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章惇到底是奸臣还是良相?章惇和苏轼的关系如何?
政敌亦有情_名人故事
政敌亦有情一生好友,却是一对政敌,苏轼与章惇不愧为北宋新旧党争的上佳缩影。
苏轼和章惇是好友,早年章惇对苏轼极为推崇,曾致书苏轼劝诫他慎言。
有一次,两人一起出游,走到一根独木桥前,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
章惇提议一起走过去,在壁上题字。
苏轼感到恐惧,不敢过去。
章惇笑着快步走过,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的字样,然后从容走回来。
苏轼说,老兄以后可以杀人。
章惇问何出此言。
苏轼笑说,你连自己的命都不顾,更何况是别人的。
但苏、章的友谊,随着政见的不同,慢慢变得疏远。
在当时的政治立场中,苏轼属于旧派,而章惇则属于新派。
由于苏轼屡次陈言新法的过失,被新派视为眼中钉,拼命从其诗文中寻找“罪证”,一意将他置于死地。
当时新派中的李定、王珪、舒亶等人,利用苏轼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以苏轼自比“蛰龙”,诬陷他有不臣之心。
苏轼因此下狱四个多月,受尽屈辱,在狱中写下“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悲愤诗句。
就在苏轼性命攸关之时,昔日的好友、今日的政敌章惇站了出来。
章惇在神宗面前与新党同僚据理力争,说诸葛亮号“卧龙”,但谁能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以此力证苏轼的清白。
退朝后,章惇痛斥宰相王珪:“你是想让苏轼全家都灭口吗?”王珪无言以对,只能说自己所言,是从舒亶那里听来的。
章惇厉声道:“舒亶的口水你也吃吗?”一连串的逼问,令王珪哑口无言。
在多方势力的营救下,再加上神宗本来就没有伤害苏轼之心,最终苏轼保住了性命。
尽管苏轼的性命得以保全,但这位20岁就名满天下的士子,往后的人生路却越走越坎坷。
在新党得势之日,他不受重用。
而旧党起用之时,他又因批评旧党的措施而不受待见。
这位真正恪守中庸之道的君子,完美体现出儒家的中立不偏精神,却依然不见容于赵宋这个文明朝代。
他的命运,可谓耐人寻味。
后人读到苏轼貌似超旷的诗词,背后潜藏多少悲凉,或者只有那些早岁得志然而人生路却每况愈下的人,才能品咂得出。
千古一遇的才子,苏轼与章惇互评,眼光都不是一般的歹毒!
千古一遇的才子,苏轼与章惇互评,眼光都不是一般的歹毒!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欧阳修诗中的苏州“沧浪亭”,本为苏舜钦所筑,苏舜钦去世后“沧浪亭”的主人成了章惇。
沧浪亭章惇与苏轼、苏辙兄弟为同榜进士,这“同学”(同年)当中还有章惇的侄子章衡。
章衡成绩第一,是该科的“状元”,章惇特有个性,一气之下不干了,决定“复读”下一科再考,但章惇与苏轼、苏辙兄弟的“同学”关系还是存在的。
武元直《赤壁图》同朝为官的苏轼与章惇,关系非常密切,经常诗酒唱和。
《宋史》载:“(章惇)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
’既还,神彩不动,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
’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
’惇大笑。
”致夢得祕校尺牘《宋史》与宋人曾慥《高斋漫录》的记载基本一致,章惇胆大,苏轼胆小,章惇让他到石壁上题字,苏轼吓得不敢,章惇便自己攀了上去。
从这个细节中,苏轼看出章惇“他日必能杀人”。
《一夜帖》章惇日后果然当了大官——宰相,杀人的事且不说,有一次他真的准备将司马光的棺材给劈了。
苏轼看人,实在是太歹毒了。
《新岁展庆帖》苏轼看章惇眼光歹毒,章惇看苏轼同样眼光歹毒。
宋人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载:章惇为商州推官、苏轼为凤翔幕佥时,二人“因差试官开院,同途饮小山寺”,有人说发现了老虎,便借着酒劲“勒马同往观之”。
离虎还有几十步远时“马惊不敢前”,苏轼害怕了:“马犹如此,著甚来由?”这意思是说:看什么热闹呀,回去保命要紧呵!章惇则“鞭马向前去”,“取铜沙锣于石上攧响,虎即惊窜”。
回来后,章惇对苏轼说:“子定不如我。
”章惇苏轼章惇果然言中:自己当了宰相,苏轼的官越当越小,最后成了文学艺术家,很少人知道他当官的事了。
赵佶《五色鹦鹉图》章惇不仅看苏轼准,看皇帝同样也准。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历史趣谈章惇为什么会被列进奸臣传?章惇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章惇为什么会被列进奸臣传?章惇的故事导语:章惇生于公元1035年,去世于公元110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是新旧党争的重要角色。
初入仕途不顺,后因为王安石赏识,成为变法的章惇生于公元1035年,去世于公元110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是新旧党争的重要角色。
初入仕途不顺,后因为王安石赏识,成为变法的有力支持者。
也因此得到宋神宗起用,从此青云直上。
当然因为新旧党争的原因,章惇的为官之路是呈波浪状的,上下起伏分明。
不过在宋哲宗一朝之时,因为宋哲宗决定重新变法的原因,位至宰相,权倾朝野。
宋徽宗继位之后,因为曾经反对宋徽宗成为皇位继承人,所以章惇被宋徽宗一贬再贬,不久就死在任上。
死了之后还不算完,章惇仍然被追贬为惇昭化军节度副使。
在《宋史》中,为章惇列举的罪证有“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佑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
