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 红外线分析显示达芬奇名作画中有画

合集下载

达·芬奇肖像画《蒙娜丽莎》赏析

达·芬奇肖像画《蒙娜丽莎》赏析

达·芬奇肖像画《蒙娜丽莎》赏析姜卫华/文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在每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达·芬奇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理念,运用到在他画作里,创作手法别具一格。

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问世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一直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人们的钟爱。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商人乔孔达的妻子。

达·芬奇用了四年功夫,为了消除摆姿势的蒙娜丽莎疲倦,还请弹竖琴的人在一旁演奏。

当这幅肖像画画好后,来观看的人都说,比真人还要生动。

肖像画最难的是逼真和传神,恰恰在这四个字上,这幅画不愧是欧洲第一幅心理肖像画。

据后世的研究者提供,在达·芬奇七千页笔记和素描中,发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素描初稿。

在这幅素描中,蒙娜丽莎右眼有点内斜,相貌也并非美丽绝伦。

达·芬奇画成油画时,他让蒙娜丽莎顾盼左方,真所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双眼被描绘得脉脉含情,眸子由于黑白分明而格外感人。

蒙娜丽莎画像的右眼有一颗霰粒肿,大师没有掩饰这个霰粒肿。

这种追求逼真传神的画法,使人联想到点睛大师顾恺之把裴楷脸上很显眼的三根毫毛画了出来,使得裴楷的神气活灵活现了。

这幅肖像画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观念,对于女性美的追求,是表现其典雅、恬静的神态,思想深邃和性格高尚。

《蒙娜丽莎》作为达·芬奇审美观念的产物,就是一位自尊自爱、温文尔雅的妇女形象,这个形象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美。

在艺术手法上,构思的巧妙常常是成功的秘诀所在。

《蒙娜丽莎》的笑,被历代学者称为千古之谜。

她抿嘴淡淡的一笑,这笑意是通过双唇和眸子表达的,妙在半露半含之中。

达·芬奇捕捉了四年之久,捕捉到的正是这成功的笑。

这是一个淡而若无的笑,一个永恒的微笑,神秘而灿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幅画被称为世界上最名贵的肖像画,公元1516年,达·芬奇迁居法国,第二年将这件随身携带的稀世之宝以一万二千里弗(法国古金币)卖给了弗朗西斯一世。

达芬奇通过观察法所获得的发现

达芬奇通过观察法所获得的发现

达芬奇通过观察法所获得的发现111450117 吴梦雪对达芬奇最初的印象除了那幅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就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那或许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达芬奇“观察”的魔力。

他的天赋或许比同时期的其他人物都高,这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

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国之宝之一。

除了世人所知的绘画成就以外,他还在雕刻、建筑,包括教堂草图,拱型结构分析、生理,包括论人的生死、记忆、智力和欲望、解剖学、葡萄种植及酿酒技术、动物学、天文,包括论地球、太阳和行星、地理,包括论水流、地质学、意大利运河、法国的道路、开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达芬奇在这众多领域中取得的成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观察法的影响。

在艺术创作上,达芬奇热情地歌颂眼睛和视觉。

因为眼睛是人的心灵和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所以达芬奇认为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最适于描绘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

又因为人类大部分知识来自视觉,所以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传达真善美的最有力的手段,从而成为一门科学,绘画的任务是艺术地再现自然。

在《达芬奇论绘画》中提到,达芬奇认为“画家的心应像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应当晓得,假如你们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

这就是说绘画是反映在画家心里的自然,借艺术手段将它再现出来。

他认为:画家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中介者,是自然创造物的再现者,他的精神必须包罗万象,只有向自然学习,才能做到这点。

他凭借敏锐的视觉,观察自然和人生,他像镜子一样真实地映摄自然形象,广泛地收集素材,然后去粗取精,在脑中形成一个丰富的形象宝藏,再去进行艺术创造。

著名家达芬奇的作品和技巧知识点

著名家达芬奇的作品和技巧知识点

著名家达芬奇的作品和技巧知识点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达芬奇的几幅著名作品以及他在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点。

一、《蒙娜丽莎》(Mona Lisa)《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绘画之一。

这幅画以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而闻名,展示了达芬奇出色的色彩技巧和对光影的精准掌握。

他运用了油画技法中的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使得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

二、《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这幅巨大的壁画描绘了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晚餐的场景。

达芬奇在作品中运用了透视原理,使得画面更富有层次感。

他还精细刻画了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姿态,表达了他们在听到耶稣宣布有人背叛他的消息时的惊愕和疑惑之情。

三、《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维特鲁威人》是一幅解剖学图,展示了人体的比例和结构。

达芬奇通过精准的解剖研究和准确的量度,绘制出这幅图,被用于研究人体的比例、构图和比例的理论。

达芬奇在绘画技巧方面有许多知识点,下面列举一些重要的:1. 透视原理:达芬奇是透视原理的倡导者之一,他深入研究了透视学,并将其应用到绘画中。

透视原理使得画面具备了立体感和逼真感。

2. 色彩运用:达芬奇善于运用色彩来表现光影和深度。

他注重色调的层次和过渡,通过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对比,突出画面的主题。

3. 解剖学知识:达芬奇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他通过研究骨骼和肌肉结构,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和具有生命力。

