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借壳上市案例汇总及方案分析

合集下载

借壳st 案例

借壳st 案例

借壳st 案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借壳 ST 的定义与概念2.借壳 ST 的优势与风险3.借壳 ST 的案例分析4.我国对借壳 ST 的监管政策5.借壳 ST 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借壳 ST 的定义与概念借壳 ST,即借壳上市,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取得已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过程。

其中,ST 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特殊处理股票,通常是因为公司业绩不佳、财务状况较差等原因导致的。

借壳 ST 就是将优良资产注入到这些特殊处理的股票中,使其恢复上市地位,进而实现间接上市。

二、借壳 ST 的优势与风险1.优势(1)缩短上市时间:相较于传统的 IPO(首次公开募股)过程,借壳 ST 可以更快地实现上市,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

(2)降低上市成本:借壳 ST 的过程中,企业无需承担高额的发行费用,可以降低上市成本。

(3)提高企业知名度:通过借壳 ST 上市,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声誉,有利于未来发展。

2.风险(1)法律风险:借壳 ST 涉及资产重组、股权收购等环节,若相关手续不完善,可能触及法律风险。

(2)市场风险:借壳 ST 后的公司,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股价波动,影响投资者信心。

(3)整合风险:借壳 ST 过程中,企业需要对被收购公司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困难和问题。

三、借壳 ST 的案例分析案例:某公司通过借壳 ST 的方式,成功上市。

该公司先收购了一家ST 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将自身优质资产注入到这家公司中。

经过一系列重组和改革,这家 ST 公司最终恢复了上市地位,实现了间接上市。

四、我国对借壳 ST 的监管政策我国对借壳 ST 的监管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披露:要求借壳 ST 公司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

(2)审核把关:对借壳 ST 的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重组过程合规合法。

(3)监管处罚:对借壳 ST 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和处罚。

借壳上市案例

借壳上市案例

借壳上市:并购上市公司的八种基本手法及经典案例剖析所谓借壳上市,系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其他合法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将原上市公司资产、业务进行必要处置或剥离后,再将自己所属业务“装进”已上市公司并成为其主营业务,从而实现未上市资产和业务间接上市的行为。

本章着重结合并购实践,探讨获取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8种具体方式。

一、协议收购:金融街集团(000402)是怎样上市的?协议收购,指收购方与上市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的股权转让行为。

协议收购是我国股权分置条件下特有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收购方式。

1、借壳背景北京金融街集团(以下简称“金融界集团”)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的以资本运营和资产管理为主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金融街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在当时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公司IPO有诸多困难。

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000402,以下简称“重庆华亚”)成立于1996年6月18日,主页为纸包装制品、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的生产和销售,其控股股东为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包装集团。

2、运作过程为利用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实现公司快速发展,1999年12月27日,华西包装集团与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15万股(占总股本的61.88%)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

2000年7月31日,重庆华亚更名为“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融街控股”)。

之后,金融街控股将所有的全部资产及负债(连同人员)整体置出给金融街集团,再由华西包装集团购回;金融街集团将房地产类资产及所对应的负债置入公司,置入净资产大于置出净资产的部分作为金融街控股对金融街集团的负债,由金融街控股无偿使用3年。

2001年4月,金融街控股注册地由重庆迁至北京。

至此,金融街集团实现借净壳上市。

2002年8月,公司公开增发融资4.006亿元;2004年12月公开增发融资6.68亿元,2006年12月27日定向增发融资11.81亿元,累计融资22.469亿元。

360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分析

360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分析

360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分析
360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是指由互联网安全公司360与江南嘉捷达成合并协议,通过借壳江南嘉捷上市的方式实现上市。

该案例不仅是A股市场新三板和主板的交流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也为借壳上市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该案例的成功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再次,针对合并后公司的运营问题,360将以技术为核心,发挥自身的互联网安全技术和江南嘉捷的产业资源优势,加强研发和创新,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为股东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回报。

总之,360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具有很强的市场示范意义和经验借鉴意义。

对于尚未上市的初创企业来说,可以借鉴该案例的合作方式,更快更省力地实现上市,同时也可以借助其他上市公司的平台和资源加速自身的发展。

对于整个 A股市场,通过新三板和主板的交流合作,更可以实现各市场之间的融合与协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

顺丰借壳上市案例

顺丰借壳上市案例

顺丰借壳上市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顺丰速运是中国领先的物流企业,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广东深圳。

多年来,顺丰速运凭借其高效、安全的物流服务,迅速发展壮大,并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然而,随着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顺丰速运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资金需求、市场扩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顺丰速运选择了借壳上市的方式。

