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著名的观人七法

合集下载

领导者的识人方略汇总

领导者的识人方略汇总

领导者的识人方略如何鉴识人才之真伪,察其行为之浮实,拔擢将帅之才,我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作过潜心研究,有过精辟的论述,总结出了著名的识人之道——“察人七法”,深为后人所传诵。

那么,现代领导者如何对下属进行准确的鉴识,运用比古代领导者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识人方略呢?一、从当面与背后的行为轨迹中,察其德性品行素养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善于装饰打扮,惯于做表面文章。

当着领导者和众人的面,总是以“正人君子”的面孔出现,看上去似乎公道正派,心地纯良,给人一种“善人”的表象。

可一旦背着领导者或众人的面,就在编织邪术:或者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或者拉山头,搞宗派,耍小动作;或者说长道短,恶意中伤,表现出“鬼”的特征。

这种人心术不正,是典型的“阴阳人”或“两面人”,人们称之为“两面派”。

现实生活中的“两面派”,是德性品行严重缺损的集中体现,一旦起用这种人担任领导职务,将会带来无穷祸患。

因此,领导者在识察这种人时,不能只看到他的当面“表演”,而不看其背后“动作”;不能只注意其“阳”的一方,而忘其“阴”的一面。

唯有对其言行是否一致,表里是否如一作全面细致的考察,才能避免被假象所迷惑,识得“庐山真面目”。

二、从对上与待下的态度表露中,察其思想作风之“纯度”考察一个人的思想作风是否朴实、纯正,对于其在对上与待下的态度、表现是否一致这一点上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人对上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对下则昂首挺胸,冷若冰霜。

所谓“见了老虎就烧香,见了兔子就开枪”,崇上欺下,敬官耻民。

因此,对这种人着实不能委以重任。

三、从顺境与逆境的场景中,察其意志品质之韧性考察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看其在逆境中的行为表现。

有的人只适应于在顺境中工作,在四平八稳的环境里,往往能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满怀,工作卓有成效,能量释放大;而一旦身处逆境,受到一点挫折或打击,就犹如被霜打了的叶子,蔫了。

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似乎连整个身骨都是软的。

还有的人,既能在顺境中表现“自我”,又能在逆境中驾驭“自我”,不论环境怎么险恶,都能泰然处之。

为什么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后面还有句话,你知道吗

为什么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后面还有句话,你知道吗

为什么说:蜀中⽆⼤将,廖化作先锋?其实后⾯还有句话,你知道吗相信⽆论是否熟读历史,⼤家都知道诸葛亮,被他的事迹所折服。

诸葛亮确确实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否则,刘备也不会屈⾝三次去茅庐请他。

但是⼈才也有犯错的时候,伟⼤如⽑主席,也有着七分功三分过。

诸葛亮的错在于⽤⼈之过,虽然我们还常常听到著名的诸葛亮识⼈七法,但是实践和理论总是有差别的。

不知⼤家有没有听过“蜀中⽆⼤将廖化作先锋”。

这句话现今多⽤来指组织⾥⾯缺乏有才华,能担⼤任的新⼈,还要让垂暮之年的⽼将领来担负重任。

⽽它最初的意思是蜀国连个年轻的将领都没了,居然要廖化那样的⽼将去做先锋。

这句话反应出了当时蜀汉⼈才短缺的现状。

那么为何蜀汉会如此⼈才短缺呢?从客观来说,地理环境不好导致百姓⽂化素质低,⾃然难出⼈才,再者战争的接连不断,使⼈才流失,从主观⽅⾯来讲,刘备和诸葛亮⽤⼈不当也是导致蜀汉⼈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刘备没能正确任命黄权,导致后来东征孙吴时惨败,黄权最后归顺于曹魏。

诸葛亮⽤⼈不当最出名的当属挥泪斩马谡了。

魏延在当时也是⼀名⼤将,但却未得诸葛亮重⽤,最后还因为诸葛亮临死前的话⽽死,着实令⼈可惜。

⽽对于马谡,诸葛亮⼀提再提,⼗分看中他,马谡也许确实是⼀个有智谋,有才华的⼈,可惜太过于恃才傲物,刚愎⾃⽤,所以导致后来街亭失守,⾃⼰丢了命不说,这⼀战役让蜀汉节节败退,曹魏⼤军压境,奠定了蜀汉不久亡矣的命运。