4. 素描技巧:达芬奇擅长用素描来表现形体和细节。

他练习了大量的素描技巧,并在绘画中广泛运用。

5. 对比与质感:达芬奇善于通过明暗对比和质感表现来增强图像的立体感。

他注重物体的细节和纹理,并通过光线的反射和折射来表现真实质感。

在达芬奇的作品和技巧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还能感受到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人类的探索。

达芬奇最有名的13张作品讲解赏析,每一张都值得研究

达芬奇最有名的13张作品讲解赏析,每一张都值得研究

达芬奇最有名的13张作品讲解赏析,每一张都值得研究列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出生于佛罗伦萨芬奇镇,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是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15岁左右的他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成为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师,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

1516年侨居法国。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三件镇馆之宝之一。

达芬奇被现代学者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的绘画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最奇妙的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今天果果带来达芬奇最有名的绘画作品,并一一讲解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令人啧啧称奇的作品!1、《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圣母玛利亚修道院餐厅所画的笔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

在幅作品中,达芬奇精彩地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12个门徒瞬间的表情。

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态表情,我们可以洞察到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和复杂心态。

画面布局突出耶稣,门徒左右呼应,坐在中央的耶稣庄严肃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户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

而叛徒犹大处于画面最阴暗处,神色慌张,预示着他内心的龌龊丑恶,和光明的耶稣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之前,这个题材也被许多宗教画家描绘过,但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犹大和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分善恶。

达·芬奇作品中的艺术与科学

达·芬奇作品中的艺术与科学

达·芬奇作品中的艺术与科学作者:冯雨晨来源:《人间》2016年第30期摘要:2003年,美国著名悬疑小说家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出版,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记录,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

小说从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开始,不断的引用达·芬奇作品中的细节作为线索,推进故事的发展,让人欲罢不能。

先不论其中观点的正确与否,小说中对达·芬奇《蒙娜丽莎》《岩窟圣母》《最后的晚餐》等的分析在全球掀起狂热的达·芬奇热潮。

关键词:蒙娜丽莎;施洗者圣约翰;艺术与科学中图分类号:N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65 -02“当周围一片黑暗、人人沉睡之时,他却过早地醒来。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一个博学家: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甚至被称为是“现代科学的奠基者”,是历史上真正的天才之一。

目前全球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热衷于用各种工具、手段、技术来分析达·芬奇的作品,用镜像去翻译他繁杂的手稿,甚至用X光扫描的方式来把他的作品的每一层颜料分解开,同时不断被这位天才震惊。

随着对达·芬奇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苦思悯想想要解读《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施洗者圣约翰》雌雄莫辨的诱惑等心理描画;而另一派则沉醉于解读他隐藏于美丽画作中如黄金比例对数螺旋等数学或精确无疑的肌肉动态等自然科学。

科学与艺术在达·芬奇的作品中得以完美融合。

500年前的意大利,各个领域都有学者涌现,其中不乏多才多艺之人。

“通才”一词就是专门用来形容这类型的人的。

在众多通才中,达·芬奇的博学远在众人之上。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英语:Mona Lisa)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肖像画,其之代表作。

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常常被人审查、研究或是演绎。

它的拥有者,法国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供公众欣赏。

它是直接画在白杨木上的,面积不大,长77厘米,宽53厘米[1]。

画中描绘了一位表情内敛的、微带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时被称作是“神秘的笑容”。

这幅画的另一个名称是意大利语“La Gioconda”。

意大利语中,“gioconda”的解释是“轻松的,无忧无虑的”,因此“gioconda”也可以指“无忧无虑的妇人”。

由于她的微笑,此名称便有了两层含义。

法语名称“La Joconde”同样可以这样解释。

19世纪以来,“蒙娜丽莎”(Mona Lisa)和意大利语名称“Gioconda”已经成为了这幅画固定的名称。

达芬奇在1502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创作《蒙娜丽莎》,并根蒙娜丽莎的画中人是谁今天无法确切考证,艺术史学家曾讨论过多种可能性。

许多人相信画中的女士是一位佛罗伦任的一位佛罗伦萨贵妇”的肖像。

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说蒙娜丽莎其实是一幅自画像。

假如在电脑上把蒙娜丽莎的像与达芬奇的一幅自画像重叠到一起的话,两幅像的面部一模一样。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画中人物坐着并把交叠的双手搁在座椅的扶手上,从头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现出半身形体,一改早期画像只画头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断的构图,为日后的画家及摄影师树立新的肖像图基本架构。

达·芬奇使用金字塔结构来将画中的女士简单而充满地放置在画中。

她的叠在一起的手构成金字塔前方的角。

她的胸部、颈部和面部焕发出与她的手同样的柔软的光芒。

这些有机部分的光芒的变化显示出肉体的丰满和柔润,包括上述的笑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这个笑容理解为画家对他母亲的感性的怀念。

虽然这幅肖像的手法简单,但人与背景之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细致的一幅画。

博士来拜 达芬奇

博士来拜 达芬奇

博士来拜达芬奇《博士来拜》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油画,画作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

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

基本信息【名称】博士来拜【类别】油画【年代】1481-1482年【作者】达·芬奇【规格】246 x 243 厘米【现藏】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艺术赏析《博士来拜》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

这幅油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

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

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15 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

因此,这幅画虽未完成,却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探讨已大大超越同侪,预示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

创作背景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

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

相关研究《博士来拜》又称《三博士来朝》,是达·芬奇于29岁时创作,是他一生中第一幅重要画作,是现存15幅作品中的珍品,由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收藏。

