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在日活动新考
朱舜水在日活动再考
古代文 明
T eJ u n lo n i n i i i a s
Jl,09 u y 2 0
V13 N3 o. o
【 帝制 中 国】
朱舜水在 日活动再考
韩 东育
王加礼远人哉?……古者君灭国亡, 其卿大夫以及公子 、 卿大夫之子 义可无死者 , 皆出奔他国。 所至之 国,待之者有五:太上则郊迎,而宾之师之 。其次则廪饩而 臣 ;畏彼 国之见讨,则因而 之
提 要: 朱舜水在 日期间, 了一些翔实可考 的典型事迹外, 除 也留下 了许多难 以破解的疑点。
由于这些疑点多散落在复杂隐微的生活背景中,也浮现于当事人矛盾苦恼的精神世界里,因此, 钩沉和破解这些疑点, 或许能为人们 了解朱氏本身的复杂性和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提供经典历史 叙事之外的观察可能。这种可能,对于立体把握特定时期历史人物的本然状态,当有补益。
9 4
“ 化 ”后 ,据 说也 面临过 这 样 的窘 境 。为此 , 日本 门生安 东省 庵似 乎发 动 了众 多华 商和 学人 联名 向 归 官方 请愿 ,朱 舜水 本人 也 亲笔 撰 写 了 《 长崎 镇巡 揭 》 上 ,后 经 长崎 镇巡 黑 川正直 和 萨摩 藩主 锅 岛直 能 的转达 ,16 年 ( 61 宽文 元年 )l ,方 获幕 府许 可 。这对 “ 留唐人 已四十年 ” O月 禁 的幕 府来 说 , 的确 是 一个 鲜 明的例 外 。 问题 是 ,朱 舜水 “ 留不 归 ” 止 ,究 竟是 自己 “ 留 ”的结 果还 是 门人 “ 留 ”所 乞 恳 致 ?这 在朱 舜水 自己的叙 事 中有着 不尽 一致 的表 述 。《 上长 崎镇 巡揭 》中这样 写 道 :
由于锁 国期 间 日本 不 留外人 定 居 ,“ 明清 鼎革 ”后 亡命 日本 的中 国人 鲜有 被收 留者 。朱 舜水 决计
宁波的历史名人有谁
宁波的历史名人有谁【严光】生卒年待考。
东汉初隐士。
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一名遵,字子陵。
余姚人。
少有文名,与刘秀同游学,曾拒为王莽官。
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严光隐名换姓,避居他乡。
后三聘而始至洛阳,授以谏议大夫之职,不就,归隐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县境内)。
80岁卒,安葬在客星山。
现余姚与慈溪等地有严子陵祠、客星山"高风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迹。
【阚泽】(170~243)三国时吴国官吏。
字德润。
宁波市慈城镇人。
世代为农,好学,后举孝廉。
曾任钱塘长,三国吴尚书令、中书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经学、历书。
极力向孙权推荐贾谊的《过秦论》,主张废除酷刑,以礼义治国。
晚年笃信佛教,舍宅为普济寺。
今慈湖(又名德润湖)边有其故址,宅后山为"阚峰"。
【虞喜】(281~356)东晋天文学家。
字仲宁。
余姚人。
出身豪族,屡征博士、举贤良,皆不就。
东晋咸和五年(330),计算出冬至太阳位置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即为"岁差"。
这一发现对以后的天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他主张天高无穷,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规律运行,以驳浑天说、盖天说。
著有《安天论》、《志林》等。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
字伯施。
慈溪市人。
南北朝时仕陈,入隋任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亡,曾为窦建德黄门侍郎,唐武德四年(621)为秦王府参军,授弘文馆学士,改太子中舍人。
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即位,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太子右庶子、秘书监等,封爵永兴县公。
辞官,授银青光禄大夫。
卒后陪葬昭陵,画像凌烟阁,赠礼部尚书,谥文懿。
书法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笔致,外柔内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有石刻《孔子唐堂碑》等传世,著有《帝王略论》、《书旨述》、《笔髓论》、《观学篇》等,编有《北堂书钞》160卷,为国内现存第一部类书。
【陈藏器】(681~757)唐代药物学家和方剂学家。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朱舜水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天下第一闸"。
它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境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水文化、水资源利用以及古代劳动生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本文将综合考察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探讨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一、余姚朱舜水的历史渊源余姚朱舜水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7年),由当时的省民长史朱邻治理洪水、修筑大堤。
朱舜水历经千余年,经过多次改修,至今仍然在发挥着水利作用。
余姚朱舜水之所以得以保存至今,与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密不可分。
这些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粗糙的工具和简单的设备,凭借着勤劳、智慧与毅力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
朱舜水的建造,是当时政府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它体现了当时人们控制洪水、利用水利、改造自然资源的高超水平。
二、余姚朱舜水的建筑特点余姚朱舜水的整个工程主要包括朱舜水闸、朱舜水堤和朱舜水渠三大部分。
古代人民利用水手工具仅靠人力,就采用高大威武的石头、砖块等材料建设出一条高约3米,底宽6米,上宽5米的主堤。
一条总长19公里的南北向水渠汇入了余姚境内许多灌区,其中有西栅,东朱,大徐渚等。
这些灌区保证了方圈内近30年可有耕一次甚至十一二年只耕一次。
在古余姚境内(今余姚市区内华萧山一带),据考古学家发掘已甬桥址、甬河石渠遗迹等,经多方面考据,可以确定余姚闸的古迹东临地,高约8尺。
