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65b708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7d.png)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8ae18f4c77da26925c5b0b1.png)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
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
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
“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如: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11、韵摄: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①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妈[ma]”、“来[lai]”。
②xx声韵:
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如“人”、“民”。
③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3fcfc3567ec102de2bd89a4.png)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 古代汉语 编者:王力 吉常宏 中华... ?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4)
?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 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三单元 语...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四单元 语...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E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dbba12a2161479171128e0.png)
7、拗救:当出现了拗句,即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这种做法就叫做“拗救”。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8、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3·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f5d5f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f.png)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fe797810a6f524ccbf8571.png)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古代汉语来造句?下面是为你整理古代汉语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
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
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
古代汉语造句欣赏一、破读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破读又称为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
二、现代音韵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词义的研究更加深入、清晰,而词义的清晰研究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关键。
三、在此基础上,尝试为古代汉语用典修辞理论建立起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构架。
四、判断句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确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判断句,要根据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特征和本质特征,古代汉语的名词谓语句并不都是判断句。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7b033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1.png)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指在历史上特定时期,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和语言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我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
1. 君子(jūnzǐ)君子在古代汉语中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人格,即充满仁德、孝顺、礼仪等美德的人。
在古代的士人中,君子是最受尊重和推崇的人。
君子的行为和品德常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贤与否。
2. 志士(zhìshì)志士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
志士常常追求的是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
他们通常在文学、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出色的才能和贡献。
3. 尚书(shàngshū)尚书在古代是指职位和书籍。
在政治上,尚书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负责国家政务的管理和记录。
在文学上,尚书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集,记录了国家重要的历史事件、法律和政策等。
4. 公卿(gōngqīng)公卿是指古代官员的等级和地位。
在古代,官员根据职位高低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公卿指的是最高级别的官员,包括丞相、太尉等。
公卿们通常参与重要的决策和国家事务。
5. 仕宦(shìhuàn)仕宦是指古代士人从事政治官职的行为和状态。
士人将自己的才能和学问投身于政治事务中,希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仕宦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6. 绅士(shēnshì)绅士在古代代表有地位和财富的士人。
绅士通常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是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
绅士们常常从事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活动,也对社会公益事业有着敏锐的关注。
7. 文人(wénrén)文人在古代汉语中指代才华出众、善于写作和创作的人。
他们经常在文学、艺术和哲学方面表现出才华横溢。
文人们常常以作诗、写文章、论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些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仅仅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小部分。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e90735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5.png)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
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
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
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
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
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
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
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
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
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渊源的最高敬意。
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c20a2906f1aff00bed51e78.png)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https://img.taocdn.com/s3/m/741ac94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b.png)
名词解语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使用了更多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较 为庄重和正式。
古代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作品都 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时期的形式和用法。它包括了从古汉语早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 元6世纪)到古汉语晚期(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语言变体。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 1. 音韵系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受到了 梵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有更多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有六声调。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https://img.taocdn.com/s3/m/9ef1359e52ea551811a6877a.png)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5c5ade5fbfc77da269b1c9.png)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又叫互辞、互参、是一种修辞方法。
即上文中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相互补充、说明,相互阐发、照应。
这是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平板,通过词语相互交错配合使用,使语义相互渗透、相互补足。
互文一般出现在诗歌类作品中。
从结构上看,互文可分三类:<1> 独句内部见互文。
例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 对句构成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对立的词语相互提示、补足。
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特殊结构的互文见义,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互相隐含和相互渗透,依据上下文补充若干词语才能表达完整清晰的意义内容。
例如,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北朝民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金文亦称铭文、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祭祀、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
一般以周宣王在位时铸造的毛公鼎文为代表。
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在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得“钟鼎文”之名。
3、避讳古代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避讳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君讳,例如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被改为“常山”;唐太宗李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
二是避家讳,例如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为“叙”。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
前面说到的“恒”改为“常”即为改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改为“卅”为缺笔。
楚辞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楚辞名词解释古代汉语](https://img.taocdn.com/s3/m/4a3e76c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2.png)
