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被指“万恶的资本家”终公开驳斥撤资“指控”
李嘉诚撤资,“大家要小心”什么?
![李嘉诚撤资,“大家要小心”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04064f0856a561252d36f84.png)
李嘉诚撤资,“大家要小心”什么?作者:廖中华来源:《中国商人》2013年第10期2013年8月29日,对于李嘉诚家族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刻。
旗下长和系宣布,以近33亿元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及停车场。
这是李氏家族继宣布卖掉超市连锁集团——百佳超市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在此之前,市场风传李氏有意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相继宣告出售大陆资产,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
与其在欧洲大手笔收购资产形成鲜明对比,李氏家族此举被一些人解读为“弃港入欧”,甚至据此推断大陆将有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
有好事者还列出数据,称广州西城都荟开业不足一年,但商场租户及业界一致看好,并非经营不佳。
百佳超市在许多港人眼中,更是一颗商业明珠,李嘉诚为何要卖掉他们呢?到底意欲为何?纯粹的商业行为?不妨先来看看百佳超市的发展历史。
百佳是和记黄埔旗下屈臣氏集团的连锁超级市场。
1973年在香港成立,现在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有超过345所分店,其中有超过50家为超级广场及购物广场,员工总数超过15000名,是目前整个香港地区最具规模的超级连锁市场之一。
就在6个月前的3月29日,还有媒体报道称“李嘉诚抄底内地零售业百佳计划今年开店20家”。
当时,百佳超级市场物业及发展部总监林惠贞表示:今年百佳计划新开店20家,比去年增近两倍。
半年时间不到,从疯狂扩张到突然卖掉,这其间经历了什么?用李嘉诚自己的话说:“纯粹是一次商业行为。
”但从更广泛的背景去也看,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行为。
从2010年开始,李氏家族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大手笔花钱,收购公用事业。
以700亿(港元,下同)买入英国EDF Energy PLC电网资产和以588亿购得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等等。
李嘉诚起家,最拿手的好戏就是低买高卖。
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刻,起源于美国的“两房”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蔓延世界的经济危机,这让精明的李嘉诚嗅到了某种难得的商机。
李嘉诚撤资怎么了?
![李嘉诚撤资怎么了?](https://img.taocdn.com/s3/m/7ef8696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2.png)
36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茶座TALK SALOON1 Nov. 2015据报道,自2013年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抛售大陆物业和资产”的消息就不断见诸媒体。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月~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
然而,与此同时,有媒体敏锐地发现,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和资产陆续在从大陆撤离。
特别是在今年大陆股灾严重之时,李嘉诚依然选择了离开。
然而,就在前不久,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的署名为罗天昊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将舆论正式引爆。
有人表示,李嘉诚撤资是属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行为,是一个商人的合理退出。
但是,正如《别让李嘉诚跑了》这篇文章所言,李嘉诚在中国经济正遭遇危机的敏感时期,没有挺身而出,反而不停地抛售在大陆的资产,是道义的失守。
特别是中国大陆孕育了李嘉诚的财富,而他却选择在此时退出。
虽然从理性上来说,我承认一个商人的市场选择,但是从感性上来看,多多少少有失道义。
不过,“时间将证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
遇到困难就跑,道义失守资本流动是市场规律杜俊林/编辑陈 珂/教师近期,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内容大致为中国大富豪李嘉诚竟然在中国经济敏感时期,从大陆撤资跑了。
文章之后纷纷有人附和,李某某道义失守,李某某忘恩负义,李某某不爱国……但静下来细想,一个商人的正常市场举动竟然能掀起这么大的舆论,也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来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正逐步增强,但我们却在此时质疑,李嘉诚撤资是一种道德失守的表现,未免有点大惊小怪。
