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传统文化的通俗化思潮——以旧体诗词的白话倾向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新文学运动:指1917年至1927年间中国文化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文艺创新的运动。

2. 白话文运动:指新文学运动中,以推崇白话文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运动。

白话文是指白色文字表达的口语话语,是当时普通百姓普遍使用的语言。

3. 独立自由派:指新文学运动中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反对应用传统文艺观念,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文学流派。

4. 立体派: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注重诗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表达,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倡导诗歌立体化,力求用诗言志。

5. 五四文化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爆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现代文化的追求。

6. 文艺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艺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倡导民主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以扭转文艺长期沉闷和僵化的局面。

7. 江湖文化:是以小人物为主角,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的文化现象,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前现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8. 没有主题的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小说领域内的
一种文学倾向,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强调个体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的多方面性。

第一讲 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潮

第一讲  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潮

第一讲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1、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①洋务运动②现代传播媒介③职业作家④受众队伍文化机制的渐变为文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在逐步殖民地化的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正逐渐地向工业文明转化,传统的、古老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正在向着现代转变。

这种现代化的进程呼唤着文学的变革,也必然孕育着文学的变革。

晚清以来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历史性事件,从社会机制、文化观念以及物质形态上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840年鸦片战争对清政府内部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是洋务运动的兴起。

1860年之后,清政府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影响倡导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心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了中国近代的机器工业,不仅在当时抵制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和经济策略使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且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文学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机制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化机制的变化。

1857年,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在上海创刊,1872年,中国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申报》创刊。

满清王朝在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中表面上规定了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辛亥革命后的《临时约法》也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

与报刊同时发展着的是现代出版事业。

从1904年起,出版重心已经转移到民营出版业。

民营出版业受制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与大众的需求保持着联系,决定着现代出版业的大众性与平民化的民主特性。

它给那些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自由的、理性的交往的空间,保证了文学观念的变革和文学现代性实现的机会。

总之报刊繁荣引发的是报纸副刊与专门性文学杂志的出现,是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这一切初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清代文学的特点与风貌

清代文学的特点与风貌

清代文学的特点与风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文学的特点体现在多方面,如文学思潮、风格、形式等方面,在文学风貌上,清代文学也有其独特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文学思潮清代文学的思潮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康雍乾、嘉庆道光和晚清。

在康雍乾时期,文人们主张复古、崇尚古文,对于古文化的推崇和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形成了康雍乾典型的“古文运动”。

嘉庆道光时期,文学思潮开始向着白话文化的方向转化,以“诚实、自由、独立”的思想为核心,主张文学的自由化。

晚清时期,文学思潮开始朝着现代文学的方向转化,主张科学、民主、进步。

这种思潮的转变,一方面表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二、文学风格清代文学的风格主要有三种,即古文、白话文和新文。

古文风格是清代文学的一大特点,古文风格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清代的文人在古文化的影响下,对古代典籍进行了大量的传抄和整理,形成了许多传世之作,如《红楼梦》,《金瓶梅》等。

白话文风格是清代文学的另一大特点,它主要是在嘉庆、道光时期逐渐兴起的,这种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口语化、场景化为特点,具有较强的话语性和思想性。

新文风格是晚清时期开始出现的,主要是受异域文化影响的产物,其特点是开放、自由、前卫,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特点。

三、文学形式清代文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诗、曲、小说、杂文等。

在诗歌方面,清代文学以唐宋诗的形式出现的“古文运动”为主,对古代诗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继承。

另外,清代文学还出现了一种曲艺形式——“评话”,这种形式通常是以地方同音词或象声词作为曲调,通过演员们的口技以及对唐宋诗词故事进行改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评话曲。

在小说方面,清代文学以《红楼梦》、《金瓶梅》、《西游记》等古代名著为代表,形成了小说作品的一个高峰。

在杂文方面,清代文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题材,其主要特点是以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性化的风格为主。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白话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白话文学思潮

2、五四时期“人的发现”,使这一时 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留洋的知识分子思 考中国文学发展的问题时,往往从人的需 要出发来考虑文学的问题。当他们将文言 与白话这两种文学用语与人的需要放在一 起考虑时,他们发现,白话更有利于人表 情大义;文言与白话相比,其效果就差得 多,不仅“差得多”,有时简直就不利于 作家表情达意,甚至在描写人时笑话百出

