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的演化博弈分析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演进及动因分析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演进及动因分析作者:马明光来源:《财税月刊》2014年第12期摘要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发展却是在近代产业革命尤其是在20世纪以后。
本文在研究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推动其演进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现代经济环境下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问题的推动是内部控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高度和广度来认识和发展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内部控制;发展过程;动因分析一、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发展演进(一)萌芽期——内部牵制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一般认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
15世纪末,随着复式记账法开始出现,内部牵制渐趋成熟。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办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控制。
(二)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这时,一方面企业需要在企业管理上采用更为完善、更为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的靠小生产方式及经验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
(三)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0.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
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简称COSO委员会),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架构》,也称COSO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博弈分析
制的认识不足 , 从本部 门利益 出发 , 对 同一客户进行 巨额授信致使 资金链断裂 , 被信永 中和 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 制审计报告 。
四是 企业对 内部控制执行 的激励机制设计不科学。有效 的内
此, 为 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 内部控制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方法 ,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 用于客观评价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现状 , 为政府监管 、 企业完善 内部控制 以及决策者提供有用参考 的 评价指标 , 满分为 1 0 0分。参照 内控指数 , 定义 内控缺陷值 = 1 0 0一
内控指数 , 用于评价我国上市公 司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控制缺 陷程度 。 本文 选取 了 1 5个金融类企业 的每股收益及 其内部控制缺陷
表 1 企 业 名 称 东北证 券 兴 业证 券 长 江证 券 建设 银 行 农 业银 行 民 生银 行 宁 波银 行 工 商银 行 浦发 银 行 兴 业银 行 宏 源证 券 招 商银 行 广发 证 券 交通 银 行 北京银行 所 选 企 业 EP S、 内控 指 数 和 内控 缺 陷 值 指 标 E P S 内控 指数 内控 缺 陷值 一 O . 2 4 6 1 . 8 3 8 _ 2 0 . 2 6 1 . 5 3 8 . 5 O . 1 9 6 4 . 5 5 3 5 . 4 5 0 . 6 8 6 5 9 2 3 4 . 0 8 0 38 6 8 . 4 4 3 1 . 5 6 1 0 5 6 8 . 0 6 3 1 . 9 4 1 . 1 3 6 9 . 4 7 3 0 . 5 3 0 . 6 7 7 . 2 5 9 9 7 1 . 4 6 3 7 3 . 2 5 2 6 7 5 2 . 3 6 7 7 . 1 1 2 2 . 8 9 0 . 4 4 6 5 . 4 4 3 4 . 5 6 1 . 6 7 6 7 . 5 8 3 2 . 4 2 0 . 7 8 6 9 . 1 1 3 0 . 8 9 0 . 8 2 7 3 . 9 4 2 6 0 6 1 . 4 4 7 1 3 9 2 8 6 1
内部控制制度变迁演化的动因选择:外力驱动还是内生驱动?
某些 基本 的需 求 , 任 何一个 系统 的动力 过 程都 可 以将其 视 为满 足这些 基本 需 求 的功能 过程 ; 一个 系统
对其 环境 的适 应 程度 取决 于 它满 足 这 些 功 能需 求 的程 度 ” 。 因此 , 只有 找 到 内部 控 制 制度 变迁 演
化 的 内在 动 力之 源 , 才能 形成 推 动 内部 控 制制 度变 迁发 展 的需求 条 件 , 以达到 各方 期望 的内部控 制制 度 目标 。 目前学 界对 内部控 制 的动 力 问 题 进 行 了一些 研 究 , 普遍 认 为 内部 控 制 动 力来 自多 个 方 面。 如有 学 者借 用公 司 治理 中 的“ 利 益 相关 者 ” 来 界 定 内部控 制变 迁 的动 力来 源 , 认 为 政 府 监管 部 门 、 企 业 管理 当局 、 注 册会 计 师等 “ 利益 相关 者 ” 是推 动 内部 控制 的动 力 , 他 们基 于各 自的利 益需 求 , 从 不 同
企业外 部 的动力 ( 法规 制度 或者 主管 部 门要 求 ) 。从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变 迁 演 化 的 历 史 演 进 中 可 以 看 出, 无 论 是 存 在 于 几 千 年 前 历 史 沉 迹 中 的 历 史 事 实 ①, 还 是 建 立 并 广 泛 应 用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这 几 十 年 的
内部控 制制 度 变迁 演化 是新 制度 产 生 、 旧制 度否 定和 扬弃 的过 程 , 也是 从单 个行 为制 度到 系统 制
度 的变 迁 演化 过程 。在 内部 控 制制 度变 迁演 化 的过 程 中 , 是什 么 推 动 了 内部 控 制 制度 变 迁 演 化 ?在 变 迁演 化 中 , 如何 进行 内部 控制 制度 的 历史传 承 ?按 照什 么逻 辑路 径进 行 内部控 制制 度 的变迁 演化 ?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企业的风险管理、运营效率和合规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重要性以及未来的趋势。
1. 历史回顾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的古代巴比伦,当时已经出现一些类似于内部控制的做法,旨在保护财产和资产免遭损失。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内部控制的概念逐渐发展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控制机制,企业可以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保护资产的安全。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通过规范流程和制度,企业可以优化资源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合规性。
在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需要建立合规性的控制体系,确保自身的合法经营。
3.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在不断进化和改进。
以下是当前内部控制发展的几个趋势:3.1 技术驱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内部控制也受到技术的影响,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系统,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3.2 数据分析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3.3 多维度控制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基于流程和制度,而现代的内部控制趋向于多维度控制。