”从这短短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章惇被列入奸臣传,主要原因还是在新政的实施上。
宋神宗在世之时,章惇被重用,就是因为他是王安石变法,也就是熙宁变法的有力支持者,大力支持王安石的变法措施。
后来王安石去世之后,章惇就接替王安石的位置,成为变法的主要领导人。
宋神宗去世之后,有一断时间是高太后当权,启用旧党人氏,变法措施被全部废除,新党遭到打压。
宋哲宗亲政之后,重新起用新党,想要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恢复变法。
章惇作为新党首领,从而得到启用,拜为宰相。
章惇上台之后,救赎废除旧党人氏。
一干旧党贬的贬,废的废,甚至连去世了的旧党官员封号和谥号都一一夺回。
而这些举措,都引发了老臣的不满。
生活常识分享。
苏轼和章惇的故事
精心整理苏轼和章惇的故事苏轼和章惇的故事于两人来说,都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日子,苏轼因母亲病故而回乡守制,章惇因侄儿章衡高中状元,自己排名靠后而觉得有失颜面,干脆拉倒了事,坚持不受赦,翌日重考。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影响很大,由此可见,章惇是个很有主见,也很自负的牛人。
果然,两年后,章惇卷土重来,以一甲第五名被外放商洛令。
厉害了,我的哥。
才华横溢的苏轼与章惇惺惺相吸,很快,苏轼被授予凤翔战,一个哆嗦,差点尿了一裤子,最终还是不敢过。
而章惇面不改色心不跳,过独木桥如履平地,然后以枯藤系树,像荡秋千一样飞临绝壁,在石壁上大书数字“章惇、苏轼到此一游”,我估摸着章惇会轻功,欺负苏轼不是练家子。
苏轼看得冷汗直冒,目睹了章惇玩命式的冒险,完事后,拍了拍章惇后背说“你小子以后必定能杀人”。
章惇说“为什么?”苏轼道“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都吓成这样了,我们还是逃吧。
”说完风紧扯乎,一勒马绳,自个儿溜了。
而章惇独自鞭马上前,高呼“别怕,我自有道理”。
等到靠近猛虎了,章惇翻身下马,将随身携带铜锣置于大石之上,一阵乱擂,老虎心想,这是什么东东?我也逃吧。
章惇得意而归,寄语苏轼“瞧你这怂样,看来今后必定不如我”。
有人说,苏轼善于避祸,而章惇敢于招灾惹祸,孰不知,章惇明知山有虎,章惇为什么笑?因为苏轼所言正合其意,当然不是谋反之事,而是国家变革的重大问题,绝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章惇绝非凡人,而苏轼则装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两人心知肚明。
章惇后来被王安石赏识器重后,逐渐走向政治中心,成为坚定不移的改革派,即使是在王安石心灰意冷后,仍然执改革牛耳,从不动摇,是新党的主将,虽九死说苏轼有不臣之心,请求从快从严予以重判。
正好当时担任翰林学士的章惇在一旁,章惇从容进言“龙者,单从说文解字上理解,并非单指人君,臣子也可以把自己比喻为龙,如果仅照字面上理解,岂非当时诸葛亮自称卧龙,也犯下了弥天大罪?”神宗听后,同意章惇见解,认为不能凭此而加重苏轼罪责,于是薄其罪,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北宋“奸相”章惇与苏轼的交游新论
北宋“奸相”章惇与苏轼的交游新论吴肖丹【摘要】北宋“奸相”章悖与苏轼的友谊,存在许多野史逸闻.章惇、苏轼二人都才学过入、性好戏谑,他们早年仕宦同游,有归老山水之约,因为政见不同,在党争中分属对立阵营,在元祐期间渐行渐远,以致互相攻击,最终泯灭恩怨.史书一边倒谴责章惇,大多数笔记小说回护苏轼,传播了不少曲解章、苏友谊的说法,与章、苏二人履历、书信不符,不可不为之一辩.【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5)003【总页数】10页(P95-104)【关键词】章惇;苏轼;交游;笔记小说【作者】吴肖丹【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章惇(1035—1105年),字子厚,福建蒲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因为维护王安石变法被《宋史》列入《奸臣传》。
章惇和苏轼,皆一代奇才,章惇擅治国用兵,出将入相,苏轼文艺超群,举国爱戴,因为政见不同,二人命运和友谊也在党争的非理性怪圈中经历了大起大落,遂交织成北宋文坛政坛的一桩错综复杂的公案。
史学界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对章惇的政绩已有不少公允的评价,比如喻朝刚的《章惇论》就为章惇的人品、政绩正名,并驳斥了将他认定为奸臣的罪状[1]。
不少论文都关注到章惇和苏轼的友谊,但是论及他们人生后期的经历,或者略过了元祐年间苏轼的变化,像莫砺锋在《苏轼的敌人》里就直接陈述了章惇在熙宁年间和苏轼的友谊,在绍圣年间的迫害,认为章惇是嫉妒苏轼的名气,害怕哲宗起用苏轼[2],或者面对史书笔记对章惇连篇累牍的批评,不免又将二人置于党争“君子”“小人”论调中,维护苏公形象,目子厚为小人,对二人的交游史料未做甄别梳理,无法解释诸多矛盾。
正如蔡涵墨《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所指出的,南宋道学在政治上的崛起,道学家及其追随者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官方和私人的历史书写,推动了易读、易刊、易教学且更具有明确道德立场的宋代史的书写,以他们对出版业的控制,后人所能看到史料只能屈服于他们的需求和判断。
说说北宗晚期宰相章惇
说说北宗晚期宰相章惇章惇:他身为奸相,却说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正气之言章惇:奇伟绝世才,见谤列奸臣都说“北宋出相,南宋出将〃,北宋的名相多多倒也是事实,但有一点我们似乎忘却了,这就是这绝大部分的所谓“相〃,其实都是等同于〃相〃,他们都是些诸如“同平章事〃或〃尚书左仆射〃一类的官职,而且人数多,因此,这〃相〃便也随之多起来了。