相反,用白话来表情达意就方便多了。 从思维到表达,它是始终如一的,基本不会 损伤思维的成果。正如付斯年所说:‚我以 为白话是最能有想象,感情,体性,以表现 和批评人生的,最能传布最好的思想而无阻 碍的。何以故呢?因为我们人生日日所用的 都是白话,我们日日所流露的所发生的种种 感情,都是先从日用的白话里表现出来的。 所以用白话来做文学,格外亲切,格外可以 表现得 ——对文言的批判
对文言的批判是全面进行的:从文字到 词汇,从语法到实用功能,犹如剥笋似地一 层层裸露出文言衰老、迂腐的面目。对文言 不合理性的揭示也是多方位展开的,既有从 外向内的透视,也有又内向外的引申;既重 视对它本身不合理性的批判,更将这种不合 理性放在社会进化的背景下来审视。同时, 这种批判,还由纯粹的语言批判,上升到一 种文化的批判。这是对文言批判的最显著的特点。
(逼上梁山)
。这可以说是白话文学思
潮兴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语言对人、对文学的重要意 义,是白话文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原因
从语言对人的重要意义来看,如果说,
生产工具的制造,是人摆脱动物性的标志 的话,那么,应当说,文字、语言的出现,
则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起点。
大家一定还记得《圣经》“旧约”第一 篇故事“创世纪”中的“神创造天地”。 上帝从第一天开始创造,第一天创造了 “光”,第二天创造了“空气”,第三天 创造了“树木”等植物,第四天创造了 “星体”,第五天创造了各种“动物”, 第六天,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这万物、天地的主宰,第七天就休息了。

晚清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晚清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晚清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引言在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晚清是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晚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与西方现代文化交融的阶段,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一时期,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白话文学开始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晚清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的背景、原因以及成就。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晚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崩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的腐败、对外侵略和内部冲突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饥荒和社会不公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制度,并寻求变革的道路。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逐渐影响到中国。

白话文的地位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言文是主要的文学形式。

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被广泛用于官方文书、经典著作和文学创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动和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质疑文言文的实用性和通俗性,渴望有一种更加贴近百姓的文学形式。

于是,白话文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逐渐兴起并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晚清时期正是这种转变的开始。

兴起白话小说的出现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变迁,白话小说开始兴起。

白话小说以白话为表达方式,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叙事风格广受欢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红楼梦》、《封神演义》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人们的追求。

白话小说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文言文的束缚,让更多的百姓能够接触到文学,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新闻媒体的兴起与白话小说同时兴起的还有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以白话为表达方式,通过报道当前社会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促进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发展白话文学的多样性发展在晚清时期,白话文学经历了一个多样性的发展过程。

除了白话小说和新闻媒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白话文学作品出现了。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诗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的作者是黄遵宪。

2.最早为林纾赢得翻译文学作品盛誉的是 1899 年在福州印行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3.被《斥“反动文艺”》一文称作桃红色的作家是沈从文,称作蓝色作家的则是朱光潜。

4.1954年秋,李希凡、蓝翎先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从而拉开了《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序幕。

5.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率先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6.吴亮的《马原的叙述圈套》形象地揭示了马原小说的叙述特征;对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陈晓明的《反抗危机:论“新写实”》则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7.在 1922 年9月致《文学旬刊》编者的信中,巴金对《礼拜六》、《半月》、《快活林》等刊物所表现的庸俗、消遣倾向表示了不满,同时也还表达出对《小说月报》所刊“新小说”的由衷赞赏。

8.《论主观》的作者是舒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的作者是苏童。

9.著作《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作者是李存光;论文《巴金的〈家·春·秋〉及其它》的作者是王易庵。

10.著作《巴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作者是陈思和;论文《〈雾〉、〈雨〉与〈电〉》的作者是刘西渭。

11.棋是格非小说《褐色鸟群》中的人物;秦蕴玉是巴金小说《雾》中的人物。

12.1907 年,新创办的《小说林》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13.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裘廷梁发表《论白话的维新之本》一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化先行者的言文合一主张。

14.池莉被人们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的小说是《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15.认为《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是“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是悲剧之最上乘者,是“悲剧中的悲剧”的是王国维。

比较文学试题

比较文学试题

1.如何认识中国近代文学的复杂性?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文学的功利主义与审美价值的二律背反现象?3.以《己亥杂诗》为例,分析龚诗的艺术特色。

4.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龚自珍散文创作的文体意义。

5.龚自珍对近代文学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呢?6.试析曾国藩对桐城派的两大改造意向。

