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忏悔意识研究综述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
2、政治泛化的极端
在那个政治挂帅,一切以政治立场为主导的荒谬年代,政治触角长长
的深入到家庭人伦、工作生活、学术创作等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在 《怀念萧珊》中作者悲痛万分的描述“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
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
死者的名字,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 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
出歌德的“遵命文学”,若真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声音也被不分是非、 不辨真伪的残害。其中在悼念的几篇文章中揭示出知识分子在那个极
端的环境下被奴役、迷失、压制中走向极端的灵与肉的惨痛记忆。
在《悼念老舍同志》中作者谈到“今年上半年我又看了一次茶馆的演
出,太好了。在戏快要闭幕的时候,那三个老头在一起最后一次话旧,
都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免得将来重犯错误”
《随想录》思想主题
随想录开篇序里作者写了一篇 《没有神》的一段话作为作家版代序言: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 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在
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
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在照耀未来,人类的心灵就会在茫然中游荡。
过去式需要被物质化的,过去是需要通过文本和记忆的形式来留存的。
只有当过去被嵌入到当下时代的意识结构之中,过去才没有真正地
‘过去’。”
如果过去最终成了沉默的历史,或者成了被选择性地记忆因而变成一
种怀旧情感的投射对象时,那么我们就是在第二次伤害过去。苦难虽
一位外籍华人知名的女作家曾经说到“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很了不起的,
卢梭《忏悔录》对巴金思想及《随想录》的影响
卢梭《忏悔录》对巴金思想及《随想录》的影响作者:王璐李敬巍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卢梭在《忏悔录》中赤裸裸地暴露自己,追求平等与自由,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探求真理。
两位老人都在自己晚年写下这样一部坦率真诚的巨著,本文从写作背景、忏悔意识和创作动机三方面对这两部巨著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探求其内在联系,追求人类美好智慧与品德。
关键词:卢梭《忏悔录》巴金《随想录》对比研究一.写作背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1765年到1770年创作他的自传性作品《忏悔录》,作品记叙了他从出生(1712年)到1766年共50余年的生活经历。
十八世纪的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贵族社会淫靡之风盛行,贵族阶级耽于肉欲与享乐,贫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受着上层社会的压榨,不同阶层矛盾日益尖锐。
卢梭贫民出生,但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同情贫民,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由于社会的的丑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使他纯洁善良的灵魂受到污染,犯过一些错。
在他晚年仍旧悔恨不已,为了倾诉自己的悔恨、控诉社会的黑暗,写下了《忏悔录》,实则也是自己向读者、向社会的申诉。
在文中第一章开头部分写着一句拉丁文短诗:“发自肺腑,深入肌肤。
”这是一部人性的宣言书,在政治上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在文艺上启迪了浪漫主义。
1978年巴金在年过七十时动手写作《随想录》,共一百五十篇,历时八年。
由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人格的追求、对历史的严肃态度,文革结束后,在被剥夺“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后,巴金重新拿起笔,在《随想录》的总序中写道“我不想多说空话,多说大话。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 [1]巴金赴法留学期间深受法国思想家的影响,卢梭给巴金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
在《把心交给读者》中提到,“我对‘梦想消灭不平等和压迫’的‘日内瓦公民’的印象较深,我走过像前常常对着铜像申诉我这个异乡人的寂寞和痛苦”。
评巴金
评巴金巴金(1904.11.25—2005.10.17),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曾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
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
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
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
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
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 年12月1 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 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8 ,其间历时八年。
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釜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几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赴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最初是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巴金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
