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历年试题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历年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A.直观行动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形式运算思维2.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A. 直观行动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形式运算思维D. 抽象逻辑思维3.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A.感知、动作B.具体形象C.语词概括D.概念、判断、推理4.问幼儿“什么是鸟?”回答说“鸟会飞”,据此可说明幼儿下定义处于哪种水平?()A.同义反复不会下定义B.依据具体外部特征下定义C.接近下定义水平D.初步概念水平5.3—4岁的幼儿认为,球会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这反映儿童的判断()A.以直接判断为主B.判断内容不够深入C.判断根据不够客观D.判断论据不够明确6.幼儿期是思维()A.发展的最高阶段B.稳定的时期C.迅速发展的时期D.发展减缓的时期7.儿童最初出现的推理是 ( )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D.转导推理8.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 )A.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B.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D.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9.在幼儿期,幼儿大量使用的判断是( )A.直接判断B.间接判断C.形式判断D.客观判断10.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变化中,语词的作用( )A.基本不变B.越来越大C.越来越小D.始终很小11.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12.一名幼儿对小朋友说:“我爸爸可高了,有三层楼那么高。
”这是因为该幼儿( )A.喜欢撒谎 B.认知存在障碍C.思维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在想象中过分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D.记忆与想象相混淆,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事情描述出来了13.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是( )A.感知、动作B.具体形象、表象C.语词概括D.概念、判断、推理14.皮亚杰研究认为,运算思维所使用的工具是( )A.感知B.行动C.表象D.概念15.一小孩认为她所看到的一些小虫都是同一条小虫,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该幼儿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6.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出现在()A.0~2岁B.2~4岁C.4~7岁D.7~11岁17.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A.图片B.表象 C.语词概念D.感知和动作18.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A.重大量变B.唯一标志 C.重大质变D.必然原因19.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七章)
1
思维种类
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直觉行动思维 2、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
3、狭隘性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具体形象思维 2、具体形象性
3、自我中心性
抽象逻辑思维 1、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2、开始获得“守恒”观念
2
①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 握抽象概念发展。 ②概念的内涵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3)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①分类法 ②排除法 ③解释法 ④守恒法
3
4、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1)判断能力发展的表现
①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
②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 ③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
4
(2)学前儿童最初的推理——转导推理 缺乏生活经验
原因
不能进行分类、概括 (3)学前儿童演绎推理的四种水平
①自由联想型 ②重复前提型 ③实际理由型 ④命题演绎型5源自5、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趋势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 解事物的关系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 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 展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4)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 能理解事物的辨证关系
6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概念 2、思维的种类
3、思维的形式
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概念 判断 推理
0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 维,并产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行为主义观
•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 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 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 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但由于华生排斥对中 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 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 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虽然在行为矫治方面 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 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 性和年龄特征。
行为主义观
• 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 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 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因此, 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观
• 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 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 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 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 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 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成熟势力说
• 格塞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1929年,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 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 子出生第 48 周时,对 T 进行爬楼梯、搭积木、 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 C 则不作训 练。训练持续了 6 周,其间 T 比 C 更早地显示出 某些技能。到了第 53 周当 C 达到爬楼梯的成熟 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 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 现,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据此,格塞 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 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行为主义观
•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 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 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 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 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 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7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总结
出。
⑷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
直观行动思维举例
• 1.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 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 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 2.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 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尝试错误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 发展
◈ 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如:怕鬼、怕坏人 ◈ 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儿童开始理解 行动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行动目的。 ◈ 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 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概括性和自觉能动性。思维的发生使儿 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 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 儿童的思维发生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 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 儿童的思维处于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它具有思维的本质 特点,但抽象概括水平很低。
水果:汁多且有甜味的果实。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粮食以外的其他植 物(多属于草本植物)。
海椰子外面长有一层海绵状的纤维质外壳,剥开外壳后就是坚果。 坚果的果肉细白,美味可口,坚果内的果汁稠浓至胶状,味道香 醇。
海椰子
◈第一节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 ★ ◈第四节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 ★ ★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 ◈第八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 三种形式: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 a.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再受到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其信号作用就会逐渐丧失,而不再引起反射 行为。
例如:出生后严格按照作息制度生活的婴儿对喂奶时间 已经形成了条件发射,一到喂奶时间,便会产生食欲, 如果换个环境,每到吃奶时间,儿童吃不到奶,那么原
儿童就自动摆手。
(三)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4、言语强化的方式。 言语强化的方式总是和成人的表情、动作等其他因素 共同起作用。
例如,当儿童摇手表示再见时,成人常常高兴地 夸他“好宝宝”、“真聪明”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条件定向反射——对新生儿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新刺激(如大的声音和鲜艳的物体)出 现时,儿童会把头朝向它,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 动,好像在探究“这是什么?”