7.以曾国藩为例分析中兴期桐城派文的创作特征。

8.吴汝纶是如何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复归的?9.以何绍基为例试析近代宋诗派的美学追求和创作成就。

10.以陈衍的“三元说”为例谈同光体诗人“不墨守盛唐,力破余地”的诗学价值取向。

11.试析清末常州词派的审美原则一一“重、拙、大”说的内在意蕴。

12.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创作中“稗官争说侠与妓”现象的时代与文化成因。

20.试析《荡寇志》等侠义小说的主题模式。

21.试析《海上花列传》的艺术成就。

22.试析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的基本纲领。

23.以《少年中国说》为例试析新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

24.试析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5.试析黄遵宪“诗外有事,诗中有人”诗学理想的形成及实践。

26.试析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诗的创作特点及意义。

27.试析晚清社会谴责小说的类型特征。

28.举例说说民初小说艺术发展的特点。

29.试析章太炎、刘师培的文学观。

30.试析秋瑾的诗文创作成就。

31.概述南社的基本情况及其创作特征。

32.概述柳亚子的创作成就。

33.试析近代传奇杂剧的艺术新变和语言特点。

34.简述戏曲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35.概述王国维的文学观。

36.试析境界说的内涵。

37.举例说明王国维文学批评理论的近代意义。

38.概述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总体特征。

39.试析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40.举例说明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河南大学文学院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国近代文学史试卷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4分〕1. 龚自珍《己亥杂诗》写于哪一年:[ ]A. 1837年B. 1838年C. 1839年D. 1840年2.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中涌现的《三元里》一诗的作者是:[ ]A.贝青乔B.张际亮C. 陆嵩D. 张维屏3.梁启超实践其政治小说理论的创作是:[ ]A.《夏威夷游记》B.《维新梦》C.《新中国未来记》D.《新罗马》4.曾国藩用以扩充桐城派的《古文辞类纂》所选编的古文读本是:[ ]A.《古文观止》B.《经史百家杂钞》C.《讨粤匪檄》D.《唐宋文醇》5.1898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开辟了专门发表新派诗人诗作的诗歌园地,这一栏目的名称是:[ ]A.“诗界潮音录”B.“诗文辞随录”C.“杂歌谣”D.“诗界革命”6.“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晚清与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变革迅速,不少文化现象涌现出来,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探讨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

一、影响因素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在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国家的危机感进一步被引起。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启蒙思想逐渐普及,引入了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的引入,使得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文学流派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其中四大文学流派是近代汉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大流派分别是:1. 语言文学2. 新诗派3. 新小说派4. 戏曲改良派这四大流派各自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在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代表作品,使得晚清民国时期汉语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三、代表作品晚清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不同领域的文学成果。

以下是几个代表作品: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描写了一个偏离传统的家庭,以及其中人物的生活和互动。

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深受人们喜爱的情节,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2.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病态人物的内心疯狂经历。

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描写,使得《狂人日记》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心理小说。

3. 《孤雁十三剪》《孤雁十三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代表作,它以十三个人物的故事为线索,描述了中国社会末期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艰苦状况。

作品通过对农民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不公,成为了政治文学的代表作品。

四、结语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的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晚清白话文运动“二元性”语言观再认识

晚清白话文运动“二元性”语言观再认识

晚清白话文运动“二元性”语言观再认识∙分类:大学学报∙作者:王平∙字数:2850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摘要:在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们仅仅是“启蒙工具”的角度去看待并使用白话,试图将白话与文言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调和,最终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深刻的语言困境。

这一语言困境缘自于他们所秉持的“内俗外雅一体用分离”的“二元性”语言观。

“二元性”语言观不仅昭示着清末民初转型期新知识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尴尬状态,同时亦寓示出由晚清至五四白话语言变革的关节点之所在。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二元性”语言观;雅俗建构;语言认同意识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4-0086-04一晚清至五四这一段历史进程,其实也可被描述为书面语言的一段变迁史。

在其间,文言、白话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形成了复杂交错的关系。

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高雅”的文言文不可避免地由中心趋向于边缘,千百年来被视作“低俗”的白话文则取而代之,由边缘进入了社会文化的中心,成为了社会通用的书面语,一种新型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文学语言也藉此而产生。

诚然,语言的变革并非两种话语模式之间的简单转移、置换,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变过程。

分别兴起于晚清、五四的两场白话文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具备了某种标志性的意义。