不仅对财务流程进行控制,还对战略、风险、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以确保企业的全面发展。
3.4 风险导向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关注规则的执行,而现代内部控制更加关注风险的管理。
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韧性。
4. 总结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内部控制发展的趋势。
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的演化博弈分析
规 章、 社 团和合 同 ; 三是规 范性行为准 则。 制度 的变迁 而制定和实施相 关政 策、 程序和措施 的过程 。 2 0 0 6年 是指一个人或者 一个群体 为谋 求在现存制度下得不到 6月深交所 和上交所先 后发布 了《 深圳 证券交 易所上
的利益而对现 有制度的改变。根据 菲尼对制度 的分类 市公 司内部控 制指 引》 和《 上海证 券交 易所上 市公 司 可 以将内部 控制的相关规 范纳入 制度 的领域 ,甚至可 内部控制指 引》 ,以推动 我国上市公 司健全 内部控制 以细列 为规范性行为准则这一类。
2 0 0 1年 6月 ,财政 部 发 布 《 内部 会 计 控 制 规 中 ,会发现在 中国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建设过程具 范——基本规范( 试行 ) 》 以及《 内部会 计控制规范—— 有以下几方面 的特征 :
①( 美) 诺思. 经济史 中的结构与 变迁 , 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1 9 9 4 : 2 2 6 。
囹
一
变迁
;
( 一)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 。 进行强制性的 政府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的另一参与方 ,从 宏 观的角度而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其监督 、管理企业的有
通过近十 几年来我 国内部控制相 关规范 的变迁历 效途径 ,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会带来会计信 程来看 ,相关机构特 别是财政部 、中国注册会计 师协 息的失真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使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得 会 、中国证券监督 管理委 员会 、中国银 行业监督委员 不到保护 , 从而影响到整个 资本市场的发展 , 以致影响
制度 , 促进上市公司的规范经营和发展 , 从 而保护投资
者合法权益。 ( 三) 内部控制规 范的独立形成阶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与演进_从制度视角分析_缪艳娟
[收稿日期]2008 04 10 [修订日期]2008 05 20[作者简介]缪艳娟(1968 ),女,江苏丹阳人,扬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会计学系博士生,从事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如1992年美国COSO 报告、1995年加拿大COCO 报告、1999年英国Turnbu ll 报告等。
如美国1977年的 反海外贿赂法案 (FCPA)、1991年 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改进法案 (F D I C I A )、2002年的 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SOX)、我国1999年修订的 会计法 等。
第23卷 第4期2008年7月审计与经济研究AUD I T &ECONOMY RESE ARC H V o.l 23,No .4Ju.l ,2008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与演进从制度视角分析缪艳娟(扬州大学管理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摘 要]文章从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经济性质入手、结合制度学的方法,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与演进。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应地存在自发、博弈及建构三种不同的产生方式,从而也相应地存在三种不同的演进方式。
由于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故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实中它们应互补共存,并在寻求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个体式演进;协议式演进;强制式演进;制度成本[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4833(2008)04 0098 06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较为公认的国外内部控制报告均指出当内部控制内嵌于企业而不是附加或外部强加于企业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才是最有效的。
这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理想状态,但现实总是与理想存在差距,因为在现实中不断有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强制性要求。
那么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企业会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外力予以推进?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何时会内嵌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作为指导或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究竟如何才能与其本质要求相一致而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上述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我国内部控制的演变路径PPT课件
Contents
1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2
我国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3
我国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1978年9月12日国务院颁布 《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提出 “总会计师会签 ” 制度 1984年4月24日财政部发布 《会计人员工作规则 》,要求建立会计人员岗位 责任制,提出出纳人员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规范要求 1985年1月21日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重申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的要求 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发布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要求建立与健全包括内 部牵制制度在内的会计管理制度 1996年,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控制环境、会 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1999年10 月31 日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001年6月22 日起财政部陆续发布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 2006.4财政部颁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 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008年6月28 日发布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 基本规范确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5个原则、5个 要素,总计50个项目,由5个部门签发。