工程为时宏大,规模雄伟,堤虽受了一些损毁,但千百年来有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三、余姚朱舜水的文化价值余姚朱舜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的一种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古代水利文化和水资源利用的杰出代表之一。
余姚朱舜水的建造不仅是当时政府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古代人对水文化的重视和敬畏。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朱舜水,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级城市,位于宁波市北部,东临东海,是宁波市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开放城市之一。
余姚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余姚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朱舜水相关的遗迹是余姚的重要文化瑰宝。
本文将对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进行综合考察。
余姚朱舜水(1763年-1833年),字舜水,号东陽,是中国清代官员,江宁(今南京)人。
朱舜水曾任河南郑州知府,宁波知府,以及浙江总督等重要职位。
他在任职期间,致力于改善民生、兴修水利、发展产业,对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朱舜水在余姚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对于余姚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
朱舜水相关的遗迹主要集中在余姚市区和附近乡镇。
朱舜水纪念馆是了解朱舜水生平和作为官员的贡献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建筑庄重大气,展馆陈列内容丰富多样,通过图片、文字、文物等展示了朱舜水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余姚的工作成就。
馆内还设有艺术品展示区,展示了朱舜水及其家族的字画、书法和其他艺术作品,展示了朱氏家族的文化底蕴。
余姚市区还有朱舜水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坐落在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上,是对朱舜水的敬意和崇敬之情的体现。
纪念碑碑身高大、雕刻细腻,立于广场中央,成为市区标志性建筑之一。
每年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在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以表达对朱舜水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余姚的郊区还有一座以朱舜水命名的公园,名为朱舜水祠。
这座祠堂式建筑是对朱舜水的瞻仰和纪念的场所,馆内展示了朱舜水的生平和他在余姚的工作成就。
祠堂外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被赋予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每年,在朱舜水诞辰纪念日,会有许多游客和当地民众前来参观和祭奠。
朱舜水所办学堂也是余姚的重要遗迹之一。
他在余姚创办的学堂被当地人称为“朱氏学宫”,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学堂教导的学生很多都成为了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余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堂建筑规模宏大,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痕迹,是了解朱舜水教育主张和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的重要场所。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朱舜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迹,是我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将介绍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的考古发现及相关历史文化。
余姚朱舜水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路,也是北方与南方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
朱舜水起于江西省,经过浙江省,最后入海于宁波市区。
朱舜水流经余姚市,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余姚市内,有许多与朱舜水相关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余姚古运河遗迹。
这是一条连接朱舜水和余姚市区的古代运河,历史悠久。
经过考古发现,古运河的全长约30公里,河宽2-5米,深1-3米。
沿河两岸还有许多古老的码头、坝闸等建筑物,见证着当年繁华的贸易景象。
余姚还有一些与朱舜水相关的古建筑群,如余姚古堰、庙乡码头等。
这些古建筑群是当年商贸发达地区的代表,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余姚古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余姚古堰。
古堰是一种用来引水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
余姚古堰规模庞大,全长约20公里,世界上仅存的古代双向梯级灌溉系统之一。
古堰的灌溉功能不仅解决了农田的水源问题,还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庙乡码头是古代商贸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朱舜水水上运输的重要节点。
庙乡码头集水陆交通于一体,历史悠久。
码头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整,是研究我国古代水运和商贸发展的重要依据。
除了以上介绍的遗迹之外,余姚朱舜水还有其它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如朱总公庙、民俗文化村等。
