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章诸葛亮南征孟获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章诸葛亮南征孟获曹操死后,形势更加复杂。
孙权、刘备以及曹丕的魏国,开始在三国时期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而在这个以火争天的时代中,一个人物凭借其高超的智慧和足智多谋的才华演绎出了自己的一段传奇。
这个人物便是诸葛亮,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第五十九章是讲述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故事。
这是诸葛亮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介绍这一事件,以此为读者揭示其背景、战略以及历史影响。
背景南征孟获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时期。
当时,刘备已经得到了益州,但一直没有统一南方。
而孟获则是益州的一个蛮族首领,掌握着南方的重要地盘。
为了进一步扩大势力,刘备和诸葛亮决定南征孟获。
在此过程中,诸葛亮考虑到蛮族与汉族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双方难以谅解。
因此,他决定采取姑息政策,以渐进的方法安抚蛮族。
他为此引入了“空城计”,将力量集中在了重要地区,用虚张声势来吓唬孟获等蛮族首领。
孟获以为敌人已经藏匿起来,遂变换路线,结果被诱导到一个无处可逃的地带。
战略诸葛亮大胆地采取了“空城计”取得了初步胜利,这一计策是基于他对对手的了解和判断。
在孟获看来,诸葛亮的防御力量异常强大,自己难以攻克。
但在诸葛亮的内心里,孟获并不足以对抗他的实力。
于是,他将孟获引到空旷处,对其进行攻击,其实就达到了一个诱敌出伏的效果。
而孟获被消灭后,诸葛亮并没有压榨蛮族。
相反,他采用了开明的政策,赐给了蛮族有用的平民或武将官职,以此来巩固他们的忠诚。
历史影响南征孟获是一个巧妙、精彩的战略行动。
这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历史背景的深刻解读。
诸葛亮的领导才能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也为他日后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此外,南征孟获也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篇章之一。
它展现了伟大的智慧和辉煌的历史事件,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
此篇章不仅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精华之一。
总结南征孟获是一段历史的佳话,也是三国演义的经典篇章。
你是否知道一些与”出师不利”相关的典故或传说?
你是否知道一些与”出师不利”相关的典故或传说?一、典故一:淝水之战的前奏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该故事源于东晋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晋将庾亮率领十万大军迎战桓温,然而庾亮的军队战败,导致最终战败的晋朝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
这场战役被后世誉为"出师不利"的经典例子。
庾亮出征之前自信满满,却因骄傲自大而失去了胜利的机会。
他不愿接受朝廷他人的意见,独断独行,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而桓温则善于谋略,他凭借着智勇双全的战术,化解了庾亮的困境,最终成功地将对手击败。
淝水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典故,警示人们出征前要谨慎考虑,避免出现"出师不利"的情况。
二、典故二:诸葛亮南征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蜀国的丞相,他被公认为智谋过人的军事家。
然而在南征中,他也曾经历了"出师不利"的局面,这成为了一段著名的典故。
诸葛亮南征时,遇到了连年的饥荒、暴雨等自然灾害,使得他的军队士气大受打击。
同时,敌人对蜀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给蜀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决定撤退,避免更大的损失。
尽管如此,南征之后,诸葛亮仍然被人称为"忠肝义胆的楷模",他的智慧和勇气备受赞扬。
三、典故三: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志邓忠信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胜利与失败等概念的典故,也和"出师不利"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背景是在公元1080年的宋辽战争中,宋朝的将领邓忠信经历了一系列的战败,损失了大部分的领地。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选择勇敢面对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战略。
在最后一次对辽的战役中,邓忠信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摧毁了敌方的主力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实现成功。
诸葛亮南征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南征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南征是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南下攻打吴国的行动。
这次南征共分四次,期间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战斗,最终以蜀汉的失败告终。
第一次南征始于公元223年,诸葛亮领兵攻打吴国,但由于粮草不足、疾病流行等原因,最终失败。
第二次南征开始于225年,这次南征是为了报答吴国的投降礼物。
诸葛亮再次率军南下,并与吴军在石亭交战,但因为粮草断绝,诸葛亮不得不停止进攻。
第三次南征始于公元228年,这次南征原本目的是为了抢夺吴国的益州,但最终目的却变成了引开魏国的注意力,好让后方的刘禅能够稳固政权。
诸葛亮在这次南征中成功地占领了南阳和益阳,并固守江陵。
在准备进攻东吴时,诸葛亮因病去世,南征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四次南征是在公元234年开始的,这次南征的目的是为了收复南中。
蜀汉先后攻打了邛州、成都和建宁,但在攻打南中时遭到了吴军的反击,蜀汉军最终被迫撤退。
南征是诸葛亮的一次措施,目的是为了加强蜀汉政权在南方的影响力,同时减轻魏国的压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征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反而加重了蜀汉政权的负担,进一步加剧了其陷入困境的局面。
诸葛亮的南征,虽然最终失败,但其斗志和组织能力,对后来的历史和军事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典故:诸葛亮南征
