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创新实践

合集下载

透视2010年高考数学湖北卷中的新课程理念

透视2010年高考数学湖北卷中的新课程理念

透视2010年高考数学湖北卷中的新课程理念【关键词】高考数学湖北试题新课程理念本文从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对2010年高考数学湖北卷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深感这份试题特色鲜明,立意高远,亮点颇多。

一、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份试题在题目素材的选取上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注重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关注社会热点,传播科普知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第6题:将参加夏令营的600名学生编号为:001,002,……600,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且随机抽得的号码为003.这600名学生分住在三个营区,从001到300住在第1营区,从301到495住在第Ⅱ营区,从496到600住在第Ⅲ营区,三个营区被抽中的人数一次为A.26,16,8 B.25,17,8C.25,16,9 D.24,17,9由系统抽样的定义可以知道被抽到的编号是从003开始,以600÷50=12为间隔,即抽到的编号为003、叭5、027……591,把这些编号看成以3为首项,1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容易算得结果为B。

题目情境明显地突出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第8题:现安排甲、乙、丙、丁、戊5名同学参加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务活动,每人从事翻译、导游、礼仪、司机四项工作之一,每项工作至少有一人参加。

甲、乙不会开车但能从事其他三项工作,丙、丁、戊都能胜任四项工作,则不同安排方案的种数是A.152 B.126 C.90 D.54本题的背景源于上海世博会,这是今年中国的一大盛事。

本题与去年湖北卷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能否向全国转播2008北京奥运会的交况”的试题遥相呼应。

再如第17题:为了在夏季降温和冬季供暖时减少能源损耗,房屋的屋顶和外墙需要建造隔热层。

某幢建筑物要建造可使用20年的隔热层,每厘米厚的隔热层建造成本为6万元。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解析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解析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解析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

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

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场外支招一、审题概要就内容来看,文题所选材料及其蕴含的立意旨向,仍然是以关注青年学生成长,引导考生热爱自然、关注现实、崇尚科学、思考社会人生为命题侧重点的。

就形式而言,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审读材料,明确要求。

文题依照2009年全国卷Ⅱ的模式,也给了三则材料,并带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写作要求。

这就暗示考生决不能仅凭某一材料中只言片语就做出立意的选择,而要在分别读懂每则材料、把握各自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思考,从而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观点。

二、旨向分析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出题人已做出“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的提示。

因而,我们完全可以就此立意、构思成文。

然而,此共性观点过于笼统庞大、不易驾驭,难以写出具有深度的文章。

依据新材料作文还可以在符合总要求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每则材料的蕴含、做多向性立意选择的特点,可有下列诸多的立意。

1.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适合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环境。

(素材:关于李嘉诚教子的故事、关于爱迪生成长故事)2.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生存发展和成才。

(素材:孟母三迁,择邻育子;关于林肯的成长)3.欲使人才健康、快速的成长,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自然、社会、心理环境。

(素材:名言“将门生虎子,儒室出书生”;29岁的周森锋成为湖北乃至中国目前最年轻的市长)4.在生存、成长过程中,拥有好奇心、兴趣并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2010新课标全国卷

2010新课标全国卷

2010新课标全国卷2010年的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是一份备受关注的试卷,紧贴时代的要求,秉承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

以下是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简要内容介绍。

首先,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是必考科目,各科目的试题以中学教材内容为基础,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性能力的考查。

语文考试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和写作等方式,对所给材料进行准确理解和合理运用。

数学科目考察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解答题,旨在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英语科目突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理解和运用所给材料。

除了必考科目外,新课标全国卷还设置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等选考科目。

这些科目突出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旨在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中,物理和化学科目注重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测。

生物科目主要考察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运用,包括昆虫、植物、微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政治科目注重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历史科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地理科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总结来说,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以及数个其他选考科目,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份试题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进行全面的考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透视2010年高考数学湖北卷中的新课程理念

透视2010年高考数学湖北卷中的新课程理念
念 。
公差的等差数列 , 易算得结果 为 B 容 。题 目情境 明显地 突出了数学 与 日常生活 的 联系 ,考查学 生应 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
问题 的能力 。 又如 第 8 : 题 现安排 甲、 、 、 、 乙 丙 丁
达到最小 , 并求最小值 。
的湖北数学 卷对新增 内容 的考 查 ,侧重 在它与 传统 内容 的交汇上 ,体现在课本
的基本 知识 点处 、在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 法处 、在探 究推理 的思维 能力处进行 交 汇 的命题指 向。 如第 2题为集合 、 圆方 椭 程 与图像 、 指数 函数 的图像 的交 汇 , 5 第
题情境 的创设 上注重数学在 解决实 际问
其理科卷有一大五小共 6个应用题 ( 第 4 6 8 1 、4 1 )分值 为 3 , 、 、 、3 1 、7题 , 7分 与去
年相 比题量与分值相 当 ,说明这份试 卷
再如第 1 题 : 7 为了在夏季 降温和冬 季供 暖时减 少能源损耗 ,房屋 的屋顶 和 外墙需要建 造隔热层 。某 幢建筑物要建 造可使用 2 的隔热层 , O年 每厘 米厚 的隔 热层建 造成 本为 6万元 。该 建筑物每年