后乌菲兹美术馆决定对该画作进行修复,由于艺术品保护组织以修复就是破环原作为由的强烈反对,美术馆决定请莫瑞希奥·塞拉西尼博士(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艺术、建筑与考古跨学科中心负责人)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原画作进行修复后风险评估。

揭秘大师笔下的画中画:油画在科技下的神奇显现

揭秘大师笔下的画中画:油画在科技下的神奇显现

【导读】艺术与科技向来密不可分,艺术家利用科技原理进行艺术创作,而科学家则用科技来解读艺术原貌。

近年来科学家就用X光、红外线来鉴定油画真伪和查看原稿,达芬奇、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在高科技手段下均显现出了"画中画。

"《麦琪的礼拜》达芬奇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所画受人们喜欢,人们相信他的画里存在"达芬奇密码",科学家通过X光对其画作扫描还真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画作。

《三博士朝圣》(又称"《麦琪的礼拜》")曾被质疑达·芬奇所画,在2002年,意大利工程师毛里佐·塞拉奇尼通过红外线多谱成像技术惊奇的发现,画面上点染的褐色及橘黄色部分并非达·芬奇的手笔,而是一个不知名的画家在他完成草图20年之后进行的"狗尾续貂",完全不符合达·芬奇画作的技巧和质量。

不仅如此,这个画家在给达·芬奇的草图填色时,对原作进行了故意篡改:马头还在,但骑士消失了,几个匍匐在地上的人--大概是尸体--取代了他的位置,而原本在忙着修复神庙的人也被涂抹掉了。

塞拉奇尼说:"几乎可以肯定,僧侣们不想看到在圣母玛利亚附近几英寸的地方发生流血冲突。

"他猜测,达·芬奇原本的思路是用流血冲突和重建中的神庙来象征战争与和平,而大象的出现则展示了一种异国情调。

岩间圣母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岩间圣母》是达芬奇为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

《岩间圣母》共两幅,此为第二幅。

画中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

与第一幅有所不同的是,第二副改动了马利亚看似很尖锐的手指,轮廓显得更为柔和了,还去掉了大天使乌利那意喻不明的指向约翰的动作,而且乌利的面容不再面向观众,而是朝向正在进行的仪式,显得柔和了很多,还有马利亚衣服的颜色等等一些细节均做了些许修改。

神奇的“明察秋毫”摄影术

神奇的“明察秋毫”摄影术

神奇的“明察秋毫”摄影术作者:王贞虎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0年第6期■王贞虎上世纪90年代初,法国巴黎卢浮宫宣布了一项关于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新发现,画面上的蒙娜丽莎的颈项上原有一条由白光串成的“带子”。

专家们研究后认为它很可能是画家画上的一根珠链,不知为什么后来又被擦掉了。

这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利用红外摄影技术对该画进行了一次“特别摄像”后发现的。

受它的启示,专家们计划用这种神奇的红外摄影术对该画做进一步考察。

如果能用它发现该作品未完成的草图原貌,就能了解这位艺术大师当时创作《蒙娜丽莎》时的构思、设想以及所做的修改。

那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会为世人撩开神秘的面纱。

作为一种不可见光摄影,它与普通摄影一样是记录反射光的亮度分布,但记录的波长不同,因此得到的结果也就大不一样。

由于物体在红外区和可见光区显示不同的宽度分布,因此,红外摄影能显示出肉眼看不见的细节。

利用红外摄影穿透力强的特点,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被掩盖的下层细节。

例如1945年收藏在大都会艺术馆的名画《基督受难》上的签名为罗蒂格纳,然而经红外摄影却发现这幅名画的真正作者为卡帕西奥。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艺术生涯的重要之作,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但却在它问世至今约500年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现已进行过八次修复。

通过红外摄影后,画面右边的使徒西门恢复了神情高贵、感情强烈的原貌,他的胡子竟然被修改者加长了近两英寸,而红外照片使之恢复到了合适的长度,且他的左手也不再是那种慷慨陈词的姿态,而为原先那种领受圣餐的情态。

当考古工作者们踏上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时,无不为古希腊废墟中那宫廷或邸宅中泥墁墙壁上的精美彩画所倾倒,但谁也没有注意到地板。

一位同行的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生却突发奇想,用彩色红外胶卷把它们拍下来,冲洗后发现地板上竟然也是精美绝伦的彩绘,又一个公元前3000~1500年的米诺文明就这样被发现了。

高科技揭示名画之谜

高科技揭示名画之谜

高科技揭示名画之谜作者:吴青来源:《大自然探索》2011年第09期鉴定名画的新方法紫外光用紫外光照射画布,使画面以不同方式反光。

例如,较新的画面看上去比较旧的画面要暗一些,而不同颜料对光线的反应各不相同。

核磁共振与医学磁共振扫描仪原理相同。

磁场发出高频波,被颜料中的氢原子吸收,产生可读取的信号。

在一幅画中,不同颜料对高频波的吸收速率不同,颜料的年代不同,对高频波的吸收速率也不同,科学家因此能破译一幅画中各层的厚度,并把不同的层区分开来。

在其短暂生涯的仅仅一个十年(1880~1890年)中,荷兰画家梵高就创作了超过800幅油画和1200幅素描。

然而,与其疯狂的创作节奏不相匹配的是,这位多产画家一生只卖出了3幅作品,由此可知其生存窘况——灵感无穷,却没有新画布来展现它们。

梵高拿什么作画呢?研究认为,他常常是手上有什么就用什么,比如毛巾或被画家自认为不好的已完成的画。

据估计,梵高的画作中可能有多达30%的都是画下有画,画中藏画。

实际上,梵高并非唯一的画布“回收者”。

一百多年来,科学家运用X射线技术,已经在毕加索、惠斯、达芬奇等多名画家的作品下面,发现了隐藏的画。

不过,常规的X射线技术只能描绘这些画中画的黑白图像,而近十年来,运用更先进的技术,科学家和艺术鉴定家在不损坏表层画的情况下,重新检测了数百幅名画,看见了这些画中画的前所未见的細节。

