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实践路径探索

合集下载

《统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路径

《统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路径

一、《统计学》贯彻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当代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都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其他各类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这些对高校的专业课程提出了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新要求。

近几年,全国各高校积极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其中,专业课程在高校课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通过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改革,使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能力、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作为专业课程的讲授者,高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要素,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通过收集各个领域的研究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来推断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统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路径◎董明涛〔内容提要〕《统计学》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能力,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统计学》贯彻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并对《统计学》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统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了《统计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希望能够给《统计学》课程思政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建议。

课程思政融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融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融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案例教学: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同时增强思政意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其思政素质。

3. 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感。

4.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5.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的意义,提高其思政觉悟。

6.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拓展活动,如读书会、讲座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7. 课程考核:在课程考核中增加思政内容的比重,引导学生重视思政教育,提高其思政素质。

8. 教师引导: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思政素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

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思政课程的本质和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启发式教育。

思政课程的演变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从思政课程的演变、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探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

2. 正文2.1 思政课程的演变思政课程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提升,思政课程不断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革。

最初,思政课程起源于传统的德育课程,着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引领。

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课程逐渐从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变为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不再只是灌输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增加,思政课程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程也逐渐融入到学校各个方面,如学生社团、志愿活动等,形成了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格局。

思政课程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政课程不再只是一门传统课程,更成为了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2 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才的需要,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课程思政可以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提升,具备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课程思政可以使专业课程与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和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成功。

1.2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也在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程应当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高度的自觉性和担当精神,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提质增效的具体实践路径。

文章认为,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基础。

这要求高校思政课程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使思政课程更具时代感和针对性。

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关键。

高校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发展。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这些理论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旨在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而实践探索则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具体的问题和情境,通过尝试和实践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探索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思政”模式。

“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育人。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2.思维素质的培养。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国家意识的培养。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传递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使命感。

4.全面发展的培养。

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文体素质、艺术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探索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和方法:1.课程设置与改革。

强调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重视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

2.教师培训与能力建设。

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3.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科技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

“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探索出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思政课程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一门课程。

近年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些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分析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可行性,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是必然的。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调整。

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以灌输和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而“课程思政”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种转变是由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所决定的,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们需要分析“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

在传统的“思政课程”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和观念的对象。

而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思政”还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和课程当中,而不仅仅局限在“思政课程”中。

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引入符合学科特点的思政内容和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这种跨学科的思政教育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实践中,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深入的培训和引导。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

学校也需要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机制,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学校还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将“课程思政”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校领导和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加大对“课程思政”的支持和投入,确保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高职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高职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学生思想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因此,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将思政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探索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内涵特点、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的路径探究来探讨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和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学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价值观挑战,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如何让课程更加思政化,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不佳。

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政能力,也是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

因此,对于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有效落实。

2. 正文2.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指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方法和途径有哪些及需要有具体的可实践的操作步骤

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方法和途径有哪些及需要有具体的可实践的操作步骤

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政教育理论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和指导思想,注重思政教育的质量、内涵和效果,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

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具体学科、人群以及课程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注重突破课程思政教育的瓶颈,如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问题。

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学术化和科研化,利用全员参与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专业素质和课程思政水平。

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打造特色实践教学环境,注重融入社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实践形式。

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加强课程思政合作、管理和交流,形成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以上是几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方法和途径建议,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结合实际进行操作和创新。

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方法和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即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需要达到哪些目标,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教学内容设计:将思政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思政知识和思想体系,具备思想政治素养。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探究式、实践性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具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科学、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方案,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考察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综合素质。

5.培养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理论知识水平,鼓励教师主动创新,积极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

总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反复实践和持续探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一、本文概述1、简述“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其在当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之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当前教育中,“课程思政”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对传统思政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

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是时代的呼唤和教育的需要,它在当前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2、阐述本文的目的:探索“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和实现路径。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探索“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实施,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其本质内涵,包括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等方面。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

通过这些探索,本文旨在为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更显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新时代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1.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和要求。

高校思政工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要密切结合国情和时代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价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思政内容融入各个学科课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思政教育内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各专业课程中。

可以通过增加思政课程的学时,拓宽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思政内容得到深入学习。

2.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

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政水平高校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政水平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强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政教育能力。

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方法1.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通过实施课程项目、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标。

以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
1. 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道德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4. 强化教师培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

5. 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总之,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科专业的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因此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科专业的专业性和理论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单纯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入对于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概念、内涵、现状和实践探索,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和未来展望,旨在为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工科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深入研究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研究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还可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助力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工科人才。

对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工科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引言一、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二、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1. 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2. 专业素养专业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外,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只有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3. 教育改革当前,全国各级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推行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和工作,要求各高校、各学科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也在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1. 确定教育目标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教育和教学目标,包括明确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等。

