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诗】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1)
[唐]韩愈
邺侯家多书(2),插架三万轴(3),
一一悬牙签(4),新若手未触(5)。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
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余(6),出守数已六(7)。
京邑有旧庐(8),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
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9)。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
送行过浐水(10),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11),学问得所欲。
入海观龙鱼(12),矫翮逐黄鹄(13)。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注释】
(1)韩愈原注:“李繁,时为随州刺史,宰相泌之子也。
”诸葛觉,中唐时僧人,法名澹(淡)然。
越州人,善诗,和李益、贾岛、韩愈均有交往。
(2)邺侯:邺侯即指唐京兆人李泌(722—789),德宗时封为邺县侯,家富藏书。
李泌去世后,他丰富的藏书就留给了他的儿子李繁。
(3)插架三万轴:形容书很多。
后来以“牙签万轴”、“牙签插架”、“牙签满架”、“万签插架”来形容书多,如李煜《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
(4)牙签:用象牙制成的书签。
卷轴装摆在书架上,为便于检寻,又在轴头上悬挂牙签,签上标上书名和卷数,以便于查阅。
这里的“一一悬牙签”就是用来区分书的类别的。
牙签按经史子集分别用红、绿、青、白颜色区别。
(5)新若手未触:书籍很新就像手没有翻过似的。
这里指李繁记性好,看过以后就记住了,不需要再翻看,所以像手没有动过的新书一样。
(6)行年五十余:清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定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是年韩愈五十六岁。
(7)出守数已六:韩愈此前有六次被贬州县。
(8)京邑有旧庐:韩愈在长安的住所在靖安里。
(9)局缩:局促萎缩。
(10)浐水: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至灞陵入灞。
浐音产。
(11)子:指诸葛觉。
之:指李繁。
(12)入海观龙鱼:
(13)矫翮(jiǎo hé):展翅。
【读诗札记】
诸葛觉,中唐时僧人,法名淡然。
他是越州人氏,早年隐居山林,善诗,后来云游四方,和李益、贾岛、韩愈均有交往。
李益有《天津桥南山中联句》一首,参加者为韦执中、诸葛觉、贾岛,主客共四人,每人作五言一句,合成绝句一首。
诗云:野坐兮苔席(李),
山行绕菊丛(韦)。
云衣惹不破(诸葛),秋色望来空(贾)。
贯休有《怀诸葛珏(一作觉)》二首,其一云:“诸葛子作者,诗曾我细看。
出山因觅孟,踏雪去寻韩。
谬独哭不错,常流饮实难。
知音知便了,归去旧江干。
”贯休在“出山因觅孟,踏雪去寻韩”后注云:“遇孟郊、韩愈于洛下。
”韩愈和诸葛觉相识交往应该始于元和年间,据说,韩愈曾劝他还俗。
韩愈写这首诗的目的是让诸葛觉去随州,投奔当时的随州刺史李繁去读书。
诸葛觉本是僧人,和韩愈结识后,韩愈认为他虽然有一定基础,但是还需要多读书,因此有此建议。
为什么要去随州?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李繁那里书多,李繁是李泌的儿子,李泌藏书丰厚,死后这些书都留给李繁了;二是韩愈和李繁熟悉,元和十三年(818)李繁任处州刺史,曾重修孔庙,元和十五年(820),韩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任刺史,李繁请他写了《处州孔子庙碑》。
有了这两条,就可以解释韩愈为什么要送诸葛觉去随州读书了。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说李繁那里书多,而李繁本人也是很有才学的读书人。
这一部分也是人们关注最多的地方,因为这里强调了李泌家的书很多,“插架万签”因此成为表示藏书丰富的典故。
韩愈在这首诗还说到了藏书用牙签来分类的方法。
《唐·经籍志》:“甲乙丙丁四部书各一库,为红绿碧白牙签,以别经子史集。
”《大唐六典》记载:“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书,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分别。
”这些都说明,唐朝藏书已习惯用红色牙签代表经部,绿色牙签代表史部,青色牙签代表子部,而白色牙签代表集部。
至于“新若手未触”也是人们纠缠的一个焦点。
许多人把书买来后从来没去看过,但这里是说李繁记性很好,“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他不需要韦编三绝,那些“伟哉群圣文”就已“磊落载其腹”了,所以书一直像新的一样。
为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还专门做了解读:“邺侯盖谓李繁,时为随州刺史,藏书既多,且记性警敏,故签轴严整如是。
今人或指言虽名为收书而未尝过目者,辄曰:‘新若手未触。
’亦非也。
”
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落拓不遇的境况,其含义大体可认为是:我帮不了你。
这时韩愈已经五十多岁了,虽然还在朝里做官,但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筛选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知道,韩愈当时在京师,已经五十多岁了,而且过得不怎么得意。
这两点能帮助我们推断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清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定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韩愈五十六岁。
并说:“诗中有‘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之句,似是年由京兆尹复为兵侍时作。
”我觉得,方成珪此说与诗中“行年五十余”是相符的。
同时,我们也要认定,李繁此时正在随州刺史任上。
这是捆绑好了的,韩愈原注就说:“李繁时为随州刺史,宰相泌之子也。
”很多人对李繁任随州刺史的时间是有问题的,他们把李繁任随州刺史的时间放在任处州刺史之前,这就出现问题了。
李繁任处州刺史的时间是元和十三年(818),那么任随州刺史的时间就更早,那时,韩愈还不足五十岁。
我查了新旧《唐书》,李繁是附在他父亲李泌的传记中,这两本书都没有准确的时间,但是有个时间的脉络,如《新唐书》说:(李繁)“后为太常博士,权德舆为卿,奏斥之,改河南府士曹参军。
累迁隋州刺史,罢归,不得调。
敬宗诞日,诏与兵部侍郎丁公著、太常少卿陆亘入殿中,抗老、佛诵论。
改大理少卿、弘文馆学士。
”那么,李繁任随州刺史的时间应该是在任河南府士曹参军到敬宗时回京之间。
敬宗是宝历元年(824)即位的,之前是穆宗长庆(820—823)。
李繁任随州刺史不会早于宝历元年(824),因此,把韩愈这首诗定在长庆三年(823),还是说得过去的。
第三部分是送别的话。
韩愈送他过了浐水,并预料他跟着李繁读书,学问必有长进。
认为他此行是“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前途无量。
最后希望诸葛觉每月给他寄些新诗章。
(朱福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
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贞元八年(792)中进士。
贞元末年,任监察御史。
自步入仕途,他经受了三次政治上的打击,曾贬为阳山令、河南令、潮州刺史。
穆宗时召回长安,官终吏部侍郎。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华靡文风,主张语言独创和文从字顺,对中唐时期散文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歌天地中开创了韩孟诗派。
著有《韩昌黎集》。
【附录一】
韩愈与诸葛觉交往考
【附录二】
李繁任随州刺史时间考
【附录三】
韩愈作《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时间考从诗中可以作为确定时间的依据的,有韩愈当时在京师,韩愈五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