这些地方都与余姚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是了解当地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余姚朱舜水相关的遗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通过研究这些遗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发达的地区。
朱舜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遗迹,其中与余姚相关的遗迹有很多,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余姚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进行综合考证,以探究余姚在朱舜水时代的历史面貌。
1.朱舜水宅朱舜水宅是位于余姚城区的一处古建筑遗迹,据说这座宅院就是朱舜水的故居。
朱舜水宅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宅院占地广阔,气势雄伟,构造精巧,是一座典型的古代江南建筑。
宅内保存了许多文物和史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朱舜水宅是余姚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之一,也是朱舜水的重要遗迹,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朱舜水的生活境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2.朱舜水祠在余姚市郊有一座朱舜水祠,是为了纪念朱舜水而建立的。
朱舜水祠建于明代,后多次修葺,现在的朱舜水祠依然保存完好。
祠内供奉着朱舜水的神像和牌位,祠外的环境幽静,宁静古朴,是一处文化胜地。
在朱舜水祠中,有很多古代的碑刻和石刻,记录了朱舜水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我们了解朱舜水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3.朱舜水文化馆余姚市设有朱舜水文化馆,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朱舜水有关的文物和资料。
文化馆陈列了朱舜水的丰功伟绩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还介绍了朱舜水的生平和思想,展示了他的诗文和书画作品等。
朱舜水文化馆是一个集体朱舜水相关文化遗产的场所,也是研究朱舜水的重要资源之一。
4.朱舜水墓在余姚市郊有一座朱舜水墓,是朱舜水的陵墓。
墓园占地辽阔,环境幽雅,周围绿树成荫,十分宁静肃穆。
朱舜水墓建筑体现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墓碑上刻有朱舜水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是了解朱舜水的重要资料之一。
朱舜水墓以其丰碑、巍峨、精美而著称,是余姚市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
余姚朱舜水相关的遗迹丰富多彩,这些遗迹见证了朱舜水的丰功伟绩和余姚的悠久历史,对于研究朱舜水的生平、思想和政治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
朱舜水(1371-1449年)相关的遗迹尤为重要。
朱舜水是明代抗倭名将之一,其事迹与余姚市密不可分。
本文将对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进行综合考察。
余姚朱舜水故居是研究朱舜水的重要地点。
朱舜水在他的故乡余姚生活了大部分时间。
朱舜水故居保存良好,由朱舜水的后人继承并修缮,成为一处融合了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的宅院。
故居内设有陈列馆,展示了朱舜水的生平事迹和与余姚相关的历史文物。
游客可以了解到朱舜水的家族背景、他的功绩和与当地人民的渊源。
这个遗迹是人们了解朱舜水的重要窗口。
余姚朱舜水墓是研究朱舜水最重要的遗址之一。
朱舜水墓位于余姚市学士山,占地面积较大。
墓地的设计结构严谨,包括护墓墙、碑刻和墓门等,显示出朱舜水的社会地位与崇高。
墓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已经进行多次,使其保持完好。
人们可以在墓地中感受到朱舜水的伟大和他为抗倭事业作出的贡献。
余姚朱舜水祠堂也是研究朱舜水的重要地点。
祠堂位于余姚市正定镇,建于明代。
祠堂内主要供奉朱舜水的神像,供人们祭拜。
祠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当地还举行一系列纪念朱舜水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朝拜者。
余姚市还有一些与朱舜水相关的景点,如寿云山和大禹顶等。
这些景点位于余姚市境内,与朱舜水的生平事迹有关。
寿云山是朱舜水的旧居所在地,现只剩下一座破旧的庙宇。
大禹顶则是朱舜水曾经驻守的地方,现已成为游客观光的景点。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在研究历史和了解朱舜水事迹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遗迹的保护和传承意义深远,可以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余姚历史文化和朱舜水这位伟大的抗倭将领。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这些遗迹的保护和管理,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前往参观和学习。
济世思想真价值
读文觅意济世思想真价值——朱舜水《勿斋记》赏析郭玉和朱舜水(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本名之瑜,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抗清志士,江南硕儒,和黄宗羲、王船山、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
一生著述不甚多,几乎全在日本所撰。
1659年,见抗清复明无望,朱舜水孤身东渡。
流寓日本期间,他向前来求学问道的弟子及友人,历数“说玄道妙,言高言远”迂腐学风导致明亡的惨痛教训,认为迂腐的学问无裨于事,“实理实学”才是真正的学问。
《勿斋记》一文是应邀为日本石州吉永守(日本藩国地方官)加藤明友写的。
加藤明友与朱舜水初次见面,就请他为自己作《勿斋记》,可见仰慕之心已久。
原文800余字,2016年高考上海卷节选原文约一半篇幅。
文章起笔便直下断语,意思是:世上读书人学习圣人之道有严重的误解,即过高地看待圣人,以致感觉离圣人儒学境界很远很远。
对第二段内容做细读慢嚼,不难发现作者首先对颜回与孔子之间的一问一答作了较详的解读。
关于儒学之精髓“仁”,孔子的讲解没有半点故弄玄虚之态,而是联系生活中看、听、说、动的实际情形,阐述了实行“仁”的具体做法。