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 抓握反射
例如,用手指或小棍碰触新生儿的手心,儿 童的手就会立即紧握不放,力量之大,甚至 可以将身体吊起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主讲人:陈凯莉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 第三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第七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第十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龄期
第二节 关键期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 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七章学前儿童表征的发展
一、概念
1.表象: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儿童的延时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
这种行为发生在1.5---2岁之间。
二、填空、判断、选择:
遗觉表象在学前和学龄期较多出现。
遗觉象主要是视觉形象。
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皮亚杰认为,表征发生于1.5—2岁之间。
幼儿表征发生的同时,还出现了几种新的行为模式: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的绘画;初期的语言。
表征的发生,表现在儿童已不停留在单纯依靠实际动作,而是出现了内化的形象。
幼儿期是以表征活动为主要心理活动特征的时期。
表现在:从程序性表征向陈述性表征的发展;象征性功能的充分发展。
幼儿游戏的典型特点是象征性游戏。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复习提纲1。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社会发展状况也会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经济水平、教育制度、社会稳定性等。
04
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践应用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个性化教育
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游戏化教学
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 奇心,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表现出 独立性和自主性。
02
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理论
总结词
皮亚杰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 累,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幼儿心理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如抓取、听觉和视觉等。此阶段
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02 03
前操作阶段(2-7岁)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操作活动。此 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游戏和故事讲 述。
详细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 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性欲和心理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 方式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埃里克森理论
总结词
埃里克森理论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自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 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发展危机,儿童需 要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适应和发展自己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幼儿的认知发展[精]
第四节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三、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特征
第四节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研究
年龄特征和规律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幻想中 创造性思维成分随之增多,精细性 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各个发展阶 段中有波动。
影响因素
家庭
个性
社会文化
第四节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解析幼儿创造力发展
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 创造性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探究活动是发展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推动力 创造力发展过程充满着矛盾
第三节 幼儿的智力发展
智力三元理论
智力三元理论是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的。斯腾 伯格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提出人的智慧行为包括三个 方面的成分,即情景、经验和信息加工。
第三节 幼儿的智力发展
社会智力的提倡
“社会智力”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人的内心洞察 能力、对社会公德和礼仪的认知能力等。
第二节 幼儿的记忆发展
康威(Conway)认为自传 体记忆是对个人信息或个人所经 历的生活事件的回忆,它包含感 知体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 自我表征等成分的复杂过程,是 自我记忆系统的核心部分。
纳尔逊(Nelson)等认为 自传体记忆包含来自一个人生活 中有个人重要意义的、具体的事 件情节的记忆,它对于自我同一 性和心理健康是关键的。
第一个阶段
分析阶段
第二个阶段
综合阶段
第三个阶段
分析综合 阶段
学前儿童的阅读,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五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成人对幼儿阅读的影响
选择适龄的读物 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读书给幼儿听,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共读
善用故事录音带 采取多种参与形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儿童心理学手册--7章
第7章动作和思维的动态发展动态结构主义人类活动兼有组织井然和变化多样两种特征,它会依据特定的原则发生动态的变化。
如果心理作用(psychological function)----即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建构性、动态性和文化融入性,那么心理结构(psychological structure)-----即人类的行为组织或模式---同样具有这些特征。
人类行为动态性的标志是其普遍深入的变异性:人类的行为会因情境而异、因面对的人而异、因其情绪状态而异。
在心理操作的水平上存在变异是一种常态,而非特例。
变异性的起因于个体依据情境、他人、意义系统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对自己的心理结构进行建构性的自我组织的过程。
发展科学的任务就是去识别和描述这种变异性出现的模式,并提出各种模型用于解释那些反应稳定性和变异性的数据资料。
我们将展示动态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方法,是如何为分析这种变异性及发现其中的变异规则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的。
动态结构组织心理结构经常被看作是静态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理论家们把结构和形态混淆了。
结构指的是一种关系系统(Piaget,1970)。
各种复杂的实体(如生物机体和心理活动)就是通过这种关系系统的组织起来的。
系统之间(如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是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通常会保持一定的平衡或均衡。
而这种平衡只有依靠系统的持续活动才得以维持。
形态是对结构的一种抽象,是一种可以从动态结构中觉察出来的固定模式。
一只橘子具有细胞和组织水平的结构,而这种使其汇聚成一个球状体。
橘子的结构是动态的,它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之后会逐渐腐烂。
另一方面,球状体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它来描述动态结构的某个特征。