理 论 联 系实 践 。 注社 会 的 热 点 关
“ 播 电视 直 播 卫 星 能 否 向 全 国转 播 广
20 0 8北京奥运会的实况 ”的试题遥相 呼
应。
21 0 0年的湖北数 学考卷考查考生理论联
系实际 、 解决实 际问题 的特点更 趋明显 ,
问题
这份试题 在题 目素材 的选取上 和问
由系统抽样 的定义 可 以知道被 抽到
的编号是从 0 3开始 , 6 0÷5 = 2为 0 以 0 01 间隔 , 即抽到 的编号 为 0 3 0 50 7 0 、 1 、2 …… 51 9 。把这些编号看成 以 3 为首项 ,2为 1

从2010年高考福建数学试题看数学创新题的考查趋势

从2010年高考福建数学试题看数学创新题的考查趋势
方式有 不 同的解 决方法 ,但难 易程度 则不 同 ,给考 生创 造 了不 同的思维 空间 .
② C S R=8 o R一 csR+1 O4 cs 8 o ; ③ c sa=3 cs t一 8 o o6 2 o 2 2 csR+1c s口一 ; ' 8 o 1 ④ c sR=18 o 一 5 csR+ 6 cs R o8 2cs 2 6 o 10 o
2 .实现适度开放,突出创新意识 开 放 性 问题 能给 每一 位 考 生提 供 不 同的平 台, 让考 生用 自己掌 握 的知识 、熟悉 的方式 去表达 对 问 题 的理解 的机 会 .实现适 度 开放 ,突 出创新 意 识 , 这是 21 0 0年高 考福建 数学试 题 的又一亮点 .许 多试 题 的设 计体 现 了创新 的意 识 ,并注 意试 题 的适度 开 放 .在题型、题量、结构、内容分布、重点知识保 持稳 定 的基 础上 ,在 试题 的选材 、情 景 、设 问、编
恒 等式 ,可 以求出 m、 , P的值 .当然 这种解法 不 v / 、 仅 思维量 大 ,而 且运 算量也较 大 .
定深度和广度、能体现数学素养 的数学试题 ,注 重 问题 的多样 化 ,体现 思 维 的发散 性 ,反 映数 、形 运动 变化 的特 点 ,着 重考查 数 学主 体 内容 .文理 数

力 ,突 出能 力考 查 ,充 分发挥 数 学科 考 试的选 拔 功 能 和对 中学 数学教 学 的积极 的导 向作 用 .本文 试 图 从 21 00年高考 福建 数学试题 出发 ,探 讨数 学创新题 的考查 趋势 ,以其在新 一轮 的高三数 学复 习教 学 中 , 让 学生在 知识 和 方法 的应 用 中提 高 综合 能 力和基 本 素质 ,形 成科学 的世界观 和 方法 论 .

2010年新课程高考分析

2010年新课程高考分析

(2009年宁夏11).将氢氧化钠稀溶液滴加到醋酸稀溶液中,下列 各图示意混合溶液有关量或性质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答案D
【考点分析】本题素材很简单,题目从多角度、多方位以图像形 式考查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
【解析】A选项氢氧化钠和醋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放热,当酸反应完成后,再 加碱,相当于往热水中加入冷水,温度降低。B选项醋酸中滴加氢氧化钠酸性减 弱pH增大。C选项醋酸中滴加氢氧化钠,相当于弱电解质溶液变成强电解质溶液, 因此导电能力增加。D选项醋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醋酸发生反应了, 因此氢氧化钠开始时为0.
非选择题 (必修)
26-28题 29-32题 33-36题
共11题,包括填空、问 答、计算等题型
非选择题 (选修)
37-39题
40-41题
化学
生物
3题
2题
15分
15分
45分
共9题,每科任选一题做 答
表3 化学试题题型结构及测试范围
必考题: 第Ⅰ卷 选择题 第7—13题,单选,每题6分,计42分 题型结构 第Ⅱ卷 填空、实验、简答、计算题 第25—27题(或26—28),计43分 选考题: 三个题,每题15分 (任选一题) 测试范围 (必考) 《化学1》、《化学2》、
(5)题型示例
题型示例中2010年设计了18个题,其中选择 题6个,非选择题12个,选择题涉及必考内容,非 选择题涉及必考及选考模块的主干知识,主要内容。 各题目都附有试题说明部分,说明了命题立意,明 确该题考查内容的具体模块和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考 查的能力目标。
附:2010高考化学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选考内容包括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 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考生从中任 选一个模块的试题进行考试,选考内容按模块体系 组织考试内容,比《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 略有降低。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创新和变化-兼谈复习策略的调整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创新和变化-兼谈复习策略的调整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创新和变化—兼谈复习策略的调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种专业期刊和媒体对试题的内容、特点、功能和命题走势等作了多方面的释读。

但纵观这些文章,对试题发生的新变化和深层的创新实践认识度不高,忽视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发展对高考的深刻影响,低估了命题改革的力度,也就无从把握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

