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黄色新闻”兴衰对我国报业的启示
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
传媒教育给成绩。
相对软件设备来说,硬件设备虽然更新换代的周期相对很长,但也要做到精心维护及时更新,使教学在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开展。
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了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不代表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作为这些设备、方法和手段的操作者,教师能否把他们完美结合,运用自如,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而且教学方法、手段本身也在更新换代,现在看来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一定的时期就可能失去效用,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学设备、知识体系等等都发生了改变,对于应用性很强的《电子新闻采编》课程来说更是如此。
教学对于一名专职教师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当为之努力付出,不断探索。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充分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
相对来讲《电子新闻采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它涉及到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作为教师要坚持学习、认真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认识体系和创新能力。
其次,谦虚谨慎,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尤其具有高水平的相关学科教师的课,然后从中总结经验、弥补个人不足,把领导和同事们的建议作为自己教学水平提高的宝贵财富。
再次,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力求课堂以学生为本、丰富多彩。
做到不断了解学生们的心声,收集大量的和课堂相关的知识和材料备好每一节课。
始终树立“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想方设法搞好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作者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教研组教师)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胡忠青肖志峰西方新闻自律的观念是伴随着报业的实践和影响力产生的,当十九世纪西方报业自由化、商业化大规模发展之时,也正是黄色新闻泛滥、社会伦理被颠覆之时。
在此种情况下,报人普遍认为要维护新闻自由而不危害个人与社会的权益,便必须在新闻报道与意见批评方面建立严格的专业标准。
瑞典是新闻最自由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报业自律的国家,早在1766年就颁布了《新闻法》。
从《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来推测中国报业的近期发展
伦纳德 ・ 小唐尼和罗伯特 ・ 凯泽是 《 华盛顿 邮报 》 的两位著名记 者 , 经过详 细 的调查研究后 ,他们向读者提交了一
贴近读者精神需求。 二 ) ( 要建立科学绩
效考核制度 , 不惟量化经 济指标 , 要把职 业道德 、 业精神 、 敬 从业风貌等纳入考核 内容 。 对思想过硬 、 作风扎实 、 成效显著 的部 门和个人要 实行表彰 与提升 ;对思 想浮躁 、 华而不实 、 成效欠佳的部门和个 人则要 予以处罚和调整 。
莠不分” ,大有 “ 东施效颦”之嫌 ! 凡此
种种都 有违社会 良知 ,不仅丢弃 了社 会
效益, 而且长此下去, 也不会有持久的经 济效益 ,将会把报纸引入 “ 低谷” 。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 从根本意义上讲, 社会效 益还是经济效益的承担 者。 创新办 嘏,目
的是为了谋取 两个效益 ,特别是 “ 引导 人 、 育人 、 教 鼓舞人”的社 会效益 。 获取
济条件 下 ,报 人不仅仅要 具备专 业知识
代,传播速度处于劣势的报纸,是否真 的如一些预言家所言很快消亡?面对成
本上升 、广告下滑 、 版面萎缩 、 发行量
财” 为了争取到 “ , 赞助费” 甘愿给某些 ,
企业和个人做 “ 不实 ” 宣传; 为了眼前 或 利益 ,丢弃效益 暂不明显却很 有发展潜
报 业改革是一项 系统 工程 ,既需要管 理
在这个信息获得渠道无限宽广的时
层 的正确决策 ,更 需要 全体报 人的积极 参与和落实 。 管理层要切实关心报人 、 尊 重报人 , 报人利益上做 到 “ 在 倾听报人疾 苦声 ,一枝 一叶 总关 情” ,使报人能够从 心灵深 处关心报 业改革 ,支持报社 创新 , 真心实意地 为报社献 良策 、 谋发展 、 多奉 献 。二 是建 立学 习型组织 ,加强报 人进 修, 着力打造一支思想纯 、 业务精 、 作风 正、 能力强 的办报 团队 。 报社创新求进的 关键 在于拥 有复合型 人才 ,人才既需要 外 出进修 ,同时更要 注重从现有 报人队 伍 内部发掘 、 养 、 培 提高 。 我们要通过报 业 改革建立人 才的激励机 制和选拔 任 用 机制,加强全员的业务技能和竞争能力 培 养,努力在报社 内营造一种尊重人 才 、 倡导学 习、 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激 市场经
美国黑幕揭发运动与我国新闻舆论监督
美国黑幕揭发运动与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作者:卢俊卿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4期摘要: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黑幕揭发运动,促成了美国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一系列立法,对美国社会的成功转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也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样遇到了黑幕揭发作品所揭露的社会问题的挑战。
对于我国媒体应该如何履行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有效担当起社会雷达和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我们可以从美国黑幕揭发运动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黑幕揭发社会转型立法社会改革舆论监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
