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复习学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3.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传话游戏。
(出示PPT1)游戏题目:1.一只老鼠看见了一只老虎,老鼠说:“好可怕!那只猫真大!”2.水中映彩霞,水面游花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问:大家玩过游戏后,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有没有学会什么道理?总结:我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好好的一句话,几个人一传,就完全走样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传话传走样了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出示PPT2)二、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出示PPT3)2.疏通文义。
这篇古文比较简单,我现在给5分钟时间,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疏通文义。
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
3.重点字词归纳。
(出示PPT4)三、深入探究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PPT5)2.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丁氏的话与后来的传闻有很大的出入,关键在于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ppt6)“得”字。
3.怎么个不同?(ppt7)丁氏:节约了一个劳动力。
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传闻:丁氏在井中挖出了个人。
讨论:传闻中丁氏在井中挖出的是活人还是死人?得出一致意见:是活人。
理由是挖井挖出个死人没什么稀奇,丁氏也不会到处宣扬炫耀。
挖出个活人才是个大新闻,才会一直传到宋君耳朵里,引起宋君的兴趣,才会有后面丁氏与宋君的那番对话。
看看,从原来的增加一个劳动力,传成了在井里挖出了一个活人。
差别有多大,可见传言是有多可怕!4. 现在国君很生气,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初一语文习材料《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故事旨意,创造性得复述故事;【重难点】1.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2.理解句意、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知识梳理:【作者介绍】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派家里的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多角度探究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多角度探究故事的寓意。
2、难点:理解寓言所蕴涵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守株待兔)二、文学常识介绍寓言的特点。
“寓”是寄物,“言”就是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三、重点字词及文章翻译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取水汲水浇田:溉音gai浇灌。
汲音jí。
从井里打水。
),常一人居外。
及.(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都城的人)道.(谈论)之,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介词当“向”讲。
)。
丁氏对.(回答)曰:“得一人之使.(使用,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四、课文内容探究1、穿井得一人讲了什么?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7上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教案一)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一)一内容解读《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宋之丁氏告人曰“穿井得一人”,别人并未听懂这句话,就把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两个“得一人”,各言其事,含义迥异,“闻而不审”,以致妄听轻信,穿凿附会,以讹传讹。
而且就这样一件小事,一会儿就传到国君那里,可见传言面之广,影响之大。
宋君之“问”,是“闻言必熟论”“验之以理”的具体表现。
丁氏告诉国君的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解释“穿井得一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传言之误就在于对“得一人”的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益智寓言,寓意深刻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在“晓之者”耐心的开导下,他才放下心来,“舍然大喜”。
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即“晓之者”,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这虽然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则寓言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二技法总结1.语言朴实平易,言有尽而意无穷《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妄听轻信传言,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传言之所以失实,其原因有二:其一,传播者有意为之,欲混淆视听;其二,言辞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而改变了语义。
“穿井得一人”,而“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巧妙、曲折、生动,寥寥数语,既勾勒形象,又启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在捧腹之余,不得不深思其中之味。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
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
(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4、检测自学效果(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
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分)(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 )(4)得一人之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得特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多角度探究故事得寓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多角度探究故事得寓意。
2、难点:理解寓言所蕴涵得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您读过哪些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守株待兔)二、文学常识介绍寓言得特点。
“寓”就是寄物,“言”就就是讲道理,寓言就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与悠久历史得文学样式,它通常就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得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得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得享受得同时发挥其深刻得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得智慧与才干、《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得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就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得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杞人忧天》传说就是我国历史悠久得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三、重点字词及文章翻译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取水汲水浇田:溉音gai浇灌。
汲音jí。
从井里打水。
),常一人居外。
及.(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都城得人)道.(谈论)之,闻.之于宋君( 知道,听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介词当“向”讲、)。
丁氏对.(回答)曰:“得一人之使.(使用,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得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她家打了水井得时候,她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得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得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得问明情况,姓丁得答道,“得到一个空闲得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得好。
20届_学案_七上_《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20届_学案_七上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解答题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穿井得一人宋之⋅( )丁⋅氏⋅( ),家无井而⋅( )出溉⋅( )汲⋅( ),常一人居外。
及⋅( )其家穿⋅(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 )传⋅( )之⋅( )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 )之⋅( ),闻之⋅( )于⋅( )宋君。
宋君令⋅( )人问之于⋅( )丁氏。
丁氏对⋅( )曰⋅( ):“得一人之⋅( )使⋅( ),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求⋅( )闻之若⋅( )此⋅( ),不若⋅( )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 )天地崩⋅( )坠⋅( ),身亡⋅( )所寄⋅( ),废寝食者⋅( )。
又有忧彼⋅( )之所⋅( )忧者⋅( ),因⋅( )往⋅( )晓⋅( )之⋅( ),曰:“天,积气⋅( )耳⋅( ),亡⋅( )处亡⋅( )气。