虽说当时蜀汉⼈才短缺,却也⾮⽆⼈才,“蜀中⽆⼤将廖化作先锋”后⾯其实还有⼀句话很少有⼈知道,那就是:“蜀中⽆⼤将,王平堪⼤任”。

王平原本是曹操的部下,后来在曹操和刘备争汉中时,投降刘备,后来在诸葛亮第⼀次北伐时守街亭是⼀个副将,在战役中,曾多次向马谡谏⾔,奈何并没有被采纳。

后来受诸葛亮器重,多次同诸葛亮北伐,履历战功。

他可以说说此时蜀汉的⼀道曙光,为蜀汉撑起了半壁江⼭。

由于王平⾃⼩便⽣活在军队中,所以识字甚少,可以说是⼀个⽂盲,但是王平常常让别⼈读书给他听,知晓其⼤义。

(完整版)识人是门艺术--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完整版)识人是门艺术--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识人是门艺术--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人的品德看言行,人的思想看行为,人的内心看做事,人的心术看眼神,人的知识看谈吐,人的内涵看表现,人的修养看性格,人的能力看业绩,人的身手看对手,人的为人看朋友,人的本质看历史。

【姜太公的阅人术】与之间谍,以观其诚。

故意向对方透露一些小秘密,以此来品察其德行。

故意让他经手钱财,以考察其廉洁性。

追根问底,以品察真假虚实。

品察其面对挫折的勇气。

追根问底,以品察真假虚实。

品察其面对挫折的勇气。

【诸葛亮识人七法】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应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学识;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性;临之以利以观其廉;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孔子:九种鉴别人才的方法】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测;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孔子的“三步识人”术】视其所以:即看对方跟什么人交往,一个人生活社交圈的状况,是思想境界高低的“标尺”;观其所由:即看对方追求的是怎样的东西,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如何;察其所安:即看看对方的情感取向,看他“心安”或“情系”何处。

【战国李悝“识人五法”】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达视其所举:处于显赫之时,看他如何选拔部属;窘其所不为:处于困境时,看其操守如何;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曾国藩识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识人要诀】过刚之人,图谋易就;太柔之人,做事难成;内柔外刚,真弱假强;外柔内刚,势不可档;端庄持重,必受人敬重;举止轻浮,必被人轻贱;自高者境危,自大者势单;聪明过露者德薄,才华太盛者福浅;轻上者招罪,轻下者不久;独自向隅暗笑,密谋得逞;瞬间即逝的笑眯眯,背后隐藏着愤怒。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二)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二)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二)2.4 刘劭的人格类型说刘劭,三国时魏国人。

所著《人物志》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心理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他对人的材能、性格、智勇以及鉴定方法等作了系统的研究。

首先,刘劭从材能的角度对人进行分类。

从总体上说,他把人分为兼德、兼材和偏材。

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材,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藏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之材,并对各材的特点和宜任官职作了界说。

其次,刘劭根据阴阳五行生成说,类推出人的五种性格:即木―弘毅、金―勇敢、火―处理、土―贞固、水―通微。

然后在此基础上把人的性格分为十二种类型,并对每一种性格的总体特征及其优缺点予以精僻界说。

根据原文内容,兹列表如下(参见《体别第二》)。

方差来源性格总的特征性格的优缺点强毅之人狠刚不和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许柔顺之人缓心宽断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之人气奋勇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惧慎之人畏患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凌楷之人秉意劲特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辨博之人论理赡给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弘普之人意爱周洽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狷介之人砭清激浊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扃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沉静之人道思回复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朴露之人申疑实@③朴露劲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韬谲之人原度取容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再次,刘劭还从智勇关系,将人分为英才型、雄才型和英雄兼备型。

《人物志》写道:“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

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

胆力者,雄之分也。

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

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现浅析如下:一、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是非问题,察看其价值观与职业倾向。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是否相对正确,志向是否远大。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善恶不解,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志向远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改进,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是方向性的要素,用现在的话来讲,态度志向决定成败。

通过问是非问题,察看对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倾向、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