楚辞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它源于唐朝前期,影响着今天中国普遍使用的汉语文字。
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汉语文字,比如书面语、口语、汉字方言等。
而楚辞的语言也被认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
楚辞语言是以六朝时期的楚国文字为基础的语文,它的特点是清晰而优美,具有流畅的句子结构、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语法。
它把中国古代汉文由文学和语言的双重作用中剔除了大量的句法和语音,而只保留了汉字文字的主要内容。
楚辞的名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植物名词:植物名词指的是植物的种类,如“柏”、“桃”、“蓊”。
(2)动物名词:动物名词指的是动物的种类,如“熊”、“犬”、“鹿”。
(3)自然名词:自然名词指的是自然景观,如“山”、“水”、“河”。
(4)人物名词:人物名词指的是历史人物,如“武”、“禹”、“无名”等。
(5)服饰名词:服饰名词指的是古代服装,如“衣”、“裳”、“褐”等。
(6)事物名词:事物名词指的是古代人们所使用的工具,如“井”、“船”、“缰”等。
楚辞名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
楚辞的语言具有高度的表现力,通过使用楚辞名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
楚辞名词还能起到把语言连接到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在理解古代文字的同时,也能够想起古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楚辞语言的优质特点和高度的表现力使它在古代汉语中有着重
要的位置。
随着我们对楚辞语言的深入研究,我们将可以进一步了解
中国古代汉文,为中国汉语文字发展贡献力量。
防灾科技学院古代汉语三名词解释
![防灾科技学院古代汉语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07aeb6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46.png)
名词解释9、五音:依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不同的声母分成五类。
别离是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10、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半舌音和半齿音。
1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式,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大体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
如“当孤切都”“古红切公”。
13、韵部:韵的归类单位,一般不区别声调.韵:把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路的单位。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若是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是可以彼此押韵的。
韻例:即關於用韻的格律:也就是關於什麽地方用韻,什麽地方不用,怎樣用韻的一些規則。
叶韵唐宋以后语音转变更大。
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人们尚未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那时语音读《诗经》,碰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以为适合的读音,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也作“协”)、“取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
凡是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
换句语说,凡韵尾是元音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
凡是韵母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入声韵:音韵学术语。
多用于上古音的学习与研究中,凡是韵母带塞音韵尾的叫入声韵。
旁转:指同类韵部间的转化,转化的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通转:是指主要元音相同,又不属于“对转”一类的转化。
对转:是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转化。
这种语音的转化是以主要元音相同为条件的,韵部之间的不同是韵尾不同,但韵尾发音部位相同。
入声韵在对转理论上也算阴声韵,所以对转又称阴阳对转。
段玉裁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意思是說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於同一韵部。
等于运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
阴声韵:指开韵尾和元音韵尾的韵阳声韵:指鼻音韵尾的韵(-n、-m、-ng尾的)入声韵:指收塞音韵尾的韵([-k]、[-t]、[-p]扫尾)孔广森分古韵18部,比段氏增加1个冬部,同时提出阴阳对转理论。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53da67e5a8102d276a22fad.png)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着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648e2f3968011ca3009176.png)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01年真题1、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如:宋郑樵《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
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3、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应用不少。
主要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托古论今之意。
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05年真题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步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4、假借: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1c027077fd5360cba1adbdd.png)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一、古代汉语常识
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叶音说:
人们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时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三十六字母:
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二、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
三、古书读音
(1)破读: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
“破读”也叫“读破”。
(2)特读: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一些字并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这些特殊的读音,又十有八九是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
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特读”。
(3)如字: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四、诗律
格律诗/近体诗: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字句固定、对仗的诗,是在隋末唐初形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1)对:近体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
(2)失对:近体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3)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4)失粘: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4247)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4247)](https://img.taocdn.com/s3/m/2f4a4daaf705cc17552709f5.png)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4247)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14、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1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16、《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7、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18、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
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
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19、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
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
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
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8.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
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9.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10.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
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
这就是“孤平拗救”。
11.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
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
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12.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13.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
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14.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15.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16.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
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
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
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
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17.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
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
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18.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19.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
有五言绝句和七言
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20.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
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
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
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
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