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

2. 融入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需要充分融入思政元素,通过选取相关的教材、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 创新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

4. 强化实践环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结合。

5. 建立评价体系以某高校的专业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该专业课程结合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开展了系列的思政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引言: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着多元化、全球化、知识爆炸式发展等多重挑战,而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阵地。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校不断推进“课程思政”,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本文将探索“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提供有益思考和启示。

一、本质内涵1. 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其首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等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思政,高校教育将课程的有机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触动,从而塑造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品质,培养他们健康成长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理想信念的综合性人才。

2. 教材引导的关键作用课程思政中,教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材在课程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通过挑选和设计内容,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同时,教材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了解、理解和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师的骨干力量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力量。

教师应具备政治素养、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榜样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共产党员的要求和师范师生的楷模形象。

教师应不断提升思政素养,注重知识和思想的更新,通过举办党课、教研活动等形式,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启迪。

二、实现路径1. 以课程的全面贯通提高思政质量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核心课程的各个环节,并与专业课程密切结合。

学校应通过推行素质教育、开展研究型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等手段,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思政要素。

“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分析当前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然后从理念层面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在理念层面,本文强调了以学生为本、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等原则;在实践路径上,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课程思政的实施理念,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发展的素质为目标。

这一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专属任务,更是所有课程的共同责任。

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倡导全面育人的观念。

它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育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各类课程都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强调隐性教育的价值。

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更加注重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它鼓励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这种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立德树人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一文,聚焦于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探讨当前高校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及具体实践案例,深度剖析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挑战,并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定位与功能,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入研究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提炼出一套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再次,结合实例对一系列已取得显著成效的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项目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反思,以此为借鉴,探讨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工作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总体而言,本文致力于构建一种全面、系统的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通过实际的教育实践探索,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探析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探析”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将其有效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思政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它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人格培养,使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体现了教育的一体化要求。

它要求打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再者,课程思政构建了课程内容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联结机制。

教师需要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法治精神、科学伦理、人文素养等思政要素巧妙地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它强调了高校课程的政治属性和教育属性,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具有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思政强调政治教育的主线地位。

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政治作为高校课程的核心,使其穿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政治要求和学生的政治任务上。

教师要具备政治思考能力,教学内容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要注重思想政治引导,学生要有明确的政治学习目标和政治要求。

课程思政注重当前时代的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严峻的思想文化斗争。

课程思政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族情和时代精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课程思政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统一。

在高校课程中,德育和智育是不可分割的,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课程思政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既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扎实学术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的人格发展。

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要注重实践探索和教育改革创新。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

只有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和总结,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促进课程思政的长远发展。

要注重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立起高校课程思政的规范和标准,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方针和评价方法。

在实践探索方面,目前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如分科类开设思政课程、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推进融通课程建设等。

高校还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如开展案例教学、学生自治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力。

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一、课程设置方面: 1. 课程思政实践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和兴趣相关,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确保思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

2. 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实践活动。

3.课程的难度应适中,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方面: 1.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中的思政内容。

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深入探讨案例中的思政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实地考察是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参观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实践中的思政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相互启发和借鉴,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方面: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文章写作、课堂演讲、团队报告等,可以兼顾学生的不同特长和个人差异。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将学生的参与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实践活动。

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贡献度等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可以采用成绩考核、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评价。

四、教师角色方面: 1.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掌握课程思政实践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政实践,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

2.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政实践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路径与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路径与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路径与方法摘要:1.引言2.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3.教学设计路径3.1 确立教学目标3.2 挖掘思政元素3.3 创新教学方法3.4 构建评价体系4.教学方法实例4.1 案例分析4.2 小组讨论4.3 角色扮演5.课程实践与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5.2 持续改进6.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当今时代,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本文将从教学设计路径与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的意义在于:1.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强化课程内涵,提升课程品质;3.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三、教学设计路径1.确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目标体系。

2.挖掘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如与国家战略、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等相关的素材,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亮点。

3.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例如:3.1 案例分析:通过生动、贴近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3.3 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4.构建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实例1.案例分析:以某一典型事迹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就某一思政主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实践路径探索作者:徐凌娇来源:《卷宗》2019年第30期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切入点,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有效保证。

在文史、理工、医学各大院校中,“课程思政”从通识课到专业课各个领域均已逐渐开展并覆盖。

本文则从“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概念解析及各领域思考与应用为契入点,对课程实施中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方法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践路径基金项目:项目出处: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科研课题立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项目内容:课题名称:《功能障碍评估》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课题编号SGYYB2019-37。

1“课程思政”概念解析1.1 “课程思政”提出背景“课程思政”最早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提出来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课程思政”并进行了多样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与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课程思政”的深层剖析和科学概括,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