兵者,诡道也。

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出奇制胜。

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将统帅权力限制太多。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宋朝皇帝却不谙战争法则,为他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并让其随身携带,将军们只能按阵图阵法打仗。

将军们如要是有自己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须先报皇帝过目,这种僵硬的指挥,降低了武将们制敌的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贻误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

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些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我觉得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败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灵活应对,快速准确有效应对。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

领导者怎样才能知人善任?管理之道,惟在用人。

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

只有做到唯贤是举、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才能使一个单位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而长盛不衰。

所谓知人,是对人了解、考察、识别、选择。

善任,就是要善于用人,指的是对人要使用得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知人善任,就是要认真地考察人选、了解人才,把每个人才都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去,充分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才干。

这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知人善任”是一种领导艺术,更是一种领导能力。

只要做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做到不“求全责备”识人,重“量体裁衣”用人,就能激发下属人才工作热情。

一名领导者要想做到知人善任,应从五方着手:一、要做到爱才:爱才是知人善任的根本。

爱就是关心爱护人才。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待人才应该礼贤下士,只有这样才能把众多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从古到今,凡成就大业的领导者,都注重礼爱人才,让其在好心友爱的环境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作为领导者首先应有“求才若渴”之心,要从内心深处深刻认识到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上至国家间的竞争,下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要有“以人为本”、“人才第一”、“人力是宝贵的资源”的理念,把人才管理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真心实意地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渴求人才,把人才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所在。

二、要学会识才:识才是知人善任的前提条件。

清楚自己寻求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要从德、能、绩、勤方面进行考察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其是否言行一致,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检验、考察、反复确认。

作为领导者就应该成为当代的“伯乐”,善于识别、发现人才,让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诸葛亮用人七观法

诸葛亮用人七观法

诸葛亮用人七观法关于如何识人知人用人,三国诸葛亮有套著名的“七观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3、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4、醉之以酒而观其性,5、告之以祸难观其勇,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通过问答来观察某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他的志向。

语文课本中讲到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周恩来就有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假、窄广等。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即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亲自经历灾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

勇就是忠诚、勇敢、刚强与坚贞等优秀品质,也是铮铮铁骨的血性男儿。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

当然“酒能乱性”,所以此方法要慎重使用!“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每个人都有贪欲,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古以来,用金钱来考验人,使其面临财富,来有效观察其是否清正廉洁。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信任是识人用人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件事,古时敌军来降,便命其去“取某某人首级前来”,就是要让其表忠心诚信。

俗话说的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知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三国的的诸葛亮尚能做到如此,当代的接触领导能不奋起直追吗?人才评测是一门大学问,好的人才对以个企业的发展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以上诸葛亮提供的“七观法”,也就是通过多沟通来深入理解一个人外,大家也因该看到,现实甚或中,我们的领导和人事没办法在短时间内通过足够的沟通来确定一个人内心的真善伪,所以,当代人才评测中,适当的增加一些科学的评测工具也是非常必要的。

诸葛亮的面试术

诸葛亮的面试术

诸葛亮的面试术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辨,而观其变小。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之南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集卷四言人性》如果诸葛亮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由他来招聘新员工,主持面试,他会使用什么方法呢?诸葛亮充分认识到了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性往往存在不一致的特性,善恶错位,有些人表面温良却心地狡诈;有些人表面谦卑暗地里却蒙骗成性;有些人表面上雄赳赳气昂昂,摇身一变一勇士的模样,实质上却是个胆小鬼懦夫;有些表面上处事似乎很用力,其实显然就不尽力。

怎样才能撇开这些人力的表象,看到真相呢?诸葛面试官明确提出七个建议:一、向面试者提出是非的问题,以观察对方的志向,在是非上站不站得住脚,如果站不住脚,以后颠簸不定的不只是他的是非观,更是公司的是非观。

一些面试者为了能被录取,往往把心思放在迎合主考官和老板上,而把是非丢在一边。

如果主考官因此录取了你,你真得好好思量,在一个没有是非观的公司,你将来面临个人危机时,可别指望这样的公司帮你来辨别是非,主持正义。

二、非政府一场大辩论,看一看他的应变能力。

掌控得居住固然不好,还要看看他能够无法应付得过来,是不是操控繁杂事态的能力。

三、问问他的主意,看他拿不拿得出法子。

在三国那个时代,谋士最常见的姿态就是:“吾有一计”。

肚子里没一点智囊,当然别想通过诸葛考官的面试。

别说在三国,就算在今天,“计”也是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手段。

做人,总得有点主意,何况找工作。

四、交互式一点危机状态,看看他是不是直面的勇气。

真的猛士,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套用一句:真的员工,勇于直面惨淡的公司,不能危机一来拔腿就跑。