• 同年颁布《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22项)的征求意见稿。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特点
• 强调了企业内外对内部控制的投入和监管力度
• 在《总则》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表述 • v一方面,要求负责内部控制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 • 制审计服务,以保持事务所的独立性; • v另一方面,规定了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应当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 • 执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内容,以加强对事务所开展此类业务的监管。
内部人控制的博弈分析与解决思路
内部人控制的博弈分析与解决思路内容摘要:在国有企业实现公司制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信息不对称,在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受托人)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经营者往往偏离所有者的目标,当这种偏离缺乏监督或监督不足时,便产生了内部人控制。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从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的角度,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在对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内部人控制博弈分析解决思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出现,缘起于现代公司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所派生出的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问题,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使代理人积极为投资人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而约束的目的则是为了使代理人不至于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激励的实施,就应使代理人有职、有权、有利,而约束的出现,就应使代理人的职位、权力、利益时刻受到监督,二者之间的制衡便成为公司治理结构有效与否的关键。
但是由于董事会与公司经理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严重地限制了董事会监督、评价经理业绩的能力。
同时,在多数情况下董事会中又普遍缺乏深谙公司财务等方面的专家,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对本已有限的信息资源的利用。
信息不对称造成董事会与公司经理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使委托——代理循环恶性发展,从而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应当承认,适度的内部人控制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尤其是当股东监督成本大于内部人的代理成本时更是如此。
但这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部人控制。
本文论及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指内部人控制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发展,严重背离了社会最优化目标。
事实上尽管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逐渐完善,但内部人控制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基于此,本文从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的角度,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展开分析,进而在对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博弈的角度看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结合
客观地讲 ,我国近几年对 内部控制 的研 究主要是 以会计 会 负 责 监 督 董 事 会 的 越 权 行 为 。 如果 董 事 会 有 越 权 行 为 而 监
控 制 和 审 计 评价 为 主 线 的 ,会 计 导 向 的 典 型 代 表 是 我 国 目前 事 会 一 般 谨慎 地 监 督 没 有 发 现 越 权 行 为 ,则董 事 会 就 能 为 自 已 发 布 的 内部 控 制 法律 法 规 ,它 们 是 以 内 部 会 计 控 制 为核 心 己谋 得价值为 V的利益 ;如果董事会越权时监事会谨慎 地监 的 , 本 上 没 有 涉 及 管 理 控 制 等 非 会 计 控 制 领 域 , 至 没有 包 督 , 基 甚 则董事会就会被 发现 , 面临一 系列的惩 罚。设董事会越权 括 审 计 方 面 的 内 容 。 多学 者认 为 , 证 会 计 信 息 的真 实性 是 被 发现后的负效用 为一 ,嗌事会一般谨慎地监督而董事会不 很 保 P 内 部控 制 发 展 的 主 线 ,会 计 控 制 是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的 核 心 。从 越权 监事 会 有 s的 正 效 用 ,因 不 监 督 董 事 会 越 权 要 承担 一 定 “ 彻 落 实 实 施 企 业 内部 会 计 控 制 制 度 ” 基 点 出 发 , 俊 民 的责 任 , 负 效 用 为 一 贯 的 张 其 D。而 如 果董 事 会 不越 权 , 监 事 会 既无 则 ( 0 )探 讨 了 企业 内部 会 计 控 制 的 目标 构 造 及 其 分 层 设 计 的 所得也无所失 , 2 1 0 监事会监督意味着 出一份 力挣一 份钱 , 没有得 基 本思 想 , 认 为 企 业 产 权 关 系 、 理 结 构 中管 理 权 限 安 排 结 失 。假 设 监 事 会 只 要 愿 意 谨 慎 监 督 就 要 多 付 出 一 定 的 成 本 ( 他 治 一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内部控制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古代社会巴比伦的契约证书、古埃及的国库支付、中国周王朝的政府预算和官厅审计、古希腊的公共财产收支管理、古罗马的“双人记账制”,无不体现了内部控制的思想。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一份题为《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一、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一)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源于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
一般认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古代的内部牵制的实践,出现了简单的内部牵制实践,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思想。
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复式记账法开始出现,内部牵制渐趋成熟。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办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控制。
在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有关组织规划、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第14章: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北大第一版)
国王复辟。 光荣革命爆发,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