三国历史典故之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南征是诸葛亮对南中蛮族(少数民族)发动的一场平定叛乱的战争。
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
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从此不再叛乱。
中文名称:诸葛亮南征参战部队:蜀汉;南中叛军与各蛮族战争结果:南中平定,蛮族归心时间:225年地点:南中人物:诸葛亮朱褒孟获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3月,诸葛亮大军开始行动。
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而后以僰道为前进基地,开始分兵行动。
东路马忠军自僰道向东南的牂柯郡进兵;中路的李恢军自驻地平夷沿小路南下益州郡,偷袭孟获的后方;诸葛亮的西路主力自僰道折向西面,进军到安上(今四川屏山)一带。
这时,高定的主力主要集结在旄牛、定筰、卑水(今四川美姑)一线,诸葛亮为了吸引叛军主力决战,在到达卑水地区后,暂停前进,以等待叛军向卑水地区集中,以便一举消灭之。
高定的主力果然向卑水地区集中,自益州郡北上增援的雍闓、孟获部队也在向这个地区运动。
这时,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高定部将杀死了雍闓,结果造成孟获军停止了向卑水地区的增援。
诸葛亮看到已经不能将叛军聚而歼之,于是果断向当面的高定军发起了进攻,击败了高定军。
高定的部队后撤到邛都(今四川西昌)准备继续抵抗,又被诸葛亮大军击败,并攻占了邛都。
高定带领残部二千人不肯投降继续抵抗,被蜀军最后全部消灭,高定战死。
这时孟获军已经向益州郡老家撤退,诸葛亮大军立即展开追击。
与此同时,马忠的东路军进展顺利,在牂柯郡击败了朱褒部队,平定了该地区的叛乱。
李恢军在攻入南中益州郡一带孟获根据地后,遭到了强大部族武装的包围。
李恢在孤军深入、又没有诸葛亮大军消息的情况下,利用欺骗手段、麻痹部族武装,而后趁其不备,发起反击,一举将优势的敌军击败,并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占领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了孟获军的退路。
225年5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
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七擒孟获,是中国历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次擒获南蛮王孟获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策略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次出兵南蛮,最终成功擒获南蛮王孟获的故事。
孟获原是南蛮地区的一个部族首领,他率领部众屡次侵扰蜀汉边境,给蜀汉的边疆稳定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第一次出征,孟获被俘,但在保证不再侵犯的情况下被释放。
第二次出征,孟获再次被擒,但依旧不肯归附。
第三次出征,孟获再次被擒,诸葛亮采取了宽大的态度,释放孟获并派人送他回家。
第四次出征,孟获再次被擒,诸葛亮再次释放他,并派亲信前往南蛮地区,劝说孟获归顺。
第五次出征,孟获再次被擒,但诸葛亮依旧没有加害于他,而是对他进行了善意的劝说。
第六次出征,孟获再次被擒,这一次,诸葛亮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孟获进行了软禁,并派人前去南蛮地区宣扬善政。
第七次出征,孟获终于归顺,成为了蜀汉的臣民。
七擒孟获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军事策略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七次出征,七次擒获孟获,但从未加害于他,而是以宽大、善意和智慧对待孟获,最终取得了南蛮地区的归顺。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仁德和胆识,也传达了中国古代的和平理念和善治思想。
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它告诉我们,善待敌人,善待人民,用智慧和仁爱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胜利。
这个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和政治智慧的经典之作。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
诸葛亮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也曾带兵南征北战,在《出师表》中更是对当前的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顺便还向刘后主刘禅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在文学方面,诸葛亮更是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自己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用于军事战场上。
这些都是诸葛亮优秀的地方,好像诸葛亮能够随手就能想到计谋计策似的,诸葛亮的渊博是我们震惊,诸葛亮的计谋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够体现在各个方面。
诸葛亮可谓是很好的谋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杰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更是对诸葛亮评价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广受历代兵家的认可。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
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
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
孟获退回益州郡。
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
诸葛亮就放他回去。
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
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
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
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
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
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
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
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