从表面看来,相继展开的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似乎具有一种天然承传关系。

但饶有意味的是,在文学史上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作用和价值却一直遭到质疑和否定,而被诟病的焦点即为其所标举的“白话、文言并行不悖”的“二元性”语言观。

胡适早在1922年就曾作出这样的断言: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们只是出于对下层民众进行启蒙的需要才力倡白话,其内心深处所认同的仍是文言,他们的“最大缺点是把社会分作两部分”,“一边是应该用白话的…他们‟,一边是应该做古文古诗的…我们”‟,只有到了五四时期,这种局面才得以完全改观,白话文终于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形式。

晚清文学思潮

晚清文学思潮

晚清文学思潮晚清的人文精神思潮受到经世致用思潮影响,常常以救国为目的。

不要说提倡民权、提倡立宪、反对专制的思想出于救国,就连提倡个性、提倡主观战斗的人,主要也不是从“人”应当怎样生存出发考虑的,而是认为只有提倡个性、提倡主观战斗,才能拯救贫弱的国家。

在这方面,他们与龚自珍尚有间隔,因为龚自珍张扬个性,是从“人”应当怎样生存来考虑的,他的经世致用谈的另外一套改变衰世的策略。

正是因为“人”处在受压抑的状况,显示出“衰世”,所以要改变它。

龚自珍的人文精神不从属于经世致用,而晚清的思想家们,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正是把人文精神作为救国的途径,而不是从根本的“人”应当怎样生存来考虑,为了“救国”也可以放弃某些人文精神的原则。

只有鲁迅,因为深入考察了西方思想和文学的发展史,他的认识便超越了“救国”的目的,达到“人应当怎样生存”的境界。

鲁迅将“个性解放”融入他的文学主张,他把介绍西方“张撒旦而抗天帝”的“摩罗诗”,视为中国的当务之急。

“凡立意在抗,指归在动,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

”它们“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迄于死亡,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

他觉得这是中国古代最缺乏的诗歌,也是现在最需要的诗歌。

封建中国的统治,“理想在不撄”,“许自繇于鞭策羁縻之下”,将诗歌作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使统治者“子孙王万世”。

而真正的诗人,是“撄人心者也。

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所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

所以“平和之破,人道蒸也”。

他把中国古代的“平和之音”视为奴性的代表,而把打破“平和”,每个人能唱出自己的心声,视为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颂扬他们“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其前,必哀悲而疾视,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鲁迅本着这一原则批判普希金的软弱:“终服帝力,入于平和。

”他介绍这些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呼吁中国的精神界战士快快问世,预言如果现在没有介绍新文化之士人问世,则还将再发生新的维新运动。

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精讲

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精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精讲一、名词解释1、“八事”: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进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言之有物、不仿古人、讲求文法、不无病呻吟、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三大主义”: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诲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3、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随后加入的有冰心等。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基本创作宗旨。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4、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冰心等〕在创作上出现了“问题小说”: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

5、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假设、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6、“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以内心情感的表现方法,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以第一人称为表达视角,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从而形成作者、表达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这种小说被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郁达夫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

7、乡土文学:1923年左右,“乡土文学”崛起,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台静农。

他们对故乡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思念遥远故乡的亲人,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描摹与揭示。