正如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一样,高考命题也是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前行。

诚然,为了保持稳定,这种改革是循序渐进的。

但不容忽视的是,高考命题改革理应与新课程改革同步,高考改革关系到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考命题的改革应该承担起课程改革甚至是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2010年新课程的高考试题一些细微的变化中,已经透露了命题者一些创新实践,从中可以捕捉到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变化。

一、试题设计的新变化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高考命题的改革,试题编制的形式越来越科学,考查的功能也日益增强。

在多元化命题的形势下,各省市试题相互借鉴,并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命题功能不断加强,命制出了一些标志性的好题目,如2010年山东卷第27题: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相遇(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平稳过渡,创新中有亮点——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卷评析

平稳过渡,创新中有亮点——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卷评析

新课 程的理念 ,同时也 是高考命题 中的

处 。命 题 者 跳 出 常规 思路 , 正 贯 彻 “ 真 不
种新尝试 。
拘 泥于教材 ” 的命 题精神 , 避开 了猜 题 、
押 题 的常 规 做 法 ,这 样 有 利 于 推 进 课 程
三 、 题 设 计 亮 点 突 出 试
从 总 体 上 看 ,今 年 文综 历 史 卷 在 稳
综合 考查 了考纲 所要求 的多 种能力 , 它
要 求 考 生 有 很 好 的 学科 素养 。
识的识 记外 , 其余 1 0道题都是侧 重考查
对 知识 的 理 解 和 运 用 ;非 选 择 题 则 全 面 涉及 了对 考 纲 各 项 能 力 的考 查 。看来 , 过
二是分值 的幅度较大 ,体现 了改 革
形 式来 创 设 新 情 境 , 置 新 问 题 , 查 考 设 考 生 的 历 史 学 科 能 力 。但 今 年 的 历 史 试 题 体 现 了较 大 的改 革 力 度 和创 新 精 神 。 ( ) 大 淡 化 了 对 纯 历 史 知 识 的 考 1大 查 。选 择 题 除 第 2 、9题 是 考 查 历 史 知 42

试 题 结 构 稳 中有 变
2 1 湖南 高考 文 科 仍 采 用 文 科 综 0 0年
了 大 刀 阔 斧 的 改 革 和探 索 ,试 题 亮 点 是
比较 突 出 的 。
合卷形式 ,历史部分 由 1 2道选择题 和 3
道 非 选 择 题 组 成 。选 择 题 占 4 分 , 选 8 非
生 以试卷 提供 的材料为 主 ,结合所 学知
识 进 行 归 纳 比较 ,大 大 拓 展 了教 材 没 有 深 入 探 讨 的 内 容 ,它 兼 顾 考 查 了 考 生 的 知 识 与 能 力 。第 ( ) 题 问对 “ 3小 历史 前 提 ” 的认 识 , 在 前 两 问 的基 础 上 进 行 升 华 , 是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试题与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试题与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宁夏、海南、陕西、吉林、黑龙江)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臵。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稳中求变 深化理念 适度创新 考查潜能——2010年高考福建卷试题分析

稳中求变 深化理念 适度创新 考查潜能——2010年高考福建卷试题分析
定.
具有 较 好 的现 实意义 .同 时试卷 还检 测考 生是 否具 备在 自然语 言 、 图形 语 言和 符号 语言 之 间进行 熟练
的转化 和思考 的能力 . 理 1 、文 2 取材于考 生熟 如 9 1
辩证 唯物 论 的观 点认 为 ,事物 的统 一 、稳 定是
悉的背景,要求考生能够将“ 相遇”距离最短”时闯 “ “
2 (I ( 、2 1 0 ) i) 1()① 、 ()①、 ()①题 都是 2 3
考查基础 知识和 基本技 能 的题 目, 生只 要按照 课 考 标> >要求 ,把教 材 的相 关 内容 搞 清楚 就很 轻松 解答 上述题 目,因此 ,以上 题 目属于 容易 题 ,总 分值 约
为7 4分 .第 7 、9 3 4 1 ( 、1 ( 、 、8 、1、1、 7 Ⅱ) 8 Ⅱ)
序 , 避命题 的“ 式化” 如理科 卷解析 几何题题 序 规 模 。
聚焦 2 1 年 高考数 学福建卷 ,我们可 以看到 , 00
福建卷 的命题在稳定 中求变 ,在变革中深化课标理 念 ,适度创新 抑制“ 题海 战术” ,考查 潜能 彰显 选拔 . 1 .试卷分析 1 稳中求变 . 1 考 试 大纲 和 考 试 说 明 对 考试 性质 、 考 试要 求、 考试 内容 、考 试形 式及 试题 结构 等都 作 了 明确 的阐述 ,它 是广 大 师、 生复 习备 考 的依据 ,也 是 高考命题 的依据 ,00年高 考数学福建 卷严 守 21 考 试 大纲 和 考试 说 明 的各 项规 定 ,在 知识 内容
5 、 1、 1 、 1 、1 ( 、 1 (I 、 1 ( 、 、6 】 2 6 I) 8 7 ) 9 I)
大 学所 需 要 的知识 :函数 与导 数 ( 包括三 角 函数 、 数列 ) 率统 计、不 等式 、向量 等作重点 考查 .如 : 、概 理科卷 第 1、 1、2 题 ,文科 第 1、2 0 5 1 6 2题 都是 以