动态结构主义并没有尝试消除或超越系统之间关系复杂性,而是运用了当代发展科学的研究工具来分析各种模式的复杂性----研究人类的建构活动是如何引发动作和思维系统中新的关系产生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7章 电子教案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七章,第一节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实践课学时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了解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及记忆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教学难点幼儿记忆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课程作业或思考题预习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审阅意见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系主任签名:教学后记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备注第七章第一节概述Step 1 导入新课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记忆发展的趋势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记亿与知觉的发展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
二、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
正是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够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
三、记忆与语言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也要依靠记忆。
儿童有时说了后面的话忘了前面的,就明显暴露了言语活动与记忆联系的不足。
四、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通过记忆,儿童对与经验有关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儿童的情感从而丰富起来。
儿童的意志行动,也离不开记忆。
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必须始终记住行动目标。
第二节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的发生(一)记忆发生的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二)记忆发生的时间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Step 3 互动环节一、心理测试二、点评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七章,第二节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实践课学时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了解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及记忆力的培养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生 理发展
保证充足睡眠 要有适宜的生活环境 注意调节作息安排 保证充分适当的营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生 理发展
甜食太多 轻视早餐 缺少动手锻炼 睡眠不足 缺少交流 空气污染 家庭教育偏差 带病学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生 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大脑所有的部位并不是都以相同的速度生长,也就是说 各部分发育是不均衡的。 ■出生时,发育最好的区域是脑的低级中枢(皮层下), 这些中枢控制着觉醒、新生儿反射和其他生命所必需的功 能,如消化、呼吸和排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生 理发展
■第一条线索来自于瑞森及其同事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 是黑暗环境中被养至16个月大的黑猩猩。
■研究结果令人感到震惊。在黑暗中养大的黑猩猩的视网膜 和组成视神经的神经元发生了萎缩。如果动物的视觉剥夺 时间不超过7个月,这种萎缩是可以逆转的,但是如果超 过一年,这种萎缩将不可逆转,并容易导致全盲。
◆没有获得适当刺激的神经元将退化,体现了“用进废退” 的原则。
◆早期经验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脑的具体结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沙袋育儿”现象
1988年,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在我国北方农村考察中发现一些地区有一 种“沙袋养育”婴儿的习俗。即婴儿在生10天左右,便被放到盛有细 沙土的布袋内,用沙土代替尿布,每天换一次土,平时孩子就仰卧在 沙袋内,每天除按时喂奶外,既不抱他,也不理他,并且尽量减少对 他进行任何感官刺激,同时也不允许别人去逗引她的孩子。这样喂养 孩子一段时间后,孩子不哭、不闹,十分老实安静。这种喂养可长达 一年、一年半,甚至两年以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4课件
手,前面回答的男孩也是其中的一个。 • 教师发现前面的小男孩又举手了,马上说“你举手发言
真多”并奖励了他一朵学前小儿童红发花展心,理学小(4)男孩得了小红花坐得很 端正。大多数孩子对小红花无动于衷。
• 谈话只能在教师的一言堂中草草结束了。
• 从这个片断看,孩子们热衷于自身的活动,教师为了有效 地组织谈话活动,接连出了两招。一招是走到幼儿面前, 另一招是“奖”。从这点看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真的是尽责 尽力,但没效果。
• 幼儿喝水后各方面正处于松散状态,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没 有能够引起孩子们注意,他们只是沉醉于自由自在的相互 交谈中,教师只得走到孩子们面前,请幼儿回答。小男孩 回答后,教师接着又问,举手的人还是廖廖无几,教师还 是没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过来,请了小女孩回答后, 发现了前面回答的小男孩也在举手之列,于是马上进行了 嘉奖,但一朵“小红花”也没给教师带来转机,孩子们对 老师的用心良苦根本没有体会到,还是没有能够进入教师 的预想里来。
• (一)量化研究的主要特征
• 1、操作技术方面: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
• 2、研究思路方面:遵循以下基本的研究步骤
• 建立假设——选择样本 ——采集分析数据 —— 验证假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4)
(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关系
• 1.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区别 • (1)量的研究强调价值中立,而质性研究强调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4)
2. 个案研究的操作步骤
• (1)确定个案 • (2)收集个案的资料 • (3)确定个案的问题 • (4)咨询建议与实施干预 • 看一个案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4)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的量化研究
2024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完整全套教学精彩课件
2024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完整全套教学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第一节:感知运动发展第二节:认知过程发展3. 第三章: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第一节:情感发展第二节:社会性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理论。
3.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认知发展过程。
2.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学前儿童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分析感知运动、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阐述情感、社会性的发展规律。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环节的重点知识,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 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请分析一个实际案例,阐述学前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答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略。
实际案例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专著。
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学前儿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心理发展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用性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024年幼儿教育心理学完整课件.
