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设计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设计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中药材的种植和生产也越来越重视。
而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药材种植、生产和研究人才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对药用植物和中药材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培养其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了解常见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特性、药材性能及其应用;2.掌握药用植物的采收、加工和贮藏等基本技能;3.掌握中药材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其炮制方法;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1. 课程内容1.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和生长环境;2.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和药材性状;3.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其应用;4.中药材的炮制和加工方法;5.药用植物的采集、加工和贮藏等基本技能。
2.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分类和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和药材性状、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知识;2.实验操作:通过开展药用植物的采集、加工和贮藏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3.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4.讨论研究:通过班级讨论和小组研究等形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估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2.个人报告:学生需针对某个药用植物或中药材,制作一份详细的报告,对其生长环境、药用部位、药材性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炮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3.实验报告:学生需针对某一实验项目,做出详细的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等方面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4.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对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鼓励。
《药用植物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药用植物学概述1.1 药用植物学的定义1.2 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1.3 药用植物学的历史与发展1.4 药用植物学的意义与应用第二章:药用植物的分类与识别2.1 药用植物的分类系统2.2 植物的命名原则与方法2.3 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2.4 药用植物的识别方法第三章: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3.1 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3.2 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3 药用植物的生殖方式3.4 药用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第四章: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4.1 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类4.2 常见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作用与用途4.3 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方法4.4 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应用第五章:药用植物的资源保护与利用5.1 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与问题5.2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5.3 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5.4 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第六章:药用植物的采集与鉴定6.1 药用植物的采集方法6.2 药用植物的鉴定技巧6.3 常用药用植物的采集与鉴定实例6.4 药用植物采集与鉴定的注意事项第七章:药用植物的繁殖与栽培7.1 药用植物的繁殖方式7.2 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7.3 药用植物的繁殖与栽培实例7.4 药用植物繁殖与栽培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第八章: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8.1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8.2 药用植物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8.3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实例8.4 提高药用植物质量评价准确性的措施第九章: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9.1 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机制9.2 常见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9.3 药用植物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方法9.4 药用植物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进展与趋势第十章:药用植物的综合开发与产业化10.1 药用植物综合开发的意义与价值10.2 药用植物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0.3 药用植物综合开发与产业化的实例10.4 药用植物综合开发与产业化的发展策略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药用植物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对现代医药的贡献二、药用植物的分类与识别难点解析: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识别技巧三、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难点解析:了解药用植物生长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四、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难点解析:记忆和理解药用植物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特性和应用五、药用植物的资源保护与利用难点解析:平衡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六、药用植物的采集与鉴定难点解析:掌握正确的药用植物采集和鉴定技术,确保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七、药用植物的繁殖与栽培难点解析:了解和应用不同药用植物的繁殖与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八、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难点解析:准确分析和评价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确保药材质量的稳定性九、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难点解析:理解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合理应用于临床治疗十、药用植物的综合开发与产业化难点解析:掌握药用植物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的策略,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全面介绍了药用植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分类识别、生长发育、化学成分、资源保护与利用、采集鉴定、繁殖栽培、有效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以及综合开发与产业化等方面的知识。
