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7条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世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

诸葛亮的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拓宽知人的思路。

用人能否把握时机,与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有一次他到郎署去视察工作,在那里他见到一位老者,衣服破烂,两鬓花白,步履蹒跚。

汉武帝非常惊讶,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入的郎署?”老者答日:“我叫颜驷,是江都人,在文帝的时候做的郎官。

”武帝又问:“你怎么这样大年纪还是个郎官呢?”,颜驷回答:“文帝喜欢文人而我好武,景帝喜欢老人而我那时还年轻,而您喜欢青年我却已老了,所以,我虽然三朝为官却始终未能得到提拔。

”武帝听了颜驷这番话,非常有感触,当即提升他为会稽都尉,以谢他的一番直言。

这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用人的时机把握不好,就会埋没人才、荒废人才。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单位仍然在论资排辈,使用人才不是靠能力,而是需要熬年头。

这种状况虽然已在逐步改观,但其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南方周末》曾刊载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综合测评”,文中给了三个人的大致表现,问哪个人能造福全世界。

用人之道有七种方法

用人之道有七种方法

诸葛亮认为:知人之道有七焉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知心,即不了解人的本性,这是为将之大忌。

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如何了解下属的本性呢?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里,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

一曰:间之以是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性。

一是“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故意用各种是是非非的问题来考察其是否有坚定的意向和主见,属于操守。

)即用间离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

志向专一,立场坚定,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那些“墙头草”式的人物,随风摇动,忽而东、忽而西,是不可与交,也难成一事的。

然而,这些人往往善于察言观色,附炎趋势,表面上甜言蜜语,伪装得惟妙惟肖。

只有“间之一是非”,将其置于大是大面前,才能辨其真伪。

二是“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用各种辩论来考察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属于才干。

)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

有的人受到激烈言词刺激,就象烈性炸药,一点就爆,爆完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的人却气度恢弘,沉着应变,不上火,不冒烟,从从容容地论辨,以取得胜利。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面对“明枪暗箭”,表现了何等的迷人气度和应变能力!在今天的市场竞争舞台上,不能随机应变的人,是一时一刻都难站稳脚跟的。

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要求其出谋划策以观察其见识,属于才干。

)即就某项计划、决策和措施,向他咨询,并征求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水平。

一个企业搞技。

改造或产品开发,一般要选择二至三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如何取舍?往往在这个时候,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经验积累和学识水平。

那些平时夸夸其谈,“咨之以计谋”而犹犹豫豫,不能裁决,没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人,是不足重任的。

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如实告知甚至夸大事情的严重性,考查是否临危不惧,属操守。

)即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现浅析如下:一、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是非问题,察看其价值观与职业倾向。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是否相对正确,志向是否远大。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善恶不解,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志向远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改进,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是方向性的要素,用现在的话来讲,态度志向决定成败。

通过问是非问题,察看对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倾向、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

兵者,诡道也。

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出奇制胜。

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将统帅权力限制太多。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宋朝皇帝却不谙战争法则,为他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并让其随身携带,将军们只能按阵图阵法打仗。

将军们如要是有自己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须先报皇帝过目,这种僵硬的指挥,降低了武将们制敌的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贻误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

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些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我觉得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败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灵活应对,快速准确有效应对。

诸葛亮的用人制度

诸葛亮的用人制度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 、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一个没有坚持 真理的勇气的人,一个面对困难畏惧退缩的人,不可能惩恶扬善, 也不可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 、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于何种类型的人。酒后吐真言,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等待他喝醉 的时候。一些人挖空心思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在酒醉之后将 卑鄙无耻的灵魂暴露无遗。看看今天那些贪官污吏,哪个不是得意 忘形,甚至肆无忌惮,就像一个醉汉一样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从而 低估了我党反腐败的决心和能力。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 官、廉官,而非贪官。是富贵不能淫还是见利忘义,往往是判别一 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证明,经受不 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利国利民,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 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是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看他的志向、志趣。人们是用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对大是大非 问题的看法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具 备坚定的信仰,才能不怕困难、不惧艰辛,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 的立场、观念和志趣。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要专门考察对方的应变能力。在 、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 社会,“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一个领导者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情 况瞬息万变,一些突发事件对官员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具有能够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担 当重任。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要考察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 他的见识是否独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 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 从心,无法左右大局。只有那些善于从战略上考虑问题、从战术上 处理问题的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中,提出了七条识人方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段话的意思是:考察和辨识一个人,一是提出问题向他请教,考察其是非判别能力,来观察他的志向是否远大;二是与他辩论,用言辞反驳考问他,使他理屈词穷,藉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藉此观察他是否有胆有识,具有真才实学;四是告诉他将面临祸患和困境,以观察他是否勇敢坚韧;五是用酒灌醉他,以观察他的真实品性;六是送财物试探利诱他,藉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洁;七是要求他限时完成交办的事情,藉此察看他是否信守承诺。