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因而李嘉诚撤资本就是遵循市场的合理退出。
地方政府对李嘉诚的三个不满
![地方政府对李嘉诚的三个不满](https://img.taocdn.com/s3/m/550c13c3551810a6f524862e.png)
地方政府对李嘉诚的三个不满作者:梁海明来源:《英才》2014年第09期李嘉诚的“长和系”(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最近被不少媒体“围攻”,被指在10余座城市变相囤积土地,延长土地开发周期从6年到10多年不等。
对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不但舆论把炮口指向李嘉诚,过去把李嘉诚当作财神爷膜拜的地方官员,也公开表示将会对囤地大户进行整治。
过去,李嘉诚旗下的企业在内地,走到哪里几乎都是政府争相拉拢的对象。
他们的态度,今天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变呢?“李嘉诚”三个字不再吃香了吗?的确如此,今天的地方政府官员,对李嘉诚至少有三大“不满意”。
首先,欧洲债务危机导致资产价格下降,李嘉诚旗下和黃大举抄底欧洲,减少内地的投资。
这种“撤资西进”的举措,在内地引发各种议论,更令不少地方政府对李嘉诚能否在内地专心投资开发的信心越来越低。
其次,李嘉诚近年在内地开发房地产的步伐一直很慢,不少地方政府正在重新考虑选择其他开发商。
相比内地一些开发商的“5、9、12”(拿到地后5个月内开工,9个月后开始卖楼,12个月楼盘现金流已经转为正)的开发节奏,包括李嘉诚在内的香港开发商在程序上普遍都要“慢几拍”,倾向于“精雕细琢”,跟不上内地同行们的速度,也达不到地方政府快速拉动经济的期望。
港资开发商步伐缓慢,有不少自身原因。
例如,与内地开发商动辄超过100%的负债率相比,长实在内地业务部分负债率不到5%。
在这种稳健的开发思路之下,步伐自然跟不上竞争对手。
最后,随着本地企业逐渐壮大,以及欧美日资金的涌入,不少地方政府对港资早已不再像以往那么青睐。
而且,一些新上任的官员对此前与李嘉诚所签的“不平等协议”存有看法,希望取消这种过度优惠的“超国民待遇”,改为以“国民待遇”来规范李嘉诚的投资行为,对“长和系”的一些涉嫌违规的举措开始公事公办起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官员们深深体会到“房地产经济”所带来的利益,一旦某地成功吸引知名企业开发土地,创造出品牌效益,吸引更多投资。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https://img.taocdn.com/s3/m/702a2e1d16fc700abb68fc35.png)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称,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就是最后那分钱,要很小心。
谈“撤资”:我一定不会“迁册”,长和系永远不会离开香港。
不过规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我有百分之百的责任保护股东的利益。
谈香港:香港拥有不少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自由开放的市场,重视法治的原则。
但如果管治失当,也可以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谈政治:政府永远不能选择性行使权力,勿令人对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谈楼市: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若地产业务继续艰难经营,高价投地而亏本,就是对不起股东。
这是一次没有第一个问题的采访——刚刚落座,没等记者发问,李嘉诚就直奔主题:“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 2013年11月22日下午两点半,香港黄金地段之巅,长江集团中心顶层70楼,雄踞华人首富宝座15年的李嘉诚在会议室接受专访,一开口就对南方周末2013年11月7日有关其“撤资”风波的专题报道作出了回应。
一墙之隔就是李嘉诚的办公室,横跨52个国家的李氏商业帝国的指挥中心,俯瞰着整个维多利亚港。
已经85岁的李嘉诚只要在香港,至今每周一至周五均在此办公,周六也上半天班。
办公桌上,干净得没有一张纸,他说这是因为多年来习惯了“今日事今日毕”。
桌头的水晶相框中,是一幅他自己写的小笺:求万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怒。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李嘉诚的平静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开场和另一个瞬间,其余时间里他都语速平缓,声调平和,即使被直接问到对于死亡的看法。
这个从二战的战乱中走过来的85岁老人,多次反复表达他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
他说他不是一个完人,但“从过去到现在,问心无愧”。
南方周末记者记录整理了本次面谈和随后补充的书面采访。