《药用植物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药用植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用植物的分类、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及药用价值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常见的药用植物,理解药用植物的药用原理,为后续的中医药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2. 掌握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3. 了解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应用4. 学会识别常见的药用植物5.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1. 药用植物的分类系统2. 各类药用植物的特点3. 我国常见的药用植物科第二节: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1. 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2. 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3. 实例分析:人参的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第三节: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应用1. 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2. 药用植物在中医药中的应用3. 实例分析:甘草的药用价值及应用第四节:药用植物的采集与保存1. 药用植物的采集方法2. 药用植物的保存方法3. 药用植物的加工方法第五节: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1. 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2. 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方法3. 实地考察:药用植物园的识别实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用植物的分类、药用部位、有效成分、药用价值等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药用植物的特点及应用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药用植物园,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用植物的采集、保存和加工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药用植物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识别及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药用植物采集、保存和加工方法的掌握程度六、教学资源1. 教材:《药用植物学》2. 课件:药用植物的图片、视频等3. 药用植物园:用于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4. 网络资源:药用植物数据库、相关研究论文等七、教学安排1. 第一节: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2课时)2. 第二节: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2课时)3. 第三节: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应用(2课时)4. 第四节:药用植物的采集与保存(2课时)5. 第五节: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2课时)6. 第六节: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2课时)7. 第七节: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2课时)8. 第八节:药用植物的应用实例(2课时)9. 第九节: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2课时)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药用植物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药用植物的分类、药用部位、有效成分、药用价值等基本知识3. 互动:提问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学生的参与度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药用植物的采集、保存和加工过程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加深对药用植物学的理解2. 建议学生参加药用植物园的实地考察活动,提高识别药用植物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药用植物学》教案全集
药用植物学教案第一讲( 2学时)〔目的和要求〕1、了解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2、了解我国药用植物学的发展慨况3、掌握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4、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基本构造绪论从古至今中药对人们的医疗保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应用中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药的绝大部分来源于植物(约占总数的87%)。
因此,我们在研究应用中药及学习有关学科时,必须首先掌握药用植物的相关知识。
一、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多种多样,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已有记载的药用植物为11000种。
其中有植物体构造比较简单的藻、菌、地衣类植物,如:海带、灵芝、松萝等;也有苔藓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如:地钱、卷柏、银杏等。
分布最为广泛,资源最为丰富的是被子植物。
它是中药的主要来源,许多名贵中药都取自这些植物的野生品或栽培品。
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主要分布有人参,五味子,细辛;内蒙古气候干燥分布有防风、黄芪、甘草等;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菊花质量为全国之冠,被称为“四大怀药”;四川不仅药用植物种类多,而且产量大,如黄连、川贝母、川芎等;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云南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有利于植物生长繁殖。
云南植物种类最多,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著名的药用植物有三七、木香、云南马钱等;广东有花植物就有千种,许多重要药用植物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如广藿香、阳春砂、槟榔等。
另外,浙江的浙贝母、安徽的芍药、福建的泽泻、甘肃的当归、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西藏的冬虫夏草、山东的珊瑚菜,江西的酸橙、贵州的杜仲、江苏的薄荷等,都是全国著名的药用植物。
二、我国药用植物的发展概况我国药用植物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和《尔雅》中,就分别记载过远志、菟丝子、益母草等药用植物。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记载药物365种,其中药用植物237种,为后人用药及编写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的《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多数为植物。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黄连说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0min
学生们自己思考总结
根茎类 中药
性状特征 黄连
清热 中医功效
味极苦
泻火 解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说教学过程——讲授新知 60min
药理和功效
显微鉴定
化学成分
性状鉴定
来源和产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生药学 40学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说教材——特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说教材——地位
第十二章 高等植物 第四节 被子植物门 6.毛茛科 黄连
实验 生药各论
90
总论基本理论
min
二、说学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
已经学习了 药用植物学
五、说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 知识巩固:完成小结内的习题 2 知识拓展:查阅资料,通过多种手段扩展黄连知识
丁香网
手机学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毛茛科毛茛科 【来源】毛黄茛连科黄黄连连、三角叶黄连或 【来源云连】的毛干茛燥根科茎黄。连、三角
叶黄连【性或状云特连征】的干燥根茎。 【性状2特1..雅味征连连】多又单名枝鸡,爪过黄桥连长
五、说教学过程——讲授新知 60min