诸葛亮提出的七种识人方法,主要是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去考察选拔人才。

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去概括,就是“察其言,观其行”,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予以考察。

可以说这是他长期以来识人用人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确实有效,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并非容易。

按照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

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莫不如此。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反之亦然,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一个人外貌和内在素质、品德、修养,都将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地位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你看林彪,一代名将,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最后竟然出逃,摔死在内蒙古。

而像彭德怀这样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开国功臣,只因在庐山会议上公开替老百姓说了几句实话,结果被“充军”二线,流放致死无人顾问,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才予以平反。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多少爬雪山过草地、经过长期生死考验的老干部被打倒。

难道像毛泽东这样聪明绝世、博古通今的一代伟人,都不知道这些老干部的经历、为人和品性,对他们都没有进行过考察、辨识,就将他们提到重要岗位,而让四人帮轻易拉下台?当时毛泽东一言九鼎,想保护谁就可以保护谁,从红卫兵到中央文革小组,谁敢不听?即使“四人帮”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也奈何不得。

从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看选人之道

从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看选人之道

在现代企业中,在用人时也往往把诚信和操守放在第一位,某企业老总的三点用人观则更为直接:一诚实、二勤奋、三不笨,同样把诚信和操守放在了第一位,而这“知人七法”也已经给予了领导鉴别下属的有效方法,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段经典文字的大意是说:第一,故意用各种是非的问题来考察其是否有坚定的志向和主见,属操守层面;第二,用各种辩论来考察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属才干层面;第三,要求其出谋划策以考察其见识,同属才干考核;第四,如实告知甚至夸大事情的严重性,看其是否能临危不惧,亦属操守层面;第五,将其带到纸醉金迷的场所或者用酒后的表现来观察其品性,属操守层面;第六,使其处于可获私利的位置上来考察其是否能廉洁奉公,同属操守;第七,让其做一些小事,看其是否能言行如一,属于操守考核。”
在这七种方法中,有五种是用来考核操守层面,从中可见,用人之道首重操守与诚信,否则才干和能力再高也未必是将才,而操守与诚信与才干相比更加难以判定,正如诸葛亮所说: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才干和技能可以从工作中直接观察到,而个人秉性与操守,却较难察觉,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测试和观察。
从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看选人之道
知人善任,用人得当,是当今管理者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用对人,如何选对人,对企业运营的成果影响极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这方面有着很多经验之谈,而且放到当今社会这些传统智慧也并不过时。
诸葛亮在其《将苑.知人性篇》中,曾就此发表过精辟的论点,他认为在提升为将领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筛选、甄别和考验,总结出所谓“知人七法”他说“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看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七项识人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七项识人法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两代相距约1800年左右),七项识人法也不可能囊括所有识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识人的标准,但他抓住了识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即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读之品之,咀嚼玩味,这七项识人法仿佛就像浓郁芬芳的香茗,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清新爽人,越发让人感到其非同凡响,从中受到教益。

一、观志识人。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

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志向,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一片漆黑,前程暗淡、渺茫;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大海行船,总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总也不敢放心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没有一个促使其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一生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年华虚度,活的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相反,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他的心中就像点亮了一盏通往成功彼岸的明灯,他会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不畏劳苦,不怕挫折,不惧任何艰难险阻而勇往直前。

