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2历史情境类选择题热考题型专项练
(全国卷)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含解析)
(全国卷)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过程中都制定了系统的成文法典,如李惶在魏国变法,制定《法经》;商鞍在秦国变法,制定了《秦律》等。
这些法律的颁布A. 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形成B. 加速了其他学派的没落C. 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D. 强化了贵族的政治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
战国时期,各国制定成文法典,旨在限制和削弱贵族的权力,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故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
《法经》和《秦律》不能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普遍得到认可,但并不代表其他学派的没落,排除B项。
2.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溢号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
这说明溢号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史学常识。
从材料信息看,谥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表明了皇帝生前的“行之迹”“功之表”,虽一度被废除,但不久就恢复,而且中国古代一直沿用,这种做法旨在约束君主行为,故C项正确。
A项错在“真实”一词;谥号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项说法错误。
谥号主要是针对皇帝个人行为的,故D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历史情境类选择题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2历史情境类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
由此可见,当时()A.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B.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C.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解析:选D。
解读题干情境,可知楚国吞并一些周边小国后将灭国所得之地建为楚国的县,由此说明地方行政体制逐渐由分封制变为县制,故选D项。
2.《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这表明唐代()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中信息,可知说明当时的法律与道德约束结合在一起,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司法判决的一些原则,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不是立法原则,C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D项错误。
3.(2018·重庆巴蜀中学模拟)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
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
这种南北差异表明()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解析:选D。
根据材料“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南方赋予了刺绣更多的文化气息,表明文化中心南移完成,故选D项。
文人艺术影响广,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材料不能体现南北农商差异,B项错误;材料中的文化差异,不能反映出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项错误。
4.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考题型专攻练(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考题型专攻练(三)1.(xx·宝鸡三模)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选D。
八路军奋战于敌后战场,很难说得上是“中流砥柱”,且从图中无法看出,故A 错误;图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直接联系,故B错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烈牺牲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故C错误;国民革命军陆军牺牲数目占29%,仅次于八路军,说明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正确。
2.(xx·长沙一模)下图为清代前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解析】选D。
题目要求是根本原因,政府政策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A错误;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人口增加需要大量粮食养活,故B错误;题目要求选择根本原因,需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故C错误;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说明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而海上丝绸之路从欧洲传入了高产作物品种,故D正确。
3.(xx·聊城一模)下面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该图最能说明( )A.传统农业的解体B.近代工业的兴起C.国际贸易的发展D.经济结构的优化【解析】选C。
田赋在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中比例下降,但传统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还未完全解体,故A错误;近代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非1652年以后,故B错误;清政府在关税税率较低的情况下,关税在财政税收结构中比重的增加,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出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未体现出其结构的优化,故D错误。
2019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5)
2019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5)李仕才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
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
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
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
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
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
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
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
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
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从变化的动力、时间及范围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近代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来分析。
2019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热点题型专题02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热点题型专题02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 下图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3.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4.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5.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6. 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侧面突出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7. (2014·江苏单科,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综合题8.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2019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8)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8)李仕才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表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据图表中的第一列得出: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呈现阶段性;根据第二列得出:近代铁路发展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根据第三、四列得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匀;总结四列得出:铁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展开。
如论题一: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助推器,可以从铁路对近代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新兴社会力量的增强的角度论述铁路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积极影响;论题二:铁路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助推器,论述可以从中国近代铁路修建的开始动力、铁路修建权的把控、列强借助铁路对中国矿产的垄断权的角度进行论述。
答案:要求:1.材料以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主线,从发展的主要特征、特征的成因及近代铁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提取信息。
2.论题要清晰完整,如: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匀;近代铁路发展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铁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展开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4.最后总结,注意运用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示例:论题: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助推器。
铁路工业是近代工业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地区的联系,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兴起和发展。
同时铁路工业的发展还推进了新兴社会力量壮大、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可见,铁路有力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示例:论题:铁路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助推器。
近代铁路在中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侵略而来的,中国近代的铁路多是列强投资修筑,为其直接或间接控制。