2. 案例过程2.1 借壳上市的背景借壳上市是指一家未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上市公司的股权,并以此作为上市的途径。

对于顺丰速运来说,借壳上市可以带来以下几个好处:•资金优势:借壳上市可以获得上市公司的资金支持,为顺丰速运的市场扩张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品牌价值:借壳上市可以借助上市公司的品牌价值,提升顺丰速运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资本市场资源:借壳上市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资源支持,包括投资者、股权融资等,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2 借壳上市的选择顺丰速运在选择借壳上市时,需要考虑上市公司的条件和适合的合作对象。

经过调研和分析,顺丰速运选择了XX公司作为借壳上市的合作对象。

XX公司是一家在上市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主要经营XX业务,与顺丰速运的业务有较好的互补性。

2.3 借壳上市的协商与谈判顺丰速运与XX公司进行了多轮的协商与谈判,就借壳上市的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双方就合作方式、股权转让、资金筹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2.4 借壳上市的审批与监管借壳上市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监管。

顺丰速运提交了上市申请,并按照相关规定提供了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查和核实,相关部门最终批准了顺丰速运借壳上市的申请。

2.5 借壳上市的公告与交易借壳上市需要进行公告和交易程序。

顺丰速运发布了借壳上市的公告,并将相关信息披露给投资者和市场。

同时,顺丰速运与XX公司进行了股权交易,完成了借壳上市的程序。

3. 案例结果顺丰速运通过借壳上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结果:•资金支持:借壳上市为顺丰速运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企业的市场扩张和业务发展。

借壳法律案例分析报告(3篇)

借壳法律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借壳上市,又称资产置换,是指一家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置换其他公司的主要资产,从而实现资产重组,以获取其他公司的经营控制权。

这一行为在资本市场中较为常见,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法律风险。

本报告将以一起典型的借壳上市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借壳上市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二、案例背景(案例名称:XX上市公司借壳XX公司上市案)XX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成立于20XX年,主要从事XX行业的生产经营。

由于公司经营不善,股价长期低迷。

为扭转局面,上市公司决定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注入优质资产,提升公司价值。

XX公司(以下简称“壳公司”)成立于20XX年,主要从事XX行业的生产经营。

壳公司财务状况良好,但规模较小,市场知名度不高。

壳公司股东同意将其公司整体出售给上市公司,以实现借壳上市。

三、案例分析(一)借壳上市的法律程序1. 尽职调查:上市公司在决定借壳前,应对壳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合规性等进行全面调查,确保壳公司不存在重大法律瑕疵。

2. 签订协议:上市公司与壳公司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股权转让的具体条款。

3. 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上市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借壳上市的相关事项。

4. 证监会审核:上市公司向证监会提交借壳上市的申请材料,证监会进行审核。

5. 公告与实施:证监会审核通过后,上市公司发布借壳上市的相关公告,并实施借壳上市。

(二)借壳上市的法律问题1. 合规性问题:借壳上市涉及多项法律、行政法规的合规性要求,如公司法、证券法、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等。

上市公司在借壳上市过程中,应确保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合规性。

2. 信息披露问题:上市公司在借壳上市过程中,应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如信息披露不充分,可能构成虚假陈述,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利益冲突问题:借壳上市过程中,可能存在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壳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为避免利益冲突,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

借壳上市的案例

借壳上市的案例

借壳上市的案例
盈科数码动力1999年4月,李泽楷旗下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盈科拓展把旗下资产包括数码港发展权注入上市公司得信佳,得到大约6成股权,在消息刺激下,得信佳的股价由不足0.1港元升至个位数字,上升数十倍。

其后得信佳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

盈科大衍地产2004年5月,电讯盈科分拆旗下地产业务,包括贝沙湾、北京盈科中心、电讯盈科中心、其它投资物业和相关物业及设施管理公司,注入上市公司东方燃气,并把东方燃气改名为盈科大衍地产,并透过配股减持盈大地产的股份,套现大约3亿港元。

强生集团强生集团借子壳。

强生集团由上海出租汽车公司改制而成,拥有较大的优质资产和投资项目。

近年来,强生集团充分利用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东强生的壳资源,通过三次配股集资,先后将集团下属的第二和第五分公司注入到浦东强生之中,从而完成厂集团借壳上市的目的。

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分析

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分析

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分析三六零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互联网和网络安全公司,总部位于北京。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三六零科技成为了中国网络安全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2015年7月29日,三六零科技宣布以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江南嘉捷,意图借此完成借壳上市。

