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事件,反映了人们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权威的质疑,对当时社会政治氛围的一种批判。
六、共工的下场在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被视为对尧的挑战,尧为了维护权威和统治秩序,派遣了帝辛前去平息共工之乱。
帝辛最终成功平定了共工,将其斩杀。
共工的下场无疑是对反叛者的警示,并且彰显了尧对权威的维护和保卫。
七、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启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事件,但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权威与反叛的矛盾,统治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而被统治者也应当保持警醒并合理表达不满。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初一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初一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2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结果。
1.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背景。
1.2提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共工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2.熟读课文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
3.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4.分析课文4.1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4.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4.3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5.课堂活动5.1分组讨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象征意义。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读后感。
6.2查阅资料,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和寓意。
(2)学会对比分析,找出两篇短文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夸父追日》是一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夸父追逐太阳的故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挑战精神。
《公共怒触不周山》是一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的小人物通过智慧战胜强大的对手的故事,寓意着勇敢和智慧的力量。
2. 教学重点:(1)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两篇短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故事内容,查找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两篇短文的理解和感受,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和寓意。
4. 课堂讲解:讲解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5. 比较分析:让学生对比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或神话故事。
四、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两篇短文的故事内容。
2. 选择一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反思(四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反思其实,我们每次准备课都希望它完美。
可是事实就是,没有一节原生课会是完美的!正如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也不可能讲出完全相同的两节课。
因为学生是灵活多变的,正是这个“变”,才有了我们形形色色的课堂,才有了我们多样化的展现。
也才会有很多不经意间的细节缺失,甚至是课堂本身角度的把握。
感谢卢臻老师,你说,痛了,下次就不会痛了。
我想说,我没有感觉痛,我只是看到了一个人,虽然孤独,但是依然无怨无悔的前进的背影。
我们学校每次评课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不要说优点了,说不足吧,一人一句的不足加起来,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呢!一个人看到的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备课组看到的一篇课文,也可能是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众多的同课头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就距离全面把握课文文本越来越近啦!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无关名利无关荣誉无关其他,只是为了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每天都进步一点的老师!废话说的多,回来说说我的课。
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
我们学校本身对文言文就有了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
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
所以,我备课的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
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
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
每当我有口误或者手误的时候,学生都敢站起来直接说出我的错误。
感谢这次七年级的一个学生,下课后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
碰撞应该是‘石’字旁,你写成‘足’字旁了。
”心里暖暖的,学生愿意跟我沟通,共同进步!《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反思(二)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
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
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
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
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行剖析和分析。
一、故事情节回顾《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共工技艺精湛、势力强大,意图挑战天帝地位,结果与天帝大战三日三夜,最终被天帝击败,跳进辽阔的海洋中。
共工得不到胜利,便气愤难平,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他,结果却被共工发现,共工又气急败坏,拿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朝周公砸去,周公非常生气,将不周山从山脚处割下一块,放在公元之巅,终于将山压稳了。
二、对山神形象的探究《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五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一座山,而不周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山神的象征。
1.不周山的命名从不周山的命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特殊寓意的。
传说中,这座山的地势险峻,山势奇特,峻峭而不可以攀登,因此被命名为“不周山”。
不周一词,“周”原指完美、圆满之意,而“不周”则表明不够完美、有缺陷。
因此,不周山的命名反映出它在隐晦地表达着“超越完美”的意味。
这也为我们解读山神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山神不必完美,却可以超越完美。
2.不周山的形象特征同时,不周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
故事中提到,共工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后,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共工。
神话中穿山而过被认为是神通广大的表现,因此,不周山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或者说它不仅是一个山神,还有着类似神话传说中的神明的特点。
在故事中,不周山还被描述为高大壮丽。
这种高大和苍劲显然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因此,不周山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纯粹、高深莫测的性格特征。
3.不周山作为山神的意义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不周山代表了一种超越完美的精神。
而这也是山神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神秘、超凡、高深的象征。
山神不同于其他神明,它们的形象符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出山神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它是朴实、原始栖息地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于山林、大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1.导入《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