三、英国“光荣革命”时期出现的制度变 迁
确立了新的政体:君主立宪制。
通过多次重复博弈,现代宪政建立: 首先,在财政制度方面,新的制度 安排极大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其次,针对王室特权的制度方面, 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司法体系。
四、光荣革命时期宪政制度的执行 新制度下,国王的策略选择集被压 缩,行动空间受到限制。如果国王违反 协议,切实可行的惩罚措施或威胁使得 国外违反协议的成本巨大。
首先,宪政秩序的是如何形成的。
一是基于集体意志的宪法观。 二是公共选择学派视宪法为一套能改 进所有一束既有的习惯。
其次是基础性制度与次级制度的 关系问题。
第一,基础性制度的正义性。
第二,基础性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基础性制度决定着次级制 度变迁的方向、空间及进程。
1.最直接方法是新增赋税
优点:可以不用直接偿还 缺点:造成了国王与议会利益集团之
间的冲突。
2.贷款 ——“强行借款”
3.出售垄断权 4.国王出售贵族头衔 5.以公共需要为由强买商品 6.粗暴没收公民财产
内战爆发后,反对派夺取了政权, 通过法案取消了星室法庭。 议会通过了三年一度立法的规定 ; 定期召开国会。撤销王室管理机构,废 除君主制和贵族院。
五、新制度经济学的宪政秩序观 威廉姆森的制度第二层次,即基本 的制度环境。威廉姆森称之为“博弈的 正式规则”。 包括:详细制定的宪法、政治体制 和基本的人权;产权及其分配;使政治 权利和产权、货币、基本的金融制度、 政府的征税权力等得以实施的法律、法 院以及相关的制度;规定移民、贸易和 外国投资规则的制度;推动基本制度环 境变迁的政治、法律和经济机制。
高校内部控制的博弈问题分析
高校内部控制的博弈问题分析作者:暂无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7年第5期呼婷婷一、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全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属于管理领域,存在于高校的各个管理环节。
随着当前高校快速发展,经济活动不断增多,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很多高校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适应高校多元化的发展,与当前高校管理活动的矛盾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在: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原有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变化,迫切需要对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改善和调整;由于高校的发展不断变化,规模不断提升,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涉及到每一个院系和部门,这就使得各个主体之间无法形成全面的制约体系,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监督体系不健全高校内部监督的主体一般都是审计部门,审计部门是否能够做好内部控制的监督,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审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人员是从财务部门中抽出来的,原本就是隶属于高校的,在编制方面没有进行硬性的规定,导致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第二,审计的范围较小。
很多高校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仅仅是在于部门负责人方面的审计,很少涉及到高校财务收支方面,并且对管理方面的审计也缺乏有效性,这就使得审计的范围狭窄。
第三,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审计方法有待更新。
高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面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人员普遍职业素质较低,同时,随着高校的发展,审计的开展也要随着高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审计方案,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人员都存在业务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三)内部控制意识不高相对来说高校的领导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创新性,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创新和研究,在管理上更强调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性,因此对内部控制方面的关注比较少。
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
三、结论
三、结论
从内部控制的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作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内部控制提出 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面对这些新挑战的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实现内部 控制与信息化改造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内部控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审计师开始注意到企业 内部流程和程序的重要性,这可以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的初步萌芽。随着时间的推 移,这种控制和预防性的措施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管理的科学性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企业开始重视内 部控制系统在保证企业运营效率、防止资源浪费和维护企业声誉方面的作用。这 一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例如COSO报告和SAS55。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运营环境愈发复杂,这 使得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此时,内部控制开始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二、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改造
二、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改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运营模式逐渐转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这种转变 对内部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信息化改造使得企业运营的数据和信息更 加透明和易于管理。例如,ERP、CRM等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在一个平台上 集中管理财务、人力资源和供应链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企业决策的 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使得内部控制更容易实现。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机构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内部监督机构和控制方法,以确保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管理学的早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经验型阶段,即“自我控制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多依靠一些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通过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经验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和目标的实现。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内部控制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接参与和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控制手段。