若⋅(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 )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 )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 )有光耀者⋅( ),只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 )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 翻译下面的语句。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4)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3.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B.《杞人忧天》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
C.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22 《寓言四则》(二)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导学案
珠海新世纪 2019级初一 语文 导学案NO.22 编制人:蒋正灵 备课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林 颖 志于道 据于德 游于艺 成于学22 寓言四则【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文言实词5个。
2.背诵原文,背诵句子翻译。
3.能说出寓言寓意。
过程与方法:1通畅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2理解读:凭自己的理解读文章,读出节奏。
3鉴赏读:结合理解,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思考,进行实际考察的道理。
【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所有学生先必须背诵原文;A 、B 类学生必须完成所有的学案;C 类学生必须完成预习案,并尝试完成探究案。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预习案】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还有你不认识的字吗?至少写两个,包括拼音。
溉( )汲( ) 不认识的字: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溉:__________________ 汲:__________________ 居: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____ 道:__________________ 对:__________________ 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_______ 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 3、口头翻译原文。
【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一:抓起因,明晓文脉:起因:宋之丁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一人居外。
穿井后,丁氏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而传之者”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代文) “国人”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代文) 宋君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代文)由此,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3《穿井得一人》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穿井得一人》学案一、文学常识填空:《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时期)家代表著作。
末期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篇。
二、解释文中加点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3.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4.有闻.而传.之者之5.“丁氏穿井得.一人。
”6.国人道...7.闻.之于.宋君8.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9.丁氏对.曰10.“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从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现实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穿井得一人》学案答案二、文学常识填空:《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时期)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二、解释文中加点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3.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4.有闻.而传.之者之5.“丁氏穿井得.一人。
”6.国人道...7.闻.之于.宋君8.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9.丁氏对.曰10.“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居住在外(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导学案(教师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导学案(教师版)姓名:班级:学号:组别【学习目标】1.了解《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文言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学法指导】1.自由朗诵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合作探究,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组内讨论、探究。
3.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作家作品简介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讲述了一个杞人无事忧天坠地崩的故事,讽刺那些没有意义的担忧。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
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列子》中反映的片段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二.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溉汲..(bēng)(zhuì)..(gài)(jí) 2.杞.人忧天(qǐ) 3.崩坠4.身亡.所寄(wú) 5.充塞.(sè) 6.躇.步玼.蹈(chú)(cǐ)三.积累文言知识。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课件
求闻①之若①此,不若②无闻②也 。 闻①:之:若①:若②:闻②:
闻①:传闻。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若①: 像,如。若②:如,及。闻②:听闻,知道。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
合作探究
1.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要尊重事实,注意调查,不可 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 生歧义。
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
杞人忧天
《列子》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
预习检测
•杞 •坠 •寝 • 星宿 • 中伤 • 舍然 • 躇步 • 跐蹈
qǐ zhuì qǐn xiù zhòng shì chú cǐ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忧:崩:坠:亡:寄:废:寝:食: 忧:担心。崩:崩塌。坠:坠落。亡:无,没有。寄: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
•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
件事。 •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 ③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
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
• ①常一人居外 • ②常一人居外 • ③吾穿井得一人 • ④有闻而传之者曰 • ⑤闻之于宋君 • ⑥求闻之若此 • ⑦不若无闻也 • ⑧闻之于宋君 • ⑨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⑩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①经常 • ②在 • ③挖掘、开凿 • ④听说 • ⑤使知道 • ⑥传闻 • ⑦知道,听说 • ⑧向,对 • ⑨向,对 • ⑩在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时常会面临到如何设计好一节优秀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七年级学生,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两个篇目,从目标的设定、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够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准备好自己的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一、确定学习目标在进行此次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
对于这两个篇目,我们的学习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2. 把握并能够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3.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 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课前预习部分课前预习是学生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预习内容:1. 首先,我会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阅读,并且至少写出三个问题。
2. 然后,我设计了一份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究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技法。