乡土文学作品现实主义色彩强烈,其创作方法基本是写实的。

从新、旧体诗之争看学衡派诗歌理论

从新、旧体诗之争看学衡派诗歌理论

兴 衰 因果啧 , 推详 了指 掌 。
今 古事 无殊 . 西迹 岂两 东 陆 沉痛神 州 . 流 谁砒 嗓? 横
密切相 关 。 文 化运 动之 前 , 与陈独 秀的通 信中 , 适 曾如 此说 : 新 在 胡
“ 去秋 因与友人 讨 论文 学 , 适 颇受 攻 击 . 时 感奋 . 一 自誓 三年 之 内专 作 白话诗 词 。 意欲 借此 实地 试验 , 私 以观 白话之 是 否可 为韵 文之利 器。” 于 做新 诗 , 适提 出 :推 翻 词谱 曲调 的种 种 束缚 ; 拘格 对 胡 “ 不 律, 不拘 平仄 , 不拘 长短 ; 有什 么题 目, 什 么诗 ; 该 怎样做 , 怎 做 诗 就 样做 。” 这种 “ 诗体 的 大解放 ” 张彻底 破除 了 古代关 于诗 歌 的文体 主 规定 性 , 自然 引起 了恪守 诗体 传统 者 的严重 质疑 。 光迪 在与 胡适 梅 之前 的论 争 就讲 到 :文章 体 裁 不 同. “ 小说 词 曲 固可 用白话 , 文 则 诗 不 可。 胡 先骊 也指 出 , 适 “ ” 胡 所主 张之屏 弃 一切 法度 ” 论 , 为不 之 实 懂诗 体规律 的“ 盲人 说 烛” 。
胡适 的 白话 入诗 , 导 遵循 古代 诗 歌 的格 律 , 出“ 内容 旧格 律 ” 倡 提 新 的 口号 , 实际创 作 上并 没有任 何 创新 , 对 外 国诗 歌 的翻 译 上也 在 在 没有 建树 。但 是这 个 学 派的很 多思 想值 得 我们 去进 一 步 思考 和研
究。
邪 说增 聋替 私利 分朋 党 。 国亡 天下 溺 . 贤圣急 奔壤 。 愧 非执 挺徒 . 泪倚 书幌 。 掩 这 首诗 虽然 严格 按照 古诗 的格律 的创 作 ,但 是却 没 有任 何 的 新意 , 学衡 派诸如 此 类 的创作 还有 很 多。 如说 胡适 的创作 没有 什 假 么 巨大 的成就 , 么 反观 学衡 派 , 那 也没 有 留下 任何 值得 回味 的诗 歌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白话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白话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
第二章 白话文学思潮

所谓“白话文学思潮”,是指 五四时期以倡导和创作白话文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在批 判文言文的过程中萌芽并发展的一 种文学思潮。这种文学思潮是先于 批判与启蒙文学思潮而出现的一种 文学思潮。同时,也是与批判和启 蒙文学思潮一同发展的文学思潮。
由此可见,身在现代社会而强写古人之感, 本为新的时代,却偏用文言之词,不仅不伦不类, 而且笑话百出。在这里,胡适抓住了词汇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这一关键,强烈的历史意识,使他仅 仅用一个例证就鲜明地揭示了文言词汇中大量 “套语”的不合理性。 从语法上看,文言的文法“极不精密”(钱玄同), 因为它仍处在意会的阶段,靠代代相传的经验, 通过耳濡目染自然地领悟.而且它又是一个封闭 的系统,没有相应“平等的语言文字相互比较” (胡适《国语的进化》),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文言语法的发展, 也就在实用功能上导致了文言各种功能的退化。
第二节 白话文学思潮的否定性内容 ——对文言的批判
对文言的批判是全面进行的:从文字到 词汇,从语法到实用功能,犹如剥笋似地一 层层裸露出文言衰老、迂腐的面目。对文言 不合理性的揭示也是多方位展开的,既有从 外向内的透视,也有又内向外的引申;既重 视对它本身不合理性的批判,更将这种不合 理性放在社会进化的背景下来审视。同时, 这种批判,还由纯粹的语言批判,上升到一 种文化的批判。这是对文言批判的最显著的特点。
(逼上梁山)
。这可以说是白话文学思
潮兴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语言对人、对文学的重要意 义,是白话文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原因
从语言对人的重要意义来看,如果说,
生产工具的制造,是人摆脱动物性的标志 的话,那么,应当说,文字、语言的出现,

清流派名词解释

清流派名词解释

清流派名词解释
清流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等。

清流派的主要特点是批判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思想,追求个人解放和自由。

下面是对清流派的名词解释:
首先,清流派强调独立思考和个人主义。

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束缚下,清流派提倡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精神。

他们主张从传统道德和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清流派批判传统文化和旧体制。

清流派作家对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这些旧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们主张推翻旧的文化体系,倡导现代化和科学化,提倡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

此外,清流派注重文学的实用性和社会责任。

清流派作家认为文学应该为社会服务,具有启蒙和教育的功能。

他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
引导社会进步和改革,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人类命运的变迁,呼吁社会正义和人道精神。

最后,清流派在文学创作上追求艺术的纯粹和自由。

他们强调文学的内在价值,追求艺术的美感和审美追求。

在文学形式上,清流派推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特风格的塑造。

总之,清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流派的名词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流派的特点和意义。

