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用人失误
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以下是有关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1.楚汉争霸: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
项羽在战争中犯了许多决策错误,如杀义帝、放弃关中、烧栈道、用人不当等,最终导致了失败。
2.诸葛亮北伐: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多次北伐中原,但最终未能成功。
其中,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错用马谡守街亭,导致蜀汉军队被魏军围攻,最终失败。
3.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统一全国。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兵力强大,忽视了长江天险和吴蜀联军的战斗力,最终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这些历史典故表明,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一个组织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组织陷入困境甚至失败。
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仅仅 因魏延是降将 , 葛亮便斥 诸
没有 特权
在瑞典 ,政府 官员没有任何特 权。瑞典 的法律规定 , 只有议长 、 首
相、 外交部长 、 国防部长等少数 几位
匮 乏是 其 主要 原 因 。 这 人 才匮 责其品行 ,食其禄而杀其主 ,是 不 但 “
背后绝 不仅仅是荆州之失, 白帝 忠 ; 居其土而献其地, 是不义” 。按这 备托孤 之后 , 诸葛亮再未建 立起 个标准 ,向刘备献地 图的张松 当是
诸葛 亮为何 多 用赵云
一
蔡
伟
直 ̄ { j E-国演义》 发展到
将近三分之一 ,诸葛亮才在铺 垫中登上舞 台。如果说此前 的 三国中充满 了战、 、 策, 诈 计、 到 了诸 葛亮出场 ,才开始进入到 谋和算的新高度。
《 三国演义 》 开始 时 , 对于
刘备来说 , 已经建立 了以关羽、 张飞为核 心的兄弟圈子,五虎 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 已经得
诸葛亮 用人得失论
“ 绝伦超群 ” 暂时 安抚了这颗 3 , 5 自负的心。但关羽复信羞辱盟
表 明他在 政 治 上 的幼 稚和 外 交上 的 愚
其三。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 心组合除 了对黄 巾军有不少胜 利, 在面对董卓、 吕布和曹操等 军事集团时 , 却是败 多胜少。
诸葛 亮出现 的巨大价值 , 发 展 纲 要和 军 事 作 战战 略 。诸 葛 亮 好 大将 , 实只有赵云。 其
不计较得失 , 乐于服从 安排 , 又才华横 溢。 另一方面 , 尽管刘备多听从诸葛 亮
建议 , 但毕竟众人是效忠刘备。 尤其在
从荆 州之 失看诸 葛 亮 的用人 环境
荆州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夺取西 已经意识到关羽在治理荆州 的认识上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_高三作文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老师,这是我朋友的作文,帮忙点评一下好吗?谢谢!!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诸葛亮。
第一,我首先否定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
首先,作为一个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统治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
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烦多,岂能久乎?”诸葛亮53岁就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直接关系!其次,诸葛亮不会用人也就罢了,但往往在关键时候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二人对换一下或把关羽、赵云二人对换一下,这不是既让关于换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齐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他错用关羽,结果导致放虎归山,曹操得以卷土重来。
后来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尔后刘备伐吴,自己做在那里稳如泰山,所以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更有甚者,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
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用人的三大失误
诸葛亮在我们大家心中是智慧的化身。
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真是羡煞多少豪杰。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三个很致命的用人失误,说出来大家参考。
第一:用关羽守荆襄九郡。
关羽此人,重军士而轻士大夫,持才傲物,刚愎自用,不识大体(从华容道行妇人之仁放过曹操可知)。
并且对现阶段的国际形式判断错误。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
”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
”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
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
”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改派小心谨慎的赵云,荆襄可保无恙。
第二:用马谡守街亭。
马谡人小心大,不自量力,不虚心接纳同僚的意见和建议。
刘备早就说过: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诸葛公诚为治国之能臣,事必躬亲,谨小慎微,然非决战千里之帅也。
首出祁山,以街亭之败诛马谡,蜀国小才少,而以己见不听玄德临终遗言用马谡,又复斩之,实非国家之福,非大家之所为也。
可惜可惜!第三:不用魏延兵出斜谷之计。
魏文长出子午谷之谋,“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与孔明“出秦川”之计正合,料敌审己,以夏侯琳膏粱子弟,仗清河公主升督长安,可以必克,胜算尽握,与淮阴侯会高祖于潼关相仿佛,时夏侯琳远不及楚之守将,若果行之,“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此时赵子龙、马岱、吴壹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因马氏之善而引之,此势与秦出咸阳、汉占关中相当,确可固而图关东也。
而孔明以此为危计,竟欲“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实为笑谈耳,舍敌之咽喉取无关痛痒处,击之不死又打草惊蛇,至司马仲达都统关西后,关中遂再不可图矣!吾亦为之叹矣!设使不胜,唯丧万人而已,而孔明前后兵败,又岂止丧万人哉!蜀国小力薄,大军决战,军力财力人力均不如魏,“安从坦道”,非决胜之法也。
蜀国后期被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诸葛亮可以说的上是一位全才,在辅佐刘备时神机妙算,让大家觉得蜀中似乎只有诸葛亮一