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进入了所谓的“镀金时代”。
但是急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社会结构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了巨大变化,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产生,出现了明显的二律背反现象: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获得极大增长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却是财富分配不公、假药风行、滥用童工、企业无序竞争、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等社会问题。
这种社会环境推动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和记者利用廉价的大众化报刊迅速发展的良机,以报纸杂志为阵地对这些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无情揭露和鞭挞,从而催生了1903年至1912年十年间轰轰烈烈的黑幕揭发运动。
这项运动推动美国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对美国社会成功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彰显了报纸杂志的舆论监督职能。
目前我国也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和转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美国类似的贫富分化、食品安全、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
借鉴美国黑幕揭发运动,探讨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历史:美国黑幕揭发运动与美国立法1903年1月,《麦克卢尔》杂志发表了三组系列报道:埃达·塔贝尔的《美孚石油公司史》、林肯·斯蒂芬斯的《明尼阿波利斯之羞》和雷·贝克的《工作的权利》,对大公司垄断、城市官员腐败以及劳工问题三大领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从而拉开了黑幕揭发运动的序幕。
美国黄色新闻的现实反思
第 5 卷 总第 123期 15国际传播收稿日期:2021-1-11作者简介:李熠平(1992—),女,安徽人,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舆情引导研究。
一、黄色新闻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关于“黄色新闻”这一概念的起源,其最早是在美国新闻史上出现,即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
1895年,在威廉·赫斯特收购《纽约新闻报》之后,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便开始以金钱购买新闻,并大量报道犯罪类、社会丑闻等新闻,以此来与擅长严谨、煽情方式获得认可的普利策《世界报》进行对抗,以此煽动贫苦大众发起各种民权运动。
(二)发展在白炽化的激烈对抗中,赫斯特花钱把《世界报》的星期日版工作人员挖走,并在自己掌控的《纽约新闻报》中给予重用,其中包括负责“黄孩子”连环漫画的画家理查·奥特考特,并将“黄孩子”的连环画也放到了《纽约新闻报》中继续连载。
“黄孩子”,即一位头发稀少,没有牙齿,且穿着又长又大黄衣服整日四处游荡,发表观感的小孩子,这位主人公形象极具特色。
在备受当时纽约人欢迎和认可的“黄孩子”被挖到《纽约新闻报》之后,普利策重新聘请另一位画家继续创造“黄孩子”,且与赫斯特对簿公堂。
这场关于争抢“黄孩子”的闹剧,引发世人极大关注,并被《纽约客》记者华德曼讽刺相关新闻是“黄色新闻”,后该词便被广泛报道运用,并成为专门的新闻学学术用语[1]。
(三)高潮后期,赫斯特通过《纽约新闻报》大量报道充满血腥味的黄色新闻,销量猛增,所以其他相关人士不得已也开始大肆推崇并运用黄色新闻。
由此,新闻业的这一弊端便被遗留了下来。
尽管这种采用黄色新闻的方式非常粗劣,但是《纽约新闻报》《世界报》这两大报业却让这种黄色新闻影响深远,并且这两大报业也由于黄色新闻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且之后引起了全国报纸的广泛效仿。
据相关资料报道,在1899年到1900年阶段,是这种黄色新闻发展的顶峰时刻,那时候美国全国的报纸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报纸都是纯粹的黄色新闻,黄色新闻大量充斥在全国各个角落中。
黄色新闻在新闻事业中的历史价值
在版面设计上,为了追求视觉效
果,黄色新闻经常使用煽动性的大标题、 红色或黑色加粗特大字号等方式编辑标 题,标题内容也极力夸张渲染,短小生 动,副标题的制作也非常标新立异,以 此引起社会轰动,吸引读者关注,扩大 发行量。普利策开创了横贯整版的大标 题的方法,并首次使用报眼。 这为现代报业的新闻业务的改革起 到了引导作用,我国的都市类报纸标题 的制作则是求短求精,用朴素的语言传 递准确传递新闻信息,并且轻松、活泼、 平易近人、充满亲和力,可读性较强。 这样的标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 的眼球,让读者一目了然。
真实性的原则。现在很多媒体为了增强 宣传效果、增加广告收入,将新闻策划 同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样影响了媒 体的公信力,使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 形象受损,不利于长期发展。优秀的新 闻策划是报纸发展的助推器,可以使其 超常规发展。 4.拓展读者群体 党报党刊的读者群主要是社会上层 人士,普利策却立志于面向普通市民,
播效应。因此,正确看待黄色新闻并将 其积极方面运用于现代报业的办报方 式,将有效推动现代报业发展。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在客观 上就有着左右新闻走向的作用。但是,
有砦传媒一味迎合受众,制造一些低俗 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不重视客观 报道而只在感官上寻求刺激,新奇,这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 闻传播系)
纸的社会影响力。
在我国,通过报纸对政府机关进行
舆论监督也是媒介的一种社会职能。通
过报纸对政府机关,商业活动进行监督,
一旦发现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由媒 体进行曝光,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同
时,在监督过程中要把握实事求是的原
则,坚持为人们服务,不能为了追逐经 济利益而违背社会监督的最终目的。 5.新闻策划的先导
美国报业数字化对中国报业的启示