再进一步探讨下去,他说孔子与颜回并不是缺乏把道理抽象化玄妙化的功底,他们的目的仅仅希望世人明辨与掌握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最后指出先贤授受的都是日常擅长之实用事,并非是后人误解的那种空泛说教。
第三段,作者一边交待本文写作缘由,一边进一步申述自己平生之志。
他说由于加藤君崇尚追求圣人的“四勿”境界,才有以此给私斋命名的心愿。
接下去换个角度交待彼此之前没有交结,加藤找我属于初始交往,为何我俩都做了有冒然之嫌的事情呢?照此品读下去,就可感觉出文章有先抑后扬笔势了,作者说明两人间之所以一求即应,似乎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缘分。
末了,作者又把笔势再次低伏下去,他以古时先贤能听取割草砍柴人的意见、孔圣甚至能选择性地听取“狂夫”之言,表示真诚地希望加藤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衡量抉择,因为这样才能真正于己有补。
新高考上海卷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 方略( 《毋斋记》《考 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 )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 人之道。
2021/5/24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 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 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 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 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 因此称“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 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 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 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 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 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 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 了啊!2021/5/24
新高考第二篇 文言文的阅读
2016.秋考 毋斋记
2017.秋考 进学斋记
2018.秋考 心源亭记
2021/5/24
2019 秋考 爱山楼记
2016年
勿 斋 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 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 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②……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 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 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 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 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 在此而不在彼也。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
朱舜水相关遗迹是余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朱舜水相关遗迹进行综合考察,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历史遗产。
朱舜水(1269年-1342年)是元代著名将领,曾在元军征服南宋时立下赫赫战功。
他是余姚人,出生于余姚朱氏世家,因此在余姚留下了许多与他相关的历史遗迹。
朱舜水故居是研究他的生平和事迹的重要地点。
朱舜水故居位于余姚市城北镇,占地面积较大,保存比较完整。
故居建筑风格典雅,具有明代建筑特色,是研究元代建筑和官方住宅的珍贵材料。
故居内有一座朱舜水塑像,展示了他的形象和事迹,也是前往参观的游客必看的景点。
朱舜水墓是朱舜水相关遗迹中最重要的一处。
朱舜水被封为“忠勇刚毅”之称,他的墓地也是余姚人民对他的最高敬意的表达。
朱舜水墓位于余姚市城北镇,墓地内有一座巍峨宏伟的墓葬建筑,是明代的仿元宫殿式建筑。
墓地周围种植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树,为墓地增添了庄严肃穆之气。
墓地内还有朱舜水雕像,供人们瞻仰并敬拜。
朱舜水纪念馆也是了解他的生平和事迹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朱舜水相关的文物和资料,包括朱舜水的家谱、书信、兵书等。
馆内还开设了专门的展览,展示了朱舜水的历史地位和元代军事文化。
朱舜水纪念馆是了解元代历史和朱舜水事迹的重要窗口。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包括故居、墓地和纪念馆等,通过这些遗迹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朱舜水的生平和事迹。
这些遗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余姚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应加强对朱舜水相关遗迹的保护和维护,以保留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应加强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日本所存朱舜水遗迹遗物综考
到 水 户 小 住 , 后 葬 在 常 陆太 田 ( 属 茨 城 县 ) 因 此 , 死 皆 。
福寺 创建 时的主要代表 。接替默 子如定的是 14 6 5年渡
来 长 崎 的浙 江 人 逸 然 性 融 。逸 然 被 誉 为 长 崎 “ 绘 ” 唐 之
济 实力和政治背景 ,乃是其扩建福 济寺 的重 要资本 。
15 年 , 隐元之命渡来长崎的木庵性稻担任第二代住 65 奉
持 , 称 为 “ 法 开 山” 被 开 。颖 川 、 庵 等 人 与 朱舜 水 的 关 木 系 皆相 当 密 切 。
寄司的欧 阳云台) 别庄住地 结成草庵 。 真元之后 的住持 是 13 6 2年渡来长 崎的江 苏人 默子如定 。 崎唐 通事 的 长 几 大始祖欧 阳云 台、 高材 、 何 陈九 官、 王心 渠等 , 都是兴