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
2.翻译,整体感悟(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 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3.探究,加深理解思考:(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 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短文《夸父追日》(1)介绍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夸父追日的故事主题,如勇气、毅力等。
(3)学习夸父追日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短文《公共怒触不周山》(1)介绍公共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公共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主题,如公平、正义等。
(3)学习公共怒触不周山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两篇短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2)准备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2. 课堂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篇短文《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公平?3. 课堂讲解:(1)分别讲解两篇短文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如勇气、公平等。
(3)讲解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5. 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两篇短文《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篇短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理解、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水平。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水平。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能够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二、走进作家作品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案背景《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山海经》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与不满触犯了天规,导致地动山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不可控因素的恐惧,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与预习(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山海经》的基本情况;2.引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背景,提问学生对共工和不周山的了解。
第二步:讲解与理解(20分钟)1.为学生详细讲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解读共工的性格和不满情绪,并引导学生思考共工的行为是否合理;3.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和思想。
第三步:讨论与思考(25分钟)1.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共工触犯天规是否可以理解和原谅;2.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进行辩论;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享并总结各组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步:延伸与应用(25分钟)1.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进一步了解与讨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2.提出问题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表达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思考;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2.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辩论,可以评价学生对《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表达,可以评价学生对这个故事的感悟和文学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可以评价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五、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总结(通用9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xxx》。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xxx》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xxx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xxx)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xxx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xxx》。
在远古时期,共工是水神,掌控洪水;xxx是火神,掌控火。
水神共工和火神xxx自古以来不两立,为了争夺帝位,二位大神展开了一场神仙大战!这场大战激烈异常,双方大军数次交战,最终共工战败。
战败后的共工内心不甘,于是撞向了不xxx,将天柱不xx x撞倒,天空塌陷,天地倾斜,生灵涂炭…火神xxx与水神共工xxx掌控火焰,是火神,居住在光明神宫中。
xxx给人间带来火焰,带来光明,因此,x xx深受人们敬重!共工掌控水,是水神,居住在大海深处的水宫之中。
共工脾气暴躁,一不顺心便发洪水,让人间生灵涂炭,虽然这是共工无意之举,但是却让人们内心记恨共工。
长期下去,火神xxx在人间的声望越高越高,而共工的声望却越来越低。
共工的不忿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神xxx的庙宇越来越多,而水神共工的庙宇不仅没有增多,反而在减少。
水神共工心里十分的生气,水神共工觉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理应尊重水神,而不是火神。
最新《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及反思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及反思1、能力与知识:①、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②、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方法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2、培养学生的英雄情节。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收集神话故事,你能说说都有哪些神话故事?同学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翻阅上古神话史册,无论是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却被杀头的鲧,还是与日逐走,道渴而死的夸父,这些悲剧的英雄令人赞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去了解古代神话中传奇人物。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听读录音2、同桌正音,齐读。
疏通字词。
小组展示翻译。
3、读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括故事内容4、检测ppt2绝断潦积水维绳子学生回答时,教师适当点评。
过渡: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
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三、层层推进,细读文本(一)品读“争”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2、链接背景材料ppt3颛顼者,黄帝之后也,治国,政严民怨。
共工善水利,重农耕,为民谋利。
颛顼不满工之所为,恐摇其位,遂与共工战。
ppt4 共工者,炎帝之后也,力大无穷,善治水利,发明筑堤蓄水法,为民谋利……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从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
ppt5共工共工共工共工共工(越来越大的文字)过渡:共工是这样的为人民着想,他真想当上皇帝,拥有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可是他如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二)演读“怒”1、初读“怒”ppt6怒而触不周之山2、为什么“怒”①链接背景资料ppt7颛顼恐共工威大,以修水利不敬土神之名,鼓动部落民众,孤立共工,颛顼卒胜。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情节,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2. 掌握神话故事的阅读技巧,理解神话故事的文化价值。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神话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阅读技巧的掌握。