个能人,竟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说法,我们暂且不说廖化是不是无能,这句话从
侧面反映了当时刘备军中大将少之又少。
刘备称帝人心所向,为何曹操、孙权军中大将无数,为何刘备军中会出现如此现象,其实这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一生操劳,事无巨细均由自己亲自处理,这也导致了诸葛亮对人才培养的失误。
其实蜀国不乏关、张、赵等这样的大将,只因为诸葛亮是这样用人,诸葛亮在排兵布阵之时,从不培养人、锻炼人。
诸葛亮做事善用“锦囊妙计”,办事的人只是知道怎么做,但并不知道
为什么这样做,其中赵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刘备娶孙尚香时,赵云陪同刘备同行,只
是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办事,如同机器。
诸葛亮办事一向小心谨慎,所以一些计策从不向外人解释,有的时候就连刘备都不知道为什
么这样做,大家只是按照诸葛亮的命令执行,就是因为这样从而导致蜀国人才的培养与锻炼。
可以说蜀汉后期大将没有成长起来,他要负全责。
诸葛亮的过失
诸葛亮的过失(前无古人的力作)阅读《三国演义》,品味这篇历史名著的各个细节,仔细琢磨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军事行为,心中总觉得有许多感慨和遗憾。
本人在此发表一点个人看法自古以来,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校尉诸葛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
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
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
尝好为巜梁父吟》。
所居之地有一冈,名曰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
不少文人写下了赞美的诗篇,他在《三国演义》中更是极其重要的人物,是人们心目中一个智慧和忠义的化身,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安邦治国。
被刘备请出茅庐之后,就创造了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从此刘备是如鱼得水(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后又为联合东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为战胜曹操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巧夺荆州,为刘备到东吴娶亲献三个锦囊妙计,三气周瑜。
摆下气势磅礴的八阵图,智取西川、汉中,七擒孟获,智收马超、姜维,又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出师表》,空城退敌等许多辉煌成就。
辅佐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三分天下,为刘备“光复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称赞他“真乃神人也”正因为诸葛亮有如此高的军事才能和智慧,还有刘备强大的兵力,使得曹操及手下兵将闻风丧胆,东吴年轻有为的军事奇才大督都周瑜也被他活活气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惜,而东吴又无可奈何。
就是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最终没有能够打败曹魏军,而自己却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结局。
其功劳也不过是“功盖三分国”而已。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为刘备“光复汉室而统一天下呢?其原因不是别的,应该在于诸葛亮本人。
本文充分揭示他不显为人知的军事行为的过失,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其一:刘备得到徐庶走马荐诸葛,就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这位卧龙先生,这位卧龙先生终于被感动并愿意出山后,他就给刘备分析了时势,他说:“自董卓造孽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侠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连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不足之处范文精选8篇(全文)
不足之处范文精选8篇(全文)不足之处篇1关键词:诸葛亮;不足;恃才傲人作为一个组织的高级负责人,首先要具备的素质不是比手下能干,也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善于管理。
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有限,再聪明的人也难免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如果喜欢大事小事一把抓,属下就没有主观能动性,有抱负的人也会觉得屈才而待不住。
所以商界有句名言,“最成功的董事长应该有时间去钓鱼。
”而“管理”重要的是把握大的战略方针策略、知人善任、具有一定的胆识与魄力等,显然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
一、战略方针的错误1.《隆中对》诸葛亮能在隆中而观定三分天下,确属不易。
但缺乏必要实践历练的《隆中对》,是免不了有缺陷的。
2.“出秦川”这是在效仿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自汉中入秦川,在富饶的关中建立根据地,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可是时过境迁,此时的关中已非彼关中,富饶已是过去,蜀道艰难,战事一旦长久,粮草就难以为继。
如果不能就地取食,北伐就只能中止了。
二、用人的失误1.关羽丢荆州对蜀汉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是这次失败的一大原因。
关羽智勇双全,却目空一切。
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本来关羽可以东和孙权,这样可能就不会造成后来的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
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
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2.马谡此人确实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
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
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
留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用人失误,而这次用人失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这次失败最主要的责任应由诸葛亮来负,是他不能知人善用,把最关键的地方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
3.魏延魏延虽然一生也没办法证明自己是韩信,但从他提出的出斜谷,直取长安的策略来看,他至少有成为韩信的潜质。
退一万步说,实施魏延出奇兵的策略,就算真的失守,也不影响蜀汉的根本,但魏延的计划一旦成功,蜀汉能拥有整个关中,获利十分巨大;不做真的可惜了!三、过于谨慎,缺乏魄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建议,不愿让其兵出子午谷。
死的最可惜的一代人才 诸葛亮竟然是笨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死的最可惜的一代人才诸葛亮竟然是笨死的?