一、江南嘉捷公司简介江南嘉捷是一家成立于1996年的企业,总部位于南京。

江南嘉捷主要业务为汽车电子电器装配,2014年的营业收入为19.97亿元,净利润为0.92亿元。

江南嘉捷的主要客户包括宝马、通用、福特、PSA等国际汽车品牌,同时也为国内知名汽车企业提供装配和改装服务。

江南嘉捷自身并未从事互联网和网络安全业务,从这一点看,三六零科技选择江南嘉捷作为借壳上市的标的公司,其实是颇有一些让人意外的。

二、借壳上市的意义借壳上市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取代原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在不需要经历IPO流程的情况下,获得上市的资格。

借壳上市相比传统的IPO,有以下几个优点。

1.时间短、成本低IPO流程较为繁琐,需要多轮审核,其间还要按照规定及时披露信息等,耗费时间和物力较多。

而借壳上市可以通过收购已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在不经过IPO的情况下,实现上市融资,且时间相对较短,成本也相对较低。

2.增加公司市值IPO对于公司的市值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通过借壳上市,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原有的好的市场评价,使得借壳企业的市值迅速提升。

3.增加公司信誉度借壳上市的企业取得上市资格,表明其经营业绩得到了股东及证券市场的认可,有利于增加公司的信誉度,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吸引力。

三、三六零选择借壳江南嘉捷的原因1.三六零科技在选定借壳标的时,考虑了自身与江南嘉捷在行业和业务上的相互补充和匹配。

三六零科技的核心业务是网络安全,而江南嘉捷则是售后服务,这两家公司所涉及的领域有显著差异,但却有相互补充的意义。

2.三六零科技在研究过江南嘉捷公司财务报告后,认为其公司总资产规模、业务范围、能力和质量远远超过了许多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和生产力。

中信集团香港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中信集团香港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中信集团香港借壳上市案例分析2021年8月25日晚间,中信泰富宣布已经完成对母企中信股份的收购,8月27日起将更名为“中国中信股份(CITIC LIMITED)〞,9月1日起“新中信〞〔指完本钱次借壳上市后的中信泰富〕开始交易。

至此,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团中集团信完成在港整体上市,新中信此前共引入国内及海外共27家投资者,总认购金额532.7亿港元。

同时,中信泰富宣布,在获得所有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後,公司已完成对中信股份100%股权的收购。

今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启动以现金及配售新股(代价股份)形式收购其控股股东中信股份100%股权的进程。

“新中信〞包含中国内地最大综合性企业中信集团绝大局部净资产,股东权益高达2250亿元人民币。

“新中信〞即中信股份将取代中信泰富,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公司。

中信股份所覆盖的行业和领域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开展高度契合,包括金融业、房地产及根底设施业、工程承包业、资源能源业、制造业等行业。

1、交易结构概况图1 交易前后公司变化情况资料来源:依据公司公报作整理,更详细的变动情况见附录1注*:剩余0.23%的股份由Dunearn Investments (Mauritius) Pte Ltd 持有。

淡马锡持有中信资源控股11.46%的股份呢。

中信有限本次交易后成为中信泰富的全资附属公司,淡马锡成为关联人士,因此Dunearn Investments〔淡马锡的全资附属公司〕所持股份将不计入公众持股量。

本次交易中在中信集团在香港上市的控股子公司中信泰富通过配股增发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通过“股份+现金〞的方式收购母公司中信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信股份所持有的中信集团资产,实现中信集团在香港的整体上市,交易完成后,保持了中信集团注册地在大陆,而业务实体局部新中信注入中信泰富。

2、引入战略投资者本次交易中所引入的27家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属于公众持股局部,配股价13.48港元,共计3,952,114,000股,资金总额532.74亿港币,资金净额530.42亿港币,约占新中信总股份的15.87%。

借壳法律案例讲解(3篇)

借壳法律案例讲解(3篇)
(3)信息披露风险:借壳上市过程中,若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可能导致投资者权益受损。
(4)监管风险:借壳上市过程中,若监管机构发现违规行为,可能导致借壳上市被撤销。
在本案例中,A公司和B公司在借壳上市过程中,积极应对法律风险,确保了借壳上市的顺利进行。
四、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A公司通过借壳上市,实现了公司的转型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第3篇
一、引言
借壳上市,是指一家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一家非上市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资产,实现非上市公司借壳上市的一种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借壳上市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上市途径。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对借壳上市的法律问题进行讲解。
二、案例背景
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由于公司经营不善,业绩持续下滑,股票价格低迷。2010年,A公司决定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实现公司的转型发展。
(2)主营业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B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借壳上市的法律效果
借壳上市后,A公司成功实现了转型发展,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同时,B公司也通过借壳上市,实现了资本的增值和市场的拓展。
五、结论
借壳上市是一种常见的上市途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在借壳上市过程中,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借壳上市的顺利进行。本文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对借壳上市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讲解,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B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非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环保产业。B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受限于资金和上市条件,未能实现上市。2010年,B公司与A公司达成借壳上市协议,B公司成为A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三、借壳上市的法律问题