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
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
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
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神话故事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民间传说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民间传说故事(一)南诏核桃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
大军跋山涉水,终至大理境内,数日车马劳顿,众人已是疲惫难挡,口干舌燥。
将士行至落马坡处,日沉西山,天色渐黑,又见此地树木繁茂,旁边有一泉眼不断涌出涓涓细流,遂决定就地休整一夜,众人舀来泉水解渴,又采食野果果腹。
次日一觉醒来,300余人竟声音尽失,喉咙疼痛不已。
诸葛亮心急如焚,求助于此地道家名医孟优,孟优急来军营诊视,方知将士们是误食了哑姑泉水,才得此病。
当即对症下药,两日过后,众将士终能开口说话,却感觉身体乏力,食不下咽。
孟优便又采来野核桃给众人食之,众人一尝,其果香脆可口,油而不腻,惊为天赐。
一连几日,将士们每日3餐辅食野核桃,养精蓄锐,身体不适之感渐消,精神焕发,身体复元。
诸葛亮再三致谢孟优,并称赞这种核桃野果的神奇。
孟优告知诸葛亮,自己长年修道行医,来往于巍山和青城山之间,早闻丞相的威仪和仁德,所以才赶来相助。
又说,大理境内多野核桃,将士平常可采摘核桃食用,对水土不服的士兵裨益甚多。
诸葛亮率军一路南下,实行抚慰政策,对当地百姓不侵扰,七擒孟获,诚心感人治乱,终于平定南中。
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不再叛乱。
后人得知,孟优乃孟获胞兄,至今大理宾川还有孟获被他哥的道家思想感化,从而修行3年的“孟获洞”等地点遗存。
蜀汉过后300多年,隋唐兴起。
当时大理等地也形成势力强大的南诏国。
相传南诏国一位村民上山采药,发现山中野核桃树郁郁葱葱,核桃结满枝头,便摘下敲开外壳,里面的果实肉质白嫩香甜,食而不忘,便采集满筐,带予家中老母食之。
半年后,老母满头银发渐渐变黑,身体状况也日渐改善,恢复了年轻时的欢笑健谈,左邻右舍无不称奇。
后来,此事传到南诏王宫,国王亲尝此果,赞叹连连,视为人间神品。
赐名“南诏核桃”,作为珍品敬献给其他国家。
诸葛亮南征孟获是什么典故
诸葛亮南征孟获是什么典故“诸葛亮南征”是在诸葛亮治理蜀国的史册上记录的重要一笔,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在南征的时候七擒孟获,收获了孟获这一猛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南征孟获是什么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诸葛亮南征孟获的典故“诸葛亮南征”是在诸葛亮治理蜀国的史册上记录的重要一笔,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在南征的时候七擒孟获,收获了孟获这一猛将。
诸葛亮南征孟获其实总的说来就是,诸葛亮用兵将孟获抓住,但是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掉孟获,重新抓住孟获,最后,诸葛亮七擒七放,使得孟获最终心服口服的被诸葛亮收服。
“诸葛亮南征擒孟获”是《三国演义》的重要桥段。
但是,毕竟是文学作品,没有相关文献来的真实,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首先,诸葛亮在南中平定战乱的时候,采取的是“攻心为上的方法”,并且,诸葛亮在途中一直采取的都是“儒家的思想”,充分的表示了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叛乱的,所谓的“宽仁之心”。
同时,也在收复南中人民——“南蛮人”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孟获被诸葛亮所降俘之后,更多的是被诸葛亮这种“聪明”、“智慧”、还有这种“仁义”。
可以说,是诸葛亮的这种政策最后使得孟获归于自己。
这其实埋下了一些隐患,虽然诸葛亮在擒孟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夷制夷”的方法,但是其实在威慑力上是大大减小的,最后,为了彻底的使孟获归顺,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兵力,毕竟,七次战争,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不过,总的说来,诸葛亮最后将孟获收服,并且,诸葛亮此次南中平定战乱也是很有成效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
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
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
孟获退回益州郡。
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
诸葛亮就放他回去。
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
诸葛亮生平事迹简介
诸葛亮生平事迹简介本文是关于诸葛亮生平事迹简介,感谢您的阅读!我们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智者。
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将,也传说过空城计火烧赤壁等等历史故事,那么到底诸葛亮的事迹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大家写了一篇诸葛亮简介,对于诸葛亮生平的大事迹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下面就来看看吧。
躬耕陇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
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人称“卧龙”。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隆中对《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云南有趣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云南有趣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云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以下是一些云南有趣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1.传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到云南,他发现这里的人民生
活非常贫困,于是他命令士兵们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并教授当地人如何种植水稻。
他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状况,诸葛亮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2.传说在元朝时期,云南有一位叫做“阿棘”的民族首领,他