药理和功效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性状鉴定
来源和产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说教学过程——讲授新知 60min
味连
【性状鉴定】——图示法、形象比 喻法、比较法
药用植物学的教案
教案授课科目:药用植物学授课内容:绪论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老师:授课时数: 2学时《药用植物学》教案教研室:生药学授课教师:编写时间:一、概念1.药用植物凡能治疗、预防疾病和对人体有保健功能的植物称为药用植物。
治疗:大黄预防:板蓝根保健:人参2.药用植物学利用植物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应用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
3.中药与草药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药物,多在中医古籍有载,药房有售。
包括植物(87%)、动物和矿物药。
草药:民间使用,药房多不备。
两者可互相转化:①中药长期不用即成草药,如《神农本草经》中的石龙芮、积雪草、爵床等。
②常用的草药渐被中医采用,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变为中药,如垂盆草、黄花蒿、田基黄、徐长卿,一见喜(穿心莲)等。
黄花蒿4.天然药民间药:民间散在,零星应用,无理论指导的药物称民间药。
天然药:指人类在自然界发现并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基本不变其理化属性的简单加工品(与人工合成者相对而言)。
误区:中药=天然药?如铅丹,为Pb →Pb3O4,属于中药,而不属于天然药。
二、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①有人拿来一味中药,请你辨别真伪和质量好坏时,怎么办?②当发生中毒事故时,是何原因?③当民间发现一种单验方,治疗疾病效果很佳,如何去发掘?④当某种中药资源缺乏,或某病人处方中某味中药无法配齐,如何办?1.鉴定中药的原植物种类,确保药材来源的准确存在问题:①同名异物的复杂性——500多种常用中药中有同名异物问题的约300种。
举例:生活上存在着“滥用人参”的现象,出现过“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错误认识。
举例:黄花蒿从“狸猫变太子”,从不名一文到成为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新药——青蒿素的故事。
理解中、草药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
重点对比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黑板上绘饼图。
首先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白头翁不同地区称同一名称而来源不同,如白头翁有20多种植物在不同地区均称白头翁入药,正品为毛茛科白头翁,毛茛科的野棉花,大火草、秋牡丹、蔷微科的委陵菜、翻白草;菊科的祁州漏芦,毛大丁草,湿鼠曲草、多茎鼠曲草,大棉花草,珠光香青、石竹科的白鼓钉;唇形科的金疮小草;玄参科的毛鹿茸草等。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绪论课稿
“同物异名”
一见喜、榄核莲、苦草、四方莲、圆锥须药草
古名:鬼盖、人衔、神草、人微、土精、地精 产地不同:石柱参、东洋参 、高丽参、长白参 加工方法不同:生晒参、白人参(糖参)、红参 野生和栽培:野参、圆参、籽扒参
山漆、金不换、血参、春七、冬七、田三七
穿心莲:
人参:
三七:
调查、考证药用植物和生药资源 药用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川、广(西)、云、贵。 新药用植物或同种植物新的用途、新的成分、功效不断被发现:萝芙木(利血平、降血压)、长春花、喜树、红豆杉(抗癌成分长春新碱、喜树碱和紫杉醇)。
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
《图经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植物名实图考》
我国古代记载药物来源及应用知识的书籍多称为本草。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唐本草》 《本草拾遗》
我国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的发展史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记载药物的专著。 《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本草。 《本草纲目》是集历代药学大成的本草学专著。 建国后: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志》、《中药大词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创建了《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草药》等期刊。
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
萝芙木 R.verticillata 取代同属植物印度产降血压植物蛇根木 Rauwolfia serpentina 生产降压灵。 在广西、云南找到了可供生产血竭(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一种树脂,具有活血止痛、生肌收口作用)的剑叶龙血树 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C,Chen 填补了国内生产血竭的空白。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说课稿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程是《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介绍一下我说课的思路:本次说课一共分为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五个部分。
一.课程设置1.课程定位《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其前导课程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同时又与学生后续学习的《药剂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相关。
对于药学专业学生,它是鉴别并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
学习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为基层医疗岗位培养能熟练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实用型人才。
2.课程培养目标首先就知识目标来说,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需要掌握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的特征及内部构造;掌握常用重点生药100种左右,要求明确来源、性状、显微、主要化学成分与中医功效等内容。
其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100余种中药能熟练的运用到临床中,并能熟练辨认50余种常用中药材及饮片。
最后(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完成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实践的品质培养,,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二、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就业要求,本课程设计以“够用实用”“少而精”为原则,以“技能培养”为重点,注重一个结合和三种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习方法、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力求教、学、做一体化。
2.课程设计思路为了贴合课程设计理念,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合理精简教学内容,适当扩展学生知识面。
将复杂的知识细节化,例如在总的植物种类中挑选重点科目为代表,并以其中常见生药为子单元内容,一方面建立了层次递进思路,将知识分解为章、节、组、药物,避免了知识的重复,从繁杂找脉络,起到事半功倍之力。
另一方面也给实践应用留下充足时间。
三、教学实施1.教材分析:本课程选用的教材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两部分,共四篇14章,其内容按照恩格勒系统进行排序,结构层次清晰、功能主线明确。
《药用植物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介绍1.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分类、药用部位、功效及药用植物的采集和保存方法。
2. 课程内容: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药用植物的分类、药用部位及其功效、药用植物的采集与保存。
二、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1. 植物的定义:植物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具有细胞壁,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生长在土壤中,通过根、茎、叶、花、果等器官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繁殖。
2. 药用植物的定义:药用植物是指那些以全株或部分器官入药的植物,具有防病、治病、保健作用的植物。
3. 药用植物的分类:根据药用部位,药用植物可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等。