名画法医学发现隐藏的画中画,并非对名画作进一步检验的唯一动机,博物馆专家、艺术商人和收藏家也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辨识赝品。

虽然分析绘画技巧、检验颜料等,也能相对容易地识别伪造得不太好的赝品,但一些赝品制作者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使用符合历史特点的材料在旧画布和旧画架上制造赝品,并且手法精細,面对这类案例,常规方法往往就无能为力了。

因此,今天的科学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在原画中存在的可扫描特质,比如隐藏层(画中画),而这些部分是造假者很难伪造的。

对历史学家来说,揭示画中画还能反映画家的创作思路,就仿佛越过画家的肩头去审视他们绘画的过程。

达芬奇绘画技巧总结(A4打印版)

达芬奇绘画技巧总结(A4打印版)

达芬奇绘画技巧总结(A4打印版)达芬奇绘画技巧总结
达芬奇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绘画技巧让人叹为观止。


这份文档中,我们将总结一些达芬奇绘画技巧,希望能够帮助你提
升自己的绘画水平。

1. 透视
达芬奇非常擅长运用透视原理来营造画面的深度感。

他善于观
察物体在不同距离、角度下的形态变化,并通过细致的构图和透视
线的运用来呈现真实的空间感。

2. 色彩运用
达芬奇对色彩的运用非常独特,他擅长运用明暗对比和色调变
化来创造画面的氛围和立体感。

他经常使用明亮的色彩来突出主题,并巧妙地运用阴影和光线效果来营造细腻的质感。

3. 解剖学知识
达芬奇是一位卓越的解剖学家,他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使得他在绘画人物时更加细腻和准确。

他不仅懂得如何捕捉人体的外貌特征,还能够通过对骨骼和肌肉结构的理解,刻画出更具真实感和动态感的人物形象。

4. 素描技巧
达芬奇是一位出色的素描家,他擅长运用线条和阴影来描绘物体的形态。

他讲究细节和精确性,通过对物体各个部分的认真观察和捕捉,他的素描作品呈现出生动的立体感。

5. 实践和观察
达芬奇在绘画过程中非常注重实践和观察。

他经常进行大量的写生和素描,不断观察和揣摩自然界的形态和色彩变化。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观察,他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

这些只是达芬奇绘画技巧的一部分,他在艺术领域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对你的绘画之路有所启发和帮助。

不想当科学家的工程师不是一个好画家

不想当科学家的工程师不是一个好画家

/李崇寒不想当科学家的工程师不是一个好画家《蒙娜丽莎》太有名了。

500年来,人们沉迷于她的微笑,穷究她的原型,试图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却总是离真相差那么一点。

无数的猜测、论断被层出不穷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推翻。

达·芬奇究竟画的是谁?佛罗伦萨富商弗朗西斯科·德·焦孔多之妻丽莎·格拉迪尼?朱利亚诺·美第奇情妇帕奇菲卡·布兰达诺?是某位不知名的孕妇?妓女?变装男性?还是如法国光学工程师帕斯卡·柯特所言:“《蒙娜丽莎》并不是一个人的肖像,那是四幅画像叠加的呈现。

她可能仅仅是个想象中存在的人。

”“隐藏在《蒙娜丽莎》画像下的,才是真正的丽莎·格拉迪尼,她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长相截然不同。

”军事工程师达·芬奇同意给邻居家美人儿画像艺术史上最早关于“蒙娜丽莎”的记载,出自乔尔乔·瓦萨里所著传记《艺苑名人传》。

它出版于1550年(达·芬奇去世后31年),囊括了14世纪至16世纪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重要作品。

书中,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乔尔乔·瓦萨里第一次使用了“文艺复兴”一词,以此统称发端于意大利的新文化。

在瓦萨里的眼里,达·芬奇“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无人能敌;他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似乎无所不能”。

1500年,离乡多年的达·芬奇回到他生长的城市佛罗伦萨,不久,依瓦萨里所言,他“为弗朗西斯科·德·焦孔多画了一幅他的妻子蒙娜丽莎(注:意大利语中,“蒙娜”是对“女士”的尊称,蒙娜·丽莎即丽莎·格拉迪尼)的肖像,在冥思苦作四年后,又未能完工”。

这是《蒙娜丽莎》的第一次亮相,瓦萨里形容它的描绘方式足以让最大胆的艺术家绝望:“那双湿润明亮的眼睛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不经过最精细的刻画,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眼睑也自然得体,睫毛浓密,每一根都经过细致的描绘,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极为逼真。