有时他会表现得坚忍不拔、昂扬向上;有时会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困境中而苦中有乐,更多的时候他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身处逆境却锲而不舍地努力着、奋斗着、期待着.....。

由此推断,这样的心理品质和精神,将会成就一个有作为的人:高尚的品质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无尽的力量也会从他身上迸发出来,理想的光芒也将在他的身上闪耀开来。

诸葛亮观人七术

诸葛亮观人七术

诸葛亮观人七术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向来以神机妙算名扬后世,甚至于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个具备着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等等神奇能力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也确实具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他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一个发明家,当然最为人瞩目的还是他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成就。

作为蜀汉先主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几乎统摄了蜀汉后期的军政大权,是蜀汉的柱国基石,这样的领导人物不仅仅需要管理日常事务,而且同时也肩负着“为国选材”的重任,需要为国家提拔培养后进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够去确定并提拔人才呢?诸葛亮在他的《知人》一文中,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被后世称为“诸葛观人术”,总的来说就是牢记这7句话,就能够练出“火眼金睛”,很轻松地洞察他人的本质,任何人都无所遁形。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说询问他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看法,以此来观看他的心智与心志,现在很多父母在见到女儿男朋友的时候,都会邀其一起吃饭,然后装作不经意地问他对于当下某个新闻事件的看法,然后判断这个男人是否值得女儿托付终身,其实便是不自觉地运用到了这个方法。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在生活中其实也有经常运用到,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后,你就不停深入进去,有的人稍微深入就谈不下去了,反而会变得恼羞成怒,这种人就不足以信任;有的人依然胸有成竹章法不乱,这就说明他在说话之前必然有过极为深入的思考,具有卓越的才能;有的人尽管已经说不上来但是会坦诚自己的错误,这种人虽然才智不足但人品也还算踏实。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乃至于处理日常小事的计谋,去看他的见识以及处理事务的思路,以此来判断他的才能,事实上像诸葛亮本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当初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去拜访他的时候便是“以天下大事咨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娓娓而谈,成就了千古美谈“隆中对”,他也因此而得以被重用。

诸葛亮用人

诸葛亮用人

诸葛亮用人憨佗诸葛亮说,这世上许多人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但把握一个人的本性并不难。

他在《心书》中说,知人之道有七种: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有一套知人理论,但他并不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好伯乐。

后世有人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句名言,形容他主政时人才凋敞的困局。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各方的军事斗争本质上是一场笼络人才的较量。

曹操、刘备、孙权能成就霸业,各有各的选才用才之道。

曹操用才宽宏大度、不计前嫌。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并将其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杀死,但当他再次投降时,曹操不但不计前嫌,而且给他加官音爵。

为求得关云长加入曹营,曹操身段极低,奉上美女良驹,还答应老关降汉不降曹等条件,关羽但有立功,曹操立即上书朝廷加封,直至封他为汉寿亭侯。

刘备驭才之力非凡,使关张二人一生追随,诸葛亮鞠躬尽疼、死而后已。

孙权用人不拘一格,“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

赤壁之战是关乎东吴生死存亡的一场大战,孙权定下战略放手让周瑜发挥才干,这才是王者风范。

孔明有知人七法,但七项全能才敢用。

选来选去尽选了些好人,如蒋琬、费祎等,品行没问题,做个好秘书、好管家并无大碍,但要在乱世中统领一方克敌制胜,就太难为他们了。

选人难,让人与你同心更难。

你看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创业者,时常与兄弟们喝酒谈心,交流感情。

领导工作忙,对兄弟们的感情投资要占用大量时间,没有耐心、不肯用心、不用真心,人才岂肯用命?诸葛亮选用人才效果不佳,可能与他长期做军师有关。

帮别人出谋划策是一回事,做主帅亲自操刀是另一回事,事非经过不知难,加之他又是个谨慎的完美主义者,生怕出错。

十万大军出征,军中杖罚打多少军棍都要一一过问,这样的领导,哪有时间与人才交流感情。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关于如何知人识人,诸葛亮有著名的七观法供我们参考: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在那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来试探、刺激、诱导,来观察其品性气质。