美国报业数字化对中国报业的启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社 孙 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报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其影响范围蔓延到全球。
本文通过对美国报业现状及面临危机的剖析,深入分析美国报业所采取的两种数字化发展策略——网络版及移动媒体方式,最后,提出美国报业数字化对中国报业发展的启示。
一、美国报业现状及危机美国是这个世界媒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样无法逃离新技术带来的媒体革命——传统报业急剧衰退,以及新媒体网络引领全球传播业的趋势。
(一)美国报业现状近年来,互联网络的兴起对美国传统报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以 google、navigator 为代表的网站、以 iPhone 为代表的手机移动终端、以 iPad 和 Kindle 为代表的阅读器,正在改变美国人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
自1900以来,报业在美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技术变革:一次是广播和电视的诞生,另一次是由互联网的出现所诱发,使传媒生态格局再次发生巨大的变化: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三分天下的格局下,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二)美国报业面临的危机“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最早出现在美国,2004年,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预测:2043 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将丧失最后一位读者。
这一说法被日后广为传播和引用,并作为“报纸消亡论”的代表性言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尤其是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传统报媒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于是,报纸消亡论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报纸将何去何从?1. 报纸停刊或转成电子版广告收入下滑、大范围裁员,是导致报业衰退的直接原因。
美国商业网站广告直接剥离原有报纸广告份额。
2009年,《西雅图邮报》等老牌报纸不得不放弃原始印刷纸质媒体,转型为电子媒体。
2008年迄今,美国有200家报纸倒闭,500多份杂志停刊。
网络对传统报业构成巨大冲击,主要来自各种免费资源带来的便利和海量信息,如免费新闻、搜索引擎信息、自媒体以及分类广告等。
美国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警示与启示
美国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警示与启示-------观《监守自盗》有感摘要 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以美国开始的多国都接连陷入金融危机,这场危机造成全球股市大跌、大银行倒闭和接踵而至的社会影响。
在这场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下滑中,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亿美元,以及数以百万计人失业,甚至丧失家园。
而这个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从而导致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呢?本文将通过政府管制不周,以及金融相关法律缺乏等角度进行讨论,并借此探讨金融行业的监管问题。
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会受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联系到中国的国情和长期经济发展变化态势,以及现在的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
应给予高度重视,汲取经验和教训。
《监守自盗》这部影片主要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影片通过冰岛债务问题展开,讨论了这场前所未有危机发生原理的影片。
华尔街和政府勾结,雇佣知名学者来游说,但是这些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能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事,甚至在金融风暴过后,继续坐收名利。
整个纪录片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受访人物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各类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受访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诺贝尔经济学家、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和大学教授,甚至新加坡、中国和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
导演将所有访问片段打乱,按五个主题重新组合,包括危机的根源、泡沫、危机的发生、责任和启示。
这样的安排使得所有部分的论述都很充分,而非一家之言,集结各方的观点来阐述一个主题,深入浅出,信息丰富,分析明晰。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一)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
美国黄色新闻的发展及对我国新闻业的启示
女 记 者内莉 ・ 布 菜潜伏拉 克威 尔 岛的疯 人院 , 进 行 了体
验式采访 , 揭露 了岛上疯人 院恶劣 的生活条件 , 逃 出后在 《 纽 约 世 界报 》上刊 登了 介绍 精神病 院恶 劣条 件 的系列 文章 ,并 将 岛 上 的见闻 集结成 书 ,取名 《 疯人 院十 日》引起 了极 大 的 反响 ,开启 了记 者暗 访 的先河 。此后 ,在 美 国的新 闻采访 中 暗访记 者和 卧底采 访成 为主旋律 。1 8 9 9年 内莉 ・ 布菜受 到法 国科 幻作 家儒 勒 ・ 凡 尔纳 的 《 八十 天环游 世 界 》启 发 ,只身 挑战 是否 自己可以像 科 幻小说 里描 述 的那样 8 0天环 游世界 , 1 8 9 9年 1 1月 1 4日内莉 ・ 布莱离 开纽 约开 始环球 行动 《 世界 报 》不仅每 天刊登他 的旅游 路线 、 沿途报 道 , 还举办猜 谜 比赛 , 大大增加 了报 纸的发行 量 ,体验式 采访 的大发展 。
同 他山之 石
美 国黄色新 闻的发展及对 我 国新 闻业的启示
赵会杰
(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 1 0 1 1 9 )