2 : 4 5年 从 5岁至 5 9岁又在海外漂 泊 了 l 年①, 5 不仅七 渡 扶桑, 还六至安南 、 二至暹罗罾, 最后定居 日本 ; 此后在
五次来到长崎 , 并下榻陈氏医邸, 省庵遂从陈明德或戴
笠 那 里 第 一 次 听 说 了舜 水 的 大 名 。
二 、 川遗迹 柳
( ) 忠苑。 一 三 宽文五年 (6 5 六 月, 16 ) 朱舜水接受德 川光国邀请 , 离开长崎赴 江户 , 途径柳川时 , 尝下榻安东 省庵宅第 ,故柳 川亦存有 不少与舜 水有 间接关系 的遗
一
现在 的伊势 町, 并改称长 崎圣堂 。 因坐落于 中岛河 马场 乡, 故又称 中岛圣堂 。落成 典礼时举行的释菜仪式 , 由 当时渡来长崎 的杭州儒 者沈燮庵主持 朱舜水在长崎 。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历史上曾是江南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文化人物莫过于南宋朱熹和他的父亲朱权。
朱权为时任宁波守臣,曾与南宋建康留守刘光世一起起义,后跟随刘光世讨伐金国,多次作战,尤其是在葛店战役中功勋卓著。
所以,朱权被南宋朝廷封为“忠武侯”。
此外,朱权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主要著述有《易传》、《易韵》、《周易直解》、《义福千文》等书,在文学、书法、音律、易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余姚市中心城区附近发现的朱熹父子相关遗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 朱权故居:位于余姚市城东的朱权街上。
这栋四合院建筑坐西朝东,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规模庞大,共有27间房间。
朱权故居现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朱权园:顾名思义,这是朱权在余姚所建的一座园林。
该园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小而精致,是朱权在远离江南的地方重建家园后精心营造的一处游赏式庭园。
这座园林中有一座石桥叫“朱子桥”,另有一座亭子叫“忠武亭”。
该园林现已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3. 朱熹祠:位于余姚市城西的静海山上,是朱熹的父亲朱权和母亲杨氏的合祀庙宇,是朱权和朱熹的家族祠堂。
该祠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 朱熹纪念园:位于静海山下,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要以挺拔的台风柏树和朱熹象的雕塑为主体。
园内同时配有雕塑艺术品展厅、朱熹生平事迹陈列室、书画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该园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余姚还有许多其他与朱熹有关的遗迹,如勾庄古戏台、孟渣古镇、洪家祠堂等。
这些遗迹不仅是朱熹及其父亲朱权用生命书写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
在余姚市的境内,有关于朱舜水的众多遗迹,这些遗迹不仅代表着余姚市的文化遗产,也显示了朱舜水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力。
本文将对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进行综合考察。
一、竺山观竺山观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乡竺山山脚下,是明代朱舜水参加科举时所建,被誉为“竺清上殿”。
竺山观风景秀美,气氛神秘,是中国南方的古老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典范。
竺山观有两个门,分别是前门和后门。
前门呈牛角形,后门则为方形,两门之间是一条高约20米的石板铺就的山路。
山路上种有百年古树、进香客房等。
进入竺山观,便可看到雀仙殿、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有悬空而起、高耸挺拔的木雕百尺楼;石眉卦亭、竹肚根林、金砂古洞也不可错过。
在竺山观一角还藏有一个奇特的岩洞——鸿胜洞,里面有三个石龛,古人称之为“三鸟石室”;岩壁上有许多汉唐时期的壁画,其中大部分是壁龛上的佛像和石雕。
竺山观的建筑现已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朱舜水墓朱舜水墓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庙前街道两浦村,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
朱舜水是明代文化名人,为了寻找他的陵墓,历代文化名流曾先后到余姚寻访他的踪迹。
墓前立有石碑,刻着“朱公之墓”的几个大字。
墓旁还有一座小亭子,名为“归心亭”。
从朱舜水墓向南走去,便可到达竺山观。
三、竹设堂竹设堂位于余姚市玉皇山镇柳市村,是朱舜水的故居和起义组织总部。
竹设堂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体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故居共有四进院落,现存有文与武夫人的墓穴和碑记,同时在墓前还建立了一块三角形立碑,碑上记录了朱舜水的家族历史和生平事迹。
竹设堂的建筑物具有浓郁的水乡建筑特色,其上下两层的台阶,加之古朴的雕花窗棂和雕刻精致的楹联,将整个故居打造成一座别致精美的传统建筑。
朱舜水祠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庙前街道回天村,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祠内之一颂歌:“祭扫英魂望客来,碑记铸成文史彩。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摘要:余姚是明末教育家朱舜水的故乡,其作为朱舜水故里,留存了相对较丰富的朱舜水遗迹,多年来吸引许多国内外舜水学者前往拜访研究。
但囿于朱舜水本人在国内的知名度以及地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余姚舜水遗迹的保护开发情况并不乐观,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余姚舜水遗迹的现状,透过这些遗迹探寻余姚之于舜水思想的深层价值,以便更立体地把握其精神内核,为推动舜水文化流传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朱舜水;余姚;遗迹;综考中图分类号:I2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1-0067-02收稿日期:2018-09-20作者简介:黄令卿(199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日本语。