而且列强还控制着铁路沿线的采矿、行政管理等权力。
2019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3)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3)李仕才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
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
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
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
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
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
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2019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4)
2019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4)李仕才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
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
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
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
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
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
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
”于是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
”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
——以上材料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行政监察造成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在实施中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本质目的等方面回答其消极性。
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总结并从中西方进行比较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可以从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小农经济方面分析;西方,结合材料可以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思想方面分析。
答案:(1)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清明;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皇权,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起不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2019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2)(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由于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且他们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因此政府颁布海禁令,导致海外贸易萎缩。
自明成祖去世后,朝贡贸易的萎缩,以及海禁令逐渐废弛,违反海禁出洋的中国海商活动日趋频繁。
再加上16世纪后,倭寇在沿海地区肆虐的情况日益严重,当时的朝廷官员为了重建中国沿海的海上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
隆庆元年(1567年),政府宣布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但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
这使得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明朝进入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捕编自《历史上的“隆庆开关”》材料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此外还开放了一系列的沿海城市。
在东部沿海开放了以后,继续在中部西部还有东北一些地方成立开发区,后来通过整顿有了更大更好收益更高的自主开放。
于是20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和很多国家签署了双边贸易保护协定,经贸合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这个过程中对国内的外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进出口贸易结构开始进行优化。
——据陈争平《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阶段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和隆庆年间对外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相比,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从政策、贸易特点、统治者目的及时代背景角度分别分析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信息从开放范围、形式、过程、原则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意义,可以从经济发展交流、国际环境、科技教育发展等方面概括。
答案:(1)原因:明初“海禁”:沿海倭患猖獗;防备敌对势力,巩固统治;重农抑商,推行朝贡贸易。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
衡水金卷四川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文科综合(二)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阴阳家的代表邹衍在稷下学宫位于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湣王的暴政,到了燕国成为燕昭王之师。
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稷下学宫,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但从未受到非议。
该现象表明当时A. 已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B. 阴阳家思想得到诸侯国认可C. 诸侯对“士”实行宽容政策D. 诸侯国注重从民间选拔贤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齐国稷下学宫的上大夫到燕国昭王之师最后到齐国的使者,邹衍多次易主但从未受到非议,这说明诸侯对“士”实行宽容政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诸子百家;B选项错误,邹衍受到礼遇不能说明其思想得到诸侯国认可;D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诸侯国重视从民间选才。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秦汉时期,在郡一级虽然也实行政治分工,设置许多官职,分别管理某项事务,但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都按郡守的指令办事。
这表明秦汉时期A. 中央对地方进行了严密的控制B. 郡守职权专断,具有割据性C. 出现了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D. 地方的决策方式仿效中央【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都按郡守的指令办事”可知,材料强调郡守掌握地方大权,其他官员分工明确,且都受制于郡守,这与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具有相似之处,说明地方仿效了中央的决策方式,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守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没有割据性;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除郡守外的郡级长官无法制约郡守,不能形成制约机制,这并非是体现秦汉时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北宋店铺,开酒楼的叫“张家酒店”“郑皇后宅后宋厨”,卖杂色的有“王道人蜜煎”“李庆糟姜铺”,开药铺的叫“孙殿丞药铺”“丑婆婆药铺”等。
2019届高三高考二轮总复习高考命题常考题型历史试卷2【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高三高考二轮总复习高考命题常考题型历史试卷2【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综合题1. 对同样的历史活动,不同地域的人或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 ) ,充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
至永乐五年( 1407年) ,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
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
—— (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
本书成书于1451年)材料二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
他带回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
1585年,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德雷克在加的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 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
—— (法)德尼兹·加亚尔著《欧洲史》材料三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番舶长张琏。
广东潮州饶平县人。
张本大盗,明嘉靖末作乱,扰广东、江西、福建三省。
西籍言嘉靖间有海寇张士流夺据葡人之澳门。
殆即琏也。
中国人之胜西人,自是始。
琏后为官军剿平。
已报克获,万历五年,商人诣旧港者,见琏列肆为番舶长。
漳、泉人多附之。
犹中国市舶官。
盖琏虽不称王,实握王权矣。
——梁启超著《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1)据材料一、二,陈祖义和德雷克都曾海外劫掠,两者的结局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说明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
(2)历史记述能反映记录者的观点和立场。
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关于民间海外活动的记述,指出陈祖义、张琏的共性,分析马欢和梁启超观点的差异。
(3)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的本质是选择。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热考主题大题练二
大题练(二)1.(2018·四川成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在《海权论》一书中提出“海权”的概念,“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和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与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马骏主编《战争论丛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马汉“海权论”提出的背景。