长坂坡就是一次危机小考验,在曹操追捕下,刘皇叔公司真的变成了惨淡的公司,关羽张飞赵云却勇于直面不走人,赵云不仅自己不走,还把主公的儿子救回来了。

面谈诸葛亮的识人七法

面谈诸葛亮的识人七法

详细描述
在面试过程中,企业可以运用诸葛亮的识人 七法对应聘者进行深入了解,评估其性格、 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判断其是
否符合企业需求和未来发展。
总结词
诸葛亮的识人七法可以帮助企业在团队管理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员工的特点和能力,优化团队配置,提高团队整体 绩效。
详细描述
通过诸葛亮的识人七法,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员工的特点和能力,根据员工的特长 和潜力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团队配置,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详细描述
诸葛亮认为,通过询问一个人对是非的看法,可以了解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是非有明确判断的人,通常有清 晰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立场。相反,对是非含糊其辞的人,可能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第二法:穷之以辞观其变
总结词
通过在言辞上不断追问,观察其应变能力和思维敏捷程度。
详细描述
诸葛亮认为,通过诱之以利益来观察一个人是否廉洁 自守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原 则、不为利益所动的人,通常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念和 自我约束力。而容易被利益所动摇的人,可能在道德 观念和自我约束力方面存在欠缺。
第七法:临之以势观其不惧
总结词
通过让其面临强大的压力或困境,观察其是否具备不惧挑战、勇往直前的品质。
总结词
诸葛亮的识人七法可以帮助个人更 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 职业发展方向,提高个人职业竞争 力。
详细描述
通过诸葛亮的识人七法,个人可以深入了解 自己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
规划,提高个人职业竞争力。
04
诸葛亮的识人七法的启示
对现代识人方法的启示
面谈诸葛亮的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我国公务员委任制的启示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我国公务员委任制的启示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我国公务员委任制的启示作者:滕志勇来源:《人事天地》2016年第05期19世纪末,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启了西方关于人才测评的研究。

西方人才测评的发展时间较短,但研究成果却很丰富,形成了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评价中心技术等一系列的测评方法。

我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上,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相对完善的封建行政管理制度,同时选才、用才思想极其丰富。

[1]如:庄子的“九征”“八疵”、刘勋的“八观”“五视”、诸葛亮的“识人七法”等。

本文通过诸葛亮“识人七法”对我国公务员委任制的启示进行研究,寻找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方法对现代干部任用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性与高效率。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诸葛亮“识人七法”诸葛亮认为,“人之性,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2]为此,诸葛亮提出了其识人的七种方法(见表1)。

(二)公务员公务员,最早来源于西方的“文官制度”,其意为“文职仆人”。

“文官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与完善,逐步演化为今天西方的公务员制度。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3]它的范围涉及比较广泛,一般包括:党政机关、政协机关、监督机关、审判机关以及民主党派中的工作人员等。

(三)委任制又称任命制,是各国普遍使用的,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选拔方式,即领导人员由上级领导者或上级机关根据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和标准任命产生。

[4]我国的干部任命流程一般是由上级提名推荐,然后人事部门进行考核,由部门的任免机关决定最后的人事任命。

我国的委任制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调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面临内忧外患的国际环境以及受到苏联党政体制的影响,中国早期干部选拔的方式,更倾向于直接任命制。

诸葛亮名言集锦

诸葛亮名言集锦

诸葛亮名言集锦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德,何患于不济(诸葛亮《戒外甥书》)。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6、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前《出师表》)。

7、帷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后《出师表》)。

8、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诸葛亮后《出师表》)。

9、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0、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自表后主》)。

11、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之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诸葛亮《答法正书》)。

