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糖检测临床应用指南 2011 中华糖尿病杂志

合集下载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内血糖监测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

院内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

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血糖监测方法
点时血糖 监测
3天
2~3周 GA
2~3月
CGM
HbA1C
血糖监测方法
自我血糖监测(SMBG)—— 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局限性: 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存在监测的“盲区”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局限性: 对于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
Thorsteinsson B,et al. 2006 ADA, 2098, 2099-PO.
CGM有助于分析低血糖的原因和时间分布
夜间 傍晚
25% 34% 11% 30%
上午
原因不明
43%
其他原因
21% 36%
下午
体力活动
低血糖的时间分布 症状性低血糖在日间最常见 体力活动是引起低血糖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背景及特点
特点 —— 服务临床 目的 —— 规范行为 未来 —— 继续修订 总结国内临床数据 合理应用 提高水平 不断更新
2009.07-09 —— 起草, 反复修订 2009.10.09 —— 中华糖尿病学会常委会通过 2009.10.10 —— 专家组集中讨论、修订 2009.10-12 —— 意见反馈汇总、再次修订 2009.12.12 —— 正式发布
葡萄糖 组织间液
葡萄糖氧化酶
到记录器
葡萄糖酸
Pt 电极 0.6 volts
2e-
监测原理
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G2) 浓度和血糖 值(G1)相匹配

目 录
一、背景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参考文献

GA检测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GA检测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GA在糖尿病血糖监测中应用
FBG PBG GA 10例T2DM,血糖控制不佳,每2周检测1次
Rita Paroni,et.al
HbA1c
Fru
Clinical Biochemistry 40 (2007) 1398–1405
更快确认治疗效果
教育住院患者10名为对象,一周3次测定各种血糖指标;比较其平均值变动。
FPG+PUG
FPG>=5.6或PUG>=135
97.4
83.5
67.2
98.9
5.9
0.03
血糖变化和血糖管理指标
CGM(连续性血糖检测)例
血糖小波动变化例 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 田中医师 血糖大波动变化例
男性 56岁
女性 54岁
HbA1c 8.4%
GA
21.7%
HbA1c 8.4%
GA
27.9%
糖化部位多,白蛋白和葡萄糖通过4个赖氨酸残基结合
为什么糖化白蛋白的值变化明显?
Bonding rates of albumin and hemoglobin to Glucose
0.5
0. 5
Albumin
Glucose / protein (mol/mol)
0. 3
Hemoglobin

0. 1
GA试验结果
酶法(二步法) 线性范围 GA 至4.09 g/dl ALB至8.00 g/dl 总精密度 1.41% 日间CV 1.83% 批内CV 1.42%(低值) 0.74% (高值) 糖化血清白蛋白
露喜佳® GA-L
( Lucica ® GA-L)
GA与血糖的相关性
HbA1c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es mellitus 糖尿病 IDDM: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 青少年型糖尿病、免疫介导型糖尿病 NIDDM: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Ⅱ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成年型糖尿病、迟发(继发)型糖尿病 SG:serum glucose BG: blood glucose 血糖 GLU: glucose 葡萄糖 ※ IGT: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糖耐量损害(异常、低减) ※ IFG: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空服血糖损害(异常、受损) ※ FPG:空服血糖 ※ 2h-PG: 餐后2小时血糖
•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mmol/L时,标准差<0.42mmol/L;血糖浓度 ≥ 5.5mmol/L, 变异系数(CV)<7.5%。
SMBG的影响因素
(1) 血糖仪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
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 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与实 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 浓度会略高于静脉血浆糖 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较实 验室数值低12%左右, 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 萄糖浓度与静脉血浆糖较接近。
WHO于1980年提出并于1985年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8mmol/L和/或OGTT 2小时血糖 ≥11.1mmol/L;这个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了十多年,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诊断的敏感性太低:以空腹血糖>7.8mmol/L为诊断 标准,则80-99.5%的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若以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诊断标准,则新诊断的患 者中有61-69%的空腹血糖<7.8mmol/L。 (2) 应用这个标准,多数患者在诊断前已出现多种并发 症。2型糖尿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10年实际上已有并发症, 在诊断时有29%的患者有视网膜病变,37%出现微量蛋 白尿。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1,5-dehydrated glucose)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缺乏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内容

引言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1,5-dehydrated glucose)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

1,5-AG是呋喃葡萄糖的C-1脱氧形式,其含量在多元醇糖
类中仅次于葡萄糖,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