非常英勇善战,统治着云南的大部分地区。
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叫做“棘手”,她善良、聪明、勤劳,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
有一天,一个叫做“阿扎”的年轻人来到了阿棘的领地,他看到了棘手并爱上了她。
但是阿棘并不喜欢他,因为他认为阿扎不是他心目中的女婿。
但是棘手却爱上了阿扎,她决定与他私奔。
阿棘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他派出士兵去追赶他们。
但是棘手和阿扎已经骑着马离开了领地。
他们逃到了一个叫做“鬼主山”的地方,这里有一个神奇的湖泊叫做“七擒湖”。
据说任何东西掉进这个湖里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阿棘的士兵追到了这里,他们看到湖泊中有一只小船,船上坐着棘手和阿扎。
士兵们将船打翻,试图抓住他们。
但是当士兵们重新上岸时,发现船又回到了湖中,而棘
手和阿扎已经不见了。
据说他们已经沉入湖底变成了两条金鱼。
这些故事只是云南众多传说的一部分,这个地区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诸葛亮南征传说中的崇拜现象和民间文化传统
诸葛亮南征传说中的崇拜现象和民间文化传统作者:艾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2期[摘要]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拜、礼拜等仪式行为。
诸葛亮南征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此之后,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将其奉为神明,先祖加以崇拜。
本文试从民间文化传统的方向对诸葛亮南征传说中的崇拜现象加以分析。
[关键词]诸葛亮南征崇拜现象民间文化传统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丞相。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他的评价,早已超出政治家、军事家的范畴。
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历经一千多年的时间,诸葛亮的形象在文人学士的描绘和民间故事的传说中,日益的高大伟岸起来,甚至达到了完美和神化的地步,这一点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诸葛亮南征传说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一、少数民族对诸葛亮的崇拜现象诸葛亮南征过后,在云南地区留下很多遗址。
万历《云南通志》汇集前代文献所言及民间传闻诸葛亮遗迹涉及今24县,共42处。
同时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从滇东北到滇西、滇西南,流传着极为丰富的诸葛亮南征传说。
傈僳族的火把节就是因诸葛亮而来。
并且傈僳族奉孔明若神灵。
据说,基督教传教士为了传教,曾编一故事:上帝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孔明,二儿子名耶稣。
过去由大儿子孔明管事,而现在大儿子退休,应有二儿子来掌事,所以应该信奉耶稣等。
景颇族把诸葛亮看作是人类世界的创造者,并尊称其为“孔明老爹”。
德昂族和佤族都认为自己是孔明的后人,佤族更是称呼诸葛亮为“孔明阿公”,除了本民族信奉的原始宗教物外,还笃信诸葛孔明,认为一切制度,都是诸葛亮订下的。
在白族传说中,诸葛亮成了苍山脚下西洱河边天生桥西塘子铺村的本主,神号为来安景帝。
这些传说故事中将诸葛亮神化的现象的出现是和民间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
二、人神崇拜的传统对诸葛亮的崇拜可以纳入到宗教信仰中人神崇拜的范畴,与广大民众对妈祖,包公等众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传说人物的崇拜并没有区别,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人神崇拜的传统,只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对诸葛亮的神化更具代表性而已。
三国演义第三十章之读书诸葛亮的南征
三国演义第三十章之读书诸葛亮的南征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很多人都会想到“卧龙凤雏”、“出师表”等等,而在第三十章中,诸葛亮的南征也是倍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诸葛亮南征的目的是为了扫清南方的障碍,为刘备统一江南打下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谋略智慧,还表现出了识人之明、待人之诚、宽容之度,以及忠诚之心。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讲述诸葛亮南征的故事。
一、谋略智慧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一直以来都是以智取胜,而在南征的过程中,诸葛亮也不例外。
他首先分析了南方的形势,发现了江南地区的弱点,他知道通过利用这一弱点,就能够够打破南方的防线,进而占领南方。
于是他设计了以屯田为基础的军储政策,采用分兵两路的方式向江南进发。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利用了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地离间了孙权和东吴大臣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二、识人之明诸葛亮对人的判断力非常精准,他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忠诚度。
在他南征的过程中,他屡次遇到了人才,比如说徐庶、孙乾等等。
他能够很快判断这些人的实力和价值,并且一眼看出徐庶的才华,从而决定让他成为自己的军师。
并且,在徐庶临终前,诸葛亮还对其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充分展现了他待人之诚的一面。
三、宽容之度在南征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曾经对诸葛亮表现出了不敬,或者是有所怨言。
但是,诸葛亮都能够以宽容之度处理好这些问题,他不会过于计较别人的过失,而是尽力去容忍、理解别人。
在处理孔明和刘备之间的矛盾问题的时候,他表现出了极强的宽容性,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刘备心腹谋臣的原因之一。
四、忠诚之心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刘备忠实的臣子,他坚信天命所归,一直为刘备鞠躬尽瘁,忠心耿耿。
在南征的过程中,他一直能够坚定地信仰自己的事业,不被任何困难所动摇。
在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天下分裂,但是诸葛亮仍然坚信大一统的思想,为了这个信念,他奋斗了一生,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总的来说,诸葛亮南征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位谋略大师的智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忠诚臣子的担当。