北宋有以蔡京为首的所谓“六贼〃之说,被正史列入奸相人数也很是不少,对这些人自然很是不耻的,但对其中一人,我却很有好感,觉得他应该列入名相,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他的一句话:“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仅凭这一句,我就认定他不是奸相,而是一位铁骨铮铮,一身正气之人,因为奸相是说不出来这样话来的,这人便是北宋神宗朝的宰相章惇。
但不知什么原因,他的名字却有好几种叫法,有的叫章敦,有的写作章淳,包括正史也莫衷一是,怪哉。
章惇,字子厚,号大涤翁,福建浦城人,举进士。
大刀阔斧推行王安石的新法。
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较显著的效果,使北宋政局一度好转。
后王安石罢相,司马光被召入朝掌政。
废新法,复旧制。
章子厚被弹劾罢免,贬黜为商州知州。
哲宗亲政,章被召回启用,任尚书左仆射。
哲宗死后,他反对议立徽宗,徽宗即位他又被贬逐,最后死于谪所。
端王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大家都看过《水浒传》,里面有个靠踢球发迹的高逑,他靠的便是这先是端王,后是徽宗的赵佶,赵佶是个超级玩家,也是个艺术家,鉴赏家,大概当年能称为“家〃的头衔,他都属翘楚级人物,那一笔“瘦金体〃独步天下。
但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他本人估计也不是很想当吧,所以,在其位不谋其政,最后直把个大宋玩进了“靖康之难〃的深渊中去了。
别的不说,这章惇看人挺准的。
当太后召群臣商议,欲立这端王当皇帝时,其它人都唯唯喏喏,只有这章惇一声断喝,大呼不可。
结果大家都知道,最后还是这赵佶当了皇帝,章惇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在有宋一朝的宰相中,我最佩服的同大家一样是王安石,这章惇同王安石自然无法比,甚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但无论从才学,人品,处事方法上来看,他可以说是小一号,或小几号的王安石;他是王安石变法最坚定的推行者,是维护新法,践行新法的干将,王安石两次罢黜后,他都是新党自然的领袖。
苏东坡与章惇――君子与小人的典范
苏东坡与章惇――君子与小人的典范苏东坡与章惇――君子与小人的典范凉月轻风题记:不珍惜自己生命者,亦视他人生命如草芥。
苏东坡与章惇年轻时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苏东坡比章惇小一岁。
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苏东坡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任商州令时,两人出游仙游潭,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深渊万丈。
章惇提出让苏东坡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东坡不敢。
章惇却神色平静,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树上,探身过桥,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惇来此”几个字。
苏轼不禁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拚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大笑。
苏东坡认为,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果然,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了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杀人不眨眼,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
章惇因与苏东坡政见不合,因而对苏东坡也狠狠地往死里整。
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章惇当权,把苏东坡贬到偏远的惠州。
那可是蛮荒之地啊!在惠州,苏东坡随遇而安,以苦为乐,在诗中写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诗传到京城,章惇吃了一惊:“怎么苏轼还不死啊?”他嫌苏东坡在逆境中也如此逍遥,就将他再贬到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岛)。
在宋朝,放逐海南岛只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可见章惇之狠毒。
章惇在迫害苏东坡的时候,还不会放过他的弟弟苏辙。
曾经做过宰相的苏辙一度被贬为化州别驾(在今雷州半岛),同时不许他占用官舍。
苏辙不得已就地租民房居住,章惇又以他强占民房为由,下达文告要求州里严治苏辙,最终因租赁双方手续齐全而中止。
对于章惇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苏东坡还是以大海般的宽容之心宽恕了他。
当苏东坡知道65岁的章惇被放逐雷州后,他在给人的信中说:“章惇到雷州,我知道后很惊叹,这么大年纪寄迹海角天涯,心情可想而知。
好在雷州一带虽偏远但无瘴气,望以此开导他的母亲。
”后来还托人给章捎去治疗当地常见病的药方。
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称他是“一个快乐的天才子”。
?章惇到底是奸臣还是良相?章惇和苏轼的关系如何?