2024年幼儿教育心理学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发展心理”及第七章“幼儿教育心理策略”,详细内容涉及幼儿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引导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心理发展特点。
2. 掌握针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引导策略。
3.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幼儿教育场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场景相结合,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教材及案例资料。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便签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展示一段幼儿在园所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幼儿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表现。
2. 理论知识讲解(30分钟):讲解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
3. 例题讲解(20分钟):分析教材中的典型案例,阐述教育心理策略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情景引入中的视频,设计相应的教育引导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发展心理与教育引导策略2. 内容: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特点教育引导策略实际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第四章及第七章内容,分析一个实际幼儿教育场景,设计相应的教育引导方案。
简述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特点及其在教育引导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教育场景分析:明确幼儿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发展需求。
教育引导方案:具体、可操作,体现针对性。
理论应用:准确、恰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文章,以便深入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与实用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结构6. 作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幼儿教育场景。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7章习题与答案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7章习题与答案习题四——习题七习题四一、名词解释1. 婴儿知觉发展的充实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儿童头脑中具有某些认知模式或图示,他们可以为从外部输入的各种模糊的刺激赋予特定的意义。
有时候统一幅图(刺激),人们既可以把它看作一种事物,又可以把它看作另一种事物,这决定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观念(认知图示)。
简言之,婴儿已有的认知或观念“充实了”感官的经验。
2.婴儿知觉发展的分化理论与充实理论相反,Gibson所代表的分化理论则认为,个体的知觉来源于各种感官刺激,当儿童能够分化出不同刺激间的不同之处时,就能将不同刺激区分开来,儿童对各种事物的知觉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断发现事物的区别性特征的过程。
3.偏好法给婴儿呈现两种以上的刺激,然后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一项刺激的注意多于其他刺激。
这种方法用来确定婴儿能否辨别不同的刺激。
4.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乃至停止的一种现象。
在习惯化之后呈现一种新的刺激,婴儿对新刺激恢复和增加反应的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5.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特定的刺激,记录其脑电波的变化,以确定儿童能否辨别这个刺激。
这是运用生理指标研究婴儿心理的办法。
6.应答性环境一种能对儿童发出的信号和动作做出及时的回应,能与儿童进行相互作用的刺激丰富的环境。
二、简答题1. 新生儿具有哪些基本状态?①有规则的睡眠状态:每天持续时间为8-9小时。
②不规则的睡眠状态:每天持续时间为8-9小时。
③瞌睡状态:每天持续0.5-3小时。
④警觉的非活动状态:每天持续2-3小时。
⑤觉醒的活动状态:每天持续1-3小时。
⑥啼哭状态:每天持续1-3小时。
2.结合已有的研究,列举几种有效的婴儿安抚技术或方法。
一、看护人的安抚:把婴儿抱在肩头;当婴儿哭声响亮,面部潮红出汗时,可能是因为热,可选择解开包裹,或擦汗换衣;当婴儿突然啼哭,急促,面部涨红,并伴有双臂举起做拥抱状时可能由害怕引起,此时拥抱,抚摸,轻声说话较为有效。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
第一节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思维与幼儿的心理发展什么是思维?它对人们以及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意义?当生物学家在某个地区发现了一些海洋化石后,他们能够分析推测出这个地区几百万年以前曾经是海洋,或者是离海洋很近。
实际上,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从日常生活中作一个简单的判断到解决复杂的问题,都要用脑子想一想,人能够从一种情况推想到另一种情况,而且对事物的特点作出判断。
这些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
幼儿也是如此。
当幼儿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时,就表明幼儿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幼儿已不满足于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还想知道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如想知道为什么天上能下雨,雨水是从哪里来的……还想知道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要能知道现象的原因和事物间的关系,就需要思维了。
思维是人的重要心理过程。
(一)思维的概念和思维的基本特点1.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1)思维与感知觉思维与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感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
思维则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觉有着联系,幼儿时期这种联系尤为密切。
人的思维是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如果没有大量的感知材料,思维就无从产生。
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
幼儿思维的发展更不可离开感知觉的发展。
(2)思维与语言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中的词都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联系的概括。
如,“车”一词就是对各式各样的车的概括。
词是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
此外,思维的表达与交流也是借助于言语活动来实现的。
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思维的特点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学习目标:1.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2.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3.学会分析学前敬爱噢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4.逐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学会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的能力以及是否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1.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识记: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理解: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差异。
2.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的现实意义;格塞尔学说的教育忠告;对成熟势力说的评析。
3.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析。
4.社会文化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以环境为取向的发展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
从发展历程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分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和以斯金纳、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
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这种思想可以简化为S-R(刺激-反应)这个公式,它成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是华生坚持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习惯:华生认为,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
行为主义的情绪:华生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惧、怒、爱。