朱之瑜,1600—1682,字楚屿(也作鲁屿),号舜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清之际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驱,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并称“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
明清嬗代之际他奔走国难,本想到日本借兵抗清复明,却迫于国内外形势留日二十三年并终老于江户。
在日讲学期间,他摒弃传统儒学的空洞形式,推崇实学,讲求实际,为日本儒学体系注入了新血液。
成为当时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的老师后其身份地位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大批日本学者师从舜水,出现了日本全民儒学热潮。
此外,他还为日本人民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等技术,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朱舜水成年前一直生活在余姚,在余姚度过的最初,也是极为重要的二十年里,他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成为今后一生思想行为的指引。
探寻朱舜水与余姚相关的种种联系,对于保护开发舜水遗迹、研究余姚之于舜水思想的深层价值从而立体把握其精神内核,推动舜水文化流传与发展或有裨益。
一、原初遗迹国内所存朱舜水原初遗迹十分稀有,目前余姚仅朱舜水出生地和姚江两处。
(一)朱舜水出生地。
朱舜水生于官僚士大夫家庭。
“余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朱正秦生有三子,次子端二传至第六世有仲远、仲达、仲文三子,其中朱仲文之孙朱宗鼐支,世称‘老三房’,朱舜水就出于该支。
朱舜水生平考异三则
朱舜水生平考异三则
南炳文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8(48)5
【摘要】明末遗民朱舜水的生平,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朱舜水的出生月日,有明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十二日和十一月十二日两说,十一月十二日之说可信性更大。
朱舜水丧父时的年龄,有八岁和九岁两说,其中八岁丧父之说更可信。
朱舜水拒绝冒认朱熹为祖一事,发生在朱舜水三十七八岁之时,而非年少时期。
【总页数】3页(P39-41)
【关键词】朱舜水;生平;考证
【作者】南炳文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5;I206.2
【相关文献】
1.日本所存朱舜水遗迹遗物综考 [J], 钱明
2.朱舜水在日活动再考 [J], 韩东育
3.朱舜水与日本水户学关系之考辨 [J], 覃启勋
4.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J], 黄令卿;崔颖
5.明末流亡日本二遗民朱舜水、戴笠生平考二则 [J], 南炳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散文化小说专题训练
高考散文化小说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枣废名我当然不能谈年纪,但过着这么一个放荡的生活。
东西南北,颇有点儿行脚僧的风流,而时怀一个求安息之念,因此,很不觉得自己还应算是一个少年了。
我的哀愁大概是少年的罢,也还真是一个少年的欢喜,落日西山,总无改于野花芳草的我的道上。
近数年来,北京这地方我彷徨得较久,来去无常,平常多半住客栈。
今年,夏末到中秋,逍遥于所谓会馆的寒窗之下了。
我不知怎的,实在的不要听故乡人说话。
我的故乡人似乎又都是一些笨脚色,舌头改变不过来,胡同口里,有时无意间碰到他们,我却不是相识,那个声音是那样的容易入耳……唉,人何必丢丑呢?没有法,道旁的我是那么感觉着。
至于会馆,向来是不辨方向的了。
今年那时为什么下这一着棋,我也不大说得清。
总之两个院子只住着我一人。
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
一架葡萄,不在我的门口,荫着谁之门,锁上了,里面还存放有东西。
平常也自负能谈诗的,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枣树、葡萄架下贪凉。
我的先生走来看我,他老人家算是上岁数的人了,从琉璃厂来,拿了刻的印章给我看。
我表示我的意见,说,“我喜欢这个。
”这是刻着“苦雨翁玺”四个字的。
先生含笑。
先生卜居于一个低洼所在,经不得北京的大雨,一下就非脱脚不可,水都装到屋子里去了,——倘若深更半夜倾盆而注怎么办呢,梨枣倒真有了无妄之灾,还要首先起来捞那些捞什子,所以苦雨哩。
先生常说聊斋这两句话不错: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所以我写给先生的信里有云:“豆棚瓜架雨如丝,一心贪看雨,一旦又记起了是一个过路人,走到这儿躲雨,到底天气不好也。
钓鱼的他自不一样,雨里头有生意做,自然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以为惟有这个躲雨的人最没有放过雨的美。
……这算是我的“苦雨翁”吟,虽然有点咬文嚼字之嫌,但当面告诉先生说,“我的意境实好。
”先生回答道:“你完全是江南生长的,总是江南景物作用。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
余姚朱舜水相关遗迹综考余姚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南部,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
在这座城市的境内,有一处与朱舜水相关的重要遗迹,这就是朱舜水故居遗址。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对这一遗迹进行详细介绍。
朱舜水是明代末年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抗倭战争中表现出色,被封为“安东将军”,并被派驻余姚担任抚宁守将。
朱舜水在余姚任职期间,积极组织抗倭力量,有效地保卫了当地的安全。
他身经百战,不仅在军事上有众多的战功,还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理能力。
朱舜水为了感谢余姚百姓对他的支持和厚爱,他在余姚修建了精美的府邸,这就是朱舜水故居。
朱舜水故居遗址位于余姚市龙泉山脚下,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故居主要由朱舜水的住宅、厢房和后院等部分组成,整体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故居建筑仿照明代官宦府邸的风格,宫殿式的建筑气势磅礴,彰显出朱舜水的威严与尊贵。