章惇到底是奸臣还是良相章惇和苏轼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章惇是良相,而且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良相,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原因如下:一.章惇有功绩,西伐西夏,北伐辽国:1.章惇平定了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叛乱,招抚四十五州;2.积极组织宋朝大军讨伐崛起的西夏国,实施“浅攻耕”战略,在邻近西夏的边境修筑防御工事,击败西夏30万大军,取得“平夏大捷”;3.章惇北伐强大的辽国,收复横山等诸多要塞。
宋朝丞相二.章惇有政绩,大力改革,卓有成效:1.章惇与王安石共同推动变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积极改变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现状;2.章惇被重新启用后,毅然恢复新法,继续推动变法变革,并且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宋朝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有人认为章惇是奸臣,“尽复熙丰旧法”,笔者认为其实是冤枉章惇了。
“尽复熙丰旧法”,实则是宣仁太后垂帘听政之过,当时身为枢密院使的章惇,是无法也无能力与垂帘听政的宣仁太后所抗衡的,因而也无能为力维护和挽救变法成果。
宋朝丞相-章惇墓三.章惇有远见,曾努力阻立宋徽宗:1.立宋徽宗时,身为丞相的章惇曾是大力阻止的,认为:“端王(后来的宋徽宗)轻佻,不可君天下!”后来事实证明,宋徽宗果然是“不可君天下!”2.熟知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王朝可以说是败亡在宋徽宗手里的。
宋徽宗在位期间,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已经危机四伏,最后更是国破被金人虏去北上。
章惇与苏轼(苏东坡)章惇和苏轼其实是沾亲带故的,当然关系远了点。
一.章淳的女婿,叫做黄实;二.黄实的女婿,叫做苏逊,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
三.而苏逊,则是苏辙的第三子;而大家都知道,苏辙的次兄正是苏轼;那么苏逊以及苏逊的妻子(黄实的女儿),得叫苏轼伯父;黄实与苏轼的弟弟苏辙是亲家,黄实与苏轼同辈分;章淳是黄实的岳父,是长辈,那么章淳也是苏轼的长辈,沾亲带故。
“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捕下狱,命将不测。
章惇非奸杂文随笔
章惇非奸杂文随笔央视连续六集的电视剧《苏东坡》再次让这个千古文人走进大众的视野。
这无疑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好事。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准确地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怎么评价都不低,我们还可以说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谁能达到他的高度?达到高度的又有谁能达到他的广度?他的诗、词、赋、策论、书法,功业、政声、佛学、禅宗……我们记忆当中的苏东坡是无所不能的。
因此,他的任何一点记忆都是我们今天乐道的源泉,比如,他的王朝云,他的肘子,他豪放旷达的生活方式,他无所不包的广博心胸。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面对他,你只能顶礼膜拜。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正因为他光芒万丈,那么相关的副作用就出来了,比如,他也很杰出的兄弟苏辙就暗淡了许多,而最为倒霉的可能就是章惇了。
一说到苏东坡的被贬,就会提到章惇。
作为对立面,苏轼既然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章惇自然就是奸佞之人了。
事实上,章惇本人的晚年直到死后,评价都很差,一来本身性格上有缺陷,二来也是他一头撞到了苏轼身上了,你招惹谁都成,怎么能招惹苏大学士呢?其实,一开始他们是朋友,即便到了晚年,也没见公开撕破脸,这当然与苏轼“放眼天下,无一不是好人”的豁达有关系,但是,一个子瞻一个子厚,除了性格不同、政见不同之外,的确有不少交集。
我们津津乐道的苏轼和章惇之间的仇怨,某种意义上算作是与当事人关联不大的一项情愿。
因为苏轼太理解章惇了,尤其是他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驱动下可能的所作所为。
两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年轻时,他俩一道游南山,到了仙游潭,潭两边是悬崖绝壁。
章惇约苏轼下去提字,苏轼不敢,章惇冒险下去了,大笔写到:"苏轼章某来。
"苏轼着章惇的后背说:你以后一准能杀人。
"子厚曰:"为啥?"轼曰:你自己都能拼命,还能怕杀人吗?"章惇大笑。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这两人一次在山上的一个小庙里喝酒,老虎来了,苏轼吓得掉头就跑,章惇却就地抓块石头敲打着铜锣,把老虎给吓跑了。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苏东坡以德报怨待章惇_7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苏东坡以德报怨待章惇_750字事例内容苏轼早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章惇[dūn]在不远的商洛任县令。
章惇生性豪放,胆大敢为,而又志向高远,这样的性情很对苏轼的脾气,于是两个年轻人经常同饮同游,交情非比寻常。