高中英语真题-昆明2015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四月自练(8)答案

高中英语真题-昆明2015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四月自练(8)答案

高中英语真题:昆明2015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四月自练(8)答案阅读理解。

(2014·天津模拟)I heard many parents complaining that their teenage children are rebelling(叛逆). I wish it were so. At your age you ought to be growing aw ay from your parents. You should be learning to stand on your own feet. But take a good look at the present rebellion. It see ms that teenagers are taking the same way of showing that th ey disagree with their parents. Instead of striking out boldly on their own, most of them are clutching(紧握)at one another’s hands for reassurance(安慰).They claim they want to dress as they please. But they all we ar the same clothes. Then set off in new directions in music. But somehow they all end up with listening to the same record together. Their reason for thinking or acting in thus-and-such a way is that many people are doing it. They have come out of their cocoon(茧)into a larger cocoon.It has become harder and harder for a teenager to stand up a gainst the popularity wave and go his or her own way. Industr y has firmly carved out a teenage market. These days every t eenager can learn from the advertisements what a teenager s hould have and be.And many of today’s parents have come to award high marks for the popularity of their children. All this adds to a great barrier(障碍)for the teenager who wants to find his or her own path. But the barrier is worth climbing over. The path is worth follow ing. You may want to listen to classical music instead of going to a party. You may want to collect rocks when everyone else is collecting records. You may have some thoughts that you don’t care to share with your classmates at once, well, go to it . Find yourself. Popularity will come with the people who resp ect you for who you are. That is the only kind of popularity tha t really counts.【文章大意】本文鼓励青少年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不要依赖父母或随波逐流。

四川彭山县2016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二轮基础选练(6)含答案

四川彭山县2016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二轮基础选练(6)含答案

四川彭山县2016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二轮基础选练(6)含答案2016高考完形填空选练完型填空.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 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You may not realize it, but you are doing much more than just studying when you are at school。

School is also the place 21 you socialize and learn to get along with people. But this is 22 easy。

What can you do 23 you just don’t like one of your classmates?If you discover that you have problems 24 your classmates or friend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learn is tolerance. Tolerance is the 25 to recognize and respect the 26 in others。

We cannot change the way that other people act, 27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to live happily with them。

Practicing tolerance will allow everyone to form better 28with each other。

Getting to know someone 29 help you understand why they do things 30 from you.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just because something is different does not mean that it is bad。

达芬奇论绘画之透视篇

达芬奇论绘画之透视篇

达芬奇论绘画之透视篇第三篇——透视学达芬奇把透视分为三个分⽀;线透视、空⽓透视与隐没透视。

线透视(即利⽤光线沿直线进⾏这⼀基本原理,阐明物体为什么愈远显得愈⼩的透视学),在希腊数学家欧⼏⾥得、⼗三世纪波兰学者维帖罗的著作中,已有论及。

在⽂艺复兴初期的建筑家布鲁涅尼斯奇和画家佛兰切斯卡等⼈的研究下,则发展得相当完备。

芬奇以前的学者主要从天⽂观测和地⽂观测的⾓度研究空⽓透视,他们认为介于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媒介影响了⼈们对物体形状、⼤⼩、颜⾊等属性的认识,是—种消极因素,研究空⽓透视的闩的就在于寻求消除“视觉欺骗”的⽅法。

芬奇却是从画家的⾓度研究这⼀个题⽬,研究怎杆利⽤空⽓透视以补充线透视的不⾜,他认为绘画拥有空⽓透视是画胜于雕塑的⼀个⽅⾯。

空⽓透视名⾊彩透视。

眼睛接受物象是⼀个物理过程,同时也是⼀个⽣理过程。

线透视只是⼏何光学,不能说明物体在远处变得模糊不清(即我国王维所指的远⼈⽆⽬、远树⽆枝、远⼭⽆⽯、远⽔⽆波等现象)的理由,这是物理光学和⽣理光学的问题。

在这⽅⾯芬奇做了许多观察,研究了⼈对物体的视觉印象如何随距离变化,总结出⼀些经验规律,要求画家们在作画时遵守隐没透视。

从理论上阐明隐没透视的学理,则是晚到⼗九世纪的事。

透视〔总论)透视学是绘画的缰辔和舵轮。

透视学就其与绘画的关系⽽⾔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部分是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

第⼆部分研究这些物体的颜⾊的淡褪。

第三部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清晰度的减低。

透视有三个分⽀:第⼀个分⽀研究物体远离眼睛时看来变⼩的原因,称为缩形透视。

第⼆个分⽀研究颜⾊离眼远去时变化的⽅式。

第三,也就是最后⼀个分⽀,阐明物体何以愈远愈模糊。

名称如下:线透视、⾊透视与隐没透视。

透视有这样的性质,它使平的物体显出浮雕,⽽使浮雕物体显得平坦。

在研究⾃然过程的各种学问之中,光的研究给研究者最⼤的愉快。

在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中,最有⼒的提⾼了研究者的精神的乃是数学证明的确切性。

达芬奇(画论)透视学[剖析]

达芬奇(画论)透视学[剖析]

达芬奇(画论)透视学透视学是绘画的缰辔和舵轮。

透视学就其与绘画的关系而言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第二部分研究这些物体的颜色的淡退;第三部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清晰度的减低。

这三个方面的名称如下:线透视、色彩透视与隐没透视。

(S注:芬奇在写的时候将分类分得更细了,本文按细分后的类别来分段。

)【线透视】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

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此类推到最远的物体。

我靠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与眼距离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的一半;再者,第三物距离第二物与第二物距离第一物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