导语:“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 1,诸葛亮其第一
“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1,诸葛亮其第一笨: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本躬耕于南阳,却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来了,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
2,第二笨:不能审时度势,利用优势资源,做出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出山之际,天下大乱,不出山就算了,出山的时候选择了资源处于最劣势的刘备,逆势而为,苦苦经营,不仅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而且这个错误选择的阴影伴随其一生,导致其最后的病死,阳寿早尽!
3,第三笨:用人有疑,疑人还用
一个是当初魏延加入时,他就根据其脑后一根反骨断定其以后必反,毫无任何证据和先兆而且是人家投奔的时候这么判断纯属臆断!而且后面还大用特用。
还有一个就是马谡,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怪马谡,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是诸葛亮这个管理者没做好,事先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疑人还用,最后沉重的后果他也自负了,直接导致出兵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管理者最基本的常识都做不到,所以不能说其不笨!
4,第四笨:一生求稳,过于呆板,不懂得变通
我记得没错的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姜维是九出祁山伐魏,每次还都是同样的粮食问题最终撤回。
不但自己笨,还把姜维这个天才也教得和他一样笨,姜维跟他之前做了不少有名得事情,跟了他之后基本没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东吴大军攻打蜀汉,孙权派遣了周瑜、鲁肃等枭将,陆逊为首,蜀汉军营就在鱼腹坞,中军帅马谡,指挥不利,望火报警时,诸葛亮率军赶到樊哙山下,见火环绕,马谡引军而出,诸葛亮对众将甚是厌恶。
当时马谡担任督运粮草之职,事关兵家大事,而马谡只担任中军帅,却远离中军,置身事外,导致敌袭。
诸葛亮责备马谡,马谡竟说“我知计计用兵”,诸葛亮垂泪,斩了马谡。
后来,马谡的节臣来向诸葛亮诉说,认为马谡是有功的,而且也表示了诸葛亮的用人失误。
这一典故反映出了三国时期政治家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当时,正是一个国家危急的时期,而蜀汉的政治家诸葛亮,并没有因为马谡是他自己的弟弟,而放任他的错误。
这样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典故,也反映了一个领导者如何要严于治军、要求严格的一面。
领导者,在面对求贤若渴的时候,要格外严格把关,面对一个人的软弱与失误时,要坚决地惩处,维护军队的纪律和整体利益。
诸葛亮有计划、有方法。
他为蜀汉建立了伟大的基业,而这样的基业,在当时历史的政治环境下,一定是需要一个严格、毅然的领导者来完成的。
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在完成国家的伟大事业时,就必须具备如此严格的要求和规范。
只有这样的积极进取之风,才能让国家得到最大的发展。
“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告诫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整个文明社会的前途,都需要有一个严格要求的领导者来定义推动。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国家在危机时刻捍卫自己的利益;也才能确保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理想和信念不会被一时的风浪所动摇。
诸葛亮用人失误的启示
, ,
然而
。
,
在 用人 上 也 不 可
,
州
,
“
欲待
避 免 地 出 现 一 些 夫误
失荆 州 与 失 街 亭
。
就
不与
其言已 出
”
,
只 好在 入 川 之 前 满 怀 忧
“
后 果最 严重 的 两次
虑地 给关 羽 留下 了
固 然 在关 的八 字 荆 州 方 针 用关 羽
蜀 汉政 权 因此 而 一 肤 不
。 。
实
,
不 可 大用
,
”
然而
偏 爱 梢 糊 r 诸 葛亮
“
振
,
出 现 了每 况 愈 下 的 衰 势
的眼睛 诫
,
他 忘 记 了刘 备
。
宜 深 察 之”
,
的告
诸 葛亮 用人 失 误 的 教 训 令 人 深 思
一 个 领 导者
,
作为
在 失 于 详 察的 情 况 下
,
,
嗯 魏 有 司 马处
,
今 教 关 平 贵书 前 来
”
。
,
其 意欲 云 长 当 此 重
马谈 进 反 间 之 策
离 间曹 容 与 司 马美
使曹
任
于 是 就 把 留 守荆 州 的 重 任 交 给 了 关
春生 疑
,
解 除 了司 马她 的 兵权
清除 了 诸
芍
一 泌~
亮 进 伐 中 原 的 一 个 障碍 才 比 较 看 重 马设
,
。
北 拒 曹操
,
东和 孙 权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论文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2)一、超神化的描写 (2)(一)杰出的政治家 (2)(二)聪慧的智者 (3)(三)忠义的典范 (4)二、白璧微瑕 (5)(一)军事上的失误 (5)(二)用人上的失察 (5)(三)诚信的缺失 (6)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 (7)(一)弃隐入仕的抉择 (7)(二)壮志难酬的无奈 (7)(三)鞠躬尽瘁的付出 (8)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8)(一)艺术夸张的方法 (8)(二)衬托的艺术手法 (9)(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 (9)注释 (11)参考书目 (12)论文内容提要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