然而人生兜兜转转,世事起伏难定。
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残酷的新旧党争,此时的章苏二人却不在一个阵营。
章惇是铁腕的改革家,苏轼是温和的保守派。
旧党得势时,章惇被贬汝州,苏轼写信予以安慰,信件作为书法作品《致子厚宫使札》流传后世。
后新党得势,章惇东山再起,体验过政治斗争的血腥和残酷以后,章惇性格中凶狠狂放的一面被激发。
他对曾经打击过自己的旧党势力疯狂报复,甚至还劝说宋哲宗把去世的司马光掘墓鞭尸。
对老朋友苏轼更是“特别关照”,先是将他贬到偏远的惠州,得知苏轼在惠州依然能够苦中作乐,又将他贬到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岛)。
将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贬到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章惇的目标是把老朋友往死里整。
孰料三年后哲宗去世,徽宗继位,章苏二人的处境再次翻转。
章惇丢掉相位,被贬雷州,苏轼遇赦放还。
当时朝中盛传苏轼将被重新起用,章惇的儿子章援明白父亲多年来的所作所为,担心苏轼重新上台后会进行报复,于是诚惶诚恐地给苏轼写了一封长信,为父亲求情。
苏轼立刻回信:“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
”年轻的章援不会了解,原本智慧出众学识过人的苏轼,在几经宦海沉浮,饱尝人间冷暖以后,对人性的光辉和阴暗早已了然于胸。
胜负成败已经看淡,恩怨情仇已经释然,正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睛。
”小编解读善与恶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人性中的必然。
认识到这一层,纵使有些事情无法完全释怀,至少胸中的块垒也能减轻几分。
思想的高度决定着胸怀的宽度,当灵魂立于高处,世事已如行云流水,一切皆是自然,很难挂碍于胸。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他说了三句话气炸太后逗乐群臣却把王朝推向深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他说了三句话气炸太后逗乐群臣却把王朝推向深
渊
导语:苏东坡年轻时有一个的朋友,名叫章惇。
此人年轻时曾经冒险跑到悬崖上刻字,苏东坡因此认为他日后若掌权肯定是杀人不眨眼的恶臣。
为什么?因...
苏东坡年轻时有一个的朋友,名叫章惇。
此人年轻时曾经冒险跑到悬崖上刻字,苏东坡因此认为他日后若掌权肯定是杀人不眨眼的恶臣。
为什么?因为东坡先生觉得他连自己的命都不在意,又怎么去在乎别人的性命呢?果然,后来章惇做到了宰相,残杀异党,手段残忍到了极致。
就连自己的好友苏东坡也遭到流放。
章惇位居权相,自然飞扬跋扈,有时在朝堂说话会无所顾忌。
而这,却也为宋徽宗的继位和自己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甚至连北宋的命运也间接被他搭了进去。
宋哲宗归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于是先帝神宗的皇后——这时的向太后招来百官共议新皇承接大统一事。
章惇作为当朝宰相,自然第一个发言。
向太后问大家:“大行皇帝归天,没有子嗣,诸位爱卿,你们看谁来继统?”
章惇不假思索,张嘴就说:“母以子贵,如果继统的话,应立先帝同母弟简王。
”而这位简王,便是宋神宗的第十三个儿子。
但向太后一听,隔着帘子,顿时脸色就变了。
原来,宋神宗有十四个儿子。
宋哲宗是第6子,因为老大到老五、老七、老八、老十都夭折了。
而宋哲宗和简王都是朱太妃所生,不是向太后亲生。
若简王继位,向太后与朱太妃往后在宫中如何相处?恐怕若是能成真,应该会派生出另一部现代宫廷局吧!虽然章惇隔着帘
生活常识分享。
[精品]北宋党争教训朋友到政敌的转变
原文地址:作者:北宋党争教训:朋友到政敌的转变苏轼与章惇都是一時人杰,名显当世。
然而,由于两人性格不同,决定了两人在北宋党争中选择了不同立场,从而由朋友变成了政敌。
苏轼是一代文豪,旷世奇才,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章惇个性豪俊,博学善文,出將入相,多谋善断,文武兼备,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意欲开疆辟土,建功立业。
苏轼与章惇年轻时就结为挚友,携手走天下,煮酒论诗文,关系非常融洽。
但世事复杂,人心难测,昔日之挚友,今日之政敌,救命恩人转眼成寇仇,最好的朋友也许变成最可怕的敌人,苏轼和章惇的交往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善恶相杂,爱恨交织,高潮起伏,錯综复杂,令后人论争不断,曲說丛出,扼腕叹息。
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章惇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
同榜的还有章惇的侄子章衡,成绩好于其叔。
章惇自视甚高,现在却名列其侄之后,觉得是非常羞辱的事情,所以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是等到下一科考中,才进入仕途。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授大理评事(七品待遇)、签书凤翔府判官(府州副职幕僚);章惇任商洛令(县官),同在陕西作地方官。
两人风华正茂,才情相当,意气相投,开始结积交往,在交往中能够推心置腹,颇为融洽。
有一次,两人同游南山,到了仙游潭,潭边面临万丈悬崖。
章惇请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字留念,苏轼连说不敢。
章惇踩着险石下去,用毛笔蘸着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苏轼、章惇来此”章惇上来后,苏轼拍章惇的背说:“你日后做了官,必定能杀人。