券商借壳上市的概念、政策及案例分析

券商借壳上市的概念、政策及案例分析
上述计算方法可有效防止化整为零规避监管,保障拟注入资产符合完整性、合规性和独 立性的要求。
规范借壳上市的法律法规
公司拟进行借壳上市,公司需了解及参考的主要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基础法规 相关规定
1、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2、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强化市场化收购 3、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借壳上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再融资
本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首次明确界定了借壳上市的定义:
借壳上市或借壳重组是指《重组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即:自控制权发生 变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购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前一个会 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100%以上的重大资产重组。
执行累计首次原则,即按照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在重大资 产重组中累计向收购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含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同时,上市公司 向收购人购买资产的交易行为),占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 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累计首次达到100%以上的原则。 执行预期合并原则,即收购人申报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时,如存在同业竞争和非正 常关联交易,则对于收购人解决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问题所制定的承诺方案,涉及 未来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也将合并计算。
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
发行价格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涉及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其发行股份价格 由相关各方协商确定后,提交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决议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
权的2/3以上通过,且经出席会议的社会公众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关联股东
应当回避表决。
资产交易定价以资产评估结果为依据的,上市公司应当聘请具有相关证券业务资格的
审核要点

反向收购会计方法选择-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

反向收购会计方法选择-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反向收购会计方法选择——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2007年6月8日,都市农商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都市股份”)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证券”)正式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

这是我国证券市场首例证券公司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案例,因此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会计界的广泛关注。

笔者在此对此案例从会计处理选择的合理性、企业合并的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一、案例简介2006年12月28日,都市股份与海通证券签署了吸收合并协议书,都市股份拟通过换股方式合并海通证券,具体方案为:都市股份向其母公司光明集团转让全部资产及负债的同时,换股合并海通证券,换股比例的确定以双方市场化估值为基础。

海通证券的换股价格以财务顾问报告确认的合理估值为基准,确定为每股人民币2.01元;都市股份的换股价格以2006年10月13日的收盘价为基准,确定为每股人民币5.80元,由此确定海通证券与都市股份的换股比例为1:0.347,即每1股海通证券股份换0.347股都市股份。

海通证券在本次合并前的股份总数为8,734 ,438 ,870股,换为都市股份3,031, 000 ,000股。

本次合并完成后,都市股份的股份总数增加至3, 389, 272 ,910股。

海通证券自合并基准日(2006年9月30日)起至吸收合并协议书及其附件生效日止,期间形成的损益,扣除海通证券为实施合并所应承担的税费及其他成本开支、费用外,均由都市股份及存续公司享有或承担。

都市股份自合并基准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止,期间实现的税后利润,在扣除向其母公司光明集团出售转让资产所实现的税后利润及按章程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的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由都市股份公司原股东(不包括海通证券股东)享有。

都市股份于2007年1月1日起至本次合并协议生效之日止,期间实现的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由合并后的公司及其存续公司全体股东(包括海通证券股东)享有。

借壳法律案例解析(3篇)

借壳法律案例解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借壳上市,作为一种独特的上市方式,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指的是一家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取得另一家非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将非上市公司的资产、业务、人员等注入上市公司,实现非上市公司间接上市的过程。

本文将以XX公司借壳XX集团为例,对借壳上市的法律问题进行解析。

二、案例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XX 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领域的知名企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XX公司一直未能实现上市。

XX集团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家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XX集团曾尝试过多次上市,但均未成功。

2010年,XX集团决定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实现资本市场的突破。

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XX集团与XX公司达成协议,XX集团将旗下优质资产注入XX公司,XX 公司成为XX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实现了借壳上市。

三、借壳上市的法律问题1. 收购与控股在借壳上市过程中,XX集团通过收购XX公司的股份,取得了对其的控制权。

这一过程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收购程序合法性:XX集团在收购过程中,应遵循《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收购程序的合法性。

(2)信息披露义务:XX集团在收购过程中,应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

(3)反垄断审查:由于XX集团和XX公司在相关领域存在业务竞争,因此在收购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反垄断审查。

2. 资产注入在借壳上市过程中,XX集团将旗下优质资产注入XX公司。

这一过程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资产评估:XX集团在注入资产前,应对资产进行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允性。

(2)资产过户:XX集团将资产注入XX公司后,应办理资产过户手续,确保资产权的转移。

(3)税收问题:在资产注入过程中,可能涉及税收问题,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3. 股权激励为了激励员工,XX集团在借壳上市过程中,对部分员工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