现在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经济更开放李嘉诚: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我告诉大家,以2013年为例,长和系总毛收入约为4300亿港元,投资海外(新西兰和荷兰)基建项目则是130亿港元(17亿美元),实际动用的资金只有80亿港元(10亿美元),仅占长和系总毛收入不足2%;同时,我们2013年在香港的货柜码头项目也投资了40亿港元,这样怎能说是“撤资”?真是天方夜谭的笑话。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https://img.taocdn.com/s3/m/dfd92ee9aef8941ea76e05ea.png)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2015-09-30自官媒抛出一文《别让李嘉诚跑了》之后,一时间评论如潮,李嘉诚也成了很多“爱国者”眼里的叛徒了,因为在“爱国者”的眼里,不管商人还是国人,子不嫌母丑,只有坚守阵地,方才是爱国的。
当然,这样的爱国情怀的确是令人敬仰的,但李嘉诚只是一个商人,自古以来,商人言利是不变的真理,如果硬是往他身上搬“爱国”两字,未免有些太牵强。
在很多中国人内心,普遍都具有爱国的情怀,这并没有错,如果这个国家和政府值得你去爱的话,自然而然国民会去遵法守纪热爱国,换而言之,如果这个国家和政府不尽人意时,民众还会爱吗?爱国是没错的,但要建立在国爱民之上。
李嘉诚撤资为何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还有官媒的混战呢?这是跟目前国内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相挂钩,因为李嘉诚在房产业的撤资,无疑是给低谜的房市雪上加霜,而在中国玩房市的人恰恰是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利益集团,当李嘉诚撤资时,影响最大不是普通民众,而是利益集团,因为李嘉诚做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商人,他的一举一动能影响一时市场的走向,这是不可质疑的。
为此对于李嘉诚撤资,骂的最凶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中国上流社会的利益集团,因为李嘉诚的撤资,直接影响到他目前的利益,而这些人当初也可能对李嘉诚在国内投资大赞过,因为当时李嘉诚给他们带来了利益,于是当时给李嘉诚戴了不少的漂亮的花帽子如“慈善家”“爱国主义者”等等;但这些名誉是怎么来的,李嘉诚是心知肚明的。
现今撤资了,李嘉诚便也成了反面的教材,不能不说,一些人的思维有时候真的很狭隘!9月29日下午消息,长和及长实地产主席李嘉诚今日通过集团发布声明,回应近期内地舆论对其撤资等问题。
他在回应中指出,最近一些对其本人和集团的指责“毫无根据”,而且“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李嘉诚在声明首段表示;“最近一些人对我本人和集团作出毫无根据的指责,惹来网民及传媒的关注。
在此,我多谢各位的关心,并藉此机会作出回应。
李嘉诚:说我大陆撤资是个大笑话
![李嘉诚:说我大陆撤资是个大笑话](https://img.taocdn.com/s3/m/3d93b908647d27284b73513e.png)
李嘉诚:说我大陆撤资是个大笑话2013年11月29日Shu-Ching Jean Chen亚洲首富李嘉诚接受了广州一家中国新闻媒体的采访,反驳了几个月来对他打算从香港和中国大陆撤出投资的各种猜测。
李嘉诚在其位于香港中环的办公室内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
李嘉诚将市场上流传的这类猜测形容为“大玩笑”,并援引了多项数据以阐明自己的观点。
去年,他的集团公司通过香港上市公司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在新西兰和荷兰等海外市场总共投资了80亿港元(11亿美元),只占“长和系”4,300亿港元(550亿美元)毛收入总和的将近2%。
与此相对比的是,该集团在香港一个集装箱货柜码头项目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40亿港元(5.16亿美元)。
“这怎么能说我们是在撤资呢?真是天方夜谭,是个大玩笑。
”李嘉诚指出。
他还表示,他的核心房地产业务仍然拥有香港约380万平英尺的商业物业,在上海和北京等大陆城市,也拥有500万平英尺的商业物业。
他估计,这些物业的市场价值加起来至少有1,700亿港元(230亿美元)。
“这些物业是不会出售的,”他说,“而我们海外出租物业的价值只有这些物业的0.5%。
”他最近想要出售百佳超市的计划助长了对他从香港和大陆撤资的猜测,虽然这项计划后来宣告流产。
百佳超市是香港两大连锁超市之一。
同时,他的集团还忙着出售在中国大陆的几处物业,并卖掉了在长园集团中的股份。
长园集团是李嘉诚通过一家关联机构——Concord Investment——在大陆控股的唯一一家国内上市公司。
然而李嘉诚承认,“浓缩我们在香港的投资是一件愚蠢的事。
这就是我们很多年前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实行业务多元化的原因。
”译陈岳林校李其奇。
评论称李嘉诚撤资无须辩护 其政治智慧不比商业差多少
![评论称李嘉诚撤资无须辩护 其政治智慧不比商业差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d40dc4e90242a8956bece434.png)
羽戈李嘉诚撤资风波,激荡至今,令人始料未及。
从短期来看,此事并无风平浪静之势。
纵然满屏皆谈李嘉诚的舆论盛况难以重现,不过在朋友圈,李嘉诚的名字依然是一个关键词,李嘉诚跑了以及为什么跑,依然是一个日常话题。
我们可以把这般状态比作一炉文火,文火之上,则是中国经济与政治转型。
这炉火会不会熄灭,抑或重新熊熊燃烧,与其说取决于李嘉诚的未来,不如说取决于中国的未来。
不管怎么说,李嘉诚从内地和香港撤资,属于既成事实。
联系他的高龄(87岁),在其有生之年,回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可忽略不计。