【 摘 要 】 本文介绍 了美国 “ 黄色新闻”的由来 , 分析 了“ 黄色新闻”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认为对黄色新闻不能一概抹杀, 要吸取其积极一面的精华, 抛弃糟粕, 使我国报业在对黄色新闻的 “ 扬弃” 中健康 成长: 新闻媒体必须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坚
到 了 各方面 的严重 的诟 病 , 埃 默 里父 子在 《 美 国新 闻史 》一
书 中 ,曾 用一 个十 分形 象而 准确 的 比喻对 “ 黄 色新 闻 ”加 以
3 、 促 进 了报 纸 的 大众 化
美国新闻自由观对中国传媒发展启示
美国新闻自由观对中国传媒发展的启示摘要:美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新闻史的典范,起家晚于欧洲一些国家,但随后的发展速度和观念却引领着世界新闻发展的方向。
而有一种观念始终贯穿在美国的新闻传播发展之中,那就是:新闻自由的观念。
中国的新闻事业正方兴未艾,那么如何在不断前行中把握方向,就要取经于欧美一些优秀的新闻理念,笔者在这里主要论述美国新闻自由观发展对中国传媒发展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言论自由人民权利出版自由一、美国新闻自由观溯源美国新闻传播史可以说是起源于殖民地时期,英国殖民者起初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对殖民地的言论控制非常严格,但这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报纸的出现,反而更刺激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为报纸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报纸自出现就体现了“自由”的思想倾向。
第一份报纸就体现了新闻言论自由1690年,美国的第一张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在波士顿诞生。
创办人本杰明·哈里斯原是英国的出版商,读者可以在传阅时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写上去。
这就是美国新闻自由观的萌芽。
第一次为新闻自由声讨18世纪30年代,有了“诽谤法”。
一旦被认为犯有煽情性的诽谤罪,就要被判处监禁。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曾格案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美国人民为了捍卫自由的新闻观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并且这一结果可能会影响到美洲大陆每一个生活在英国政府统治下的“自由人”。
这为美国以后的新闻自由思想奠定了深厚基础。
新闻自由观以法律形式得以肯定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同时也是美国第三任总统。
在独立战争后,捍卫《独立宣言》规定的人民民主权利,就出版自由与汉密尔顿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作为此次辩论的结果,1789年国会通过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新闻自由,使新闻自由的思想在人民和政府的心中扎下深根,强化了公民维护自身新闻自由的意识。
现当代美国新闻自由意识当今社会,美国的新闻传播业已经成为世界新闻传播的领军人物,其发展如此迅速、如此完备并非是偶然的,除去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这与对新闻的认识特别是对新闻自由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美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中国报业的启示——皮尤《2016新闻媒体状
2016.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2015年报业发展情况报告(一)发行量下降,数字化难补亏损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报业的发行量自2003年以来连续出现下滑趋势,在2015年,报纸发行量较2014年下降了6.7%。
虽然报刊的数字发行略有攀升,数字广告收入已经占报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平日发行量较2014年相比增加了2%,但仍难以弥补报业在印刷上面的亏损。
周日发行量下跌了4%,和平日发行量相比下降幅度较小,可以看出周日版报纸作为一周之内可读性最强的报纸,仍然是美国报业经营的重点,但也难以挽回销量下降的趋势。
发行量的下降直接导致广告收入下降,报业2015年的广告收入较2014年下降8%。
(二)受众转向移动终端受众数量的下降是造成报纸发行量下降的重要因素,2015年,美国报纸受众人数较2014年下降了7%,这是自2010年以来出现的最大降幅。
将报纸视为有价值信息来源的读者正在减少。
2016年1月,皮尤的调查发现,仅有5%的人认为在刚刚过去的总统选举报道中,纸媒提供的信息是“最有帮助的”。
用纸媒浏览新闻的受众比例也在持续减少,36%的美国成年人在过去的一周内是从报纸上了解到的竞选信息,与其他媒介相比这一比例最低。
机构最近还发现有20%的成年人经常从报纸上得到消息,这一人数比例也低于其他媒介。
然而,在2004年,报纸还是受众得知新闻的主要消息来源。
在2015年,报纸网站的受众继续转向移动设备。
皮尤调查机构分析了50家美国平均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的数据,在这50家报纸网站中,超过一半的独立访客与2014年相比有所增加。
在台式电脑上的独立访客数量下跌,但是平均访问时间,台式电脑读者要大于移动终端读者。
虽然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在增多,但是浏览每条信息的时间仍然是要少于在台式机上的浏览时间,PC终端仍然有强大的用户优势。
美国报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国的启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以纸媒为核心的报业集团生存艰难,为了维持生存,报业不仅仅是要在技术上引入新媒体等数字化内容,更需要在新闻生产模式和商业逻辑上有全新的变化。
美国黄色新闻的发展及对我国新闻业的启示
美国黄色新闻的发展及对我国新闻业的启示本文介绍了美国“黄色新闻”的由来,分析了“黄色新闻”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认为对黄色新闻不能一概抹杀,要吸取其积极一面的精华,抛弃糟粕,使我国报业在对黄色新闻的“扬弃”中健康成长:新闻媒体必须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新闻媒体要有明确的受众定位,确立核心受众群;新闻媒体要传播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承担社会责任;新闻媒体要提高自律意识,形成由行业自律解决问题的机制;新闻媒体要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改进新闻业务,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标签:美国;黄色新闻;积极意义;消极影响;启示一、黄色新闻的由来“黄色新闻”的概念首先出现在19世纪末期的美国新闻界,源于美国两位报业大亨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赫斯特的报业竞争。