巴金忏悔意识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自塑
巴金的忏悔意识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自塑摘要:巴金《随想录》中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人物与事件的忏悔。
巴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直面历史才能直面现实,只有通过对鲜活往事的重现,才可以更好地警示后人。
巴金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忏悔意识,绝非个人的体验式囿于自我的忏悔意识。
巴金站在高屋建瓴般的历史文化高度来看待、反省和剖析了整个民族的心理错乱和精神迷失,巴金来自于他的时代却又超越了他的时代,表达真实的又有待救赎的忏悔意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人格自塑的必要性。
关键词:巴金忏悔意识知识分子人格自塑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解放之后的近二十年间,巴金真心实意地忏悔自己在解放之前接受的传统认识和传统道德教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想状态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差距,他诚心诚意地接受着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但是对时代鼎革之际匪夷所思的事实只能存疑。
在这个人生阶段他还是把对现实不解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思想的不觉悟。
巴金当然在忏悔,他忏悔自己在旧社会的幼稚思想、忏悔自己通过无政府主义来拯救和改造社会的思想等。
在一次开会的时候他非常老实地说:“我是来学习的。
”几十年自觉的思想改造让他逐渐认同新社会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他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实现着改造思想的重任。
但是,“十年浩劫”的到来击破了他不断学习和忏悔过去的美梦。
“十年浩劫”虽已过去,但巴金还在为那个时期中耳闻目睹的真实见闻和感受进行深入地反思。
1978年的中国不管在思想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还处在拨乱反正的阵痛阶段,伤痕文学把控诉和痛斥“十年浩劫”的悲剧作为主要的写作题材,巴金却反其道而为之,领先于时代舆论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对其悲剧的深沉原因有反思的责任,也主要从道德高度的层面进行自我忏悔。
巴金在进行《随想录》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大力倡导对那个特殊时代的反省必须“说真话”,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清楚地看到,巴金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是毫不含糊地秉笔直书,绝不闪烁其辞,述说自己毫无遮拦的心灵。
《随想录》思想艺术论
《随想录》思想艺术论《随想录》思想艺术论:(1)敞开心胸、直抒性情是《随想录》最突出的特色。
巴金反思自己在十年动乱中所经所感,无情地拷问出灵魂深处的“真”。
他反省自己的心路历程,真诚的自责显示出作家崇高的道德力量。
阅读中感到的是真诚的艺术所显示的作家崇高的人格魅力。
(2)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
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思考。
当巴金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下的深在内容时,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
(3)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可以说,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
(4)自然朴素、不事雕琢是巴金这部散文集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纯然天成、朴实无华的本色美首先集中表现在巴金散文的语言上。
作家往往直陈其事而少用曲笔,用明晰坦诚的语言,在真挚率真中追求诗意。
《随想录》精于质朴平淡的白描勾勒,淡墨素彩就可以托出境界,不事粉饰却感人肺腑。
格式自由,不落俗套是《随想录》朴素之美的另一表征。
巴金依靠他雄厚的艺术素养,在这本“讲真话的大书”中真正实现了文体的自觉,信笔写来,随意为文,一般散文常见的格局套路在《随想录》里很难见到。
这种形式上的“无技巧”,使之更臻于艺术上的“大化之境”,表现出出水芙蓉般的淡雅质朴之美。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关键词: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1.前言《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散文集,他自称这套书是自己的“思想汇报”。
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巴金想用最后的精力写一部交代十年“浩劫”的作品,所以他选择了讲真话,希望以此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2.忏悔源于内省——“求真”的人格特征巴金的一生是不断思考的一生,思考使他和读者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更是要求他的创作保持真实不虚的状态,这也正合了巴金的座右铭:少做违心事,多说真话。
他认为通过有效的行为检讨过失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而《随想录》正融合了巴金这种求真的人格特征,其中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白在书中随处可见。
求真的前提是探本溯源,找到假话滋生的原点。
通过巴金的不断探索,在《说真话之四》中,他领悟到了说假话的根源所在。
他通过私塾老师使用暴力教育学生和县令父亲用酷刑屈打成招的例子说明了假话是从压迫中衍生而来,因为相对于“忠言逆耳”,假话却更容易讨人喜欢,所以它更能通行于世。
尽管谎言魅力无穷,但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能任人肆意编造,所以即便是压迫也阻止不了真话的传世。
巴金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文学创作对他来说既是个人情思的寄托,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业,因为他始终怀着巨大的热情,以身作则,用手中的笔喊出最真实的声音。