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
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
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
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
我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一书塑造诸葛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略概括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艺术形象多重性悲剧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
而这里面,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家喻户晓、最具“人气”,也是罗贯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了。
童谣中“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此处为方言,音juē)”,便可见其“知名度”。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其中涉及诸葛亮的篇幅,自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至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有80回之多。
诸葛亮的过失
诸葛亮的智者之失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
《三国演义》一书,以国史演义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贤相的典范,:名高万古莫若孔明.其处而弹琴抱漆,居然隐于之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理,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
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神疑鬼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残,,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
比管、乐则过之,比伊、昌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①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彪炳千古;《三国演义》中的他更以“运筹帷幄帐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术谋略引人入胜。
博望烧屯,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赤壁大战,木牛流马等等,无不显示了他的高度智慧,成为三国中“智绝”人物。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一句批评语:“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虽是对小说“失真”的批评,却也间接说明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着超人的智慧谋略。
但是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人,也不是完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曾有过失误,即俗语“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1 日常生活的失调第一,事事亲力亲为。
诸葛亮在出山后的二十七年中,事无巨细,必亲自操劳,以致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终于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溘然长逝于五丈原。
第一百三回司马懿曾问蜀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繁简,当得知“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焉。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的情况后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故有蜀汉主簿杨顒进谏诸葛孔明,“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
”孔明则答曰:“……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及我尽心也!”《出师表》是诸葛亮的名作,却束缚了刘禅,要这样,不要那样。
固然是谆谆教诲,却又不给实践的机会。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诸葛亮没有把刘禅放到战争前线的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成长,而是在温室里。