三、药用植物的分类1. 根及根茎类:如人参、黄芪、甘草等。
2. 茎木类:如川芎、当归、杜仲等。
3. 叶类:如桑叶、菊花、薄荷等。
4. 花类:如金银花、菊花、玫瑰花等。
5. 果实及种子类:如杏仁、桃仁、芝麻等。
四、药用部位及其功效1. 根及根茎类: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肺生津的功效;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缓解药毒的功效。
2. 茎木类: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的功效。
3. 叶类:桑叶具有清热润肺、降血糖的功效;菊花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薄荷具有宣肺化痰、利咽止痛的功效。
4. 花类: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功效;玫瑰花具有活血调经、美容养颜的功效。
5. 果实及种子类:杏仁具有润肺止咳、宣肺平喘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芝麻具有滋补肝肾、益精血、润燥的功效。
五、药用植物的采集与保存1. 采集:药用植物的采集应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确保药用部位的药效最佳。
采集时要注意保护植物资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保存:药用植物的保存方法有干燥、冷藏、冷冻、腌制等。
干燥是最常用的保存方法,可以通过晾晒、阴干、烤干等方式进行。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绪论课稿课件
生药在中药制剂中常与其他中药或化学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或降低不良反应 。
药用植物与生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现代科学技术在药用植物和生 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如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代 谢组学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02
通过对药用植物和生药的活性 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 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和作用机 制。
03
针对药用植物和生药的现代研 究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 点,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多可能 性。
05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分研究
针对特定药用植物,研究其活性成分的化学 结构、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 供理论支持。
生药学鉴定技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DNA条形码、显微鉴定等, 对生药进行准确、快速的鉴定,提高生药质量控制 水平。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 续利用
针对濒危药用植物,研究其生态学特征、繁 殖技术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 态环境。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发展趋势
1 2 3
跨学科融合发展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将与生物学、化学、药理学 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 方法,提高我国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水平 。
究手段也不断更新。
重要事件与人物
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药用植物学家和生药学家,如李时中、孙思邈等,他们的研究 成果为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为药用植 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如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等领域的技术手段被广
泛应用于药用植物和生药的鉴定、生产和质量控制等领域。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教学大纲(Pharmaceutical Botany and Pharmacognosy)课程编号:2130056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药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总学分:3总学时:48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和特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
学习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把祖国药学的宝贵遗产和现代药学较好的结合起来,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我国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总目标):通过药用植物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的特征,能够将待鉴定药用植物分类到科的水平,能够准确识别常见药用植物,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内部构造特征,并能准确识别重要内部构造类型,另外,应熟悉主要药用植物类群的化学成分特征,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生药学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存的一般方法及原则;熟悉药用植物基本知识;掌握生药的原植物、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生药的品种鉴定及品质评价的基本技能;熟悉常用生药的功效用途与主要药理作用;熟悉生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从事生药的鉴定、保管、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别:本科程是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必需基础课开设的,同时又与学生后续学习的《药剂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相关。
Ⅱ.课程内容与要求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熟悉学习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方法;了解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了解我国近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发展史。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大纲
高纲1690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5524 药用植物与生物学南京医科大学编(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药用植物学是应用植物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植物学、动物学、化学、中药学以及中医学等多学科的集合体。
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天然药物化学及其他中药类的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中药新药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我国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有关植物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正确鉴定药用植物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30个科植物的主要特征,熟悉代表药用植物特征和功效等。
2. 掌握生药四大鉴定的基本技能和常用生药的基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
3. 熟悉生药学的基础理论,我国药典规定的生药标准规格及品质评价的方法,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的基本知识和对生药质量的影响。
4. 了解生药学的起源、本草沿革、国内外生药学的发展动态。
5. 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以《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色谱分析》、《中医学基础》、《药理学》等课程为必需基础课开设的,同时又与学生后续学习的《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相关。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药用植物学部分绪论一、课程内容药用植物学的内涵与任务;我国药用植物学的发展与学科定位;学习药用植物学的方法。