1.2 “课程思政”概念解析“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自觉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融合,把德育元素贯穿并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研究者的基本观点较为一致。

其实质不是在高校中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所有课程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都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指引。

2 课程思政在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思政课程是与思想政治相关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课程的课程总称,在教育传递过程中对学生统一思想、坚定政治态度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随着在新时代下对学校实现三全育人要求的提出,课程思政则作为新生思想逐渐普及。

对于教育行业从业者而言,则需要紧跟时代脉搏和要求,探索应对方法,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教书育人的功能和责任。

不同的专业学科教育在传授主要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思考、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于专业课程中,就出现了与各自学科特色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因此,对于各领域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进行总结和思考也是非常必要且有价值的。

2.1 课程思政在医学类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马兴铭等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提到医学免疫学是联系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前沿学科之一,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我校采用传统课堂讲授为主、POPS和翻转课堂为辅的混合式授课方法。

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应用:1)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2)课程教学与法治意识教育相结合。

3)课程教学与职业素養教育相结合等。

王缙等在《中国医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教学专题“中国医学史上医生的尊称”为例》中从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中阐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

该过程通过问题导入,引发思考,并结合教材、网络资料充分讨论,交流互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要求每人一台电脑,使用手机微信,全班学生分若干小组,借助“微助教”“UMU互动学习平台”的讨论和分享平台,以问题导入,且贯穿始终,学生在手机端自由发言,结论实时出现在教学屏幕上。

刘升长等在《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以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中列举了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措施:1)塑四有好老师形象。

2)实验课堂上立规矩。

3)创新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方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方法包括: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爱国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等思政教育。

2)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爱国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等思政教育。

3)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内容的思政教育。

4)用案例分析开展思政教育。

曹彦等在《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课前仪式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荣誉感。

方法为组织学生背诵《大医精诚》;开展“以白大衣为荣”的主题摄影活动。

2)课堂教学-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方法包括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渗透;开展角色情景扮演的实训教学;利用误诊案例培养责任意识;传播医学前沿知识,与时俱进发展中医。

3)课后拓展-增强职业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方法包括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新时代医者的风采;开展中医诊断学教学诊疗第二课堂。

在实践过程中还要解决如下问题: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底蕴;统筹好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思政教育载体和形式仍需加强。

2.2 课程思政在理工类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余江涛等在《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中提及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应注意的要领:1)坚守专业定位,注重学科视野。

2)注重多元融合,注重学科文化育人。

3)崇尚科学精神,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人物教育作用。

4)崇尚科学精神,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人物教育作用。

郭阳明等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中,针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实施载体,通过建设工程思政案例库,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毕玉江在《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中提到财经类高校的各学科专业知识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很多知识都会涉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在财经类高校各专业课程的授课中推行课程思政工作,需要从专业知识与育德育人的有机融合方面加以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通过精心设计、多样化安排,真正把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当中。

王亚洲等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思政的设计一文中,列举了课程思政的设计要点。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承诺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做到遵纪守法,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和专业素养。

从课程角度来说,以章节和关键知识点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设计。

此文选取的部分章节和知识点的课程思政方法主要以实际案例、视频、图片、国家标准等媒介来展开。

2.3 课程思政在文史类非思想政治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徐晋华在《教育学课程“立德树人”元素的挖掘与整合》中提出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指导下,《教育学》课程教师应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挖掘和整合课程内部的“立德树人”元素,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员参与共绘育人“同心圆”。

要发挥《教育学》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潜在作用,深入挖掘育人元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实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渗透价值观塑造,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等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侯庆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提出: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应有之义。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部分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不容乐观的现状,高职院校需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宏观层面要树立生态化理念,中观层面要加强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激励保障,微观层面要打好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育人和新媒体建设组合拳。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1]陈建甫.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究[J].决策探索,2019,8(下):78.[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3]马兴铭,张李峰,雒艳萍,等.本科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 (4):394-396.[4]王縉,莫清莲,张岚,范丽君.中国医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教学专题“中国医学史上医生的尊称”为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1(04):150-151.[5]刘升长,翁美芝,舒青龙,汤运,刘帅.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以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33-134.[6]曹彦,宋丹宁,熊丽辉.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7):8-9.[7]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1):64-66.[8]郭阳明,曾彩艳,郭生南.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J/OL].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1-4.[9]毕玉江.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J].大学教育,2019(09):131-133.[10]王亚洲,张永贵,吴沁,刘永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思政的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56):203-204.[11]徐晋华.《教育学》课程“立德树人”元素的挖掘与整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08):142-144.[12]侯庆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成才之路,2019(23):1-2.作者简介徐凌娇(1985-),女,汉族,北京市人,讲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康复医学及辅助器具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