2. 对神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策略:1. 传、承、鉴古今,创造、创新、创美学;2. 强调碧文学霸,美学观照、视觉重构文学3. 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四、预习导学:1. 请学生朗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什么?(2)山神不周山和共工分别代表什么?(3)古人为什么认为大水来自共工的怒气内生?(4)神话故事中反映了哪些价值观念?2. 教师讲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典型故事,记载了人类的祖先之一共工因为自己的怒气引发了洪水,后来因为失去了强大的力量被封印在了深海之中。
(2)故事中,山神不周山代表了自然界的神明,而共工则是自然界的威胁,两者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自然和人类的不同认识。
(3)故事中的洪水被认为是由于共工的怒气引发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想象。
(4)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念包括了尊重自然,居安思危,团结协作等。
五、课堂教学:1. 针对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需求,利用PPT展示的方式,将神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情节以及历史背景进行逐一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针对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阅读技巧,利用PPT展示的方式,讲解故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文学价值和美感。
3. 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各种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2023年《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_2
2023年《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2023年《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1其实,我们每次准备课都希望它完美。
可是事实就是,没有一节原生课会是完美的!正如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也不可能讲出完全相同的两节课。
因为学生是灵活多变的,正是这个“变”,才有了我们形形色色的课堂,才有了我们多样化的展现。
也才会有很多不经意间的细节缺失,甚至是课堂本身角度的把握。
说说我的课吧: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
我本身对文言文是有基本固定的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
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
所以,我备课的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
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
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
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
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
应该在学生领悟__后,再读,效果更好。
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
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__,甚至翻译完__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既然诵读是重点。
就应该让诵读贯穿全文,开篇读,中间读,结尾读。
以读代讲,以读代译,这样才叫读的充分。
而且关于整体感知,位臵应该进行调整。
确实,在背诵完之后再提出感知有点后知后觉。
应该初读后就直接感知内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情况下翻译全文,最后再熟读成诵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平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
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
《共 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情节。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初,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三是引导学生理解共工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四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从课堂反馈和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区分神话与其他文学体裁的不同。
在字词和句式的掌握方面,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巩固,学生们基本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颛顼”“水潦尘埃归焉”等,对于文言句式如“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理解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理解共工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们能够从文中的描述出发,分析共工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毅、敢于反抗等。
但在探讨共工精神内涵的深度上,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方面,通过课堂上的故事讲述、讨论和拓展阅读,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但仍有少数学生对古代文化缺乏兴趣,需要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讲授法让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字词解释和文意疏通,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在讲授过程中,可能存在讲解过多、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讨论法在引导学生思考共工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和启发。
但在组织讨论时,有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讨论不够深入。
朗读法有助于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对文意的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思总结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汉族民间神话传说。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希望大家喜欢!篇1这节课朗读是亮点。
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
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
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
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既然诵读是重点。
就应该让诵读贯穿全文,开篇读,中间读,结尾读。
以读代讲,以读代译,这样才叫读的充分。
而且关于整体感知,位置应该进行调整。
确实,在背诵完之后再提出感知有点后知后觉。
应该初读后就直接感知内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情况下翻译全文,最后再熟读成诵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平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
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
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评课开始之前,卢老师已经跟我沟通了关于人物这个部分。
课堂上的共工形象,这些资料都不是来自文本,从哪里来呢我说,是告诉学生回家后多方面搜集资料得来的。
还有学区负责老师王老师,68中的王老师,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师,大家都对于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卢老师说,今天真是评课评的暖洋洋啊。
其实啊,我的心里才是暖洋洋的。
篇2在具体授课环节中:开篇导入采用“猜读法”,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兴趣;在走入文本环节当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故事,学生兴趣浓厚,且有助于对共工这一形象进一步的更为客观的全面理解,也避免了在学习文言文时开篇就介绍背景的枯燥无味;在“感受、鉴赏”环节中,对于从“怒”看“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这一设置,则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任其思维肆意驰骋……整篇文言文的教学又贯穿以“读”的内涵,初读——感悟读——鉴赏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及反思
1、能力与知识:①、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
②、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方法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2、培养学生的英雄情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收集神话故事,你能说说都有哪些神话故事?