2010年高考数学创新型试题分类点评

2010年高考数学创新型试题分类点评
理 解 能 力.
例 2 (0 0年 陕西卷文理科 1 21 0题 ) 某学校 要召 开 学 生代表大会 , 规定各 班 每 1 0人推选 一名代 表 , 当各 班
精髓 和灵 魂 , 之数 学基础 知识 它有 更高 的 层次 , 有 较 具
3 4
中。擞 ・ ( L年 9 高 版 7 7 2O 第 期・ 中 ) O
取 5 0 , 01 , ={ } ={ , } 满足 5 T R, 由 O 1 一 C 但 _ - = 1 隹T知 , 不是封 闭集 , 故④错误.
分析
n, A. 选
由上 表 可 知 :o c c 故 d ( o D =d c n = , ⑧ o )  ̄ =
故选①②. 点评 本题 以高等代数 中“ 运算的封 闭性 ” 背景 , 为
闭集 ;
②若 s为封闭集 , 则一定有 0∈s J ; ③封 闭集 一定是无 限集 ; ④若 .为封闭集 , s 则满足 . s
是 封 闭集 .
定义 ” 来立意 , 样设 计 的试题 能 为考生 今后 学 习高 等 这
数学 做一 些铺 垫 , 能有效 考查 学生 的 自主学 习、 也 阅读
若 J为封闭集 , s 则对任意 , ∈S 都有 x y , Y , - ∈S 取
= , 0∈ , y得 S 故②正确 ; 对 于集合 . 0}显 然 满足封 闭集 的所 有条 件 , s ={ , 但
.是有 限集 , s 故③错 误 ;
习 么 o ( oc a )=
A. n B.6 C. c D. d
点评
本题 以两种 新运 算“ ” “ o 、 o” 为情境 , 透 渗
主要考查 阅渎 自学、 新定 义” “ 理解 和 自主探索 能力 , 体

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我们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在过去的岁月里,对于每一个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高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

因此,每年的高考试题都备受关注。

今天,我们将回顾一下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的情况,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

首先,2010年的高考试题依然涵盖了九大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

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需要全面掌握这些学科的知识才能有所斩获。

在这个过程中,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各科的基本概念,掌握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不妨从语文试题入手,探讨一下其中的一些问题。

在阅读理解方面,该年度的高考试题注重考察学生对于文学和历史的理解能力。

例如,一篇文章讲述了德国社会主义者卡尔·李卜克内西与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交往,并探讨了社会主义运动在德国的兴起。

这个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

数学试题则更注重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例如,一道关于三角函数的题目要求学生推导出sin(π/6)的值。

这个题目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考察了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外,这类题目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英语试题则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某篇文章详细描述了“绿色减排”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学生需要阅读文章,并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这个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于英语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

回顾过去的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通用的考察方法和要求。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考察的都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各科的知识和方法外,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高考试题只是一种评价学生能力的方式,它并不能完全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2010新课标高考作文

2010新课标高考作文

2010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作文解析及范文九篇【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

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

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审题立意角度看,既可对材料进行从整体上把握,也可各有侧重,选取材料中的任意一点,深入展开论述,只要观点明确,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作文。

首先,从材料整体上把握,从材料整体立意,总述人才成长要有一定的规律性,然后分别从“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空间”、“人才成长需要好奇心和探索”和“人才成长需要自信心”三个侧面来阐述其规律性,最后再加以总结。

这也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从整体上把握,会增加一些难度,因为这毕竟是考场作文,既很重要,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从材料的第一则事例来看,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再长时间也长不大,但放到大水池中,时间不长就能长大,说明了这种热带鱼成长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才行。

从这个角度立意,围绕“人才成长要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主题,就是“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这正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之一。

没有自由的成长空间,处处受到严格的限制,就像放在小鱼缸中的热带鱼一样,是永远长不大的,是永远成不了才的。

从材料的第二则事例来看,狼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富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且不断探索,不断体验,才得以顽强的生存下来。

从这个角度立意,围绕“人才成长要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主题,就是“人才成长需要好奇心和探索”这个角度,从此角度深入下去,说明我们只有对事物充满兴趣,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且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最终才能成才。

通过2010年北京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通过2010年北京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2 0 第 O 总 1期 0年 2 第0 ) 1 期( 8
☆创 新 实验 教 学 ☆
中国 现代款青 备 装
通过2 年北京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浅谈新课程 00 1
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宁会 娟
北京市第七 中学 北京 1 0 2 110
摘 要 :新课程 中更加强调 实验是 一种 为学生提供感 性认 识的直观手段 ,是 激发学生 学 习兴趣 ,把 握知识 、技 能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途径 ,因此 实验 的考 查成 为新课程 高考的主 角之一 。本文通 过对 2 1 # 北京理综 高考化学 0 - o
实验试题 的分析 ,论述 了新课程 理念 下化 学实验教 学如何 开展 。
关键词 :新课程 新 高考 实验教 学 科 学探 究
2 1 年北 京理 综化 学试题 紧 紧 围绕 课 程改 革 的 00
思 路 ,全 面 考 查 化 学 学 科 基 础 知 识 、基 本 技 能 , 注
2 试题考 查的特 点 . () 1 实验题 是理综考试 的重头戏 ,实验题也经 常
示 ):

