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春晓》、《寻隐者不遇》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均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的描绘,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教学难点1. 对古诗词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
3. 学生对古诗词韵律和节奏感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三首古诗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古诗朗诵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3. 图片资料:展示古诗中的自然景象,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4.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设计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诵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意境体会:通过图片展示和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5.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古诗学习的要点,强调古典文化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和作者- 诗歌原文- 重点词汇解释- 诗歌译文- 诗歌意境和哲理要点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图画。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和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
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交流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
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咏柳》、《春晓》、《绝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春天的景色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领悟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春天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剖析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的课件。
2.资料:收集与春天相关的图片、诗歌等资料,用于展示和拓展。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如柳树、花朵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魅力。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咏柳》、《春晓》、《绝句》,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3.朗读与背诵(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等。
然后,学生进行背诵,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附习题、反思、素材)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附习题、反思、素材)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课选入了三首古诗词:《静夜思》、《春晓》和《寻隐者不遇》。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富有童趣,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品味诗中的修辞手法,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感悟。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理解和分析古诗词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图片和相关的教学素材。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词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他们对诗文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逐句呈现诗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中的意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和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古诗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学习1. 朗读《登鹳雀楼》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 理解《登鹳雀楼》学生自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老师点评并讲解重点词汇。
3. 朗读《望庐山瀑布》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4. 理解《望庐山瀑布》学生讲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老师引导想象并讲解难点。
5. 朗读《绝句》学生齐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6. 理解《绝句》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老师讲解并拓展相关文化知识。
三、总结与拓展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美。
2. 学生谈收获,分享对古诗词的喜爱。
3. 老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古诗词。
板书设计:一、登鹳雀楼1. 朗读2. 理解二、望庐山瀑布1. 朗读2. 理解三、绝句1. 朗读2. 理解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录音,分享给同学。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研究和实践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古诗词三首》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选的古诗词推荐阅读教材,包括《登高》(作者:杜甫)、《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三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阅读习惯,非常适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学习。
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一、前期准备1.课前调研。
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程度,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2.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古诗词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教材阅读和选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古诗词三首》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选取合适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像、朗诵、故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句式、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朗诵:让学生借助声音、语调等手段,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集体阅读:学生分组进行集体阅读,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的方式,探讨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主题和寓意。
5.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通过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等方式,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古诗之美;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能描述故事情节;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描写的对象;4.能够初步体会古代文人情感表达方式,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读诗歌。
二、教学准备1.《古诗三首》教材相关课文;2.录音机、音响设备;3.打印好的《古诗三首》文本;4.图片、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音响设备播放《静夜思》原声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 学习《静夜思》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2.理解诗意:结合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诗歌描写的景色,增进理解;3.默写训练:让学生尝试写出《静夜思》的几句诗句,检验理解程度。
3. 学习《春晓》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2.情感表达:让学生思考诗歌中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开展情感交流;3.听课后感:学生用简短语言描述自己的春天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2.诗歌背景: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增加诗歌的历史感;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认为的诗歌意义,各小组报告。
5. 总结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古诗的韵味,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默写《静夜思》的前两句;2.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3.谈谈你对《登鹳雀楼》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情感体验和实际应用,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开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表达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诗歌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提高诗意理解的深度。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三首》。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能够朗读并理解《1、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
•能够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修辞意识。
二、教学内容《1、古诗三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部分,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XXX、XXX、XXX(待补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朗读《1、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并能初步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学习古诗(15分钟)1.老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2.分段解读古诗内容,讲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修辞手法。
三、课文赏析(15分钟)1.学生依次朗读古诗,展示个人感悟。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并展示讨论成果。
四、课文理解(15分钟)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2.针对问题展开探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内容。
五、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下一次教学我会着重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加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蕴。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所学古诗中的一首,写一篇感想并交到班级,力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就是《1、古诗三首》古诗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愿每位学生在此次课程中都能收获知识和感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能够背诵《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3.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诗意风景描写。
2.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素材、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入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学习诗词: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义。
3.背诵诗词:分段进行诗词的背诵,重点在于把握节奏和韵律。
4.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注重情感表达和语调转折。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互相背诵古诗词,加深印象。
2.音韵训练:通过音乐、打击乐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3.朗读比赛:组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表现欲,提高朗读水平。
4.总结:对整节课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朗读《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2.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准备一段演讲,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入古诗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朗读和背诵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积极,但有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方面还需加强。
未来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展更多情感培养和意义探究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为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四班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四班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篇一学习目标1. 熟悉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同学对祖国诗词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 出示插图,观看感受。