大学药用植物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授课班级:药学专业1班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解剖学、化学成分、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药用植物学知识进行药用植物鉴定、资源调查、合理开发利用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一、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二、药用植物的分类三、药用植物的形态解剖学四、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五、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谈谈对药用植物学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1. 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讲解药用植物的定义、特点、分布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药用植物的分类:介绍药用植物的分类方法、主要分类群及其代表植物。
3. 药用植物的形态解剖学:讲解药用植物的器官结构、组织类型、细胞结构等。
4.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介绍药用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5. 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列举常见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实例。
6.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讲解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保护措施及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
四、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药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
2. 学生分组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了解当地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药用植物的特点、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药用植物学知识进行药用植物鉴定、资源调查的能力。
3. 学生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药学(含药植)方案
《生药学(含植化)》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一、课程概况《生药学(含植化)》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108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实践) 44学时。
二、教学任务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药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的实践技能,为从事中药和其他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开发应用和提取分离奠定基础。
三、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一)、生药学部分:1. 显微镜的使用。
2. 显微测量技术。
3. 徒手切片技术。
4. 常用的显微化学技术及理化鉴别技术。
5. 显微鉴别技术、绘图技术及文字描绘技术。
6. 性状鉴别技术。
(二)、天然药物化学(植化)部分:常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识技术。
四、教学进程实验(实践)学时为44学时,具体安排如下:《生药学(含植化)》实践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概况《生药学(含植化)》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108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实践) 44学时。
二、教学任务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药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的实践技能,为从事中药和其他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开发应用和提取分离奠定基础。
三、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一)、生药学部分:1. 显微镜的使用。
2. 显微测量技术。
3. 徒手切片技术。
4. 常用的显微化学技术及理化鉴别技术。
5. 显微鉴别技术、绘图技术及文字描绘技术。
6. 性状鉴别技术。
(二)、天然药物化学(植化)部分:常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识技术。
四、教学进程实验(实践)学时为44学时,具体安排如下:周次教材实验内容实验学时3 生药学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注意事项(2学时)实验二、显微测量法(2学时)实验三、徒手切片法(2学时)实验四、显微化学试验和理化鉴定(2学时) 86 实验五、大黄、甘草、半夏鉴别特征的观察(4学时) 48 实验六、厚朴、黄柏、肉桂鉴别特征的观察(4学时) 49 实验七、番泻叶、金银花、红花鉴别特征的观察(4学时) 410 实验八、五味子、麻黄、猪苓、茯苓的鉴别特征的观察(4学时) 411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九、药材市场(4学时) 413 实验一、芦丁的提取、分离及鉴定(4学时) 414 实验二、大黄蒽醌的提取、分离与鉴定(4学时) 415 实验三、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4学时) 416 实验四、小檗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4学时) 4五、教学媒体文字教材《生药学》罗集鹏主编金蓉鸾主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指导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指导供药学类专业选用安徽中医学院中药与资源教研室编写2002.1导言本实验指导教材供本科药学类专业使用,除药学专业外,还包括药物分析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医药贸易专业根据各自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
本实验分为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两门课程。
故分别编写。
药用植物学实验指导药用植物学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实验科学,本门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对植物学问题的动手动脑能力。
学生通过药用植物课程实验的学习与实验,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并具有较为熟练的植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及研究思维能力,为药学学生今后进行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学生每次实验完成后交实验报告,期末进行综合实验考试。
实验一显微镜使用与植物细胞观察一、实验目的: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方法。
了解显微镜的类型与结构。
学习临时装片法及绘制植物细胞图的基本技术。
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尖头镊、解剖针、刀片、剪刀、吸水纸、擦镜纸、水合氯醛、稀甘油、稀碘液、蒸馏水。
实验材料:洋葱、三、实验内容:显微镜的类型由于微生物个体细小,因此我们必须用显微镜来研究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结构。
熟悉显微镜和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
现代显微镜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学显微镜,另一类是非光学显微镜。
这两类显微镜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成若干类型,现列表如下: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图Ⅲ-1)。
1.机械装置镜座(base)和镜臂(arm)镜座位于显微镜底部,呈马蹄形,它支持全镜。
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活动式的镜臂可改变角度。
镜臂支持镜筒。
镜筒(body tube)是由金属制成的圆筒,上接目镜,下接转换器。
镜筒有单筒和双筒两种,单筒又可分为直立式和后倾式两种。
药用植物学教学设计
