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考前《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及行为主体分析(1)

合集下载

经济生活高考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高考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高考知识点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生活成为了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而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成为了高考中的一大重点内容。

在备考中,我们应该掌握一些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的平衡与调节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

供给方是指生产者将产品或者服务提供给市场的数量,而需求方则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

了解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我们做出合理消费和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当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价格会下降,反之则上升。

这一点在购买日常用品时非常明显,例如季节性水果。

在丰收季节,水果供应充足,价格相较于其他季节会更加优惠。

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况,即一定数量的货币可以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减少。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

经济学家通常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性通胀和成本性通胀两种。

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是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即一定数量的货币可以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增加。

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跌,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

过度的通货紧缩可能会导致萧条和经济衰退。

三、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和变化。

它通常包括了经济扩张期、繁荣期、经济下滑期和萧条期。

经济周期的波动主要由供求、物价、产出和财富等因素共同作用产生。

在繁荣期,经济活动达到高峰,物价上涨和就业机会增加。

而在经济下滑期和萧条期,经济活动逐渐减弱,物价下降和失业率升高。

了解经济周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判断经济走势和预测市场变化,对个人和企业的决策非常重要。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税收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

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财政政策可以刺激或者抑制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则是指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

2016届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总结-《经济生活》必备知识归纳(结合2014年新版教材)-

2016届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总结-《经济生活》必备知识归纳(结合2014年新版教材)-

(新)CPI、PPI、房价)1①价值(或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价格,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包括供给影响价格、需求影响价格)其它因素有----③国家的宏观价格政策、如国家实行价格管制(如限制药品最高价、保证粮食最低价、实行阶梯水价)④纸币的发行量(正比)、⑤人们的购物心理。

⑥货币的价值(反比)、2、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一影响需求即消费、二影响供给即生产)(1)价格变动对需求(消费者)的影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变动成反相关变动,与该商品的互补品价格变动成反相关变动,与该商品的互替品价格变动成正相关变动。

(2)价格变动对供给(生产)的影响(新修改)即价值规律或市场调节: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格,从而提高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力。

4、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如居民收入不变,物价上涨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5、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当某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流入该领域,竞争加剧;相反,价格下降,资源则流出该领域。

6、宏观调控—价格作为一种经济手段。

如国家实行价格管制(如限制药品最高价、保证粮食最低价、实行阶梯水价)(二)→: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或生活水平(见画横线部分)1、影响消费的因素及如何提高消费水平: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正比)。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完善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此外,物价水平、消费心理和消费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梳理与分析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梳理与分析

关于《经济生活》知识点的整理、梳理与分析注:整理、梳理与分析的立足点:立足于经济学专业人士的视角;立足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立足于应用能力的提升(解释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对《经济生活》的整理基本上是基于经济学的逻辑,而非严格按照教材顺序。

一、货币理论1.货币职能理论(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

能够结合实际分析货币在其中充当的作用或职能(如刷卡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第三目)。

该理论是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流通规律针对非金属货币也是适用的,它只是用来计算货币需求量,应把这些理论与宏观调控理论放在一起复习);能够运用该理论及宏观调控理论分析有关通货膨胀等问题(我国去年年末以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与2009年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有关)。

3.货币形态与信用工具理论(第一课第一框第三目,第一课第二框第一目)。

能够初步了解不同形态的货币及信用工具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优点;初步了解各种信用工具在使用方面的要求及其功能。

(如纸币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信用卡的发放对象,使用支票的前提条件)二、价格理论1.商品需求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商品供给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第二课第一框第一目)。

要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生活实践中商品价格的干预问题,以实现政府的干预目标(如何通过影响供给与需求来影响价格,能够识别哪些政策措施能够增加或减少供给,能够增加或减少需求)。

2.商品价值理论(第二课第一框第二目)。

要掌握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影响。

3.商品价格变化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第二课第二框第一目),即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变化与商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第二课第二框第二目),即供给法则。