(2)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海洋霸权的兴衰历程,并谈谈你对“海权”的认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霸权的争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美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两个角度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西欧美国殖民扩张与争夺历程直接作答;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政治(加强海防建设)、经济(开发海洋资源)、思想(树立海洋意识)的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海洋逐渐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西欧大国的兴衰与海洋霸权密切相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剧了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
(2)历程: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确立起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最终击败荷兰,通过七年战争最终战胜法国,于18世纪中期成为海上霸主;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西半球的霸主,二战后,成为世界头号海洋强国。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1)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1)1、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
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B.中央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C.挑选精兵强将,充实禁军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3、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
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专制制度,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5、明初制度,京官三品以上乘轿。
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
这反映了明朝( )A.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B.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C.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D.礼法观念松驰带动社会习俗变化6、“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2 历史情境类选择题
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
由此可见,当时( )
A.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
B.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
C.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
解析:选D。
解读题干情境,可知楚国吞并一些周边小国后将灭国所得之地建为楚国的县,由此说明地方行政体制逐渐由分封制变为县制,故选D项。
2.《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中信息,可知说明当时的法律与道德约束结合在一起,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司法判决的一些原则, 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不是立法原则,C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D项错误。
3.(2018·重庆巴蜀中学模拟)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
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
这种南北差异表明( ) 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
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南方赋予了刺绣更多的文化气息,表明文化中心南移完成,故选D项。
文人艺术影响广,与材料不符, A项错误;“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材料不能体现南北农商差异, B项错误;材料中的文化差异,不能反映出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项错误。
4.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可知,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选C项。
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只是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不是舆论普遍关注,故A项错误;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是废止缠足赋予的政治意义,不是直接反映,故B项错误;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是指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与材料的内容有识之士倡导废止缠足不符,故D项错误。
5.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
这反映了( ) A.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B.思想解放保入了社会基层
C.近代科学研究气氛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形成了体系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材料“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表明当时中国科研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故选C项。
材料未涉及资金来源问题, A 项错误;据材料“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两者的设立主体都不属于社会基层, B项错误;该时期是中国近代科研的起步阶段, D项错误。
6.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
这表明( ) A.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B.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
C.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D.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
解析:选D。
据题干“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可见官办企业随着官僚的变迁而迁徙,具有深厚的封建性,故选D项。
7.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
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
这表明(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
B.美国已调整了对华政策
C.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
D.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解析:选C。
据题干情境,可知从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国家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周恩来总理多次访问我周边国家,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故选C项。
8.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
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
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解析:选D。
据题干“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可知在改造过程中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
9.(2018·四川绵阳二模)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导致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B.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
C.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解析:选C。
美国独立之后实行邦联体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导致地方各自为政,是导致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故选C项。
美国在1783年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故A项错误;南北各种经济形式不同是导致美元价值不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联邦政府建立是在1789年,故D项错误。
10.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
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解析:选B。
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设立,体现了计划性的一面,而当时新经济政策鼓励市场货币手段发展经济,越来越重要的计划与新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故选B项。
11.肯尼迪任总统期间,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
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
据此可知美国( ) A.冷战思维影响到政府决策
B.分权制衡受到冲击
C.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
D.国家垄断深入发展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说明“冷战”期间与苏联太空竞争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故选A项。
国会否决与批准总统的方案,正是分权制衡原则的体现, B项错误;缩减福利与促进科技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国家决策的制定,与垄断无直接关联, D项错误。
12.1946年9月,丘吉尔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构想,但起初英国并未融入欧洲一体化,直到1973年才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该现象表明( )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成员国
B.冷战左右着英国的对外政策
C.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日渐增强
D.英国迟滞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情境中英国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欧共体的力量,顺应了一体化的趋势,故选C项。
13.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美国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
B.全球化时代的利益共识
C.两极格局之下弱势苏联的妥协
D.美国对国际和平的维护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材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表明美国提出的无害通过,得到了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确认,它符合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项。
无害通过符合许多国家的利益, A项错误;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美苏关系无直接关联, 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