矗 { 蹲 母 晦 鞭 舔 ≈ 霸 《蹲 + 教 蜡 睡 钱 噶 瓣 戢 辩 ” 癌 ‘孽 ^ 、 } 黪 转搬 、 § % 澎 I簿 # mi 蒜 错I + 嚣 “ 》 霉 . 攫 事 … 啭 £ 蠛 摧 就
被 我 们 认 为 是 “ 熟 悉 的 陌 生 人 ” 。 分 析 近 几 年 的 最
重 学科 思想 、基本 方法 的考 查 ,注 重考 查 学生 的化 学 学科 能力 。高 中化 学 新课程 教 学 中更 加重 视实 验 教学 ,将 化学 实验 教学提 到一 个全 新 的高度 ,实验 在地 位 、功能 、 内容 以及 教与 学 的方式 等方 面 ,都 发生 了较大 的变 化 。通 过对 2 1 年 北京 市理 科综合 00

福建省教育厅重点课题_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_省略_创新考查潜能_2010年高考福

福建省教育厅重点课题_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_省略_创新考查潜能_2010年高考福

2 福建中学数学2010年第10期福建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命题改革研究》研究成果(五十五)稳中求变 深化理念 适度创新 考查潜能——2010年高考福建卷试题分析郭胜光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354000)聚焦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我们可以看到,福建卷的命题在稳定中求变,在变革中深化课标理念,适度创新抑制“题海战术”,考查潜能彰显选拔.1.试卷分析1.1稳中求变《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题结构等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它是广大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严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各项规定,在知识内容及比例上、各类题型及比例上、总体难度及难度比例上……都保持了相对稳定.试卷结构稳定.自2009年第一次课标课程高考以来,福建省高考理科数学卷由10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其中第21题有3个小题,考生只要任选两个小题作答)组成,文科数学卷由12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组成,今年还是保持不变.各类题的分值也与去年完全相同.试卷结构、分值与《考试说明》所规定是一致的.试题难易适当.高考数学试卷的试题难易程度分配一般要求是5:3:2,即50%容易题、30%中挡题、20%难题,在今年的理科试卷中第1、2、3、4、5、6、11、12、16、17(Ⅰ)、18(Ⅰ)、19(Ⅰ)、20(Ⅰ)(ⅰ)、21(1)①、(2)①、(3)①题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目,考生只要按照《课标》要求,把教材的相关内容搞清楚就很轻松解答上述题目,因此,以上题目属于容易题,总分值约为74分.第7、8、9、13、14、17(Ⅱ)、18(Ⅱ)、21(1)②、(2)②、(3)②题属于中挡题,总分值约为47分.第10、15、19(Ⅱ)、20(Ⅰ)(ⅱ)、(Ⅱ)题属于难题,总分值约为29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2010年高考福建理科卷难度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难易比例,保持整卷难度系数的稳定.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事物的统一、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所以稳中求变是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的一大亮点,“变”主要表现在合理匹配试题的主要考查目标与题序,规避命题的“模式化”.如理科卷解析几何题题序的前移,控制解几题的运算量,突出解析几何问题的几何本质,使今年高考解析几何题的得分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广大高中生学好解析几何的信心,对中学数学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1.2深化理念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不同的发展”.《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由于文科数学课程设置与理科数学课程设置有差别,数学能力要求也有差别,因此,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加大了文、理卷的差距,据统计文、理卷相同的题只有两个选择题(10分),姐妹题1题(12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课标的基本理念.对于担负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高考来说,自然是面向大学的需要.因此,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对大学所需要的知识:函数与导数(包括三角函数、数列)、概率统计、不等式、向量等作重点考查.如:理科卷第10、15、21题,文科第16、22题都是以函数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的价值之一,在于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加大对应用意识的考查力度,文9、文21、理13、理19等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实际,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同时试卷还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进行熟练的转化和思考的能力.如理19、文21取材于考生熟悉的背景,要求考生能够将“相遇”“距离最短”“时间2010年第10期 福建中学数学 3 最少”等自然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进而抽象出体现“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方程语言.1.3适度创新要抑制“题海战术”,把有学习潜能的学生选拔出来,高考的试题必须适度创新. “立意新,情境新,思维价值高,新而不难”是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的又一亮点.如,理科的第9题以四个数关于乘法运算构成的循环群为背景,以复数、集合、方程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该题立意高,背景新颖,各种复习资料很难找到类似的题型.但所考的知识很简单,只要考生掌握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复数的概念及简单方程组的解法,本题就迎刃而解.又如文12以集合、不等式为载体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10、理15,考生需要经历对所给概念或关系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抓住问题本质后方可利用函数图象与性质等知识经历推理论证等探究过程;文16,考生要在观察所提供的三角函数式系数关系的基础上,经历尝试、归纳、猜想与推证的过程.试题的创新,既要体现在情境上,更要体现在思维价值水平上.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创新题的设计既坚持“考查时,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的原则,又注意到考查思维价值水平问题.文科的第22(Ⅱ)(ii )题,解答时,由题设:是否存在点,使得过点的直线若能与曲线围成两个封闭图形,则这两个封闭图形的面积总相等?应敏锐地联想到点是曲线的对称中心,将函数Q Q ()y g x =Q ()y g x =()g x 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长度单位,再向下平移13个长度单位,所得图象相应的函数()x ϕ是奇函数,则()x ϕ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由此即得,函数()g x 的图象关于点1(1)3Q ,成中心对称.1.4考查潜能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根据《高考考试大纲》这一要求,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试卷强调高考对考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关注,力图使得试卷的选拔功能得以全面体现.如文12、文16、理9以及理15关注了推理与证明;文15给出了“凸集”的概念、理10给出了“分渐近线”的概念,通过学习和理解概念,进而解决相关问题;文19(Ⅱ)、文21(Ⅲ)、文22(Ⅱ)(ⅱ)、理17(Ⅱ)、理19(Ⅱ)都设置了探究性问题;理20由特殊到一般解决了三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展示了数学发现的一般过程.2.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2.1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数学教材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能力是在知识传授和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纵观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相当数量的试题源于教材,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作用.复习阶段要在掌控教材的基础上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形成知识体系.要注重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求解过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数学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这就是教材的示范效应,要充分重视.2.2重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从2010年高考数学试卷可以看出,考查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2.3重视阅读、理解和表述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形式.熟悉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逻辑语言,图形语言和数表,是阅读、理解和表述数学问题的基础,只有具备熟练的表述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交流.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述能力的培养,以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