要能够正确运用图形展现这个两个规律及能够正确表述这两个规律(不要轻易说成反比与成正比);能够运用图形表示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价格现象(主要是掌握曲线本身的移动与沿着曲线的移动,最难的是问:房地产价量齐升是否意味着需求法则在该行业失效);能够运用图形识别均衡价格现象及运用均衡价格实现政府干预目标(实际上就是前面的(1));能够运用识别最低限价与最高限价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2016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2016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目录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2)一、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考点 (2)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背诵点 (2)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39)一、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考点 (39)二、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背诵点 (39)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72)一、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考点 (72)二、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背诵要点 (73)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考点1、货币:(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外汇的含义。

汇率的含义。

汇率的变化。

2、价格(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3、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背诵点(一)商品1、什么是商品?(1)商品的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产生及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即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

与自然经济有区别)。

(3)如何判断商品?(判断商品的条件)①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②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③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④注意:馈赠的礼品、救灾物资、退出流通领域的物品不是商品。

(4)商品、物品、劳动产品的关系物品的范围最广,它包含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包含用于交换和不用于交换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

※2、商品两个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质量等):自然属性、基本属性、共同属性(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本质属性、特有属性、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共同属性(3)二者的关系?辩证统一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016年最全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依据2016版教材

2016年最全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依据2016版教材

2016版《经济生活》知识点详解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1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1.商品的基本属性⑴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含义:人们购买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生产这些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②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③第一、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⑶商品交换的实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⑴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⑵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⑶本质:一般等价物。

注意: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布帛、贝壳等。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

贵金属金银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⑷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作价值尺度。

原因: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注意: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作价格。

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作流通手段。

公式: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启示: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对生产者)※货币的其他职能①支付手段: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如: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2016届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考点详析(共54个考点)要点

2016届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考点详析(共54个考点)要点

2016届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考点详析(共54个考点)经济生活的行为主体主要有国家、生产经营者(企业)、公民。

公民的身份有:消费者、储蓄者、纳税人、劳动者、投资者。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6考点)一、货币1、商品的基本属性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注意:馈赠的礼品、救灾物资、退出流通领域的物品等不是商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补充:商品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的经济学依据: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本属性,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从而实现盈利,所以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1、货币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2、货币的职能①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形式: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充当此职能必须用现实中的货币。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3、纸币的流通规律1、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的依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知识点高三临考《经济生活》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外汇和汇率⊙ 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

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

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

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3、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4)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5、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的规模。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6、影响消费的因素(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1)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016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综合复习

2016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综合复习

【重点知识识记】针对《经济生活》的特点及高考中经济生活的命题特点,为帮助考生从宏观上把握本模块的核心知识点、提高考生准确全面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本模块知识按照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进行整合。

同时围绕价格、消费、市场三大主线进行分类总结。

【三大主体】主体一国家一、生产环节1.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客观必然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6届高考《经济生活》必背核心知识

2016届高考《经济生活》必背核心知识

2016届高三政治《经济生活》必背核心知识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1)人民币升值的利:①进口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进口;②投资成本降低,有利于对外投资办厂;③出国留学旅游费用便宜;④能减轻偿还外债的压力;⑤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人民币升值的弊:①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②外商投资不利本国吸引外资;③失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降低,国内矛盾加剧;④使国家的外汇储备贬值。

2.影响价格的因素(物价、CPI、PPI、房价)答:①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②直接原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宏观调控政策、风俗、宗教、消费心理预期等。

④其他因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纸币的发行量影响价格,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

3.价格变动的影响体现:答:(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①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低,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高。

③相关商品(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对既定消费品的需求。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减少)。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下降),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4. 如何解决物价问题答:(1)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保障商品供应以稳定物价;②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国家行政及基本建设支出;③调整关税,降低进口关税,扩大商品进口,平衡市场需求或提高出口关税,抑制部分紧缺商品出口。

④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⑤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哄抬物价行为。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作为高考中较为重要的一门科目,经济生活是考生需要重点关注并掌握的一门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生活的定义、影响经济生活的因素、宏观经济管理、市场调节与市场失灵、个人行为与消费选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探讨高考《经济生活》对知识点。