就此而言,“李嘉诚跑了”可谓不易之论,构成了我们谈论的前提。
然而这个前提,像一个巨大而幽深的迷宫,隐藏了无数秘密、无数出路。
对于李嘉诚为什么撤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猜测;对于撤资所激起的效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判。
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正确答案,争论则势所难免。
不过,在争论者口干舌燥、声嘶力竭之时,李嘉诚悄悄退场,因为这场争论已经与他无关,争论者所言的李嘉诚,只是李嘉诚的一个面,甚至只是他们所想象的李嘉诚。
无垠的喧嚣与无尽的聒噪之中,李嘉诚更像一个漠然的旁观者,那张饱经沧桑而静如止水的笑脸,则如一副深刻的图腾,悬挂在这个迷乱时代的高空。
不妨断言,这是一场代入感极强的争论,争论者或者企图揣测李嘉诚的心思,或者以其为镜像、坐标,反观自己的位置。
这其中,最能体现代入感的文章,无疑是那篇《李嘉诚的辩护:我不会跑,也跑不了》,其流行度,也许并不亚于罗天昊的檄文《别让李嘉诚跑了》。
此文系托名之作,殆无疑义。
以李嘉诚的年纪与性格,绝无可能以此方式为自己辩护。
然而,虽属伪作,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好文章,从文风到立意,皆有可观之处,对李嘉诚的人生体察尤其细致入微。
譬如,这个假托的李嘉诚说,对于时代与时势,他都无法主动选择,但是,在最艰难的被动选择当中,他以他的决断,得到了“相对较好的结果”,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
举例来讲,1967年香港左派大暴动,导致房地产一落千丈,当时之港人犹如今日之李嘉诚,抛售土地和房产,纷纷跑路,李嘉诚却选择坚守,并趁机低价收购土地储备,对此,后世惯于以成败论英雄,称颂他的眼光和勇气,却忽略了此举所潜伏的巨大风险,近乎火中取栗,于滔天波涛之中驾驶一叶孤舟乘风破浪,“其实没有人关心我暗地里的担忧,私底下的恐慌。
李嘉诚撤资事件看中国网民戾气
![李嘉诚撤资事件看中国网民戾气](https://img.taocdn.com/s3/m/c10c83344b35eefdc8d333eb.png)
李嘉诚撤资事件看中国网民戾气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的文章,意在抨击李嘉诚在中国经济危难时刻撤资英国。
一时间在网络舆论掀起轩然大波,无数网友不惜用最恶毒的字眼与词汇口诛笔伐李嘉诚商人重利轻别离,赚够了钱就想离开危难时刻的中国。
今天就在这里从李嘉诚撤资事件聊起。
首先下结论,很多人上网的时候充值的不是人民币而是自己的智商,以及,李嘉诚跑不跑和谁都没有关系。
中国部分网民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智商高的人情商一定很低,有钱的人生活一般都不会幸福,长得漂亮的一般都死得比较早。
这种奇怪的逻辑大概是来自嫉妒吧!自己没有能力分得大蛋糕便回过头来咒骂分得大蛋糕的人。
我只想说,上帝是公平的,在赐给别人幸福的同时,一定会蒙住这些人的眼,怕他们难受。
于是就有了“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样荒谬的话题,于是就有了一大群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抡起道德的大棒对李嘉诚撤资这样完全出于个人自由与合乎法律允许的事进行无情的抨击。
而往往如果这群键盘侠侥幸发了大财绝对跑的比谁都好。
一群想跑的人最有钱的就成了其他人掩护自己放的冷箭的靶子。
然后大家就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痛打落水狗,以彰显自己在没能力之前是多么的爱国。
中国部分网民的道德标准有时实在是不敢恭维。
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滋生了戾气。
许多人在无需对言论负责的环境里开始大放阙词。
要求美籍华裔的范玮琪爱国已经很过分,要求因为唱过《宁夏》的纯马来西亚籍歌手梁静茹爱国更是令人觉得哭笑不得。
在李嘉诚撤资事件里,喷子们的态度是李嘉诚在中国赚了钱就应该在危难时刻同中国站在一起,且不说李嘉诚是加拿大人这件事,赚钱回报国家是美德,不回报是自由,有难共度应该感恩,各自分飞理应祝福。
每个人都有选择不伟大的理由,没有人有权利要求他人必须伟大,要求他人伟大的也必定是内心某处的贪婪在作祟,伟大的距离可能差了三四个卑鄙那么大。
没有人愿意被说成脑残,伪装成这样必定有利可图。
而很多人并无利可图也人云亦云变成他人眼中的脑残。
别让李嘉诚跑了:不讲事实和逻辑是耍流氓
![别让李嘉诚跑了:不讲事实和逻辑是耍流氓](https://img.taocdn.com/s3/m/da7c42f784254b35eefd349d.png)
别让李嘉诚跑了:不讲事实和逻辑是耍流氓别让李嘉诚跑了:不讲事实和逻辑是耍流氓近日,学者罗天昊发表长文《别让李嘉诚跑了》,针对李嘉诚内地撤资行为,他指出,鉴于李嘉诚最近二十年在中国获取财富的性质,其撤资行为似乎不仅仅是商业那么简单。
“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
由此,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
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别让李嘉诚跑了”,罗天昊用一篇战斗式的檄文,吹响了向李嘉诚进攻的号角。
但遗憾的是,虽然他抄起了长枪,但并没有找准风车的方向,自然也就打不到李嘉诚的痛处,被舆论哂笑,并不奇怪。
但凡有些常识,就可以发现罗天昊的论调,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哪里有良好的商业环境、哪里有更好的生财空间,资本就会流往哪里,它只会顺从逐利本性,而不是其他。