借壳法律案例解析分析(3篇)

借壳法律案例解析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借壳上市,作为一种资本市场中的特殊现象,是指一家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将非上市公司的资产、业务或股权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从而实现非上市公司间接上市的过程。

借壳上市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和潜在的法律风险,因此,对其进行法律案例解析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借壳上市案例为切入点,从法律角度对借壳上市的过程、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借壳上市活动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本案涉及两家上市公司:甲公司和乙公司。

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乙公司是一家非上市房地产企业。

由于甲公司经营不善,股价长期低迷,市场竞争力下降。

而乙公司业务发展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为了实现乙公司上市,甲公司和乙公司达成借壳上市协议。

三、借壳上市过程1. 股权转让:乙公司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将大部分股权转让给甲公司,使甲公司成为乙公司的控股股东。

2. 资产重组:甲公司将乙公司的资产、业务或股权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实现乙公司业务在甲公司上市平台的运营。

3. 变更公司章程:甲公司根据借壳上市的需要,修改公司章程,明确乙公司业务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等事项。

4. 信息披露:甲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借壳上市的相关信息。

5. 监管部门审批:甲公司向监管部门提交借壳上市申请,经监管部门审批后,借壳上市活动正式实施。

四、法律风险分析1. 信息披露风险:借壳上市过程中,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不及时或误导性陈述,可能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引发诉讼风险。

2. 股权转让风险: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股东权益的风险。

3. 资产重组风险: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资产评估不公、关联交易等问题,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利益受损。

4. 监管部门审批风险:借壳上市申请未获监管部门批准,可能导致借壳上市活动无法实施。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甲公司和乙公司在借壳上市过程中,存在以下法律风险:1. 信息披露风险:甲公司在借壳上市过程中,未充分披露乙公司相关业务的风险,导致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存在信息不对称。

顺丰速运借壳“鼎泰新材”上市的案例分析

顺丰速运借壳“鼎泰新材”上市的案例分析

顺丰速运借壳“鼎泰新材”上市案例分析摘要电子商务的兴起,我国快递行业高速发展。

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快递下乡”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快递业的业务将在农村市场、海外市场以及更多地区得到拓展。

国家政策的支持促进了快递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快递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快递业纷纷开始寻求上市之路,希望通过上市进行融资以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有IPO上市和借壳上市两种上市方式,由于IPO上市门槛过高,门槛较低的借壳上市就成为了很多企业完成上市的首选之路。

借壳上市相比较IPO上市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何选择壳资源、确定借壳上市的方案等等都是成功上市的关键。

作为中国快递行业品牌力最强的顺丰速递公司,一直以标准化、高时效、高质量服务于客户,由于“四通一达”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价格优势对市场份额的蚕食,以及国际快递巨头实时跟踪、强大品牌、国际市场份额稳定等优势,顺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17年2月23日,顺丰借壳鼎泰新材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顺丰成功借壳鼎泰新材上市。

顺丰借壳上市的成功不仅在整个中国A股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是对整个物流产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比较于圆通,中通等其他几个大型快递行业公司,顺丰控股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实现成功上市。

关键词:顺丰控股借壳上市案例分析目录前言 (1)第一章顺丰公司概况 (2)1.1 顺丰简介 (2)1.2 发展历程 (2)1.3 股权结构 (3)1.4 财务状况 (3)第二章壳资源——“鼎泰新材” (5)2.1 鼎泰新材公司简介 (5)2.2 股权结构 (5)2.3 财务状况 (6)第三章顺丰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7)3.1 顺丰选择借壳而非IPO的原因 (7)3.2 顺丰上市动因 (7)3.2.1内外环境的压力推动 (7)3.2.2自身转型的融资需求 (7)3.2.3提高企业知名度 (8)3.3壳公司方的动因 (8)3.3.1公司自身发展状况不良 (8)3.3.2借壳带来业绩提升 (9)3.3.3看好快递行业发展前景 (9)3.4 选择借“鼎泰新材”的原因 (9)3.4.1市场价值小且股本少 (9)3.4.2主营业务发展缓慢但不亏损 (10)3.4.3资产总额小且财务结构状况一般 (10)第四章借壳上市的过程 (11)4.1 重大资产置换 (11)4.2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11)4.3 募集配套资金 (11)第五章借壳上市效果分析 (13)5.1 对壳公司的效果 (13)5.1.1股权结构调整 (13)5.1.2经营管理转变 (13)5.2 对顺丰控股的效果 (14)5.2.1迅速登陆资本市场 (14)5.2.2融资渠道拓宽 (14)5.2.3业务结构调整 (15)5.2.4发展动力增强 (15)5.2.5知名度的提升 (15)第六章借壳上市的有利之处及风险 (16)6.1 借壳上市的有利之处 (16)6.1.1调整股权结构,集中发展优势业务 (16)6.1.2提高营运能力 (16)6.1.3顺应国家政策,拓展业务范围 (16)6.2 借壳上市的风险 (17)6.2.1壳资源的选择风险 (17)6.2.2信息披露风险 (17)6.3 证券市场的不完善 (18)6.4 再融资风险 (18)6.5 相关建议 (18)6.5.1选择正确的壳公司 (18)6.5.2及时准确全面的披露信息 (19)6.5.3多方并举,合理融资 (19)6.5.4整合资源,优化运营管理 (19)第七章总结 (20)7.1 顺丰借壳上市有利于公司发展 (20)7.2 顺丰借壳上市实现双赢 (20)参考文献 (21)前言成熟的资本市场的主要旋律就是企业间的并购重组。