诸葛亮南征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南征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南征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南征是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南下进攻东吴的历史事件。
此次南征是为了扩大蜀汉的领土,增强国力,同时也是为了解决与东吴的矛盾。
整个南征分为两次,第一次发生于公元225年,当时诸葛亮率领军队攻打东吴的荆州。
在经过一番激战后,荆州最终被夺回。
第二次南征发生在公元229年,这一次诸葛亮率领军队进攻东吴的合肥,并在此地遭遇了东吴大将陆逊的反击。
最终,在经过长达数月的困境后,诸葛亮不得不撤退回到了蜀汉。
整个南征活动中,诸葛亮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统帅才能和出色的战略眼光。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应对东吴方面的反击,并且在战斗中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果断。
他还利用自己优秀的外交手段,与吴国的官员进行了多次谈判,并最终达成了一些协议。
除此之外,南征活动还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征期间,蜀汉军队在荆州和合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工作,这些工程不仅有助于加强蜀汉在这些地区的控制力,也为当地民众提
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此外,在南征期间,蜀汉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和管辖。
总之,诸葛亮南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而具有意义的军事行动。
它不仅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章诸葛亮南征孟获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章诸葛亮南征孟获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
在这三国之间的战争中,星光熠熠的战役无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的军事行动。
这个战役影响了当时的历史,也影响了后来的的文化发展。
本文将为您详细地描述这场历史事件。
南征孟获是诸葛亮治理南方的著名事件之一,在此之前,南方的土地一直被西南地区的蠻族统治。
而孟获正是统治了南方土地的蠻族统领。
诸葛亮认为蠻族势力必须被消灭,才能够实现中国的一统,于是他决定南征孟获,次要目的是为了保卫蜀汉的国土。
诸葛亮向铁骑将军赵云说,“蠻族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我们的治理。
南方通向海路,掌握南方的交通,就能够掌握中国的经济中心。
如果南方能够成为我们的地盘,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北方进攻了!”于是,诸葛亮决定亲自南征孟获。
诸葛亮先派出军队走海路,从川中迂回至川南。
接着,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自阳平关入蜀南,同时与左都护黄权合兵在五丈原下寨,设伏埋伏住孟获。
孟获降服了,但在沉得住气的诸葛亮面前,孟获还是有点不适应,爆发出一些不服的话:“你一心想要南征,有了南土,你还有什么想法?”诸葛亮拿出一本《诗经》对他进行了启示:“天命如何?让我解释给你听吧:夏桀成失,殷商竞兴。
周周文武,迄今受生。
尧舜之正,孝悌所明。
世禄所归,天下安宁。
”孟获现在已经没有理由反抗了,于是他表示愿意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说服征服蠻族的一大法宝是要让他们摆脱蒙昧无知,接受正式教育。
如此,孟获也愿意给他的家人送去蜀地读书。
此役后,诸葛亮治理南方,颇有建树,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反响至今。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当时备受人们尊敬的大师级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卧龙”。
尽管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诸葛亮仍然以其卓越的才智和领导能力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中,描述了诸葛亮的南征和北伐,这两个战役在诸葛亮的一生中都非常重要。
南征是指诸葛亮率领蜀军南下进攻南蛮地区,南蛮是指中国南方存在的原始民族。
为了征服南蛮地区,诸葛亮派出了自己的将领魏延和马超。
魏延和马超都是非常出色的将领,他们沿途不断征服各个南蛮部落,并在战斗中表现出勇猛无畏的精神,展示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然而,南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诸葛亮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因地形和天气条件限制太多,使得蜀汉军无法在南蛮地区取得决定性胜利。
最终,南征只能停留在了一个短期的征服阶段。
南征结束之后,诸葛亮转向了对北方的实质性挑战——北伐,他的目标是攻打魏国(中国另一大势力)并统一全国。
北伐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战役,然而它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次。
虽然诸葛亮事先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行军计划,并与他的将领达成了一致,但最终,北伐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事实上,诸葛亮在北伐期间经历了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往往来自他自己的手下和他们之间的不和。
可以说,诸葛亮的南征和北伐不仅是战争的历史事件,更是他一生的代表事件,这些战争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战略家和政治家的技巧和智慧。
同时,在这些事件中,人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经验教训,这些教训可以用于今天的领导实践中。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描述了南征和北伐两个历史事件,这些事件表明了当时诸葛亮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技能,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人才的人格魅力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七擒孟获故事