创新体现 创新架构 创新渗透——2010年数学高考“创新三步曲”赏析

创新体现 创新架构 创新渗透——2010年数学高考“创新三步曲”赏析
/ 一 、 2 2
题 . 剪成 的小 正三 角形 的边 长 为 , 设 则 S= ———— — :—一


例 2 若 数列 { } 足 : n 满 对任 意 的 凡∈N 只 ,
有有限个正整数 使得 n <n 成立 , 记这样 的 1 7 1 ,
的个数 为 ( , 得 到一 个 新 数 列 { n ) }例 o) 则 ( . 如 , 数 列 { }是 1 2 3 … ,t … , 数 列 若 n , ,, r , 则
{t ) } 0 12 … , (, 是 , , , n—l …. T , 已知 对 任意 的 n∈ N 口 , 0 n ) =— — , (/ ) ) = , = 贝 ( (t ,

— —
= ———rT ( < ) _ 0< 1.
(+)孚(一)√ 1・ 1 3
855 1 4 X
2 0 01



0 8 0
基 地. 冰 J 面 为 平 面 , 过 点 A, 的 直 线 为 视 1 I 以 B
轴, 段A 线 B的垂 直平 分 线 为 )轴 建 立平 面直角 坐 。
例 5 如 图 3 一 个 小 球 从 , 点 处 投 入 , 过 管 道 自上 而 通
图 1
例 1 如图 1 示, 所 一个 正 五 角 星 薄片 ( 对 称 轴 与水 面垂 直 ) 速 其 匀 地 升 出水面 , t 记 时刻 五 角 星露 出水
是“ 缩” 、经典 ” , 于学生寻找“ 型” 浓 的 “ 的 便 模 进
行 问题 的分 析与 解决 . 的特 点 是 : 给 出 的实 际 它 对 问题进行 了预先 的简化 与假 设 ; 问题 的设计 具有 预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新课程卷)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新课程卷)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新课程卷)对历史教学的启示2010年高考,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湖南、陕西等新课程实验省、区使用的是新课程全国卷;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海南等新课程实验省、区使用的是自主命题试卷。

做完上述十几套试题后,梳理自己的思路,对新课程试题的特点和2011年复习备考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在此赘述,真的只为抛砖引玉。

特点一:基础与能力并重1.注重考查基础主干知识“能力立意”早已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但强调能力并非忽视基础。

所为“基础”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可见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能力越高其基础必定越扎实。

就像盖大楼,基础越扎实楼才能盖得越高、越结实。

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要素,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点、知识链、知识板块。

它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2.通过考察能力来考察基础知识。

寓基础知识于能力培养之中,将能力提升建基于基础知识之上。

这样既在考查能力的同时考查了基础知识功底,又将能力的提升建基于基础之上,不使能力与基础脱节,成为无源之水或空中楼阁。

3.通过开放性试题,开放性答案考查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创造)思维。

新课程全国卷40题(3)问,以13分的分值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命题者没有提供参考答案,只按考生思维层次提出三层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

特点二: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复杂性、整体性,努力做到“求真”我们今天学到的历史只是真实历史的“复制品”,真实的历史是复杂、久远甚至不可复制的。