当时美国最为畅销的报纸是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的星期刊《星期日世界报》(Sunday World),《星期日世界报》走俏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那个颇受欢迎的彩色连环漫画专栏——《霍根小巷》。
《霍根小巷》讲的是一群小孩子的滑稽故事,其中主人翁是个顽皮的小孩,叫黄孩子(Yellow Kid),因为他总穿着一件黄色睡衣,再加上《霍根小巷》妙趣横生,拥有大批读者,黄孩子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为了与《纽约世界报》竞争,赫斯特私下高价买了《纽约世界报》星刊的员工,包括连环漫画的黄孩子的作者奥特考尔特,面对赫斯特的这一行为,普利策在法院控告《纽约日报》,并重新雇佣一名画家继续主持《星期日世界报》的黄孩子专栏,为了争夺读者,两家报纸都以黄孩子为旗号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竞赛,一时间“黄孩子”的画报似乎铺天盖地,把纽约闹得乌烟瘴气,结果产生了“黄色新闻”的名词。
而“黄色新闻”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出现是在美国学者德洛斯·威尔克斯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将《纽约新闻报》与当时较为保守的The New York Evening Post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了“黄色新闻”的概念。
看黄色新闻特点对都市报纸的影响
看黄色新闻特点对都市报纸的影响[摘要]大众化报刊是市民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其中很多都充斥着黄色新闻的特征,笔者通过对这些报纸的阅读研究,希望能够从黄色新闻的特点出发,找到二者的关联,黄色新闻对于都市报纸的影响以及具体到武汉的都市报纸呈现这样状态的原因。
[关键词]黄色新闻;影响;市民化;世俗化黄色新闻是指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
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
黄色新闻首先出现于美国,然后蔓延欧洲、亚洲的其它国家。
在19世纪20世纪初其影响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而成了一个世界现象。
黄色新闻的出现给社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父子认为,在获得了受众的认同的同时,却阻碍了不同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
不仅起不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反而为罪恶和暴力开脱。
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背离了近代报业传统,使新闻更多的成为了市民化的谈资和消遣,失去了其很重要的上传下达和重要信息的传播,煽情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使市民失去了对一些事实的基本判断。
转移了人民对于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的斗志,等等。
那么黄色新闻有什么具体的特征呢?首先,使用煽动性大标题,红色或者黑色特大号字,醒目的摆在报纸的重要版面位置,充满刺激,渲染或者夸大不重要的新闻,版面充满了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其次,制造新闻事件,闭门造车,冒充科学,奢谈学术,违背基本的新闻真实性原则。
再次,虚伪的同情被压迫者或者受害者,被剥削者,竞争失败者。
发起运动,宣称做大多数人的代言人.还有,黄色报刊滥用新闻照片,为了煽情不惜伪造和剽窃照片。
最后,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刺激的文字,现在引申和发展为刊登情感故事,爱情宣言等杂志类文字或称不上新闻的文字,以增加销量,吸引读者。
我国的都市类报纸兴起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新闻界的逐渐开放和与世界融合。
美国黄色新闻浪潮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积极借鉴作用
美国黄色新闻浪潮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积极借鉴作用黄色新闻,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
它是报纸主编为取悦读者而将煽情主义与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和照片以及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进行的一种新闻编辑报道手法。
后人对其负面影响诟病较多,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黄色新闻浪潮也有其积极的影响,对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首先,从美国黄色新闻浪潮产生的背景来看,媒介自由主义理论的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介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在涉及观念、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虽然绝对的媒介自由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但反观眼下桎梏重重的中国新闻界,这样的自由仍然是令人向往的。
中国的政权制度导致了媒介无法获得绝对的自由,甚至只能在重重黑幕下苟且偷生,与美国相比,中国媒体有太多的话不能说,太多的事件不能曝光,这虽然使得中国不会产生像美国一样的黄色新闻浪潮,但也同样使民众生活在了蒙昧之中。
因为我们得出结论,媒介需要自由,但这种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即要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之下,为此,我们需要完善相关立法,用法律保护自由,同时媒体人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遵守职业道德。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美国黄色新闻也富有社会正义的一面。
