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史 笔记 讲义 中新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主要内容:1.中国新闻传播媒介史2. 中国新闻传播业务史3. 中国新闻传播思想4. 中国新闻传播专门5. 中国新闻传播管理6.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1917年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8年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到目前为止是中国报业最有代表性的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我国新闻进入了近代从时空角度:1.空间型媒介(突破空间障碍)2.时间型媒介(突破时间障碍:石刻书记壁画)3.时空复合型(书简)从使用媒介角度:1.文字媒介2.语言媒介3.实物媒介“新闻”这个词最早现于唐代第二节古代的传播组织1.官僚系统的内部传播:公文、内部情况通报2.官僚系统的公开传播:保甲、社学、书院3.民间组织的公开传播:宗族、乡约、私塾4.民间组织的私密传播:天地会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一.产生时间1.周朝说欧美学者认为最早是《春秋》,根据王安石所说2.汉代说《汉书》3.唐代说:孙樵的《读开源杂报》二.运行制度(一)。
唐代进奏院状1.朝政公报(最早的古代报纸形式):传播范围窄,限于京城2.进奏院状:由京城的邸务留后使发给藩镇的节度使,本叫下行官文书,但在唐后期成为上行官文书,也叫地方一级官报,因为藩镇节度使实力扩大。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二)宋代的邸报和小报1.政府的控制与邸报的发展地方节度使设立了“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管理地方派到邸的官员,后改为“都进奏院”,并设在大内在宋代后又设立了“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最早的是“判报”,负责给官员为给事中,到宋真宗时变成定本制度,权力转为枢密院(国防部),到王安石变法后,只由枢密院抽检,到南宋定本制度又恢复。
(定本制度)P13宋代进奏院状相比唐代的进奏院状的变化:①改由政府控制,有了新闻审查②.内容基本定型,并在以后历朝历代也是这几种内容;③朝报的商业化内容: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2.小报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写流行的报纸出现的原因:(1)进奏院官员为了牟取利益(2)政府管理不严(3)内容真实,百姓需求(三)元代在元代,有没有报纸仍存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元代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较之唐宋时期,大为退步,只是在传递方式上有所改进。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式样象钟,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
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
2、露布(99传名):指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形式犹如一面大幅旌旗,上面抄写着进呈皇帝的告捷奏报。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强,传播面也较广。
3、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的道士发现,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实行,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7、邸报:是宋朝的一种官报名称,也称“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邸报”,其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
8、小报(90名):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报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9、民间报房:始于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各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10、《急选报》(98名):出版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距今422年。
该报选用雕版印刷,做“小本”状,共六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 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 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 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 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 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 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 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 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 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 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中国新闻史》笔记整理
第一讲: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近代报纸的几个条件:1.定期2.商品:付费者不论阶级或特殊兴趣都可购买。
3.专业:刊登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区别于宗教或商业性质的出版物。
4.复制手段。
5.相对及时。
6.具有稳定性。
7.无门槛:对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受众有吸引力。
二.古代报纸起源的说法1.先秦说:三代说、周朝说、春秋说(最具代表性——宋王安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战国说2.汉代说:府报、邸报3.唐代说:进奏院状、两级传播:中枢→京官、进奏官(邸报)→(新闻纸)地方首长4.宋代说:宋代小报:《论禁小报》。
唯一一种固定报名的刊物:《京报》三.古代新闻传播特征:1.官报占据垄断地位。
2.民报、官报同质化3.无言论板块第二讲:近代新闻媒体的输入与近代新闻报业的确立一.时空关系开阜:珠三角与长三角、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1860s前后:两条线路向腹地推进。
①沿海北上至京津②沿长江至武汉三镇1890s前后:除少部分偏远地区,85%被近代报刊、出版物覆盖。
二.在外华人办报总体情况1.人员构成:①传教士:天主教(唐宋)新教(19世纪)《查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马六甲(第一份中文报)②政客(外交官)《蜜蜂华报》1822澳门(第一份外文报刊)③商人《广州记录报》1827——以上三种人合流:很多外国人是基督徒,投资捐款、政客操纵2.传教士办报活动:(都是新教)报名出版地点创、止时间创办人语种特点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六甲1815马礼逊、米怜、梁发中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教会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1833郭立士普鲁士教士中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万国公报※上海(《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广学会治下《万国公报》)1868(1874-1883停刊)林乐知普鲁士教士书中记录※3.上海成为近代商业性报纸出版基地①比较上广港较之广州:上海行政级别低,易于接受新思想;依托长三角经济基础和江浙粮仓;移民社会是陌生人的社区需要中介——广州离香港太近是最大的劣势较之香港:香港更早、数量更多香港第一份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1853马礼逊教会中月刊香港第一份中文报上海第一份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1857伟烈亚力英传教士中月刊教会报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②《北华捷报》到《上海新报》第一份商业报:奚安门1856创办《北华捷报》母报→子报:《上海新报》(上海第一份近代中文报,注意是报纸不是报刊,第一份报刊是六合丛谈)《字林西报》(2002年前一直是存在最久的报纸)③《申报》申报上海1872 美查中(近代中国三大报:《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版面构成:A言论板块:选题真是具体,具有策论色彩,开创“头版头条”(《上海新报》大而空)B新闻板块:采访力量、报道观念有闻必录风闻言事(传统观念),社会新闻本地新闻为主(《上海新报》长于国际新闻)(杨月楼案)C副刊板块:概不取值(《上海新报》要收费)意义:吸引了大量文人,使得这一新生事物被精英阶层所接受D定价:明显的价格优势——击败了《上海新报》,赢得十年稳定发展时间后来出现对手由国际新闻优势的《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小结:十年左右出的一张名报、中国化过程中行程产业三.国人早期办报尝试1.由注意到利用:译报《参考消息》、澳门新闻纸(外文报刊关于华人内容的翻译)→大参考(没几个读者)→澳门日报(只有一个读者:光绪)2.由协办到自办(先给人打工再自办):梁发(戈公振说中国近代从事报业第一人,中国第一个新教传教士)、沈毓桂、陈言3.最早一批:昭文新报(第一份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江报(与申报作对,挂洋旗现象的开端)、羊城采实新录、新报(上海准官报)4.最成功的一份:王韬《循环日报》——成功的商业性报纸,重政论林语堂190年称之为“中国记者之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大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一: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④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②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④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戴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颁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②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类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④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妻言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哪”,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编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编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哪”,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④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布。
④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燃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社会上的传指手段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传播渊源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3.竹、露布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二.孙樵和开元杂报三.敦煌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
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竹筹、揭帖、旗报、排报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收受)(发抄)(抄传发行)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4.提塘报房:雍正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客观:满足不了人民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需要新的突破。