1.经济生活的定义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和分配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它涉及到了人们如何获得资源、如何分配资源、如何进行交换以及将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等。

经济生活对于现代社会高度繁荣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影响经济生活的因素经济生活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政治、社会、自然等因素,而经济生活本身又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反响。

总的来说,影响经济生活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政策、法规等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作用,政治稳定程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成就和影响等。

社会因素: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社会成本等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自然因素: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3.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经济的整体调节和管理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旨在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

常见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经济结构政策等。

在考试中,宏观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政策的具体实施、目的和影响等。

4.市场调节与市场失灵市场调节是指市场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对物价、量和质的均衡达成来进行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过程。

市场失灵则表示市场并不完美,因而出现资源过度寡头垄断等问题。

这时政府就需要利用政策来进行调节以保持市场活跃,从而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大家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府调控的相互配合的研究程度逐渐加深,以期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

5.个人行为与消费选择个人消费行为与选择是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决策。

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时间价值、个人资本的投资、个人预算和个人福利等都与个人选择行为有关。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的各种行为和活动。

它涵盖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投资、交易等方面。

掌握一定的经济生活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变化,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下面是一些经济生活知识点的总结。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在市场上商品、劳务等的数量和价格。

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商品、劳务等的需求情况。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市场价格和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2.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人和家庭在市场上购买和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了解消费者行为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政策。

3.生产和投资:生产是指将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组织起来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运动。

投资是指将资金或其他资源投入到生产中,以期获取利润。

生产和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4.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为达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价、就业、税收、财政、金融、外贸等。

5.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规则等组成的系统。

金融体系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提供了融资、储蓄、支付、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通货膨胀和通缩: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物价普遍上涨而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缩则是指物价持续下降而货币的购买力增强的现象。

通货膨胀和通缩会对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发展方式。

在经济生活中,可持续发展要求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福祉和环境质量的统一9.全民经济教育:全民经济教育是指向全体国民普遍普及经济基础知识和经济活动的法律、知识、方法等的教育。

2016届《经济生活》重点必背知识

2016届《经济生活》重点必背知识

2016高考复习《经济生活》重点必背知识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影响价格的因素(热点应用:物价、CPI、PPI、房价)①需求影响价格。

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②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的价值量增加,价格上升;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价格下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P16 按新教材观点)①调节产量。

价格下降,减少产量;价格上涨,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增加其使用量;价格上升,减少其使用量。

3、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P17—P18)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居民的收入。

②消费水平与未来收入预期成正比,因此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③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成反比。

因此要完善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高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过高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这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⑤消费心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怎样大力发展非公制经济、民营经济?(或问中小企业)①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②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民营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

③民营企业要面向市场,优化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P39—P40)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调节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如开拓国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调整产品结构、多元化等;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以下是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点的归纳:1.经济体系:经济体系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组织方式。

主要的经济体系有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2.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和创造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和能力。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技术。

3.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出售和购买之间的关系。

当供应量多于需求量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量多于供应量时,价格会上升。

4.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数量。

价格机制起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来实现。

6.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需求过高和成本上涨来产生。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控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8.贸易: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买卖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主要的贸易方式有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

9.税收:税收是国家从社会成员和企业收取的对收入、消费和财产的一种强制性征收的财政手段。

税收可以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

10.福利:福利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社会福利而提供的利益和服务。

福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等。

1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市场垄断来产生。

1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扩张期、峰值期、收缩期和谷底期。

2016年高考全国卷《经济生活》重要主体归纳

2016年高考全国卷《经济生活》重要主体归纳

《经济生活》重要主体归纳一:《经济生活》行为主体——个人主体:货币财富的拥有者、理智的消费者、新型的劳动者、理性的投资者、诚信的纳税者。

(1)财富拥有者:遵循价值规律,购买物美价廉商品;正确认识货币本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理智消费者:①要坚持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②要做市场规则的践行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依法参加经济活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社会公德;(3)新型劳动者:①要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种)努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②走自主创业之路,以创业带就业;③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增强劳动技能培训,不断适应新形势对劳动者的要求。