第二个阶段是制度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始逐渐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等。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内部控制开始从个人行为转向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控制手段逐渐规范化和系统化。
第三个阶段是标准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始引入一些内部控制的标准和框架,主要是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与外部治理机制的衔接。
内部控制标准的引入可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指导,帮助组织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
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
第四个阶段是信息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先进的工具和方法来支持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监督。
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例如,通过采用ERP系统、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总之,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经过了经验型阶段、制度化阶段、标准化阶段和信息化阶段。
这些阶段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管理理念的进步和发展,也为组织提供了不断完善和提升内部控制的思路和方法。
内部控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关注和改进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复杂的环境要求,确保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内控发展及演变
2012年5月12日内控控制的演变过程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控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几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
1905年,L.R.Dicksee最早提出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他认为,内部牵制由三个要素构成:职责分工;会计记录;人员轮换。
1930年,George E.Bennett发展了内部牵制的概念,他于1930年给内部牵制制度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内部牵制是帐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使得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的工作进行连续性的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
扯淡事例:张作霖支钱的故事。
二、内部控制制度:1949年, 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了一分特别报告“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审计人员的重要性”。
该报告第一次给内部控制制度下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由组织的计划和组织内部为保护其财产安全、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方法和措施。
进一步强调公司在某一个经济业务程序或者某一个经济业务方面的控制。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审计模式的变革,均促使以账户核对和岗位分工为主的内部牵制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构成的内部控制系统。
扯淡实例:三、内部控制结构: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985年,由AICPA、IIA、FEI、AAA、IMA等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way委员会)。
内部控制演进的博弈分析
内部控制演进的博弈分析
李平;孙伟
【期刊名称】《财会月刊(理论版)》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本文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就内部控制的演进构建了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应用该模型,笔者沿着"自发性内部控制→自觉性内部控制→他律性内部控制→更高层次的自觉性内部控制"的演进逻辑,对内部控制的演进进行了趋势分析.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李平;孙伟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沈阳,110178;沈阳工业大学,沈阳,11017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内部控制演进新趋向——内部控制自评估 [J], 裘宗舜;丁菊敏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对策研究——基于内部控制历史演进的启示 [J], 姚军胜
3.内部控制的“前世今生”——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述评 [J], 刘亚娟
4.现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英国内部控制演进的思考 [J], 徐宏伟
5.内部控制理论演进视角下内部控制本质研究 [J], 李桦; 周曙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 部 控 制
(一)内部控制的演变
3、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 阶段 (1)控制环境 (2)会计系统 (3)控制程序 4、 20世纪90年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督
(一)内部控制的演变
5、 20世纪90年代末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 制”阶段 (1)内部环境 (2)目标设定 (3)事项识别 (4)风险评估 (5)风险应对 (6)控制活动 (7)信息与沟通 (8)监控
七、内 • • •
目标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 文件记录控制 实物保护控制 风险评估控制 职工素质控制 内部审计控制 电子信息系统控制
八、相关案例
• F:\内部控制案例(卫).doc • 内部控制案例(卫).doc
内
部
控
制
---理论与实务
曾纯 副教授 注册资产评估师 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一、内部控制及其演变 二、内部控制发展的原因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 四、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局限性 五、内部控制建立的原则 六、内部控制的类型 七、内部控制的方式 八、相关案例
一、内部控制及其演变
(一)内部控制的演变 1、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阶段 (1)实物牵制 (2)机械牵制 (3)体制牵制 (4)簿记牵制 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 阶段 (1)内部管理控制 (2)内部会计控制
四、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局限性