在《随想录》中巴金通过对自我与社会的揭露充分表达了忏悔之意,这种实践说明了过去的历史的确无法改变,但如果徒有悲伤,则会导致痛苦无处倾诉,鸿毳沉舟,最后良心的责备会让人无法襟怀坦白。
所以在经历了惨痛的历史后,痛定思痛,巴金将事件和盘托岀,摆在台面上剖析,不仅使真实重现天日,个人也得到了安慰,所以巴金提倡讲真话是源于其内心迫切的愿望和真实的诉求。
巴金讲真话最重要的源头在于他将读者当作朋友,为了维护和读者朋友的友谊,就必须赤诚相待。
巴金经历过十年“浩劫”,也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有着密切联系,而任何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都无法逃避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责任,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揭穿这场骗局,以避免子孙后代重蹈覆辙。
第十七讲:巴金《随想录》
怀念萧珊
萧珊
巴金的妻子,他们28年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在 “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 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 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1972年8月 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 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 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对萧珊一往情深,写 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 睛》等文章。“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 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 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巴金爱情箴言
你明白我这时的心情。我的确有千言万语,却无法把它 们全倾泻在纸上……而且想到你,想到孩子,想到大家, 这会给我增加勇气,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 会叫着你的名字。在任何环境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爱的 人。 两个人在一起,用一时的情感把身体系在一个共同的命 运上,就应该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改进自己。 “她躺在担架上,但已经被白布床单包得紧紧的,看不 到面容了。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 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正如他在《怀念萧珊》
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 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 笔。”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 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 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 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 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 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 望。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林彪、“四人 帮”迫害无辜的愤恨之情,对夫妻受难中善良 的人们给予帮助的感情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正是这一作品充满感情色彩,从而“打动读 者的心”的重要艺术因素。
卢梭《忏悔录》对巴金思想及《随想录》的影响
不 ,善良
不遮
那
不到的内心
岀来了 K ”凹他 了自 [
<
,心
等
的<
岀了自
不
的 K卢梭处的时法
国启蒙主义风
< 在之前
古主义 法国 K古典主
义
性 个性,扌
<
的创作 <
和 于古
风K卢
梭于 古主义的
<将
自 的 品和不
的行
公之于,的 自,:
自己,自己的一生作了真诚
的反思与忏悔K 《忏悔录》讲述了一个 •低
的平民在
这是最大的幻灭/7 !8诚然;如果我
们处于那个环境,所有人、甚至最
高权力机关都在否定自己,自己
能否认可自己,守住自己的内心
与灵魂,而不随波逐流。在此,巴
金和卢梭都面对过别人的否定和
污蔑,正是因为相信自己,守住自
己内心的一方净土才得以守住自
己灵魂的 f面对
而
的
如更
好地安放自己的心灵,如 经历
好和丑
能守住自己的
是的
但 动机有
着 的不
卢梭
《
录》一方面是为
的:
人
在
的时
是
的 是经历了
黑暗的环境使 走向 、
、
天环境对人
的
时
天对
人的
卢梭写
一
动机是 于 年的
所
1761年”
》岀
卢梭
到 族 和 的对和
声 被流
最 心的
是 为 高的 、 的
在
时对
为
自己、 是
写”
-” -与
说是卢梭一生的自我
巴金对托尔斯泰忏悔意识的继承与超越
巴金对托尔斯泰忏悔意识的继承与超越巴金忏悔意识的形成受到了托尔斯泰的影响。
巴金在接受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和对社会批判的忏悔意识的同时,又根据自己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从《家》到《随想录》是其忏悔意识的不断发展过程,在《随想录》中,巴金突破了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的狭隘目的,使其忏悔意识超越了托尔斯泰。
标签:忏悔意识;《家》;《随想录》忏悔意识来自基督教文化,“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被许多现代文学作家接受。
巴金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在其作品中多次显现出这种忏悔意识,尤其在《家》和《随想录》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家》是巴金早期的代表作品,他继承了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使得作品更有蕴味,但由于他自身思想的不同,又形成了与托尔斯泰不同的特点,使得作品中的忏悔意识缺少了一定的深刻性,与托尔斯泰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巴金是不会停止前进的,经过他不断地探索和思想的愈加成熟,他的忏悔意识与早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放弃了自己早期狭隘的思想理论,发展了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使得他在《随想录》中的忏悔意识超越了托尔斯泰。