借壳上市案例

借壳上市案例

借壳上市案例
借壳上市是指一个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通过并购或合并等方式,获得一家已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股份,并利用该公司的上市地位,
实现快速上市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一个成功的借壳上市案例:恒天海龙:恒天海龙(300157.SZ)是一家化工企业,主要从事有机
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017年,恒天海龙通过并购上海国华电子元器件
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17)成功借壳上市,成为了A股市场上的
一家上市公司。

上海国华电子本身也是一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在并购鼎
盛科技之后,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

通过此次借壳上市,恒天海龙获得了
上海国华电子的上市地位,成功打入资本市场。

截至2018年,恒天海龙
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净利润达到3.3亿元,表现出色。

这个案例表明借壳上市可以成为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同时也为企业
带来了更多的资本市场资源和机会,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海通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

海通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反向收购会计方法选择——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2007年6月8日,都市农商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都市股份”)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证券”)正式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

这是我国证券市场首例证券公司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案例,因此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会计界的广泛关注。

笔者在此对此案例从会计处理选择的合理性、企业合并的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一、案例简介2006年12月28日,都市股份与海通证券签署了吸收合并协议书,都市股份拟通过换股方式合并海通证券,具体方案为:都市股份向其母公司光明集团转让全部资产及负债的同时,换股合并海通证券,换股比例的确定以双方市场化估值为基础。

海通证券的换股价格以财务顾问报告确认的合理估值为基准,确定为每股人民币2.01元;都市股份的换股价格以2006年10月13日的收盘价为基准,确定为每股人民币5.80元,由此确定海通证券与都市股份的换股比例为1:0.347,即每1股海通证券股份换0.347股都市股份。

海通证券在本次合并前的股份总数为8,734,438,870股,换为都市股份3,031,000,000股。

本次合并完成后,都市股份的股份总数增加至3,389,272,910股。

海通证券自合并基准日(2006年9月30日)起至吸收合并协议书及其附件生效日止,期间形成的损益,扣除海通证券为实施合并所应承担的税费及其他成本开支、费用外,均由都市股份及存续公司享有或承担。

都市股份自合并基准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止,期间实现的税后利润,在扣除向其母公司光明集团出售转让资产所实现的税后利润及按章程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的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由都市股份公司原股东(不包括海通证券股东)享有。

都市股份于2007年1月1日起至本次合并协议生效之日止,期间实现的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由合并后的公司及其存续公司全体股东(包括海通证券股东)享有。