19世纪80年代,美国迅速工业化,社会变动剧烈,而在自由竞争中劳动者遭到无情的压榨,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尤其是社会丑闻层出不穷。
但当时的主流报纸全部传达富人的声音,穷人根本没有说话的地力。
于是,普利策决定给穷人一席之地。
解读“黄色新闻”在中国新闻界的发展
解读“黄色新闻”在中国新闻界的发展○富全英(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黄色新闻”是美国新闻界在19世纪末出现的一股新闻思潮,虽然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对目前“黄色新闻”在我国新闻界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解读。
[关键词] 美国新闻; 黄色新闻; 中国新闻; 发展阶段[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7-0070-02 最近几年,在我国新闻的报道中“黄色新闻”随处可见,我们无论是打开报纸、杂志还是上网看新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字的标题,或是大幅的新闻图片。
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新闻发展趋势正在走向类似于美国19世纪末的“黄色新闻”时期。
面对眼前的这种“黄色”形势,一些人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担忧,害怕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会像当年的普利策或赫斯特一样为了商业利益而专门刊登一些骇人听闻、虚假的消息,犯罪、凶杀、色情的新闻,以及大幅血腥暴力的图片。
面对以上的担心,笔者认为有些人过于杞人忧天,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此类问题。
与之相反,笔者则认为“黄色新闻”的发展表明我国社会的一种进步,甚至可以说是自由民主的进步。
一、“黄色新闻”的起源“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是19世纪末美国新闻界出现的一股新闻思潮。
它是大众化报纸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迎合社会底层读者的情趣,专门刊登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的新闻和漫画,并以极度夸张及捏造之势来渲染新闻事件已达到耸人听闻、扩大销售量的一种新闻样式。
[1]其中最典型的是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创办的《纽约新闻报》与约瑟夫·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
到1900年,美国的“黄色新闻”浪潮达到顶峰。
据统计,当时美国三分之一的都市报刊都是黄色报纸。
[2]“黄色新闻”并不是指我们国家通常所指的“色情”新闻,它是1895年,威廉·赫斯特收购《纽约新闻报》后与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展开竞争。
从“黄色新闻”事件看报刊媒介的传播偏向
“黄色新闻”是一种以轰动性、刺激性和趣味性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模式及其风格,主要指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进行报道,运用暴力、犯罪等刺激性内容引发受众围观效应,进而达到扩大报刊销量的目的。
[1]在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黄色新闻”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报道风格和方式,这种模式对于当下新闻报道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一、报刊媒介的传播偏向理论著名的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哈罗德?伊尼斯(H a r o l dI n n i s )最早在他的专著《传播的偏向》中正式提出了“传播的偏向”概念,“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特征可能是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它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
”[2]这表明,媒介的传播都有着特定的偏向,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对知识在时间上或空间中的传播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社会文化、生产关系、政治体制等产生重要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竹签书籍就是时间偏向的媒介,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保存下来,但是不利于大范围普及和扩散,这就有利于专制统治的稳定;而现代的印刷机则是空间偏向的媒介,印刷机的出现使得易于流转的纸张实现大规模生产,使得知识快速普及,政治权威淡化,市民社会完善。
按照伊尼斯的理论,报刊媒介作为一种印刷媒介,具有空间偏向,可以快速普及传播,将新闻和信息传递给大众,促进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消解政治权威。
由此可见,“媒介偏向论”不仅指向时间和空间的向度,而且指向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向度,报刊媒介也在空间偏向的基础上具备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和向度的含义。
[3]顾名思义,经济偏向就是传播偏向在经济方面的一个向度,政治偏向是传播偏向在政治方面的一个向度,文化偏向是传播偏向在文化方面的一个向度。
二、从“黄色新闻”事件看报刊媒介的传播偏向在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上,“黄色新闻”事件的诞生、高潮、衰落反映了彼时报刊媒介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倾向或影响,体现了媒介传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偏向。
解读“黄色新闻”在中国新闻界的发展
解读“黄色新闻”在中国新闻界的发展作者:富全英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7期富全英(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黄色新闻”是美国新闻界在19世纪末出现的一股新闻思潮,虽然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对目前“黄色新闻”在我国新闻界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解读。
