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的名词
1.宫廷名称
•皇帝:指统治者、帝王的称谓,如汉朝的刘邦即为汉高祖刘邦。

•太后:皇后去世之后的遗孀,儿子即为皇帝时,其母称为太后。

•贵妃:最高级别的妃子,地位仅次于皇后。

•宰相:执掌朝政的最高官员,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出嫁之后称为郡主。

2.社会地位
•士:古代的上士,指素质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仕:古代的官员、官僚,担任政府的职务。

•工匠:手艺精湛的工人,从事制造或雕刻等手工制作工作。

3.家庭成员
•父亲:指男性的亲生父亲。

•母亲:指女性的亲生母亲。

•兄弟: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男性亲属。

•姐妹: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女性亲属。

4.文化相关
•经书:古代的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重要著作。

•诗词:古代的文学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体,表达浪漫、抒情等情感。

•戏剧:古代的话剧艺术形式,以演员扮相、音乐和对白来表达故事情节。

以上是古代汉语下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
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历史记
载以及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4.使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5.传注体:是经过汉代学者奠基的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注,是注释的通称;笺,是表识的意思。

16.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义又兼释注文的体例。

17.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18.“昭明文选”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这部选集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

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

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

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

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

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

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

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

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

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渊源的最高敬意。

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许多特殊的名词,具有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 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品质纯净无暇,像玉一样洁白透明。

2. 鸢飞戾天:形容鸟飞得很高,远离尘世纷扰。

3. 月黑风高:形容夜晚天色阴暗,风势强烈。

4. 长夜漫漫:形容黑夜很长,时间过得很慢。

5. 寸草不生:形容环境贫瘠,没有生命迹象。

6. 北风呼啸:形容北风刮得很猛烈。

7. 大器晚成:形容人成就很大,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8. 恍然大悟:形容突然明白事理。

9. 心有余悸:形容惊吓之后,心里还有后怕的感觉。

10. 碧海青天:形容天空湛蓝而海洋湛蓝,景色美丽宜人。

11. 汗如雨下:形容大量的汗水如同雨水一般涌出。

12. 内忧外患:形容国家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和困扰。

13. 金戈铁马:形容战争形势严峻,军队强大。

14. 层峦叠嶂:形容山峰高耸,接连不断。

15.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非常贪婪,像狼和虎一样。

16. 罗织密布:形容陷阱、困扰等周围十分严密。

17. 川流不息:形容河流奔腾不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18. 星火燎原:比喻力量小但起点高的事件,能够引起广大的影响。

19. 九泉之下:比喻人死后下葬的地方。

20. 迎刃而解:形容解决问题或处理事情非常得当容易。

21. 恨铁不成钢:形容对人或事物的期望很高但他们始终不能达到。

22. 屡试不爽:形容经验积累多次验证,没有失败。

23. 犹豫不决:形容思考问题或做决定犹豫不定。

24. 风声鹤唳:形容环境紧张,人心惶惶。

25. 碧血丹心:形容忠诚而坚定的信念和品质。

这些名词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和用法,通过了解这些名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语言特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的一种,是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古汉语的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有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后来习惯了,这个字就归它使用。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创立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说文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

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重印。

这是一部虚词词典。

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

引例丰富,通俗易懂,对初学古代汉语的学者比较适用。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词头附加在词前,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2、词尾附加在词后,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3、阴声韵音韵学术语。

凡韵母没有韵尾,或有韵尾而韵尾是元音的韵部,叫阴声韵。

4、阳声韵音韵学术语。

凡韵母以鼻辅音-m、-n、-?收尾的韵部,叫做阳声韵。

5、旁转音韵学术语。

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6、舌头音音韵学术语。

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舌尖中音”中的塞音和鼻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是“端透定泥”。

7、对转音韵学术语。

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对转有“阴阳对转”、“阳入对转”、“阴入对转”之分。

8、《经典释文》简称《释文》,唐陆德明著。

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13部经书所做的注释,是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音义总集之一。

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

9、如字训诂学术语。

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而且要用本义。

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

10、五音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对三十六字母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类别。

包括喉、舌、齿、唇、牙。

11、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全诗一般共八句。

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分别简称“五律”、“七律”。

也有句数超过八句的,称作排律。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

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

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

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对仗一般平仄相对。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

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

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

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或称为假对。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