(二)局限性 1、成本效益制约 2、串通舞弊 3、人为错误 4、管理越权 5、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
五、内部控制建立的原则
• 合规、合法性原则 • 目标性原则 • 全面控制原则 • 相互制约原则 • 适用性原则 • 有效性原则 • 成本效益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的演化博弈分析作者:张丽丽汪林生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25期【摘要】文章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法规进行了回顾,发现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的一些特征,并运用演化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特征进行了分析,解释了这种变迁特征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演化博弈;制度变迁内部控制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成为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股东与管理者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制约代理行为的措施之一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了相关各方的重视。
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这一概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诺思(North)给出的定义如下: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者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①。
制度经济学家菲尼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二是制度安排,即在宪法秩序框架内所确立的,主要包括法律、规章、社团和合同;三是规范性行为准则。
制度的变迁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为谋求在现存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而对现有制度的改变。
根据菲尼对制度的分类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纳入制度的领域,甚至可以细列为规范性行为准则这一类。
一、中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历程(一)内部控制相关规范依附于其他法律法规阶段1996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基本工作规范》,该规范第一次对内部控制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
随后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陆续制定了《内部控制暂行规定》。
2001年1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将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划分为环境控制、业务控制、资金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控制和内部稽核控制。
(二)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分散制定阶段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2年12月又相继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与《内部会计控制——采购预付款(试行)》,这些规范的发布表明政府部门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督促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但这些规范仅仅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局限于企业的会计控制。
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利于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审计署于2003年12月发布了《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
2006年6月深交所和上交所先后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上市公司的规范经营和发展,从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内部控制规范的独立形成阶段2008年6月财政部等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是我国将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独立、完整的内容发布的相关规范,不再简单地局限于会计控制,在借鉴美国COSO报告的基础上详细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和五大要素等内容。
2010年4月财政部等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指引由《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三部分组成。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的特征从关于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变迁的简要回顾中,会发现在中国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建设过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进行强制性的变迁通过近十几年来我国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变迁历程来看,相关机构特别是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部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即在中国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变迁历程中体现出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主体的特征。
而作为制度需求者的企事业单位则呈现出被动接受的状况,即制度变迁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二)渐进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变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先是从内部会计控制到内部管理控制,再到特殊行业的个别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直到演化到今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十几年的演变历程是循序渐进的、修修补补的改进,也是逐渐同国际趋同的变迁历程。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非合作博弈内部控制规范的变迁历程是围绕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有关社会资源、经济资源重新分配过程的非合作博弈过程。
在该博弈过程中政府与企业表现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执行的不完善;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表现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员工之间的违规与监督的关系。
而在博弈的过程中博弈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就引发了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激励与约束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耗损了制度改革的红利。