在故居的正门处,有一座由青石砌成的城楼,楼上悬挂着“朱舜水故居”楷书匾额,表达了对朱舜水的尊敬和纪念之意。
朱舜水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汇了明、清两代的建筑技艺,展现了明代官宦府邸的典型特点。
故居的主体建筑为三进四合院,布局严谨有序。
庭院中种植着各类珍贵的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石狮、花岗石人物雕塑等装饰,为整个故居增添了一丝生机和古朴的气息。
故居的内部结构精巧,数十间房屋各有特色。
主屋为三开间,正厅两侧配有东西厢房,供客人休息和办公。
厢房中设有书房、厨房、卧室等功能区域,分布合理。
整个故居的建筑风格典雅,装饰考究,较好地保留了明代官宦府邸的原样。
朱舜水故居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故居体现了明代社会的阶级差别和封建礼教,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故居中,可以看到明代家具、陶瓷器物等精美的工艺品,这些都是明代工艺美术的珍贵遗存,对研究明代生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朱舜水故居还常年举办着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会、书画展览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广泛的文化体验。
《藤野先生》阅读参考答案
《藤野先生》阅读参考答案1.《藤野先生》阅读参考答案篇1现代文阅读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如何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快速完成现代文的阅读,掌握其阅读方法尤为重要。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藤野先生》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起来看看吧!藤野先生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食也不坏。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
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舜水在日活动新考【原文出处】历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83【原刊页号】94~108【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200809【标题注释】本文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5—0323)的结项成果。
【作者】韩东育【作者简介】韩东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长春 130024)【内容提要】朱舜水在中日文化的交流进程中,曾扮演过一个众口交誉的积极角色。
然而,当人们去逆向考察近世日本的民族主义之所以发生的文化根源时,就会发现朱舜水还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复杂人物。
这种复杂性,常常表现在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似乎没有关联然而实际上关联甚深、诸多作为看似白云出岫却仿佛深藏安排等行事特征上。
深入探讨朱舜水的特殊历史作用,对于准确把握近世日本国家的发展谱系,或有裨益。
【关键词】朱舜水/德川光国/乞师/实务主义/民族主义【正文】朱舜水(1600-1682),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谥文恭,浙江余姚人。
明亡后,以明室复兴为职志,海外经营多年。
曾多次赴日‚乞师‛,并最终于1659年‚归化‛日本。
根据《舜水先生行实》、《安南供役纪事》、《南疆逸史》、《明遗民所知传》、《海东逸史》、《致张定西侯书》等著述可知,明清鼎革时,朱舜水主要以舟山为中心,出入于日本与安南之间,共计十五载。
其往来穿梭的目的,大体出于:(1)躲开朝廷征辟;(2)经营外邦,而资恢复之势;(3)赴日为王翊借恢复之兵;(4)以遂蹈海全节之志。
对此,石原道博还专门勾勒出一幅朱舜水‚澥外经营‛路线图。
①《海东逸史》称:‚按《余姚县志》,京第乞师与朱之瑜偕,京第先归,之瑜遂留。
《南疆绎史》、《鲒埼亭集》诸书并不著之瑜名。
日本人冈千仞来微乞师事,则祗知之瑜、不知京第,盖之瑜留故也。
‛②冈千仞的反应表明,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朱舜水,在中国却鲜为人知;中国有关朱舜水的记载,也不如日本具体和翔实。
引人瞩目的是,有关朱舜水的认识和评价,中日之间竟向无龃龉,极少存在差别。
而且从人们的纪念文字看,日本方面的评价,甚至比中国还要更高、更完美。
③木宫泰彦感慨说:‚来居日本之明清人‛,‚对于日本文化有最大影响者,为明代遗臣朱舜水‛,‚宽文五年德川光国迎为宾师,兴起水户学风,开修史之运,并建筑圣堂以垂模范。
木下顺庵、林凤冈、山鹿素行等当代多数学者,直接间接无不蒙其感化。
‛④梁启超也曾经指出:‚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最有力的导师。
‛⑤木宫泰彦的‚宾师‛说和梁启超的‚导师‛论,暗示了朱舜水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常常表现在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似乎没有关联然而实际上关联甚深,诸多作为看似白云出岫却仿佛深藏安排等行事特征上。
至于《郑成功赠归化舜水书》中朱舜水的‚归化‛身份,⑥及其赫然名列其间的《明末归化人年表》,⑦无疑又给该人物的解读工作,添了一重迷惘。
一、朱舜水的‚仇夷‛情结与日本‚变夷为华‛舆论毋庸讳言,安东守约、安积澹泊、水户光国这些德川期显赫人物对避难亡命的朱舜水所做的超常规接纳和安顿,使他的晚年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令人感动的片断。
在德川幕府严令‚锁国‛、禁止外国人定居日本的时期,朱舜水不仅能做到止留不归,而且备受礼遇,并被德川光国延为‚宾师‛、尊为‚硕儒‛、奉若‚圣贤‛⑧——这一连串的破例安排,与那些也想隐栖列岛然最终悻悻而返的其他中国人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⑨关于朱氏何以能在异域获此殊荣的问题,其日本门生的解释可归纳为:一是朱舜水在日期间有着高尚的人格气节和德行操守,⑩一是朱氏拥有一般中国士大夫所不具备的技术实践能力。
(11)然而,日本对朱氏的欣赏和敬服标准中,除了东亚地区共有的道义指标外,笔者认为还有朱舜水固有的特异性,即超常的民族气节表现和入木三分的自我反省精神。
朱舜水来日伊始能与日本友人和门生高度契合,一方面取决于朱氏身上人见人敬的一般性崇高品格,另一方面则刚好因朱氏身上拥有日本人迫切需要的学识这两大特异性。
