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只会让“教育”雪上加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这样,只会让“教育”雪上加霜
一、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
“问题生”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常出问题,而且有时是同一个问题反复出现,有些教师两次三次还可以容忍,四次五次就没了耐性,变得恼火不已,觉得自己如此的用心良苦,学生都无动于衷甚至不理解,这的确不是我当老师的不教,而是你做学生的不改,这实在是学生的品行不好,是故意和老师作对。于是便给学生贴上“屡教不改”的标签。
不知这些教师是否想过,假如自己“屡教”了,可学生依然“不改”,那自己对待学生的观念对了吗?自己“教”的方式正确了吗?有些教师可谓天天在“教育”学生,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弄得身心俱疲,但细细分析,每一次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调子。这样的老调子,三次四次和一百次有何差别呢,无非是让学生越来越嫌你的罗嗦,教师的“恨铁不成钢”只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了。
一旦教师用“屡教不改”来评判学生,更是给“问题生”的“问题”雪上加霜,因为学生永远不会因为教师如此的评判而有所改变的,反而是更加疏远和对抗教师了。
二、处理学生“问题”时,特别容易情绪化
处理学生“问题”,教师情绪化的主要表现如下:当心情好时,就会兴致高涨,春风满面,于是要么看学生的“问题”不成问题,甚至变得没有问题,难免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要么又突然变得耐性十足,对“问题生”百般“教导”,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当心情不好时,却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当场甚至大庭广众之下大发雷霆,不是声色俱厉地批评,就是随意严厉地惩罚,很少考虑“问题生”是什么感受,即使有所考虑,也只是考虑到学生总是错了又错,尽给自己找麻烦这么让人厌烦,自己是受了学生的“害”,学生是该骂该罚的。
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情绪化,一方面表明了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由于纯粹凭自己喜好和厌恶的性情与感受去对待学生,往往造成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教师个性心理的不成熟与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是教师自身压抑、焦虑、苦闷的反应。这些反应既来源于“问题生”制造的“问题”,更是来源于教师对待他们的上述不正确方式的本身,而这两者又可能“相辅相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越处理不好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就越大,教师就更加情绪化。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生”是不可能去除“问题”的,要知道,学生是学着长大的,极易被潜移默化,当教师都存在问题,而且还不知或不会改变时,那又如何去真正改变学生呢?情绪化的教师很容易“制造”出情绪化的学生!
三、总是一味的讲道理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里讲过,教师好像天生就会“摆事实讲道理”,可以说无师自通不学就会,而对“问题生”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更是有些教师的一种本能反应。虽然我并不反对“讲道理”在一定程度上的教育作用,但是如果对“问题生”一味地讲道理,那是很难有效果的,结果不仅使学生对教师越来越无所谓,越来越厌烦,而且连教师自己也会愈加的苦恼,步入自我抗拒的心理泥潭:不讲道理,难受;讲了道理,也是难受。可谓是进退两难,不进不退更是难。于是,便日益怀疑和厌倦起教育来了。
其实,有些“问题生”也并不是不懂教师所讲的道理,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的不成熟,性情的不稳定,自控力差,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教师给予他们可操作性的行为(行动)上恰如其分的限制与引导,为他们设置实实在在的马上就能行动的“方向”和“道路”。教师应该让“问题生”融入生活、学习的本身中去体验和感悟自己的对错,而不是用“讲道理”的方式反而使学生脱离了生活实际,如果生活是生活,道理是道理,即使这样的道理条条是真理,对孩子而言也是苍白无力。何况,另一些“问题生”也不一定能听得懂教师的这些“道理”,那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岂不是无的放矢的纸上谈兵?这不只是教师枉费了心思,更是消磨了师生间的融洽关系,而这又是转化“问题生”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终究是一句空话。
四、习惯于时时盯着学生的“短处”
有些教师一说起“问题生”,闯入脑海的就是他们的种种“短处”,并且习惯于时时盯着这些短处不放,除了批评还是批评,好像唯有如此,才能控制住“问题生”,才能无时不刻地敲响他们的警钟,引起他们的重视,促进他们的改变。实际上,这样的观念和做法所得到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的:由于教师对学生“短处”反复地关注,就等于强化了“问题生”对自己消极的认识和自我贬低,觉得老师和同学也是这么看待自己,自己就是一无是处的,要是学生一直处在这样的氛围中,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烦躁、自卑、悲观的境地,或是自怜自艾,或是破罐破摔,或是愤世嫉俗,或是玩世不恭……
因为“问题生”从教师的言行上得不到积极的、喜悦的肯定和引导,有的只是抹杀自信、伤害自尊、加重他们“问题”的挑剔与打击,所以他们和教师总是疏远的,对立的。
无论怎么样,转化“问题生”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悦纳学生的“短处”,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能否真心真意坚持不懈地去做却是最关键的。古人言“女子为悦己者容”,“问题生”何尝不是为欣赏自己的老师而努力改变呢?
五、有意无意间就会把学生进行比较
在教育“问题生”时,有些教师就喜欢这样说:“你看人家XX,进步这么快,你怎么都没变化呢?”“和XX比起来,你真是
差大了!”“XX一说就懂,说到做到,你呢,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么没毅力……”“只要你能多看书,认真做作业,做到XX 的一半,老师就高兴了……”
这些教师以为,把“问题生”进行比较,就能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加积极向上的动力。其实不然,凡是有过这样比较的教师都可能发现,“问题生”不但依然是老样子,而且有些还出现新的“问题”:敌视教师。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横向比较”,这是把“问题生”难做到的或做不到的同优秀生的“长处”相比较。假设“问题生”真的有些进步,如此比较,“问题生”还是处于下风处于劣势。因此越比越伤“问题生”的自信和自尊,即便教师是出于好心、苦心,哪怕是无意的,可是从站在“问题生”的角度去看,也难免成了变相的“批评”和隐性的“贬低”了。何况有些“问题生”原本就比较敏感脆弱,更是觉得教师这是在“嘲讽”和“打击”他了。
其实,人总是有排他的心理,尤其是处在身心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儿童,再加上本身又有些“问题”,这个特点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比较也只能进行“纵向比较”,就是把学生的过去、现在,以及设想中的将来进行比较,参照物是他自己,相对来讲,“问题生”是比较容易接纳自己的。只要有一点点的变化与进步,教师都要善于发觉,乐于肯定,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自己也是可以变化的,才能有愉悦的体验,才能感受到教师是真正为自己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