4. 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很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 老师范读,同学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 同学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留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 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观赏。
4. 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解释弄清句意。
5. 全班沟通,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 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 逐句品评,沟通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其次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急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怜悯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 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 根据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 小组内沟通,老师指导点拨。
3. 全班沟通自学成果。
4. 背诵。
其次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 、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绽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预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学问。
教学过程一、导入观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以及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三首诗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词的理解:由于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会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上遇到困难。
2. 诗词的背诵: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才能熟练掌握三首古诗词。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教学笔记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教师逐句讲解三首古诗词,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 诗词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4. 诗词背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词,通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词三首》2. 诗词登鹳雀楼、静夜思、题西林壁3. 诗词作者:王之涣、李白、苏轼4. 诗词内容:逐句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全文5.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作业设计1. 诗词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三首古诗词,家长签字确认。
2. 诗词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三首古诗词的意思,写在作业本上。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能够朗读《古诗三首》。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4.认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二、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相关古诗内容和注释。
2.课件准备:配合古诗内容的PPT或图片。
3.教具准备:音响设备。
4.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笔记本或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引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文字及背景知识1.老师朗读《古诗三首》,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
2.分组让学生读诗、思考诗的含义,进行讨论。
3.通过小组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思考与感悟1.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促进学生对古诗哲理的思考和探究。
2.与学生共同分析古诗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增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巩固与拓展1.设计有趣的小练习或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检测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其他古诗,拓宽诗歌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于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语文要素阅读:1.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写作:能写出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写清楚景物特点和人物行为。
学习重点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课时安排3课时前置性学习内容1.课前搜集古代农村的图片,了解古代农村生活。
2.了解宋代诗人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的生平。
3.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与目标1.认识“杂、篱”等生字,会写“杂、稀”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境与任务同学们,我们的乡村采风之旅即将开始,自古以来,农村以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宋代的几位诗人为我们描述的乡村风貌。
活动一: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代乡村的图片,交流对古代乡村的感受活动二:跟着宋代诗人范成大走进田园世界1.交流预习成果。
(1)小组内朗读古诗,注意读通读顺。
(2)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重点交流“蜓”字的书写: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2.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朗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4)各小组比赛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重读。
3.理解诗意,大胆想象。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说说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小组成员相互启发、补充。
(2)班级交流,疑处点拨。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包括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诗词中的优美词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理解诗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把握,尤其是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3. 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春雨、花草等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出示课题,板书《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词,注意字音、停顿,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
3.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三、细读诗词,深入理解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词,细读品味,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做好批注。
2. 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诗词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3.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四、品读诗词,鉴赏评价1. 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诗词中的优美词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学生尝试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鉴赏诗词的意境。
3. 教师点评学生的鉴赏成果,总结诗词的艺术特点。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和仿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义和情感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艺术欣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古诗词三首》的相关图片和背景介绍。
2.教学素材: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
3.工具:黑板、粉笔、录音机等。
4.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自学相关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课前准备:简要介绍《静夜思》的背景,如作者、写作背景等。
2.学习内容:让学生朗读《静夜思》,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静夜思》的理解与感悟。
4.思考题:请学生思考:诗人在写《静夜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第二课时:《登鹳雀楼》1.课前准备: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让他们理解诗人的视角和情感。
3.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登鹳雀楼》,增强对诗意的理解。
4.思考题:请学生思考:《登鹳雀楼》描述了怎样的景色?你能在脑海中勾画出整个场景吗?第三课时:《悯农》1.课前准备:简要介绍《悯农》的背景及诗人的写作动机。
2.学习内容:学生朗读《悯农》,分析诗中表现的情感和内涵。
3.活动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悯农》中的场景和情感。
4.思考题:请学生思考:《悯农》中的诗人为什么感叹农民的辛苦?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五、课堂作业1.背诵《静夜思》一首,并写一段心得体会。
教案模板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9篇
教案模板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9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1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会写课文中的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2.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 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3•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年〜1193年)南宋诗人,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 岁。
二、自主学习,朗诵诗歌1. 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1. 按照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2. 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 1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 麦花:荞麦花。
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
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 篱落:篱笆。
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4) 蛱(ji a蝶:蝴蝶的一种。
3. 指名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蜒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四、再读古诗,交流探究1. 读诗思考: 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揭题:首先让我们到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谁来背背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学习点拔:
(1)出示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
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白: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白很孤单)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课堂检测: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想看两不厌,孤独但乐观,坚定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点拔: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2)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课堂检测: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禹锡
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容也是回忆江南
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
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刺史、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
当他因病卸任刺史,回到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
)把反问句改为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
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七、共同达标: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了诗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
八、我能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任选一)
九、学后反思:
《独坐敬亭山》:课上请学生自己悟诗意,学生在弄明白了单字意思之后,自己试着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学生们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但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但中途深入体会,效果还不错!
《望洞庭》:本首古诗中比喻句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再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理解得比较不错,能感受到洞庭湖优美的秋月图。
《忆江南》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
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