七擒孟获故事
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蜀汉时期发生的一段著名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南征时,遭遇南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抵抗。
孟获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他率领部下顽强抵抗蜀汉军队的进攻,给蜀汉军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采取了七擒孟获的计策。
第一次擒获孟获,诸葛亮派出军队包围孟获的部落,孟获被迫投降。
但是,孟获很快就反悔了,再次率领部下反抗蜀汉军队。
第二次擒获孟获,诸葛亮派出军队再次包围孟获的部落,孟获再次被迫投降。
但是,孟获再次反悔,继续抵抗蜀汉军队。
第三次擒获孟获,诸葛亮派出军队再次包围孟获的部落,孟获再次被迫投降。
但是,孟获再次反悔,继续抵抗蜀汉军队。
第四次擒获孟获,诸葛亮派出军队再次包围孟获的部落,孟获再次被迫投降。
但是,孟获再次反悔,继续抵抗蜀汉军队。
第五次擒获孟获,诸葛亮派出军队再次包围孟获的部落,孟获
再次被迫投降。
但是,孟获再次反悔,继续抵抗蜀汉军队。
第六次擒获孟获,诸葛亮派出军队再次包围孟获的部落,孟获再次被迫投降。
但是,孟获再次反悔,继续抵抗蜀汉军队。
第七次擒获孟获,诸葛亮派出军队再次包围孟获的部落,孟获终于彻底投降。
孟获被俘后,诸葛亮没有杀他,而是善待他,最终孟获感化,成为蜀汉的忠实臣子。
七擒孟获的故事告诉我们,善用策略可以解决棘手的问题。
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最终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智慧和善待,使得孟获彻底改变了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对待敌人,不一定要采取激烈的手段,善意和智慧同样重要。
历史小故事简短 破釜沉舟
历史小故事简短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历史小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讲述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破釜沉舟来使军队士气高昂、斗志昂扬的故事。
诸葛亮为了能够彻底消灭魏国,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南征北战。
在准备出征之际,他下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命令——将丞相府后面的大铜锅、大铜锅盖砸掉,然后沉入江中,以示决心。
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
诸葛亮这个令人费解的命令引起了所有人的迷惑和困惑,但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按照他的命令行动。
当大锅和盖子被砸坏沉入江中的时候,军队的将士们才了解到,诸葛亮此举意味着不留退路,表达了他要与魏国决一死战的决心。
士兵们深深被诸葛亮的决心所感动,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奋战,于是全军士气大振。
最终,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军战胜了魏国的敌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通过这个短小的历史小故事,人们可以看出破釜沉舟的背后意义是表示决不退缩,以此激励士兵们坚定的斗志,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决心。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鼓舞人心的典故。
诸葛亮南征的历史意义介绍
诸葛亮南征的历史意义介绍形势蜀国的南中地区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
这里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彝"。
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反抗活动。
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国的政权,根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
但是南中的豪强地主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却利用民族矛盾,为了割据一方,举行武装叛乱。
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
孙权即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
雍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
紧接着,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领高定元、牂牁郡今贵州西部太守一说郡丞朱褒,并皆响应,相继叛乱。
南中叛乱是蜀国于夷陵被孙吴打败之后面临的又一严峻局面,其时刘备刚死,后主刘禅即位,政权不稳,加上孙吴、曹魏威胁在外,形势十分危急。
但辅佐后主的诸葛亮,临事不慌,没有仓促起兵,而是暂时,“抚而不讨”,命令各地闭关严守,息民殖谷。
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政治,改革官职,修订法制。
诸葛亮还致书雍闿,争取和平解决,但遭拒绝。
同时急遣能言善辩的邓芝,两次赴吴,以刘孙联盟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说服孙权,重建了联盟,这就减轻了外部压力,孤立了叛乱分子。
这样,蜀汉政权获得了喘息机会,通过整顿内政,形势趋于稳定。
于此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平定南中的征战。
过程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离都城成都南下。
临行,参军马谡献策:“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诸葛亮接受了这一正确意见,坚持军事镇压和政治攻心相结合的方针。
同时兵分三路:以门下督马忠为牂牁太守,率东路军由僰道今四川宜宾攻打据守在牂牁的朱褒;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从平夷进逼益州;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经水道入越靣攻打高定元。
历史人物故事100字左右
历史人物故事100字左右历史人物故事100字左右(一)项羽是秦朝末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以勇猛著称,曾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
在秦朝灭亡后,项羽成为了西楚霸王,统治着中国长江以南的地区。
然而,由于他的残暴和政治无能,最终被刘邦打败,并在垓下之战中自刎身亡。
项羽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传说,被广泛传颂和演绎。