准确而迅速地反映1~2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是对餐 后血糖波动的监测具有明显优越性

1,5-AG可作为辅助的血糖监测参数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 调整;

测试中、测试后需规范患者的操作。

质量控制
新买的血糖仪、启用新的试纸条及血糖仪更换电池后需要仪器校准

毛细血管血糖数据管理
血糖日志应包含血糖、饮食、运动等多方面信息

指导患者
毛细血管血糖的局限性

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如休克、重度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度脱水及水肿等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毛细血 管血糖检测;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ppt课件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ppt课件
平均绝对差(MAD%)≤ 28 % 指尖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 5.6mmol/L 时 平均绝对差(MAD%)≤ 18 %
36
Mastrototaro JJ.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0,2:S13-S18.
准确度评估
96.2%的测定值A区和B区
Clarcke误差表格分析( error grid analysis, EGA )
3
目录
一、背景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参考文献
4
糖尿病监测及治疗技术的发展
验尿
胰岛素泵 血糖仪
尿糖试纸 胰岛素治疗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
1776
1883 1922
29
适应证
动态血糖监测主要适用于以下患者或情况,包括: 1. 1型糖尿病 2. 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例如每日3次以上皮下胰
岛素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 病患者
30
适应证
3. 在SMBG的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 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
1. 测定血中葡萄糖水平 测量 2. 用采血针和试纸取血,一般采手指血, 方法 也可以使用其他部位
1. 测定皮下组织间液反映葡萄糖浓度的电 信号,然后转化成血糖值 2. 感应器多埋植于腹部皮下,也可以是手 臂等其他部位
11
Hirsch IB,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8, 10: 232-244.
动态血糖监测 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血糖监测的权威、全面和实用的指导。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血糖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技术、以及在不同疾病和情况下的应用策略。

通过参考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我们提供了关于血糖监测的最新理念和技术,以及针对各种临床情况的优化策略。

本文的编写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在血糖监测方面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血糖监测技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管理和治疗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指南,推动中国血糖监测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血糖监测的基本原理、血糖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机、以及血糖监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我们还将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以及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高血糖危象等)的血糖监测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期待这份指南能对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在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血糖监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原则:血糖监测的频率、时间和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定,包括患者的糖尿病类型、病程、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目标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

全面性原则:血糖监测应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夜间血糖等。

同时,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还应关注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及时性原则:血糖监测结果应及时获取并反馈给患者和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安全性原则:血糖监测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意外伤害。

(解读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

(解读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

注射部位的检查和消毒 推荐:
A、患者应于注射前检查注射部位。 B、一旦发现注射部位出现皮下脂肪增生、炎症或 感染,应更换注射部位。 C、注射时,应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 D、当注射部位不洁净,或者患者处于感染易于传 播的环境(如:医院或疗养院),注射前应消毒 注射部位。
捏皮

捏皮的正确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 起皮肤。
6、检查注射部位及消毒
7、根据胰岛素笔用针头的长度决定 是否捏皮及进针角度。绝大多数成人 4mm和5mm针头无需捏皮垂直进针 即可。
10s
8、推注完毕后,针头留至少10S后 再拔出。
9、注射完成后立即旋上外针帽,将 针头从注射笔上取下,丢弃在加盖 的硬壳容器中。
胰岛素的规范注射
解读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
发病率最高,达标率不高;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达标率只有37%.

患者对胰岛 素注射技术 掌握不到位 是重要原因 之一。
医护人员的职责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获得最佳治疗效 果,使广大糖尿病患者达到良好的糖尿病管理。
胰岛素的分类
注射器材的规范废弃 推荐:
A、医护人员和患者必须熟知国家有关医疗废弃物 处理的相关规定。 B、所有医护人员从注射治疗开始,就应教会患者 如何正确废弃注射器材。 C、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于患者家人 (如刺伤儿童)和服务人员(如垃圾收运工和清 洁工)的不良事件。 D、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未处理的注射器材丢入公 共垃圾桶或者垃圾场

胰岛素注射的不良反应
--疼痛
减轻注射疼痛的方法包括:
1. 室温保存正在使用的 胰岛素; 2. 酒精彻底挥发后进行 注射; 3. 笔芯内无气泡; 4. 进针要快,进针方向 和拔针方向要一致; 5. 肌肉放松; 6. 定期更换部位; 7. 避免在体毛根部注射; 8. 避免在有瘢痕或硬结 的部位注射; 9. 选用直径较小、长度 较短的针头; 10.每次注射使用新针 头。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内血糖监测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