”章惇说:“为什么?”苏轼说:“能够拿自己的性命来拼的人,日后做了官必定能杀人。
”章惇大笑。
后来章惇的所作所为,印证了苏轼当时的预言,可见苏轼眼光之独到。
一天,副宰相王珪检举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
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拿着诗稿,对神宗说:“苏轼确有造反的想法啊!”神宗问:“怎么看出来的?”王珪说:“您看苏轼写的这诗吧。
章惇与苏轼
章惇与苏轼章惇与苏轼作者:piao28 2010-06-09 14:24 星期三多云章惇(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
《宋史•章惇传》说:“惇豪俊、博学善文。
” 后世读书人知道章惇,大概都由于苏轼的缘故,我也不例外。
但之前不知道他是福建人。
《宋史》把他列入“奸臣传”,给他定的主要“罪状”是,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
他任商州令时与苏轼结交,当时苏为签判凤翔。
章为人狂放,志向高远,与苏轼很是投合。
两人有过一段同游同饮的好日子。
宋-曾慥《高斋漫录》记载,苏、章游仙游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
子厚推子瞻过潭书壁,子瞻不敢过。
子厚平步而过,用索系数,蹑之上下,神色不动,以漆墨大书石壁上曰,‘章惇苏轼来游。
’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杀人。
”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子厚大笑。
一个连自己的命都不当回事,能拿别人的命当回事吗?但是苏轼万万没有料到章惇做了宰相之后,党同伐异、驱逐异己,就连当年一块题诗苏轼他自己,都没逃过被流放的厄运。
苏章交恶的原因,有这么一说,子厚出生的时候,父母不想要他,把他放在水盆里溺死,被人救止。
苏轼赠诗,有“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尤爱水云乡”之句,子厚认为这是嘲讽自己,很不高兴。
当然也不排除文人相嫉,章惇心高气傲,不甘为人下,遇到东坡,算是撞上了他“五百年前的孽冤”。
论才学,苏轼远超同侪,其他人想一较高低,几乎不可能。
当然要说主要原因还是政治。
按说苏轼与章惇交情甚厚,元祐年间,东坡知贡举,阴错阳差的,还取了章的儿子章援为第一名,但是这样多层人情关系都逃离不了政治的残酷剥离。
宋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惇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章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
苏轼是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改革的。
从这个时候起,苏轼和章惇这两个朋友便划分成了两个阵营。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新皇帝九岁,皇太后临朝,重用苏轼,八个月之内,连升三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东坡故事14:苏轼和章惇,从莫逆之交到反目成仇”
东坡故事14:苏轼和章惇,从莫逆之交到反目成仇”生而为天才是一件危险的事,对于苏轼来说,可谓深有体会。
当他活着时,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非常喜欢他,另一种人则极度讨厌他,几乎找不到中间的。
喜欢他是因为他太有趣了,不仅有奇词妙句,更有锦心绣口,其乐无穷;讨厌他是因为和他在一起,衬托得自己多么平庸啊。
但也有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比如章惇(字子厚)。
他们是同年进士,而且只相差一岁,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杰出的才华,年轻时惺惺相惜,成为莫逆之交。
公元1062年的秋天,苏轼按照规定到永兴军路参加考试,恰好时任商洛县令的章惇也要参加此次考试。
老友相见,自然少不了要大醉一场。
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听说附近山上忽然冒出只老虎。
常言说,酒壮人胆,两个小伙子趁着酒劲儿兴冲冲的骑着马去看老虎。
等到离老虎还有几十步距离时,马吓得原地不敢动,苏轼也缓过酒劲了,心想,这老虎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还有老婆孩子呢,说:“马都吓尿了,我们还是撤吧”。
谁料这个章惇天怕地不怕,跑到老虎面前,不慌不忙的拿出一面大锣,使劲的敲。
听到锣响后,老虎也吓了一大跳,干脆落荒而逃。
原来,他是有备而来。
把老虎吓跑后,章惇面带得色的对苏轼说:“你不如我呀”。
经过这件事后,苏轼也佩服起章惇,到处跟人说:“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
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简直把他吹上了天。
又有一次,是一个酷暑天气,章惇赤裸着上身睡午觉。
刚好苏轼撞见了,章惇摸着肚皮说:“公道此中何所有?”苏轼回答道:“都是谋反底家事”。
章惇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王安石实行变法,章惇投入他门下,苏轼却反对变法,从此成了政敌。
不同于王安石的光明磊落,政见不同也不至于赶尽杀绝,章惇则完全是另一路人。
等到司马光下台后,章惇摇身一变成为宰相,立即对苏轼兄弟下狠手,一个贬到海南儋州,一个贬到广东雷州,差点让他们老死边荒。
尽管如此,苏轼却一点儿都不记仇。
又过了几年,章惇被赶下台,也被贬到雷州,苏轼还专门写信去安慰他。
章惇,他为北宋开疆拓土,却为何被列为奸臣?
