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部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地理第⼆册复习提纲专题16 ⼈⼝增长⼀、⼈⼝增长过程1、衡量⼈⼝⾃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然增长率=出⽣率-死亡率3、世界⼈⼝发展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猛2004年世界各⼤洲⼈⼝增长情况:⾮洲出⽣率最⾼,增长最快;欧洲北美洲是发达国家,出⽣率低⾃然增长率低或负4、中国⼈⼝的发展(2)当前我国⼈⼝增长特点:低出⽣率;低死亡率;低⾃然增长率;⼈⼝基数⼤,每年净增⼈⼝多。
⼆、发展中国家的⼈⼝压⼒1、⼈⼝⾦字塔⼈⼝⾦字塔类型:增长型2、发展中国家的⼈⼝问题(1)⼈⼝问题①⼈⼝出⽣率⾼,⾃然增长块②少年⼉童⽐重⼤(2)由⼈⼝问题产⽣社会问题①医疗、卫⽣、教育、就业、资源、环境压⼒⼤②国家积累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③产⽣巨⼤⼈⼝增长惯性,⽣育⾼峰迭起④⽣态环境恶化(3)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控制⼈⼝增长(中国:计划⽣育)3、中国⼈⼝问题①⼈⼝基数⼤,每年净增⼈⼝多②⼈⼝素质有待提⾼,⼈才短缺问题突出③⼈⼝⽼龄化⽇趋严重(未富先⽼):适当调整计划⽣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年事业,关爱⽼⼈,发展经济;引进外来劳动⼒和⼈才(针对上海等⼤城市)④⼈⼝流动带来社会问题三、发达国家的⼈⼝问题(1)⼈⼝问题①⼈⼝⽼龄化②⼈⼝负增长(2)由⼈⼝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①劳⼒不⾜②青壮年负担过重,赡养众多⽼⼈③社会需求不旺,经济增长缓慢④国防兵源不⾜(中国除外)(3)发达国家的⼈⼝政策①⿎励⽣育,推迟退休②接纳外来移民四、⼈⼝容量1、⼈⼝容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本地资源和智⼒、技术等条件,在满⾜⼀定的社会⽂化⽣活⽔平和物质⽣活⽔平的基础上,⼀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数量。
2、影响⼈⼝容量的因素①⾃然环境和资源——⾸要因素其中⽔资源影响最明显。
②科学技术⽔平:科学技术⽔平超⾼,⼈⼝容量越⼤。
③地区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超⾼,⼈⼝容量越⼤。
④⼈均资源消费⽔平:⼈均资源消费⽔平超⾼,⼈⼝容量越⼩。
高中地理必修二 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
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
A 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 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 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第一章 人口(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思维导图】(一)人口分布的特征1.人口分布趋势:①趋向于中低纬度地区①趋向于海拔低于500米的平地地区①趋向于沿海地区。
2.人口疏密区:稠密区:①东亚①南亚①欧洲西部①北美东北部稀疏区:①高纬地区①高海拔地区①热带雨林①沙漠地区。
3.地区差异:①人口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①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盂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人口过亿【思考】东亚种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①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
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
①河流附近,灌溉水源充足。
①土壤肥沃。
社会条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
(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思考】分析我国人口在空间上产生差异的原因?自然条件:①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流广布,水源充足。
地形多平原丘陵,地势起伏平缓且土壤肥沃。
①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河流缺乏,水源不足,自然条件恶劣。
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
社会条件:①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①西部地区深居内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第二节人口迁移【思维导图】(一)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①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继续迁移到美洲、大洋洲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第三节人口容量【思维导图】(一)区域环境承载力1.区域环境承载力: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通常以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思考】分析我国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空间差异: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西北部环境承载力小,东南部环境承载力较大。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一)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复习提纲: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和共同决定。
2.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1)时间上的性: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速度;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20世纪以来是人口增长的时期。
(2)空间上的性: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3.我们根据、、三个指标划定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例如;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例如;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例如。
4.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进入型;大多数发达国家处于由型向型转变的阶段;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从型转变为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以前,由于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以及,人口以、的迁移为主,从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从欧洲到、,从非洲到,从东亚、南亚到、。
(2)二战以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均,人口从国家到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人口从拉丁美洲到打工,从南亚、南欧、到西亚,从、到西欧。
3.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时候,由于深受统治阶级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的脆弱、频繁的和,人口大批迁移,迁往的地区。
(2)建国后到八十年代期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制度,此时的人口迁移是、的。
(3)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是的,由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由经济地区流向经济地区。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的变化也影响人口迁移。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人口是否从一个地区迁往另一个地区要看潜入敌是否有,这可能因或个人的的变化而改变。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及其他、和等的条件,在保证符合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考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必背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复习提纲素材 湘教版必修2
复习提纲(一)第一讲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地理环境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著部落;②“高-低-高”模式(传统型或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前必背知识点 人口
人口大题专题答题思路1.描述某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通常是看图描述)①整体--分布不均匀②规律:X多X少(可以是方位,也可以是地形区等等),从XX到XX人口递增,人口沿XX(河流、交通线等等)分布③极值: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2.分析某地区人口稠密或人口稀疏的原因?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作答,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和人文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历史、文化、军事等)3.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运用推拉理论从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两个角度答题,具体推力和拉力有哪些可以参考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或迁出地的影响?主要从正面和负面影响两个角度进行答题。
具体对什么方面产生影响,角度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迁出地:有利影响:①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②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③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①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②人口老龄化严重;③经济发展缓慢;④耕地撂荒;⑤农业现代技术推广难度大。
迁入地:有利影响: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不利影响:①加大了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的压力;②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5.人口迁入地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主要从迁入地的拉力即好处进行作答,包括自然方面((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和人文方面((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针对“ 返乡潮”、“ 用工荒”、“ 人口倒吸”、大城市人口增幅收窄、迁入人口减少等一类问题,可以参照以下几点来作答。
①大城市产业调整升级,对普通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②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③国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④迁出地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增加;⑤可以兼顾家庭,外出意愿降低。
如果题目设问是关于“ 海归人才”、人才引进等一类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高中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人文地理复习要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比较: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快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7、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最主要)、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9、地区差异: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4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有利影响是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有利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材料分析(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亿人口日”(2011/10/31;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4、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 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医疗水平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 (行政区位的改变 ;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 (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 [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利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弊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特征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农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增长数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典型国家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政治上的独立,名族经济发张,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控制人口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俄罗斯和德国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十九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二战后,欧洲由于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北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不断增长
4、分析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2)转变的影响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3)世界人口增长打破“高位平稳”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是从率下降开始的;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增长。
8、评价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利弊
9、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10、人口增长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和对策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大城市数量、交通条件、生产方式、政治因素、开发历史、军事、旅游、科技等
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5、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7、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四.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的人口数量。
制约因素: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4.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的优劣、地域的开放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消费水平等
5.合理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