行为主义的人格:华生认为人的身上有很多习惯系统,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但人格中哪个系统如何受人支配,则受环境的影响,以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
花生十分重视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人格的影响。
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华生所讲的行为属应答性行为,但现实生活中,有机体更多的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主动发生的一个行为。
如果该行为被强化,则其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
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之分。
还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的发生次数反而增加。
但需要区分消极强化和惩罚的差别。
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而惩罚是企图消除行为,目的不同。
斯金纳建议以消极强化取代惩罚的办法。
儿童行为的变化: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因为强化使得越来越好的香人们所要求的反应接近。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不同于模仿,观察学习是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
观察学习是通过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这个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依次是: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
观察学习的模式包括以下八种:行为模式、言语模式、象征模式、抽象模式、参照模式、参与性模式、创造模式、延迟模式。
班杜拉认为人不能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人类的行为是人与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多维地决定的。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流派。
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革,推广了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对儿童的学习和教养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如教育和训练的目标和标准应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要墨守陈规,而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坚决反对体罚儿童,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家庭护理、身心教育等。
但过于夸大教育、环境的作用,也都是片面的。
二、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以生物为取向的发展理论的代表是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一)格塞尔与他的同事们属于遗传决定论者。
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梯实验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二)发展的原则:1.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相互交织的原则2.相互交织的原则:对称的解剖结构保证了机体平衡的活动。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有效,所以出现了一只眼、一只手一条腿更占优势的结果。
4.个体成熟的原则: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5.自我调节的原则:婴儿能自我调节吃、睡等的周期。
这种现象还能加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进二步,退一步,然后再进二步”。
这种进退的策略也表现在儿童的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发展中。
格塞尔称为“行为周期”。
这种行为周期为父母和教师客观理解儿童行为的极端特征和采取争取正确的对待方法提出了要求。
(三)育儿观念每一为父母和学前教育的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成熟规律固有的智慧。
格塞尔学说提出的教育忠告,所有的教育忠告都建立在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3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4不要老去想“下一步该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个阶段的乐趣。
(四)评析格塞尔的全部功绩在于向我们证明成熟机制是如何在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生物学和心理学有足够的根据证明儿童的发展是遵循这一个内部的计划的。
格塞尔学说的一大功绩在于提请所有的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树立重视儿童长远发展的观点,重视儿童成长规律的特点。
成人的催赶使儿童的童年太过匆忙,过于急功近利,使儿童无法享受童年的快乐。
这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引起重视的。
三、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相互作用取向的理论典型。
1.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即把注意集中在绩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表现在儿童的言语、表象、逻辑和外部行为中。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自我中心化。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语言产生于经验,思维是从一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
语言是构成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
3.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按皮亚杰的说法,教育即社会经验。
传统教育存在一定弊端。
传统教育中把儿童看作小大人,与此相对应的教育法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机械重复和被动模仿等。
教育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但不是无限的,教育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教育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加速儿童的认识过程。
4.评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其独特性,只有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皮亚杰的理论使我们相信儿童是积极的、有成效的探索者,儿童本人在自身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其贡献还在于不再满足于探索思维的发展,而是努力探索思维的机制,大大推动了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四、社会文化历史取向的发展理论以维果茨基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坚持社会文化历史的取向。
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
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在社会条件下,儿童通过教育,高级心理机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把这一学派称为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1.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能得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高级心理机能指的是观察、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
这些机能都是随意的、主动的;他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其实现过程的结构是姐姐的,需要经过符号或词作为中介;就其起源而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加强;心理活动的抽象性加强;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性增强;心理活动个别化。
维果斯基认为所谓发展就是心理的发展,而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发展的起因来自于外部,起源于社会。
2.教学发展观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为了正确解决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在确定发展过程与教学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该确定两种水平:现有的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
这是个动态的概念。
学前儿童的教学课程为自发-反应型教学。
学前儿童的态度应该就是这样确定的:他做他要做的事情,但他要做的事情恰恰也是他的领导要他做的。
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帮助儿童从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变成按教师的大纲学习,通过学前教育,实现学习的转变,发展儿童的心理。
他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这一概念。
建立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基础上的教学,就是所谓的“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维果茨基十分重视心理的整体发展。
3.评析贡献在于: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主要结论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