) 。

二、“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有一个例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埃森豪维尔给马歇尔参谋长叫去,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马歇尔是想亲自考察埃森豪维尔在战争压力下如何出谋划策。

在当时混乱和不利的情况下,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虽然他也已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果然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亲自经历灾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

勇就是忠诚、勇敢、刚强与坚贞等优秀品质,也是铮铮铁骨的血性男儿。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要观察一个人是否廉洁,就要给他一点小恩小惠,
看看他是不是临财无九德,你不用利去试一下他,
你又怎么知道他是否廉洁呢?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付托一些重大的事务给他,看看他有没有信用。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诸葛亮集·文集» 卷四 «将苑·知人性»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要观察一个人有无远大的志向,有无理想,首先
要问他什么叫“是”,什么叫“非”大是大非之
前是否有所含糊,如果要用一个人,但他是非不 分,那他又会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呢?充其量只是 一个唯利是图,目光短浅之徒。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告诉他在你的面前是充满艰难险阻的,看看他面
对困难的态度,才可以观察到他的勇气。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和他开怀畅饮,喝点酒,看他酒醉之后有没有三
分醒,或者是酒醉之后有没有暴露他性格虚弱或
者恶劣的一面。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二、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看一个人的应变能力,要问一些很尖锐的问题和
他辩论,有很多人口舌灵活,但未必代表他反应
快,应变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孔明七条“观人之要”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看他的见识去到哪里,就去请教他为某一些问题
去出谋献策,从他出谋献策的过程和内容去看一
个人的见识如何。

诸葛亮识人用人“七观法”

诸葛亮识人用人“七观法”

诸葛亮识人用人“七观法”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群星闪耀,英雄的传奇,智者的比拼,都使“三国”这段历史充满了智慧与传奇。

而“三国”对人才的争夺尤其激烈,无论是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曹操,还是肝胆相照、竭诚待人的刘备,或者升堂拜母、托以兄弟之情的孙权,他们选人、识人、用人,都有独到之处,都选拔和笼络了一批忠良死节之臣和能征善战之将,共同谱写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诸葛亮对识人用人提出了七条标准,后人称为“七观法”,主要内容是:“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辞辩以观其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智;期之以事以观其信;临之以利以观其廉;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告之以祸以观其勇。

”这七个方面,既要求德,更注重才,德才兼备,全面考察,比曹操的“唯才是举”要科学得多。

细读之下,颇多教益,遂将所感所悟记下,以娱心志。

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这里的“志”即志向、志趣,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对方提出是非不同的问题,通过与之交谈,观察对方是否志向远大,能否明辨是非,有无宽广的胸怀。

有无远大志向,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时首先所要考察的。

胸无大志,猥劣之人,断不能成就大事,也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曹操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对袁绍其人有一段精彩的评价,说他“干大事吝惜身子,见小利却拼上性命,算不得英雄”,可见袁绍在曹操心目中是个见识短浅,胸无大志的人,终为曹操所灭。

而志趣不同,也难于共事,所谓“异己难与同谋”,如南唐后主李煜,虽然聪明有才,文彩风流,而其志却不在安邦治国,只在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结果弄得家国破碎,囚禁至死。

诸葛亮的第二句话是“穷之辞辩以观其变”,这个“变”即应变、变化,意思是向对方提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追根问底,考其细节,考察其有无灵活应变的能力,有无见微知著的水平。

赤壁之战,完美地展示了诸葛亮天才的外交才能和应变能力。

当时曹操陈百万雄兵于长江北岸,气势汹汹;刘备新败于长坂,无力抗衡;而孙权朝野一片投降声音。

诸葛亮观人识人法

诸葛亮观人识人法

诸葛亮观人识人法(2011-07-12 22:40:51)标签:杂谈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关于如何知人识人,我整理了诸葛亮著名的七观法供大家参考: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在但是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有一个例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埃森豪维尔给马歇尔参谋长叫去,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马歇尔是想亲自考察埃森豪维尔在战争压力下如何出谋划策。

在当时混乱和不利的情况下,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虽然他也已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果然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诸葛亮用人,在《知人>>篇中,他叙述了知人的难度和用人的眼力,最终提出了七条用人之道: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即考察一个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即提出尖锐的问题诘难他,看他的观点能否随机应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即询问他的计谋、策略,看他的见识如何。