通过这样的预习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和探究的方式更好地吸收学习材料,在课堂上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中讲述1. 先进行梳理篇目结构在课中讲述阶段,我会首先对篇目的结构进行梳理,包括主要情节的时间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联系、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2. 探究主题思想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探究篇目的主题思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篇目的内核,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3. 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在分析篇目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到篇目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和语言技巧,并帮助他们理解文字的隐含意义。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两则寓言故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两篇寓言故事的学习,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得到提升。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两篇寓言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3.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智慧,传承中华文化。
3.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如“穿”、“井”、“杞”、“忧”等。
4.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词组进行解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5.通过对两篇寓言故事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深入理解寓言文学的特点。
6.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3.不断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传达道理的文学体裁。它通过简单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这两个具体的案例。这两个案例分别展示了如何通过寓言故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认识到谣言的危害和正确看待问题的重要性。
第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
《杞人忧天》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2、把握文意3、赏析美点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课文2、把握文意难点:赏析美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直接开课揭题式导入。
介绍背景资料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著作。
“掩耳盗铃”“竭泽而渔”“刻舟求剑”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均出自《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的道家人物列御寇所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它同样是一部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
“高山流水”“迫在眉睫”“同归于尽”“愚公移山”“绕梁三日”等熟悉的成语出自《列子》。
教学板块之一:积累基础知识积累语言卡片1、读准读音溉汲杞人日月星宿不当坠邪亦不能有所中伤若躇步跐蹈其人舍然大喜2、理解词意一词多意:之:(1)结构助词,的。
(例如:宋之丁氏;得一人之使)(2)代词,“它”,指的是“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例如:有闻而传之者;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而:(1)表示转接关系,可译为“但是”(例如:人不知而不愠)(2)表示顺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例如:家无井而出溉汲)闻:(1)听说(例如:有闻而传之者)(2)使动用法,使……听到(例如:闻之于宋君)若:(1)你(例如:若屈伸呼吸)(2)好像(例如:天涯若比邻)(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例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特殊词意者:……的人穿:打、凿、挖国:都城(例如:去国怀乡)使:使用的劳力亡:通“无”,没有。
辽宁省法库县东湖第二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让我认识到,在寓言故事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品质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两篇寓言,使学生能够:
1. 提高文学素养:理解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鉴赏古代寓言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2. 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价值观:认识并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盲目跟风、无事生非的不良风气。
解决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需要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决方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举例:分析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寓意表达等,体会寓言作品的美学价值。
2. 教学难点
(1)寓言寓意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其深层含义。
解决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逐步深入理解寓意。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复习学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复习学案作家作品①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以_短小_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_人_,也可以是_拟人化_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___________》。
③《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________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你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吗?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一词多义之:宋之丁氏_______________ 而: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 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 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_求闻之若此____不译_______ 于: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 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不译___ 闻: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久之___不译_____________ 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亦毙之__________________ 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古今异义丁氏对.曰:________ 国人..道之 _____________词类活用得一人之使.:_________重点实词溉_________ 汲________ 溉汲_________ 及.其家穿.井_______ ________ 国人道.之____________ 若此:___________翻译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1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1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
)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杞(qǐ)坠(zhuì)躇步(chú)跐蹈(cǐ)中伤(zhònɡ)2.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4)国人道之(讲述)(5)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7)身亡所寄(同“无”)(8)因往晓之(告知,开导)(9)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10)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1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12)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3.作品链接《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古文导学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⑥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⑦得一人之使:古今异义,古义:劳动力;今义:用。
⑧因往晓之:古今异义,古义:告知,开导;今义:天明。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省略句,省略主语。(丁氏)告人曰。
三、寓意:
《穿井得一人》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人》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全书26卷,160篇。
二、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2)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2.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及:
(2)国人道.之道:
(3)不若无闻.也闻:
(4)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汲:
(5)身亡.所寄亡:
(6)因往晓.之晓:
(7)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
(8)只使
..坠只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得一人之.使 D.问之.于丁氏
5.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短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简要概括《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并说说这则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3.(1)待,等到。
(2)讲述(3)听说(4)灌溉从井里取水(5)无,没有。
(6)告知,开导。
(7)为何,为什么。
(8)纵使,即使
4.C
5.(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五、内容: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道理: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