借壳上市简介及案例分析

借壳上市简介及案例分析
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若干问题的规定
1、《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三条有关拟购买资产存在资金占用问题的 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0号 2、《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二条上市公司在12个月内连续购买、出 售同一或者相关资产的有关比例计算的 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1号 3、《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四十三条的适用意见 ——证券 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2号
… … … … … … 第16页 … … … … … … 第10页 … … … … … … 第24页 … … … … … … 第37页
… … … … … … 第49页
… … … … … … 第50页 … … … … … … 第52页 … … … … … … 第54页
Page 2
第一章 借壳上市简介
本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首次明确界定了借壳上市的定义:
借壳上市或借壳重组是指《重组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即:自控制权发生变更之 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购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 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100%以上的重大资产重组。
执行累计首次原则,即按照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在重大资产重 组中累计向收购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含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同时,上市公司向收购人购 买资产的交易行为),占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 末资产总额的比例累计首次达到100%以上的原则。 执行预期合并原则,即收购人申报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时,如存在同业竞争和非正常关 联交易,则对于收购人解决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问题所制定的承诺方案,涉及未来向上市 公司注入资产的,也将合并计算。
审核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券公司借壳上市案例汇总及方案分析 证券公司借壳上市案例汇总及方案分析 案例之一:广发证券借壳S延边路 方案简介: 第一步:S延边路以全部资产和负债定向回购并注销第一大股东所持公司的非流通股:S延边路以全部资产及负债定向回购并注销吉林敖东持有的50,302,654股非流通股,以及吉林敖东拟受让的深圳国投持有的本公司34,675,179股非流通股,合计回购84,977,833股非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6.15%。 第二步:S延边路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广发证券:以新增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广发证券,换股比例为1:0.83,即每0.83股广发证券股份换1股延边公路股份,吸收合并的基准日为2006年6月30日。同时,广发证券向吉林敖东支付4000万元补偿款。 第三步:S延边路其他非流通股股东按10:7.1的比例缩股:其他非流通股股东按每10股缩为7.1股的比例单向缩股。缩股完成后,其他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股份将减少为422.32万股,该等股份即可获得上市流通权,在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一年后可上市流通。 本次股改及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S延边将更名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迁往现广发证券注册地。 方案点评: 通过S延边路以全部资产负债定向回购并注销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新增股份吸收合并广发证券、非流通股股东缩股获得上市流通权等三个步骤,S延边路完成股改同时更名为“广发证券”,也即实现了广发证券的上市,届时,广发证券的总股本将达25.07亿股,接近中信证券30亿股的总股本规模。 该方案的各方权益划分:(1)S延边路第一大股东:获得S延边路的全部资产负债和人员,获得4000万元现金补偿。对价为出让46.15%的控股权,退出S延边路。(2)S延边路原来的其他非流通股股东:以股权缩股比例为0.71的方式合计获得存续公司0.17%的股权以及上市流通权,对价为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摊薄。(3)S延边路的流通股股东:合计获得存续公司3.72%的股权,其在原公司中的股权比例合计50.61%。(4)广发证券原股东:以股权扩张比例为1.2的换股方式获得存续公司96.11%的股权;对价为支付4000万元补偿金。 案例之二:国金证券借壳S成建投 方案简介: 第一步:国金证券第一大股东以股权置换资产的方式控股S成建投:S成建投以全部资产和负债与九芝堂集团、湖南涌金和舒卡股份持有的国金证券合计51.76%的股权进行置换,按照交易价格,51.76%的国金证券股权存在溢价,这部分置换差价由成都建投向交易对方发行不超过7500万股新股作为支付对价,每股发行价格为6.44元。其中,国金证券第一大股东--九芝堂集团,代表资产置入方单方面以其持有国金证券股权置换出成都建投全部资产及负债。 第二步:国金证券第一大股东以资产和现金的方式收购S成建投第一大股东的股份:九芝堂集团以所得的置出资产及1000万元的现金支付给成都市国资委,作为收购其所持成都建投47.17%的国有股权的对价,成都市国资委指定锦城投资接收置出资产。资产置换工作完成后,成都建投持有国金证券51.76%股权。 第三步:股改完成后一段时期内,S成建投吸收合并国金证券:九芝堂集团承诺,在本次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完成后,自政策法规允许成都建投申请发行新股(或可转换公 司债券)之日起十八个月内,由九芝堂集团负责协调成都建投或国金证券其他股东,通过整体收购或吸收合并方式实现国金证券整体上市。 方案点评: 国金证券拟通过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与重大资产重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其逐步借壳上市的目的。 该方案分为三步,前两步主要是以国金证券第一大股东——九芝堂集团为主,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剥离出S成建投的非金融类资产,从而造出“净壳”,为第三步吸收合并国金证券奠定基础。