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真是了解历史,但我们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求真”,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而教科书往往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单一化,因此学生特别需要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

如山东卷12题,传统教学多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从而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创设新颖情境体现课标理念考查探究能力 -2010年高考数学创新试题赏析

创设新颖情境体现课标理念考查探究能力 -2010年高考数学创新试题赏析

和 赠 越 早渊 曾冤 的野 分渐近线冶 援
给出定义域 阅 越 喳 曾 渣 曾跃员札 的四组函数如下院
淤枣渊 曾冤越 曾圆 袁早渊 曾冤越 曾 曰
于枣渊 曾冤越 员园原曾 垣圆袁早渊 曾冤越 圆曾原猿曰 曾
曾圆 垣员
曾造灶曾垣员
盂枣渊曾冤越 袁早渊曾冤越


造灶曾
榆枣渊 曾冤 越
圆曾圆 袁早渊 曾冤 越
其中的部分上佳试题并赏析如下袁以供参考援
员摇 普及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员援 员摇 推广科普基础知识
例 员摇 渊湖南理 怨冤 已知一种材料的最佳加入量在
பைடு நூலகம்
员员园早 到 圆员园早 之间袁若用 园援 远员愿 法安排试验袁则第一次试
点的加入量可以是
早援
简解摇 根据 园援 远员愿 法袁第一次试点加入量为
员员园垣渊圆员园原员员园冤 伊园援 远员愿 越 员苑员援 愿 或 圆员园 原渊圆员园 原员员园冤
的充要条件是 曾寅时袁枣渊曾冤 原早渊 曾冤寅园援
对于淤袁当 曾跃员 时便不符合袁所以淤不存在曰
对于于袁肯定存在分渐近线袁因为当 曾寅肄 时袁枣渊 曾冤 原
早渊曾冤 寅园曰 对于盂袁设 枣渊 曾冤 原早渊曾冤越 曾原员 原渊造灶曾冤 原员 袁 设 姿渊曾冤越 曾原造灶曾袁姿义渊 曾冤越 曾原圆 跃园 且 造灶曾约曾袁所以当 曾寅
圆渊 曾原员原藻原曾冤 援
曾垣员
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
. All Rights Reserved.
源郾 圆摇 教师应合理把握新课程内容的深广度
创新试题是中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

创设新颖情境体现课标理念考查探究能力——2010年高考数学创新试题赏析

创设新颖情境体现课标理念考查探究能力——2010年高考数学创新试题赏析

创设新颖情境体现课标理念考查探究能力——2010年高考数
学创新试题赏析
杨仁宽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 纵观2010年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各省(市)的高考数学
试题,不仅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逐步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过渡,而且创设多种新颖别致的数学问题情境,呈现出多个有创新意识的数学问题,以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本文归纳其中的部分上佳试题并赏析如下,以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杨仁宽
【作者单位】510900,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能力——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J], 陈冠群;
2.创设应用情境考查学生素质——谈高考数学应用题的考查 [J], 任子朝
3.创设情境考查能力——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新课标文科综合卷Ⅰ、Ⅱ)评析与指导 [J], 赵利剑
4.2020年情境新颖的高考数学试题赏析 [J], 熊露;赵思林
5.福建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命题改革研究》研究成果(十五) 高考数学课标卷中应用意识的考查研究 [J], 徐明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创新和变化——兼谈复习策略的调整袁兆桐田家伟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种专业期刊和媒体对试题的内容、特点、功能和命题走势等作了多方面的释读。

但纵观这些文章,对试题发生的新变化和深层的创新实践认识度不高,忽视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发展对高考的深刻影响,低估了命题改革的力度,也就无从把握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

正如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一样,高考命题也是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前行。

诚然,为了保持稳定,这种改革是循序渐进的。

但不容忽视的是,高考命题改革理应与新课程改革同步,高考改革关系到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考命题的改革应该承担起课程改革甚至是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2010年新课程的高考试题一些细微的变化中,已经透露了命题者一些创新实践,从中可以捕捉到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变化。

一、试题设计的新变化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高考命题的改革,试题编制的形式越来越科学,考查的功能也日益增强。

在多元化命题的形势下,各省市试题相互借鉴,并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命题功能不断加强,命制出了一些标志性的好题目,如2010年山东卷第27题: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相遇(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从命题形式上看,该题的设计特点之一是材料呈现采用主题词形式,每段材料前以主题词引导。

这种命题方式借鉴了2009年北京卷的风格,而2010年北京卷延续了这种风格。

这一“巧合”的背后是这类题目设计的人性化,“主题词”对学生的思维和作答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突出了考查的主题。

该题的设计特点之二是借鉴仿效上海题,在提示主题词的情况下,要求撰写短文,从而使已消沉多年的小论文题复活,从而强化了历史表达和阐释能力的考查。

从考查功能和内涵上看,该题的设计特点之三是题目体现了“通过一个历史事件,立体挖掘”的综合考查设计思路,材料古今贯通,中外结合,特别突出对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指导作用,对历史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实行了考查,体现了对新课程标准的全方位落实,较好体现了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从而实现了由平面考查到立体考查的转变,由知识综合到能力综合考查的转变。