章惇,他为北宋开疆拓土,却为何被列为奸臣?章惇,字子厚,出身世族,高傲自负。
章惇对北宋的政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早年进士及第,任职地方,政绩显著。
后来平定湖北,统一内陆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因为章惇能力突出,受到以王安石为主的新党重用,入阁参与熙宁变法。
旧党掌权后,章惇反对废除新法,被贬汝州。
公元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在军事方面更是改变了当时北宋的格局。
章惇对西夏采取强硬政策,中止宋朝与西夏边界问题进行谈判的一切行动,断绝每年给西夏的岁赐。
同时命陕西诸道数万宋军分兵五十余路进攻西夏。
又在西夏东北边境集中了近七十万大军分兵三十路进攻西夏。
这绝对是北宋对西夏作战的巅峰时刻,近百路大军同时进攻,三战三胜,一洗之前宋神宗五路伐夏的惨败。
经过此战后,西夏向北宋俯首称臣。
章惇对北宋政治军事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对外政策太过于强硬。
在对西夏战争中的夏军攻陷金明寨,主帅张兴战死。
章惇大怒,要把全军四千人全部斩首,幸亏李清臣极力劝阻。
即便如此,还是斩杀了亲兵十六人,如此残暴,实则令人所不齿。
此后不久,辽朝征集大军驻扎宋辽边境,做出大举南下之势。
宋哲宗派萧德崇到开封劝和,提出让宋朝归还攻占西夏的领土,以此换取两国和平。
但是章惇强烈反对议和之举,这就直接导致了宋辽战争爆发,使得北宋后期陷入了战争泥潭。
由此,章惇的是非功过就像宋神宗一样,实则让人难以评价。
其实章惇最主要被列入奸臣传的原因,是端王赵佶。
宋徽宗立端王为储君。
章惇见到端王后,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
”但是在朝臣的拥立下,端王赵佶继位,即宋徽宗。
宋高宗剧照后来宋徽宗的儿子宋高宗继位,由于章惇导致他父亲差点无缘皇位,他就命其子孙永远不能在朝廷出仕,还将章惇列入了奸臣传。
其实,归根结底,章惇任相七年,为人刚直,不肯和辽国议和,而且大败西夏,改变了北宋的军事格局,这都是其优点。
虽然他确实有过失之处,但宋高宗将他列入奸臣传未免也太过苛刻。
败给时势的“奸臣”章惇
败给时势的“奸臣”章惇宋朝官方修编的《宋史》中,收录了4卷《奸臣传》。
有幸列入其中的共有21人,如蔡确、邢恕、吕惠卿、曾布等人。
这些奸臣是不是都真的很“坏”?我们说不清楚。
但这些“奸臣”当中有一个章惇,似乎真的被冤枉了。
学霸惜学霸,学霸怨学霸首先,章惇不笨也不傻,是个绝对有学识的人。
当年,23岁的章惇,其才华跟苏轼处在同一水平。
在嘉祐二年(1057)的科举进士榜上,章惇与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曾布、吕惠卿等人的名字同列榜单之上,这些人都是大宋政界或文化学术界的“未来之星”。
但章惇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
因本次科举的状元叫章衡,按辈分是章惇的侄子。
彼时的章惇年轻气盛,自尊心强,无法接受侄子考的比自己好,所以扔掉录取通知书走了。
复读两年后,25岁的章惇再次参加科考,又考中了。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人的确是学霸,只不过有些太好胜。
真正的学霸之间是相互欣赏的。
苏轼与章惇年轻时就有过交往,关系还很铁。
后来两个人又都在陕西做过官,因为离得近,工作上也便利(古代地方公务员管的事并不复杂),所以俩人经常在一起聚会喝酒,相互也成了好基友。
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围绕王安石的变法,朝廷内外争得不可开交。
当时的苏轼属于保守派,对变法颇有意见,还曾给皇帝写折子表示反对,结果遭贬,辗转各地任职。
而章惇对变法的态度相对积极,因而仕途丰顺,逐渐进入朝廷核心权力圈子。
这一时期,两个人的关系尚未降温。
当年,把苏轼坑坏了的“乌台诗案”爆发,章惇不仅没有随大流去冷落或嘲讽苏轼,还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苏轼诸多帮助。
甚至在朝堂之上,时任宰相王珪多次挑唆宋神宗狠狠收拾苏轼,章惇竟然当场回怼宰相,维护朋友。
照这么看,章惇这哥们确实行,有事他是真上啊。
但是友谊这东西,经不起名利场的考验。
随着两人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高层政治和党派利益,各自的观念就难以保持一致了。
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但朝权被太皇太后高滔滔掌控。
高太后是保守派,一上台就在保守大臣集团的支持下进行了全局洗牌。
章惇没有苏轼知名,贡献远在苏轼之上!