罗天昊用商业原罪、社会责任来论证“李嘉诚不能跑”,显然有点荒腔走板。
而且,支撑其逻辑的诸多事实判断,也并不靠谱。
罗文通过列举种种案例,来试图说明李嘉诚商业上的成功,多半是凭借权力资源获得的。
但实际上,此前李嘉诚早在接受国内权威媒体采访时,就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家庭传承、造富过程等做过详细“交代”。
民众会相信权威媒体,还是有诸多“黑历史”的所谓“学者”,答案并不难找。
或许,罗文还忽视了一个事实,即李嘉诚的成功,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与“一国两制”的实施。
当年,内地政府为吸引港商落户,往往会给予其一些优惠政策,难道,这也属于罗天昊眼中的“权力原罪”?也就是说,在《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中,罗天昊不论是逻辑推理,还是事实判断上,都是失败的。
看似颇有气势的行文,只有笼统的事实概述、先入为主的情绪化分析,而并不能拿出有理有据的论证,自然也就经不起推敲。
我甚至怀疑,罗天昊举的很多事例,都不乏夸大成分。
揆诸时下舆论场,这类表达并不少见。
对一个用普通常识就可以解读的现象,很多人偏偏会脑补出另一番景象。
这类观点的特点是,行文表达不以常识与逻辑做基础,却往往诉之以“阴谋论”、“动机论”,惯用一些大词、修饰词,以此营造出一种痛心疾首的情绪,甚至不惜以民族大义为筹码。
李嘉诚公开回复国人--我的心一直在这里
![李嘉诚公开回复国人--我的心一直在这里](https://img.taocdn.com/s3/m/4aedee2431126edb6f1a10fe.png)
李嘉诚公开回复国人:我的心一直在这里很多时候,我的选择,是因为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不是因为我想进行这样的艰难选择。
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都不想有。
因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么阴谋家、政治家,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
了解这一点,你就很容易读懂我的自我辩护。
很多时候,我的选择,是因为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不是因为我想进行这样的艰难选择。
1928年我出生在中国广东潮州,出生时没有什么特殊的异象,预示我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或者是一名出色的奸商。
目前各种关于我的各种传记,绝大多数是基于文学演绎的穿凿附会,你们都不要信。
如果我可以选择我的出生,我宁愿出生在富庶和平的国家。
和多数普通潮汕人一样,父亲安排我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读的是一些传统爱国爱家的思想书籍。
我成绩既不优秀,也不很差,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放在街头,站在村口,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异样。
如果没有战争,或者我就留在潮州,不会来香港,那么我可能度过平庸的一生,也或者过早死于战火,或者过早死于饥荒和疾病。
当然,也可能侥幸度过这些劫难,现在潮州的某一个街道或村庄,悠闲地踱着步伐,没有被批判,也没有鲜花和掌声。
当然,很可能比现在贫穷很多,但不一定就不如现在幸福。
因为日本侵华,我逃到了香港。
同时因为后来的中国内战,我留在了香港没有返回潮州,我的故事因此开启,人生被彻底改变。
请注意这个关键点,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不是我主动选择的。
我也被时代的大潮裹挟到了香港,不是荣耀的移民,而是逃离的难民。
我到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是为了经商和学习,但是我回到潮州故里访亲,纯粹是寻找一份家的感觉。
有一些东西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主动能选择的,这一点很重要。
这就是我的命运,我的人生。
但是我在最艰难的被动选择里,选择了相对较好的结果,这是我的成功之处。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宁愿不要这些艰难的选择。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我的同事们、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有主动选择的余地,从容安排他们的人生,不像我李嘉诚。
李嘉诚撤资是市场行为,不宜语言恐吓
![李嘉诚撤资是市场行为,不宜语言恐吓](https://img.taocdn.com/s3/m/3d3f9d02192e45361066f53c.png)
李嘉诚撤资是市场行为,不宜语言恐吓作者:来源:《IT时代周刊》2015年第10期9月12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转发署名为罗天昊《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由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转发媒体也是国务院旗下的媒体机构,让外界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格外敏感。