院内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

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 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糖尿病血糖监测医学ppt课件

糖尿病血糖监测医学ppt课件
1. Martin S. et al.The ROSSO Study roup.
糖友需定期到医院检测的项目 • 每次随访(包括每季度和每年)均要检测: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
体重/身高及腰围
• 每季度(包括每年)需要检测:
血压
尿常规
糖化血红蛋白
足背动脉搏动,神经病变相关检查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 发现低血糖 • 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 •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规律综合监测,生活更安心
规律的监测可以: • 实时了解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时发现病情波动 • 指导饮食、运动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 帮助各项指标综合达标,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健康心情 研究表明1: 坚持自我监测的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均显著下降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非胰岛素治疗的血糖监测方案
方案选择 短期强化 交替监测 餐时配对
监测次数 多
监测方案
适用情况
每周连续3天,每天 监测5-7点血糖谱
• 低血糖或HbA1C升高 • 旅行;感染等应激状态
• 正在调整治疗方案
• 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 需要获得更多的血糖信息等
需定期到医院检测的项目 • 每年度需要检测: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微量白蛋白尿
肌酐、血尿素氮
肝功能
心电图
视力及眼底
甲状腺激素水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糖化血清白蛋白(GA)

糖化血清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GA) 及其临床应用
——中短期平均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
1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4500多万,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 糖尿病。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城乡患病率差别很大, 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4.8%,但并发症控制 率不足20%,已确诊的因糖尿病导致的高血压患者有 1200万、脑卒中患者500万、冠心病患者600万、尿毒症 患者50万。
专家指出,血糖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一 现象的主要原因。
.
2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版)
.
3
不同血糖监测指标的时效性
.
4
影响 HbA1c 检测结果的因素
1、任何可能缩短红细胞寿命的因素可降低HbA1c,如溶血性贫血,因为未成 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周围葡萄糖结合少,活动性出血会使网织红细胞的生 成增加,从而减少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寿命 缩短。 2. 药物:维生素 C、维生素E、大剂量的水杨酸盐、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及氨 苯砜可使测定结果降低。 3. 种族差异: HbA1c 存在种族差异,并且独立于血糖水平。糖尿病预防(DPP) 和糖尿病转归进展(ADOPT)研究均发现美籍黑种人的HbA1c比白种人高0.4%~ 0.7%。不同种族间HbA1c 差异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样本贮存时间与温度:测定结果可随样本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离子 交换色谱法在任何温度下稳定性相对较好。大多数检测方法的样本可在- 70℃ 保存1 年,全血样本可在4℃保存1 周,在室温条件下,仅能保存数天。在37℃ 条件下,未经处理的全血样本稳定性差,有效保存时间均小于1 天。
引自: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
.
5
HbA1c 的局限性

201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

201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

117●指南导读●《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3卷第6期201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周健,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 200233)美国内分泌学会成立于1916年,是内分泌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协会。

该协会旨在增强大众和内分泌科医师对该领域疾病的认识,维护专科医师在科学研究开展及政府健康政策制定中的利益。

今年,为了帮助医学工作者在糖尿病患者中选择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技术临床应用的最佳人群,美国内分泌学会联合糖尿病技术协会及欧洲内分泌学会制定了《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1],这对我们CGM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现就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1 CGM技术应用人群概述1.1 重症及手术患者中实时CGM技术的应用 基于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循证医学证据的局限性,暂不推荐在重症监护室(ICU)或手术室中单纯采用实时CGM技术进行血糖监测。

主要原因在于ICU患者是否应采用强化血糖控制这一手段目前尚存质疑,且由于药物因素干扰及重症患者外周组织低灌注等多重影响因素的作用,床旁血糖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尚未达成共识。

1.2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CGM技术的使用 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小于7%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实时CGM技术可辅助患者的HbA1c水平持续达标,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HbA1c大于7%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通讯作者:贾伟平 Email:wpjia@ 如有能力每日使用和操作仪器,也推荐使用实时CGM进行监测。

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不建议在8岁以下儿童中使用该项技术。

对使用该技术的患者需同时提供相关培训,以确保该技术所获得的数据能被有效利用。

在儿科患者中,如出现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餐后高血糖﹑无症状低血糖等问题,或患者需要对糖尿病治疗方案加以调整(如新增胰岛素治疗或由胰岛素转为胰岛素泵治疗者),建议短期间断性使用回顾性CGM技术加以监测。