历史人物故事100字左右(二)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一位皇帝,他推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使西汉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他大力支持儒家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他还实行了盐铁官营、设立郡县制等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人物故事100字左右(三)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韦编三绝”。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孔子为了研究易经,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直到最后将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翻断了三次。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对于知识和学习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历史人物故事100字左右(四)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焚书坑儒”。
这个事件是因为秦始皇不满意儒家的思想,认为其不利于国家统一,因此下令焚烧百家书籍,并坑杀了468名儒士。
这个故事体现了秦始皇对于思想和文化的强硬态度。
历史人物故事100字左右(五)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独尊儒术”。
这个事件是因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思想定为正统思想,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这个故事体现了汉武帝对于文化和思想的重视。
历史人物故事100字左右(六)唐太宗: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玄武门之变”。
这个事件是因为唐太宗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最终登上了皇位。
这个故事体现了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冷酷和决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关于武侯南征,史书说法不一,除陈寿《三国志》里只字片语的描述外,《华阳国志》、《汉晋春秋》乃至《资治通鉴》等史书都出现了“七擒七纵”的字样,甚至在《旧唐书》、《新唐书》附《南蛮传》中出现了“武侯平六诏”的记载。
可谓众说纷纭。
鉴于如此众多的分歧,本文将对以上各种史料进行综合阐述。
一、风雨飘摇季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兵败夷陵,虽然史书上对这次战役中季汉投入之兵力记载模糊,但是从之后的种种迹象看来,季汉因为此战而大伤元气。
刘备诏诸葛亮去永安之前,曾经命其在成都南北郊驻兵,以防不测,由此可见当时情形异常动荡。
时汉嘉郡太守黄元闻刘备病重,首先举郡反叛,火烧临邛县,会诸葛亮东行省疾,时任益州治中从事的杨洪,临危不惧,奏请太子刘禅,命将军陈曶、郑绰领太子亲兵前往征讨,又因兵力不足,杨洪命二将守于南安峡口,幸而获斩黄元,诸葛亮归后对其大加封赏,季汉用兵捉襟见肘可见一斑。
刘备不久后便薨于永安宫,临终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并令李严驻永安。
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后领益州牧,季汉自此出现了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政治局面。
当时黄元之乱刚平。
闻听蜀中大变,吴左将军、武昌太守士燮在孙权的授意下,诱使益州大姓雍闿举郡民遥附,雍闿纠集益州郡内蒙舍诏(后称南诏)渠帅孟获等叛乱,杀太守正昂,又将继任太守张裔流放到东吴。
孙权另任命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进驻交州、益州界首,紧接着,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一说郡丞)朱褒,越儁郡夷王高定(《华阳国志》作高定元)又分别起兵于各郡,以为呼应之势,南中三郡皆乱。
东吴又以雍闿为永昌太守,欲使其乱永昌,永昌郡原太守不知去向,府吏吕凯、郡丞王伉率郡民死守不韦县,并坚壁清野,闭境拒敌,使雍闿不能入,于是,雍闿又使孟获煽动周边诸夷,诸夷皆反。
南中四郡自此为叛军所据。
不但如此,“是岁,魏司亣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可以说,诸葛亮面对的是一个自夷陵战败之后,新旧交替,政局动荡,叛军割据,魏国施压,东吴挑唆,民心不稳,百废待兴的几乎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二、南中对策考虑到时下复杂的国内外周边形势,诸葛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首先加强整顿政务,擢拔贤才,比如杜微就是在此期间提拔的,对内作《正议》,抚恤夷遗属,以安民心,同时派邓芝修好吴国,并索回张裔,东吴、季汉再次联盟。
接着,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建设路桥,发展经济,闭关息民,为后面的南征乃至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李严于永安书于雍闿,陈述利害,试图劝解其罢却刀兵,前后六纸书信,雍闿只傲慢地回了一纸,拒绝招降。
三、南征季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诸葛亮率兵南征。
临行遣陈震再次出使东吴,巩固汉、吴关系,留丞相长史向朗代理政务,以绝后患。
诸葛亮命庲降都督李恢引一军向益州郡,又以马忠(狐笃)为牂牁太守,引一路军道向牂牁,诸葛亮则自引一军,自水路向越巂。
此次战役诸葛亮没有启用镇东将军赵云、镇北将军魏延等宿将,应该是出于对东吴以及曹魏有备无患的考虑,史书上对诸葛亮南征双方兵力没有记载,那么,根据各种记载估算一下也未尝不可。
首先,根据《三国志·蜀书·李恢传》,“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於昆明。
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云云。
其次,根据《后汉书·郡国志五》:“越巂郡(武帝置。
雒阳四千八百里。
)十四城,户十三万一百二十,口六十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八。
益州郡(武帝置。
故滇王国。
雒阳西五千六百里。
诸葛亮表有耽文山、泽山、司弥瘗山、娄山、辟龙山此等并皆未详所在县)十七城,户二万九千三十六。
口十一万八百二。
牂牁郡(武帝置。
雒阳西五千七百里。
)十六城,户三万一千五百二十三,口二十六万七千二百五十三。
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
雒阳西七千二百六十里。
)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