在玻璃面上可以描下在它后头的一切物体。

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眼帘。

(S注:达芬奇当然不必真的用玻璃来描画透视,但是这却成了其后很多人研究透视的一种辅助办法。

)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赴同一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

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愈离眼睛近的显得愈快。

(S语:达芬奇没有在《画论》里全面介绍各种几何透视的技法,例如一电透视、两点透视等,而是讲了很多几何图形式的例子以及显示的例子,我想他自己对技法都有严谨地研究过,从他的画里可以看出来。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的影响】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得最亮的一个显得最近、最大。

远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

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

达芬奇油画的解密

达芬奇油画的解密

物理新闻和动态欧洲启动激光聚变计划英、法、西班牙、捷克、意大利、希腊等国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们于10月6日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聚会,标志着一项为期3年的所谓“欧洲高功率激光能量研究装置”(H iPER)计划预备阶段的开始,该计划将耗资10亿欧元.HiPER的目的是演示激光驱动聚变能够在未来为世界提供能量.其理念是将一系列极强的激光束打到一个装有氘-氚燃料的小容器上,对容器的外表面加热,使它向外膨胀,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引起小容器的中心发生内爆.另一束超高功率的激光将这个高密度的核芯加热到一亿K左右.这样就使氘核与氚核获得足够高的能量来克服彼此之间的排斥力而发生聚变,并以中子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用来发电.目前正在法国南部建造的造价超过100亿欧元的I TER(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所采取的方案是利用磁场使燃料每次在低密度下保持几分钟.尽管I TER造价很高,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它能产生足够大的能量增益,或者至少能经济地做到这一点.因此,物理学家们认为有必要研究“惯性约束”聚变,利用激光或离子束将燃料在极高的压力下保持非常短的时间.正是惯性聚变在氢弹中产生聚变反应.氢弹利用裂变爆炸快速地压缩一个氘-氚混合物,利用在混合物中产生的冲击波将它加热到点火温度.这种“中心点火”过程,在美国L iver more 实验室的10亿美元的军用设施———国家点火装置(N I F)及法国Megaj oule实验室(那里只用一束激光来压缩和加热燃料),正在以可控的方式再现.而HiPER将使用另外一束激光脉冲在爆炸的10-11s内对燃料加热,即所谓的“快速点火”.快速点火比中心点火更为有效.在中心点火的情况下,为了产生冲击波需要将燃料压缩到极高的密度.这就要求每单位质量燃料上的激光强度非常高.由于快速点火只需要燃料达到中等的密度,从原理上讲,对于给定的输入能量,可以用于点燃更多的燃料,使输出的能量更多,因而效率也更高.事实上,快速点火的支持者们估计快速点火的效率要比中心点火高约2—3倍.2001年,日本大阪大学和英国的科学家使用压缩激光和加热激光从燃料球产生聚变中子.但是为了证明这种技术可以用做能源,物理学家还须证明它能引起点火.利用将安装在大阪的高能量激光系统或可能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及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建造的类似装置,有可能实现点火.如果美国的装置改建后能够进行快速点火实验,那么更可能的是在能量高得多的N I F上实现.实现快速点火要求更好地理解能量是如何由加热脉冲传送到燃料的,是通过相对论性电子还是通过质子.所设计的H iPER是用来演示快速点火,一旦在原理上得到证明,就可以用作能源.这意味着要证明聚变过程可以高频率地重复.惯性约束是一种脉冲技术,类似于汽车引擎的化学爆发的循环重复.激光系统H iPER每2—4小时点火一次,而商用发电站为了提供20亿瓦的电力,需要每秒点火5次.H iPER为达到这样的频率,将试用全自动化的过程.为期3年的H iPER已经得到1300万欧元的经费和5千万欧元的以工作贷款.约2—3年后,为了建造设备的原型还需1亿欧元,再过几年,为建成实际装置再需投入10亿欧元的经费.建成后,20年的设备运行费也需约10亿欧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十年后设备将可以开始运行.聚变的倡导者认为,2050年将出现商用聚变能装置.(树华 编译自PhysicsWorld Ne ws,8Oct.2008)利用电子态密度畸变增大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热电能量转换是一种全固态技术.采用这种技术打造的发电装置以及热泵,利用电子作为工作流体(取代传统热机中的物理液体和气体),这使得装置中没有运动部件,进而使之具有多方面竞争优势:可靠,运行中无震动、无噪声,高的功率密度.这类装置所完成的是热(或温度梯度)与电功率(或电压)之间的直接转换,无须通过机械装置的中介,因而特别有利于在小尺度和中等功率的应用(如废热以及太阳能转换)中保持其工作效率.不幸,上述优势受到了现有热电材料性能的制约.半个世纪以来,相关应用一直没有全面展开.热电材料性能的优劣取决于优值系数ZT的大小,其中Z正比于Seebeck系数S2与电导率σ的乘积,反比于热导率κ,T是绝对温度.为提高ZT,近年来的研究努力主要集中在:制备纳米非晶结构,减小晶格振动对材料热导率κ的负面影响.尽管已经有ZT值从1提高到2的相关成果报道,但所涉及的超晶格或纳米技术,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实际应用(为使器件具有一定的功率,往往需要使用大块材料).此外,由于声子的平均自由程不能小于原子间距,减小κ的愿望还将受到材料固有极限值的挑战.最近,来自美国O2 hi o洲立大学的J.P.Here mans等,在传统材料PbTe中掺入微量的(约2%)III族元素Tl,从而使得ZT值在T=750K 附近有了成倍的提高.他们的技术路线是基于Mahan-Sof o 理论,即:Seebeck系数S强烈地依赖于费米能级EF附近载流子态密度n(E)随能量E的变化率d n(E)/d E.研究者观察到,当Tl含量适当时,Tl-Pb-Te合金的n(E)在E>EF处大大增强,同时d n(EF)/d E达到极大.(戴闻 编译自Science,2008,321:554)达芬奇油画的解密许多早期绘画大师们的油画现在可以不被损害地进行鉴定.通常去博物馆参观的人们经常被油画的设计、主题和颜色所吸引,但研究艺术史的学者们却更注意油画的表面和它内部的“地层学”,这是一个专业术语,它表示涂沫在木板或画布上各层面材料的结构和特性.这些材料包括在准备作画时涂上的底色,作画时的颜料和直到画完后的修饰彩色等,它有点类似于地球由内向外的地质层,所以将将其称之为“地层学”.