刘禅却不能上前线一战,只能待在成都。
论点论据——诸葛亮谨慎酿大错
诸葛亮谨慎酿大错
诸葛亮的用兵谨慎一直被人称道,而什么事情走了极端都会有它的负面影响。
诸葛亮的谨慎既得了天下,也终失了天下。
因为谨慎,他处处提防桀骜不驯的老功臣魏延,临死之时,事托杨仪,担心魏延居功自傲,不服天朝管,设计以谋反罪名害死魏延,一手炮制了三国奇冤。
若是让诸葛亮掌权魏国,该杀的人太多了。
因为谨慎,六出祁山,寸土未得。
除了客观原因,至少两次是由于谨慎而失去机会。
首出祁山,魏延大胆提出,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长安。
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制胜的妙计,因为此时镇守长安的是笨蛋夏侯懋,不是曹真。
可惜,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
”不敢冒险用兵,失去战机。
再出祁山,事将成,被后主疑心招回,诸葛亮岂不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是不敢承担误会他谋反的风险。
因为谨慎,他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手抓,虽然是鞠躬尽瘁,就没想想自己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更大的悲剧是他的人才论,宁用平庸,也不用脑后长反骨的能臣,因此压制了蜀中人才,造成了西蜀才竭。
而人才匮乏也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催化剂,以致他死后,姜维再出祁山,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因为诸葛亮大权独揽,所以可以说西蜀的失败也就是诸葛亮的失败,而诸葛亮改在了过于谨慎。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一: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
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
如赵云老死赎中。
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
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
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
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
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
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
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
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领导对组织管理的好坏具有决定性影响,是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目标的带头行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封建中国士子“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化身,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几乎计无不中,谋无不成,近乎神,而他又本性谨慎,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很少有人论及他的失误。
然而,为什么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最先灭亡? 细读《三国演义》及《三国志》后不难发现,诸葛亮也有不审时度势、穷兵黩武、用人失误等多方面的缺憾。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不当的领导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以期对现在的组织领导者有所启示。
一、战略失误战略是指组织发展的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的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前提。
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
荆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处要冲,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
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都必需先占据荆州。
诸葛亮以惊人的智慧,绝妙的策划,在赤壁大战中捷足先登,一举夺取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随后取得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隆中战略,实现三分天下的局势。
然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
①当四川吃紧时,刘备授意诸葛亮将荆州交给心腹关羽,守荆州责任重大,关羽接印,诸葛亮擎着不授,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半天。
这一动作表现了诸葛亮的忧虑,他清楚关羽的致命要害,把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一再告诫关羽,最后诸葛亮还是听从了刘备的意见,显示出诸葛亮对当时局势估计严重不足。