该题的设计特点之四是在评分标准上,还采用采点评分与采意评分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说,山东卷第27题在高考命题上,是一道与1989年“山东”题、200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题一样的标志性试题,对今后高考试题的命制与高考复习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以上设计特点的背后,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以命题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倡导立足于学生,为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学习历史提供空间,倡导学生在多样性、开放性的环境中探究历史问题,关注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要应对这种变化,须进一步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改变目前高考复习中,只重视考纲和考试说明,忽视课标的落实和运用的倾向;改变只注重知识和能力,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倾向。

因为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必定全面落实课标,课标同样是高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

复习中应渗透问题意识,利用相关典型性、拓展性材料,将学科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认识水平。

注意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能正确地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同步提高。

二、评分标准的新变化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即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由以甄别与选拔转向辅以激励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为宗旨,评价维度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评价的方法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标准答案转向重视个体的认识和理解的多样性的相对评价。

今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27题对此作出了突破,采用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阅卷方式,即分层赋分方式,如山东27题第三问撰写历史短文的评卷要求是:(3)(10分)评分标准另外,全国文综新课程卷第40题第三问“恩格斯对‘历史前提’的认识”题。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是:第40(3)(13分)第一等(13——11分)(1)观点明确;(2)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3)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10——6分)(1)观点较明确;(2)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3)论述较充分,表达充分。

第三等(5——0分)(1)观点不明确;(2)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3)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这种新的评分方式是借鉴国外SOLO评分法(或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通过采意,实行分层,按照考生的思维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从主观观点、史论结合、逻辑表达三个方面,分三个层次对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分。

其实,早在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44题第三问“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价”题,即采取了分层采意评分的办法。

从2006年开始,广东在个别主观题的评分办法中开始了采用分层采意的尝试,而上海从2008年开始,对个别主观题明确采用了分层采意评分办法,今年采用这种办法的范围继续扩大。

虽然这种赋分方式仅占很小的比例,多数还实行采点计分,但这种创新性变化却代表了评分标准的新趋势。

分层采意计分是国际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探索对高中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意义是深远的。

以往的采点计分只要识记知识点并进行整合和准确的表达即可应对,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而分层采意计分则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和分析,进行知识迁移和升华,更突出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那些死记知识点的学生和只教知识的教师是不可能应对的,其推行势必推动新课程理念的普及和深化。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加强这种新的评分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牧航教授是研究solo评分法的专家,已发表了数篇相关论文,要认真研究这些文章,理解其真谛和内涵;还应从实践上借鉴上海、广东实施分层采意评分的经验和做法,并将其与高考复习和评分实际向结合,建立起像以往应对材料解析题那样的答题模板和程式。

当然,要适应这种新的评分方式,不仅在技术手段上努力,更重要的是做到基础知识巩固、能力和素养进一步提升。

三、新史学观念的指导作用增强历史新课程针对传统课程教材严重滞后、多年不变的状况,积极引用新的史学观点,体现了新课程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原则。

由高校学者组成的高考命题组,关注学术进展,注重新史学观念的应用,突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

往年在这些方面已经作了很好的探索,而今年的命题在这一方面尤其明显,如前述山东文综卷第27题除了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外,还通过对“发现美洲”和“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连”的认识,直接考查了对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山东卷第11题“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认识”题,直接考查了对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认识和理解。

其他省份的命题也普遍突出了新史学观念的指导,如安徽卷第19题“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作用”题、福建卷第38题“中国与西欧GDP发展对比”题、海南卷第25题“对世界历史的解释”题、江苏卷第22题“辛亥革命”题、第23题“苏联海报”题等。

新的史学观念的应用解决了高考命题的立意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历史学科的进展,对一些重大的史学问题和具体史实进行了及时的修正和阐释。

教师应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关注史学发展的进程,要树立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的的意识,并逐渐渗透到日常的历史教学和备考复习中,引导学生多视角认识社会和历史,多维度构建历史体系,多线索梳理历史进程。

要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新史观的运用,绝不排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历史唯物史观仍是阐释历史现象的主要依据,在复习中仍要坚定不移的恪守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都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而现代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加强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四、对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2010年高考各省份普遍出现了一些并没有列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新考点。

比较典型的是江苏卷第23题第(2)问: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略)(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其他如江苏卷第24题第(3)问“历史研究”的原则、安徽卷第13题“茶的起源问题探究”题、第14题“柳宗元观点”题、福建卷第17题“历史研究的原则”题、海南卷第24题“历史评价”的原则题、湖南卷第35题“史料辨析”题、四川卷第22、23“史学方法”题等。

这些考点的共同点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历史学科能力。

新课程成败的“试金石”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视学生为知识容器的做法,以专题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多视角、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的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这对高考命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试题的取材上逐渐脱离教材的限制,从更广阔的领域里,选取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素材;设置新情景,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增加开放性试题,答案更具有选择性,合理答案都可以得分,有创见的答案加分,更为考生留下发挥个性的空间。

今年研究性学习和史学能力包括史料辨析等题目的进一步增多正是对新课程这些理念的回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