晚清白话文运动

晚清白话文运动


“一曰省日力:读文言日进一卷者,白话可十之,少亦 五之三之,博极群书,夫人而能。二曰除骄气:文人陋 习,尊己轻人,流毒天下;夺其所恃,人人气沮,必将 进求实学。三曰免枉读:善读书者,略糟粕而取菁英; 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买椟还珠,虽多奚益? 改用白话,决无此病。四曰保圣教:《学》、《庸》、 《论》、《盂》,皆二千年前古书,语简理丰,非卓识 高才,未易领悟。释以白话,间附今义,发明精奥,庶 人人知圣教之大略。五曰便幼学:一切学堂功课书,皆 用白话编辑,逐日讲解,积三四年之力,必能通知中外 古今及环球各种学问之崖略,视今日魁儒耆宿殆将过之。
5、王照《官话和声字母原序》: “今各国教育大盛,政艺日兴,以及日本,号令之 一,改变之速,固各有由,而言文合一,字母简便 ,实其至要之原。夫富强治理,在各精其业,各扩 其识,各知其分之齐。氓不在秀,特英隽而已也, 朝廷所注意而详求者宜在此也。茫茫九州,芸芸亿 兆,呼之不省,唤之不应,劝导禁令,均无把握; 而乃舞文弄墨,袭至高之论,希上哲之名,目若不 睹细民,动谓富强之业一转移间焉,苟不当其任, 不至其时,不知其术之穷也。此可为实心者道,难 为文人言也。”

《沈氏音书序》:“国恶乎强?民智斯国强矣; 民恶乎智?尽天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德、 美二国,其民百人中识字者殆九十六七人,欧西 诸国称是;日本百人中识字者亦八十余人;中国 以文明号于五洲,而百人中识字者不及二十人。 虽日学校未昌,亦何遽悬绝如是乎?吾乡黄君公 度之言日:‘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 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抑今之文字,沿 自数千年以前,未尝一变,而今之语言,则自数 千年以来,不啻万百千变,而不可以数计。以多 变者与不变者相遇,此文、言相离之所由起也。”
3、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 1897年,裘廷梁致江康年的信:“二千年咬文 嚼字之世界,邃欲变之,使舍虚而就实,非宏 博淹雅而又能文之士,未易鼓动天下,然其收 效之期,要当在白话大行之后耳。中西有用诸 书,当尽以白话演之,使天下识字之人,皆能 嗜书嗜报,庶民智可以广开,而一切利国利民 之事皆可次第以举。白话之效,数百倍于鸿文 也。”

50-70年代思潮

50-70年代思潮

!
英 雄 的 人 民 站 起 来 了
是 我 们 亲 爱 的 家 乡 。
宽 广 美 丽 的 土 地 ,
跨 过 奔 腾 的 黄 河 长 江 ;
越 过 高 山 , 越 过 平 原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歌 唱 我 们 亲 爱 的 祖 国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 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 剥削。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 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 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 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 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 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 文化教育。
教训:
此次讨论首开以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的 方式解决文艺问题,给当代文学的此后的 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关于《红楼梦》的印象 ●关于新旧“红学”
★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称为“旧红 学”。
★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
1、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1)打破了“五四”以前《红楼梦》 研究中“索隐派”的猜谜式的方法, 把这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还原 为文学现象 加以探讨。
3、文革宣传画
文革宣传画
主要参考书目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后练习:
请借阅《武训传》的电影剧本,思考我们 应当怎样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 关系。

近代文学名词解释

近代文学名词解释

近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篇:近代文学名词解释近代文学1、宋诗派和同光体:宋诗派:道光、咸丰之际,诗歌在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诗体、作诗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

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

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

“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同光体:晚清宋诗运动之第三期。

他们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

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光、咸丰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同治并无着落,改称“光宣”更切实际。

这派诗人的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故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以至民国后的宋诗派。

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郑孝胥等为重要员。

2、汉魏六朝诗派:清道光咸丰时期,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诗歌,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湘湖诗派。

王闿运论诗自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

但后世论者一致指认其诗墨守古法。

这表明拟古之倡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随着此派另外两位作者邓辅纶、高心夔的下世,湘湖诗派亦告式微。

3、诗界革命: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新民”即启发从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

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

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

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等。

“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高中历史 2021届小题必练1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生版

高中历史  2021届小题必练1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生版

1.(2019江苏,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2.(2019浙江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番客篇》D.《华事夷言》1.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

材料表明()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2.梁启超认为,我国救亡之道,唯有变法自强。

所谓变法,其根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变官制。

据此可知,梁启超的变法主张()A.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B.来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C.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D.触及政治制度层面的问题3.19世纪末,维新派郑观应曾提出“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