名人谨慎做事的反面例子
名人谨慎做事的反面例子
司马懿在空城计就是过分谨慎,而导致失败。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
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带军队看到这样的情况,他认定有重兵埋伏,过分谨慎,以为会有埋伏,便命令全军撤退了,诸葛亮和阳平城里的百姓脱险了。
三国军饷不足失败案例
三国军饷不足失败案例
诸葛亮的形象通过三国演义被神话,但其中挥泪斩马谡,看似是诸葛亮的公平公正,但实则是掩盖其用人失误的所为。
诸葛亮未采纳刘备的建议,令马谡统军,致使曹魏切断蜀汉后路,险些全军覆没,但权利是诸葛亮赋予,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前期的刘备,根本没有什么根基,就只有关张两兄弟,起兵好多年了,手里也没有多少兵力,一直寄人篱下的,这个时候的刘备,把名声看的最重,因为这是他翻盘的希望,所以刘备不会随便杀人,再者早期的刘备根本没有多少兵力,不会出现几万人缺粮的情况,因为手下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所以早期的刘备不会这么干,就算没有吃的,刘备也可以去哭一场,如果有效自然是好,如果无效,大不了回到一穷二白的地步,继续带着他的关张两兄弟寄人篱下,但是最起码有了一个好名声,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前期的刘备非常在意名声,所以为了名声,不会杀粮官。
刘备一生素以仁义为本,爱民如子。
兵败新野时,诸葛亮曾说,放弃百姓,轻装逃亡。
被刘备一口否决,刘备宁受刀剑,也不弃百姓。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刘备确是一个仁义的人,百姓都不弃,何况杀粮官。
诸葛亮可能会使这种手段,但最终还是会听从刘备的话,所以还是不会诸葛亮的选择很多故事可以参考,六出祁山,几次失败都是因为粮草不足而撤退,所以他的选择无
需多猜,无非是和几个主事的将军明白的说下现在的情况,然后语重心长劝一下大家,不撤退就饿死了。
六出祁山真相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因为什么失败
六出祁山真相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因为什么失败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
分别如下:一出祁山,开始是一连串的胜利喜讯,士气高涨。
为了出祁山打曹魏,诸葛亮在蜀中养兵练兵,也为这次出兵备下了军需粮草,还慷慨成词的写了千古名篇《前出师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就因为一个人是失误使得整个局势大变,那就是马谡,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
自认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犯下一大错就造成了对他赏识有加的诸葛丞相的一次祁山计划,在街亭这个战略要地的守卫上出先了决策的失误,就如纸上谈兵一样,在实际战斗中的战略失误就导致了全盘劫数,马谡的失误也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在刘备弥留之际就曾提醒诸葛亮马谡不能重用,但是在一场大的战役上,一个关键性的战略要地的问题上,诸葛亮犯错误了,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局势不会因为斩了一个马谡而重新垂爱蜀军的,司马懿抓住了局势,把优势牢牢把握在了他手中。
局势的变动使得诸葛亮只能用那“空城计”的险兆来为撤退做准备。
局势一下由主动变为被动,人的心理上也会出现烦躁,那更容易造成失误,在对陈仓城防备情况诸葛亮又不甚明了,下令攻城,结果折二将、伤一将。
诸葛亮被迫撤军,一出告败。
一出祁山失败,诸葛亮并没有放弃他的志愿,他准备多年又二出祁山,上《后出师表》表明自己“死而后已”的精神,然后他的对手不是别人,是著智谋和他不相伯仲的司马懿,在二次祁山,蜀军后备粮草跟不上的情况下,司马懿高挂免战牌,不用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高人也!他在对槽睿的奏表中就说:“臣算蜀兵行粮止有一月,利在急战。
我军只宜久守……不须一月,蜀兵自走。
”可怜诸葛亮在准备了那么多的时间后想一举歼灭曹魏军队的,谁知道连个面都没有见到就败了下来。
在死伤惨重,粮草补给不及的情况下,诸葛亮只好退兵,二出祁山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但是诸葛亮不会那么样死心的,他的信念中有太传统的汉室思想,也有强烈的报恩思想,在得知陈仓收将赫昭病重之时趁机攻占了陈仓,进而取建威,驻兵祁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殇白驹无情,把千古兴亡看尽举樽长亭,将三国故事品评念白帝城中,玄德雄心谁省悯落凤坡前,士元化为飞灰嗟麦城一败,云长已随风逝叹长板坡头,谁复御马驱驰惜老当益壮,汉升马革裹尸怜文武兼资,孟起蒹葭折翼纵一身虎威,子龙终不得志恐独木难支,丞相苦撑惨剧人生易老,苍天长昊金鸟杲杲,玉蟾皎皎时不我待,转眼非少奸贼当道,豺狼高嗥江山凭谁,纵横笑傲英雄已殁,犹如七曜千古传唱,好似大纛引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诸葛亮身上从未发生过的事。
这些事儿在正史《三国志》上是没有记载的!1 三顾茅庐2 火烧博望坡;3 火烧新野--------(三国志上记载~ “先主火攻之。
”)4 火烧赤壁------(诸葛亮的主要功绩只是促成孙刘联盟)5 草船借箭6 智激周瑜7 舌战群儒8 借东风9 三气周瑜10 智擒姜维11 六出祁山(只有五出,第五次死于五丈原军中)12 七擒孟获其次在历史中的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他是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志—诸葛亮传》上陈寿说的很清楚“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干优于他的军事才能。