一、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的形成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這使他对贵族的生活更易于了解。
面对上流社会的奢侈、淫逸、虚伪,他看到了社会的罪恶,他看到了所谓的贵族给予人们的是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于是他拿起锋利的武器直面社会现实,对丑恶的社会进行无情地批判。
同时他认为自己的贵族生活也有罪,他不断地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忏悔。
二、《家》对托尔斯泰忏悔意识的继承(一)《家》中托尔斯泰忏悔意识的表现《家》是巴金早期的代表作品,受托尔斯泰《复活》的影响也最大。
《家》中也出现了一个“忏悔的贵族”形象——觉慧,“觉慧的出走与聂赫柳多夫到西伯利亚服刑地都是为了赎罪,只是觉慧不象聂赫柳多夫那样为自己赎罪,而是为‘上辈人赎罪’”。
[1]《家》中,觉慧面对着“一代不如一代”的境况,看到长辈们奢侈、闲懒的生活,他进行了批判,他想为“上辈人赎罪”的思想,其实也是为了批判整个封建制度烙下的陋习。
8.巴金的散文集()体现出深刻的自审意识和忏悔意识
8.巴金的散文集()体现出深刻的自审意识和忏悔意识
“文化大革命”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我们读到了巴金老人的《随想录》,备感其中充盈着的自审性的忏悔意识是多么的珍贵。
这
本大书是一-种典型的与民族共忏悔的光辉作品。
巴金在“文革”中
受尽折磨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在反思这场浩劫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软弱、幼稚,是诚恳地自我解剖,是从自己开始去总结这场民族的浩劫。
巴金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一种高度的道义水平和良知水平,是一种真正对祖国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最感人的作家的使命感。
这种精神使他的晚年有一个伟大的自我完成。
他的《随想录》在政治性反思和文化性反思的基础上,真正深刻地挺进到自审性反思的阶段,使新时期的反思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些散文也可以说是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现代散文的又一重大收获。
巴金与萧乾、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共同谱写的“老年散文”已成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篇章。
有人说巴金是一颗常青的文学大树,在追求阳光和雨露的艰涩中伸展根须枝叶;有人说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这种良心忠于生
活和忠于文学;有人说巴金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的生命已整个地融
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过程。
巴金曾经在二十世纪历史的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这种感动已经铭记于历史之中。
可能他的作品的高度的价
值已经回归历史,也不断有人对他的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思考方式提出
的质疑,但是,他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的象征。
巴金的《随想录》所呈现的与民族共忏悔共忧思的人文精神,是他留给世人的宝贵
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一个民族奋力向前的巨大的文化动力,其文学史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1)【内容提要】巴金的一生都是在反思和忏悔中度过。
他在《憩园》中塑造寒儿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也是用来反思和忏悔。
这可以从《憩园》的主题思想,寒儿的言行和寒儿与哥哥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理解。
【关键词】忏悔;自我;人物形象;寒儿。
Abstract: Bajin had been living introspectedly and repently all his life time .The purpose that he created Haner in the Repose Garden is to use this character to introspent and repent. We can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purpose from the theme of Repose Garden ,Haner's words and behaviou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er and his brother . Key words :repent; myself ;character; Haner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几位文学大师中,巴金以其热情的风格和激进的思想著称。
而他思想的激进主要表现为他彻底的反对封建专制,向往一种自由平等的人类理想社会。
一个人的思想必然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一个作家的思想当然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我们即可以从巴金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前期作品中发现他的这种思想,又可以从他离家出走,彻底背叛自己的剥削阶级家庭等一系列行动中认识到他的这种思想。
巴金的后期作品风格由前期的热情、直露转变成客观、含蓄,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他当时的思想处于什么状态,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人做过认真系统的分析研究。
但如果我们把巴金晚年的思想作为他青年和中年时期思想发展的必然总结和归宿,再参照巴金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我们就不难发现,巴金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是他的思想由前期向晚年的过度。