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

所造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仍售于人,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

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A.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B.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C.表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被批判为“过于失体”。

这主要是因为()A.自强求富主张受到社会批判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外国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5.鸦片战争,中西会面。

清末民初文学

清末民初文学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韩邦庆(1856-1894), 字子云,号太仙,江苏松 江人。
“藏闪之法”。
阿珠只装得两口烟,莲生 便不吸了,忽然盘膝坐起, 意思要吸水烟。巧囤送上 水烟筒,莲生接在手中, 自吸一口,无端吊下两点 眼泪。阿珠不好根问。双 珠、双玉面面相觑,也自 默然。房内静悄悄地,但 闻四壁厢促织儿“唧唧” 之声,聒耳得紧。
二,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
1902年10月,《新小说》创 刊,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 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 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 说。”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 实派与理想派两类。中国旧 小说几为“中国群治腐败之 总根源”。今日欲新民,必 自新小说始。
理想派:《新中国未来 记》、《光绪万年》、 《月球殖民地小说》、 《新石头记》、《新纪 元》、《新野叟曝言》;
苏曼殊、徐枕亚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感伤、孤独、 清高的青年男子为主人公的自叙传小说。 徐枕亚《玉梨魂》,以骈文书信和散文 日记写成。
三,诗歌创作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 别号人境庐主人,生于广东嘉应。 梁启超诗界革命,新词语、新意 境、旧形式。推崇黄遵宪,“我 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 “吟到中华以外天”。周作人特 别欣赏其《日本杂事诗》。 陈三立推为“千年绝作”的《今 别离》4首。【所愿君归时,快乘 轻气球。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 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同光体诗人。南社革命派爱国诗 人。
第五讲: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
——抒情传统的解放与叙事模式的转变
一,总说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 清小说新论》:“‘五四’作家 急于切断与文学传统间的传承关 系,……将已经在晚清乱象中萌 芽的各种现代形式摒除于‘正统’ 的大门外”,“以往现代与古典 中国文学的分界必须重划。我以 为,晚清,而不是‘五四’,才 能代表现代中国文学兴起的最重 要阶段。太平天国乱后出现的各 种小说已谱出各种中国文学现代 化可能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可 谓是 各执 一 端 , 众 说 纷纭 。
( 四) 白话 释 名
清末 以来 传 统 文 化 的通 俗 化 思 潮 与 报 刊 的 问
世有 很 大 关 系 。 中 国近 代 最早 问世 的 中文报 刊 是
由西 方传 教 士主 办 的雕版 印刷 的线装 杂 志《 察 世 俗
白话也 不 是一 成不 变 的 , 而是 上古 、 中古 、 近古 等 各个 时 代有 属 于各 自时 代 的 白话 , 清 末 以来 的 白 话 旧体 诗词 自然 使 用 的是 近 现 代 白话 ,而非 古 白 话 。而 这里 的 白话 大 体 涵盖 除古 旧文 言 之 外 的 大 众 日常 使 用 的 口语 、 俗语 、 谚语 、 俚语 、 方言、 外 来 语 等 语体 。
而在 文 化 的各 个 领 域 和 分 支 产 生 的一 种 通 俗 化 的
旧体 诗 词 是 相 对 于 五 四 以来 出现 的 新 诗 而 言
共 同倾 向和潮流 , 具体表现为正统文化的通俗化 和
通俗 文化 的正统 化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2 — 0 1
的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代的一个总称 , 具体范围包括 古体诗 、近体诗和词 。关于 旧体诗词这一称呼 , 学
[ 作者简 介] 程 希( 1 9 8 9 一 ) , 男, 河南驻马店人 , 扬州大学文学院, 博士 , 研 究方 向: 元 明清文学。

8 7・


清末以来传 统文化 的通俗化思潮—— 以旧体诗词 的白话倾向为例
界 和 诗 词界 还 有 一些 不 同意 见 , 例 如 日本 、 韩 国等

“ 文 学改 良运 动 ” 等等 , 无 一不 是 如此 。
( 三) 作 品发表 阵地 的 变化
些汉 学研 究 比较 发达 的国家 称之 为汉 诗 , 徐 晋如
等人则倡 言“ 国诗 ” , 网络诗人 嘘堂等人称“ 文言诗
词” , 此 外还 有 中华 诗词 、 传统诗词 、 古典 诗 词 等 说
第3 2 卷第 5期
2 0 1 5年 1 0月