作者在文章中批评了李嘉诚的撤资行为,认为李嘉诚不道义,享尽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经济敏感时刻不停抛售,造成悲观情绪蔓延,其最起码的道义已经失守。
而在中国,地产与权力走得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
地产暴富并非来自市场经济,不宜想走就走!@作家草军书(历史作家):《别让李嘉诚跑了》长文,讨伐李嘉诚从内地撤资行为,警告他不要想一走了之。
这种愚蠢行为,反会更加重其他富豪对资产安全的恐惧感。
一个国家媒体这么赤裸裸地恐吓一个商人,真是不可思议。
市场投资是自由的,想去哪做生意,不想在哪做生意,取决于商人自己意志,谁能强迫?紧接着,《人民日报》在一篇《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的评论文章中说:“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的优惠政策、开放环境、巨大市场,是他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石;而这几年来,由于转方式、调结构,内地经济增速主动回调,李嘉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扎眼。
从普通人的朴素情感出发,好的时候同享福,遇到困难却不能共度难关,这在观感上确实让一些人觉得有点说不过去。
”斯人已去,无法挽留,也不必挽留。
这篇文章虽然说李嘉诚来去自由,大谈市场经济,但却同样含有恐吓之意,文章结尾写道,“如果仅仅把中国视为利益性市场,而不是战略性市场,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离开。
但时间将证明,内地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
”两大党媒联合发声,让人觉得有些过度解读。
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大举投资内地,大量圈地。
二十多年来,他在内地不停投资,不停撤资。
只不过,每一次李嘉诚在内地撤资,都是经济转向低迷之时。
舆论认为,李嘉诚十分精明,对经济趋势判断十分准确。
“大家都该满意了吧”
![“大家都该满意了吧”](https://img.taocdn.com/s3/m/30ceda124a7302768e99395d.png)
“大家都该满意了吧”李嘉诚当然没有撤资,至少表面上,他从没有承认要从香港和内地撤资。
但说归说,做归做。
他的经营重心已经明显改变。
3月21日,和记黄埔宣布向淡马锡出售零售旗舰屈臣氏24.95%的股权,涉及资金440亿港元。
首富爱惜羽毛,以耄耋之躯现身记者招待会,亲自澄清“不要再说我从香港撤资了,这是一个笑话”,“屈臣氏海外店铺占94%,香港只有6%,但这次交易派特别股息,等于卖了海外资产拿来香港派息,这次出售屈臣氏所得的,都拿来贡献香港,大家都应该满意了吧?”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只要一有机会,李嘉诚要么指派身边的人,要么亲自出场,频频解释自己“没有撤资”,而与其自辩形成鲜明反差的则是,李嘉诚家族已经多次抛售内地房产物业,确实在“走出去”。
从欧洲的荷兰、奥地利、爱尔兰,到中东的以色列,到北美的加拿大,再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被圈入李嘉诚商业帝国的版图。
从和黄财报来看,2012年其海外收益占比已经非常高,除去香港占比16%及内地占比11%,和黄在海外占比已经达到73%,全年收入超过2900亿港元。
和零售圈不同,地产圈不但不乏评论家,而且嗓门都特别大。
当李嘉诚抛售百佳超市、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 写字楼和广州西城都荟广场的消息传出时,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就发出预警说,“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不过另一地产大佬任志强却不以为然,说“只要李嘉诚没有把东方广场卖了他就没有撤资,他有那么多东西没有卖,卖的才多少?”李嘉诚究竟有没有撤资?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恐怕在于大家对“什么是撤资”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果说他撤资,那么就目前的信息看,李出售的内地资产在他的全部资产中可谓九牛一毛,即便在他内地资产中也仍属少数。
如果说他没有撤资,那么早在几年前开始,李已经不声不响地把港股的份额压低,投资欧洲。
尤其是他众多资产都存在于股市,随时可以增持或减持。
这就是李嘉诚。
多几间物业,对他而言不为多,少几间物业,对他而言不为少。
谈李嘉诚的撤资连环计
![谈李嘉诚的撤资连环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8d784ea8956bec0975e384.png)
谈李嘉诚的撤资连环计但是,李嘉诚只是一个伟大的商人,他不是大英雄,也不是政治家,他所谋虑始终是自己的商业王朝,而不是天下。
编者按:禅宗七祖去年9月写过《李嘉诚的撤资连环计》、《李嘉诚撤资的忧虑与玄机》(点击文章标题可查看),掀起一轮中国是否面临危机的热议,如今他再谈李嘉诚“撤资”,会有什么新鲜结论,欢迎往下看。
2月28日和3月1日,长和系主席、亚洲首富李嘉诚两次出席记者见面会,不厌其烦回答各种问题,与去年缺席记者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李嘉诚更在见面会上直斥“撤资论”,并称自己看好内地经济和楼市。
正因为这种反差,让“李嘉诚撤资”的意图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果没有一双火眼金睛,那么几乎就会相信这种结论。