忏悔意识下的鲁迅和巴金的开题报告
忏悔意识下的鲁迅和巴金的开题报告题目:忏悔意识下的鲁迅和巴金研究背景和意义:忏悔,是指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过失感到懊悔和悔恨,并且有强烈的自我谴责和自责意识。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忏悔意识在文学领域尤为突出。
鲁迅和巴金这两位文学巨匠,都是忏悔意识的代表人物。
他们不断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此来反思社会的种种弊端,引导人们进步。
因此,探讨鲁迅和巴金在忏悔意识下的文学创作,对于深入理解他们的文学思想和对于当代文学创作者的启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鲁迅和巴金在忏悔意识下的文学创作。
一、鲁迅的忏悔意识与其文学创作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描写社会现实和揭示社会弊端为主题,并通过自己深刻反思的忏悔意识来提醒人们警惕社会的黑暗面。
本文将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等作品中,分析他的忏悔意识是如何影响和贯穿着他的文学创作的,以及其忏悔思想对于当代文学创作者的启示。
二、巴金的忏悔意识与其文学创作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以具有现代性思想和对人性问题的关注为特点,在这些作品中,巴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此来打破旧有思想的束缚。
本文将从巴金的《家》、《春蚕》和《寒夜》等作品入手,探讨他的忏悔意识与其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忏悔思想对于当代文学创作者的现实启示。
预计成果:本文的主要成果有:一、对鲁迅和巴金在忏悔意识下的文学创作进行深度剖析,掌握他们的忏悔思想和文学风格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动态。
二、总结鲁迅和巴金的忏悔意识对于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启示和参考,为后人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通过研究和探讨忏悔意识的文学创作,挖掘和发掘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意义,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1.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
2. 巴金:《家》、《春蚕》、《寒夜》等。
3. 梁实秋:《鲁迅与巴金》。
4. 林语堂:《鲁迅的散文和小说》。
生之忏悔读后感
《生之忏悔》读后感《生之忏悔》是一部深刻的心灵自传,作者巴金通过文字展示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反思,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巴金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生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深刻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命运的无奈,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这部作品展现了一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
巴金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深刻的。
在《生之忏悔》中,他通过对于自己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对于文学的追求、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友情的追求,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巴金。
他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而真实,让我对于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更加敬佩。
这部作品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
巴金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而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生之忏悔》作为巴金的内心独白,其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深入解读。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生活是一场无尽的忏悔,我们在其中寻找自我,也在其中迷失方向。
”这句话表达了巴金对于生活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生活不仅是一个不断忏悔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有可能迷失方向。
这种对于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巴金内心的挣扎和反思,也启示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的方向和价值。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我们都是过客。
”这句话表达了巴金对于人生的悲观看法。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苦旅,充满了艰辛和痛苦,而每个人都是这个旅途中的过客。
这种悲观看法反映了巴金对于人生痛苦和无常的深刻体验,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文学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我愿意用我的一切去交换。
巴金精神——精选推荐
巴金精神第一次阅读巴金,从他的《家》开始。
他在《激流总序》中说的“且看生活的激流把我带往何处去!”至今仍让我激动不已。
在巴金先生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许多青春绚烂的生命走向毁灭,深深地位中国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而感到悲痛。
但与此同时,隐忍的觉新、勇敢的觉慧和智慧的琴表妹又给了我无限的慰藉。