章惇没有苏轼知名,贡献远在苏轼之上!程颐宋代有很多为人悉知的名,如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
其实有一个人当时比苏轼还有名,现在则很为人知晓——这个人就是章惇。
司马光砸缸宋代文人陈长方曾在《步里客谈》中评说:“天下聪明过人,唯程颐,其次则章惇。
”程颐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称其第一无可厚非。
但历史从来都不承认第二名,所以同时代的“亚军”章惇就远无程颐这样知名。
章惇章惇(1035—1105),字子厚,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章惇与苏轼、苏辙兄弟为同榜进士,苏轼在官场混得很倒,章惇位至宰相,在当时也是“顶级名人”。
章惇与苏轼章惇看人眼光特毒,《宋史》与宋人曾慥《高斋漫录》记载,章惇胆大,苏轼胆小,有次二人外出游玩,章惇让苏轼到石壁上题字,由于太危险,苏轼吓得不敢上去,章惇便自己攀了上去。
下来后,章惇对苏轼说:“子定不如我。
”苏轼果然被章惇言中:苏轼的官越当越小,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个著名的文学艺术家,而自章惇己则高升成为宰相。
苏轼《新岁展庆帖》宋徽宗赵佶实际上是北宋的亡国之君,而最先看出赵佶不能当皇帝的,正是这个章惇。
赵佶《紫荔山禽图》赵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病逝时无子,向太后找来章惇商量,看看谁适合作为皇帝的人选。
向太后提到当时的端王赵佶时,章惇准确地给出了答案:“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可惜,谁当皇帝章惇的意见只是参考,向太后坚持让端王赵佶继位为皇帝。
宋徽宗赵佶书法章惇的知名度为什么不高呢?因为其工作的领域比较“冷门”。
章惇的建树主要在外交,这对国家来说是个大事,但对社会的影响不很直接。
章惇在外交军事上态度强硬,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招降吐蕃诸部,签订元符和议,这些都不是寻常百姓的话题。
峒蛮巨变章惇的别一功绩就是“开梅山”,这是北宋时期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
据《宋史·梅山峒蛮传》:梅山“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而梅山居其中。
关于章惇历史定位的再认识——兼论苏轼与章惇几方面的异同
关于章惇历史定位的再认识——兼论苏轼与章惇几方面的异
同
喻世华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47)001
【摘要】章惇在<宋史>中列名于<奸臣传>,在<元祐党籍>中列名于"为臣不忠曾任宰臣"者,但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可以发现,将章惇定位"奸臣"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以苏轼为参照系,虽然苏、章政治立场迥异,政治命运相反,却维持了长期的友谊,两人在政治操守、行政能力、性格诸方面有很多相似处.章惇之所以两面不讨好,取决于诸多复杂因素:既与章惇独相八年时的政治作为有关,也与北宋以后的政治变局有关,同时还与编撰者的价值取向有关,更与对忠奸问题的认知有关.
【总页数】5页(P147-151)
【作者】喻世华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5.05
【相关文献】
1.进士同年、党争与士人关系——立足于苏轼与章惇关系考述 [J], 祁琛云
2.北宋“奸相”章惇与苏轼的交游新论 [J], 吴肖丹
3.苏轼与章惇交往关系初探 [J], 王连旗
4.苏轼与章惇之恩怨述略 [J], 朱飞镝
5.坚守与宽容——苏轼与章惇的交往及身后两极化评价探析 [J], 喻世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章惇到底是奸臣还是良相?章惇和苏轼的关系如
何?
导语:章惇是宋朝的宰相,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熙宁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章惇对北宋一朝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实行的政策,甚至可
章惇是宋朝的宰相,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熙宁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章惇对北宋一朝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实行的政策,甚至可以说对宋朝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后世人的评价中,章惇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宰相,大部分人对其都抱有积极的评价。
但是在却很少有人知道,章惇实际上是奸臣传中的一员,认为他是宋朝一代奸相,对国家政局有很大的危害。
两种说法,两种评价,到底章惇是奸臣呢?还是值得后世人尊敬的良相呢?
小编个人认为,虽然章惇的某些政策和政治手过于铁血,但是在大致上章惇算的上是一个对国家政局有贡献之人。
他一生所实行的政策大大小小有许多,一一列举过于繁琐,在这儿小编只说两个重大事件。
一是绍圣北伐,二是宋徽宗继位。
西夏军屡次侵犯北宋边境,给宋朝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时章惇一力主张反击西夏,并且亲自选兵派将,最终确定了宋朝对西夏战争的是胜利。
对西夏战争的胜利以及大片疆土的收复,是日后与西夏交战胜局的有利保证。
宋徽宗是在宋哲宗之后继位为帝的,依据中国帝位自古以来的制度,应当是父死子继。
即皇帝去世之后,从他的子嗣中选择继承人。
但是宋徽宗实际上却并不是宋哲宗的儿子,而是兄弟。
宋哲宗晚年无子,朝中大臣商议从宗室皇亲中选择继承人,宋徽宗
生活常识分享。