笔者丝毫不否认李嘉诚是天纵商才,也不怀疑他的家国情怀,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他的商业智慧。
笔者分析过李嘉诚的撤资是一个连环计,包括了以退为进、隔岸观火、趁虚而入等多项考虑,而且很可能一举多得。
李嘉诚的第一步是趁着中国物业价格居于高位脱手,最近一两年他在香港和内地所作的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基本上都是盆满钵满;第二步就是趁着欧债危机,欧洲公用事业板块处于价格低位,资本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坐享欧美的复苏;第三步是等待中国经济发生衰退,再以欧洲为跳板,以较低价格重回中国市场,进而完成李氏商业帝国的版图扩张。
当然,第三步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判断,那就是未来十年中国是否会发生衰退?因为改革红利、人口红利都在减少,楼市泡沫和地方债风险都在增加,笔者以为这种可能是完全可能的,即便不发生衰退,它也会进入一种庸常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以后十年,基本上会告别奇迹式增长的模式。
李嘉诚的算盘在于,一旦中国决策失误或者外部环境再度恶化,内忧外患就促成中国企业大规模抛售资产,这时李嘉诚或者更多外国资本可以抄底中国。
尽管很多人感情上不会接受这种逻辑和结论,但是历史会证明李嘉诚确实一个精明乃至伟大的商人。
这次见面会,李嘉诚解释了去年不见记者的低调是“因割胆石伤及声带,不能发声,所以只现身股东会,没有与记者朋友们倾谈”。
香港梦代表李嘉诚:从“超人”到“万恶的资本家”
![香港梦代表李嘉诚:从“超人”到“万恶的资本家”](https://img.taocdn.com/s3/m/4a072fbcb0717fd5370cdc13.png)
香港梦代表李嘉诚:从“超人”到“万恶的资本家”李嘉诚曾是一代“香港梦”的代表,但现在却备受质疑。
图为他的蜡像。
(CFP/图)原标题:香港再不是“李家城”李嘉诚,从“超人”到“万恶的资本家”作者:南方周末记者陈新焱南方周末实习生徐庭芳张玉洁在香港的腾飞期,李嘉诚白手起家创立了一个庞大商业帝国,成为凭借自己的奋斗实现“香港梦”的典型代表,深受敬仰。
但随着香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掌控着港岛经济命脉并且深深影响公共政策的财团广受抨击,李嘉诚首当其冲。
李嘉诚们与香港,曾经互相成就,现在却开始彼此折磨。
更糟糕的是,就在这个多年被称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地方,这种折磨,还看不到尽头。
华人首富的一举一动,万众瞩目。
更何况,最近一两个月来,85岁的李嘉诚罕见地动作频频,不仅事涉数百亿资产跨洋变动,而且关系到是否要撤离其发家与繁荣之地:香港。
1940年从广东潮州逃难到香港的李嘉诚,白手起家创立了一个旗下公司市值约1万亿港元的商业王国。
爱他的人,视其为“超人”;而讨厌他的人,则将他称为“奸商”、“吸血鬼”、“万恶的资本家”。
他曾经坚称“爱国、爱港,永不迁册”(香港人将公司迁移注册地简称为“迁册”),但20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记黄埔[-0.84%]发布公告出售百佳超市——百佳陪伴了香港人40年,是他们最为熟悉的超市。
不过,10月18日,和黄再次公告暂停出售。
10月9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0.08%]已将香港嘉湖银座商场,以58.5亿港元的总价整体出售;国庆长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电能实业[-0.48%]宣布,拆售旗下的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在内地,他以60亿元人民币的底价叫卖其在上海陆家嘴[4.29% 资金研报]开发的首个写字楼项目“东方汇经OFC”,同时宣布抛售位于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
故事的另一面,则是李家在欧洲的频频收购:从2000年至今,李家父子布局“购买英国”——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的市场,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
李嘉诚强调重组并非撤资离港
![李嘉诚强调重组并非撤资离港](https://img.taocdn.com/s3/m/2d47956e10661ed9ad51f3c7.png)
李嘉诚强调重组并非撤资离港作者:宗禾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03期美媒认为投资者看好李嘉诚重组《华尔街日报》1月13日报道,香港富豪李嘉诚近日将旗下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进行子站重组。
据报道,重组后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将合并,组成名为长和集团(CK Hutchison)的公司,并在开曼群岛注册。
另外,长和集团的房地产资产则将被拆分,单独以长地集团(CK Property)上市。
据悉,此次重组是李嘉诚旗下商业帝国1997年来最大规模的重组。
宣布重组消息后的首个交易日内,仅前市时段长江实业股价就飙升了15%,至每股142.90港元,和记黄埔股价也见12%大幅上涨,至每股98.30港元。
巴克莱(Barclays)分析师路易(Paul Louie)指出,此次重组不仅能提高股息,还能消除一部分控股公司估值折让。