12、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诸葛亮《答杜微书》)。

13、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又与李严书》)。

14、粮谷,军之最要(诸葛亮《与陆逊书》)。

15、中益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所尚(诸葛亮《称姚迪教》)。

16、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南征教》)。

17、知有所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

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诸葛亮《兵法》)。

18、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不能皆坚固也,处之而已也(诸葛亮《兵法》)。

19、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

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诸葛亮《兵要》)。

20、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污(诸葛亮《兵要》)。

21、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

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诸葛亮《兵要》)。

观察人的方法

观察人的方法

2
七法延伸
• 1.把某件事搬到他那里,要他辨其善恶,藉此观察 他志在何处。 • 2.故意穷之以言辞,把它驳倒,观察他的态度有什 么变化。 • 3.探温他对某种计谋的意见,观察他有何种程度的 才智。 • 4.让他面对祸难,观察他的勇气。 • 5.让他饮酒大醉,观察他的本性。 • 6.诱之以利,观察他清廉的程度。 • 7.交给他某件事,由成事的情况,观察他的信赖度
2012-2-10
8
2012-2-10 6
领导的命令
• 命令要有理 • 命令要可执行,契合实际 • 命令下属首先自己要按照命令的内容形成 典范 • 命令描述要求准确无误 • 下达命令和描述要量化不要概化
2012-2-10
7Hale Waihona Puke 领导的命令• • • • • 有言在先,法不咎既往 注重检核,有理有据 谁的责任谁承担,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 惩罚之前给员工解释的机会 改变员工的坏习惯
观察人的方法和领导的力量
主讲:杨新民 2010年09-11
2012-2-10
1
诸葛亮鉴人七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告之以患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2012-2-10
2012-2-10 3
现代观人几种方法
1.历史性的眼光观察人 2.科学性的眼光观察人 3.发展的眼光观察 人
2012-2-10
4
现代观人几种方法
4.由小事看大事的观察法 5.由对大事的处理方法来观察人 6.全面的观察人 7.片面的观察人
2012-2-10 5
学会培养你的下属成长

古人八大读书法

古人八大读书法

古⼈⼋⼤读书法⼀、诸葛亮:“观其⼤意”读书法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他不仅好学,⽽且善学,因此才能成就他的“⾜智多谋”。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略”,他读书远没有到废寝忘⾷的地步,⽽是正常的休息。

他也不会钻进书堆死记硬背⽽是泛读⼤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事实证明,最终读书求⼤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成为⼀代贤相。

诸葛亮⼆、陶渊明:“会意”读书法顾名思义,五柳先⽣读书时更着重追求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思考。

他追求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不是死抠个别字句。

这⼀点也可从《五柳先⽣传》中:“每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句了解到五柳先⽣对“会意”的追求。

陶渊明三、孔⼦:“思⼂问⼂习”读书法孔⼦主张读书时要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动脑筋。

他说:“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另外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敏⽽好学,不耻下问)。

第三,当发现问题时要设法解决,⽽解决的办法,在于请教或者读相关的句⼦。

最后,也要经常巩固复习才能将知识深⼊掌握,正是:“学⽽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四、苏轼:“⼋⾯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的⽂学家苏轼在回答他的侄⼥婿王庠“问学”时介绍了⼀种⾃⼰⾸创并实践的读书⽅法说:“少年为学者,每⼀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之,⼈之精⼒,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意求之。

”意思是知识就像海洋,内容丰富。

但⼀个⼈的精⼒是有限的,不可能⾯⾯俱到。

所以,读⼀本好书应该每次只带着⼀个⽬标或问题去研究。

每⼀本好书都需要多读⼏遍,⽇久天长,必有所获。

例如同⼀本书,可以第⼀遍看⼈,第⼆遍看物,第三遍看事……这样数遍之后,⼀本书的内容就熟识了。

苏轼五、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的⽔平和⼯作需要。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个课题深⼊下去。

古人识人之法

古人识人之法
诸葛亮 识人七法
曾国藩
衡才不拘一格 求才不遗余力
人不外四事,曰 广收 慎用 勤教 严绳
李世民 论选贤、任官方法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 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 以为轮,长者以为梁,短 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 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 有也.智者取其谋,愚者 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 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 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 明主无弃士。”
姜子牙 八征
“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 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 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 以间以观其诚,四曰明白 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 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 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 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 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 则贤、不肖别矣。”
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 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 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 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 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 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 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吕氏春秋 Nhomakorabea八观六验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李悝 识人五观
居视其所亲, 富视其所与, 达视其所举, 穷视其所不为, 贫视其所不取, 五者足以定之矣。
孔子 识人九征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忠, 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 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 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 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 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 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 征至,不肖人得矣。