巴金的文字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闪烁着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芒,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再次阅读巴金已是大学时期,满载着真理的巨著——《随想录》教会了我人生真谛。
与奥古斯丁和卢梭的《忏悔录》直面内心的罪恶与忏悔精神不同,巴金的《随想录》提倡说真话,懂得反省,勇于忏悔。
这与我第一次阅读的巴金精神一脉相承,却又比此前的更有思想史的意义,更令人钦佩、令人折服。
在我看来,中国是一个缺乏忏悔勇气的民族,不愿揭开伤疤,直面自己有罪的内心,大声地向世人疾呼:“我有罪,我反省,我忏悔”。
由此看来,承认罪恶和制造罪恶想比,需要更大的勇气。
鲁迅先生曾说:“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忏悔不仅是对曾经犯下的罪行负责,更是一种承诺,承诺未来不再犯罪,用忏悔淘洗罪恶,给未来一个可靠的承诺。
由此看来,巴金在《随想录》中提倡的忏悔意识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可歌可泣。
有人曾劝巴金,让他不要纠缠于过去,要向前看。
可巴金却回应,我们身后还有一大片垃圾在散发着恶臭,污染空气,怎么能毫不在乎地丢开它,一味地向前看,好些人满身伤口,难道不让他们敷药裹伤?他认为,只有回忆才能避免悲剧再现。
要记住过去,要说真话,要忏悔,就如《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毫无顾忌地指出洋洋自得的皇帝身上其实一丝不挂……一本勇于揭示痛苦和死亡本质的作品,巴金在《随想录》中的反思也许还有一些局限性,但毋庸置疑,他所提倡的忏悔精神本身是伟大的。
那个勇于忏悔、敢于讲真话、用自己真诚的心来为民族燃烧的巴金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无疑是受用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弘扬巴金精神,学习巴金精神,在巴金精神的感召下,为自己赢得一个可靠的未来。
巴金先生的自我剖析
巴金先生的自我剖析提到巴金,就不能不提《随想录》。
他曾说过,自己一生没写什么,不过写了《随想录》。
这是他写作生命中最后一项大工程。
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8年时间,写了40多万字,被称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文革”对巴金来说,是始终无法忘记的梦魇。
他被关进了牛棚,在浩劫中失去了最爱萧珊。
那时,一家人在家里胆战心惊。
怕小狗引来红卫兵,他们将家里的小狗包弟送给了医院解剖室。
在《小狗包弟》中,巴金写了他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忏悔。
《随想录》中有忏悔和反思,巴金说过,他也曾跟在别人后面向人扔石头。
“文革”后,许多人选择了沉默,他不愿意,当然也有怀念和悲哀。
他《怀念萧珊》,让人落泪。
萧珊在“文革”中成为他最后的支撑。
用微笑和坚强给巴金活下去的勇气。
1972年,她却因癌症去世。
这成为巴金日后永远的痛。
巴金说,他在心灵上有欠债。
他听到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叫,“写吧,写吧”。
他要挤出十年创伤的脓血。
“他是在狠狠挖自己的心”。
他解剖别人,也解剖自己。
他在《随想录》的序里说,没有神,也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所以他疑惑于,为什么在那十年里,大部分知识分子,包括他自己,放弃了做人的权利?他希望那个时代不要再来。
为此,他需要提倡三个字,“讲真话”。
巴金的性格平和,他在《随想录》上的坚持让人敬重。
“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的离开人世了”。
1978年以后,荣誉和职务纷至沓来。
巴金并不习惯。
他视写作为生命,却不愿意以写作博得名声。
一次在香港,大家称他泰斗。
他说:“我不是什么泰斗,我也不是作家,我只是个写字的字匠。
其实我连字匠也不是,我现在是个生病的老人。
”因为生病,巴金不能再握笔写作,他说,我的前程很悲哀,再也不能写作了,我是一个大废物,成了大家的包袱。
对他来说,不能写作,是比死更大的惩罚。
他说过,士兵常常死在战场上,我为什么不能拿着笔死去?2005年,这位世纪老人走了。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
• ――②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 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 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 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 成《随想录》一书。
• 作者忏悔的思想意义:
•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 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 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 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 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深深的 自责、自省、歉疚和忏悔。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 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 在此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 的精神和勇气。 ――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 人们的良心、良知。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 引发文坛的震动,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 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20 世纪中国的良心。” ――巴金:20世纪中国的
•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 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 5、体会作者送走包弟前后的心情: • 前: • (6)胆战心惊,害怕 • (7)暗暗地流泪 ,睡不好觉 。
• --文革中,作者无法自保,包弟 可能带来的“抄家”和苦难让他害 怕;可怕的劫难与可爱的包弟让他 感到自己的无助与抉择的痛苦,只 有暗暗流泪。
巴金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深深的自责自省歉疚和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