同时,新的重组公司将采取全新的公司结构,简化之后的公司结构能够帮助投资者对长和集团商业价值进行估值。
对于长和集团将房地产资产拆分的举措,路易也指出,香港政府对住房市场缩紧可能性加大。
加之房地产市场供应增加,或将抑制房地产需求。
内地方面由于住房供应过剩,房价依旧难以回升。
而香港、内地两地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长和集团将房地产资产拆分的做法实为明智之举。
世纪大重组带来几大悬念重组方案中最令外界关注的一点是“长和”的注册地选择了开曼群岛。
虽然李嘉诚在新闻发布会上再三强调“长和”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是因为当地法律更便于本次重组的技术安排,并不是“变相迁册”,但外界有关“李嘉诚帝国”变相外迁、从香港撤资的揣测依然再次泛起。
有市场法务人士指出,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司可分派的股息及股份要受制于可分派盈利储备等规定,要求旗下控股公司的盈利、财务投资出售盈利都不列入盈利储备,这令企业的财务弹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反,在开曼群岛注册及成立公司就不受此项限制。
“这可能是长和选择开曼群岛注册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嘉诚“撤资”的启示
![李嘉诚“撤资”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506e6295727a5e9856a6164.png)
2015年1月9日,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与和记黄埔发出联合公告,身为两家公司主席的李嘉诚携子李泽钜召开记者会宣布,将两家公司的资产合并、重组及分拆,成立长和与长地两家新的香港上市公司。
它们将在开曼群岛注册,预计重组方案将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
这个消息让市场震动。
过去两年,李嘉诚父子抛售套现旗下资产将近1000亿元,并且在欧美大举投资。
李嘉诚撤资的声音甚嚣尘上。
尽管这些分析屡屡被李家所否认,迁移注册地也解释为财务需要,但这仍然被视为他们“撤资”的最直接证据。
对李嘉诚“撤资”,有两种解读特别有代表性:一是认为李嘉诚看空当前经济,因而撤离资产抄底欧美,将来等经济泡沫破裂时可以再回来;二是认为内地反腐触动了敏感的政商关系,尤其是房地产领域是内地官员腐败的重灾区,而李嘉诚在内地的产业就集中于房地产。
无论哪种解读更符合事实,李嘉诚的“撤资”都不是经济之福。
我们期望,当经济顺利地进入新常态,增速可以适当下降,但泡沫不能膨胀,更不能破裂。
至于政商关系,我们相信这场反腐并不针对任何一位商界大佬,它针对被权力过度扭曲的市场环境。
李嘉诚的“撤资”或许不那么确切,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很真切。
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更要进入新常态,告别过去那种灰色政商关系,以后一切关系都要遵循法治规则。
唯其如此,才是我们国家的大幸。
李嘉诚父子李泽楷与李嘉诚恩怨黑幕(图)
![李嘉诚父子李泽楷与李嘉诚恩怨黑幕(图)](https://img.taocdn.com/s3/m/ce68e28625c52cc58ad6be01.png)
关键词:李泽楷李嘉诚李泽楷李嘉诚父子亚洲首富李嘉诚父子李泽楷李嘉诚李嘉诚传李嘉诚的儿子李嘉诚简介李嘉诚儿子李嘉诚家族李嘉诚有多少钱儿子最期望独立老子要追着帮忙近日,亚洲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发动公司小股东,以76%的反对票否决了将其公司股票出售给包括其父亲李嘉诚在内的收购方。
至此,李氏父子矛盾公诸于众。
李家昔时的全家合影(前为李泽楷,后为李泽钜)香港电讯盈科公司主席李泽楷是个被人羡慕的人,因为他有一个亚洲首富的父亲李嘉诚。
只是,“父荫”底下未必好纳凉。
连年来,李氏父子的矛盾由暗斗到公布,已成为香港社会公布的秘密。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香港财经及传媒界人士,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黑幕。
宁愿卖汉堡,不用父亲的生活费李泽楷是李嘉诚的次子,为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于1966年所生。
李嘉诚对那个儿子寄与厚望,希望他能成为以后的交班人。
但李泽楷自小却显露出反叛的性格。
幼年时的他就常常做事逆父亲意而行。
一名香港金融界名人向记者讲述了如此一个故事:李泽楷13岁时,李嘉诚把他送到美国加州念书,希望他与一样在美国念书的哥哥李泽钜有个照顾。
但李泽楷到了美国后就变卦了。
他不但与兄长很少来往,还故意不用父亲在银行为他寄存的生活费用,而是靠自己打工。
这名金融界人士说,李泽楷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由于要背负高尔夫球棒,以致弄伤了肩膀骨,直至此刻,伤患还会时常发作。
”为了省钱,他还常常自己下厨,炒鸡蛋确实是那时学会的。
李泽楷毕业后,没有直接回到父亲的公司,而是在加拿大工作。
他还一声不响地把昔时李嘉诚为他在银行账户里存的所有钱连同利息还给了父亲。
1990年母亲病逝,李泽楷回港奔丧时终于没能拗过父亲的劝戒,勉强许诺留在香港帮父亲打理家族产业。
在加入和黄后,李嘉诚给儿子安排了一名助理马世民。
但期望独立的李泽楷却常常借口与马抬杠,乃至指责他是一个“最令人讨厌的助理”。
1994年,李泽楷凭借出售卫星电视积存下的4亿美元,成立了盈科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