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问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肿的发生机制:

(1)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

A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钠水潴留

A肾小管滤过率下降B肾血流重分布

C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

D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2.低钾血症:

(1)原因和机制: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3、钾进入细胞内过多

(2)对机体的影响:

1、对肌肉组织的影响

A、肌肉组织兴奋性降低,肌肉松弛无力或弛缓性麻痹

B、横纹肌溶解

2、对心脏的影响——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兴奋性下降,心肌传导性不再增加,浦肯野细胞自律性增高,心肌的收缩性增强

3、对肾脏的影响

A、功能变化:尿浓缩功能障碍,肾小管上皮细胞NH3生成增加,近曲小管对HCO3-重吸收增强,引起碱中毒,

B、结构变化: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或扩张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胃肠道运动减弱,常发生恶心、呕吐和厌食,严重时可引起腹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5、对糖代谢的影响:低钾血症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减弱,引起轻度血糖升高

6、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3.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1、对肌肉组织的影响:

A、急性高血钾症:轻度高钾血症时,有受阻感觉异常、疼、肌肉轻度震颤等症状。

严重高钾血症时,有四肢无力,腱反射消失甚至弛缓性麻痹等症状。

B、慢性高钾血症:肌肉组织的功能变化远不如急性的明显。

2、对心脏的影响:

血钾浓度迅速轻度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增强,血钾浓度迅速显著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降低甚至消失; 心肌的传导性降低;心肌的自律性降低;心肌收缩性降低。

4.缺氧引起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的变化:

A、呼吸系统变化:

1、轻度缺氧,主动脉氧分压减少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2、严重急性缺氧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出现周期性呼吸,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B、循环系统变化:

1、心脏功能的变化:

1)急性轻度缺氧,心率变快。严重缺氧可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使心率变慢。

2)缺氧初期,心肌收缩力增强,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其舒缩功能降低,使其收缩力减弱;极严重的缺氧可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3)缺氧初期,心排出量增加;极严重缺氧可因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致心排出量降低。

2、肺循环的变化:肺泡缺氧及血浆氧分压降低都可引起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升高。

3、血流分布改变:急性缺氧时,皮肤和腹腔器官因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而心、脑血管因受局部组织代谢产物的扩血管作用使血流量增加。

C、血液系统变化:1)红细胞增多2)红细胞内代谢产物增多,Hb氧离曲线右移

D、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急性缺氧时可引起头痛、乏力、思维能力减弱、多语好动、动作不协调、烦躁或欣快、自主能力减弱和精神错乱等。

2、慢性缺氧时,精神症状较为缓和,可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易疲劳,轻度抑郁等。

3、严重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表现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意识丧失。

4、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间质脑水肿

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效应:1、中枢效应: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分泌增多

2、外周效应:血管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

(2)代偿意义:1、对心血管影响: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

2、对呼吸影响: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增加

3、对代谢影响:促进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脂肪动员等。

4、对其他激素影响:除抑制胰岛素,儿茶酚胺促进其他激素分泌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

(1)效应:1、中枢效应: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与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相互作用

2、外周效应:血管内糖皮质激素增多

(2)代偿意义:1、促进蛋白质分解及糖异生,维持高血糖。

2、维持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3、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

4、抗炎、抗免疫作用

7.DIC三期的表现,及其与休克关系

(1)DIC三期的表现:

1、高凝期

凝血系统被激活,血中凝血酶增多,微血栓形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消耗而减少,纤溶过程逐渐加强;发生出血。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溶系统异常增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且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出血十分明显

(2)与休克的关系:1、急性DIC时微血栓形成,血管扩张易导致休克,2、晚期休克由于缺血缺氧而致组织细胞损伤又可促进DIC的形成。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8.休克三期,代偿机制,表现与代偿

1、微循环缺血期:

(1)特点:全身小血管收缩;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2)代偿机制: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类物质分泌增多(儿茶酚胺).

(3)临床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4)代偿意义: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和心脑血供

2、微循环淤血期:

(1)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淤血缺氧状态。

(2)失代偿机制:酸中毒,扩血管物质增多;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导致淤血。

(3)表现:血压下降、中枢系统功能障碍、无尿少尿、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

(4)恶性循环:回心血量减少、自身输液停止;心脑组织灌流量减少。

3、微循环衰竭期:

(1)特点:血流停止,不灌不流,无物质交换,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2)晚期难治的机制: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DIC形成。

(3)临床表现:循环衰竭;并发DIC;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