军事才能中,治军又优于用兵。
《晋书••宣帝纪》中原文记载“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还有一个旁证,大家知道蜀汉的地盘主要是益州和汉中,至于荆州不予考虑因为刘备虽说是荆州刺史,但他并未掌握荆州,所谓得荆州只是得了几个郡并且是最穷的几个。
而如蜀刘备带的是谁?答:庞统。
而打汉中呢?带的是法正。
没诸葛亮什么事。
诸葛亮的任务类似于汉朝的萧何。
这些全部引于正史,并经过历史学家考证的,应该没有问题。
所以说人们对诸葛亮的水平是过于夸大的。
只有弄清楚这些才能对我们下面的讲述加强理解!畅谈诸葛亮之用人失误1诸葛亮的用人标准1)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智谋而观其识4)高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志毅事而观其信2诸葛亮用人的成功之处1)善于发现人才1 关羽守荆州。
关羽的性格弱点很多,虽然他是守荆州的不二人选,但诸葛亮应该派一个副手,比方说赵云啊,等等一些人。
首先,当刘备封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时,关羽就骂“我堂堂关羽怎么能和一个老兵站在一起?”又说“他马超,马孟起,是何许人物,本将军咋没听说过?”孙权向他求亲时,他又骂“虎女焉嫁犬子?”(正史无此记载,但关羽肯定是骂人了)其次,关羽擅自发动襄樊战争,直接导致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刘备的一统天下化为泡影。
最后,关羽为人过于孤傲,痛恨士族,贬低吕蒙、陆逊等人,他说“周瑜嘛,还算是个人物,可惜是个短命鬼;鲁肃嘛,人还凑合,可惜是个和事老;吕蒙嘛,多少算个将才,可惜是个病秧子;陆逊嘛,那干脆不成,就是个书呆子。
”这是什么话?周瑜,雄才大略,智谋过人,鲁肃慧眼识人,目光长远;吕蒙不必说,他关羽就败在吕蒙手下;陆逊更不必说,夷陵之战大败刘备。
他关羽谁都看不上?这就可以看出,关羽并不那么完美2 任用杨仪(在杀死魏延后,杨仪随即被废,不久抑郁而死)3 不重用魏延一出岐山是,魏延就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不听,而“子午谷奇谋”是有可能赢的。
这在后世多为流传4 不重用赵云赵云一直就是个“大内侍卫长”也就是说他的任务是刘备的家务事,这就不大对了,赵云好歹是个将才,你这么让他当看门的,是不是有点过分。
5 马谡守街亭马谡是谁?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而诸葛亮不顾先帝即诸将反对,让马谡守街亭,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但诸葛亮可以说有一双识真才的慧眼,他往往会从一个人一举一动的细节着手,来发现这个人善长的一面。
例:董蕨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蕨者.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甚宜甚。
”徙为主簿。
董蕨这个人,有一定的才华,但他没能直接进入朝廷做官,而是进入相府成了一名诸葛亮的家臣,官职也不大,相当于一个管家。
但诸葛亮不但发现了这个人才,而且直接称他为良士,并且直接提拔他为主簿。
后来黄皓窃权,他与樊建一起反对黄皓,虽未有什么大的功劳,但在当时的朝廷中也算佼佼者,降魏后官至散骑常侍,在与晋武帝面前一语惊人,陈寿称为“使蜀慰劳”。
2)唯才是举例:刘巴,字子初,零陵人。
刘备定益州时,刘璋遣法正迎刘备。
刘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这一句话就把刘备惹生气了,益州定了之后“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
”对于这样一个让刘备生气的一个人才,诸葛亮还是“数称荐之”,最后刘备是在示范的顶不住了,给了刘巴一个左将军西槽掾当去了,法正死了之后,他顶了法正的尚书令,在位期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恭默守静,非公事不言。
”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好官,这末一个人才,令刘备生气,但只要是人才虽然得罪了主公也要屡荐,这不是唯才是而又是什么3)不拘一格例:杨洪,字季休,武阳人。
诸葛亮表洪为蜀郡太守。
这时的杨洪没有官职,只是益州的一个书生,但是几句话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干,于是一日之内一个平头百姓成了堂堂一郡之守,而这个人就是日后在蜀汉因“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的那个人。
而诸葛亮因为提拔了他,“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人之器用也”。
4)不计前嫌例:姜维,字伯约,天水人。
诸葛亮出祁山在天水尝败于姜维,但他未计较他打败过自己,后姜维来降,还十分器重他。
在给蒋琬、张裔的信中写道:“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后又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即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必教军士,当遣诣宫,却见主上。
”蜀汉后期,军事方面虽有王平、廖化、马忠、张凝等人,但王、廖虽有一定武艺,然而智谋平平,所以自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事大担可以直接压在了姜维的肩上,蜀汉亡后,他还找机会复国,只叹皇天不祐,复国未成,自损性命。
5)化解一定矛盾例:马超来降,关羽不认识他,但听说马超很厉害,于是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
”诸葛亮回答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齐驱争先尤未及髯之逸群绝伦也。