因此,我国内部控制的未来改革方向将是走向合作博弈的帕累托改进,最终将达到帕累托最优。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的演化博弈分析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的诱因在于新制度带来的潜在利润大于现有制度的实际利润。
股份制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加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直线职能型的组织形式更多被矩阵型等新型组织形式所替代,加大了企业管理上的复杂程度。
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理顺内部职能部门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分享、分担,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成本要由企业来承担,例如:制度的设计成本、实施成本、修订成本等,而收益却由政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所分享。
政府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的另一参与方,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内部控制制度是其监督、管理企业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会带来会计信息的失真和舞弊行为的发生,使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从而影响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以致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
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相应会带来在整个世界上经济和政治领域内话语权的增大。
从微观的角度而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绩效评估增加有力的筹码,甚至引起相关人员或者部门设租行为的发生;另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直接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
当然,政府在制度的变革过程中还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与成本的,例如:组织人员制定新的规范或法律;对新制度实施的监督成本;新制度失败的风险等,但这些相对于企业承担的成本而言是较小的。
那么企业和政府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自然会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制度变革红利的追逐成为了内部控制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
演化博弈是分析制度变迁的有利工具,下面运用演化博弈的相关知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历程进行分析。
模型构建如下:(一)假设1.博弈局中人:政府和企业。
2.博弈参与者均是有限理性人,具有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能力,能够借鉴自己以往的博弈结果和别人的策略来优化自己的策略,从而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3.博弈参与者有两个纯策略可供选择: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变迁和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
4.博弈双方对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收益分配比例维持不变,并且分配比例的大小取决于双方拥有和支配资源能力的大小。
5.博弈双方在与对方协商谈判过程中会有交易费用的发生。
6.政府选择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变迁的概率为X,那么政府选择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变迁的概率为1-X;企业选择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变迁的概率为Y,其选择阻碍内部控制变迁的概率为1-Y。
(二)符号说明1.如果博弈双方都选择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策略时,则政府和企业双方的收益分别为:A、B。
2.如果政府与企业均选择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策略时,则政府和企业的收益分别为:A+θ△U;B+(1-θ)△U。
其中,θ表示政府和企业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收益分配比例,同时也代表了政府与企业的风险分担比例,0≤θ≤1;△U为制度变迁的总收益。
3.如果政府选择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策略,而企业选择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时,双方的收益为:A-△V1,B+△V2。
且要求B+(1-θ)△U≤B+△V2。
4.如果政府选择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策略,而企业选择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时,双方的收益分别为:A+△W1,B-△W2。
且要求A+θ△U≤A+△W1。
那么可以得出表1的博弈矩阵:从表1的博弈矩阵可知,博弈的均衡解将会随着△U、△W1、△W2、△V1、△V2、θ的不同取值,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该博弈是混合策略博弈。
设政府选择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变迁和选择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变迁的期望收益分别为U11和U12,则:U11=Y(A+θ△U)+(1-Y)(A-△V1);U12=Y(A+△W1)+(1-Y)A那么政府的期望收益为:U1=XU11+(1-X)U12=X[Y(A+θ△U)+(1-Y)(A-△V1)]+(1-X)[Y(A+△W1)+(1-Y)A] (1)由此可以得出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如下:F(x)=■=X(U11-U1)=X(1-X)[Yθ△U-(1-Y)△V1-Y△W1](2)同理可得企业选择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变迁和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策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U21和U22,则:U21=X[B+(1-θ)△U]+(1-X)(B+△V2);U22=X(B-△W2)+(1-X)B企业的期望收益为:U2=YU21+(1-Y)U22=Y{X[B+(1-θ)△U]+(1-X)(B+△V2)}(1-Y)[X(B-△W2)+(1-X)B] (3)由此可得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为:F(Y)=■=Y(U21-U2)=Y(1-Y)[X(1-θ)△U-(1-X)△V2+X△W2](4)由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当F(x)=0时,解得Y■=■,这时X■在区间[0,1]内全部达到稳定状态;当Y*≠■时,X■=0和X■=1是两个稳定状态。
当0≤Y■同样可以由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得到,当F(Y)=0时,解得X■=■,此时Y■在区间[0,1]内均达到稳定状;而当X■≠■时,Y■=0和Y■=1是两个稳态;当0≤X■将以上局中人的复制动态方程结合起来,放到二维图(图1)中进行分析演化博弈的稳态,其中有五个均衡解点:(积极推动变迁,积极推动变迁)、(积极推动变迁,消极应对变迁)、(消极应对变迁,积极推动变迁)、(消极应对变迁,消极应对变迁)、(X■=■,Y■=■)。
在区域B内,政府选择积极推动变迁的概率在区间[■,1]内,而企业选择积极推动变迁的概率在区间[0,■]内,有限理性的个体最终会收敛于均衡点(1,0),即政府积极推动制度的变迁,企业消极应对制度的变迁;在区域D内时,则政府选积极推动变迁的概率在区间[0,■],内,而企业选择积极推动变迁的概率在区间[■,1]内,有限理性的个体会最终收敛于均衡点(0,1),即政府消极应对制度的变迁,企业积极推动制度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