这意味着,与其说‚对日本学术文化发展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余姚四乡贤之一的朱舜水‛,(12)不如说明清鼎革之际日本人最想了解中国大陆的变化实况,以及只有通过这种了解才能帮助日本进行新的自我定位时,刚好遇到了朱舜水这一人物。
日本政界、学界接踵而来的一连串‚惊喜‛表明,(13)德川日本,特别是水户学一系,适时地铺展了朱舜水思想中有利于日本发展的部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朱舜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也就更多地成为日本学者和政治家的兴奋中心。
就是说,后来日本对朱舜水人格的敬重,已经由朱氏赴日初期‚一般性‛与‚特异性‛人格难分彼此的混沌状态,清晰地转变为对‚特异性‛的专注。
饶有兴味的是,朱舜水本人的工作重心,在他东渡后23年(一说22年)间,其实也迅速发生了与后来日本上述变化极相类似的自我调整。
在这一调整中,朱舜水已明显将自己的工作由‚短线‛变为‚长线‛,朱氏‚灵柩的生命‛‚比满清还长‛的轶事,极富象征性地暗示了这一转变。
(14)朱舜水‚超常的民族气节‛,在日本有过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里的‚民族‛,显然是指以中原汉族政权为代表的汉民族。
在他的表述中,清朝入主中原,不啻毁灭了人类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它足以被视为由‚野蛮人‛登台上演的一场人间悲剧。
重要的是,在这场悲剧中,以往由中原汉人与这些‚野蛮人‛所构成的‚华夷‛关系秩序,从此主客易位,内外颠倒。
除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外在的血腥事件外,统治层族属集团的更迭,还给坚守‚华夷秩序‛的汉族士大夫,造成了深重的精神内伤——这些都反映了相当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
另一方面,大陆汉族政权所代表的中原文明,早已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朝鲜半岛和日本哪怕与大陆有所摩擦,也无法否认在‚衣冠唐制度,诗书汉文章‛氛围的长期浸润下彼此间所形成的相近甚至逼肖的文化价值意识和伦理行为准则。
有学者指出,近世早期日本人的‚通念‛,每每在西川如见的《华夷通商考》中得到反映,即凡是进入中国和日本、通行汉字与礼仪的‚汉字圈‛诸国,就是所谓‚中华‛,否则就是‚外夷‛。
当初,江户知识人在华夷观念的理解倾向上,似乎文化意识要超过国家意识。
它的必要前提,是首先承认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标准意义,然后去论证这些优秀的文化成分在日本亦已有之。
在此基础上,能够通达日中的‚华=礼仪和文字‛世界开始被设定,那些没有进入这一‚世界‛者,便当然地被看成了‚蛮夷‛。
(15)这种说法不乏一定道理,但后来发生于日本的很多相反例证——‚国家意识‛逐渐超越甚至颠覆了‚文化意识‛等现象表明,‚华夷观念‛的内涵在后来的江户日本并非没有变化,而是变化甚巨。
当人们认真寻找这一变化的明显时间就会发现,明朝遗臣与日本朝野的遭遇,显然构成了重大的转机。
朱舜水的作用,亦恰好发挥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
朱舜水给日本友人和门生最先也最直观的冲击,是他激烈到几乎难以自持的‚民族‛情结和‚仇夷‛心态。
这一特点,几乎贯穿于他在日生涯的始终。
唯此,他几乎把‚复明‛的希望悉数寄托于日本;亦唯其如此,朱舜水在有关明清鼎革的叙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清政权妖魔化,把满人变成毁人宗庙、掘人祖坟的极恶象征。
至于他本人,则每自比于鲁仲连、申包胥,以示犬马恋主之诚和杀敌雪耻之志。
他哀毁骨立的悲情,(16)严重地感染了他所接触过的日本人。
(17)在这种特别的氛围中,日本人仿佛与朱舜水一道感同身受了‚夷狄‛入关后中原文明的毁灭过程,体察到了‚华夷变态‛给东亚所带来的空前文化灾难,自然,也引发了日本人深深的同情。
毫无疑问,朱舜水的现身说法,比此前日本人道听途说的‚中国事情‛要明确和深刻。
历史上中日间相近的文化价值,加上朱舜水声泪俱下的倾诉,使‚清朝夷狄‛、‚中国不再‛等舆论,一时间在日本迅速蔓延开来。
朱舜水的友人、门生所写下的许多文字,几乎都出自于这个前提。
诸如‚远避胡尘来海东,凛然节出鲁连雄‛、(18)‚衣冠慕古,未曾变夷‛、(19)‚明之遗民,避难乘槎‛、‚箪瓢乐贫,韬光晦迹,德必有邻‛等等。
(20)如此,则朱舜水周边的日本人,不但对朱氏报以深切的同情、理解并愿意施以帮助,重要的是,他们还通过朱氏宾至如归的感觉和对日本的倾情赞美中,瞬时增加了从未有过的自信。
朱舜水为日人‚松绑‛的例子,在安东省庵身上有过突出的表现。
当谈及明末士人以‚道学‛害国时,舜水对安东氏说:‚是以中国问学真种子几乎绝息……贤契慨然有志于此,真千古一人,此孔、孟、程、朱之灵之所钟,岂以华夷、近晚为限?幸唯极力精进,以卒斯业,万勿为时俗异端所挠也。
‛(21)当闻知水户藩要兴建学校而一些日本友人反而滋生某种自惭形秽的情绪时,他还给对方以现身说法式的鼓励:若以贵国为褊小,为东夷,谦让不遑,则大不然……至若以风物礼仪为歉者,则建学立师,乃所以习长幼上下之礼,申孝悌之义,忠君爱国而移风易俗也。
何歉焉?唯期锐志举行之。
仆生于越而贯于吴,周之东夷也,摈而不与中国之会盟也。
断发文身,侏离椎结,以御蛟龙魑魅者也。
仆荒陋不足数,然自汉以来,文物轨章何如者?今日之吴与越,则天下不敢望其项背矣……顾在做人者何如耳,岂以地哉?(22)在如此鼓励下所产生的自信中,日本不但认为自己已从‚东夷‛身份中解脱出来,也满怀真诚地以为北畠亲房《神皇正统记》中的‚君子不死之国‛业已变成‚现实‛。
朱舜水友人木下贞干(1621-1698)说:‚适会中原沦胥,备尝外域艰险。
幼安避地,枋得誓天。
夷虏君不君,乘桴向东方君子之化;帛肉老其老,赐杖祝南极老人之祥。
‛(23)显然,朱舜水在日期间的不臣‚胡虏‛言行,不但暗合了日本人的‚忠义‛道德标准,更帮助日本人从‚夷狄‛身份中解放出来,而后者对日本学界的影响,堪称巨大。
日本在明清鼎革、特别在逢遇朱舜水之前,对来自中国古典和现实关系中的‚东夷‛称谓,一直抱有抵触情绪。
它不像朝鲜那样,对历史上有利于当地繁荣的‚变夷为夏‛事实,能给予客观的对待,(24)而是尽可能地给‚夷‛本身赋予‚华夷‛理念之外的有利于日本体面的解释。
尽管这些解释在中国古典中并非全无所本,但经由日本人解释后的‚夷‛,至少都呈现出对文化差别、礼仪高下内涵的明显否定倾向,甚至还在这种否定中寻找某种自我肯定和自大的根据。
(25)极端时,这种‚自大‛还表现在与‚中华‛分庭抗礼的对抗态度上。
被许多日本史家赞颂有加的‚征西将军‛怀良亲王,在修书明朝时,桀骜不逊之态跃然纸上。
不过毕竟这时的日本,至少还承认自己的‚夷狄‛身份,甚至在行文中亦有称‚臣‛处。
(26)然而,明清鼎革后清政权给周边带去的‚夷狄‛印象,却为日本摆脱‚东夷‛身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个从文字诠释到公开否定的过程,遂由此展开。
(27)这种亟欲摆脱‚东夷‛枷锁的焦虑心情得以产生的极重要前提,便是明清鼎革以及伴随着这场鼎革亡命来日者的言行——一种在中日之间对以往‚华夷体系‛进行颠覆性叙述的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