*总结: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点17.封建官报占据封建报纸的主导地位。
27.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背景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马礼逊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各国概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新闻学: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
.新闻业务是研究各种新闻业务技能的规律,包括采、写、编、评、摄、录、管等被称为新闻“术”的东西。
.新闻史是研究新闻传播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所谓新闻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
”———戈公振新闻与历史的异同•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一、学习新闻传播史的意义.帮助我们掌握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借鉴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经验王韬——报刊政论文体梁启超——时务文体黄运生——新闻通讯文体3.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为进步和革命的政治服务•“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反映人民的声音•艰苦奋斗、勤俭办报(五头骡子办报、清凉山精神、船上办报)4.帮助我们从前人的失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二、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古代(唐开元年间到19世纪初)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近代(19世纪初到1919)外国人办报、国人办报.现代(1919到新中国成立)五四、大革命、四一二.当代(1949至今)新闻学概论知识点1.新闻媒介的双重性新闻媒介的上层建筑属性。
②新闻媒介的信息产业属性。
2.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五个要素3.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
第二,正确导向原则。
第三,批评教育原则。
第四,依靠群众原则。
4.新闻指导性是新闻报道对受众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功能。
新闻传播机构运用新闻手段,反映和评价现实生活,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对受众在思想、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新闻指导性是按照新闻规律,发挥新闻手段的功能,在满足受众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由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创始人是麦克卢汉。
5.新闻自由,是指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本国媒体和公民采访、写作、报道、发布及接受新闻,创办媒体,出版、发行媒介产品等的新闻自由权利。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新史笔记 第一章
中新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远古人类群居时代十分原始,最早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谣谚是其中一种。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
旗鼓用于指挥进退。
木铎,是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据说在夏商周时期,就曾经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以上传播活动多见于文字出现以前。
最早带有文字传播载体的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其中,殷商时期流行的甲骨,少量用于记事外,多用于祭司和占卜。
金器刻铸之风盛行于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在岩石上可自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其现实传播作用和传播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春秋战国,地区小国需要通报政情军情;政客需要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诸子百家聚徒讲学,弘扬学说;百姓需要聚会议事和交换意见;各国都设有驿站和传舍,以方便信使往来,及时递送信息,传播活动因而更加频繁。
秦,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为社会传播提供有力条件。
早在3000年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最初的经济广告随之产生。
萧之口头广告和刀之音响广告便有记载,都属于早期的传播活动。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都长安设有“通奏报,待朝宿”的“邸”。
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造纸术的发明,肇始于西汉中后期,完善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时称“蔡侯纸”。
三国魏晋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旺盛、发达。
三国十分重视政治和军事信息的传递。
同时广设驿站,其中曹魏的遗传制度最为周全。
布告和露布,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5-8章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闻体制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有的报纸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
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考研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2、“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3、“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4、“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5个20分)1、孙樵,晚唐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
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
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国新社”——国际新闻社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导师:徐宝璜邵飘萍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进奏院状: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
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
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
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
五四以前,中国没有发国际新闻稿的通讯社,五四以后,中国许多青年去欧洲留学,报刊的国际新闻通讯逐渐丰富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林乐知:美国传教士,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美国人称他“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外国人在上海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上海新报》,伍德主编。
《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62页】
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鸦片战争后:
《中国之友》:台仁特主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国持同情态度。
《德臣报》:又译《中国邮报》,肖德锐和德臣创办,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孖(读mā)剌报》:莫罗创办,为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
报房京报: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为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情况下,英国采取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
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
答: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唐代驿运发达。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鸦片战争前:
《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广州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香港钞报》: 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创刊于1841年,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 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1877年出版的《瀛寰画报》;创办文艺期刊,如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出版白话新闻报,如1876年《申报》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民报》(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
兼营书籍出版任务: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
八是向读者招刊广告(即告白)。
其次,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
(1)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
《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之后脱离《孖剌报》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
《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后定为《字林西报》,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后改名《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宣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发表征稿告白,征求各方面稿件。
二是加强报纸言论工作。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三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报纸。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四是为了提高新闻的实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五是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六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七是申报馆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中外纪闻》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梁启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林则徐: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彙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