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是谁

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是谁

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是谁在中国的古代,不乏有高智力的人,那么你知道谁的智力最高吗?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是谁,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姜子牙)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

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

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高智商的八个人第八名:杨修杨修的上榜,虽是另类,其实也很好地代表了“智商有余,情商不足”那一部分人。

杨修智商究竟有多高?我们可以取个参照:曹操。

曹操是当时的人杰,脑力界的翘楚,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这位人杰是如何评价杨修的?“我才不见卿(杨修),乃觉三十里”。

换做大白话大概就是:杨修的智商甩了我N条街道。

可是,杨修后来下场如何?恐怕诸君心里早已有数。

第七名:康熙倘若在中国历代明君里做个排名,康熙无疑是肯定上榜的。

尽管繁琐的政务消耗康熙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位脑力惊人的皇帝,闲暇之余仍不忘研究西洋数学、天文学等当时前沿学科。

根据《圣祖仁皇帝实录》相关记载,我们大抵可知康熙皇帝不仅能够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可以说他的数学水平达到了当时数学家的高度。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
千 里 马 常 有 而 伯 乐 不 常 有
-8-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考察是否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考察是否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未能 完成时的托词是否属实。 完成时的托词是否属实。 观察其与人约会时是否守时。 观察其与人约会时是否守时。
8、 放之以权限而观其识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1313-
创业成功与否,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用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权与观察,纠偏。 授权:给予其足够的权限,让人有个空阔的 授权 活动空间 。 观察:观察其工作的办事过程,一看其处理 观察 事情的能力,二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三 者在偏离工作轨道。 纠偏:对公司可能造成较为重大的负面影响 纠偏 或损失时,要及时出手予以纠正或制止。
-9-
即对人的直接提问, 即对人的直接提问,看其分辨曲折 是非的能力如何,以考察他的立场、 是非的能力如何,以考察他的立场、 观点、志向、 观点、志向、爱好和兴趣 同一个团队的人, 同一个团队的人,合作的基础是拥 有相同的价值观 道不同不相为谋
2、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9、 观其对手、好友而辩其人 、 观其对手、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1717-
看一个人的品格, 看一个人的品格,要看他身边的好友都是 什么人。 什么人。 看一个人的能力, 看一个人的能力,要看他对面的对手是什 么层次。 么层次。 其面对的对手、 其面对的对手、周围的好友的能力品行决 定了其人的品性能力。 定了其人的品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有著名的七观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的头号智者,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总结出的用人之道,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可操作性很强,极具参考价值。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知人,最为重要的是要知其人品。

配人品支行动,行动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人个人志向是否坚定,意志是否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所作所为,能否经得起考验,是临阵脱逃的还是一往如前,这是一个人的人品之核心,也是知人的基本点。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事业成功者,无不是志向专一者,无不是信仰坚定者。

考察一个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可“问之以是非”,看其对是非曲折的判断,对某事物的看法,观察其志向。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摸棱两可的人,那些随风摇动、忽东忽西的“墙头草”式的人,往往是善于察言观色、附炎趋势的人,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内心道德的操守,只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这些人最容易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刻损害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

只有志向高远、立场坚定、胸怀宽广、志同道合的人,才会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同命运、共呼吸,奋力拼搏,不辱使命。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是一个人气度和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三国期间曹操陈雄兵百万于长江北岸,气势汹汹,孙权朝野一片降声,诸葛亮为了刘备集团利益,与危难之际出使东吴,舌战群雄,正因为此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有名的佳话。

在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像马谡那样的人,虽也有一些作为,但毕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有见微知著、能谋善断的能力,谋划得当、胸有良策的领导,不需要夸夸其谈者、纸上谈兵者作为一个领导者。

只有那些勤于思考,寻找规律,运筹帷幄,未雨绸缪,不断提高处理应对突发问题和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的领导,才能担当重任,造福一方。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面对混乱的事局和不利的情况,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