GA检测的运用跟其临床意义新

GA检测的运用跟其临床意义新

HbA1c在血红蛋白变化时不准
贫血:像溶血性贫血那样红细胞寿命短的疾 病,HbA1c呈现低值。大量出血后、肝硬化、 伴有慢性肾衰竭的贫血,红细胞的寿命也会 缩短,HbA1c也呈现低值。而在缺铁性贫血, HbA1c 呈高值。 引起贫血的疾病难于用HbA1c, 值判断血糖 控制状态,故希望用GA值进行判断。
内 容
什么是糖化血清白蛋白(GA) GA与HbA1c的关系 GA在糖尿病血糖监测诊断中应用 GA临床研究结果分享
HbA1c有望成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HbA1c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化学成分,它提供的是
过去2至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的图谱,其数值的 变异远小于空腹血糖值的变异 HbA1c检测比血浆葡萄糖检测更方便,不再需要 病人作空腹准备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HbA1c的值与发展中的视网膜病变风险的相关性 是最紧密的,这已为大量循证医学数据所证明。 大于等于6.5 %用于诊断糖尿病具有足够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
FPG>=5.6或AGEs>=25.39
88.3
83.2 92.2 94.8 100
84.1
86.3 77.9 79.7 97.9
71.1
67.9 59.2 61.9 84.2
94.7
93.7 96.6 96.7 100
1.36
6.07 4.17 4.67 8.26
0.07
0.19 0.10 0.06 0
GA与FPG相关系数r=0.648(P<0.01) 与2h-PG相关系数r=0.657(P<0.01) 与HbA1c相关系数r=0.744(P<0.01)
结果——
GA诊断糖尿病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
曲线下面积:0.765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最全版)第一章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HbA1c是反映既往2~3个月血糖水平的公认指标,GA和CGM 可以反映短期血糖水平,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为了规范糖尿病的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并于2015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近年来,血糖监测技术不断向便捷、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血糖监测的角度更加多维,监测的结果越来越准确。

尽管我国的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糖监测的重视程度较以前显著增强,但是在血糖监测的规范、结果的解读和应用等方面仍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结合近年的新技术、新证据,对其进行再次修订和更新,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水平。

后续,随着临床证据的增多,还将继续对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在每一章节起始处列出了要点提示,并标注了证据级别(分为A、B、C)。

证据级别A为证据基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或Meta分析;证据级别B为证据基于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序自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糖尿病领域的里程碑研究发表以来,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明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血糖监测已成为现代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调整医师治疗策略的依据,也在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改变生活方式及降低低血糖和晚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被学术界誉为自胰岛素发现后糖尿病领域的主要成就之一。

近30年来,血糖检测技术和手段取得了飞速发展。

毛细血管、组织间液甚至泪液葡萄糖都可成为检测对象;监测时间可从时间点到连续3d 以及反映2~3周或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检测实现了标准化。

方便、快速、准确是血糖检测技术永不停歇的追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糖尿病治疗水平差别巨大,血糖监测的使用现状也参差不齐。

一方面,对北京、汕头两地1型糖尿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3C 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日平均血糖监测不足两次。

对此需要加强教育,告知医师和患者有效的血糖监测和治疗策略调整可降低低血糖和远期并发症风险,降低糖尿病引发的致死致残,大幅度降低医疗开支。

另一方面,在基层医院也出现了不管患者血糖水平和用药方案,一律采用连续血糖监测而血糖控制依旧无法改善的现象。

须知血糖监测目的是改善临床行为和结局,单纯的记录血糖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

因此医师应该明确了解不同方法监测的意义,针对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采用合理的监测组合,制订系统、规范的监测方案,并依据监测结果改进临床决策。

应避免盲目的、无计划的血糖测定,避免一味追求新技术、新方法而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致力于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治的标准化进程,将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糖尿病防治临床实践不断更新完善本指南,加强指导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糖尿病防治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翁建平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指南执笔专家贾伟平陈莉明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包玉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莉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高政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郭立新(北京医院);郭晓蕙(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姬秋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匡洪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启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小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延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静(甘肃省人民医院);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马建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冉兴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单忠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立新(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宋光耀(河南省人民医院);孙子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煜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翁建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谢云(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杨立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文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杨玉芝(黑龙江省医院);于德民(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赵志刚(河南省郑州颐和医院);周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周智广(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朱大龙(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大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指南与共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5.10.004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订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