④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理性投资者:要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坚持投资多元化,理性投资。

(5)诚信的纳税者:要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诚信纳税,不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同时,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二:《经济生活》行为主体——企业(1)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①要重视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②要自觉遵循价值规律,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样在竞争中才处于有利地位。

③根据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适时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

(2)企业作为经营者: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搞好售后服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④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⑤企业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开展节能减排,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⑥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遵守法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价值决定价格。

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

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

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原因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2016届《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总结

2016届《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总结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总结1、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分别是什么?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有那些?(1)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要求: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要求:必须用现实货币。

(2)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的含义、职能、发行规律分别是什么?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②职能: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

也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③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含义、实质、表现、对经济的影响和解决措施①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实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对居民: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秩序混乱。

对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影响生产和销售。

对国家: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实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短期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影响经济长远发展和人民长远利益。

③(仅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角度)解决措施: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2016年高考经济生活主观题答题要点

2016年高考经济生活主观题答题要点

2016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答题要点(一)、与价格有关的知识点(价格变化的原因、稳定价格的意义和措施)1、价格变化的原因:(1)价值的决定价格(包括各种成本)(2)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包括国际供求关系的影响)(3)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自发性,导致了市场的无序性(比如哄抬物价和囤积居奇等)(4)消费者的盲目消费,不理智消费推高了物价(5)流通中货币量超过了实际需要的货币量2、稳定物价的措施(1)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竞价空间(2)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搞活流通,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3)增加生产保障商品供给,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4)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5)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理智消费,避免盲从3、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②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③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也有影响。

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2、与消费有关的知识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观念、消费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生产、收入、物价和消费观念;解决措施也是从以上的几个角度回答)(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影响居民消费需求。

(2)物价影响生活消费需求,物价上涨,居民购买力降低;物价下降,居民购买力提高。

(3)生产决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

(4)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5)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6)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优化消费、出口和投资的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新产业、企业要创新产品(8)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消费信贷(9)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10)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政策,稳定物价、规范市场秩序(11)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消费质量和安全、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6、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理智消费绿色消费3、与国家有关的知识点(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国家如何村级国民经济有好又快的发展)1、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6高考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2016高考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联系材料、成本、原材料)。

(2)供求影响价格(可与国家宏观调控相联系,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稳定物价的措施)2、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③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2)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3)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怎样提高消费水平:(1)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

③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2)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3)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注意材料强调了哪个方面)(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前《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及行为主体分析一、价格(物价)影响价格的因素: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根本原因)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直接原因)③纸币的发行量。

币值与商品的物价成反比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⑤间接原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2.如何稳定物价?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价格变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量):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③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

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⑵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4.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如何拉动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①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水平.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④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⑤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科研水平,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⑥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大力发展生产力⑴必要性:(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三、融资(这个知识点教材没有)⑴融资的含义:融资就是筹集资金的行为,融资的方式主要是贷款和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目的是用筹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

⑵融资的目的:筹集资金无非有两个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偿还债务。

⑶融资的途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①直接融资:是指政府、企业等直接从社会上(如企事业单位、居民等)筹资。

一般来说,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资金。

②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由金融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储蓄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存单等形式积聚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以贷款等形式向非金融部门(如企业等)提供资金。

四、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实现公平的措施:①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税收调节,调高保低,整顿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

⑤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补充: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进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①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体现.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③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④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市场.五、财政的作用(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改进技术和管理。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2)规范市场秩序:(热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非法涨价等问题,根本的是市场秩序)①原因:A、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同上(1))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C、良好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否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无序,诚信缺失,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②措施:A、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秩序的治本之策C、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D、企业及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政府宏观调控政策①原因:A、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同上(1))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利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C、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措施:A、根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深入细化)B、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实施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来调节。

C、营造经济社会环境,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经济行为。

D、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下,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求: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⑵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区域发展。

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⑷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求:①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③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④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⑴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

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八、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措施)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②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九、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如下: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