虽然他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

一周后,马歇尔把埃森豪维尔叫到办公室,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

马歇尔对埃森豪维尔的咨询,实际上就是一种“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的考察,说得具体一些,就是指通过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看其谋略是否深远,见识是否独特,谋略是否周全深远。

凡是胸有韬略,腹有良谋,善于从战略上考虑问题、从战术上处理问题的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而那些毫无计谋,平时夸夸其谈,遇事束手无策的领导,即使有心向善,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古人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人为创设一个创难环境,“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勇是忠诚、勇敢、刚强与坚贞的优秀品质,只有在危难之时一个人所表现的胆识和勇气才是最真实的。

当今的中国处于汉唐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世,不需要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武夫,但仍需要那种一往无前,敢作为敢担当的勇气。

一个没有坚持真理勇气的人,一个面对困难畏惧退缩的人,一个遇事牢骚满腹、缺乏胆量的人,是不可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只有临危不惧、永不放弃的人,处惊不变、永不言败的人,敢于面对现实、勇闯难关的人,意志坚定、决断果敢的人,不抱怨、不诉苦、不推卸责任、无所畏惧,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人,才是真正有为的勇士。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关羽“温酒斩华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都充满着英雄的智慧与豪情。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也说“酒能乱性”。

酒后的酒品就像赌桌上输钱后的表现一般真实。

一个喝醉酒的人,其大脑意识部分被酒精麻醉,所以他就会在无意识中把清醒时不肯暴露的秘密说出来。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有这么一种说法,酒后喜欢唱歌的人,生活起居较具规律性,也是乐观进取之人,虽会酒醉,但心不会醉;醉后就睡的人是理智型的人,平常不喝酒时颇懂得自我约束,言行也少逾矩;醉后爱笑之人个性乐观、随和、不拘小节,也是颇具幽默感之人;酒后喜欢唠叨、争吵,甚至会动手打架之人,平常情绪不稳,是处在长期的时运不济,或屡遭挫折、不顺的际遇下,属于怀才不遇的典型,其目前之运势则是处在蹇滞阻塞难通的情况下;喜欢独自一人默默喝酒之人是落寞寡欢型之人,拙于交际与词令的表达。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偏颇之处,不能以偏概全,但酒后往往误事或失德的人可见其定力不足,修养不深,若不戒之,恐难以担当重任。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对人最大的考验是什么?是金钱,是利益,是物质引诱。

人性本有贪欲,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古以来,就不乏有用金钱来考验人的例子。

汉代的杨震,曾经推荐王密为邑令,王密晚上带着金子赠给他,说:“黑夜无人知道。

”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这是判别一个人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证明,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利国利民,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只有为官清廉,才能取信于民。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一个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出必行,一言九鼎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下属的信服。

信任是识人用人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信任是用人者取得下属忠心的重要条件,也是用人者对其下属最基本的要求。

古时敌军来降,便命其去“取某某人首级前来”,就是要让其表忠心诚信。

诸葛亮的“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说给他一件事情,让他去完成,通过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来观察其诚信和忠心。

孙策收服太史慈之后,太史慈约定第二日正午前来投降,也正是要看孙策能否能够用人不疑。

信任是用人者取得下属忠心的重要条件,也是用人者对其下属最基本的需求,期之以事观其信,然后用人不疑,这是成功的用人者的共性。

识人之法,中国古代还有很多,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例举一下: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不仅如此,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司马光《资治通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为善者,善无不至;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为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矣,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这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矣。

凡用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4、《人物志》刘邵关于性格:厉直刚毅,才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地多疑。

5、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两个考核人的标准:八观:(1)在一个人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的时候,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的时候,要注意看他有些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的时候,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社会地位处在下贱阶层的时候,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六验:(1)当他高兴的时候,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的时候,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的时候,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的时候,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的时候,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的时候,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六戚四隐: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

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

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和全面而公正的。

所以,要全面的考察一个人,不但要能看清他的表现,而且还能够洞察他的内心品格,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则任何人的本来面目不论是虚伪贪婪还是诚实谦让、不论是卑鄙庸俗还是磊落高尚、不论是邪恶阴险还是正派善良都将一一明察而不会有丝毫的疏漏。

这就是古代圣贤之所以能知人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