[关键词]美国新闻;黄色新闻;中国新闻;发展阶段[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7-0070-02最近几年,在我国新闻的报道中“黄色新闻”随处可见,我们无论是打开报纸、杂志还是上网看新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字的标题,或是大幅的新闻图片。
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新闻发展趋势正在走向类似于美国19世纪末的“黄色新闻”时期。
面对眼前的这种“黄色”形势,一些人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担忧,害怕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会像当年的普利策或赫斯特一样为了商业利益而专门刊登一些骇人听闻、虚假的消息,犯罪、凶杀、色情的新闻,以及大幅血腥暴力的图片。
面对以上的担心,笔者认为有些人过于杞人忧天,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此类问题。
与之相反,笔者则认为“黄色新闻”的发展表明我国社会的一种进步,甚至可以说是自由民主的进步。
一、“黄色新闻”的起源“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是19世纪末美国新闻界出现的一股新闻思潮。
它是大众化报纸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迎合社会底层读者的情趣,专门刊登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的新闻和漫画,并以极度夸张及捏造之势来渲染新闻事件已达到耸人听闻、扩大销售量的一种新闻样式。
[1]其中最典型的是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创办的《纽约新闻报》与约瑟夫·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
到1900年,美国的“黄色新闻”浪潮达到顶峰。
据统计,当时美国三分之一的都市报刊都是黄色报纸。
以_黄色新闻_为鉴看我国报纸新闻娱乐化倾向_毛泓
NEWS WORLD2011年第1期风靡19世纪的新闻风潮“黄色新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面。
近年来,我国报纸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不断加剧,已经走到了“黄色新闻”的边缘。
但“黄色新闻”在美国社会逐渐衰落,存在时间并不长久,风格庄重的大报仍然是社会主流。
以史为鉴,规避错误,对于新闻娱乐化倾向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经验教训以促进我国都市报的健康发展和报业的良性竞争。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但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却有着大致相同的认识:内容上充斥着“星、腥、性”,即报道一味追求明星八卦、血腥暴力、低俗色情等具有煽情刺激性的内容;写作方式上强调报道事件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将“硬”新闻“软化”,甚至不惜将新闻报道“小说化”;表现形式上一味强调新闻标题的煽情性,甚至出现题文不符的恶劣行为。
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 )是美国报业史上极不光彩但又非常重要的时期,源于19世纪中期,美国蓍名的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以及他们的《新闻报》和《世界报》之间的恶性竞争。
所谓“黄色新闻”是指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等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
①其主要的特征有:内容肤浅,色情暴力等内容充斥版面;报道大量耸人听闻的事件,甚至闭门造车捏造新闻;对不甚重要的内容进行大肆渲染,使用煽动性大标题;大量使用非真实的图片和连环画;标榜同情弱者,煽动社会情绪等等。
对比二者,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新闻娱乐化倾向和“黄色新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那么,二者产生的社会背景有无相似之处呢?这是否预示着它们会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呢?下面笔者就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背景原因对新闻娱乐化和“黄色新闻”进行比较。
一、经济背景比较“黄色新闻”之所以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支持。
它是报纸商业化、市场化的产物。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为廉价报刊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形成,则是引发廉价报刊“新闻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黄色新闻”兴衰对我国报业的启示
作者:姜文姬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0期
摘要:本文对19世纪末美国大众报刊时代出现的“黄色新闻”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美国黄色新闻兴盛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都市报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大众报纸黄色新闻都市报
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期美国新闻界出现的一股新闻思潮,它是大众化报纸为了适应激烈市场竞争而迎合社会低层读者的情趣,专门刊登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的新闻和漫面,并以极度夸张及捏造之势来渲染新闻事件,以达到耸人听闻、扩大销售数量的一种新闻样式。
美国新闻学者埃默里评价,这种新闻是专门为了取悦读者的“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
美国的黄色新闻浪潮,到1900年达到顶峰。
据统计,当时美国三分之一的大都市报刊都是黄色报纸。
而其中最典型的、最著名的黄色报纸是约瑟夫·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和威廉·郝斯特创办的《纽约新闻报》。
两家报纸掀起的黄色新闻浪潮不仅席卷美国,而且蔓延世界,法国、英国、日本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黄色新闻。
时至今日。
黄色新闻浪潮虽已潮平浪静,但其余波仍然荡漾。
一、美国黄色新闻兴盛的原因