同学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翻阅上古神话史册,无论是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却被杀头的鲧,还是与日逐走,道渴而死的夸父,这些悲剧的英雄令人赞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去了解古代神话中传奇人物。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听读录音
2、同桌正音,齐读。
疏通字词。
小组展示翻译。
3、读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括故事内容
4、检测ppt2
绝断
潦积水
维绳子
学生回答时,教师适当点评。
过渡: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
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三、层层推进,细读文本
(一)品读“争”
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
2、链接背景材料ppt3
颛顼者,黄帝之后也,治国,政严民怨。
共工善水利,重农耕,为民谋利。
颛顼不满工之所为,恐摇其位,遂与共工战。
ppt4 共工者,炎帝之后也,力大无穷,善治水利,发明筑堤蓄水法,为民谋利……
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从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
ppt5
共工共工共工共工共工(越来越大的文字)
过渡:共工是这样的为人民着想,他真想当上皇帝,拥有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可是他如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二)演读“怒”
1、初读“怒”ppt6
怒而触不周之山
2、为什么“怒”
①链接背景资料ppt7
颛顼恐共工威大,以修水利不敬土神之名,鼓动部落民众,孤立共工,颛顼卒胜。
②归纳:A、失败,
B、败得不服,对方使了阴招
C、他爱人民,而人民却误解他。
3、再读“怒”
①读“怒”
A、个别读;
B、一组男生读
C、所有男生读
D、全班读
E、皱起眉头,加上手势读
②创设情景对话:颛顼当上皇帝后,与共工狭路相逢,想象他们的对话:
③出示PPT8
情景对话:
共工曰:“非人哉!欺民而胜,不武也!”
颛顼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过渡:同学们听到这样刺激的话,共工受得了吗?是啊,我们仿佛听到了共工内心的那一声呐喊。
(三)细读“触”
1、加感叹词
PPT10
啊触不周之山
2、播放音频:渲染情境。
3、再读
让我们带着这种近乎咆哮般的愤怒再读这一句。
我们似乎感觉到共工的心在流泪,哦,不,是在流血啊!
4、换字品读
过渡句:他是用头(撞)不周山,而不是用手移,也不是用肩扛,能换成“移”吗?为什么?ppt12
怒而移不周之山
“移”是理性而为,而“触”是冲动而行的。
唉,共工啊,你这一次真是太冲动了。
5、触的“结果”
6、补充资料PPT 14
女娲补天(有图片)
水神共工气得用头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
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过渡:唉,(皱起眉头),现在你们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板书:?
四、小组讨论
共工是不是英雄?PPT 15
共工共工共工共工共工共工(共工两字越来越小)
1、小组讨论
2、发言
3、填空:共工是雄
五、情感升华
1、出示ppt16
共工,那同归于尽般的惊天一撞,有多少的愤怒与不甘,又有多少的刚烈与决绝。
怒撞之下,天翻地覆,洪流排空,又有多少的怨恨与叹息……
这个巨神入悲而终,让人感慨万千!是英雄?是恶魔?是善神?是坏蛋?
留给我们去思索……
2、思考着是美丽的
六、感悟神话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
(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
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人民认识自然的朴素思想。
中国神话不是人类在无知阶段的信口开河,也不是人类对不可预知的自然界的盲目崇拜,而是中华儿女在同自然抗争时留下的蹒跚脚印,是他们对美好世界的瑰丽幻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之根。
神话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想象力开出的最绚丽的花朵。
七、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附板书设计:
争英
怒?雄!
触
教学反思:
这46个字,越过千年悠悠岁月向我们散发出理性的光芒,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利用文本聚焦点,抓住“争”、“怒”、“触”这几个关键词,通过演读,情景对话等方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对其进行细细品读,体会文本的意蕴丰厚之处。
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字品读鉴赏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一次深刻细腻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探究,读书就要从字缝里面去读。
二、本课教学设计在环节上,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勤奋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发挥想象、丰富想象,感受神话人物形象,并对其作出评价,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神话给人物的奇特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在环节和问题的设置上层层剥离,层层推进,让简单的文本散发出丰厚的意蕴来!让辩证的思维和感性的品读在课堂上同时开花!
就课堂实际情况来看,我忽略了学困生的理解感受。
这方面的问题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