Vo 1 . 3 2 No . 5 0c t . 2 01 5
J o u na r l o f J i n z h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清 末 以来 传 统 文化 的通 俗 化 思 潮
起 以通俗 文 学传播 新 思潮 的功能 。” [ 1 ] s 因此 , 本 文 取 陈燕 关 于 清末 的界 定 , 清末 以后这 样一 个 时 间范
畴 即是指 1 8 7 2年 至今 。 ( 三) 旧体诗 词释 名

释 义
( 一) 文 化 通 俗 化 思 潮 定 义
文化的通俗化思潮 ,是指 自 1 8 4 0 年鸦片战争 开始 中国逐 渐步 入 近代社 会 以后 , 中 国本土 文化 受 到西方经济 、 政治 、 思想 、 文化等各方面 的冲击 , 从
者 的坚 船利 炮而 来 的还 有 西方 的意 识 形态 , 于 是 中
国文化 受 此 影 响也 逐 渐 形 成 一 股 声 势 浩 大 的 通俗
( 二) 时 间界 定
“ 清末” 这个 时间范 围, 根据 陈燕《 清末 民初 的 文学思潮》 一书给出的界定 , 是指清同治十一年( 公
元 1 8 7 2年 ) 到 清 朝灭 亡 ( 公元 1 9 1 2年 ) , 至 于为 何 把 开 始 的 时 间定 在 1 8 7 2年 ,陈燕 也 给 出 了解 释 :
以 旧体 诗 词 的 白话倾 向为 例
程2 5 0 0 2 )

要 : 中 国 历 史 进 入 近 代 以后 , 传 统 文化 受西 方经 济、 政治、 思想 、 文化 等各 方面 的影 响 ,
逐 渐形 成一股 浩浩 荡荡 的通俗化 思潮 , 这 股 思潮 充溢 于 清末 以来 中 国文化 的各 个领 域和 分 支 , 仅 就 旧体诗 词 而言 , 无论是 诗界 革命 中的黄 遵 宪 , 文 学 改 良运 动 中 的 胡 适 , 还 是 当代 的 聂 绀 弩 、 曾少 立 , 无一 不 受此影 响 , 4 " G4 r  ̄ 的 旧体 诗 词表 现 出一种 共 同的倾 向和 追 求 , 呈 现 出 白话 和 1 : 7 语
化 的通俗 化趋 势。
关键 词 : 清末; 文化 通 俗 化 ; 思潮; 旧体诗 词 ; 白话 中图分 类号 : I 2 2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1 8 0 8 ( 2 0 1 5 ) 0 5 -0 0 8 7 -0 6
1 8 4 0年 鸦片 战争 的爆发 打碎 了清 朝统 治者 “ 天朝上 国” 的美梦 , 自此 , 延续 了几千年的封建专 制统 治 土崩 瓦解 , 逐 渐走 向衰 亡 。伴 随着 西方 侵 略

陌路的起点 ; 其后 , 古文逐渐向‘ 应用 ’ 一方变化 , 再 由应用的失败转为有意识 、 有计划的革命 , 最后终 于 达成 了 白话 文学 运 动 的大 目标 。因此 , 把 中 国文 学 的命运 由古 旧带往新生之境 ,这一年是关键 时 刻” E 1 ] 3 。此 外 , 这一 年 的 四月 三 十 日还 是 中 国报业 史上“ 正式新 闻纸” ——上海《 申报》 创刊的 日子 , 此 后, “ 该 报 陆续 发行 之 月 刊 、 民报 、 画报 及丛 书 , 担 负


化思 潮 。这 股 思潮 一经 形 成 , 就逐 渐充 溢 于各 个 领 域和分支 , 仅就文学来说 , 表现在散文上有 “ 白话
八七 二 年是 曾国藩 这位 清代 桐 城派 古 文 中兴 大
将 去世 的一 年 , 也 是 中 国文学史 上 古文 学走 上 衰亡
文运动 ” , 表现在诗歌上有 “ 诗界革命 ” , 表现 在小 说上则有 “ 小说界革命 ” ,表现在戏剧上则有话剧 在 中国的兴起 ,表现在俗文学上则有其地位的提 高和研究 的增多等等 。由于这股通俗化文化思潮 延 续 时 间长 , 涵 盖范 围广 , 所 以本 文 仅 就 清 末 以 来 旧体诗词的 白话倾 向为例加以说 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