・972・ 物理・38卷(2009年)4期 htt p:ΠΠhtt p:ΠΠwww .wuli .ac .cn 物理・38卷(2009年)4期为什么要去研究油画的地层学呢?因为根据各层面使用材料性质的记录可以对油画的年代、起源和真实性作出判断.博物馆馆长们希望能利用电子束或可见光从微观的角度从油画的一小块样本上探测到它的内层结构,同时不要损坏油画本身.早先是用X 射线来探测油画的表面并观测其反射回来的荧光,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只能看到油画较浅的表层.最近意大利Perugia 大学的F .Presciutti 教授和他在德国的同行利用核磁共振的技术来研究油画的剖面.首先强大的磁场使样品中的氢原子按一定方向排列,就像成百万的士兵排成队伍向国旗致敬一样;接着让原子出现在一束无线电波内,无线电波迫使氢原子发生旋转并让它们发射出电波.发射出的电波被安置于附件内的传感器所接收;接收到的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就可得到一幅在样品内部氢原子的分布图像.众所周知,将核磁共振应用在医学上时,人体内的氢原子一般是存在于水分子中,精细地分析氢原子的图像就能让医生们找到肿瘤的位置,因为肿瘤附件的水分子分布与正常组织附近的有着微小的区别.而对油画来说,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给出画布上各层面内粘合制剂的信息,这类粘合制剂通常是一些蛋黄、调合油等.对粘合制剂的分析就足以区分出是绘画大师的著作还是后人的仿制品.这个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探测到油画的深层处,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油画的年代,但可以精确地定出不同油画之间,哪些油画的的绘制年代更长远.而这个新技术对于油画不存在任何损害,这样一来,许多世界上的艺术精品就能更好地保存下来.(云中客 摘自Journal App lied Physics Letters,21July 2008)气泡聚变科学家准备提出上诉“气泡聚变研究者”Rusi Taleyarkhan 的律师透露,他将要求对陪审员发现的Taleyarkhan 的两项科学不当行为进行重审.Taleyarkhan 是美国Purdue 大学的核工程师,他受到了六成员内部委员会的指控.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他引用了一篇他自己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的论文,当作是独立地证实了他2002年发现的所谓气泡聚变.委员会还指控他将一个没有做出贡献的学生的名字加在他的论文作者名单上.争论始于2002年,那时Talyarkhan 在田纳西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作为共同作者在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他们将超声波射入苯与丙酮的混合液体中的实验.(Sci 2ence,2002,295:1868).他们声称当声波促使气泡膨胀并崩溃时发出闪光,产生高温和高压,引发了聚变反应.可是随后的几个研究组却不能重复他们的实验结果,两位Purdue 的工程师Lefteri Ts oukalas 和Tatjana Jevre movic 指控Taleyarkhan 试图不让他们发表他们否定的结果.2007年进行的一项内部调查否定了这项指控,但指控诉人申辩说,调查团没有考虑他们的意见.于是Purdue 开始第二次调查.虽然调查委员会在2008年4月就完成了调查工作,但直到资助Taleyarkhan 的海军研究办公室接受了这一调查报告后才予以公布.调查委员会检查了Taleyarkhan 提供的两篇成功地重复了他的结果的论文.其中一篇是发表在2005年的Nuclear En 2gineering and Design (2005,235:1317)上,另一篇发表在纪念Taleyarkhan 做博士生时的导师的文集中.Taleyakhan 的博士后Yiban Xu 和研究生Ada m Butt 被列为这两篇论文的作者,尽管Butt 曾申诉说他只是检查了Xu 的数据.调查委员会议定,证据表明,Taleyarkhan 博士明知Butt 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却强要在作者中加上Butt 的名字,以造成Xu 与Butt 之间进行合作的样子.这属于研究工作中的不当行为.而后,委员会研究了2006年Physical Revie w Letters 上的文章(Phys .Rev .Lett .,2006,96:034301),Taleyarkhan 在此文中引用了Xu 和Butt 在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上的论文,来支持关于他的结果已被独立地证实的说法.然而,委员会的结论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根本无法得到这一证据的支持,因为他本人大量地参与了研究和论文的工作.他关于独立证实的证据是弄虚作假,因而是研究工作中的不当行为.”Purdue 给Tale 2yarkhan 30天的时间对委员会的裁决提出上诉.对Tale 2yarkhan 的一些批评者和支持者都注意到,委员会对于Tale 2yarkhan 的实验结果是否准确没有做出裁决.(树华 编译自PhysicsWorld News,23 July 2008)BCS 理论遭遇新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BCS (J.Bardeen,L.N.Cooper,J.R.Schrieffer )理论可以相当好地解释金属元素超导体.然而,德国Max -Planck 固体研究所的Aynajian 等最近完成的铅、铌超导体中子散射测量表明,即使对于最简单的金属元素超导体,仍然有新的物理未被包含在标准的理论框架之中.中子具有磁矩,在非磁性材料中,它的散射强度取决于原子核的周期分布.通过中子散射实验,可以获得晶格结构和声子谱方面的信息.参与电-声子耦合的声学声子能量约为1013Hz ×h,h 是普朗克常数.波长为1!的冷中子能量为2×1013Hz ×h ,与声子能量同数量级.因此,Aynajian 等通过共振自旋-回波(s p in -echo )中子谱测量,可以决定声子寿命对波矢的依赖关系,进而决定声子寿命极小时所对应的声学声子波矢q 3(对每一种元素,有若干个极小),以及能量转移 ω3=声速× q 3.Aynajian 等发现,尽管铅和铌的超导能隙2Δ(0)不同,但每一元素都有一个q 3(若干个q 3之一),使得声速× q 3=2Δ(0).研究者认为,上述相符决不是巧合.一种可能的解释源于所谓K ohn 反常,即Fer m i 面形貌的筑巢(nesting ).无相互作用的电子气,其Fer m i 面是球面;对于实际金属元素,由于晶格势、电荷密度波(或自旋密度波)以及超导电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感应出某种动态的Fer m i 面筑巢———Fer m i 面中的两个小(平面)部分既遥遥相对(相距一个晶格倒矢量K ,K =2π/a ,a 是单胞尺寸),又相互平行.假定这类小平面在动量空间的尺寸是 q 3,则当声子波矢q 超出这个特定的q 3时,垂直于晶格振动极化方向的横向声学声子q 与电子的耦合开始启动.于是,发生涉及一个晶格倒矢量K 的电子倒逆(u mklapp )散射,电子屏蔽晶格离子势的能力突降,同时导致该声子的耗散增加(表现为寿命极小).上述过程当然制约着起因于电-声子耦合的超导能隙2Δ(0).(戴闻 编译自Science,2008,319:1492;1509)・082・物理新闻和动态。