本次股改完成以后,九芝堂集团实现了借壳上市的目的,成为S成建投的控股股东;S成建投成为国金证券的直接股东,持有国金证券51.76%股权,而国金证券的上市还需要日后在时机成熟时由成都建投通过吸收合并或整体收购的方式来实现。 该方案的各方权益划分:(1)S成建投的第一大股东——成都市国资委:获得S成建投的全部资产负债,获得1000万元现金补偿;对价为向九芝堂集团出让所持S成建投47.17%的控股权,退出S成建投。(2)国金证券的相关股东:控股股东九芝堂集团、湖南涌金、舒卡股份合计持有S成建投74.31%的股权(定向增发后);对价为向S成建投出让合计所持国金证券51.76%的股权,支付1000万元补偿金。(3)S成建投的其他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相当于获得每10股送3.8-4.6股的收益,以及享有S成建投业务转型后带来的盈利提升;对价为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摊薄。 案例之三: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 方案简介: 第一步:都市股份向第一大股东——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出售资产,腾出净壳:都市股份向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全部资产、负债和人员,转让价款为 75600万元。 第二步:都市股份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海通证券:都市股份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海通证券的换股价格为每股人民币2.01元;公司的换股价格以2006年10月13日的收盘价为基准确定为每股人民币5.8元,由此确定海通证券与公司的换股比例为1:0.347,即每1股海通证券股份换0.347股本公司股份。海通证券在本次合并前的总股本约为87.34亿股,换为都市股份30.31亿股,合并完成后都市股份总股本将增加至约33.89亿股。同时赋予都市股份除光明集团之外的所有股东现金选择权,具有现金选择权的股东可以全部或部分行使现金选择权,行使选择权的股份将按照每股人民币5.80元换取现金,相应的股份过户给第三方光明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上海市农工商投资公司。本次合并生效后,都市股份相应修改章程、变更住所、变更经营范围及更名为“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步:定向增发做大净资产:在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完成后,存续公司向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亿股的新股,发行价格不低于本公司与海通证券合并时的换股价每股人民币5.8元。 方案点评: 对都市股份进行重大资产出售暨吸收合并海通证券,是上海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的需要,这意味着海通证券的借壳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而实现的。该方案分三步:都市股份腾出净壳,海通证券缩股并入,定向增发做大净资产。此次吸收合并完成以后,海通证券实现上市,总股本为33.89亿股,高于中信证券近30亿股的总股本。 方案的三方权益划分:(1)都市股份原控股股东——光明集团:获得存续公司7.12%股权(定向增发后相应会摊薄),获得都市股份全部资产负债和人员;对价为支付7.56 亿现金,相对都市股份帐面净资产溢价7%。(2)都市股份原流通股东:获得存续公司3.45%股权(定向增发后相应摊薄),对价为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大幅摊薄。(2)海通证券原66家股东:获得存续公司89.43%股权(定向增发后相应摊薄),对价为股权缩股比例0.347。 案例之四:长江证券借壳S石炼化 方案简介: 第一步:S石炼化向第一大股东——中国石化出售全部资产,同时回购并注销中国石化所持公司的非流通股:中国石化以承担石炼化全部负债的形式,购买石炼化全部资产;同时,石炼化以1元人民币现金回购并注销中国石化持有的石炼化920,444,333股非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9.73%,回购基准日为2006年9月30日。 第二步:S石炼化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长江证券:石炼化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长江证券,新增股份价格为7.15元(石炼化流通股2006年12月6日停牌前20个交易日的均价),长江证券整体作价103.0172亿元。据此,石炼化向长江证券全体股东支付14.408亿股,占合并后公司股本的86.03%,由长江证券股东按照其各自的股权比例分享。吸收合并后公司总股本增加到16.748亿股。 第三步:长江证券的原股东向石炼化流通股股东执行对价安排:定向回购中国石化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后,中国石化不再是公司的股东,不承担本次股权分置改革中向流通股股东的送股对价及后续安排。而由公司被吸收方(长江证券)的全体股东按其持股比例将共计2,808万股送给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每10股获送1.2股。股改及吸收合并完成后,石炼化将修改章程、变更经营范围、迁址武汉及更名为“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方案点评: 通过将石炼化的股权分置改革与资产重组相结合,长江证券实现了其借壳上市的目的。该方案分为三步:石炼化出售全部资产负债,腾出净壳;新增股份吸收合并长江证券;长江证券向石炼化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 该方案各方的权益划分:(1)石炼化控股股东——中国石化:获得石炼化的全部资产和人员;对价是转让所持石炼化79.73%的股份,并承担石炼化的全部债务;(2)石炼化流通股股东:获得每10股获送1.2股的对价支付,共获得存续上市公司(更名为“长江证券”)15.63%的股权;其在原上市公司中的股权比例为20.27%。(3)长江证券各股东:累计获得存续上市公司(即长江证券)86.03%的股权;对价是向石炼化原流通股股东支付2,808万股作为股改对价。 案例之五:首创证券借壳S前锋 方案简介: 第一步:首创证券第一大股东首创集团以股权和现金作价置换S前锋全部资产及负债:首创集团以其所拥有的首创证券11.6337%的股权(相应的作价为2.35亿元)及现金6117.79万元置换前锋股份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和人员。 第二步:首创集团以S前锋全部资产及负债收购S前锋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首创集团以所得的公司全部置出资产、负债业务和人员为对价收购S前锋第一大股东——四川新泰克数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所持公司的8127万股股份。 第三步:S前锋新增股份吸收合并首创证券:资产置换后S前锋以新增股份的方式向首创证券股东置换取得剩余88.3663%的首创证券股权(相应的作价为17.85亿元),价格为5.79元/股,S前锋向首创证券股东支付30829.016万股,由首创证券股东按照资产置换后其各自的股权比例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