”汉朝为了最大限度的收取人头税(包括口钱、算赋、户调等),非常注重人口的统计,据《后汉书》载,汉制每年案比一次,所谓的案比,就是现在的人口普查,自东汉安帝之后,时局混乱,因此不能正常案比。
由此可见,此四郡并非传说中的无人区,人口众多。
李恢道向益州郡,沿途诸县闻讯纠结兵力一路围追堵截,将李恢围在昆明。
也许有人会说,东汉末年著名的羌乱关中,会导致蜀中人口锐减,但是,根据《后汉书·刘焉传》载《英雄记》:“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
”,可见,动乱时期,益州相对安全的多,虽然之后在刘焉、刘璋统治时期相继出现马相、赵祗、赵韪等数叛,一时蜀中纷乱,生灵涂炭,但都未涉及南中一带。
另外,东汉政权乃至季汉早期对南中地区控制薄弱,各郡均有出现刺杀郡守,不服汉统之举,从诸多记载看来,南中其实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出的国中之国。
再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
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
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
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
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
自儁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
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
此三国亦有君长。
”以及《新唐书·南蛮传》,“兵埒,不能相君”,均可佐证。
作为先锋的庲降都督李恢,被叛军围在昆明无法脱身,不得已诈降雍闿孟获联军。
因此“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
”而诸葛亮领大军由水路道向越嶲,高定“以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并讨之,军卑水。
”,诸葛亮一路攻取邛都县,虏获了高定及其家人,初试马谡送行时所提“攻心为上”之策略,放任高定出逃至益州郡。
不久,益州郡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孟获代闿为主。
”高定杀雍闿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内部分歧,也许是分赃不均,,也许是为了“军众合集”,笔者更倾向后一点,雍闿部全力围昆明,因而忽视了对高定的接应,此时诸葛亮大兵压境,攻陷郡治,高定面临决死一战,于是杀雍闿以求合军,不料孟获在此时站了出来,接替了雍闿。
高定以数千兵马再战而败,仍然不服,诸葛亮认为“邈蛮心异”,将高定斩首。
越儁郡光复,诸葛亮以龚禄为太守。
在此期间,马忠一路也收复了牂牁,朱褒授首,马忠以郡守留阵牂牁,抚恤当地居民。
这时被围在昆明的李恢探听到诸葛亮的消息,趁外围松懈,叛军彷徨之际,突然从昆明杀出,跳出了包围圈,“与亮声势相连”,追击牂牁朱褒残部于盘江。
注《华阳国志》载,“李恢败于南中”,应该是指李恢被围于昆明,等待时机。
诸葛亮闻李恢突围,决定乘胜而进,建兴三年五月,诸葛亮兵渡泸水,按《水经注》引《益州记》:“泸水源出曲罗,巂下三百里,两峰有杀气,暑月旧不可行,故武侯以夏渡为难。
”,《后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泸水,一名若水,出旄牛徼外,经朱提至僰道入江,在今嶲州南。
特有瘴气,三月、四月经之必死。
五月以后,行者得无害。
故诸葛亮《表》云…五月度泸‟,言其艰苦也。
”《晋书》载晋将军姚崇等追叛军至泸水,溺死千余人,因而不敢渡泸。
五月已至夏日,河水暴涨,诸葛亮之所以选在五月渡泸,目的是为了避开瘴气,以保汉军安全为先,不失军机为次。
诸葛亮渡泸之后,孟获合益州雍闿旧部及本部属众,与泸水之南扎营,诸葛亮再试攻心,凡七擒七纵。
终于使孟获臣服。
不少人对于七擒七纵是否属实提出了异议,大体分为以下几点:1、孟获是否确有其人。
2、七擒七纵是否存在,是否真是七次。
孟获者,不见于《三国志》,但据笔者所查阅的史料,在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存有六诏,分别为“蒙秀诏、越析诏、浪穹诏、登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其中“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
蛮谓王为诏。
自言哀牢之后代居蒙舍州为渠帅在汉【永昌故郡】东,姚州之西。
”永昌郡在建宁(益州)郡以西,与《华阳国志》中的【建宁孟获】吻合。
孟与蒙音近,盖为蒙之谬误,孟获即为南诏渠帅,并称自己的属众为“南人”。
不过,笔者认为,孟也有可能是诸葛亮所赐的汉姓,据《炎徼纪闻·卷四·云南记》载:“部中有仁果时者,九隆八族之四世孙也,强大居昆弥川,号太白子国,传十七世至龙佑那。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平益州,封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出山林,徙平地。
”,诸葛亮至南中时,“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孟获官至御史中丞,按照陈寿的记史笔法,这样的官职显然不足以立传著名,陈寿对蜀书记载之草率,有目共睹,就连身为骠骑将军的胡济,他也只是一笔带过。
更不用说“赵云之亚”陈到,“庞统之亚”习祯,还有对马谡结局的三种记载,由诸如此类的现象看来,孟获不见《三国志》的原因大概就清楚了,《诸葛亮集》中所载:“虎步监孟琰”,就是《华阳国志》里的“朱提孟琰”,而朱提郡后由诸葛亮复置,部分为原建宁郡。
因此笔者推论,孟琰和孟获有至少为同宗的可能。
还有一条有趣的记载,孟获在泰族史上称为崩黑,据说是著名的阿育王的后代。
这条记载笔者无法证实,权且当一花絮。
而对于七擒七纵,除了各种史料都载有明数为七外,唐朝时期南诏《德化碑》也载有:昔十万横行,七擒纵略,未足多也。
还有南中地区关于武侯遗迹的记载中也多次提到数擒孟获。
比如《读史方舆纪要》里载:“……万胜冈(在州治西山势起伏环绕州治。
相传诸葛武侯擒孟获还师至此冈下人聚观之因名)。
”“……《滇记》:诸葛武侯六擒孟获驻兵怒江之浒。
”“……《滇记》:天宝中鲜于仲通讨南诏下兵南溪石门道遂闭。
韦皋通云南以蛮经北谷近吐蕃乃复治石门道繇黎州出邛部直达云南谓之南道。
今详见四川重险清溪关。
其地亦名天威径以武侯七擒孟获而名。
”“……安南坡(在县东南。
《滇程记》:自镇南州普淜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
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
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豪猪洞(州东二十里山顶有石墙遗址下有龙潭。
《滇志》:孔明纵孟获于白厓获引所部至银坑。
坑一名豪猪洞险绝非人力可到。
孔明出奇策擒之。
是也。
洞南有诸葛寨相传武侯驻兵处。
《滇纪》云:寨在州东三十里)。
”“……佛光寨(在州北三十里与浪穹县佛光山相接。
《滇志》:初孟获自豪猪洞被擒丞相亮复纵之。
获走佛光寨据险坚守。
汉兵不得进乃繇漾濞江而北出砦后遂破之。
明初傅友德等既平大理余孽普颜笃复叛据佛光寨先不华据邓川。
友德自七星关回军大理平邓川破佛光砦。
遂过金沙江下北胜、丽江巨津之境是也)。
”“……诸葛营(在城南七里。
一名诸葛村。
旧《记》:孔明既擒孟获移师永昌即金齿也。
城南八里西山下武侯尝屯兵其间。
师还民构祠祀之因名。
《志》云:元时有四川军万户府在诸葛营后土人居于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