对达芬奇素描的认识和理解

对达芬奇素描的认识和理解

对达芬奇素描的认识和理解达芬奇素描是指以线条为主要手段,通过简洁而准确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态、质感和空间关系的一种绘画技法。

它是绘画艺术中最基础的技法之一,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和表达的基础。

达芬奇素描具有高度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达芬奇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对人体和自然界的观察极为细致入微。

他通过仔细观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比例关系,能够准确地将其表现在画纸上。

这种观察力和感知力使得他的素描作品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达芬奇素描强调光影的运用。

在素描作品中,达芬奇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光影效果,通过阴影和高光的处理,使得物体的形态更加立体感和逼真。

他深入研究了光与影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原理,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在素描作品中,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达芬奇素描强调细节的表现。

在他的素描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地勾勒出来,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手部的动作,还是物体的纹理和质感,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

他注重观察和描绘物体的细微之处,通过这些细节的表现,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让观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画面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达芬奇素描还注重构图的布局和比例的掌握。

他善于运用线条的组合和布局来构建画面的结构和空间感。

在素描作品中,他通过巧妙的构图和透视法的运用,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和深度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距离感。

总结起来,达芬奇素描以其高度的观察力、光影的运用、细节的表现和构图的布局等特点,成为了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艺术家进行创作和表达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理解达芬奇素描,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力,掌握光影的运用,注重细节的表现,以及构图的布局,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出更加出色的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 红外线分析显示达-芬奇名作"画中有
画"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本周,意大利工程师墨里西奥·塞拉西尼在利用红外技术仔细研究了达·芬奇名画《三博士来朝》(Adorationofthe Magi)后,首次发现在这幅名画的颜料层下面隐藏着达芬奇自己绘制的草图,该草图与现在看到的画面完全不同。

在这份隐藏的草图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正在发生流血冲突的中世纪骑士,正在重建的被破坏的神庙,甚至还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象。

历史上,只有少数美术专家宣称看出这幅画中隐藏的部分,而此次的红外照片则把这一部分公之于众。

2002年,塞拉西尼曾利用多谱成像技术研究《三博士来朝》一画,发现该画中使用的颜料有很大差异。

本次,他证明了位于这幅画顶端的棕色部分并非达·芬奇所画,而是一个不知名的画家在达芬奇未完成的草图上添加上去的。

罗马的艺术史学家帕格尼尼对此表示同意:“达·芬奇这样的画家决不可能在自己的草图上重新绘制别的图案,唯一的解释就是接手的画家由于不喜欢原本的构图而重新改过了。


"画中画"里战斗的中世纪骑士
《三博士来朝》是达·芬奇应佛罗伦萨僧侣的请求,在1481年绘制的。

塞拉西尼说:“也许是僧侣们不喜欢流血的画面而改动了这幅画。

”他猜测,达·芬奇原本的思路是用流血冲突和重建中的神庙来象征战争与和平,而大象的出现则展示了一种异国情调。

目前,这幅画收藏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中。

"画中画"里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象
达·芬奇原作《三博士来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