药用植物学教学设计简介药用植物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药材的来源、生长环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用价值、采集加工、储存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介绍了如何设计一堂药用植物学的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知道药用植物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采集加工方法;•掌握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掌握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药用植物学概论•介绍药用植物学的历史和发展;•简述药用植物学的基本概念;•介绍药用植物的分类和特点;•强调药用植物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第二部分: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采集加工•介绍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分布规律;•介绍药用植物的主要生长地区和采集时机;•着重介绍药用植物的采集、加工、贮存和运输方法。
第三部分: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介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强调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生长环境、采集加工有关的联系。
第四部分: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应用范围•介绍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应用范围;•着重介绍药用植物的药用效果和副作用;•强调药用植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五部分:课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药用植物的采集、加工和制剂制备;•强调药用植物制剂存储和使用的注意事项;•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实践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总结评估法。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评估方法:•学生自评和互评;•班内小组评议;•教师评估和反馈。
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药用植物学的基本概念、生长环境和采集加工方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药用价值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更好地为未来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1 / 1《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Pharmaceutical Botany and Pharmakognosie)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药学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郑汉臣蔡少青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ISBN7-117-05650-9/R·5651 学时:总学时204学时(理论116学时,实验88学时)周学时8学时(理论4,实验4)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1 / 1熟悉学习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方法。
熟悉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了解我国近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2学时)1、提要: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发展史(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2、要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几本重要本草。
3、难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4、方法:讲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2、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
第一篇药用植物学基础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细胞壁的特化及其鉴别法,细胞后含物的种类、形态及鉴别法。
掌握细胞的分化与组织的形成,各种组织的形态特征、存在部位和功能;维管束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8学时)1、提要: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特化,细胞后含物种类);植物的组织(类型、特征);维管束类型及特征。
2、要点:植物细胞主要结构,包括特化的细胞壁,后含物;机械、分泌、输导、保护组织;维管束类型结构。
1 / 13、难点:维管束类型结构。
4、方法:叙述、比较教学法。
5、教具:PowerPoint;彩色教学投影胶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植物细胞的构造,细胞壁的特化及其鉴别法,细胞后含物的种类及鉴别法。
2、几种主要组织的特征。
3、维管束的类型。
第二~七章植物的器官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根的类型,根的组织构造(包括根尖、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和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根的构造、根的异型构造)。
掌握茎的形态,茎的组织构造(茎尖的构造、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和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状茎的构造、茎的异型构造)。
掌握单叶和复叶的形态,叶的组织构造。
掌握典型花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特征;花的类型;花的记载;花序的类型;掌握果实的形成和构造;果实的类型。
掌握种子的形成和构造;种子的类型。
熟悉根、茎的变态;叶的组成部分;叶的外部形态;花的生殖功能。
二、教学内容(18学时)1、提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组织构造。
1 / 12、要点:根的类型,根的组织构造(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和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根的构造、根的异型构造);茎的形态,茎的组织构造(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和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状茎的构造、茎的异型构造);单叶和复叶的形态;花及花序的类型;果实的类型;种子的类型。
3、难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内部组织构造。
4、方法:叙述、比较教学法。
5、教具:PowerPoint;彩色教学投影胶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根的类型,根的组织构造(包括根尖、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根的构造、根的异型构造)。
茎的形态,茎的组织构造(双子叶植物茎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茎的异型构造)。
单叶和复叶的形态,叶的组织构造。
花及花序的类型;果实构造及类型。
种子的构造及类型。
2、领会:根、茎的变态。
叶的组成。
花的记载及生殖功能。
果实及种子的形成和构造。
第八章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定义及任务,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及等级,植物的命名,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方法。
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2学时)1、提要:植物分类的目的和任务;分类的等级;命名;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写及使用。
2、要点: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及等级,植物的命名,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方法。
1 / 13、难点:种的概念,植物的命名,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方法。
4、方法:叙述、比较教学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及等级,植物学名的组成,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方法。
第十五~二十一章藻类、真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30—40个重点科的特征和代表性药用植物及其拉丁学名。
了解藻类、菌类和地衣类植物的特征及重要的药用植物。
二、教学内容(18学时)1、提要:讲述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蕨类、裸子及被子植物的特征和生活史和代表性药用植物。