探讨美国黄色新闻的兴盛,不能只谈论报业自身的演进规律,还要结合美国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的原因。
首先。
西方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为黄色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1789年,美国颁布《人权法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美国公民的言论与新闻出版自由。
在这一大法庇护下,美国新闻传播领域诞生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思想日渐成为美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思想指南和法律规范。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即要求不受任何约束的采访权、报道权和发表权,这一理论思想为美国的黄色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其次,资本主义自由化市场竞争推动了美同新闻业走向恶性竞争。
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商品化现象严重泛滥,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商品,新闻当然也不例外。
同别种商品一样,谁家报纸能生产出最适合大多数人阅读需求的新闻,谁就能获取高额利润。
于是。
报纸开始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战争、死亡等新闻,以迎合美国社会广大下层民众的阅读口味。
再者,美国初等教育的普及为黄色新闻提供了读者群体。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大力普及国民教育,中小学教育及高等教育开始获得显著发展。
在人口集中的众多美国城市中,即使穷苦的下层人民与外来移民都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档次的初级教育。
据记载,到1900年,普通美国人一生中平均受教育已达5年。
这些刚刚能够识文断字的大量美国社会下层民众就成了城市低俗新闻刊物的主要读者群体。
再加上19世纪末,排铸机、速印技术、铸版术、彩色印刷、电动铸字机、照相排版术等陆续发明并应用,使报纸在制作印刷及排版技术方面也发生了一次变革,从而为黄色新闻的采集传递提供了技术保障。
新闻编辑业务方面的改进。
一是注重刊登通俗的社会新闻。
19世纪下半叶,在工业革命影响下,美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消费、消遣、娱乐、休闲等越来越成为美国城市家庭生活的一种模式。
一天劳累后的读者吃完并不丰盛的晚餐,抽着烟斗,坐在安乐椅中,一份报纸在手,轻松娱乐一下。
已成为美国城市小家庭的一个普遍生活场景。
在潜在的读者市场及金钱魔力的驱使下,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被富有进取心的美国报人打开了。
在那个时代最合大多数美国读者口味的是那些内容粗俗、满足猎奇心理的社会新闻,尤其以色情、凶杀、暴力、战争、灾祸、逸闻趣事等新闻为甚。
当时纽约著名的两家大报《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便争相依靠刊登大量的两性、犯罪、殴斗、灾祸、凶杀、暴力等新闻来吸引广大读者,为此,两家报纸不仅赚取了高额的利润,而且在19世纪末,发行量都突破了百万份大关。
二是广泛运用各类新闻图片。
继摄影术发明后的半个世纪,1886年,美国人夫斯又发明了新的照相制版技术。
利用这项新发明,印刷工人可以把图片直接复制在专用轮转印刷机的滚筒上印刷。
这一技术推广应用后,纽约各报开始大量刊登各种图片,如政治漫画、犯罪新闻现场图解、火灾及灾难的素描、人物画像及种种捕图等。
由于丰富多彩的插图照片容易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效果,特别适合那个时代美国移民粗俗的精神状态和猎奇的欣赏趣味。
于是,纽约各报除了在文字内容上竞相追求轰动性和刺激性外,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一家比一家多。
一张比一张醒目刺激。
二、美国黄色新闻存在的问题
关于黄色新闻的评价,美国新闻学者埃默里说:“黄色新闻从最坏情况来讲,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它不仅没起到社会领袖的作用,反而为犯罪和暴行开脱。
”因为黄色新闻在报道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新闻。
为了吸引读者,扩大报纸销售量,19世纪末期,美同大众报纸十分注重运用强烈刺激感官的浅层次手法,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战争、犯罪和天灾人祸等新闻,为此,报纸的版面常常充斥着照片、犯罪、死亡、女人等话题。
如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后,第一天出刊的头版新闻就是:“暴风雨过后死人无数”、“是新娘但不是妻子”、“华尔街的恐怖”、“血的洗礼”等。
为此《纽约世界报》的头版曾有“血腥的头版”之称。
而美国“黄色新闻大王”威廉·郝斯特则自诩他的记者侦探队可同任何城市的刑警队媲美,其追求耸人听闻的程度正如他向全体员工宣告的那样:“他要让世界为之发惊、发愕、发呆,要让读者看过新闻后,能够发出‘哎呀’一声尖叫。
”正是在这样的新闻理念指引下,最终触发了美国黄色新闻的狂潮恶浪,即郝斯特利用报纸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挑起了1898年美西战争的事端。
而郝斯特的那封著名回电:“哈瓦纳。
雷明顿,请留在古巴。
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
”则作为黄色新闻的罪证流传至今。
关于这场战争。
美国新闻学者埃默里评价说,美国战争期间狂热的社会舆论与战争心态,是由《纽约新闻报》、《纽约世界报》、《纽约先驱报》等报刊的报道及社论一手造成的。
滥用新闻图片。
19世纪,摄影术和图片制版及印刷技术先后问世,这既促成了美国报业的大发展。
也为美国黄色报纸滥用新闻图片提供了技术条件。
普利策和郝斯特在各自创办的报纸上,一方面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来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另一方面大量刊登大幅的犯罪、色情照片及灾难新闻素描等。
如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为招揽读者就常常在报纸的头版刊登跳呼啦圈的舞女:而郝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则常常刊登犯罪新闻图解,如:在一期报纸的头版刊登一名女囚坐在电椅上被处死的瞬间惊耸照片及一起谋杀碎尸案中用来包裹尸体碎块的油布照片。
在此风气影响下,美国其他报纸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黄色新闻的污染,如创刊于1924年的《纽约镜报》竟然把“报纸销量建筑在女人的大腿上”视为报纸的获胜法宝。
三、对当代中国大众报业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