四: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即告诉他艰难、祸乱,看他的克服勇气。

五: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以美酒试他的品行。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即以金钱之利看他是否廉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即托付他办事看他的信用如何。

诸葛亮一生谨慎,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考察,选拔了不少人才,他的用人之道,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诸葛亮用人原则论诸葛亮的用人诸葛亮对人材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

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

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

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

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

(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

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

诸葛亮用人7法

诸葛亮用人7法

诸葛亮用人7法诸葛亮用人7法《识人七法》是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态度有何特点,也就是价值观,即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标准。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正确。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

通过询问对世界、现实一些大的事件和问题,看其人的志向和抱负。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和一个人就一些相关的争论性话题进行争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机敏反应能力及其心境是否开阔。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曾有老外说:在中国做生意,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管理一个人,我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权与深潜:给予你足够的许可权,让人有个空阔的活动空间,但暗地里监督你工作的办事过程,一看其处理事情的能力和见识,二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三者在偏离工作轨道,对公司可能造成较为重大的负面影响或损失时好及时出手予以纠正或制止。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此句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与魄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万人敌〞均是强调为将者的勇敢与魄力。

患难可见真情,那遇到困难、窘迫则也考察出一个人的勇敢与魄力。

在压力面前,困窘面前,挑战面前,新事物面前,可以察看任者的勇敢、果断、魄力。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与人喝酒并劝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有的人酒后喋喋不休,此人不能涉及你公司及其个人的重大秘密,因为说不准哪天他喝醉后就全给你吐出来了;再者,有的人对自己的控制力不够,当众就在桌边大吐,说不定哪天你带他见客户就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弄得场面一塌糊涂,难以收场。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识人七法》是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

虽然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但是今天应用在商业上再合适不过了。

而且对于我们了解人心人性是极有价值的,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

按照我张氏分析法,浅析如下:一、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是非问题,察看其价值观与职业倾向。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是否相对正确,志向是否远大。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善恶不解,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志向远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改进,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是方向性的要素,用现在的话来讲,态度志向决定成败。

通过问是非问题,察看对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倾向、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

兵者,诡道也。

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出奇制胜。

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将统帅权力限制太多。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宋朝皇帝却不谙战争法则,为他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并让其随身携带,将军们只能按阵图阵法打仗。

将军们如要是有自己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须先报皇帝过目,这种僵硬的指挥,降低了武将们制敌的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贻误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凌风细雨燕归来昨天09:00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知心,即不了解人的本性,这是为将之大忌。

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如何了解下属的本性呢?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里,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

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用间离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

志向专一,立场坚定,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那些“墙头草”式的人物,随风摇动,忽而东、忽而西,是不可与交,也难成一事的。

然而,这些人往往善于察言观色,附炎趋势,表面上甜言蜜语,伪装得惟妙惟肖。

只有“间之一是非”,将其置于大是大面前,才能辨其真伪。

二是“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

有的人受到激烈言词刺激,就像烈性炸药,一点就爆,爆完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的人却气度恢弘,沉着应变,不上火,不冒烟,从从容容地论辩,以取得胜利。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面对“明枪暗箭”,表现了何等的迷人气度和应变能力!在今天的市场竞争舞台上,不能随机应变的人,是一时一刻都难站稳脚跟的。

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项计划、决策和措施,向他咨询,并征求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水平。

一个企业搞技术改造或产品开发,一般要选择二至三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如何取舍?往往在这个时候,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经验积累和学识水平。

那些平时夸夸其谈,“咨之以计谋”而犹犹豫豫,不能裁决,没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人,是不足重任的。

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

一个人的真正胆识和勇气,都是在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

那些平时拍胸脯、舞拳头,好似英雄的“好汉”,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企业面临转产,面临倒闭,如何力挽危局,转败为胜?只有临危不惧,处惊不变,敢于面对现实,勇闯难关的人,才是真正有为的勇士。

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和修养。

有位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说有的人“醉了时醒着,醒着时醉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