其中被子植物重点科为:马兜铃科、蓼科、毛茛科、、防已科、木兰科、樟科、罂粟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大戟科、五加科、伞形科、夹竹桃科、龙胆科、唇形科、茄科、玄参科、忍冬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禾本科、天南星科、百合科、姜科、兰科等(16学时)2、要点:真菌、蕨类、裸子及被子植物重点科的科特征和常见药用植物。
3、难点:各重点科的主要特征。
4、方法:叙述、比较教学法。
5、教具:PowerPoint;彩色教学投影胶片,实物标本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各类植物重点科的主要科特征及代表药用植物。
1 / 1第二篇生药学基础第九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生药的记载项目和生药的拉丁名;生药的分类方法。
二、教学内容(1学时)1、提要、(1)、生药的分类:常用分类法优、缺点。
(2)、生药的记载:记载项目主要内容、拉丁名组成。
2、要点:常用分类法,生药记载项目的主要内容、拉丁名组成。
3、难点:分类法优、缺点比较。
4、方法:讲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生药的记载主要内容;(2)生药的拉丁名组成;(3)常见生药分类方法。
第十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糖及苷、皂苷、强心苷、生物碱、醌类、香豆素类、黄酮、萜类的分类与鉴别与挥发油的分类。
了解生物的代谢途径及初生、次生代谢产物;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与生物合成。
二、教学内容(4学时)1、提要:(1)、生物的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产物:概念,种类。
(2)、生药的化学成分:糖类及苷类、皂苷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醌类、香豆素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3)、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与生物合成:主要途径。
2、要点:糖类及苷类、皂苷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醌类、香豆素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3、难点:糖类及苷类、皂苷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醌类、香豆素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的鉴别方法。
4、方法:讲述;实验验证。
1 / 1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1)糖的分类与鉴别;(2)苷的分类与鉴别;(3)皂苷的分类与鉴别;(4)强心苷的分类与鉴别;(5)生物碱的分类与鉴别;(6)醌类的分类与鉴别;(7)香豆素类的分类与鉴别;(8)黄酮的分类与鉴别;(9)萜类与挥发油的分类。
2、领会:(1)各类化合物的功效;(2)生物的代谢途径及初生、次生代谢产物的定义与特点;(3)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与生物合成。
第十一章生药的鉴定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生药原植(动)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
熟悉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了解生药鉴定的意义;DNA分子标记鉴定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4学时)1、提要:(1)、生药鉴定的意义(2)、原植(动)物鉴定:方法,内容。
(3)、性状鉴定:内容。
(4)、显微鉴定:方法,内容。
(5)、理化鉴定:方法,内容。
(6)、DNA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2、要点:生药原植(动)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
3、难点:显微鉴定、理化鉴定。
4、方法:讲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1)生药原植(动)物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4)理化鉴定。
2.领会:(1)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与方法;(2)生药鉴定的意义。
(3)DNA分子标记鉴定。
第十二章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存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生药的一般采收原则和常见的药材干燥方法。
熟悉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防御措施。
1 / 1了解生药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1学时)1、提要:(1)、生药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一般采收原则;药材的干燥方法。
(2)、生药的贮存:方法,影响因素。
2、要点:3、难点:4、方法:讲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1)生药的一般采收原则;(2)常见药材的干燥方法。
2、领会:(1)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防御措施;(2)生药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第十三章中药的炮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常用中药炮制的方法。
了解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与炮制机理。
二、教学内容(1学时)1、提要:(1)、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2)、中药炮制的目的。
(3)、中药炮制的方法:常用方法及目的。
(4)中药炮制机理。
2、要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
3、难点: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及目的4、方法:讲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1)中药炮制的目的。
2.领会:(1)中药炮制的方法;(2)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3)中药炮制机理。
第十四章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与控制1 / 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生药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内容和方法。
熟悉生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影响生药品质的四个自然因素。
了解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二、教学内容(2学时)1、提要:(1)、影响生药品质的自然因素:生药的品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环境因素。
(2)、生药质量的控制与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依据,内容及方法。
(3)、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意义。
2、要点:影响生药品质的自然因素;药质量的控制与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3、难点:药质量的控制与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依据,内容及方法。
4、方法:讲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1)生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2)生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2、领会:(1)影响生药品质的四个自然因素;(2)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药典、局颁标准、地方标准);(3)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三篇药用植物类群和重要生药第十五章——第十八章藻类真菌类地衣类苔藓类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冬虫夏草的基源(包括植物拉丁名)、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特征、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功效。
了解藻类、真菌类、地衣类、苔藓类主要生药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2学时)1、提要:冬虫夏草的基源(包括植物拉丁名)、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特征、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功效;藻类、真菌类、地衣类、苔藓类主要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