”羽省书大乐。
两个核心武将的矛盾就凭着一封信解决了,从而解决了由于武将不合引起的朝内人心惶惶,朝外军心不定。
3诸葛亮用人的失误之处1)识人才,不能尽人才所谓识人才而不能尽之所用,就是不能完全信任人才。
所以人才的能力就不能完全施展,导致有些奇谋未能实现。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到会于潼关。
”魏延此谋似乎看来是十分危险。
他说的异道,是指“直从褒出,循秦岭而东,当子五而北。
”这条路是一条小路,路不是很好走,如果这儿走带万人之捣咸阳,行军的长度是比较长,一旦被发现可以说基本上会全军覆没,再加上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战斗力很低,所以诸葛亮否定了这一方案。
这个方案真的不可以实行吗?我不这么认为。
1.魏军真的会发现这队蜀军吗?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出箕谷,魏军一见诸葛亮出兵就准备收住箕谷,使诸葛亮退兵,事实上这个方案也是成功的。
所以只要诸葛亮为主将,魏军应该发不现,即使发现魏延也已兵临城下。
出箕谷这条路打赢了就有了些地盘,数了也没什么损失,是最稳妥的方法,诸葛亮用兵以谨慎著称,在魏人眼里他自然不会弃稳走险,所以基本上魏军发不现这队蜀军。
2.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战斗力很低。
这一定输吗,看看潼关守将是谁再说,是夏侯林,他是夏侯惇的儿子,虽说自古有言说虎父无犬子但他是个例外,不但缺乏勇谋,而且生性怯弱。
魏延乃蜀之名将,勇谋兼备,夏侯林见了不弃城而走就不错了,就是打起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两边都是五千兵马,夏侯林能赢吗,自然是赢不了。
而这时前有诸葛亮,后有魏延。
不战军心自乱,如此陇右之地唾手可得。
2)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大材小用李严,字方正,南阳人。
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起事,合聚部伍数万人。
这时先主在汉中,李严没告诉先主,自己带了本郡五千人马去征讨,斩二贼首级,大胜而归。
以五千人打败数万人,而不是防守战,是主动出击,这没有很强的军事才干是不能成功的。
从这可以看出李严是十分有能力的一个武将,而这样的一个人让他去管粮草,不是太可惜了吗?古语道:“兵未发,粮草先行。
”这没错,这是为了防止粮草被劫从而无奈的退军,所以粮草官必须很有能力。
但在北伐这一路上,不会有人来劫粮草,所以只要保证粮草按时运到就可以了。
所以在我看来让李严来督管粮草有点林教头看管草料场的感觉。
所以让李严督粮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小材大用关羽,字云长,山东解人。
勇猛善战,有些谋略,上忠于主,下恤士卒,是个将才。
但有一个十分致命的缺点就是骄傲,因为自己出色,他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所以和同僚的关系很不好。
诸葛亮让这样一个人去守荆州,实在失误。
关羽骄傲,所以很容易轻敌,一不小心就中了人家的计,搞不好还会出一个部下叛乱。
荆州离成都很远,而且路不好走,自然消息不通,一旦荆州出事,那危险可想而知。
而诸葛亮竟然让关羽守荆州,可以说是一个巨大都失误。
这失误的结果是:鲁肃来和亲,关羽一句“吾虎女焉的嫁与汝犬子呼?”惹怒了东吴,吕蒙白衣渡江他又不管,又把糜芳,傅士仁吓的降了吴,关羽都败走麦城了,成都才得到关羽水淹七军的消息。
连锁反应是刘备、张飞、黄忠都死了,荆州丢了,再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高估了关羽。
马谡,字季常,襄阳人。
大家对他一定很熟,失街亭,丢了粮草,使诸葛亮被迫斩了他。
他这个人很擅长于军事理论,实战上就不行了,他和赵括是一类人,只是纸上谈兵。
刘备在永安就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刘备意思很明确,别让马谡担重任,不然肯定坏事儿,事实就是这样,诸葛亮让他当先锋,当时反对的人相当多,说先锋应用宿将,比如魏延、吴壹,可诸葛亮还是固执己,结果出师不利。
这次问题就出在了诸葛亮太高估马谡了,小材大用,不败而何?3)武将矛盾仍很严重魏延和杨仪两人都很有才干,一个勇猛过人,一个谋略出众。
但两人关系很僵,谁也不服谁。
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给诸葛亮些面子,不至于特别过分。
但诸葛亮一死,魏延要继续进兵,杨仪要退军发丧。
于是两人直接闹翻,最后魏延失败,被夷三族,而杨仪后来被废为民,不久自杀。
所以诸葛亮一死,两人都没什么作为了。
其实两人不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魏延平时比较横,别人见了都回让路,杨仪就不让,就为了这两人不和。
两人都很敬佩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可以叫两人来,好好谈一下,我相信两人一定可以和解。
只是诸葛亮虽然“长恨二人之不平”,但他至死没有对两进行谈话,导致本身人才匮乏的蜀国又少了两个人才。
4)对人才要求过于高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对人才的要求,如果全符合那样的人就是完人。
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找到那样的人可能吗?不可能呀!所以退而求次,只能找到蒋琬、费祎这种循规有余而才气不足的人才,这种人才会沿着诸葛亮的方案走到底,哪怕前面是死路,他也会一丝不苟的走下去,他往往不会闯出什么大乱子,但也别指望他有什么大作为,它过于谨慎的天性限制了他的发展空间,即使大权在握,也不敢尝试一个更好的治国方针,这种人——治世之名臣,乱世之庸材,而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他要求太高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